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脚本语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MAX Script;脚本语言;生长动画;叠加动画
MAXScript脚本语言是为了扩展3DS MAX功能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语言,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的一种。它功能强大,可以实现3DS MAX面板操作难以实现或者不能实现的一些功能,是影视和广告设计中强大有力的工具。但同时它没有很严格的格式要求,容易掌握,非常适合于没有语言基础的三维动画爱好者。
下面将以生长动画和叠加动画为例来探讨批量物体动画的脚本语言实现方法,并通过这两个实例展示脚本语言在批量物体动画中的优势。为了制作简单,实例中均以简单的长方体作为运动对象。
生长动画程序关键代码如下:
with animate on
for i=1 to 100 do
(b= box pos:(random [0,0,0] [100,100,0]) length:20 width:20 height:10
slidertime=(i-1)+20
at time slidertime b.height=b.height+50)
这段代码首先创建100个长方体,然后为每个长方体分别设置关键帧动画,而且每个长方体的关键帧位置各不相同。如果使用面板操作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工作量,而用代码实现就容易多了。这类动画方法在建筑生长动画中经常使用。这段动画的特点是依次生长,动画过程截图如下:
图1 第10帧截图
叠加动画的程序关键代码如下:
b=box height:60 width:20 length:20
for i=1 to 100 do
(box_copy=copy b
box_copy.pos=(random[0,0,0] [100,100,0]))
select objects
animate on
(at time 0 $.visibility=off
at time 3 $.visibility=on)
animate off
animationRange = interval 0 300
x=0
for a in selection do movekeys a(x+=3)
这段代码也是先创建100个长方体,再为每个长方体分别设置两个关键帧动画,然后需要顺序移动各物体的关键帧。如果使用面板完成是很困难的。这类动画在表现物体的叠加时经常使用。动画过程截图如下:
图2第71帧截图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到,几句简单的MAXScript语句,就可以批量的创建大量物体、设置批量物体动画,这些功能是3DSMAX面板操作无法实现的。MAX Script甚至还能实现场景中物体的随机化分布,甚至可以使用脚本自己开发外挂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所以,3DS MAX Script 给3D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拓展空间,如果有兴趣钻研,其实可以使用MAX Script实现对三维建摸、动画的精确控制,从而全面提升3DS MAX 专业水准。
参考文献
[1]亓鑫辉,张汉平.3DS MAX影视特效火星课堂—脚本应用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关键字】 ActionScript Flash Flash应用
一、脚本语言ActionScript的演变历程
早在1997年6月,Flash2.0就引入了通过脚本语言控制动画的功能,不过那时的语言比较简单,所能实现的功能也极其简单,例如通过几个简单的函数控制影片的播放和停止(play()函数,stop()函数)。随着Flash的日渐发展,这种不起眼的简单的脚本语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扩充了更多的功能,例如在1998年5月的Flash3.0中,有了加载外部影片的功能(loadMovie()函数)1999年6月的Flash4.0中开始支持多数编程语言拥有声明变量、编写循环和条件语句等功能。ActionScript正式或得完整名称则和标准的语法格式是在2000年8月的Flash5.0中,他有了自己的名字既ActionScript1.0,但是Flash5中的ActionScript运行速度非常慢,而且灵活性较差,无法实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到了FlashMx中,ActionScript解决了以前的一些问题,同时性能、开发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FlashMX2004对ActionScript再次进行了全面改进,增强了对流媒体和网络程序的控制,引入了部分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例如首次出现类的概念,属性和方法等。2.0版横空出世,ActionScript终于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级的编程语言。
2006年,ActionScript3.0伴随着Flash8.5一起,ActionScript3.0是真正的完全面向对象的编程,所有的代码都是基于类-对象-实例的模式,拥有更可靠的编程模式。
二、面向对象的ActionScript的程序的三个重要概念
在这里我们主要说一下面向对象的ActionScript的程序结构。对于面向对象的ActionScript,所有的对象都是由类定义的,每个类都包括了三个重要的元素:事件、属性、方法,这三个概念是ActionScript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三个概念
(1)事件
事件在关键帧的写法:元件名称.事件名称 = function(){ 要执行的语句 .... }
事件在元件上的写法: on(事件名称){ 要执行的语句 .....}
(2)属性
对象的属性可以理解为对象的特性,比如,大小,位置,颜色等.属性的输写规则是:对象名称.属性名称=值;
下面介绍几个最常用的属性:
_x,_y:分别是对象在舞上台的x,y坐标,这两个属性可以确定对象在舞台上的位置.
_xscale,_yscale:分别是对象在舞台上沿x,y轴方向的缩放比例,实际上就是宽和高的缩放比例,以百分比表示,例如:my_mc._xscale = 50; //这表示,元件my_mc的宽度缩小到原来的50%。
_alpha:这是对象的透明度,取值为0-100.
_rotation:这是对象的旋转度,以角度为单位.
_visible:为是对象是否可见,可设置两个值,true(或1)和false(或0).
(3)方法
在ActionScript中方法就是函数。
在ActionScript2.O中创建函数的格式是: function 函数名称(){ 要执行的语句; ..... }
调用函数的格式: 函数名称(值1,值2,,,);
三、ActionScript在课件中的的应用
(1)在课件中的应用
关键词:构件;组装;脚本语言;javascript;Ajax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3-3408-03
Research on Component Composition Based on Ajax Script
LIN Si-ming
(Computer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Composition is one core in CBSD(component based software development), while Composition based on script language is a new composition technology. In paper we category series of script languages, conclude the characters of the composition based on Web script language. Then adopt a new concept of Web composition, which Using Ajax scrpt to composite Web components in client browser, and analysis its technical factors. In the end, we illustrate a realization proof of this composition.
Key words: component; composition; script language; javascript; Ajax
软件构件技术是近几年来倍受关注且迅速发展的软件学科分支,通过定义独立且规范的可执行单元,实现多次复用。构件组装是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的核心研究分支,构件必须组装才能形成软件系统。目前国内外主流构件技术有:OMG的CORBA、Microsoft的COM、SUN的JavaBeans/EJB;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青鸟工程;我国自主研发的“和欣”网络服务操作系统(Elastos)等。
1 构件及组装技术
软件构件是一种组装单元,它具有规范的接口规约和显式的语境依赖。软件构件可以被独立地部署并由第三方任意地组装[2]。构件定义有多种说法,本文采用Szyperski的构件定义。不过构件基本上都满足以下特性:1) 接口规约;2) 语境依赖;3) 独立可部署;4) 符合一定标准。
构件最终为组装服务,组装技术通过把预先定制的“事物”按一种新方式组合从而复用构件。构件组装使用交互机制使运行的构件按接口进行通信,即构件通过接互[2-3]。根据定义,构件组装有三个特点:1) 运行构件,即对构件实例组装而非构件,因而组装需依赖于运行时环境;2) 组装是两个以上的构件实例的交互,需要交互框架支撑;3) 接口是规范的,构件按规范交互。
构件组装与框架、模型紧密关联。框架是构件的基础设施,提供各种可组装的非功能属性和运行时环境;模型则提供标准以规范构件的接口和行为。框架和模型在许多构件技术上是融为一体的,比如COM,EJB,CORBA/CCM等技术。因此,可将组装技术分成三种形式[1,5]:1) 构件与构件的组装,主要是基于库或接口的内部引用;2) 构件与框架的组装,主要是基于接口及属性集的组装;3) 外部组装,包括基于脚本的组装,基于通信协议的组装等。
2 基于脚本语言的组装技术
脚本语言轻巧快捷,方便使用。越来越多独立构件成品汇聚到市场,特别是Web服务型构件。这些构件表示为黑盒,支持多种系统平台,用户只需要适当胶合就构建新应用。脚本语言是胶合这些构件的最佳方式。
2.1 脚本语言分类
脚本语言有许多种,根据性质分成三种,程序设计脚本、操作系统脚本和Web脚本,以下进行简单分析。
程序设计级脚本如perl[8]、python[9]、TCL及Visaul Basic[1]等,它们本身有许多已存在的可执行单元(即构件、组件或控件,概念是一致的),直接通过编写脚本代码胶合新应用,或者聚合成新构件。同时它们也是程序设计语言,有完备的结构,可以构造功能强大的可复用单元,如脚本构件。其中,visual Basic提供从界面到数据库再到分布式等的ActiveX组件(早期是VBX组件),其核心就是配置各个组件的属性,胶合到窗体容器中实现功能。
操作系统本身也是一个构件运行时环境,其下有许多独立的程序和进程,可执行某些计算,同时也可被胶合起来完成任务。Unix的shell脚本,可编写一段简单的.sh脚本,定义变量,定义顺序、条件和循环控制结构,使用数据重定向和管道功能,胶合unix下的如more、find、grep等命令程序,或者是自定义的系统调用程序等。Window的批处理脚本用.bat来实现,与.sh用法类似。目前许多服务器如tomcat,jboss等利用以上脚本组合服务器组件实现跨平台的服务器,可随处启动。
Web脚本语言如VBScript,JavaScript,以及asp、php及jsp脚本语言等,这些的目标都为实现Web应用而服务。其中asp、php及jsp是服务器端的动态脚本语言,也是程序设计级脚本语言,它们主要是组合后台的模块及内部构件以及视图组件,生成html页面。而VBScript与JavaScript类似,主要用于Window平台下的IE浏览器下环境。
JavaScript是目前最流行的跨浏览器脚本语言,是一种基于对象和事件驱动并具有安全性的脚本语言,最初用于嵌入到html中实现Web客户的交互。它能提供基础语法和函数库,以及正则表达式;提供DOM对象,专用于解析html元素;同时,它可以组合各种前端组件,如ActiveX组件、Applet程序、flash插件,甚至是COM组件等。另外,Ajax是新概念JavaScript,引入httpRequest等对象,将JavaScript扩展到分布式应用领域,可以组装各种Web服务,构造RIA(富客户端应用,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目前有许多Ajax的框架,如prototype、JQuery、DWR及Ext等,提供丰富的前端(即客户端浏览器)组件[6]。
2.2 脚本组装技术的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总结脚本组装的主要特征如下:
1) 脚本组装不需依赖容器或框架,只依赖于具体的运行时环境,如操作系统本身。
2) 脚本由解释器执行。解释器直接将脚本翻译成可执行编码,翻译较耗时,程序执行速度较慢。
3) 脚本组装的组装是现有可独立运行的构件。这些构件具体为进程或服务。进程是接口和实现的结合体,提供唯一执行入口,通过对输入参数的规约表现接口规范。服务则表现为已运行且可通信的构件,通过消息传递接口参数,或者通过请求远程调用接口。
4) 脚本是一次功能或任务的执行过程,不保存状态,只能运行时上下文保存变量。不过程序级脚本语言可封装实现状态。
5) 脚本可被组织成新的抽象单元,即脚本构件。不过,这是一个功能聚合体。
3 基于Ajax脚本的Web组装
3.1 Web构件
Web构件即是Web服务,可以独立地提供业务服务。目前有两种主要形式,普通Web服务和WebService。其中,普通Web服务指Web服务器所提供的功能应用,使用http请求向服务器请求服务,其接口表现为通过get或post方法传递请求参数,通过html、json或xml等响应请求。而WebService则指服务器容器所提供的一种基于xml规范的服务,其接口使用xml实现关联;客户通过soap协议发送请求和soap消息(xml封装),服务端处理请求并返回soap响应,WebService更适合于跨技术平台的胶合。目前,客户端使用Ajax技术可以实现与这两种服务的通信。
3.2 Ajax脚本实现组装
Ajax对JavaScript脚本语言进行扩展,方便地实现RIA应用。关于Ajax技术的组装原理,见图1的模型。
1) Ajax对DOM元素进行解析,动态检索和创建元素、设置监听事件以及填充数据;
2) Ajax可自定义函数,实现一些特殊处理过程,如验证等;
3) 基于Ajax已出现许多框架,提供丰富的组件库,可通过胶合组件实现客户端的界面渲染和其他功能计算;
4) Ajax通过HTTPRequest对象向后台请求Web构件,监听并使用回调函数处理响应。
5) Ajax可同步或异步地组合多个Web构件,实现新的前端业务或任务。
同步与异步。脚本执行过程,除了是顺序、条件和循环的同步执行外,还可以是异步的执行。每个Web构件从请求到响应有一定的响应时延,程序可能是多个构件的组合体,因些Ajax进行胶合时需要合理设计决策:同步时程序等待请求响应,然后才继续执行;异步时将请求结果抛给回调函数,主函数正常执行。例如,当向后台请求一个编号值,然后再根据编号请求其相关信息,这是同步过程。又如向后台请求一个列表,同时又希望可看每一列的相关统计结果,可通过遍历每一项设置参数向后台发送请求,并当取得结果时就附到每一项目上,作为参考,这是一个异步加循环控制的过程。同步和异步特点可以提高前端的响应顺序和效果。
状态变量。Ajax脚本只支持浏览器级别的全局变量,在页面或函数的生存周期内。或者通过cookie来保存状态值,或者通过在每个请求插入参数作为状态值,或者在后台提供自动分辨请求状态的机制。不过RIA下,基本不需要改变页面的状态,页面存在多久,状态变量也存在多久。
访问控制。在Ajax之前,一个页面基本对应一次请求,请求的安全性表现在对页面的安全性控制上。而Ajax脚本则分割成许多的子请求,每个请求相对独立,这就要求在粒度划分上要求将每个请求看为一次业务功能,对应后台一个构件,必须在后台实现对每个请求的安全性控制。不过这有利于为后台划分更精细更独立的Web构件。
技术支持。针对普通的Web服务,Ajax采用httpRequest对象和参数化post/get参数来请求Web构件,同步或异步地组装Web构件,见下文实例分析;针对WebService,扩展WebServices库[7]对构件请求和响应处理,组装到前端应用中,见文献[7]。
4 Web组装实例
广东省教育行业政府协议采购系统是一个B/S模式的Web应用系统,实现“委托书-订单-合同”的协议采购过程。其中,委托书草稿管理环节使用Ajax脚本组装Web服务,实现一个RIA应用。
委托草稿管理的流程为:1) 取得最近委托草稿编号,保存;2) 根据编号分别取得委托书信息(b1),委托项目集(b2),可追加的品目(b3);3) 当追加新项目时,根据编号重新加载信息(b1-b3)。标号与图2对应。
4.1 后台Web服务描述
后台提供5种Web构件:
1)获取最近草稿编号:getLatestDraftId
输入: String:userId
输出(XML):…
2)获取委托草稿信息: getCmsDetail
输入: String:Id
输出(XML):…
3)获取委托草稿项目集: getCmsRecds
输入: String:cmsId
输出(XML):…
4)获取可追加品目:getValidCategory
输入: String:cmsId
输出(XML):…
5)追加新委托品:addNewCmsRecd
输入:String:cmsId, category, brand, spec, unit;
Double: price,amount; Integer: count
输出(XML):…
4.2 前台Ajax脚本
// Request是prototype原型封装的请求类
var cmsId; //全局编号
var url_DraftId, url_CmsInfo, url_CmsItems,
url_Categorys, url_addNew;//初始请求URL
function getLatestDraftId(rqUrl,idArea){
new Ajax.Request(rqUrl, //请求后台
{method : 'get', asynchronous : false,//同步
onSuccess : function(transport)
{ /* 处理响应,设置cmsId , 设置idArea内容*/ }
});
}
function setCmsInfo(rqUrl,draftInfoForm){
var param = "cmsId="+ cmsId;//设参数
new Ajax.Request(rqUrl,//请求后台
{ method : 'post', parameters : params,
asynchronous : false,//异步
onSuccess : function(transport)
{ /*处理响应 设置draftInfoForm内容 */ }
});
}
function setCmsItems(rqUrl, tableArea){
var param = "cmsId="+ cmsId;//设参数
//异步请求后台,将委托项查询结果加到tableArea
//与setCmsInfo相类似,略
}
function setCategorys(rqUrl, categoryBar){
var param = "cmsId="+ cmsId;//设参数
//异步请求后台,将品目录查询结果加到categoryBar
//与setCmsInfo相类似,略
}
function addNewRecd(rqUrl,addForm){//按钮触发
//验证addForm各个项的有效性
var param = "cmsId="+ cmsId + //取得表单参数
"&category=" + addForm.category + …;//其他
new Ajax.Request(rqUrl,//请求后台
{ method : 'post', parameters : params,
asynchronous : true,//同步
onSuccess : function(transport)
{ //处理结果,并刷新整体页面,重载入
setCmsInfo(url_ CmsInfo, "draftInfoForm
setCmsItems (url_ CmsItems, "tableArea");
setCategorys(url_Categorys, "categoryBar");
}
});
}
function bodyOnload(){//加载页面时启动函数
getLatestDraftId(url_, "idArea");//同步
//以下三个异步加载
setCmsInfo(url_ CmsInfo, "draftInfoForm");
setCmsItems (url_ CmsItems, "tableArea");
setCategorys(url_Categorys, "categoryBar");
}
以上每个函数都是脚本代码块,实现与后台Web构件交互。其中bodyOnload函数在页面加载时触发,并组合4个函数,getLatestDraftId必须完成后才能执行其他3个,而其他3个是同时向服务器请求的。同理,addNewRecd函数是在提交按钮时触发,首先验证表单正确性,验证成功后异步请求后台,重载委托书及项目及品目的信息。
5 结束语
Internet的发展,Web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Ajax是老技术新应用,许多基于Ajax的框架也开发成形;另一方面,厂商开始专注于提供各种Web构件,横跨搜索、邮件及电子商务等领域,通过组装这些构件,可以使互联网形成一个更大的分布式集群。本文提出使用Ajax脚本来组装Web构件的新概念,用这种技术来实现Web构件的前端组装,实现系统对RIA的完全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入,相信不久以后Ajax脚本组装将成为RIA的应用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杨芙清,梅宏.构件化软件设计与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8,250-259.
[2] Szyperski C.构件化软件-超越面象对象编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 Bachmann F.Technical Concepts of 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R].2nd ed.CMU/SEI-2000-TR-008,ESC-TR-2000-007.
[4] 艾萍.软件构件组装基础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3(12).
[5] 任洪敏,钱乐秋.构件组装及其形式化推导研究[J].软件学报,2003(1).
[6] 涂传滨,杨先亭.征服RIA――基于JavaScript的Web客户端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7] Snell J.Call SOAP Web services with Ajax[EB/OL]./developerworks/.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由点到面、由实验到推广的关键时期,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制度,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制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制度保障;是实施 “ 科研兴校 ” 策略、建设学校办学特色和提高学校品质形象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校本教育研究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研究,对于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校本教育研究的内涵
校本教育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校教育研究策略,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而提出来的。在我国以往的教育研究中,并没有 “ 校本教育研究 ” 这个概念。近年来,人们对校本教育研究进行了理论框架的准备和实践操作的探索,但对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校本教育研究仍然是新生事物。为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校本教育研究的科学内涵就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英文中的 “school-based education research” ,是指 “ 基于学校的教育研究 ” 。其研究对象是基于学校的所有问题,不仅包括教育教学问题,而且包括与教育相关的社会问题。就其研究主体而言,大多数研究课题是由专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的专家主持;只有当研究课题涉及中小学时,与其相关的中小学教师才参与其中,而教师的这种参与呈显出被动的特点,难以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对校本教育研究内涵的认识,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有所不同。自 20 世纪 60 年代 “ 教师成为研究者 ” 开始在欧美兴盛到 1975 年 L .斯腾浩斯 (L_Stenhouse) 提出 “ 教师即研究者 ”['' 的概念, ‘ 教师行动研究引起了教育界的特别关注。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引用并实施 “ 教师行动研究 ” 。特别是自 2001 年 9 月我国开始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 “ 科研兴校 ” 的热潮, “ 校本行动研究 ” 、 “ 教师即研究者 ” 成为课程改革十分响亮的口号。随之, “ 校本研究 ” 、 “ 教师行动研究 ” 、 “ 教育行动研究 ” 、 “ 教师研究 ” 、 “ 校本教育科研 ” 、 “ 校本教研 ” 、 “ 校本教育研究 ” 、 “ 校本教育科学研究 ” 等概念和有关校本教育研究的学术专著、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纷纷问世。
何谓 “ 校本教育研究 ”? 我们在给 “ 校本教育研究 ” 下定义时,必须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 “ 校本 ” ,意即 “ 以校为本 ” 、 “ 以师为本 ” 、 “ 以生为本 ”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1 为了学校
“ 为了学校 ” 是指学校应成为变革和发展的主体,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改革措施等都要有利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课程改革工作重心的下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使得学校、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强调校本教育研究,也就是学校教育研究要回归学校、回归教师,要求我们从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发展出发,从学生的成长出发,把研究视点从课程的框架、体系转向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置于校长和教师反思、研究、改进的视域 ( 涉及校本教学研究、校本德育研究、校本管理研究、校本主体研究四大范畴 ) 之中,以使课程改革的目标落到实处,进而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学校的变革和发展。 2 基于学校
校本教育研究的对象直接产生于学校:校本教育研究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基于学校文化重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研究活动。为了学校发展所制订的目标、采取的措施,均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教师是校本教育研究的主体,是校本发展的主力军。 3 在学校中
校本教育研究必须植根于学校的现实生活,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所有教师认同并参与其中,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 为了学校 ” 、 “ 基于学校 ” ,必须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促进学校的个性化、校本化、特色化。由此可见,校本教育研究即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并在学校中开展的教育研究活动。需要强调的是,校本教育研究绝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范围内的研究活动,而是以某学校为中心连校成片、全方位、网络化、开放式的研究活动。
综上所述,校本教育研究是指中小学校从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校教育者为研究主体,针对学校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所进行的研究活动。校本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手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校本教育研究的特征
校本教育研究的特征,归根结底是由 “ 校本 ” 所决定的。 “ 校本 ” 的基本含义 ----“ 为了学校 ” 、 “ 基于学校 ” 、 “ 在学校中 ” ,也正是 “ 校本 ” 所赋予的科学内涵,它亦决定了中小学校本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 1 本土性与针对性
校本教育研究立足于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 发现问题一确定问题一研究问题一解决问题 ” 始终是校本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式。校本教育研究是在学校进行的,因而 “ 问题 ” 凸显了校本特色。以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切实解决学校客观存在的、具有本土性的一些问题,这是校本教育研究最基本的范畴。
要把校本教育研究落实在常规的学校教研工作之中,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常规教研工作。常规的学校教研工作如教学研究 ( 包括备课、听课、评课、教学观摩等 ) 、经验交流、学术报告、教师论坛、学术年会、论文评优等,都要采取以校为本的研究策略,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注重研究的针对性。相对于较为规范和系统的教育研究工作来说,课题研究也应遵循以校为本的原则,选题要小而具体,凸显针对性和操作性,切忌贪大求全。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发现教育的普遍规律,而在于能够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校本教育研究活动中追寻并偏爱那种 “ 贴身式 ” 的 “ 微型课题 ” 研究。 “ 微型课题 ” 以自己为研究对象,为自己而研究;以行动为引领,为行动而研究;以经历为载体,为经历而研究;以表达为需要,为表达而研究。微型课题研究不囿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它针对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它不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批立项,问题何时发生即何时研究;它无需固守 3 年或 5 年的研究周期,问题在何时解决,在此时自己就可以结题,呈显出一种 “ 短、平、快 ” 的研究形态。
校本教育研究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外加给学校的一项任务,而是学校工作份内之事。与学校外部的校本教育研究热潮相比,中小学内部对校本教育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许多学校把校本研究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寄希望于上级部门或有关专家提供现成的操作办法和具体指导;有的学校把校本教育研究与提高教育质量对立起来;有的教师对校本教育研究存有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校本教育研究如何实施 ? 笔者认为,校本教育研究的操作模式应该在学校内部生成,在教师的实践和探索中生成;校本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应该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构建和完善。 2 主体性与多元性
校本教育研究的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但为了加强校本教育研究的专业引领,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度,中小学教师仍需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各个层次的专业人员建立持久而固定的联系,因而研究人员具有群体性和多元性。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校本教育研究制度的建设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小学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必须以研究者的角色去思考和解决课程改革实验中的诸多问题,这要求教师具备自主决策和反思、研究的能力。教师参与校本教育研究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学习、思考、讨论、改进后形成研究设计;亲历和参与研究过程。
建立一种立足于学校的校本教育研究制度,以促进教师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课程改革离不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业人员的引领,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亦离不开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由此决定了校本教育研究主体的群体性和多元性。 3 现实性与实效性
转贴于 校本教育研究把追求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提倡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学校的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研究的价值角度来看,校本教育研究具有现实性和实效性。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完善自我、专业成长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建立新的秩序,对教学常规和管理常规进行改革。比如,为了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哪些教学常规应该改进 ? 教学管理如何变革 ? 学校中人与人、学科与学科、年级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 等等。当前,学校一级的教育研究尚缺乏基本的制度规范,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营造一种有利于每个教师发展的氛围,构建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研讨和共谋发展的研究机制,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校本教育研究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各地的教师培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困惑和问题依然不少。部分教改实验区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相当部分实验区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国家级或省 ( 市 ) 的培训,所接受的 “ 通识培训 ” 、 “ 学科培训 ” 往往层次较低,效果不佳。另外,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教学层面的问题,如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给校本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切实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以校为本的、富有实施策略和活力以及融学习、培训和研究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机制和制度,就成为广大中小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由此,校本教育研究制度呈现出现实性、实效性的特征。 4 开放性与发展性
校本教育研究主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而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校本教育研究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以实现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宗旨,着力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现实问题;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采取案例研究、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等研究形式,注重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进修培训相结合;通过教师的 “ 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再反思一再实践 ” ,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 “ 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 ” ① 校外专业人员参与校本教育研究,发挥理论指导和引领作用,可以确保校本教育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这决定了校本教育研究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系。
三校本教育研究的保障
校本教育研究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需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做支撑。当前,在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和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构建校本教育研究的长效机制和支持性环境体系,中小学校必须切实加强校本教育研究的制度建设,强化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积极搭建校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注重校本教育研究的督导评价,狠抓教研队伍建设,着力为校本教育研究活动高效有序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l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校校本教育研究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中小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校本教育研究的制度建设,让教师参与其中。校本教育研究制度一般包括教研活动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片 ( 区 ) 协作制度、师资培训制度,等等。 “ 教研活动制度 ” 强化 “ 思、评、议 ” 的实践范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紧紧围绕新课程实施开展自我反思、 “ 一课三议 ” 和 “ 三课一评 ” ;坚持日有回顾,周有反思,月有总结,学期有汇报。 “ 教学管理制度 ” 要求做到每周有一次教学后记,每季度有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有一节研究课,每学年有一份经验总结、《 “ 课例 ” 研究报告》或论文。 “ 片 ( 区 ) 协作制度 ” 注重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切实加强片 ( 区 ) 学校间的合作与互动,开展集体备课、 “ 课例 ” 研讨和课题研究,发挥教研活动基地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 “ 师资培训制度 ” 着力为教师提供充分自主、合作、学习、研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学习、观摩、考察活动,学校要尽其所能为校本教育研究提供所需的经费、场地、专用教室等。建立和创新与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校本教育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需要和紧迫任务,是教育研究重心下移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 2 强化校本管理
立足学校,从 “ 外控式管理 ” 转向 “ 校本管理 ” ,从控制、协调转向开发、促进,着力增强校本管理的实效性,这是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育研究的环境支持和组织保障。全面推进校本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一是要建立县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管委会,加强对县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活动的宏观指导;二是要建立片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协作组,由片 ( 区 ) 学校教科室主任组成,统筹、协调和组织片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的经验交流活动和研讨会,充分有效地挖掘和利用片 ( 区 ) 的枝 I 本教研资源,为片 ( 区 ) 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讯服务;三是要建立校本教育研究领导组,由主管校长牵头、教科室主任或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加强对学校各学科组校本教研的规划和管理,总结、推广校本教研的经验;四是要建立学科校本教育研究小组,规划学科组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县 ( 区 ) 、学校两级校本管理机构的任务,确定本学科组的研究专题,组织开展同伴互助和案例研究,督促教师自主进行自我反思,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3 搭建交流平台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案例研究、自我反思是校本教育研究的 4 个核心环节。这些环节的有效实施及良性运行,有赖于教师、校际和片 ( 区 ) 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帮互助。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把县 ( 区 ) 学科教研员和学校的骨干教师培养成为县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的 “ 土专家 ”[4] ,让其担当专业引领的重任。专业引领主要表现在由观念先行转向实践可行,由观念的 “ 通识培训 ” 转向学科的 “ 技术培训 ” ,以使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 “ 沙龙 ” 、学术园地、虚拟教研网络平台等形式,在学科组内开展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推进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之间的同伴互助,注重对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研方式的交流、探索和体验;用案例推介服务于学校,把案例推介作为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服务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通过抓案例、讲案例,强化案例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用典型案例来提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对新课程的全面反思,不仅要对新课程的实践进行反思,而且要对新课程的理论进行反思,努力缩小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不断发展和完善新课程的理论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县 ( 区 ) 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片 ( 区 ) 教研室应成立校本教育研究协作组,通过举办教导主任论坛、组织现场观摩研讨会等,为不同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着力推进校本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 4 注重督导评价
对于校本教育研究的高效、有序开展,督导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以督导评价为杠杆,加强督导评价,转变职能,建立和创新相对开放、教师广泛参与的共同决策机制和制度,促进校本教育研究评价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从督导评价入手,更新教研评价观念,注重 “ 人本评价 ” 、 “ 开放评价 ” 、 “ 动态评价 ” 、 “ 服务评价 ” 和 “ 发展评价 ” ,有效地推动校本教育研究,切实保障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县 ( 区 ) 教育局每学期、每学年要就校本教育研究的问题进行专项督导,学校要把教师在校本教育研究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和评先选优的主要依据。对校本教育研究的督导评价,重点应放在校本教育研究的整体推动与发展、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品质的提升和特色建设等方面,以促进校本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 5 狠抓教研队伍建设
摘 要: 同课异构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教师合作的研究。所谓“同课”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异构”,则指不同的教学设计。作为当前流行的校本研究方式,它具有参与者的协商、教与学的比较特征。该研究方式有助于教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异同进行比较,其研究方法有课堂观察、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
关键词 : 同课异构; 校本教研; 比较方式
正步入深水区的国家课程改革,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它促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发生根本转变,也催生了学校的科、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同课异构这一崭新的校本教研方式现身校园,很快就为广大教师认同,并且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成效初显。
一、同课异构的内涵
所谓“同课异构”,实质是一个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同伴的帮助之下,广泛占有各种资源,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一个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认知建构过程。
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所谓“同课”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进行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异构”,则指不同的教学设计,是在教学资源的重组和利用上求异,是在文本解读上求异,是在教学设计与构思上求异,是在教学方法上求异,是在教学风格上求异……。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能够反映出同课异构的魅力与内涵的,反映不同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恰恰是“异构”。当然,求异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使教学获得更为有效的创新才是目的。所以,这里的“异”,不可为异而异,就同一教学内容而言,不同的“异构”,应当是“和而不同”的。这就不可忽视了同课异构的比较研究功能。
1.异中求同:参与者的协商。
从形式上看,同课异构的“同”指的是教师所授课的年级、教材、进度与“课名”是相同的;从本质上讲,同课异构的“同”不是指同一教材的同一文本,而是指教师对文本的忠实度之“同”,即对文本解读的一致。从研究的内容上讲,同课异构破解的是“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既为同行展示经过处理后教材的“用法”,同时也为同行的研讨提供范例。
2.同中探异:教与学的比较。
从形式上看,同课异构是由不同的教师来上的“ 同名课”,所以更有可比性;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同课异构是依据课程标准之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这样,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都有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就更加深入。
二、同课异构的流程
⑴发挥年段教研组团队的力量,作好备课前研讨活动。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交流自己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备课组主要立足于对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和教材的挖掘上。我们要求教师们都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说出个性化的突破方法和构想。把过去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
⑵教师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后,根据教研组内讨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筛选,开始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想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预案。这一过程是教师个体独立备课过程。在教师们动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灵感、更多的文本解读、更多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
⑶交流各位老师的预案,展示教师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从中选出典型,推选两位教师先进行课堂教学。听课后请执教老师说课,请参与听课的所有的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学生活动等方面对这两位教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多侧面、深层次进行剖析,挖掘闪光点和不足,进行反思、总结、重建。
⑷修改完善教学预案。执教老师在听取了教师的建议之后,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并把成功与失败的教学片断摘录下来撰写教育后记、教育日志、案例分析。同时结合教师们的评课建议,对自己的教学预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
以教学《分数的意义》为例,阐述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
第一次活动:确定主题、提出要求。
教研组商定教学《分数的意义》。教研组长要求年段每个成员都参与集体备课活动,提出每位老师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并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说出个性化的突破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第二次活动:各抒己见、展示设计。
例如某老师:我对教材进行的分析,认为这节课的重难点除了单位"1"的认识和分数的意义外,还有分数单位。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先在导入部分的这一环节创设了分数的怎样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环节导学部分,设想通过学生回忆说出一个分数,再让学生动手用圆片或是一条线段来表示一个分数后,出示多个物体表示分数,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第三环节想通过反馈巩固新知识;第四环节质疑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第五环节总结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第六环节通过巩固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其他教师也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最后教研组再通过分析、比较从中选择既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两位老师上公开棵。
第三次活动:尝试教学、反思优化。
两位老师试教后,分别在教研组的活动中,说出了教后的感悟和困惑。教研组成员经过对两节课的听课、观察,坦诚相对,真诚地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两位老师再根据教研组提出的这些建设性意见,并把自己教学过程中成功的片段,或是不足的地方进行分析,对教学设计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第四次活动:完善设计、资源共享
两位老师在再次试教前,分别对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再次进入课堂听课。最后我们将其教学方案发在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同课异构的成效
(一)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
1.教学能力强。在听课评议之后,每个参 与者在交流与分享中都有自己的收获,自己的不足之处将会得到弥补,自己的长处将会被他人学习。听课者自己的执教活动是在深入反思之后的一种二次异构,必将是较为高效的课堂教学。
2.理论素养高。执教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大家都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上升为理论认识。在下一轮次的同课异构中,这些理论又会被用于指导实践。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伴随着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创新也越来越高。
3.研究能力强。同课异构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备课、上课、反思交流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当执教出现缺失时,大家又会再次发现问题并进行反思讨论,这将再次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
(二)构建校本教研的多维视野,推进教研组发展
1.促进文本的多元解读,丰富教材价值。每位教师或多或少对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每一次的教研课都能展示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正因为文本价值的丰富性,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获取不同的教材价值。
2.开阔了教学研究的全新视界。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比单一式的课堂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多维视野,不仅更有利于教师的参与研究,而且可以在比较中深化对“课标”的理解,对文本细读的感受,对教学思路设计的启迪和如何以学生为本作现场生成的把握。在比较—— 鉴 别——选择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调动着教师观察、分析、思考、识别、判断的积极心智能力。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会产生全方位的推动效应。
3.提供了探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空间。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表演才艺的高下、教学流程的顺挫,都应当从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来评价。同课异构无疑可以为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客观的比较空间。
同课异构的多维研究视野,其本质在于呈现了一种开放的精神,一种研究的思绪,一种创新的探索,一种企盼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 苏鹏春.小学数学“一人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_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