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楼梦贾母

红楼梦贾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楼梦贾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楼梦贾母范文第1篇

摘要贾母是坐在贾氏家族的金字塔尖上,作为贾氏家族的标志性人物而存在的。贾母作为贾氏集团的代表,她不仅儿孙满堂,福寿齐全,见多识广,还应当在精神层面上代表着百年老号的贾氏集团的文化积淀和智慧风貌,所以出现于曹雪芹笔下的贾母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老太太,特别是《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的贾母的养生之道,更充分表现出贾母的知识修养。

关键词:《红楼梦》 贾母 养生之道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诚如红学家王昆仑在《红楼梦人物》中所言:“《红楼梦》的确无愧于为集中反映中国封建社会上层组织的一部‘百科全书’。它能把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核心――高级的宗法家庭的组织机构、变化情况、诸种矛盾,通过男女老少各种人物作具体而深刻的描写,使人们看出它全部的真实面貌。”而在这众多的红楼人物之中,贾母是坐在贾氏家族的金字塔尖上,作为贾氏家族的标志性人物而存在的。贾母作为贾氏集团的代表,她不仅儿孙满堂,福寿齐全,见多识广,还应当在精神层面上代表着百年老号的贾氏集团的文化积淀和智慧风貌。因此,出现于曹雪芹笔下的贾母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老太太,她不但善于处理大家族长达八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具有统领大家族的政治素质,还具备了饮食、音乐、绘画、服装等多方面的才能。特别是《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的贾母的养生之道,更充分地表现出贾母的知识和才干。

贾母是荣国公长子贾代善的妻子,金陵世家史侯之女,贾赦与贾政之母。80岁的贾母在与贾家八代人的共同生活里,亲眼见证了贾氏集团“金陵接驾”的荣耀,体会过“元妃省亲”的显赫,更深刻感受了贾氏集团世代积累的处世哲学和生活经验。她所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是全面的、细致的、实用的,总括起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 饮食调理

专家一致认为《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是因为《红楼梦》里的确有多方面的知识,仅就《红楼梦》里的饮食来说,就够让人大开眼界的了:在贾家的食谱里,糕有“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羹有“莲叶羹”,菜有“茄鲞”“糟鹅掌”“糟鹌鹑”,露有“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在这锦绣般的菜肴里,贾母却保持着她的饮食原则:既不多吃、也不吃太油腻太甜腻的东西,如第四十一回云:

“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也不喜欢。”

又在第五十四回里,贾母看到元宵夜里预备下的夜宵,也说:

贾母笑道:“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的。”凤姐儿又忙道:“还有杏仁茶,只怕也甜。”贾母道:“倒是这个还罢了。”

贾母不吃那些“油腻腻的就是甜的”粥和糕点,而选择了杏仁茶,说明她喜欢吃清淡的食物。杏仁茶又称“杏酪”,颜色洁白,甜润细腻,具有滋气止咳的功效,杏仁本身又含有大量的各种脂类和微量元素,还有维生素E,可以很好养护人的肌肤,是当时清代宫廷和贵族家庭著名的养颜食物,所以贾母才选择了它。而当贾母听说乡下贫穷的刘姥姥带来了自家田里产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时,非常高兴地说:“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象你们田地里的好吃。”用现代人的健康标准来看,老年人的饮食应当清淡,少吃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以避免对心脑血管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贾母的不吃油腻和甜食、喜欢吃地里出的新鲜瓜菜、以杏仁茶为宵夜的饮食原则,可以有效地避开那些不良食物,并应合了《黄帝内经》中的“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传统饮食理论,完全符合中华传统的养生之道。

贾母对饮茶也有讲究,她不喝六安茶,只喝老君眉茶。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老君眉茶是新鲜的嫩茶芽尖,嫩叶上布满毫毛,香气沁人。老年人饮用这样的茶,可以降低血液里的胆固醇,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对健康极为有利。而相对来说,六安茶是由春天生成的茶叶片制成,其中不含茶叶的嫩芽,味道也更浓郁,虽然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六安茶也许对胃肠会有一点刺激,老年人会感到不适,所以出于养生目的来说,老年人还是不吃这种茶的好,看来,贾母是具有茶叶的知识并深知六安茶和老君茶的区别,所以她选择了适合于老年人的老君茶,而坚决不饮品性比较强硬的六安茶。

另外,贾母早晨要吃上贡的红米熬成的细粥,吃酒时只“撕一两点腿子来”,或就着“希嫩的野鸡”下酒,她还认为“晚上吃面会窝心”,还不食生冷瓜果,不吃冷酒,不在外面风地里吃东西,这些饮食知识都表明贾母是一个注重饮食细节的人。从今天的养生学角度来看,贾母的这些见解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二 娱乐养生

贾母就是贾氏集团的轴心,也是这个大家族里最有凝聚力的人物,因为贾母喜欢热闹,“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所以王熙凤时时记得给她安排各种各样的借口聚会:比如生日、节日、来客、庆典等日子里,贾家的女眷都要在贾母身边聚会,自由行乐,也自有一番欢乐情趣。所以在《红楼梦》里,多次提到贾母参加的娱乐活动:有讲故事、听书、听戏、行酒令、打牌、猜灯谜、游园、踏雪、赏花、逛庙等,如五十四回里有贾母听书的场面:

“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生儿进来,放两张杌子在那一边命他坐了”……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新书?”那两个女先生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问是何名,女先儿道:“叫做《凤求鸾》。”贾母道:“这一个名字倒好。”

第四十一回里又有贾母听戏的场面:

“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宝玉先禁不住,拿起壶来斟了一杯,一口饮尽。”

从上面的情景可以看出,贾母对说书这种艺术形式是非常精通的,她熟知很多说书的故事版本,并知道写故事脚本的套路。贾母也了解音乐对于人的健康的作用,她在行乐时都要求有音乐为伴。从古代的音乐养生理论来看,音乐确实具有明显的调解人心情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有了“五脏相音”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音乐的五音“角、徵、宫、商、羽”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使五音与五脏相通,每一种韵律都对人体的一个脏器产生影响。贾母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她在宴会时常常要音乐相伴,以增添欢乐气氛,如在第七十六回里写出贾母月下闻笛的情景,这一首悠扬的笛声飞扬在“明月清风,天空地净”之下,“大家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果然带来了“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开出心胸”的效果,让听者“称赞不已”。看来贾母不但懂得音乐可以愉悦人心的道理,她还通晓音律,常常安排一些出奇不意的音乐演奏方式给大家听。她懂得吃酒时的音乐要“隔着水声才动听”,还要“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又在第五十四回的新春夜里“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疏异罢了。”这一曲清唱的效果一定是极好的,所以“众人都鸦雀无闻”,薛姨妈忍不住夸称道:“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就连最挑剔的黛玉也为老太太的音乐设计喝彩:“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们的兴趣了。”在如此的轻歌妙曲中生活着的贾母,身心整天浸泡于音乐的滋养之中,自然是延年益寿的了。

三 情绪调节

贾母虽然是贾氏集团的老寿星,是贾氏集团里最受追捧的人物,但生活里的贾母也会有难以排解的痛苦和烦恼,如林黛玉的母亲贾敏的去世、迎春的去世、黛玉的去世、探春的远嫁,都会让这颗垂老的心生出悲伤,但贾母并没有一直沉浸于悲伤之中,她哭过之后,还要过正常的生活,还在去寻找她的生活乐趣。所以在《红楼梦》里,贾母生活里更多的是欢笑,是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如在第五十回里,她突然冒雪来到大观园里,兴致勃勃地参观孙儿们的赏梅诗会:

“贾母来至室中,先笑道:‘好俊梅花!你们也会乐,我来着了。’说着,李纨早命拿了一个大狼皮褥来铺在当中。贾母坐了,因笑道:‘你们只管顽笑吃喝,我因为天短了,不敢睡中觉,抹了一回牌想起你们来了,我也来凑个趣儿。’”

贾母还在秋天桂花开的时候,“带了王夫人凤姐兼请薛姨妈等进园来”欣赏桂花,欣赏“河里的水又碧清”的风光,剥吃新出笼的大螃蟹;又在刘姥姥来探亲的时候,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一见”,和刘姥姥风趣对话,还在宴席上亲自与刘姥姥划酒令取乐。贾母这种好热闹好交往的性格说明她是性情豁达的人,她不像他的儿子贾赦那样吃斋念佛,清心静养,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懂得在与人的交往之中寻求欢乐,调节情绪,以求得安度晚年的养生效果。

四 艺术情调

同时,贾母还具有特别的艺术品位,她注重自己的生活环境,认真地布置自己的居室,让自己的生活环境充满了艺术情调:如在她的卧房里挂着色彩鲜艳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她的花厅里摆设着珍贵的“慧绣”精品,清新脱俗,让人称赞不已:

“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

贾母也自称“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特别是贾母关于“软烟罗”的那段议论,更是清新脱俗:

贾母笑道:“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四十回)

因看到黛玉的院子里都是竹影,贾母便让选银红色的霞影纱来糊窗子:“这院子里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

同时在第四十回里,贾母看到薛宝钗房间里“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的太过素雅的摆设,也表示了一番颇有艺术品位的见解:“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她让凤姐“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这说明贾母不但会按照人的性情来设计房中的摆设装饰,更考虑到房里的摆设与心情的关系,认为太过素净的摆设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上的不良暗示,对人的健康有妨碍,所以才给薛宝钗换了帐子,添了摆设,以冲淡那太过素净的气氛。这种精细的用心,连窗纱的颜色与院子里的植物的颜色搭配都考虑到了,可见贾母的艺术情调之高,艺术修养之深,与她的生于侯门世家、嫁与金陵望族的身份十分相衬,也可以看出清代望族女性的修养。

综上所述,可见这位生于盛世、长于末世的大家族女性家长的气派和见识,她对政局洞若观火,对人情了如指掌,她说话软中带刚,她处事练达得体,她懂得从天伦之乐里获得健康之道,也懂得从大自然中获取养生之法,更懂得通过饮食、音乐、说笑等方式保持心情的和谐,所以她的养生之道渗透着她对人生的参悟和她多年积累的文化品位。具有这样全面的人生智慧的老人,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惟一的典型,难怪专家要称她为“古今中外一祖母”了。

参考文献:

[1] 王荣泰:《名人养生》,杭州出版社,1997年版。

[2] 高语罕:《红楼梦宝藏》,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 卢子龙:《中医养生论》,香港卢氏中国针炙学院,2001年版。

红楼梦贾母范文第2篇

这是贾、王情与恨情节的开端,也可谓他们情恨对阵的第一回合:贾是一见生情,心溢于言表,既以言语调戏,又有眼神勾留。王则明知对方邪念,随机假意应付,心生厌恶,从容周旋。简而言之,贾瑞有情,凤姐无意。贾瑞是主动进攻,凤姐是被动招架。

开弓没有回头箭。接下来,贾瑞便多次直奔荣府,偏都没能遇见凤姐,于是又派人去打听凤姐在家没有。凤姐听到这个消息是怎样反应的呢?她说:“这个畜生合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平儿也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人伦的混仗东西。”凤姐和平儿的话,反映出他俩对贾瑞的厌恶和痛恨。第11回便到此结束。

第12回开章,贾瑞第一个登场,直奔贾府而来,再次找到凤姐。见面之后,“满脸陪笑,连连问好”。在对凤姐的说话中,不时语带调戏,而听了凤姐的答话则又是几乎“酥倒”,又是“喜的抓耳挠腮”,又是感到“越发撞到心坎上”。于是进而“由不得又往前凑了凑”,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同时“觑眼看凤姐的荷包”,又问“戴的什么戒指”,几乎到了动手动脚的地步。于是凤姐趁势来了个“人约黄昏后”的设局。贾瑞听了“如获至宝,喜之不禁”,“忙忙的告辞而去,心内以为得手。”结果,自然是扑了个空。“一夜几乎不曾冻死,”之后还被祖父打了三四十板,又罚饿着肚子跪在风里读书,“其苦万状”。

这是贾王情与恨情节的发展,也是叔嫂情恨对阵的第二回合。贾是穷追不舍,意在必得。王在婉拒无效之后,无奈设下捉弄骗局。示以颜色,给予警告。

然而,此时的贾瑞,心依然未改,并没有想到凤姐在捉弄他。过了几日,得了空,仍来找凤姐儿,情更急,意更切。“凤姐因见他自投罗网,少不得再寻别计,令他知改”,这才下了狠手,设局惩戒,然仍有望贾过而能改之意。

这一次,等待贾瑞的是“臊得无地可入”,吓得“魂不附体”。写了欠下一百两银的文契,“满头满脸浑身皆是尿粪”。“自此虽满心想着凤姐,只不敢往荣府去了”。

这是贾王情和恨情节的,也是他们叔嫂情恨对阵的第三回合:贾不思悔改,继续纠缠;王终出狠手,设局严惩。

以上是贾王叔嫂情与恨纠葛的全过程。至此,这个情恨纠葛是怎样的性质,当事双方谁是谁非,应该不难作出结论。根据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来评判,这是一桩典型性骚扰案例。贾主动调情,不到黄河心不死,王被动回避,树欲静而风不止。过错责任全在贾瑞一方,凤姐言语举止并无疵瑕。王面对贾的步步紧逼,得寸进尺,虽再三婉拒仍不能解脱,这才设下首次捉弄骗局。而贾虽受苦楚,仍不思改,依旧三番五次打上门去,必欲得手而后快。王这时才狠下心来,再设惩戒圈套。由此可见,王对贾调戏骚扰的卑劣行径的防守反应和对策,应该说还是有礼有节,把握有度。在他们对阵的三个回合中,王先是猜透了贾的邪念,虚意周旋,随即借故脱身,给贾保留了颜面,望其自我收敛。次则见贾更加放肆,骚扰不止,这才设下约会骗局,给予轻微惩戒,令其回心转意。最后见贾坚不悔改,死心踏地,这才狠出重拳,布置惩戒圈套,断其痴心忘想。

事实是贾之相思在前,且骚扰举止步步升级;而王之设局在后,其惩戒力度相应递增。王之设局非为引贾相思,而是惩贾邪念。前因后果,是非分明。贾的骚扰行为既违背人伦,又触犯刑律。王的应对举措则属自我保护,正当防卫。且不说生活在男女授受不亲严格道德规范的大清王朝,即使处于宽容开放有加的当今社会,这种小叔子对嫂嫂的非分之念,骚扰之行,也是人情世理所不容的。贾的行为不仅应受到道德层面的谴责,也合宜追究法律责任。

因此,回目之“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这句话明显颠倒了因果,混淆了是非,违背事实,有失公允,有偏坦贾瑞之嫌,苛责凤姐之弊。王熙凤固然生性狠毒,劣迹不少,但在这件事上,板子不该打在她的屁股上。除非你以她逆来顺受,屈从就范,满足贾瑞要求,叔嫂勾搭通奸为愿也。

再说,贾瑞受此作弄惩戒,挨冻、受惊、丢脸、欠债,那是怎样的狼狈不堪,又是怎样的精神煎熬。所以回去以后,“不觉得了一病。心内发膨胀,口内无滋味,脚下如绵,眼中似醋,黑夜发烧,白昼常倦,下溺连精,嗽痰带血。”但仍相思难禁,念念不忘凤姐。这就引出了下边跛足道人带来风月宝鉴给贾瑞治病,贾瑞思无度,终致身亡的情节。贾之死也,乃自做自受的结果罢了。

回目之“贾天祥王熙凤风月鉴”这句话,仅看字面,不明就里,不如直言贾思其行与其果,直快而了然。

红楼梦贾母范文第3篇

刘姥姥和贾母是《红楼梦》中一对鲜活生动、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在小说布局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贾母在贾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刘姥姥的几进荣国府都使得这两个人物成为了贯穿全书的重要线索。贾母,又称史太君,娘家姓史,也是四大家族之一。贾母是贾府的最高权位者。她是贾宝玉的祖母,也是林黛玉的外祖母。刘姥姥藏精于拙,装傻扮愚,见风使舵,插科打诨,博得贾府上下的欢心,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过她还有中国普通老百姓所与生俱来的处世美德。两个艺术形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贾母生活的奢华富贵与刘姥姥生活的艰苦贫穷

贾母是贾氏家族的“宝塔尖”,她地位尊贵,身世显赫,并且对于所拥有的权威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同时她又慈祥、通达、有远见、有理性。她是贾府这一封建家族的“龙头拐杖”,既代表着家族的最高权力,也维护着家族的存亡发展,在贾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贾母福寿双全,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她有满堂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重孙女、重孙媳妇孝敬她;有数不完认不清的丫环、婆子、小厮服侍她。特别是掌家的孙媳妇王熙凤千方百计地孝顺她、迎合她,使贾母尽情享乐。贾母的八十寿辰,正日子是八月初三,从七月二十八就开始在荣、宁两府齐开筵宴,直到八月初五,整整七日。热闹豪华,非往日家庆活动所比,显示了这位太夫人的尊荣。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刘姥姥的形象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即智、义、朴。她心地善良、头脑灵活、大智若愚、风趣幽默、随机应变、见义勇为,善于应酬又不失质朴,知恩图报而不辞劳苦。她的言谈举止,始终不脱自己的本色,是个阅历丰富、聪明机智的庄稼人。刘姥姥是贫穷的乡村老妪,她始终以贫穷庄稼人的身份出现。她三进荣国府,其言谈举止都明显地带着贫穷农民朴实的特征。作者通过她的眼睛,从俭朴的角度出发,以她所熟悉的农家田舍,对比贾家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衬托出封建贵族家庭的豪华,显示出天壤之别的贫富悬殊!她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来到贾府,将“乞讨”式的探亲展现得淋漓尽致。贾母与刘姥姥的生活水平可谓是天上豪华奢侈的宴会与地下忍饥挨饿的旱区。两个高龄的老人最不同的其实就是她们两人的“命运”。

二、贾母的德才兼备与刘姥姥的知理识趣

贾母是一个诗礼簪缨之族的贵夫人。她见多识广,很有修养。她初嫁到贾府时,正是荣国府的鼎盛之时,曾躬逢几次金陵接驾的盛典。元宵节,贾母点戏,一出《寻梦》、一出《下书》,吩咐只用箫和笙笛。同是贵夫人的薛姨妈甚为惊奇,说:“实在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过只用箫管的。”贾母却认为没什么稀奇,只是在个人讲究罢了。可见贾母对艺术的赏鉴,是很清雅脱俗的。

刘姥姥第一次出场是在《红楼梦》第六回。一开始曹雪芹就说她是“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刘姥姥久经世故,知理识趣,颇知眉眼高低,见识自好,又善于辞令,随机应变,大智若愚,着实有一番机智。刘姥姥一出场就显得见识不凡,比那务农为业只会唉声叹气的女婿狗儿强得多了。刘姥姥由于慧眼识人,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求生”之路。她与凤姐、鸳鸯合谋出“洋相”,主动扮演逗人开心的滑稽角色。体现了她的机智幽默。刘姥姥心里明白,这只不过是逢场作戏,没有什么可丢脸的,既然能给大家带来愉快,并因而获得贾府上下的好感,又何乐而不为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才识之高妙。贾母和刘姥姥身份地位上的差别注定了两位经历丰富的老人有各自的生存智慧。大家高贵和乡村老妇之间智慧的不同不可以说谁高谁低,只是她们都在用一生的经历诠释自己的智慧。

三、贾母与刘姥姥形象比较

贾母是一个懂世故而不弄世故的一家之主形象。刘姥姥是一个阅历丰富、聪明机智的庄稼人的形象。两者无论在性格特点还是身份背景,文化背景上都有一定的差别。但贾母的富贵老祖宗形象和刘姥姥的乡下人形象看似毫无相似,但其实在巨大差异的背后仍有着互证互照。刘姥姥与贾母互证互照,全在于从贫、富两面照应中国传统女性。也就是说刘姥姥之于巧姐,是对贾母视宝玉为“命根子”的诠释和展开,即:贾母并非只是一种祖母对后世子孙的溺爱,就其现实性而言,是对母性的极端抽象,使人们看到母性舔犊的极致。而贾母这种极致又从刘姥姥救巧姐的行为里写出。刘姥姥祖孙起于社会底层,贾母祖孙起于贵族阶层,从社会现实上、下两方面,演示出母性襟怀。之所以如此,两者形象也为人们津津乐道。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贾母与刘姥姥的形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红楼梦》之前的叙事文学给我们提供的较有影响的女性形象基本上是少女或。然而,刘姥姥和贾母《红楼梦》中是一对鲜活生动、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不仅在小说布局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丰富了文学中老年女性的形象。两个高龄的老人从一群年轻的子孙中成功出挑,引人注目,这是两个形象的成功,也是名著《红楼梦》形象塑造成功的另一个展现。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济南:齐鲁书社,1994.

[2]何红梅.红楼女性[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

红楼梦贾母范文第4篇

事难求全,人们做事总喜欢追求完美,这不是错,但现实总给我们瑕疵的存在。《红楼梦》中就常有这样的场景。贾母中秋赏月,不见子女,回想起往年中秋节,老爷们不在家,请姨太太赏月倒也热闹。今年老爷们都在,可李纨、宝琴、凤姐她们却不在。想想每年不是这个不在就是那个不在。真是月圆人不圆。夜深了,只有探春一个人陪伴在身边。可一想明年探春远嫁。这中秋团圆夜,何时能全呀?其实,花月全开月未圆的时候,往往是最美的时候。人也一样,不要去苛求完美。正所谓:士若求全何所乐?

感恩,《红楼梦》中感恩的例子太多了。贾母就曾说过“在咱们家,奶过爷儿、哥儿的妈妈们,可是比主子都体面呢”一个封建官僚家庭,能够如此的对待下人,提倡感恩,确实是难能可贵。然而,更可贵的是刘姥姥感恩贾府,贾府落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荣宁二府被抄,刘姥姥带着板儿探监。得知巧姐被拐卖到秦淮河,刘姥姥豁出老命,把省吃俭用一辈子的的积蓄都拿出来。一个老太太,带着个半大不小的孩子。一路上饥餐渴饮,风尘仆仆。刘姥姥的感恩,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投桃报李。而是弱者对弱者的结草衔环。这份感恩更感人,这便是人性的伟大。贾母感恩袭人,给她加工钱,王夫人感恩金钏儿,提携了她妹妹。可是今天,这种大义少有,处处是忘恩负义,见风使舵。真是人心不古!

忏悔,《红楼梦》包含忏悔精神。如凤姐误解平儿,将其怒打。可事后感念平儿平日里的好,心生忏悔。尤三姐被二姐调侃嫁给宝玉时,也自愧过去的不检点,并且自此改邪归正,书中说:“真真是换了个人”。在湘莲索要定婚信物时,尤三姐自刎而死,这复杂情感的背后,更多的是对爱情的忠贞和自己过去的忏悔。呆霸王薛蟠曾戏弄柳湘莲,一波三折后与贾琏、湘莲同桌吃饭时,也悔过自己酒后戏弄湘莲实属不该,在湘莲出家时哭的泪如雨下。今天,我们对日本怀着很复杂的心态,痛恨他,却不得不敬佩他。的确,福岛核事故,日本首相菅直人敢于忏悔,并引咎辞职。一个没有忏悔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时一个有忏悔精神的民族也是可怕的民族。

重孝,《红楼梦》中一直倡导孝道,借宝琴描写贾家隆重祭祖的场景。而且贾家全家都很尊重贾母,外出远门回来都要去拜见贾母。节日或平常时不时都要给贾母请安。就连贾珍、贾蓉这些品行败坏的人,对贾母也是毕恭毕敬。贾政便是个大孝子,除夕节猜灯谜。他煞费苦心,贾母出的谜,他假装猜不出。他出的谜,暗示给宝玉,由宝玉告诉贾母。这样一来,众人连连夸贾母聪慧,更让贾母欢心。为人子女,真是用心良苦!探春为人精明强干,改革大观园,打破“大锅饭”承包给个人,足见她能力超群。但在对待生母上,他竟当着赵姨娘的面说自己眼中只有老爷、太太,不认赵姨娘。这当中虽说有封建礼教影响,但却成了诟病探春不孝。

关怀,《红楼梦》中,处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上元节宝玉找丫鬟,结果鸳鸯、袭人榻上聊天没去打扰。贾母关心唱戏的累,让歇会吃碗元宵。黛玉、湘云关怀岫烟,岫烟当棉衣,生活不容易。紫鹃关怀黛玉,不止一次为她和宝玉的事尽力。芳官关心,为五儿找活。蒋玉菡关心宝玉,冒着危险搭救宝玉。凤姐千秋,贾琏通奸被抓却累及平儿。平儿挨了打,她本是个收作“房内人”的丫鬟,但李纨、宝钗、贾母等先后都来关怀。主仆之间、奴仆之间相互关心的例子不胜枚举。可是我们今天,人与人之间缺乏关怀,别说是嘘寒问暖,已然见死不救了,广州小悦悦事件,太湖游船事件。社会的冷漠正在杀死每个活着的中国人的心。

红楼梦贾母范文第5篇

听父辈说,君山银针就是“老君眉”。所以每年春天都要买几两喝。随意翻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红楼梦鉴赏辞典》说:“老君眉”即湖南洞庭湖的君山所产的毛尖茶。光绪《巴陵县志》卷七《舆地志・物产》:“巴陵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岁以充贡。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由于这种毛尖茶是君山所产,外形如老人的长眉,带有增寿之意,特别受到老人们的喜爱。

多年前,看到美食家、史学家逯耀东在《茶香满纸》的《贾母不吃六安茶妙玉更奉老君眉》说:“至于老君眉,庄晚芳《中国名茶》认为即君山银针……1988年我游洞庭湖登岳阳楼,曾于君山饮此茶。”所以,茶友们问我“老君眉”时,就告诉他们这些。

可是,86版的《红楼梦》电视剧民俗指导、民俗学家、红学家邓云乡先生,对“老君眉”又有两种说法:其一,在《红楼识小录》的《吃茶》说:“妙玉说是‘老君眉’。此名不见《茶谱》,似即‘珍眉’中之极细者,名‘银毫’,乃婺源、屯溪绿茶中之最细者。”其二。在《云乡丛稿》的《红楼茶事》说:“‘老君眉’是红茶的一种,近人徐珂《清稗类钞》‘茶肆品茶’条云:茶肆所售之茶,有红茶、绿茶两大别。红者日乌龙、日寿眉、日红梅i绿者日雨前、日明前、日本山……所说红茶中的‘寿眉’。就是‘老君眉’。”

邓先生把一个“老君眉”说成两种茶,一红一绿、又红又绿的,我想一定有邓先生的道理。从此,改弦更张,我又改喝邓先生说的其一,买邓先生说的绿茶银毫(即老君眉?),想起贾母在“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栊翠庵品的茶,喝绿茶挺好的;看到邓先生其二,就又跑到北京马连道茶城,贡眉、寿眉都有,我都买了几两。熟识的卖茶人边拿边笑,好像知道我是受了《红楼梦》的“病”了!

2005年冯其庸先生在毕生研究《红楼梦》的集大成之作《瓜饭楼重校评批》中说:“‘老君眉’,亦安徽名茶,产于六安,叶细长,有白毫,今尚产,予曾喝过。”冯先生不仅是红学名宿,还是我心仪已久的紫砂壶收藏、鉴赏大家,品茶鉴茶当不在话下。我又托六安茶友,按冯老说的“老君眉”买来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