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案例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满足需要的审计人才,是衡量审计教学论文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办法改革的当务之急,一要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二要转变传统教学论文观念;三要应用新的案例教学论文办法。案例教学论文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论文办法,如何在审计专业教学论文中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学论文质量,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一、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审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师事务所、管理部门、单位、机构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长期以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审计职业的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工作范围、服务本质和上迅速扩张,出现了审计毕业学生与需求的不适应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合格的审计人员,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技能、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以上需要,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育教学论文目标应是培养他们作为一名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其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审计人员。
审计学科具有很强的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实现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论文质量和教学论文改革工程”,强调以质量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机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的难度增大,审计风险大增;另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和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提高了对审计工作质量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审计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审计环境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团队互助精神。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适应能力强、知识结构完整、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审计人才,是审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改革审计教学论文传统模式
审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有着独特的教学论文,而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办法,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论文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很清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论文工作中,往往还是走“填鸭式、满堂灌”的老路子,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这种传统教学论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顺应审计专业教学论文规律,直接制约着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改革,未来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进的、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办法,案例教学论文法的实施势在必行。
由于审计行业是一个高智力行业,对审计人员与一般财会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审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而职业判断的依赖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这种职业的特点使得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基于实践的案例教学论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国有关专家意见的调查,案例研究对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论文观念的更新和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审计教学论文改革已成为审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深入探索审计教学论文规律,广泛实施案例教学论文办法,以便在教学论文办法和教学论文内容安排上适应全面培养审计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运用审计案例教学论文
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到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但可以积极采取间接实践形式,如校内审计模拟操作、课堂案例教学论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学论文法是指审计专业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对原理、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审计情境现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论文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专门技术办法。案例教学论文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它适合对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能力的培养。
审计专业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论文法时,适当地选用案例教学论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论文目的、不同的教学论文阶段、不同的教学论文课程选用不同的审计案例教学论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案例教学论文与理论教学论文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比如在讲授《审计学原理》课程时,由于学生刚接触专业知识,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材中对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讲解,只是写明应包括的和层次,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师如果将一份真实的审计业务约定书或带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审计业务约定书交给学生判断,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论文效果明显提高。
(二)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归纳理论。比如在讲授《效益审计》课程时,可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如讲解对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延伸的效益审计时,教师可以先从案例库中选用某单位连续三年真实合法的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做好编制动态比较财务报表、测算各项评价指标、对比标准进行评价等多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提示学生们自己分析,独立完成上述业务操作过程;接着在小组相互交流,在班内讨论,评选出学生完成情况的等级;最后由教师对这次实际业务的操作进行讲评,总结出学生们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在整个教学论文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审计理论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之中,通过分析并提示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领悟和巩固;不仅可以突破教学论文中的难点问题,克服死记硬背,而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大体经过以下步骤
(一)课前准备工作
1、依据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教学案例。这是审计教学案例能否成功的基础,案例选得好,教师在分析案例时,才有逻辑推理的空间,才能分析的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从而提高审计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搜集和整理审计案例的背景材料,讲授剖析审计案例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审计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等进行必要的简明介绍。教师选用的审计案例应考虑以下因素:
(1)实用性。教学案例来源于实践,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整理而成,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的教学案例。
(2)相关性。教学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3)典型性。教学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作为案例,必须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4)思考性。教学案例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过于简单,要有的放矢的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2、指导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案例分析准备。案例教学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否则案例教学就不会成功。实施案例教学前一周左右,教师应写出该节课的教案印发给学生,通过教案指导学生在授课前预习教材上该节的内容,熟悉案例,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依据情况,还可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的发言提纲,让学生为课堂的案例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案例讨论。审计案例讨论旨在说明审计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都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讨论。如果观点不一致,可展开辩论,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对同一审计案例进行剖析,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形成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和环境。教师在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争取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做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当学生的讨论发生偏离时,应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当学生的讨论发生分歧时,应因势利导,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同时还要善于发现独特新颖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甚至故意给学生出“难题”,迫使学生动脑筋去思考。采用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法,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学到的知识也最扎实。
(三)课堂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进行审计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活动。在进行审计案例分析时,教师只是对案例的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分析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审计案例广泛地讨论,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学案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有缺陷的。即教师有时故意把教学案例中的一些已知条件去掉,让学生观察思考,充实案例的内容。学生在这种是与非、正与反、点与面、此与彼、表与里的状态中学习,才能真正学会思考,变“死学”为“活学”。
(四)教师总结。在学生对审计案例进行讨论,做出分析和评价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点评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对于学生新颖意见的独特之处要给予肯定,同时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重新进行认识,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采取各种手段,为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创造条件
(一)建立审计教学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教学案例,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按课程建立内容丰富的教学案例库。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教学案例;或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自己设计教学案例;也可以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案例。
(二)完善审计实验室。近年来,一些学校对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已开始得到重视,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仍停留在手工记账程序上,电算化审计项目有待开发;二是行业审计的实验项目单一,大多是制造业企业审计的实验项目,其他行业审计的实验项目有待开发;三是实验项目基本上局限在财务审计上,预算审计、基建审计等实验项目有待开发;四是实验室硬件简陋,如场地面积小、实验设施落后,有待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五是没有配备专职的实验员。
曹计(1984.02- ),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审计。
摘要:审计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大多高校会计专业都会开设此类专业课。现今高校审计教学模式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的模式,学生在学习审计理论的同时缺少对于实际问题的接触,难以满足高素质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有鉴于此,对审计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改进,弥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以此构建新型审计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之一。通过审计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加强对于审计的理解以及相应知识点的掌握,从而提高整体学习质量。
关键词:审计案例;课堂教学;实践;模式
引言
审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拥有理论知识体系关联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的特点。审计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与审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又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术,提高应用能力。理论结合实践,从而全面地加强对于审计学的认识。传统审计课堂教学中,仅仅针对理论知识的教授是难以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消化与提升。为了提高审计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融入理论教学就成为了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现今审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审计课堂教学虽然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会引入相关案例。但生硬地“理论阐述”加“案例分析”,同样也难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的效果。经过研究,发现审计课堂教学中有如下问题:
1. 理论与案例结合性不强。目前审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所选择的案例与理论知识联系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不成系统的问题。由于现代审计教学体系的问题,大部分审计教材中所选用的案例多为西方经典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教师以这些案例进行讲解分析授课,不能够有效地结合中国审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2. 教学队伍结构单一。目前国内高校中审计教师大多接受的是学校教育,而没有真正进行过审计业务操作,缺乏审计实践经验。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审计的基础理论、审计方法、工作流程和技巧都能够掌握,但在缺少实践操作的前提下,将抽象复杂的审计理论整合在实际案例中则成为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审计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的会计课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是审计课堂教学效果能够提升的关键。
二、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建立方法
1. 拓展审计教学案例。审计案例拥有理论性和实务性两种特性。理论性的审计案例侧重于对于审计理论的诠释,使用者可以通过书籍查阅、网络搜索及新闻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搜集整理;实务性的审计案例则需要具备相关的审计实践经验,对于审计业务处理流程相对熟悉。这部分案例需要使用者亲自参加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工作去体验审计实际业务,并对搜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及加工,使其能够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审计案例的搜集、整理与编辑,需要教师集体努力,灵活运用会计多门学科的知识,才能建立系统化的审计案例库。
2. 深化审计课程体系的改革。在现在的会计专业内,审计课程多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实际上审计学涉及基础与原理、技术与实务、理论与实务等多个独立的知识点,如果仅仅将所有审计相关知识全部整合在一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则很容易造成教学体系结构的紊乱。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可以将审计学拆分为审计学原理和审计学案例两门课程。通过两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区分与衔接,可以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在审计课程考核上,传统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试卷考核的形式,期末试卷的卷面分数占比较大,平时分数则难以得到体现。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之下,学生很容易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在一般高校里,审计课的平时成绩依据主要是出勤率以及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缺乏课堂的讨论以及审计业务模拟、实训等环节。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使之综合反映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三者之间的平衡,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这样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式会引起学生对于审计课程的重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对教学队伍进行结构化建设。根据调查,现今高校内的审计教师多数缺乏审计实践经验,没有亲自参加过审计实际业务。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以系部为单位,采取相应手段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1)利用教师寒暑假或教学任务相对较轻的时间,由校方安排或自己联系进入公司相关岗位或会计师事务等机构进行脱产顶岗实践工作。通过接触实际业务,教师们可以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
(2)鼓励任课教师参加各种与审计相关的在岗学习或其他活动,例如通过网络在线培训、参加交流讲座或组织学术讨论等形式,从实务角度出发,以更深层次为目标去认识审计、了解审计。
(3)从企业或是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以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 知识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完全作为传授的一方,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选取与当堂审计理论相关联的审计案例,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再进行小组讨论及分工合作。最后,由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情景模拟。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从中抽出2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模拟一个审计案例的情景,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模拟审计情景的时候,中间有意加入一些与审计准则相悖,或不遵循审计准则的行为。表演完后,组织全班其他同学集体并讨论分析情景剧当中的问题,最后由教师来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案例情景模拟的形式,无论从表演上还是从问题讨论上,都能够让全班同学自主参与进来。这种方式比生硬地口述知识点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发地参与到审计学习中来。“学生表演,学生点评”的方式同样也能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案例学习变得轻松直观,学生在近乎于“娱乐”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相应的知识。
在整个模拟环节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在学生讨论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式;在讨论完成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给出评价。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和归纳,最终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完成整体的审计教学。
四、课后实践教学
1. 校内审计模拟。审计模拟是对审计实践当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统一的整合,为学生在校内就创造出较贴合实际的审计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较为全面的审计工作流程,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审计模拟结合了手工审计环节和审计电算化的内容。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将课本上所学到的审计技术方法在模拟实际情况当中进行应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可以取材于已发生的实务,依照教学需求进行一定量的筛选与增补。手工审计模拟的要求是希望学生能完成从审计的准备工作到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测试,最后撰写审计报的全部过程。通过这种形式,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的在校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审计职能岗位的锻炼机会。
在审计电算化模拟的阶段是通过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当中关键步骤。审计电算化的内容也可以与手工审计互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整个审计课程的结构更加地紧密,学生也能够更完整、更全面地接触审计实践工作。
2. 校外审计实习。到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接触实际审计工作之前能够更好地进行准备,为了在未来社会工作中能够实现在校是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做更好的结合。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最终将学校内学习的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校外审计实习可分为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其中,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根据审计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以学校牵头,将学生分批送入会计师事务所,接触真实审计实务。
毕业实习是在毕业前一个学期,由学生外出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学生至少应该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总结
通过对于审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使学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审计相关课程,并通过审计实验室模拟实训以及顶岗实习,成为具备审计操作的知识和能力,最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从事审计工作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2]张其镇.案例法:审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审计与理财,2004(7).
[关键词]审计教学;案例教学;创新
审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于一体,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所以掌握审计理论,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审计教学的根本目的。但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审计学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决定了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
一、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一)审计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审计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导,“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审计课程多严肃性而少活泼性,多抽象性而少形象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而案例教学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模拟真实的、有案情的、有场景的审计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对案例分析研究,参与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随着时代变迁,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必要知识已从主要是会计、管理等扩展到税法、经济、市场、金融、证券、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专业知识体系变得更为丰富、宽广。除此外,合格的审计人员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快速熟悉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行业情况的能力。这一切都对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法正是重实践能力、重创新能力、重多门学科综合运用的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三)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标准特别强调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广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本领以及与他人协调和交往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反而磨灭了上述能力的培养。开展案例教学法,学生自行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比较有见地的见解,并参与辩论,撰写报告,是一个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胜任理论内容的讲授,还要有较强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能够选择或设计出适用的审计案例,并合理地安排在审计教学进程中。能够在案例教学中正确引导,案例分析结束后进行恰当总结,为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意见。这些要求都会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案例教学在审计教学中的创新模式
为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创新,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分别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一)课堂讲授方式
第一种是在审计理论讲解过程中,以理论讲述为主,结合理论分析审计案例。例如在讲审计重要性时,一方面从理论上讲清其定义、特征、确定方法及其在审计过程中的应用等内容;另一方面从审计案例中找出典型的事例予以说明,这样对照起来,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学习效果十分明显。另外在引用案例时。注意联系时事,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就有审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课程初始向学生灌输审计的概念、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情况时,会讲到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注册会计师,为什么审计署长会获得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大奖,讲到“不吃皇粮的经济警察”、“市场经济的卫士”,讲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审计课程也有了强大的动力。
第二种是以审计案例讲述为主。将审计理论融入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审计理论。如在讲解内部控制内容时。事先准备好一系列企业经营失败的案例;然后分析其失败原因,归结为最根本的就是内部控制的失效,从中总结出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内容。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前两种均是以教师为讲授主体进行案例教学,第三种则是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开设的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提供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典型审计案件,让学生以课程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个案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分析。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及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讨论方式
该种教学形式主要运用于审计实务部分的课程讲授。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及掌握会计报表审计及审计意见出具类型等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不同内容的审计案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及会计报表审计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审计实务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求既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又贴近实际的审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在教学使用时,为节约时间,可以将审计案例提前发到学生手上,让课程小组先进行课下讨论。课堂上再组织案例讨论,然后教师抽选某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可以就关键问题或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学生们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三)案例情景模拟形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在审计教学过程中笔者创新性地引入了审计案例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即借助模拟现实场景,通过设身处地、寓教干乐的教习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运用于审计理论课程后的综合案例分析课程。在实际操作时,让每个课程小组编制一个5―10分钟的审计案例情景剧,在剧情中穿插一些违反审计准则的错误行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演示该案例。其他小组则以抢答方式指出情景剧中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案例考核时,可以从内容、表演、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对表演小组予以评价。从抢答情况及指出问题正误方面对其他小组作出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模拟的案例情景涉及到业务承接、职业道德、货币资金审计、存货审计等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审计单位经理、会计、出纳等不同岗位职员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经理、注册
会计师、审计助理等不同层次审计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情景表演时小组全员参与,问题抢答时全班参与,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又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前述教学形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总结与评价是极其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案例上,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
(四)案例实训教学方式
在审计理论课程结束后,一般院校均会设置审计实践课程。在该课程教学时,笔者则采用了案例实训模拟的教学方式。操作办法是,每四个学生分成一个审计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项目负责人。将企业实际的会计资料及模拟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资料交给学生,根据小组分工、审计业务流程完成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并评估审计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意见并撰写审计报告等审计的全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还将审计实践课程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在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穿插审计实务操作。例如在审计学课程中讲解完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后,马上就让学生在审计实习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等会计报表项目的审计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将审计理论直接运用于审计实践,通过审计实践又进一步领会了审计理论。既巩固了专业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为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行考核时,也以小组为单位,对整个审计小组所提交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综合打分,并根据各小组成员的具体表现给出最终评价。
三、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审计案例教学的效果,除了保证审计案例质量,课堂教学有效组织实施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保障。
(一)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足的课时
审计课程不同于会计课程,通过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级次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在实际审计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授课教师等的不同,同一门审计课被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或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为保证案例教学模式的开展,应该增加审计课程课时量,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的案例分析与讨论,或者设置审计学原理与审计案例分析两门课程,原理课的课时尽量压缩,为审计案例分析课保证足够的课时量。
(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审计案例教学模式下对授课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目前从事高校审计教学的老师大多具有较高学历,应该说理论水平绝对没有问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例如许多老师是出了校门又入校门,甚至从未接触过审计工作,审计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可想而知。为此,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提供各种机会,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例如适当减少一些课堂教学的工作任务,增加一些实务工作方面的任务要求,或提供一些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合作机会,使得教师一方面提高审计实践水平;另一方面也搜集到一些实际的案例资料。另外还可以从校外聘请具有丰富执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三)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关键词】 隐性知识转移; 隐性知识社会化; 隐性知识外部化; 审计案例教学; 应对策略
一、引言
1958年,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在《个人知识》中首先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是能够以文字和数字来表达的具体资料、科学公式、标准化程序等从一切媒体直接获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无法从有形媒体直接获取的知识。隐性知识看不见,不易表达,多为主观洞察力、直觉和预感性知识,这些知识植根于个人的行动和个人经验之中。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能用语言来解释的,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隐性知识源于经验和技能,必须通过练习实践才能获得。
有关隐性知识的研究告诉我们:隐性知识本质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解控制的能力。显性知识仅仅代表了知识整体的冰山一顶,而隐性知识则占据冰山的大部。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更大量、更难获得。
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审计范围的广博性、审计具体工作的技巧性和判断性,使得审计学科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无疑,这必然要求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中不能仅局限于显性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应该更重视的是学生审计隐性知识的获得。但由于以往审计教学忽视了审计隐性知识的转移,使得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已有的案例教学有效程度仍不高。为改进这一局面,笔者拟以隐性知识转移为视角,探寻审计案例教学的应对策略。
二、隐性知识转移对审计案例教学的要求
隐性知识的获取需要经过特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可通过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如表1)中的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和内部化四种模式来实现。
通过对这四种模式深入分析,笔者发现,隐性知识转移必然会对审计案例教学提出如下要求:
(一)社会化对教师素质、案例选择的要求
通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可以将审计隐性知识从一个主体转移至另一个主体。有些审计知识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借助审计案例教学,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社会化创造了条件。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内在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性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
1.社会化要求教师参与案例收集与讲解。社会化要求审计教师对要传授的隐性知识提前熟练掌握。哈佛工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因此,审计教师要参与案例收集与讲解。但审计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平时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去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更少去参与社会实践教学。在审计教学中虽然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都很少参与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照用教材中的现存案例,在案例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抑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充分利用,影响了隐性知识社会化的效果。
2.社会化要求案例选择不应舍易求难、舍“实”求“仿”。因为隐性知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审计教学的对象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因此,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另外,隐性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在一定的情境下隐性知识才容易被激活。审计实践、情境模拟以及自我内省是学生获取和转化审计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审计资料应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而避免“仿制”。
(二)外部化要求拆除审计案例教学的围墙阻碍
外部化可以将技能、诀窍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用言语表达或文字表达的显性知识。然而,长期存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使得高校审计案例教学走向僵化和困境,限制了优秀的富有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走上高校审计讲台,这必然导致他们积累的审计隐性知识很少或只能事后以案例形式反哺学校;同时那些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也很难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这无疑会造成隐性知识外部化的障碍。
(三)综合化要求案例教学重视能力的拓展
综合化是指隐性知识外部化的零散显性知识转化为综合的显性知识,表现为知识的整合和条理化。首先,综合化要求案例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导入、例证和讨论,还应起到设置悬念的效果,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并主动将隐性知识外部化的显性知识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其次,综合化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化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学习,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再次,综合化还要求跨领域学习以及与其他课程的配合。
(四)内部化要求案例教学具有延伸性
内部化着重拓展、延伸和重构个人的隐性知识体系。然而要实现个人隐性知识体系的重构,就要求案例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应延伸至课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隐性知识外部化的显性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然而,如果延伸全部由老师来做,则必然增大老师和学生的压力,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者,若把握不好审计案例教学延伸性的度,使得案例变成学生的负担,反而起不到内部化的效果。因此,把课内审计案例教学恰到好处的延伸到课外,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对审计案例教学延伸切入点,延伸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审计案例教学中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策略
(一)进一步提高审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及时学习和更新更为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主动、有计划地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亲自参与教学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的案情和场景供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
只有通过审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增强,才能使教学方法不再传统单一,才能达到增强隐性知识社会化的效果。
(二)广泛收集和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实际案例
1.选择的案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针对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学生,要选择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案例模拟进一步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选择的案例要有系统性、引导性。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课前选几个短小的、趣味性强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课中选一些实用性强的案例,结合刚刚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选用一些与之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激发学生在课堂进行激烈的讨论。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3.审计案例应保持真实性,尽量避免仿制。例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的有关内容时,用一份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而不是“仿制品”,以便于加深同学们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编制要求、复核要点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理,在讲授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有关内容时,向学生提供某一会计师事务所真实的审计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便于学生在对实物的新鲜感中,体会到抽象的准则条款的具体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案例选择的渐进性、系统性、引导性和真实性,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找到其获取和转化审计隐性知识的途径,大大降低隐性知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所学审计知识的理解。
(三)积极引进注册会计师师资力量、鼓励教师走出校园
引进或邀请更多的校外注册会计师正式或非正式地参与审计案例教学,增加学生与他们的互动,他们的自身素质、经历和体会将更直接地被学生所借鉴,也有助于学生对审计显性知识的理解。同时,允许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审计工作,事后再将其积累的审计隐性知识以案例教学形式反哺学校。
只有通过鼓励校外师资走上讲台和校内师资走出校园,才能使长期存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得以拆除,使高校审计案例教学走出僵化和困境,从而克服隐性知识外部化的障碍。
(四)改变以往教师选择案例的旧模式
尝试改变以往教师选择案例的旧模式,转而由学生自行搜集和组织选择相关案例,由学生自行搜集和组织选择相关案例,自行分组讨论以增强协助能力。案例讨论时,学生是活动的中心与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不应过分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讨论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分析报告,并进行课堂主题发言。
该策略的运用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并主动将隐性知识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的同时,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的能力,从而较好的实现综合化,优化知识存量,也为隐形知识外部化的显性知识内部化奠定了基础。
(五)把握审计案例教学切入点和延伸途径
1.以学生爱好为切入点。比如在讲解内部控制时,教师可动员学生课下分组调查本地区的感兴趣的知名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情况,编写与知名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情况说明,将知名企业内部控制资料制作成案例,并由班委组织大家分析讨论,形成小组的结论。课堂上,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后,老师进行讲解和评价。在可能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联系企业的负责人,给学生提供一个课余时间参观该知名企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其内部控制环境、观察其内部控制流程,增强学生对案例所诠释的理论知识的兴趣。
2.通过网络延伸。鼓励学生广泛运用网络资源。比如教师案例课前通过QQ群发案例,让学生做到提前对案例的熟知,这样就实现了案例教学课前的有效延伸。课后,引导学生课下收集一些审计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如国内典型的大案、要案,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ST黎明等审计失败的案例)与大家共享,从而加强审计知识的运用和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审计界最新动态的网页。
只有满足了外部化对案例教学延伸性的新要求,才能有效地寓审计理论于案例之中,更好地使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无论在时间和空间方面,还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实现延伸、拓展、补充和完善。以巩固深化隐性知识,发展学生的审计能力。
【参考文献】
[1] 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81.
[2] Ikujiro Non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ward Business Review,1990(5):79-91.
[3] 陈万明.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原则及其运用要领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