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用品

医疗用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用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用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一次性医疗用品; 临床使用; 医院内感染

随着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次性医疗用品由于其灭菌效果好,有效期长,便于储存,使用简单方便无需清洗消毒,既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又可预防或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进医院后不再做如何消毒处理及使用后产生大量医源性垃圾等问题,使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成为目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现就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管理机制总结如下。

1 问题

1.1 存放保管不规范 各临床科室未完全将一次性医疗用品和非一次性医疗用品分开专柜存放或一次性物品未按品名分类放置。一次性物品积存太多,未按有效日期的先后顺序放置,造成过期浪费。

1.2 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 重复使用现象较为严重 在医疗护理操作中,有的科室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节约开支,对一些贵重的一次性物品及加药用的注射器,严重存在反复使用的现象,而无检测其安全的有效手段[1]。

1.2.2 在操作过程中,对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名称、规格、有效期、包装是否完整检查较细,但对包装内的质量检查较少,对产品质量意识不够。

1.2.3 人为污染 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少数医务人员为了节省时间一次性剪开数个同名的小包装(输液器),放置时间过长被污染等。都将给患者带来医源性感染。

1.3 使用后存在的问题

1.3.1 一次性医疗用品在使用后统一处理、消毒、毁形不规范,个别工作人员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未经处理随意丢弃,有的毁形时未按规定毁形特别是针头的毁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没有放置在含氯消毒液中进行初使消毒。

1.3 .2 并非每个科室在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出现异常情况或可疑时有反馈记录,常为口头报告医院感染科、护理部和采购部门。

2 管理措施

2.1 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学习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鉴定方面的有关知识,把做好此项工作提高到依法行医、照章办事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使每一位相关人员都自觉参与并做好管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2.2 做好一次性医疗用品各环节的质量监控

2.3 严把进货渠道关 采购部门在购进物品时要求商家出示“三证”,产品注册证、生产许可证及卫生许可证,“三报告”即用高分子产品质量监督中心出示的生产安全性能测试报告、企业自测报告及临床使用报告。

2.4 严把产品质量验收关 医院成立了质检室,对进入医院的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从外观到内在物理性能及生物性能进行检测抽查,对不合格产品坚决退货,确保临床安全使用。

2.5 严把院内储存关 实施专人管理做到仓库分室,科室分柜,柜内分层,将一次性物品与非一次性物品分开放置,并按卫生部规定要求仓库需干燥,通风良好,室温在18~22°,相对湿度在35%~75%,离地面20 cm,距墙5 cm,据顶50 cm,标识清楚,按批号由近及远摆放,各临床科室去掉大包装后的中、小包装要存放在无菌用品柜内,每日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1 h。

3 加强临床应用中的规范和管理

3.1 建立回收和发放制度 供应室每天到各临床科室下收下送,实行一对一“以旧换新”取消了科室小仓库,减少科内库存,防止科内一次性物品积压太多或过期。

3.2 用时核对 严格一人一用一消毒毁型制度,使用前仔细检查小包装上的“三证”,重点检查有无灭菌批号、生产批号以及有效期[2],小包装有无破损漏气。

3.3 用时观察 使用中若发现热源反应、感染或有关医疗方面的问题,必须保留样本并按规定登记发生的时间、种类、临床表现等,及时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护理部、采购部门、药剂科,感染控制科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调查处理。

3.4 用后管理 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毁形,然后用500~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60 min进行初使消毒,注射针头等锐利用品消毒后放置于专用利器盒内,由专人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流失。

3.5 落实查对制度 使用科室自查,感染控制科、护理部在日常巡视检查和护理质控大检查以及护士长夜查房时,加大对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前、使用时、使用后的检查力度,防止使用前积压太多、使用时的重复使用、使用后的处理。

通过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规范性管理,不仅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更重要的是防止了一次性医疗物品的流失以及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和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医疗用品范文第2篇

Key Word:use for one time;sterile medical product;management;infected at hospital

在对我院临床科室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存放保管、使用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存在诸多缺陷,并积极采取了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01年3月~2002年3月,通过日常医院感染管理的各种检查途径,了解院临床科室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存放、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结果

2.1 存放保管不规范

2.1.1使用科室保管存在的问题。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仓库未能完全将一次性无菌用品与一次性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设专用抽屉的科室,抽屉内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存放量过多,上层的产品碰到抽屉上方的桌面内板;专科性用品,库存量偏多,保存期较长;抢救车内陈物多。

2.1.2医院外保存。医院将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让患者保管,下次使用时带到医院。或者,患者从外单位购入的用品,到本院门诊来使用。这些无菌用品,由不懂相关知识的患者保管,在使用前,虽经护士审核,但其安全性仍值得怀疑。

2.2使用

2.2.1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表现为未能按失效期的先后顺序使用或使用者在使用前检查产品质量意识不够。在使用前,他们注重检查产品名称、规范、包装有无破损、失效期,但对产品质量检查少。

2.2.2人为的污染。少数护士为节省时间,操作前,一次剪开数个同名小包装(如引流袋或是注射器),导致多拆包装。有时还发现医生把已拆开的未用完的专科(口腔、眼科)缝线、缝针放在化学消毒剂内或甲醛熏箱内保存。

2.2.3贵重物品的重复使用。介入治疗室的进口动脉导管使用后经清洗、消毒、环氧乙烷灭菌处理后,又重复使用;手术室的电刀也存在类似情况。但上述科室均无重复使用登记和给导管编号,未标明其重复使用次数,无检测其安全性能的有效手段。

2.2.4反馈记录。并非每个科室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出现异常情况或可疑时有反馈记录,常为口头报告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采购部门。

2.3使用后消毒、毁形、回收

检查中发现,有少数科室的输液器,在毁形时未实行在墨菲氏滴管上下“两道三段”或经墨菲氏滴管处“一刀两断”处理,经毁形的输液器断端仍较长;有少数护士将引流袋交家属处置,由于宣传不力,部分引流袋未进入医用“红袋”,而是入了生活垃圾袋。也有已经入“红袋”的待烧废弃物,个别工人图省事而扔入生活垃圾箱。

3 管理对策

3.1制定制度与培训骨干

我院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条例在院周会上传达后,又以文件形式下发至各科,明确了采购部、供应室、使用科室、职能部门的各自职责。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护理部一起对专职采购员、护士长、导管室主任、麻醉科主任作相关知识的重点培训指导,再通过他们去培训下属。

3.2 措施

3.2.1减少库存量。我院通过改善总仓库条件,增加仓库面积和空间;设专职人员负责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集中采购和集中供应。采购人员有计划的采购,减少总库存。供应室每周限量领取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科室与供应室之间每天“一对一”以旧换新;取消了科室小仓库,减少科内库存,防止物品在某一科使用期过长或出现过期。专科用品在申购时,须在申购单上注明季、年消耗量,使采够者心中有数,以免一次采购量过多,引起过期。

3.2.2 规范存放。做到仓库分室、科室分柜、柜内分层、分抽屉放置。我们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与非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分开存放。按卫生部规定,仓库须干燥、通风良好,室温18~22℃,相对湿度35%~75%,物品存放距地>20cm,距墙壁>5cm,距顶>50cm;为此,特搬迁了仓库,添了货架和空调。我们规定使用科室:柜内或抽屉独立存放,标志明确醒目,不将小包装直接放在抽屉或是架上,用清洁篮(盒、中包装袋)盛放,以免小包装袋在存放过程中破损或被污染。每个抽屉内盛放量不超过23,以免抽拉抽屉时,上层的产品被挤破包装。抢救车内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与其他物品分别放置,防止一次性产品的小包装袋被碰擦破损。

3.2.3外配使用管理。原则是哪里治疗哪里配。从2001年第4季度起,凡来我院诊治的门诊患者,我们不再发注射器或输液器等实物让患者带出医院,改凭收费票据,提供其注射材料。对外来物品严把质量审查关。若患者须长期外配自己治疗者,如糖尿病患者需注射器,则由经治医生开处再配,供应室科室凭单发放,且在单上注明患者联系电话、产品批号,此单保存已备查。

3.2.4实行使用科室毁形制度。强调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做到立即毁形。

3.2.5实行供应室回收双签名制。供应室每天去各科室按类别回收使用后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并点数,使用科室供应室之间实行双签名制。供应室将回收来的一次性用品存放与专门的房间,定期由浙江省卫生厅定点回收公司回收。供应室每月将总结报告上报感染科。部分不回收的一次性用品,送焚烧处焚烧,使用科室焚烧工人之间实行双签名制,以示职责。

3.2.6严禁重复使用。凡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产品,其说明书未界定一次性使用的物品,感染科责令使用科室按卫生厅《导管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执行。因重复使用问题,不但涉及医院感染,象电极的导电性,导管的光滑度、抗折强度等,其涉及的是安全医疗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3.2.7实行试用信息反馈制度。采购部建立了专门登记本记录使用科室的反馈意见和感染科检查指导意见,以便及时向生产、经销者反馈使用单位的要求。如提出改进个别小包装袋的质量,减少中包装内的小包装数量,要求中包装外有灭菌标志等。科室使用过程中若发生热源反应,出现全身或局部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 ,疑与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有关时,立即停止使用,保留样本送检,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输液不良反应登记表,调查核实后,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3.3落实检查制度

医疗用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院违规收费;数据系统;药品;数据分析;医院管理系统;超标准收费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药品加价政策,控制看病成本。

超标准收费是医院乱收费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超标准收费主要体现对药品、医疗用品、医用耗材等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

计算机技术在数据审计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也是未来数据审计的发展方向。计算机数据审计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数据采集、数据清理及转换、数据验证和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不同的信息系统采集的方法有差异,审计人员应依据被审计单位数据的特点和结合审计要求制定数据采集转换方法。

数据清理和转换:审计数据清理和转换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也是数据审计的必经步骤。数据清理主要是识别重复记录,合并重复记录;数据转换是在数据分析前,对数据进行适当的转换,数据转换因人而异,如:采用不同的工具、采用不同转换次序等。

数据验证:数据验证可以发生在不同阶段,它贯穿数据采集和转换的全过程,数据验证主要是为了确保数据真实、正确,提高数据采集转换质量。

数据分析: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是数据审计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审计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如何利用纷繁复杂的审计数据确定审计重点、发现审计线索、查找审计疑点是审计数据分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审计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有重算、检查、核对、抽样、统计、推理、判断和预测八种。

下面是运用以上计算机数据审计方法对医疗机构药品加价审计的实例,在采集分析数据前,先做以下工作:

1.检查药品数量和进价的真实性。了解医疗机构是否参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了解医疗机构集中采购的药品占全部采购药品的比例;请被审计单位对集中采购的药品提供网上采购平台下载的明细表,审计人员要核实采购数量和采购金额是否与医院his系统中的药库入库表的药品数量和进价金额相等,不相等要查明原因。网上采购金额是否与财务支付的款项一致。

2.深刻理解医疗机构his系统,首先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医院his系统数据字典或者主要表及字段含义。其次审计人员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his系统工作流程。最后,深刻理解原始数据库中药库库存表、药库入库表、药库出库表、药房入库表、药房库存表、药房出库表、药品目录库、药品包装转换率表、门诊费用明细、住院费用明细、处方信息表、处方明细表、住院长嘱信息表和住院临嘱信息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3.检查his系统中药库出库表的药品出库数量之和和出库药品零售价金额之和分别与药房入库表的药品入库数量之和和药品入库零售价金额之和是否一致。

4.检查药房出库表的出库药品零售价金额之和是否等于门诊药品结算费用和住院药品结算费用之和,药房出库表的出库药品数量之和是否等于门诊药品数量和住院药品数量之和

通过以上审计数据的检查、清理和验证,认为被审计单位的his系统数据真实、正确、完整,审计人员才对his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验证和分析,经过分析几家医疗机构his系统,发现以药库出库表出库的药品或药房出库表出库的药品来计算药品超规定加价的金额时,都会存在不准确的情况,因为有的药品虽出库了,但还未真正的销售出去,为了更准确计算医院多收取药品费,审计人员决定用门诊和住院实际销售的药品来计算违规收取的药费,具体审计步骤:

第一步,审计数据采集,本步骤是分析数据的基础,是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时间范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筛选出“西药、中成药”,生成中间表《门诊用药明细》和《住院用药明细》,《门诊用药明细》表字段有:收费日期、处方编号、药品名称、药品编码、药品规格、药品单位、批发价、零售价、药品数量、转化率;《住院用药明细》表字段有:住院号、药品名称、药品编码、药品规格、药品单位、批发价、零售价、药品数量、转化率;

第二步,验证采集的数据,一是计算《门诊用药明细》零售价金额,看否等于原《门诊结算表》中药品结算金额;

第三步,按照相关规定计算每种药品的零售价最高限额,计算加成率,加成率=(零售价-进价)/进价,增加” 零售价最高限额”和”加成率”字段,生成中间表《门诊用药加价明细》和《住院用药加价明细》。

第四步,对《门诊用药加价明细》和《住院用药加价明细》筛选出零售价高于零售价最高限额的记录,分别生成中间表《门诊用药加价明细》和《住院用药加价明细》,筛选出零售价高于进价的记录,分别生成中间表《门诊用药加价明细》和《住院用药加价明细》。

第五步,对《门诊用药加价明细》、《住院用药加价明细》、两张表,分别计算超出规定价格的金额。再按加价率排序,分析加价率高的原因。

第六步,以药品编码和批发价来分组,计算每种药品多收的金额,并生成中间表,对多收金额大的药品分析原因。

通过本次审计,发现部分医院存在对药品超标准加价的情况和变相对药品加价的情况,比如JN硝酸异山梨酯针是5支/盒,盒是网上采购的最小单位,进价是110.35元/盒,100元至300元的药品只能按5%加成,但是某医院按支来销售,把支作为加价的最小单位,每支的进价为110.35/5=22.07元,价格在10至100元之间,就按10%来加成,因此把加成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用此方法审计出某医院超规定价格多收药品费15950.73元,另一医院多收西药费377087.14元。

总之,运用计算机数据审计方法来审计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提高审计效率的主要手段。最后总结一下本次审计的大体思路,首先核实药品进价是否真实,然后在药库入库表中查询药品进价,以药品代码分别关联门诊收费明细表和住院收费明细表,依据药品进价用CASE语句对政策规定的加r标准计算药品应销售的最高零售价。最后将实际零售价与最高零售价进行比对分析,就可以查询出超过标准加价的药品明细。

参考文献:

医疗用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艺制作;材料的区分;装饰艺术品;局限性;综合运用;教学突破

一.材料的运用对于工艺美术作品效果的影响

1. 工艺美术的特殊性,其成品大多作为产品出现

杨坚平老师在《全国高级工艺师培训》的讲义中对工艺美术品提出这样的定义:工艺美术品有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的双重属性,因此可以用六字归纳工艺美术品必须含有“适用,经济,美观”的创作原则。

由此看出,装饰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之中,可销售、可批量这些特殊要求,是对艺术品的新要求。作为一类修饰室内空间的艺术品,美观是最首要的要求。艺术品的结构符合室内空间重新分配的功用,适用性是第二。而经济性,关乎到装饰艺术作品的生存周期,覆盖面,甚至艺术家的生计,这方面也必须考虑。因此,装饰艺术产品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的双重属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过去材料的综合运用在装饰艺术作品中普遍使用及其局限性

装饰艺术作品中,材料的综合运用可谓不计其数。但其中存在着主体不变客体改动;同类材料交叉使用、非同类材料抗拒混合使用等局限性。

我所说作品的主体含义、用金漆木雕作为例子。作为创作中的主要材料,木是主体;而木的制作效果也是作为作品的主要表现力存在于作品之中。而传统的广东工艺美术里面,金是的大量运用使作品金碧辉煌,得到更好的效果。贴金,镀金,金线的使用,虽然可以改变作品的视觉效果,但它作为客体存在于作品之中,并没有实质改变作品的造型及本质效果。从这点看,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中的确存在着材料的主体不变,客体可变的局限性。

另一个种类中,以“岩彩”为例子。“岩彩”有其特殊的表现力,尤其是它可以在光线辅助的情况下发出各种不同的折射效果。也因为“岩彩”需要光线的辅助增加其表现力,所以此种材料在装饰艺术作品中只能使用在画面的最表层。由于材料性质的特殊性,使此画种的表现效果趋向单一。正因此,岩彩画只能在底层使用其他诸如色粉、聚丙稀等材料,大大削弱了这种材料的可发展新效果的可能性。

3. 控制材料的性质对于装饰艺术作品效果的重要性

各种材料有其固定的性质,这个问题是不可逆转的。如木头,是硬质材料,作为金木雕的作品中,表现具体的物象造像固然不是问题。但是如果遇到《荷塘夜月》等相似主题,水的表现力就明显不足。

又如色彩瑰丽的粤绣、潮绣。色彩的表现力是主要表现取向。通过“垫”这个工艺制作手段,可以增加“绣”的作品的立体效果。

一定程度上,我们现阶段可以做到材料的运用,只能充分发挥材料主体的个性。能充分将一种材料的优点发挥出,将其完善是现在装饰艺术作品中对工艺制作的最主导思想。控制好材料的个性,对于作品的效果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但是,越是侧重某一方面的特性,反方面的问题也会突现出来。

4. 材料的不可变性及可控制性,带动材料的综合使用在装饰艺术作品中可得到的特殊效果

各种材料有其独特的个性,此性质是不可改变的,但如果我们创作一个装饰艺术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先将此作品的形式做了定性,此作品在材料的使用便趋向单一。打比方说:如果我们需要制作一块木雕屏风,它需要起到软隔断的功效,但又必须透光,且不失屏风作为阻挡视线的功效。如果传统工艺制作的过程中,会选择多层雕花的手法完成。木质材料并不能胜任透光却又保持私密这个要求。采用此工艺只能说发挥材料本身的优势,取得相对合理的效果。这种在前期由于作品的用途而使作品的效果趋向单一化的例子多不胜数。

现今的装饰艺术作品中,同样的要求,我们可以利用大量的琉璃作为镶嵌部件,放置在屏风的中间。透光、保持私密的效果都可兼顾。而且由于琉璃的使用,可以减少雕刻的密度,成本也大为降低。不过由此带来的对此作品的定义问题是十分大的。到底此作品属于木雕还是玻璃工艺呢?此问题又回到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上面了。不过,作为装饰艺术作品的“适用,经济,美观”原则上,这问题已经解决。我们谈论的话题还是集中在如果提高作品的效果上。

二.装饰艺术品中材料的综合运用与材料性质控制的具体例子

材料的综合运用,可以得到不同的特殊效果。如果可以合理地使用材料的特殊性质,给予观众的特殊效果。比如镶嵌、焊接、粘贴等工艺,就可以在同样的装饰性造型上制作出更为丰富的效果。然后配合光线等环境的配合,便可制造出观众更容易参与入内的现代装饰效果。

1. 玻璃

例如低温玻璃的使用,彩色玻璃的精妙使用当数威尼斯的玻璃工艺制造作坊。其工艺粗略分为:玻璃料制作,玻璃造型,镶嵌等三部分。其中,作品主要分为水晶玻璃与金属两部分。水晶玻璃通过吹、流、拉、冷却等手段,恰倒好处地使玻璃的流动性造型充分体现;而金属部分,通过打造、制作出的成品诸如项链,戒指,手镯等小型装饰品。控制材料的的流动性成为这些产品的最有价值的艺术修饰部分。由此可见,装饰艺术中的工艺和材料间的交融过程中,熟悉各种材料的性质,合理利用材料的各种性质,最终可以提高工艺品等产品的艺术价值,将个体的品位提高。

2. 石雕

石雕,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作品,它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风格。狮子、麒麟等作品也是经常涉足到的题材。一般在制作此类作品中,材料的运用也趋向单一化的。原因是石质材料的性质并不适合制作多种材料混合装拼。这种安装上的技术问题也导致材料运用变得单一化。

但是这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通过入笋、上下拼合等手段,有些作品,如狮子的眼睛、嘴中的珠、脚下的小狮子等部分,作者会改用其他材料进行制作。这样变能达到不同质地的效果。不过这种混合材料的使用,大多都只停留在石质材料的互用上。比如说狮子主体使用花岗岩,小狮子使用大理石这种程度上。

3. 壁画

我国传统的神像画(如敦煌的莫高窟内壁画)、外国教堂天顶画(如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到今天各大商场酒店使用的壁画材料不难看出,由于壁画的独特制作地点,为了制作上的方便及涂料的流动性不强,工艺里使用的材料一般采用粉剂颜色混合媒介剂(如早期的湿粉画、蛋彩画,到现在的油画,水粉画,丙稀等材料)。由于必须控制材料的流动性和凝固性,所以壁画材料都倾向浓度比较高的种类。

4. 要突破这种局限性必须采取新的工艺或者从新考虑材料组合

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传统工艺制作中装饰艺术作品效果的局限性,要突破这种局限性必须采取新的工艺或者从新考虑材料组合。工艺制作的突破除了可以使用大量现代的电动工具、甚至是精确的电脑切割等技术进行制作,还可以依靠新一代的手工艺人,用新的眼光使用传统工具进行操作,效果也会更上一层。但是单靠工艺上的突破,作品最终效果突破不会太明显,如果想更进一步进行研究,就必须在材料的搭配上细心重新编排。这样一来,或者会得到更新鲜的视觉效果。

三.材料的综合及材料的灵活运用在装饰艺术品中遇到的问题、对策及发展前景

1. 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当然,在创作装饰艺术作品的时候,若要采用新的材料或者制作工艺的时候,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作品完成后还具有同类作品的神韵,就是说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材料,必须让人一眼就看出作品就是“金木雕”。如果这样的话在最后效果上就不会得到突破,但如果突破了传统的工艺效果后,立刻就出现了作品的定位问题了。到底是传统的“金木雕”,还是新的一个木雕品类呢?这个名称的问题必定会引发一定的争论,但是单纯研究的角度考虑这问题的话根本不必在乎,这才可以真正的在装饰艺术作品中得到突破。

2. 重新整合各种材料再次组织在装饰作品中的意义

重新整合各种现有材料,再次组织排序,这是我的最终观点。我认为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中,各种作品归类十分明确。形成这种现状,是因为我们开始就提到的:工艺美术品有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的双重属性。这思维作为创作我们民间艺术作品的指导思想后,作品的功能性就十分明确了。

每个门类的作品有其最大的功能,如何把这些功能最大化地集成于一件作品里面呢?在实验中,我尝试使用小型的金木雕工艺品作为外框,中间镶嵌陕西的皮影作为膜,内层使用潮州的抽纱作为背景,而在作品的背面放置HID灯组。完成后便组成了一个别有风味的小壁灯了。这种作品采用了多种的传统工艺成品,也在工艺上采用了多样化的材料重新组合,通过光线的照射,得到新的视觉效果。我认为这种综合性的作品也许会使传统的工艺品效果得到突破。

开拓思路,大胆尝试,不拘泥于材料,一切以作品效果为最终目的,这是今天装饰艺术教学的最佳出路。

医疗用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透明度 医疗机构 药品使用

从药品实际使用中发现监管透明度相对较低,究其根源在于价格扭曲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邹城,药品监管上也不得力,效率比较低。所以要加强监管,就必须要确保信息的全面、及时及对称。由此可见增强监管透明度,有利于监管体制的完善,有助于培育和巩固公信力,防止出现信息不对称与价格扭曲等相关现象。

一、透明度概念

所谓透明度就是相关领域之中将各种责任制度公开。而监管透明度且是明确相关监管信息,容易获取等各种程序事项,衡量政策内容以及待遇上是不是公正。通过监管透明度就为利益相关者(保险公司及卫生行政部门等)提供评估的基础与依据,比如保险报销、医疗监管等;要实现药品监管透明度,就一定要分享信息、公开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等各种原则。

二、药品使用监管的透明度现状

如今研究监管药品透明度还比较少,研究中大多比较重视分析药品监管体系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从研究中发现,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造成效率较低,监管中时常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必须哟对医药制度进行改革,要对监管政策进行完善。因此本文就从医疗保险监督、行政监管及患者权利主张与保护等三个角度,分析监管药品的透明度。

1、从行政部门角度分析透明度

按照相关部门出台的管理办法,其中就明确指出了监管透明度的相关法规,其一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要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医疗服务机构,同时还要构建出公开考核制度,主要是针对药品价格、使用剂量以及性能等进行考核和监管,从现状来看考核标准上还是比较具体,但是同类商品价格存在差异就让病人质疑。但是考核标准确实给出,却没有明确指出怎样去解决。为了给监管透明度制定一个衡量标准,WHO就开发出一种GGM评估工具,该工具主要是针对药品注册、采购药品以及药品的生产许可等等相关环节。如果要细化透明度相关的考核标准,当然可以以GGM评估标准作为参考。

不但要加强日常监管,还应该对医药处方进行抽检,并将抽检的结构公告出来,要明确对该结构公开以及保持时限。

2、监管医疗保险的透明度分析

按照医疗保险监督办法中就明确提出,各个定点医疗机构与零售药店都应该配备上联网设备,准确、及时将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结算情况相关信息上传。并且明确提出了结算医疗机构必须要对法律责任进行承担,从技术角度来看要确保透明度所具备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方便性,提出通过法律制裁违规行为。

3、病人权利的主张与保护监管透明性

在医患关系中,病人有权利了解自身的相关问题,这也是确保良好医患关系的基本保障。从各个国家的医院关系对比发现,在全世界中德国发生医疗纠纷是最低的,因为德国将医患关系处理的比较好,要具备良好医患关系必须要有健全的保险和支付制度做保障。在德国,人们看病的医药费并不是病人直接给医院,而是由医疗保险公司支付给医院,医院主要是给病人治病,病人和医院两者并不存在直接的经济关系。而且在一旦发生了医疗纠纷,医院自身是不参与处理的,专门的医师协会就是负责处理这些纠纷事故,采取这种措施就能够避免医院和患者直接冲突。

对于我国而言,发生医疗事故的处理方法上也强调了关于监管透明度的问题,比如在处理事故条例上就具体规定了患者是能够参与病例书写与保持中去,这样就确保了病例信息真实性,也比较符合监管透明度的准确性与公正性。但是在相关条例中却没有规定检定和处罚医疗事故后,采取什么方式给病人书面答复都没有明确,有时候病人根本不知道医疗事故的鉴定与处罚最终结果,这种现象根本不符合透明度要求。而且还规定鉴定事故医学会将事故检定上报到监管部门中,这样造成监管部门仅仅获取到间接的鉴定结果,根本不能够满足监管的透明度,不能够满足监管的及时性与方便性要求。

三、加强监管药品使用透明度的建议

1、加强监管法规的完善;从我国现在可知监管的透明度在法规上还存在许多不足,随意操作现象比较多,因此在操作上具备极大随意性,这就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出完善政策法规,明确使用药品监管范围和内容,确保监管透明性的公开性、及时性及方便性。

2、改革监管机制;要从利益有关方间存在问题入手,借鉴国外一些科学医疗监管模式,建立医院和主管部门外专业中立机构,构建出完善的管办分离模式,有效节约了主管部门监管成本,还实现了监管透明度的及时性、准确性、公正性、具体化以及正当性。并且要分析影响透明度问题根源,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奖励遵守监管标准管理者。

3、构建信息化平台;透明度必须哟具备及时性和方便性,因此要满足这些要求就应该建立出病案信息平台,能够降低监管的成本,还可以对运营以及质量效果进行洞察,并且要把这个平台实现全国联网,就能够实现异地报销医疗费用,实现医疗保险全国通用。

参考文献:

[1]张玉龙,陈晓阳,杨同卫,等.我国医药流通改革政策评析[J].医学与社会,2010 (7):50-52

[2]罗乐宣,冯占春,王跃平,等.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9):58-60

[3]郝敏,吴世军,唐锦辉,等.德国“医管”之道及中国启示[J].医保,2010(8):76-7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