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的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第1篇

下面先以课文《江雪》为例,再以学生个性改写送别类古诗为例,谈谈指导改写“文包诗”的点滴体会。

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把古诗改成“文包诗”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模式:首先是从古诗内容入手,然后是叙写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最后引用“古诗”。

一、了解相关资料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柳宗元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二、充分调动“积累”

改写《江雪》这样的一首古诗,要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句子。特别是描写雪后大地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的优美词句。

三、进行拓展想象

想象是发展创造力,陶冶儿童高尚情操的智力因素。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教师在改写中应适当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对儿童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比如说,在这首诗《江雪》中,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垂钓”的一定是柳宗元吗?

如以下三篇例文:

A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李 烨

冬天到了,天气冷了,雪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立刻给世间万物盖上了一层雪白的、厚厚的棉被。高山、道路都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空中连飞鸟的影子都没有,所有的路上都没有行人的踪迹在,整个世界是死一般的沉寂。

而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永州司马柳宗元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只见他身上衣服上和帽子上,全都是雪,就像一个大雪人。

一位老人走过来说:“柳先生,您怎么还不回去呀,下这么大的雪还在钓鱼?”

柳宗元说:“没事的,我想在这儿清静清静。您老人家快点回家吧!”

老人说:“好的,柳先生,您也早点回。瞧您,都像一个雪人了。”说完,老人走了。

老人边走,边想起柳宗元之前写过的《江雪》,他心里默默地念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天气阴沉沉的,雪花还在飞舞着……

(简评:这是以第三人称写的,船上钓鱼的是柳宗元。)

B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鞠可依

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像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

柳宗元撇开众人,出去走走。他看见山岭间几乎没有了鸟儿飞翔的踪影,山间小路上也都看不到行人的足迹。

柳宗元继续走着,他来到了江边。远处有一叶孤舟,孤单地漂在江心。舟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头,正在钓鱼。瞧他熟练地套上鱼饵,把有鱼饵的那端扔向湖中,静静地等待。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难道他和我一样,心中有说不出道不明的忧愁,因此在这冰天雪地独自垂钓?

柳宗元突发灵感,当时就作下了一首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雪还在下着……

(简评:这也是以第三人称写的,船上钓鱼的是另一个老人,柳宗元看见此情此景写了一首诗。)

C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金陆浩天

在茫茫大雪中,只看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这个老翁就是永州司马柳宗元,最近他常来这儿,有人已经认识他了。

有一位驾着牛车的行人好奇地问船上的柳宗元:“先生,您都快成一个雪人了,还是快点上岸吧!”柳宗元笑着说:“我喜欢这样,这儿清静。”

大雪纷飞,所有的鸟儿都不见了踪影,所有的山间小路上都没有了行人。柳宗元看见了这个场景,诗兴大发,构思创作了一首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评:这也是以第三人称写的,与前两篇不同的是,柳宗元钓鱼,柳宗元作诗。)

以上ABC三篇都是用第三人称写的:A篇中正在船上钓鱼的是柳宗元,回忆《江雪》的是另一位老者;B篇中船上钓鱼的是另一个老人,柳宗元看见此情此景写了一首诗;C篇中柳宗元钓鱼,柳宗元即兴作诗。

四、尝试个性写作

古诗改写“文包诗”有三个注意点:1.准确把握原作内容;2.增、扩、缩、删要合理;3.不要改变原诗主题思想。

把握这一原则,学了课文《黄鹤楼送别》后,这学期我班学生对高年级《校本教材 相约经典》上的其他送别类古诗进行了改写。

例1:王维的《送别》改写

常熟市琴湖小学五(1)班 徐浩羽

一天,王维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位老朋友,便急忙下马。二人来到一个亭子中,王维便拿出一壶酒来,与老友边饮边聊起来。“老朋友,你这是要到哪里去呀?你不是当官了吗?为何在此,不在朝廷里呀?”

老友叹了口气,道:“唉,现在国家非常腐朽,皇帝大臣们只知道贪图享乐,不管百姓疾苦,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感到非常痛心啊!我现在要去南山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从此我们再有没有机会像这样喝酒谈心了。放下国家、放下百姓,谈何容易!唉……”

王维听了他的话,感同身受,连连点起头来。老朋友说:“对不起了,好兄弟,我要走了,保重啊!”

王维听了这话,羡慕老友可以淡薄名利,归隐山林。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又想想自己,感到非常失落,但是没有再说什么。看着友人慢慢离去的背影,王维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借着酒意,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例2:李白的《送友人》改写:

常熟市琴湖小学五(1)班 顾陈澄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着城的东边。

李白和他的朋友在这里依依不舍地相互告别。李白不舍地说:“朋友啊,我心中的不舍和那千言万语的嘱咐,现在无法言语。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朋友说:“我又何尝不是?但愿我们以后有缘再见。”

朋友就像孤独的鸟儿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也有所依恋。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挥手就此别过。

那匹将要载朋友远行的马仰天长啸,一阵悲鸣,似乎也不忍离开。于是李白诗性大发,提笔写下了《送友人》这首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第2篇

一、启发想象,让语言鲜活起来

课文是通过文字符号呈现的,这就需要教师用恰当的点拨让文本语言鲜活起来,才能使其承载的意思及情感、道理显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位教师在教学《珍珠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自然段时,教师美美地范读这一段,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珍珠鸟趴在作家的肩上睡着了。有的学生说,好像看到珍珠鸟在不停地咂嘴。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作家手中的笔停了……学生说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珍珠鸟为什么不是“站”在作家的肩上,而是“趴”呢?通过这一点拨,学生明白了:“站”是防备的姿态,是准备随时飞走的姿态,而“趴”是一点儿也不用防备,是完全放心的姿态,是恬适的姿态,体现了鸟对人的信赖。学生从“手中的笔不觉停了”进一步体会到作家对鸟的爱护已成为一种“潜意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人与鸟的信赖是相互的,这种境界是美好的。

语文教学应体现“形象大于思想”的基本理念。对于情景交融、事理融合的文章,教师就要通过点拨,启发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丰富可感的形象,让语言鲜活起来,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二、联系前后,让人物站立起来

课文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前后内容气脉相通。教学点拨要抓住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全面、立体地感知人物形象,让人物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

一位教师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以第3自然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司马迁这一人物形象。课堂上,教师抓住“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两句话,联系前后文进行点拨:1.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两句话的?联系这一自然段的开头,引导学生认识腐刑,理解这种刑法伤害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心灵,腐刑使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2、司马迁遭受如此酷刑,为什么还“一定要活下去”?他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感悟司马迁想到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想到了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两种不同意义。再结合这两句话连用了两个感叹号。理解其“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史书!”的决心之大。3.司马迁是怎样做的,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结合本段结尾及第4自然段,感受司马迁长期“忍辱负重”的坚强意志。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实实在在的。

课堂上,很多教师都能抓住文眼组织教学,但往往忽视前后文的联系。上述教学片段,教师紧紧抓住“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一文眼,联系第2至第4自然段巧妙点拨,使司马迁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

三、引导揣度,让留白丰满起来

文章着情留白,这些留白使文章更加耐人咀嚼、回味。教学中,教师要有意点拨学生揣度这些留白,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位教师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时,抓住“十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引导学生揣度:1.下达了杀大黑骡子的命令,背过脸去,此时他脸上的表情怎样?有的学生说,他的表情是坚定的:不杀大黑骡子。将会有更多的战士饿死在草地上。有的学生说,他的表情是痛苦的:大黑骡子从江西出发为革命立过不少功,而今天又不得不杀它。2.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心里在想些什么?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a.在心里默默地说。b.战士们在心里默默地说。3_枪响了,看着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有的学生说,他想到了抚摸着大黑骡子,看它吃干粮的画面。有的说;他想到了大黑骡子驮伤病员,驮粮食和器材的画面。有的说,他想到了骑大黑骡子浴血奋战的画面……

上述教学,学生揣度文章留白的过程,既是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物形象在脑中不断丰满的过程;学生的表达过程,既是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

四、链接背景,让认识深刻起来

作者写文吟诗,往往受到当时环境、心境的影响,这样的环境、心境就是文章写作的背景。教学中再现这样的背景,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课堂点拨不可忽视文章背景这一资源。

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第3篇

一、关注诵读,为诗歌意向性的开掘奠定基础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训练语感。”生命个体对语言的学习说到底就是认知与行为、与情感协调统一的过程,而诗歌的诵读自然也不例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点拨者,教师理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可感而丰满的认知情景,为容纳师生与古诗的共同意向与滋养,奠定相应的认知基础。

如在教学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歌时,教师可引领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呢?诗歌中的江水又怎么会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呢?”随后,教师为学生进行了示范性的诵读,为学生提供了文字符号与诵读声音的双向感知。学生在双重浸润中,则充分感受到江水流动的速度与诗人自身的情感相辅相成,江水流速越快就越能体现诗歌内在情感的真挚与浓烈。最后,教师则引领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将这种内在情感充分地释放出来。

纵观整个教学,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将整个认知情境的基调与诗歌自身的情韵价值息息相关,形成了对母语文化的浸润与感知,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更促进了学生对诗歌内在意境的体悟与感知,强化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补充想象,为诗歌意向性的融合铺垫

诗歌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很多意向性的留白给学生的体悟与感知造成了较大的障碍。特别是诗歌对意象的塑造,已经完全超越了景语,成为了真正的情语。基于儿童立场,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必须要借助相应的实物来感知,否则学生只能凭借着自己零散的经验进行率性的无端揣测,造成诗歌教学的偏向。

如在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时,教师紧扣诗歌中的一个“和”字,引领学生深入诗歌内蕴思考:诗歌中哪些景物的融合体现了这种景色的交融和谐?学生结合诗歌大意进行了画面的想象与拓展:优美的湖面与皎洁的月色交融就是一种和谐;湖中君山的青色与湖水的绿色交融就是一种和谐;君山外形酷似青螺,而广阔的湖面如同银亮的盘子,如此组合更是一种和谐的画面……如此一来,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更促进了学生对诗歌内在意境的感知与体悟,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对于诗歌意欲展现的画面之美,并不是靠机械、单一的画面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充分唤醒学生的认知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在学生自身原始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想象、补充等策略,让他们组合整理出全新的画面,从而对诗歌内核进行内在的重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意识,允许每个学生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理解,可以与成人存在不一样的解读,在最后的交流分享中相互对比、彼此补充,从而构建出系统化、序列化的画面感。

三、感知体验,为诗歌意向性的飞跃助力

文本并非无情物。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蕴藏着丰富、深刻、浓烈的情感元素。对诗歌意向性的关注,其根本就是对诗歌内在情感的体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读懂诗歌大意,结合相关背景,抒发诗歌情感。

例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歌时,教师并没有止步于理解诗歌大意的层面,而是让学生意识到只有真正揣摩诗人内心的世界,才能真正走进诗歌。于是,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柳宗元在创作这首诗时的背景资料:柳宗元为官清廉,对人民的生活非常关心,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却屡遭打击与排挤,他的敌人甚至几次放火烧毁他的房屋,这对柳宗元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可以说,此时的柳宗元集国家忧愁、家庭祸患、个人困苦于一身。正是在这种资料的补充与支撑下,学生对柳宗元当时的心境有了一定的感性体验,初步体悟到诗人内心的孤苦、悲愤。有了这样的体验,教师顺势引领学生再次回到诗歌中,探寻哪些诗句有效地突显了诗人的这种情感。学生充分结合课文中的“绝”“灭”“孤”“独”“寒”等感受这些词语中所承载的灰白色调、冰冷之感。最后,教师引领学生以自由诵读的方法将这种孤独与悲愤之感释放出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创作诗歌,比兴是一种重要的表达策略;而解读诗歌,感知比兴手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也是一种重要的策略。但在小学课堂中,直接运用“比兴”的技术与策略显然是不妥当的。而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比兴所传递的情感元素转化为课堂教学中可触摸、可感知的具体元素,让学生在深入感知那些富含意向和情韵的文字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促进了诗歌教学效益的提升。

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江雪》 意境 严复翻译 “三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25-02

引言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尤其是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诗歌的翻译常被认为是翻译中最令人遗憾的一种艺术,但古往今来,从事诗歌翻译、在诗歌创作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文人却也络绎不绝,如英美诗歌的代表性人物拜伦、雪莱、惠特曼等,中国唐、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柳宗元、陶渊明等。诗歌的翻译应该是承原诗之行,协原诗之声,生动再现原诗的意境。好的诗歌翻译能够体现原诗的神韵,当然对于翻译的美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每首诗歌所传达的感情和意蕴在不同读者眼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本文将从“信、达、雅”的角度对比分析诗歌《江雪》的几种英译本。

《江雪》的作者是唐宋家之一柳宗元。据史料记载,《江雪》创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当时,政治危害和生活环境的艰辛严重损坏了大诗人柳宗元的身心健康。这首诗就是诗人借助渔夫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压抑和政治生活的困苦,体现了诗人虽处于孤独失意之际,但仍傲人不屈的精神。诗歌的大概意思是:一座座的山上飞鸟已经没有踪迹,一条条路上也没有行人的脚印。一位穿蓑衣戴斗笠的老渔翁,坐在一叶小舟上,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钓鱼。简短的20个字描绘了一幅万籁无声、幽静白沉的江景。这首诗歌的翻译有很多版本,从搜集的资料看本诗歌的英译本达到13种之多,有普通人的闲聊之笔,也有很多名家之作。下面选取四个译本做比较分析。

原文: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译文:

许渊冲译文: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a lonely boat.

吴钧陶译文:

The Snowbound River

O’ 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

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

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 an old man,

In pal---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

Witter Bynner译文: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吴经熊译文:

Myriad mountains- not a bird flying.

Endless roads –not a trace of men.

Only an old fisherman in a lonely bat.

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

一、从 “信” 的角度赏析译文

“信”主要是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无误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要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者任意增删的现象。本质上讲,“信”要求译者要完全读懂原文,透彻领悟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在这四个译本中,许渊冲的译文中多用名词,却也体现出动态感,前两句描写出鸟和行人都无踪迹,后两句写孤独的渔夫独自在江边垂钓,基本符合原文的含义。原诗中“鸟飞绝”其实不一定表示没有鸟,同样“人踪灭”也不一定表示就没有人。被许渊冲翻译为“no bird in fight”和“no man in sight”是很明智的,符合“信”的原则。吴钧陶译本中前两句翻译描绘出孤独意境,表现出诗歌中大概实物,体现出老翁孤独的性格特点,也算是符合“信”原则。但在意境方面确实缺少很多韵味。Bynner的译文中,没有用一个动词但还是表达出了原诗歌的内容,描绘出了一幅静态的寒江独钓图,整体上也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但将原文的“千山”和“万径”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和“a thousand paths”略有不妥,原诗为泛指,这样译就变成了确指。同时,原诗“鸟飞绝”并不代表没有鸟,同样“人踪灭”也不一定代表没有人,不是说没有人没有鸟,译文直接翻译为“no bird”“without a footprint”感觉与原诗出入有些大,似乎没有忠实地体现原文。这一点不太符合“信”的要求。在冰天雪地之中,没有行人,也没有飞鸟,只有一个老翁独自垂钓。将“孤舟蓑笠翁”译为“a little boat”和“an old man”似乎也失去了原文所蕴含的孤独之感。吴经熊的译文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绝静”的画面,符合原诗的意境,但其中“flying”打破了原诗的意境,原文中虽说“鸟飞绝”但实际上并没有体现飞的动态,这与原诗画面不符合。“endless roads”的意思表面上看是无尽的路,而不是有很多道路的意思,原诗“径”的含义并没有体现出来,而且“road”是道路的意思,很难想象是山间小路。另外“only”和“silently”能够体现出孤独的老人,但是两个词语表达的是同一个事实,略有重复。整体上说,本人不是很欣赏这个译本。似乎对“信”的原则没完全把握好。

二、从“达”的角度赏析译文

所谓“达”主要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常规。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对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但在诗歌翻译中,对“达”的要求也是对音美的另一种解释,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美。如果诗歌不能很好地保留原诗歌的音律美感,那么在“达”这个角度就会略显“不达”了。许渊冲的译本很好地反映出原诗歌的韵味,没有生搬硬套的感觉,而且音步齐全;同时运用了抑扬格的四音步,读起来朗朗上口。Bynner译本中没有出现押韵的词语,但是行文流畅,也符合“达”的准则。吴钧陶的译文没有保持原诗歌的三音步,但行文如流水,结构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的风格也表现出原诗歌的景象和人物心理。最后,吴经熊也是采用四音步抑扬格,行文流畅自然,无晦涩之处。总之在“达”上这首诗的四个不同译本都表达了清楚的概念,有声有色的语言使得四个译本各有千秋。

三、从“雅”的角度赏析译文

所谓“雅”,主要是指语言要有文采。译文的好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以及目的语的修养水平。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是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表达就一定正确。“信”“达”“雅”三个标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雅”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和要求。

四个译本都保留了原诗歌的风格,有一种简洁美,都将原诗歌进行加工分析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又一幅绝美的孤独老人独自垂钓的安然淡静的画面。但对于“孤舟蓑笠翁”这句,这四个译本中都没有很准确地表达好。没有把“蓑笠”的本意翻译得很到位,原意是指蓑衣与斗笠。一般指的是用竹叶编织的一种防鱼的帽子,和现在的雨衣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翻译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翻译为“雨衣”是不符合“信”的要求的,因此对于“雅”也就显得多少有些不雅。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在翻译上仅仅达到“雅”还是不够的,这四位译者在追求语言凝练的同时也注重了意境和押韵的问题,这些对于诗歌翻译的“美”有很大的影响,译者都能充分考虑诗人的写作态度和意图,都描绘出了一幅江边孤独老人垂钓的画面,都体现了“雅”,当然不同的是,“雅”的程度不同。在这四种译本中,作者本人比较欣赏许渊冲先生的译本。

诗歌的翻译更应该注重这些原则,但是实际上这三个原则多少互相配合而来,作者在分析这些译本时,将这三点分别分析,是为了强调三个部分的侧重不同,但实际分析时却又有些模糊不清,在这一点上还有待于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四、结语

严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的提出,在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诗歌翻译中“信、达、雅”不仅仅是最基本的翻译要求,更是必须遵守的翻译策略。《江雪》的四种译本整体上来说都非常好,但作者本人更加喜欢许渊冲的译本,不仅最符合“信达”的标准,也达到了诗歌的唯美雅致之感。

【参考文献】

[1]莫蕊.意美音美形美的三原则[J].科学大众教师版,2011

(4):150.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89.

[4]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5]周仪,罗平.古诗英译的再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给学生一个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营造利于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只有在课堂创设多元化的情感空间,才会使能力的形成融汇于统一的整体布局中,才会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美感、和想象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从而发现学习的乐趣。著名的教育家顾泠沅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内对教师最有意义的事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配以图片、声音、文字、动画等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创设情境,动之以情,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向学生讲《水浒传》中的《倒拔垂杨柳》 和《大闹野猪林》两个故事,通过故事学生了解了鲁提辖性格以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情感的起因。这样,由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很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多媒体教学的辅导,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

二、围绕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做学问

在问题设计上尽量与学生日常经验相联系,力求有实用价值;具有开放性,以便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在“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过程的体验。以问题激活思维,引发互动。我在教《小溪流的歌》(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一文时,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怎样的歌?②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③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④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提出问题之后,开展讨论。力图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善于从文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师生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产生联想,领悟生活中的道理;这些问题讨论,学生的收获远不在问题本身。学生当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会了思考、分析问题后,他们的思维远不在每节课本身。

三、围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交流提高

让学生们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与感悟过程的课堂,孩子们的主动参与使课堂变得生动,充满生机。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同学们对柳宗元思想感情难以把握,前两次写“乐”,后面感受却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如何理解柳宗元写小石潭时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互相合作,分工明确,有人查柳宗元生平资料;有人查对《小石潭记》的评价;有人查《永州八记》及写作前景,然后资源大家共享,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柳宗元游山玩水实是内心精神世界的苦闷郁烦的表现,他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政治上失意而造成的内心抑郁苦闷,所以文章虽写两次“乐”,细细体会,“乐”其实是忧的另一种形式,实则写出了作者孤寂忧伤。更有学生联系课文,领会到作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本想借山水排遣心中郁闷,反却在游玩后更添了几许忧伤。在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思维有了重新丰富的空间,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也有了重构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为他们充分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还要尽量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猜测、操作、试验、调查、信息搜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春》时,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或分类收集诗句,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版报,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间合作的成功意义。教师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五、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练习中巩固知识

学生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巩固练习的不同。现在提倡的精心设计板演作业、基础训练作业、拓展提高作业等这样几种作业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作业的选择上一定要有分类。批改作业中要仔细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如是共性问题,就要集中讲评;如是个别问题,就要个别当面辅导。

六、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反馈

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⑴反馈时间要及时;⑵反馈方式要多样、灵活;⑶反馈应该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只有师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才会产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师生的情感不断交流,才会激发人性的快乐。相信追求课堂的有效性并不是神话,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多多地加以反思和改进,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张玉平:《有效课堂及其实施策略》,教育科研论坛,2010.1.

2.章建红:《语文课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教研天地》,2006.10.

相关期刊更多

柳钢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柳钢技术中心柳钢科协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解放军医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