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施规划

设施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施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设施规划

设施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农水设施;规划设计;主要内容

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事关农业发展,而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规划设计工作是其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小农水设施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当前基层小农水设施建设实际,对小农水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进行一定的研究,提高小农水设施规划建设水平,才能更好的发挥小农水设施作用,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一、小农水设施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设计标准

1、小农水设施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小农水设施是农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农村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提出了“四化同步”的发展概念,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农业现代化,而提升小农水建设水平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小农水设施建设水平,就要做好小农水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制定出科学合理、高效实用的小农水设施,更好地保障农业发展。

2、小农水设施规划设计的标准

小农水设施是农业灌溉的基础和保障,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季节降雨量变化较大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小农水设施的规划设计不能简单的借鉴以往经验,而是要确定合理的设计标准,结合区域小农水设施建设现状、农业灌区灌溉水源来水情况、当地农业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依据,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设计方案。一般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一是农田抗旱天数标准,抗旱天数是指以塘坝、水库等灌溉供水主体的供水能力为依据,以持续无降雨或降雨较少的情况下灌溉主体可以保证农作物灌溉用水天数为标准,比如某地小农水设施依托的水库等灌溉供水主体可以持续供水保证天数为100天,那么可以将该小农水设施设计标准中的抗旱天数设定为100天,并根据小农水设施的其他特殊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二是农田灌溉的设计保证率,该指标是指在某一个小农水设施灌区内,其储存的灌溉用水可以满足农田需要的年份占到总年份的比重,该比重转化为百分数即为农田灌溉用水保证率,比如某地农田灌溉用水保证率为75%,则说明其灌溉用水在3/4的年份可以完全满足灌区需要,而1/4的年份可能无法完全满足灌区需要,以此指标可以合理确定小农水设施的库容和建设规模,但该指标确定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例如北方灌溉用水比较缺乏、以旱作植物为主的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可在50%-70%之间即可,而在南方水源充足、以水稻等喜水作物为主的种植区,则需要将灌溉设计保证率维持在80%以上,确保农作物生长需要。

二、小农水设施的规划设计技术

1、小农水设施建设规模的分析技术

在小农水设施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建设规模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技术分析:一是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小农水灌溉面积的需要,要充分分析小农水设施在当地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前提,结合当地近期农业发展规划,合理设计小农水设施规模;二是分析整个灌溉区域内可用于灌溉的水源,合理确定小农水设施的灌溉保证面积,从合理利用灌溉用水的角度进行确定,可以以县或乡镇供水站为单位,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复核计算,并结合灌溉用水总量、使用情况及其他控制指标,对灌区内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小农水设施建设确保灌区内的灌溉用水平衡;三是分析区域内耕地发展为灌溉用地后的增产潜力,根据整个区域内的耕地分布情况,结合发展潜力分析,合理进行规划分析;四是分析小农水设施的灌溉面积发展情况,提前分析未来可以扩大及发展新灌区的潜力和大小,尽量发挥小农水设施的最大潜力。

2、小农水设施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是取水方式的选择和设计。根据不同的灌溉水源,可以分为自流取水灌溉和提水取水灌溉两种方式,要根据确定的灌溉方式进行小农水设施规划设计。当前的小农水设施建设主要以自流取水灌溉为主,自流取水的小农水设施建设主要是以河流、水库等灌溉供水主体为主要水源的灌溉取水方式,一种是有坝取水,比较适宜于灌区内灌溉水源地势较低的情况,虽然灌溉水源比较充足,但是却不能自流到农田中,所以为了满足农田的灌溉需要,要在河道上修建堤坝或节制闸等水利设施,将水源引流到农田中,该方式初期因为堤坝或节制闸的建设,会增加建设投资,但是建设后的小农水设施引水口位置在农田附近,缩短了输水干渠长度,可以减少土石方和渠道建设工程量;还有无坝取水方式,一般采取有建闸方式进行设计,可以在洪水期内有效控制水流量,避免小农水设施被洪水冲坏,还能避免洪水淹没农田,确保水流平稳,减轻因水流造成的引水口下唇过度冲蚀等问题。

二是小农水设施灌溉渠道设计。灌溉渠道设计要结合区域内农田、林业、道路及居住区规划方案,统筹各方面因素合理安排水利设施,要坚持安全设计原则,在渠道施工中尽量避免沿河布置,防止因自然灾害损毁,并要设置泄水闸等泄洪和排洪设施,保证渠道安全;要以当地地形为基本遵循,渠道设计时在低处布置排水沟,将灌溉渠道设置在高处,尽量实现自流灌溉,形成独立高效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并尽量保证渠道直顺,减少交叉建筑物的存在,提高渠道输水效率;要坚持综合利用,充分利用集中落差,结合水力加工,实现多种经营,通过灌溉渠道将河水灌溉与井水灌溉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在干渠和支渠的设置上,要根据具体灌区的地形地貌进行设计,最大限度的减少投资,并更好地发挥小农水设施的效益。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农水设施的规划设计关系到后期建设水平和发挥的效益,因此,要对小农水设施规划设计标准进行分析,并对规划设计的重点工作进行研究,提高小农水设施的规划设计水平,从而提高小农水设施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富强.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J].中国水运,2012,(3).

[2]罗小云.抓好规划前期工作建立健全小农水工程建管机制[J].中国水利,2011(03).

设施规划范文第2篇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因此要积极优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措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确保各种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去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改善城市的整体功能,提升城市的形象,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

市政基础设施的主要内容

市政基础设施是指城市为了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需求,所建设的相应组织、结构、服务、系统以及基础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发展和和谐社会的主要构建和支撑体系,其完备体制和完善程度对于城市基本的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城市顺利开展各项活动。

市政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防灾、佳通、邮电通信、能源、环境资源以及水资源等系统资源,市政基础设施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具有多样性和垄断性的经营、超前性和同步性的建设、公共性和两重性的服务、系统性和协调性的运转、间接性和综合性的效益等多种特点。

市政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综合服务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功能载体,是城市经济和各项活动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标志了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市政基础设施关系着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等多个方面,需要不断协调涉及到的方面的利益关系,市政基础设施在城市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衡量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民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城市发挥重要作用和功能的基本保障。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目标

1.开源节流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要坚持以节流、开源、保护水源为重要方针,要确保城市的稳定供水和供水安全,合理配置和安排水资源,科学管水,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应用水资源。

2.构建全面、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要充分体现生态、环保、高效、节约、安全等指导思想[2],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重要原则,构建全面、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节约和开发能源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新能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能源体系,安全有效地供应城市的燃料、电和水等能源,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效措施

1.和城市的发展相协调

在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各个阶段,必须要结合城市的生活水平质量、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重要指标,确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和具体模式,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要充分体现引导和支持城市经济、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的增长,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市政基础设施的形态、结构以及数量要逐渐成为城市的功能性和服务性的导向因素,确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的发展像协调。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城市垃圾随处可见、水源污染、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主要原因就在于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迟缓,基础设施之间缺乏协调性。因此要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加入对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2.加强城市交通建设

近年来,我国各个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城市交通建设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城市交通建设也是市政基础建设的关键内容,因此为了更加快速高效地解决城市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首先就是要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各个城市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建设完善的交通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城市的轻轨、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具有节约用地、运输量大、环保、速度快等优点,并且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交通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交通需求,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城市的环境保护、交通监控以及交通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城市的公共交通安全,重点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

3.市政基础设施之间要相互协调

市政基础设施中的能源、交通、环保、通信以及很多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为了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各项市政基础设施之间要平衡发展、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并且各种基础设施之间的比例关系要能够满足广大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需求,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4.构建市政基础设施的数据库

城市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通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一套完善的包括道路数据、地形图数据、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审批数据、市政管线数据等在内的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库,利用这个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库,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各项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内部的市政基础设施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审批效率,科学规划各种市政基础设施。

结束语

设施规划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市南部,下辖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耕地面积78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也是粮油加工大县。全县现有规模以上粮食流通加工企业37家,其中面粉加工企业21家,年加工能力120万吨;流通企业3家,年购销粮食20万吨,储存企业2家,仓容6万吨。2009年,全县夏秋两季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0万吨。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搞好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是粮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基础设施现状与我县粮食安全的要求和粮食流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还有差距,必须加大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二、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现状

县现有粮食储存企业2家,存储能力4.3万吨,国家粮食储备库储存能力2.5万吨,实存中央储备粮2.4吨,粮权属中储粮总公司,由中储粮总公司公司管理。县粮食储备库储存能力1.8万吨,现存小麦1.3万吨,粮权属县政府,由县粮食局管理。按全县人口计算,人均粮食27公斤,按城镇户口计算,人均粮食100公斤。我县国有粮食仓储设施集中于这两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标准仓为主,现有粮仓总数8栋,总面积10700平方米。目前,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仓容严重不足,设施需要更新,粮油检测体系不健全,所有这些已不适应粮食流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制约我县粮食流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调控粮食市场,实施宏观管理,客观上要求有合理的粮食基础设施作保证,以适应粮食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二)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粮食物流设施是保证粮食流通和粮食正常供应的前提条件。但是,国家在我县这方面的投入少,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投入也少,其他经济主体因为粮食设施的高投入低回报和粮食行业是一个薄利行业等因素,参与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正是由于缺乏稳定的粮食基础设施投资机制,导致了目前粮食基础设施建设难有保障。

2、仓容不足直接影响粮食收购,从而又直接影响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现有仓房仓容量小,仓储效率低,仓房的硬件技术条件差,难以保证储粮需求。

3、粮食物流批发市场缺项。由于国有粮食企业资金困难,一直无能力自行筹建,我县没有粮食批发市场,粮食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

4、检验检测设施滞后于粮食市场的需要。一是我县未建立粮油质检中心,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市场监管的需要;粮食质量监督检查体系急需加强和完善;二是只有基本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使承储企业不能与市场有效连接,难以做到优质优价,相关仪器、设备的配置势在必行。

5、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远远落后于时展。关系社会粮食品质安全的粮食品质监测信息系统、粮食市场供给安全的应急处理系统和市场预警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从市场获取所需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宏观调控相对滞后。

6、粮食物流设施、设备需要更新配套。主要没有计算机粮情检测设备,机械通风设备,环流熏蒸设备,已年久需要更新才能适应新形势和发展的要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

1、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是全县粮食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我县主要粮食品种玉米和小麦的产量,超过50万吨,按80%的商品率计算,每年有40万吨的商品粮需要出售,国有粮食部门掌握50%的粮源收储量就达20万吨,现有仓储能力显然达不到这个要求。

2、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是适应粮食现代物流的需要。粮食商品化、购销市场化,要求政府加大对粮食市场调控的力度,作为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载体和实施粮食宏观调控主体的国有粮食企业所承担的地方储备粮、军粮以及其他政策性粮食供应的任务越来越大,粮食购销吞吐量也逐年增加,陈旧不足的仓储设施难以满足政策性购销业务增加的需要。

3、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是搞活粮食流通的需要。建立规范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实施规范化管理,不仅是粮食购销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也是搞活我县粮食流通,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的需要。我县粮食融入大市场,大流通,就要建立稳定可靠的粮食购销渠道,加强与盟外毗邻地区的粮食购销协作,因此,必须建立粮食批发市场交易市场,尽快与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对接。

4、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等精神,立足于粮食商品化、购销市场化,主动适应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要求,整合现有基础设施功能,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益,集中建设,改造一批粮食仓库、粮食加工厂和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使结构布局进一步合理,粮食流通的信息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健全和完善粮食收储、供应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供应保障能力、管理能力和水平,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全县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1、确保粮食安全。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调动和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强政府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2、全面协调。综合平衡现有设施的布局和发展。加强与毗邻县区的关系,统筹协调粮食购销、产销的关系,使粮食基础设施在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运输、检测和信息处理等环节能够发挥应有作用。

3、重点建设。优先解决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大各级财政对粮食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达到粮食流通与基础设施相匹配,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并不断发展。

四、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及投资测算

(一)发展目标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对粮食基础设施的建设,到2015年使我县粮食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整合、提升和完善现有设施的整体功能,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粮食流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粮食行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二)重点目标及投资测算

我县2011年—2015年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三大类项目,粮食储备仓容扩建项目,粮食仓房维修改造项目,农户科学储粮项目。

1、粮食储备仓容扩建项目及投资测算

为了增强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粮食宏观调控方面的载体和主渠道作用,建立起地方储备粮管理和供应的保障体系,稳定成品粮市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确保全县粮食安全和切实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我县现存地方储备13000吨,今后五年内要不断完善国家、省、市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在现在的基础上,再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粮食储备指标,并建议县政府增加地方储备,逐步扩大储备规模。今后几年要把争取各级储备指标,扩大储备规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在手上,力争多储粮。计划在2011年—2015年新建容量为3万吨的标准仓房8栋,长52米,宽21米,开间4米的平房仓,堆粮高5米,总建设面积为8736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440万元,主要内容为:工程费用1397万元、其它费用43万元。其中:工程费主要包括:仓储工程费用、辅助工程费用、公用工程费用、室外工程费用。其它费用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勘测费、设计费、办公及生活用具购置费,生产职工培训费。

2、粮食仓房维修改造项目及投资测算。包括墙体加固、仓项保温、仓房门窗密闭等;同时辅助设施项目,包括地坪、消防井、水电设施改造等。计划在2011年—2015年总投资200万元。

3、农户科学储粮项目及投资测算。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是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促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根据《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管理办法(暂行)》(国粮办展[2009]150号)、《农户小型粮仓建设标准》(LS/T8005-2009)的要求,2011年—2015年计划在全县六个乡镇新增农户科学储粮仓12000个,总投资456万元。

五、政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流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县粮食主管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把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的专项推进方案,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加大前期工作力度

为保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完成,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管理和加大工作力度,按照规定程序认真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包括项目的可研论证、工程设计、招标投标、资金筹措等前期准备工作。要结合各自实际,在充分利用粮食仓储、购销、检测等设施和技术的基础上,编制好各项的专项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三)积极争取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加快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关键,因此,必须多方协调,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多方面的支持。

1、争取国家、省政府各类粮食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和投资补助资金。

2、争取市县财政的投资补助。

3、争取农发行的贴息贷款。

设施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新校区过街设施比选设置

一、我国国内大学新校区的特点

1.飞地式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在全国各大高校普遍扩招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对于学校基础设施也随之提出了要求,离开老校区,寻求新的发展场地,成为国内高校的普遍共识。而绝大多数新校区选址远离城市中心,配套设施落后,成为典型飞地式发展的代表。

2.占地规模大。

目前高校新校区占地规模庞大是学校发展的特点之一,在征地规模上大大超越老校区,少则千余亩,多则几千亩。据统计,临沂大学新校区占地7300亩,成为目前国内占地最大的校园。成因是多方面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的要求和地价因素;自身因素包括在校人数增多,实验教学场地扩大,以及对景观空间的需求增大、学校形象的需要,等等。

3.建设周期长,工期要求紧。

由于征地面积巨大、资金短缺等原因,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往往是分期实施,很难一步到位,很多情况下甚至会大大超出规划年限。以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为例,预计2010年全部建设完工,到目前为止学校内还仍存有大片未开发用地,未开发用地占征地面积的1/4。

同时,校园建设不同于其他开发建设项目,校园内的公共设施通常要在9月份开学新老生进校前投入使用,因此施工压力巨大,往往造成施工工艺粗糙,各类验收审计未通过就直接投入使用的情况。此外,校园建设是集学习、休憩、居住、交通于一身的综合开发过程,因此教学楼建设的同时要兼顾食堂和宿舍等基本生活设施的建设,更增加了一次性投资,限制了工期。

4.功能分区明确。

功能分区是定义场所秩序最有效的手段,明确的功能分区一直是校园规划的主要方式。当今大学校园功能分区更强调功能区间通过符合建筑的连接、轴线的连接、公共空间的连接而形成网络状的区间整合效果。

在新校区建设中,因为用地规模扩大,校园尺度过大,出行时耗增加,交通方式因此改变,使用交通工具成为首选;同时,生活区与教学区的绝对分离造成了每个时段的建筑利用率起伏剧烈,校园空旷缺少人气,潮汐式交通时常发生。

二、过街设施的选择

根据以上新校区规划建设的特点,可以看到新校区建设存在若干问题。本文重点以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为例,通过对现状问题的解读,分析上位规划的要求,以及学校发展需要,对过街设施进行比选设置,达到缩短交通时间,同时合理联系校园各部分空间的目的。

1.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介绍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苏州工业园区南部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内,距校本部12千米,总建设用地约为1800亩。基地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具有江南水乡地貌特色,东部和南部为规划的城市干道,西临独墅湖,北部的金鸡湖大道为城市快速路,其东北角、金鸡湖大道北侧为规划城市交通枢纽,有城市轻轨通过,可直达上海。

独墅湖校区以文景路为界将校园分为南北两块。北部为一期校园,南部为二期校园。一期校园占地890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一期项目自2004年3月正式开工,如今已完全建成。二期占地640亩,已经建成的工程近20万平方米,其他工程项目正在建设之中。2005年7月1日,有关学院正式开始入驻独墅湖校区。[1]

2.过街设施提出的背景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是新时期大学新校区规划建设的典型,在功能布局、建筑特色、学习环境、生活品质等方面都达到了高水平。然而由于一二期校园被城市道路文景路一分为二,校园通勤状况一直是师生所诟病的。缺少便捷实用的校内联系通道引发的问题如下。

(1)学生出行安全系数和校内的安全系数低。由于上课和自习需要,人员流动频繁,由于一二期校园缺少便捷的校园内联系通道,师生通常取道校外道路松涛街。在校园外步行时间长、频率高,同时需要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因此师生遭遇危险状况的可能性比较大。据统计,独墅湖校区自2005年投入使用至今,松涛街文景路十字路口发生交通事故5起,皆与学生穿越道路有关。加之周边居民增多,商业兴起,今后车流量必然增大,成为学生的通勤隐患。同时由于出入校门频繁,保安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出入校园的管理没有办法严格实行,导致学生和外来人员混杂。据调查,2011年全年保卫科接受学生报案丢失笔记本电脑20余次,2012年2月外来学生在校园内自杀而引发惨剧,种种迹象对校内治响了警钟,严峻的事实对校内治安提出了新的要求。

(2)交通花费时间长。根据统计,一名学生从一期学生宿舍到达位于二期的某学院(直线距离最短的两个地点),平均步行时间为20分钟。然而一二期是前后而建,交通并不是一个距离的问题,而是交通流线的设置问题。因此产生了一个“神奇”的现象,明明在宿舍就能看到学院在马路的另一侧,却不得不绕一个大圈到达学院。由此可见,路途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公共空间利用不足。一期生活区西面有一个很具有景观价值的水公园,在规划中一是分割了宿舍区和教学区,达到功能有效分区的目的;二是为学生提供了游憩的好去处。但由于水公园南边因为道路分割的原因而过于偏僻,因而少有人问津。同时,水公园南面是位于二期的运动场,但两者有河流隔开,使得运动场地也无法为同学共享,充分使用。

(4)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不足。由于两个生活区通勤不便,教室、图书馆、食堂和景观运动场地的资源共享也就不方便,这就造成了一二期学生群体的融合有一定障碍,在一二期校园往往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在一个学校内,信息的交流却不同步,这种现象是值得思考的。

3.过街设施的比选设置

目前,过街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路面过街,即通过在道路上设置斑马线,使行人直接穿越的过街方式;另一种是立体过街,即通过人行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设置,从根本上解决行人与车辆之间的冲突。每种过街方式的优劣在目前已经有了十分透彻的阐述,但对于大学校园语境中的研究尚未成熟,本文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在分析校园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同时,对过街设施的选择提出建议。

(1)路面过街方式的选择。这是原规划中设想的过街方式,文景路在规划中是作为校园道路存在的。在实际施工中可以看到一二期的道路仍然是对接的,只是中间被文景路切割,没有开设校门。没有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在规划领域经常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原深入探讨的设计可行性被抹杀。如果一二期的设计道路接通,上述很多问题将不复存在。深究其原因,是校园规划与苏州工业园区(SIP)总体规划相悖而造成的,原设置为内部道路的文景路在报批时被否定;同时随着独墅湖高教区的人车流增多,路面过街存在交通安全问题,因此设置路面过街的可行性较差。

(2)立体过街方式的选择。现行人行天桥和人行地下通道的对比,可以从使用者心理、气候因素、社会效益、经济条件、景观条件和施工影响这六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2],已经较为成熟,因此不再赘述。以下主要通过政策、资金、校园布局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选择人行地下通道的合理性。

①政策因素。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共同投资,以新加坡城市发展模式开发的新城示范区,目前苏州市总体规划已将苏州工业园区纳入苏州东部新城发展的核心区域。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校园过街设施的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第三十二条关于人行通道的设置要求,一般区域应提供行人优先交通设施(如行人专用通道及地下、半地下步行道路),尽量创造人车分离的步行环境。在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过程中,地下通道是更好的选择。

②资金因素。人行天桥与地下过街通道在比选的过程中,资金是决定性的因素。一般来说,人行地道比人行跳桥造价高出20%―40%[3],在使用地道时,能源消耗和养护维修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地道的修建、维护成本高。2008年苏州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政府第二次战略合作会议为校园安全考虑达成修建过街通道共识,并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与校方按1:1的出资方式联合共建。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的人行地道修建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介入无疑消除了成本矛盾。

③校园布局因素。校园建设作为一个不断在调整平衡的过程,最终的建设往往几易其稿,因此与原规划发生出入是时常发生的现象。最新的校区规划表明一个大型的学生活动中心已经在施工中,从建筑配套、疏散人流方面考虑,地下通道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三、结语

校园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过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要求学校应具有全盘考虑,分步骤实施的把握能力。在学校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衔接好历次规划因变动产生的问题,保留住历次规划的特色与理念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同时新校区的规划必须与上一层次的城市规划相协调,只有配套城市发展,才能达成既定目标,真正实现规划理想。

参考文献:

[1]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http://dsh.suda.省略/xqgl1.asp

设施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政设施;市政规划;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市政与市政规划

城市市政规划内容包含供给水、电力、通信、燃气、防灾等各项工程,同时也包含其各项附属设施规划。市政设施建设是关乎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完善的市政设施能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繁荣、投资金额增长、人民生活水准提升。市政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城市展现综合实力的一种方式。

市政设施规划是城市规划总课题下的子课题,其关键是对城市内部土地、空间等资源的划分,这也是相关部门进行专项讨论的一大话题。市政设施规划需要城市规划的配合,因此城市规划的各个项目分层要注意满足市政设施规划的要求,并将其贯彻在城市后期建设中。

二 目前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难题

1缺乏科学规划方法

目前的市政设施规划一般是围绕设施的规模和布局以及管线走向三方面展开,对设施规模大多采取直接预测的方法,并将城市人口和有关指标作为预测依据。然而将城市人口作为主要预测依据的方式,将导致市政设施规划形成按需供给的模式;有关指标大多是经过夸大的数据,因为国家和相关部门为了扩大指标的适用范围,需要适量扩大指标取值,被扩大后的指标有的城市并不适用,如人均用水量取值,因为人口数量的急剧上升,市内人均综合用水量也在快速增长,传统的市政设施规划技术,将按照趋势直接预测未来的用水量,但将会忽视节约用水理念的作用。传统的市政设施规划是将市政规划和城市规划分开进行的,在规划时仅考虑市政设施是否占据其他用地,而从不考虑此处的城市规划是否需要市政设施,并不对市政设施周围环境进行考察和模拟校正,设施在布局以及规模分布上论证不够严密,进而很难对城市发展走势和其他设施分布产生引导作用,城市管线分布资料的残缺不全,导致管线分布资料和实际分布情况误差较大,使得市政设施管线布局规划缺乏较高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同时也削弱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3缺乏先进的规划理念

先进的规划理念不仅体现在市政设施规划中既能熟练应用已发展成熟的老系统又能敢于尝试先进的新技术,而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传统市政规划模式的改进,防止出现只重视满足需求的情况。低碳经济、高效节约的观念在传统市政规划模式下,只能是书面概述,不会得到落实,而只重视满足需求的市政规划模式将会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同时这种按需规划的思想将会给人带来错觉,认为经济的增长将解决资源不足和环境恶化的问题,而社会现实告诉我们,以资源消耗和生态恶化作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代价将会是效益的两倍。

三 某市市政规划范例

1、缺乏战略指导

2012年,某城城市建设发展面临土地资源缺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该市率先采取战略规划,以突破土地资源不足对城市发展的桎梏,该市制定出“大干快上”的策略,使城市建设发展呈现扩张式以及突破式的形式,并希望据此解决土地资源贫乏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综合看待该市在2012年制定的战略规划,其拥有三个基本点,分别是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以及综合交通。“土地利用”说明扩张走向,“生态保护”辅论证扩张合理化辅,“综合交通”配合扩张,这三项在城市范围扩张中必不可少。

该市在2012年的扩张战略规划中,没有将市政设施规划考虑进去。

2、沦为城市规划的附属品

依据该市2012的战略规划方案,市政规划将沦为城市规划附属产物,在城市规划总战略的划分下,市政设施分散在A、B、C三个城市片区内,相互独立的三个城市片区造成了市政体系的分化。《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两项法规明确对城市规划总战略和市政规划的关系做了要求,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要在前者的统筹下制定。但规划在实行时暴露出总规统筹市政规划的力度没有达到要求,设计单位参照以往经验和实际需求编制的市政建设规划,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实施。

一般的市政规划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这是规划实行面临的难题之一:第一点,例如总规等上位规划在进行编制时,仅考虑市政建设目标、方针以及总体布局等因素,但市政设施的各个专项却对于土地、空间等资源有着明确要求,但各类上位规划却忽视了这点,没有安排其位置,各个专项设施的位置大多在下层规划中被选定。第二点,例如控规的下层规划在选定设施位置前,虽参照了总规要求,但却缺乏强有力的选择依据,在面对现有用地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使用见缝插针的方式完成市政设施建设,使得城市市政设施功能被大大削弱。

四 .现代市政实施的战略思考

城市发展不能离开市政设施建设,而市政规划的地位却被定义为城市总规划战略的附属物品。在市政规划的落实过程中,呈现出专项乏力、层级分布不严的现象,并从客观上导致市政设施建设出现“总量不够、用地贫乏”的情况。

市政设施规划需要树立“大市政”的观点,从整体出发加大总规划对其的统筹力度,从体制与技术两方面控制市政规划各个专项建设,使得规划既包含技术层面又包含体制层面。技术层面要求在市政规划中应重视“量与位”的统一,既在确定市政设施数量与占地面积的基础上,再选定设施位置。体制层面要求要重视城市总规划对市政设施规划的协调作用,并据此编制健全规划体系,促进城市规划和市政规划的全面协调发展。

1制定完善的规划体系

制定出完善的规划体系其目的是在明确城市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分层级解决市政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如参照总规,确定市政设施供给的来源和机制,确定供给的主要运输形式;参照总规要求,制定出符合发展模式的市政总量,并完成选址与大概走向;参照下层级规划例如控规,确定设施用地边界位置和通道线位置,并将其记录在控规要求中,指导市政设施建设。

2 技术创新

市政设施规划不仅是规划设施自身,还需对“管线和廊道”进行规划,所以在市政规划中既要考虑设施又要考虑通道,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市政设施规划

第一,使传统的规划技术更加实用有效。在传统的规划理念中,将市政规划分为三步,提出专项规模、采纳进总规、选定设施用地。传统的市政规划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许多问题,原因在于实际操作的主体和制定规划的主体存在大的出入,实行过程中难题林立,市政规划只能采用“个案处理”的形式实行。市政设施在进行规划以及建设时,要秉承“专业分配对口、按需提要求、主管职能跟进”的理念,从而在统筹考虑的情况下解决规划实行难题。

第二,认真对待定量和定位。对待定量,市政设施规划部门参照城市总规,确定市政设施最大和最小规模,并明确规定控制指标;对待定位,市政设施规划部门将选定的位置以及占地面积呈报总规策划部门。符合总规要求的,在总规中进行落实;不符合总规要求,总规策划部门提出变更意见,并将其落实在总规的各个层级规划中。

(2)市政管道规划

传统模式下的市政管道规划中存在不少缺陷,例如管道铺设中出现的“马路拉链”问题,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市政设施规划过于分散,各专项各自主管与实行,难以实行集约式管理模式。所以,市政规划要求在条件较好的规划区域使用“综合廊道与共同沟”的措施,使得市政设施分布形成理想化和远景式的布局。

第一种为是地上市政管道,又称综合廊道。综合廊道设立的目的是为市政管道提供布局空间,并将生态以及交通两大廊道作为布局基础。如,某市由于缺乏综合廊道规划,导致生态廊道在城市发展中被逐渐蚕食,而市政廊道也因缺乏秩序随意分割设施用地。这些问题给市政设施规划与建设创造了不少困境,也对设施用地的布局产生影响。所以综合廊道在建设前务必要进行合理规划。

第二种是地下市政管道,又称综合管沟和“共同沟”。此类管道的位置大多在地下,利用隧道将电能、信息、燃气、给排水等不同的管道集中布局。由于综合管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其所创造的利益大多为社会效益,因此综合管沟必须要由政府牵头来协调各类管线所在单位。但是要注意综合管沟项目在成立前务必要展开合理规划:不能是一哄而上,也不能具有排他性,防止出现“只建设不使用”的状况。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政规划的支持,但市政设施在城市中又具备“厌恶性”。市政设施规划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市民生活中必须的各项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信息获取等需求。城市规划由古到近都是将满足城市发展物质需求为第一要务,但却忽视掉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市政设施规划的本质特性。当前的社会发展提倡走可持续的道路,因此有必要探寻科学的市政规划技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