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有本质区别。相对于研究生教学,本科教学是一种宏观教育、基础教育,而研究生教学是一种微观教育、精尖教育。在研究生培养的前期理论学习阶段,课程设置绝大多数是经典基础理论的传授,而关于思维转变方面的课程则鲜能见到。而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刚刚完成由本科生教育,因此思维转变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3]。难以想象没有目的、方向的工作是一种怎样的工作。这就要求负责研究生教学的老师反复强调、不断灌输,甚至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
2.英语水平的实用性培养
英语是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是国际学术交流语言。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应用,体现在能够阅读英文资料、进行流利的口语学术交流、熟练准确地进行中-英文翻译[4]。不可否认,现行的英语教育是四、六级考试教育,与真正的学以致用相去甚远。虽然目前我们不能改变国家大的教育环境,但对本校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在英语的实用性方面我们鼓励在研究方向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多翻译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国外相关文献,要做到逐字翻译和大意翻译,同时要求他们进行综述写作,最好在较权威杂志发表。其次在研究后期,我们鼓励学生向国外杂志投稿,让国外的专家“免费”评价学生的科研思路、科研方法和科研结论,同时让母语是英语的专家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我们鼓励学生进行雅司考试或参加校英语之角,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3.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目前,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研究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如研究生开题查新、课题设计、研究记录、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都需要计算机操作;并从刚开始的简单文字处理发展到各个方面,特别是进行网络浏览,查阅最新动态,撰写文章。因此,计算机课程被我们列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法综述王根林1王娟2杨惠林1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供应科
4.重点基础课程的选择
研究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只有1年时间,同时还要完成思维转变及英语与计算机能力的提高,所以基础课程的选择要有重点,可以根据研究方向来定,强调学以致用[5]。打破机械、僵硬的学分制度。除了导师要求的必修课程以外,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论文的发表情况酌情修改学分要求。
5.课题立项的预筛选
研究生课题的立项一定要经过诸多专家的评审。专家的组成要包含非本系统的一定数量的专家,尽可能实行匿名制。同时一定要有一定数量的跨学科专家参与,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进行论证。
6.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目前有一种现象,就是临床课题很少有人问津。其原因往往与难以选题、实验周期长、不定因素多、临床论文“水平低”有关[6]。因此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基础课题或基础-临床相混的课题。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临床学生要去做基础实验。对此,我们鼓励临床学生参与实验,但不鼓励他们亲手操作。因为他们亲自操作的结果往往是实验数据受到影响、失败次数增加、资金浪费严重,更重要的是毕业后这些技能多无用武之地。
7.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合格的高技能临床人才,而且众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在于此。因此,如何培养他们的临床技能成为需要要迫切解决的问题[6]。我们的体会是首先建立严格的研究生科室轮换制度,让他们对基本的临床特点、要求、技能有所体会,并建立严格的会考制度,使他们掌握牢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医院等级分类标准,对研究生应该掌握的本专业的临床技能重点培养、监控、考核,达到高年住院医师的诊治水平。
8.严格研究生论文审校制度
在目前情况下,研究生的论文有泛滥之嫌,更有甚者弄虚作假,害己害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面子”、“人情”作怪。明明知道论文不合格,但考虑到学生导师的“面子”问题,总还是要过的,不然的话,自己的学生到时候也不好说话。因此,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和事佬们往往是被邀请的审校委员。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实行答辩委员会与审校委员匿名制,也就是双盲法。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但有一次补救的机会。审校委员分别就论文的立体、观点、方法、数据、结论和书写等方面进行审校,这基本上保证了论文的真实性。
9.严格研究生论文答辩制度
答辩制度的建立关键是答辩委员的任命。应采用匿名制、跨地区、跨学科聘请专家,无记名投票,教学部汇总的方法。另外,要建立复查制度,实行一票否决。
一、导师指导与科室协同指导相结合
1.方式: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和全科室协同配合下导师与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指导体制。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全面负责,特别是抓好两头,即研究的选题、定题、开题和论文总结两个环节。课题研究中期还要经常性地进行检查、监督、指导,与研究生进行平等的学术交谈。当然,研究生培养工作仅仅依靠导师一个人是难以完成任务的,必须依靠科室领导的重视和科室全体同志协同配合。科室领导对研究生培养要十分重视,应把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中心任务纳入科室全年业务工作规划之中,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另外组织科室全体人员充分发挥群体优势,齐心协力,积极关心、支持、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
2.管理:科室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课题进行开题论证,邀请教研室老师或相关科室老师参加,从课题选择、科研思路、实验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具体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充分的论证,并对其课题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也可将研究生的开题论证报告分别寄给外单位同行专家函审评议,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从而使课题设计更趋严密,切实可行。
3.方法:由于许多研究生培养科室本身就是由多个研究专业小组组成的,因而,充分利用科室内各研究组已建立的实验方法、技术手段,既可缩短建立科研方法和预实验时间,对现有的设备、仪器、试剂加以充分利用,又可节约研究生经费开支,可谓两全齐美。因此,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实际上是导师指导与科室协同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1.研究生课题与科室研究方向一致:一方面要求研究生的学位课题必须纳入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以及科室的科研业务建设之中,研究生所开展的学位课题,也就是科室、导师研究的分题。另一方面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科室的主攻方向,并为开展课题研究建立了新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2.研究生参与科室的教学活动:研究生在学位课程学习结束后,必须参加科室的教学活动,带小班实习课。在高年资教师的指导下,书写教案,进行试讲,做预试验;上小班课时有老教员随堂听课,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必要指导。研究生带教结束后参加本科室专业考试,教学组根据研究生带教效果和考试成绩加以评估。研究生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使其在全面掌握知识、言语表达及组织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同时,研究生参与教学,从另一方面也充实了教学力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3.狠抓研究生培养又促进学科建设:通过培养研究生,选留师资,使中青年教师的素质明显得到提高。研究生培养是学科选拔学术接班人的主要途径。
4.教学相长:研究生年轻活泼,对新鲜事物反应敏锐,精力充沛,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导师指导研究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参与指导的老师也颇多收益,从而促进科室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研究生既是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核心任务之一,又是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学相结合
本文针对近年来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互动、强化科研实践、实行全过程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学习最重要的素质,而科研能力则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研究生科研能力,概括地说是指研究生在各科学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它是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个缺乏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是很难进行和完成科研活动的,也很难按照开题要求圆满完成毕业课题研究任务,当然更谈不上产生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当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逐年增加研究生的录取数量,如何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在我院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
1.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很好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当前在研究生教学和考核的各个环节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科研的问题,远远没有突出科研能力培养的主体地位。首先在课程设置和选择上,缺乏科研方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其次,在授课方式上,过于强调标准化、形式化,束缚了教员授课的激情,与课程标准的严格对照也使得教员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灵感没有机会与学员进行交流;最后,在考核中往往把学术论文作为一项硬条件,而没有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评价,这使得很多研究生“只动脑,不动手”,认为只要完成论文指标就完事大吉,缺乏参与科研的主动性。这些情况都不同程度制约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真正有用的高层次人才,不利于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学院声望的提升。
2.导师缺乏项目支撑,导致研究生无题可作。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导师数量随之增加,而部分导师缺乏科研课题的支撑,这使得研究生在开题时只能选择一些理论性的软课题,而没有实质性课题和经费支持,这对于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致命的薄弱环节。例如某导师连续几年没有参与新的科研项目,连续四年只能使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围绕早已结题的某个项目开题,不仅研究内容和技术已经过时,而且缺乏研究生进行学术和科研的经费支持,由此可以想象其培养质量。
3.部分研究生作风不扎实,缺乏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有部分研究生尽管有课题可作,有导师指导和督促,但仍然不能够很好地深入科研活动中去。归根到底是这些研究生认识上有偏差,作风不够扎实。这部分研究生大多数毕业于地方大学,缺乏军人良好的素质和过硬的作风,总认为自己只要把论文写出来就行了,而做课题是给导师打工,以至于把自己置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缺乏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错失了提高自己科研能力的大好机会。还有个别研究生,过分依赖导师和课题组中的教员,缺乏主动探索、刻苦攻关的精神,认为只要跟着导师干就行了,反正项目组研究的成果都可以借鉴,不愁没东西可写,从而主观上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4.专业和装备知识匮乏,难以胜任课题研究任务。部分研究生由于所学专业的不同,导致对目前攻读专业的知识比较匮乏;有些研究生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装备,对装备很陌生。而大多数科研项目都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和装备背景,这些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选题和课题研究,甚至不能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坚持科研实践是培养科研能力的主体
1.通过教学改革,将科研要素融入到教学中去。科研与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两个方面。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研究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激发学生对专业研究的热情、培养研究生持续创新、持续研究的能力等等,最终是为从事科学研究服务的。因此,教学必须贴近科研,教学必须将科研的要素融入进去。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把研究生教育与有组织的科研交融在一起。科研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研究生后期课题研究的任务,必须在前期学习中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这要求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包含科研方法、科研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应推广讨论式教学,允许教员就某些专题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创新潜能;再者,应改变将教员囿于教材和教学标准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应该结合科研情况和技术发展,允许教员对教学内容进行微调,以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后,应安排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员,专门进行科研方法的教学,并尽可能地在一年级就吸收研究生进入相关项目的课题组,尽早熟悉科研工作,了解科研的过程,培养良好的科研作风。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脑袋大,手也大”。在研究生培养中要特别注意纠正“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改变脱离科研实践的单纯学习和“空想式”的学术研究,逐步改变一切围绕论文撰写的培养模式,而必须把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通常在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设计中,对理论教学和论文质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没有明文规定。
研究生学位的取得也是仅仅以学分、发表的论文和学位论文为主要依据,研究生的科研经历、科研成果等没有明确的体现。这也造成了研究生在平时就“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科研”的思想。要扭转这种趋势,必须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增加科研能力的量化考核指标。正如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教授指出的“学问是做出来的,不是空想出来的。研究生应该‘脑袋大,手也大’。对工科研究生来说,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3.通过科研实践,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我国的学位条例对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在创新方面的要求也有明确规定,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是构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因此对于工科研究生而言,科研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发现新知识和形成新技术的活动,是研究生进入学科前沿的主要途径。创新性人才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系统的思维能力;对新问题、复杂问题的综合和表达能力;多种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把知识转化为现实财富的观念和能力;英语和第二外语的交流能力;判断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所产生的结果及相关后果的能力;在复杂信息环境下的检索和判断能力;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了解外来文化和变化中的世界的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知识贡献和人才贡献的最集中表现。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诸多能力中最为核心的能力,它的养成需要诸多能力共同支撑、相互促进。研究生在科研方面所需要具备的选题、文献查找分析、方案设计与实施、论文撰写等能力,都是具体科研实践所必备的能力;而获得这些能力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参加科学研究。
科研实践也是培养研究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社交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通常一个科研项目都是由若干技术人员共同创造和完成的,在研期间需要各种人员、项目的各个部分之间严密协作。如何制定好项目进度计划、如何对不同人员进行分工、如何协调好各部分进度、如何保证任务按期保质完成等等,都反映了科研组织、协调能力。如果项目涉及多单位合作,还要搞好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协调工作。而在科研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和突发状况,如何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三、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为了切实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如下一些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1.抓好研究生入学教育,端正研究生学习态度。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要求其正课时间之外都要待在专门的学习室和实验室里,使其一开始就感受到教研室良好的科研氛围,利用教员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作风。同时,使其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使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科研的本质,激发其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对于专业知识和装备知识缺乏的研究生,通过让其跟着本科生听课和自学相结合的手段,在一年级就弥补过来。通过让其参与科研项目讨论会,和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端正其学习态度,将其注意力从如何毕业转移到如何提高自身能力上来。通过高年级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传、帮、带”,使其尽快入门、融入整体的科研氛围。
2.成立导师组,建立经常性汇报交流制度。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课题组为基础,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应注意梯次配置,以学术造诣较深、经验丰富的导师为带头人,以精力充沛、富于创新精神的科研骨干教师为主体,以科研能力强的年轻教员为辅助,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科研团队,在顺利推进科研项目研究的同时,以集体智慧拓宽研究生的思路,开阔学术视野,启发研究生思维,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掌握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及时引导,应制定经常性的汇报交流制度。首先,导师要经常找研究生谈话,及时了解其想法和学习科研情况,根据研究生的个体特点制定灵活的培养方案;其次,要定期举办内部情况交流会,由导师组成员和研究生共同参加,通过研究生逐一汇报近期情况来及时发现问题,对研究生学习和科研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及时进行指导,使得研究生少走弯路,增强学习效果;最后,应加强研究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使其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还要鼓励研究生撰写高水平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以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及研究动态,拓展思路,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3.强化研究生培养阶段,特别是科研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导师应认真指导并参与科研全过程。一是在指导选题方面,应鼓励从正在进行的科研活动中选题;从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及新的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方面去选题;从不同学科的交叉边缘去选题。二是在综述文献方面,应指导研究生对课题的研究历史进行全面考察,使其把握选题的研究现状,从而确定研究重点,这样既能做到研究新颖,也能避免重复劳动。三是在指导拟订研究方案方面,应指导研究生从科研的时间安排、科研的现有条件和可利用资源等方面制定出研究方案。四是在指导实施研究方面,导师应当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应随时关注研究的方向和进展,及时帮助解决研究中的困难,启发其的个人见解。
目前学院实行了研究生培养中期检查制度,这对后进研究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对于中期检查亮红灯的研究生,导师更应对其学习和科研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控,使其定期上报课题进展情况总结报告,及时纠正其偏差,强化对其的指导。
4.加强科研道德和科研作风培养。要重视研究生科研道德规范的养成。“求真、求实、求精、求是”是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严谨科学作风的具体表现。要在科研实践中,逐渐提高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理性认识,逐步养成务实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联合攻关的团队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坚决杜绝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禁止各种形式的剽窃、抄袭行为,避免简单地重复前人的工作等等,使研究生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四、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迅速推进的过程中,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确立科研实践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教学改革、强化科研实践、课题研究的全程管理等各项措施,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79-02
Exploration on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WANG
Wei, LIN Defu, ZHANG Jia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training method is rela-
tively single, the graduate curriculums set behind the times; academic
atmosphere desalination, lack of practice opportunities; the rapid expansion of graduate scale, lagging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utor guidance is not enough,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diversification of training mode; creating
an academic atmosphere conducive to innovation; implementing the task force model.
Key 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model
1 前言
培养方法是指根据人才的成长科学规律,结合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法,为我国各领域培养了大批的急需人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行的培养方法相对有些滞后。特别是对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这块,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要求。近年来,本科快速扩张,而且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相对滞后,造成研究生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学生数量急速增加,但相应的师资力量、培养经费、试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很难做到相应程度的增加,这就造成研究生人均教育资源下降,影响研究生培养水平。
回顾我国自主研发的重大科研项目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要发展自己的高端科学技术,只有靠自己,只有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这就意味着必须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才能实现我国进军科技强国的目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党的十也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可见,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着眼国家的需求,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应我国实际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为我国输送大量创新型高端人才。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前进的能量之源,我国的科技实力近几年虽然得到飞越式发展,但自主创新水平和欧美还存在较大差距,消除这种差距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一环。
2 现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养方法相对单一,研究生课程设置落后时代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直以苏联为主要借鉴对象,我国的很多研究生指导教师也曾经留学苏联,受苏联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1]。其实苏联的研究生培B是一种专业化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非常重视各专业的独立性,往往忽略各专业之间的相容性问题。这样的培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基本就是理论学习加学位论文的路子。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很多都是根据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来设置,缺乏统筹规划,不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动力。由于受到客观情况限制,课程难度相对于本科阶段没有质的飞越。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互动很少,更不用说带领学生一起探索前沿课题了。因此,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再加上这一年龄段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多,如成家、就业等,所以对学习持消极态度的人较多。
学术氛围淡化,实践机会缺失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侧重于本科时代那种传道式的理论教学,经常忽略学生科研探索能力的培养[2]。在传道式理论教学中,往往只是讲授一些成熟的学术观点,很少针对前沿性的学术热点进行讨论。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堂上一味推崇自己的学术观点,很少启发学生去研究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样一来,师生以及学生之间就很难形成思想的碰撞。
一些导师由于自身承担的科研任务繁重,或者面临职称评定和考核压力,投入给研究生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往往在不经过系列培养和细心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帮其承担部分科研任务,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很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试想,连地基都没有打牢,上面怎么可能盖出高楼大厦?由于受到客观试验条件的限制、经费的限制,学校往往不得不“忽略”研究生某些实践环节的培养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不利。
研究生规模飞速扩张,师资力量发展滞后 当前,我国研究生主要还是集中培养的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导师指导为辅。研究生的各种理论课程都采用大班制,一位教师面对数目众多的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非常少,而学生之间自主交流的情况也比较少。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不利的。师资力量很难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大而成比例地增大,无法现小班教学,也不太可能开展更多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对于这种现象,授课教师也很难提高考核标准,最后研究生课堂又回归到本科课堂,偏离研究生的培养初衷。
导师指导不够,师生交流缺乏 目前在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扮演主角,从最开始的研究生招生到后来的研究生选课,再到最后研究生的毕业课题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导师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当前对导师的评价体系非常复杂,包括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学术活动等,很多导师面临重重压力,无法全身心投入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另外,导师的规模并没有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而成比例地扩大,造成有些导师需要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现象,而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根本就无法顾及这么多学生的培养,最后往往只能“放养”,有的学生可能一个月都见不了导师几面。
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培养模式多元化 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构建一种能够集中所有优势资源、跨越学科和专业、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培养机制。集中优势资源,需要构造各种平台之间的桥梁,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方便。
首先,需要以大学科为基础,大胆改革课程体系,增设交叉学科课程[3]。在夯实研究生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使得研究生在跨学科、跨院系的课程上可以和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这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其次,需要为研究生打造长期性、综合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便利。
最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他们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提供支持,鼓励他们多和校外甚至国外的同行专家接触交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创新能力[4]。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 重视学术氛围,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外部条件。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众多环节,如专业知识、科研素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其中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通过跨平台合作的方式,可以为研究生创造有利的创新能力培养环境。如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互相派出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交流,进行良性互动。现在有很多国家的重要科研课题和项目都是由企业和高校联合承担的,这些课题往往是相关专业的前沿性课题。如果利用这样的平台,让研究生多参与进来,那么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好处。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料,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施课题组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实际就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科研能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为研究生创建一个真实的科研平台,让他们有机会真正接触科研、参与科研。指导教师在自己承担的国家或企业相关课题任务中,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将课题中适合研究生参与的部位设置成一个小课题,并成立课题组,让研究生自己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指导教师作为甲方提出课题的相关要求,并给予研究生一定的自,在需要的时候对其进行指导。这样就可以把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指导教师在完成科研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加强了研究生和指导教师的交流以及研究生之间的交流,这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十分有利。
4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分析了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条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分别是:1)培养模式多元化;2)营
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3)探索课题组模式。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建伟,王兴国,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6-99.
[2]张庆临.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9):210.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型导师;创新平台;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96-03
国家的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关健要素。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和建立,为高校发挥并拓展其创新功能搭建了新的平台。而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从而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源头性创新和开拓型创新,进而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在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利用前期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经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成果的一种综合能力。随着研究生教育积极适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贯注重创新能力的智能条件、基础知识和实践环节的培养,但研究生仍然存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现状。为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我们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导师群体、研究生培养环境、研究生群体的“三元素”理论,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研究生创新思维开拓和创新技法挖掘等方面进行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突出和加强了研究生创新知识的传授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高了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创新型导师对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在激励研究生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要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从导师素质与结构优化、创新团队导师队伍建设、导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岗前与业务培训等方面建设一支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
1.素质与结构优化,遴选优秀研究生导师。师遴选按《南昌航空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选聘条件严格遴选、竞争上岗,实行硕导评聘分开,定期开展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择优选用,实行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激励机制[3];同时灵活掌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注重师德、素质、学识、能力、实绩并重,学位、年龄、职称、学缘、学科结构优化,并从国内高等院校或公司企业中聘请本学科领域的著名教授、知名专家担任硕士点的兼职导师,提高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导师比例,从而优化导师队伍,保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结构科学合理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学科方向创新团队,带动导师队伍创新发展。紧紧抓住学校博士学位立项建设预测单位环境工程授权学科建设的契机,加强学科方向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凝炼和优化学科方向,以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为学科带头人和硕士点责任教授、以学科梯队骨干为主体,建立起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通过团队建设带动导师队伍创新发展,从而开启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3.以科研项目为导向,提高导师科技创新能力。科研项目水平的高低代表着研究生导师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以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水污染控制技术与环境功能材料”建设为依托,加强硕导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鼓励研究生导师申报和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科研项目的导向作用,实施向主持国家基金等高层次项目的导师倾斜分配研究生,同时鼓励研究生导师开展国际合作、学术交流、出国访问,承担国际合作项目,深入开展学科前沿研究,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4.导师岗前培训和业务培训。新增导师缺乏指导研究生的经验,需加强对他们的岗前培训和业务培训。实行研究生正副导师制,新增导师作为副导师,协助并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完成一个周期的研究生学习、实践工作,使新增导师熟悉研究生培养整个工作环节。并选派部分导师参加江西省高校研究生指导教师研修计划。同时不定期的开展新增导师业务培训,并通过资深老导师的传、帮、带的团队指导,使其明确自己的职责后,再上岗指导。
二、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载体,可提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和保障。我们一方面通过整合学院各类平台资源,另一方面借助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通过内外双向结合,建立起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