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济南的秋天

济南的秋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济南的秋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济南的秋天

济南的秋天范文第1篇

济南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济南的秋天范文第2篇

记得有句老话说: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草窝。而我的草窝,就是美丽泉城—济南。

济南泉水历史悠久,七十二名泉,甘。美。济南泉水,有的“水涌若轮”,有的像瀑布倾泻,有的如串串珍珠,有的似细雨飘洒,真是千姿百态。有的泉水流经千家万户,大街小巷,或穿墙流入庭院,或临窗便可取水,别具情趣。“郭边万户皆临水。”整个泉城沉浸在泉水淙淙,杨柳婀娜,鸟语花香,诗情画意之中。

春天的济南像穿上了一件万紫千红的艳装。你瞧!树枝上已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窗子外面开始听得见唧唧的鸟鸣了,那是小鸟正在唱着春天的歌儿呢!下过一阵雨后,在我家乡的田园里,万物生辉,美极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家乡的小溪显得更加清澈,微波荡漾,泛着金色的光。春天的家乡显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秋天的济南像换上金红色的庄严的晚礼服。家乡的田野里,到处是金红的果子。大街两旁的树叶,萧萧地落下,发出"簌簌''的响声。家乡的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

济南的秋天范文第3篇

我知道,又闷又热的夏季的影子不再在屋子里逗留,室内逸散一股宜人的气息。我听见早秋登门的轻盈脚步,不知道那是喜悦的信息,抑或是凄凉的书信。

门口的桂树已到了展露容颜的时节,应当是缀满小黄花的景象,黄绿镶嵌,迎接秋天的来访;没有像满天星点般齐绽的桂花,不能散发出香甜的芬芳,让万物依偎在它的怀抱之中;不能学琦君的童年,立在树下摇桂树,淋着缤纷的桂花雨;不能冲壶温热的桂花茶,品味秋季的温存。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它开了一串丰腴的花儿,虽然仅有四朵,却成了整棵桂树令人怜爱的宠儿。一般桂花小巧如米粒,这串竟肥硕如花豆,也许这早秋嫌小黄花清淡寡味,便任性地偏要绮丽一回。如果说秋天是位把花儿变得跟自己一般姿态的仙人,那么,往年是赵飞燕披着一袭纤细薄纱,弥漫清淡雅香,今年肯定是王昭君略施脂粉,含着殷切问候,早早到来。

秋风徐徐,轻拂我的脸颊,说不出的惬意涌上心头。享受着风的同时,秋风也捎我一封离别书,会是谁写的呢?是一阵子没再引吭高歌的知了。是啊,这几天突然静了,都是雨在天边呼啸,时而嘈杂,时而安详。知了不再在我耳边高歌,你一定找到了伴侣,所以才远走高飞,跟着夏季的脚步。你离别时托早秋送我这封信,不知道你是否也记得写给余光中先生,他可是非常怀念你的金锯子。

我猜想,你正在和你的佳偶共享一颗朱红的柿子,红透了,熟透了,甜甜的柿子也象征你们甜甜的幸福。既然你不在这里,我只能遥寄一份美好的祝福,给在彼端的你。

长袖仍在夏眠,我的文字逐渐入秋。目睹桂花和柿子的身躯丰盈,知了的影子褪色。

秋爽的气息带来早秋的音讯,紧接着以仅四朵却肥硕如豆的桂花串,将浓郁的香气散开。蝉声传情,作者又进入另一种听觉及想象的世界,文字的运用亦颇为传神。文章观察细腻,将寻常秋日写得有“声”有“色”。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郁达夫《故都的秋》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鲁迅《秋夜》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老舍《济南的秋天》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淅沥沥的声音。橘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形成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之中,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秃噗秃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张爱玲《秋天的雨》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的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济南的秋天范文第4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每个老师都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个良好的开头,那么就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钻研文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这堂课上。《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2012年秋季,我在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有的学生就在兴奋地翻书本了。由于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扬,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导入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识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如果方法设计得好,给我们的教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它就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光芒。

还有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根据授课时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结合所要讲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当时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我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我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板书课题)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2011年秋季,我在讲《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开篇词: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在上《社戏》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到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现在,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童年时代外婆的故乡去看看吧。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在教学《秋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吟诵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天,我们越过溪水的欢歌,飞过秋鸟的啼鸣,走进秋天,走进一个幽静的世界,走进秋天迎来一片丰收的岁月,走进秋天,回味一个思念的季节,现在,让我们走进四川本土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聆听秋的诉说吧!开篇词令同学们神采飞扬,大家翻开书本就大声地朗诵起来,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的心情也特别舒畅!

从容说课,是一堂好课的开端,巧妙地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总之,膏药一张全靠各自的熬炼,只要课堂导引的方法得当,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济南的秋天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经典;中学语文教育

所谓文学经典,主要是从文学阅读的结果来说的,而不是从作品创作的层面来谈的。无论作家如何强调作品的精彩,没有读者的大量持续地阅读和赞赏,很快便会被时间淘洗掉,那么经典是难以形成的。可以说,文学经典的定义主要是产生于各级各类文学教育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教材这样一种建立在阅读共识基础上的作品选本,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识读。可以说,能够入选文学教材,尤其是持续入选各种教材,超越编选者视野的局限被不同教材选本选择的作品,自然堪称经典。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的作品应该是代表。民国以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他的作品都是国文或语文教材里的常客,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堪称上乘。尤其是在众多作品中,有能够超越时空的价值限定,始终被推荐给学生诵读的名篇,《济南的冬天》即为代表。那么,《济南的冬天》何以能成为公认的经典呢?情与景的和谐融通,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老舍是写城市的圣手,济南之外,伦敦、北平、青岛、武汉,都曾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但囿于时代的残酷格局,这些城市的底色大多是晦暗和凄苦的,在价值取向上,不适合青少年读者。唯独对于济南,老舍有着不一样的情感。1930~1934年间,老舍曾经将妻携子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四年。

这四年,不但是他创作上的丰收年,更是他家庭生活比较惬意的时光,这对于一生颠沛流离的老舍来说,有着梦一样的留恋,“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吊济南》)情之所至,他甚至尝试写了长篇《大明湖》来重塑这座心中的城市。“在千佛山上北望济南全城,城河带柳,远水生烟,鹊华对立,夹卫大河,是何等气象。”他此类难以抑制的情感笔触,还洋溢到了关于描述济南四季的系列散文里。以恣肆的笔法,写济南秋天的景色、市井的见闻、街谈巷语,甚至连日常食用的大葱都不放过。可以说,感情之充沛,情意之真挚,在城与人的和谐关系上,感人至深。《济南的冬天》作为写济南城市篇章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首先用不同城市风格对比的方式,拿北平冬天的风和伦敦冬天的雾与济南冬天的静谧和响晴来作比较,并因之而有“理想的境界”,用“可爱”“摇篮”等童话格调来为这座城市的山构图。描画这里的水呢,则是“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如此温情的笔法、拟人卡通式的语言,将温暖慈爱一如母亲看护婴儿的舐犊之情呈现于纸上。寄情于景,寓情于景,这对以实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自然是理想的文本。

作为写景大家,老舍写作《济南的冬天》时,已经有了独立的风格、深刻的思想、老辣的文笔,并得到了众多写景大家的赞誉。朱自清说:“写景是老舍先生的拿手戏,差不多都好。”[1](P.289)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说,《济南的冬天》很完美地体现了老舍用现代汉语写景的卓越之处,温婉、细腻、幽默、风致,易于体会和经验,富于画面感,不一而足。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审美的层面,显然还不是中学语文教材的良木。无论是“扩大识字量”“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还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都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提出各种条件的严格要求,以适应接受对象的认知水平。或者说,文本的语言工具性要求优先于对审美性的需求。这应该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文本语词的使用上应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一步说,所选文本要能在结合现实表达需要的过程中,为汉语的现代化做出典范性表率。其次,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在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地单纯、单一,主题指向性要明确,不能出现如诗一样的层叠意义。因此,几乎所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都要作适当修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选定之文,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非过为挑剔,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期于文质兼美,则文中疏漏之处,自当为之修润补色。”[2](P.131)自然,《济南的冬天》作为节选本,也有一个被修正、修润的过程。

在发表不久之后的1936年1月,首次入选《初中国文读本(第三册)》[3]的时候,就以“济南的冬天”为题目,从原本节选的段落变成一个能够独立自足的文本,从语言表述系统和意义阐释系统上实现了本质性独立,并删除了与核心表述无关的文字。比如删除了原作开头“上次说了济南的秋天,这回该说冬天”这一类的联结性语句,直接入题,毫无挂碍地剥脱了和文章核心意象无关的枝蔓。对于这种必要的“修正”,有些教材的编写者采取在教师参考书中介绍原作的办法。比如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制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就在《济南的冬天》的课文讲解后面,以“有关资料”的内容,介绍了作品的出处,并作了“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的说明。其实,这种做法值得借鉴,甚至可以更进一步,以注释的形式直接放在课文中,以显示课本编选的严谨性、严肃性和真实性,也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了解现代汉语文学的历史变迁,做追根溯源的发生论探索。最后,我们可以审视该文的题材和语言。20世纪中国文学先天性地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反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也成为主流创作方式,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解读和规训自然成为众多作品的题旨指向。而《济南的冬天》立足于写景,写一个季候、一座城市,这都是具有超越性的选材,从而让这篇文章如饭后月下的谈天,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期待视野上的分野并不大,讲述起来也就心有灵犀了。从语言上说,《济南的冬天》多用短句、拟声词和语气词,这很适合于中学生的朗读,在音韵铿锵、节奏相谐的声音里带入情感的质地。整部作品用词素朴,无生僻字、艰涩字,日常用语如家常便饭,贴近生活,明白晓畅而又不失优美和流丽。对于实现“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教学目的来说,《济南的冬天》都是具备典范意义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经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2]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