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054-002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欣赏一处美景,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个地方是哪里呢?(我国广西的桂林)让我们和作者一同乘着木筏,走进这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板书:桂林山水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1.听配乐朗读,通过听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桂林山水之美。
2.分段朗读。
三、课文赏析
1.这篇文章作者写了桂林的_______和_______。(山和水)
师:同学们认为桂林的山水有名气吗?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甲”的意思是第一,人们认为桂林山水天下第一,这是对它的高度赞扬,如果不亲自去看看,怎么能理解呢?作者也兴冲冲地乘着木筏,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2.赏析第二自然段
水我们都见过,比如潺潺的小溪、湍急的河流,作者见过的漓江水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看课文,说说漓江水都有哪些特点?
生:静、清、绿(板书:静、清、绿)。
师:漓江水有多“清”呢?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指导学生用惊讶的语气读这个句子。)
师:连江底的沙石都看得到,漓江的水果然很清。
师:作者是如何来写漓江水的“绿”?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指导学生用感叹的语气读这个句子。)
师: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无暇:没有瑕疵。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把漓江水比作翡翠)。
师: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漓江的水绿得真美啊!
3.赏析第三自然段
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之美,那桂林的山又怎么样呢?
同学们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大家观察这段和第二自然段在写法上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生:(1)开头也用了对比的写法。
(2)结构是一样的,都分别写了桂林山的特点。
师:桂林的山又怎样呢?
生:奇、秀、险(板书:奇、秀、险)。
师: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奇”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奇峰罗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形态万千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排比。
师:同学们能不能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真_____啊,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_。
生:学生举手回答
(例:___天上的云真美啊,像猫,像狗,像马。)
师:桂林的山有多险?同学们找到相关的语句。
生:桂林的上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危峰兀立:危:高。兀:高高的突起。指高高的山峰直直地耸立着,山峰笔直地挺立,感觉很危险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
怪石嶙峋:有身体消瘦露骨、突兀的样子、山石形状奇特等意思。
看山势,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它虽然是静止的,却也给人徒增几分险峻之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小结:我们随着作者的步伐,走进了桂林的山,尽管我们没有亲自到过,作者形象的描写,我们早已经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4.赏析第四自然段
师:山、水各有姿态,如果把山和水一起来观赏,又有怎样的姿态了?现在我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
谁起来给我们读一读这段?
生:学生举手读。
师:读得很好!
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同学们找找看。
生: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师: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因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
师: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
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师: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联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前后照应。
作用: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四、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怀着好奇心来观赏桂林山水,看到如此优美的风景,心中的喜悦便油然而生,所以作者写下这篇文章,来表达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热爱和赞美)
五、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我国地域辽阔,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多不胜数。桂林山水只是这众多景物的一个缩影,我们看屏幕,欣赏一下祖国的美景,由衷的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六、课文结构
桂林山水
总写 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 静 清 绿
分写
山 奇 秀 险
总写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的流传,让墨客有了福,让古今无数文人来此挥洒笔墨。《桂林山水》里面记述的山之奇、山之秀、山之险令人咂舌;描写漓江的水之静、水之清、水之绿使人无限神往。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桂林游玩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桂林游玩心得1只要一提起桂花,我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一种讨人喜欢的小花。它貌不扬,但清香扑鼻,人们常把它插在带水的花瓶里,这样,满屋芳香。它,就是我喜欢的植物——桂花。
我们校园里也种了几棵桂花树,它不高,和旁边的大雪松一比,成了小弟弟。桂花树的叶子翠绿,阔叶的,两头尖尖,特别茂盛,常年郁郁葱葱。中秋前后,桂花竞相开放。那花开在树叶之间,金黄金黄,很细小,花瓣仅米粒般大。那花密密麻麻,一簇连着一簇,远远望去,仿佛绿叶丛中点缀着碎金。秋日的阳光下,满树的桂花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特别耀眼,特别美,在我眼中没有任何一种花树能与它媲美了。(这一段详写桂花的美。抓往了它的颜色、大小的与众不同进行描写。同树一比,详略就不同了。桂花的特点是芳香四溢,上面一段故意不写,腾出空间,专写香味。)
八月桂花香,一到这个季节,桂花树周围常常围了很多同学。这难得的香味太诱人了,一下课,大家纷纷来到树旁,大口大口地呼吸着,仿佛要让整个肺里都灌满这馨香。上课时,我们端坐在教室里,忽然,一阵微风吹来,风中带着桂花的清香。啊,好香的风呀!这时,你会觉得特别舒畅,连脑子也特别好使。
春节时,有一次吃糕,我忽然闻到一阵桂花的香味,这么泠的天哪里来桂花呢?细看,原来是糕的表面点缀着一朵朵金黄色的桂花。妈妈告诉我,把掉在地上的桂花收集起来,再进行加工就成了今天吃到又香又甜的桂花糖糕了。啊!桂花还有这样的贡献,我对桂花不由更加敬佩。
我喜欢桂花,这种金黄色的小不点儿。
桂林游玩心得2秋天的一个星期六下午,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石门的桂花村。我们从一条围着竹篱笆的小路上走了进去。我们人还没有走进桂花村就早已经闻到了桂花的香味了。这桂花的香味真浓啊,让人心旷神怡。它让我全身都放松了下来。这时,我看到自己的周围除了桂花树,还是桂花树。它让我看得眼花缭乱。
我看到这里的桂花是那么金黄色,知道这一些桂花树就是人们常说的金桂树了。年纪最大的桂花树已经有一百四十岁了,另一棵年纪大的桂花树也有一百一十八岁了。村里的人向我们介绍说:“这是两棵姐妹树。它们是我们这里的桂花元老。”这两棵桂花树树身不这么高,但是树冠却是那么大,好象是一顶遮阳伞。树上一片碧绿的叶子中透露出许多金黄色的桂花,让人觉得美丽极了。我们继续向前走着。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字叫做财神儿。据说乾隆皇帝的龙船在这里停靠过。在湖边,我不论从那一个方向看这湖,都觉得它像是一只金元宝。我听村里的人说以前有人带了一瓶这湖里的水上京赶考。他用这湖水磨墨写字。考试下来那个人就中了一名状元。上京赶考的人经过这里,到湖边去洗一下手,考试以后就会榜上有名。现在来到桂花村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到这湖里去洗一下手,想给自己带一点好运气。我也到湖边洗了自己的手,希望它能够给自己在以后的考试中次次都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接着爸爸妈妈又带着我去其它的地方参观另外的桂花树。
今天我在桂花村里游玩觉得特别高兴,看到这个村子特别美丽,真想留下来住在这里,永远都不要离开。
桂林游玩心得3桂林的山水,可是出了名的美。但怎么个美呢?有名句形容“甲天下”。那怎么个甲天下呢?这如果不是我亲眼看见,还真难以相信。
上午十一点,游轮在微波荡漾的漓江上开始缓缓行驶。一开始,两岸只是高高的树木,没啥别致,我就把注意力全集中在了那绿如碧玉,清澈见底的漓江水上。直到船开出四五千米,我才感受到,桂林山水丹甲天下,这儿的山才是甲中之甲,无可媲美。
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那高耸入云,峻峭雄壮的石崖了。透过窗户,一眼望不到山的另一边,更瞧不见山顶。看见的只有那儿凸起,这儿下凹的土黄色硕大石块。石块上,布满了一道道深深的条纹,犹如一把把利剑镶嵌在天涯上。山脚与漓江之间的沙地上,怪石嶙峋。一块块石头千姿百态,仿佛一只只狮子在江边躺着,立着……
一段时间后,山由“壮、险”变成了“奇、秀”。一座座山峰,绿中夹杂着几块粽色的岩石,有的孤立石上,有的手牵手绵延千里,抬头向上看,山顶有的平整,恰似一个梯形体;有的被“削”得尖尖的,如一支长长的毛笔倒立于群峰之中;有的山尖圆润,群峰矮小,犹如一群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那二十元纸币的背景图“黄布倒影”更有一番奇丽景致。几座山立在漓江两侧像一道屏障,其倒映于水中。影子与实物一卧漓江,一立天空,相映成趣,这让我想到了“两岸青山相对出”的诗句,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而山腰上,种着一排茂密的广西毛竹,为奇峰围上了一道嫩绿的花边,另有一番景色。
桂林的山果真不一般,桂林的水果真奇丽,果真甲天下呀。
桂林游玩心得4俗话说的好:“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山水之国——桂林,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我们来到了阳朔的漓江旁,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竹筏荡漾在漓江上。
我们坐着竹筏顺江而行。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水中的自己;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水真凉啊!用脚轻轻地触摸着水,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涌遍全身。师傅一边给我们划船,一边为我们介绍美丽的漓江的风景。你瞧,那就是九马画山,顾名思义就是九匹马构成了一座山的风景。还有形态各异的山,如猪八戒背老婆、青蛙看江、乌龟爬山……最有名气的一道风景是二十元人民币反面的风景。
看完后,让我不尽想起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 “快点、快点!”原来,我们来到了龙脊梯田。欣赏梯田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一排排、一列列的像楼梯一样,真有趣!一开始,天气雾蒙蒙的,只能看见隐隐约约的一点红瑶族的村庄,还能看见隐隐约约的梯田轮廓。中午,当阳光穿过云雾,金灿灿的梯田出现在我眼前。我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红瑶族人智慧的结晶!能开垦出如此秀丽的梯田,真让我流连忘返。象鼻山屹立在漓江和桃花江之间。我们先从象尾拾级而上,来到了象头,站在观景台上,能看见桂林的全景。远看象鼻山像一头无比巨大的象拖着它那长长的鼻子垂到了水中,正在水中嬉戏。
在象鼻山前,我还做了一回渔民,坐在竹筏上,掌控着鱼鹰。随着的课本的脚步,我们游览了桂林象鼻山,参观了刘三姐故居,荡漾在阳朔的山水之中,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感觉。
桂林游玩心得5今年夏天,我和妈妈一起去桂林旅游。桂林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闻名于世的旅游城市。 桂林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这里的水,蜿蜒回环,明洁如镜;山中多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真不愧“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游览了桂林最着名的溶洞——银子岩。银子岩旅游景点位于桂林市荔浦县,距桂林市有85公里。银子岩属层式溶洞,包括下洞、大厅、上洞三大部分。洞里汇集了不同地质年育生长的各种类型的钟乳石,特色景点数十个。
以音乐石屏、广寒深洞、雪天飞瀑等“三绝”和佛祖论经、独柱擎天、混元珍珠伞等“三宝”为代表,栩栩如生。导游生动的讲解,让人一次又一次地神游于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在导游的帮助之下,我们也似乎能清楚地看到四大天王手中的神伞、得意洋洋的孙悟空、日夜守着神伞的雄狮、乘风而下的观世音菩萨、手捧宝塔的李天王……
使人一次次地感慨于大自然的神奇。 之后,我们乘车赶往阳朔,去参观图腾古道。在离阳朔8公里处,我们看到了着名的月亮山。山头上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拱,两面贯通,远看似明月高挂,近看,洞口的形状却随着角度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坐着车“赏月”,那个石拱的形状由弯弯的上弦月,逐渐变成圆月,继而又变成下弦月,奇妙至极。 图腾古道景区更是充满了神奇色彩,它生动地展示了上万年前桂林祖先居住、生活、狩猎和墓穴文化的特点。跨进第一道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桂林祖先雕塑——几乎赤着身子,乌黑光亮的头发,黝黑的皮肤,上面还写满了古老的文字。整个景区展示了母系氏族的特点,让人感觉似乎完全置身于古老的原始社会。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习兴趣;素养
一、远程教育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积极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甚为重要。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抽象变得具体,静止的变成活动的,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课堂活起来。如在教学二年级语文《欢庆》时,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导观察: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十三亿人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日子,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学生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随着一个个疑问被解开,教学目的也就轻松达到了。
二、远程教育资源打破时空限制,突破了语文课堂教学难点
教师能否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师运用什么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都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媒体资源展示的课件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互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情景,直观展现了课文内容,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本课寓意: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法,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这样的道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效地满足了学生渴望探索的心理需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远程教育资源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可以启发思维,培养能力,这是空洞的“说教式”上课所不能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时候是“妙不可言”。这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总结时恰到好处地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美景的录像片,让学生通过欣赏,仔细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再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发出由衷的称赞。情境的再现,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主旨,同时使学生情感得到感染和熏陶,陶醉在大自然美好的境界中。
四、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通过读来感悟。在教学中,适时应用媒体资源中的范文朗读替代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跟读、试读,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利用媒体资源中范文朗读录音,配优美的背景音乐,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声情并茂,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朗读中,体会到北京的夜景美。
五、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说促写,提高写作能力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能够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等明丽的色彩,能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了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能够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了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多媒体;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广大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但学生阅读水平提高不快,收效甚微。而多媒体应用于阅读教学,它集图、像、声、文于一体,将生活本身,事物实貌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且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等方面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展现场景,打开形象之门,使学生乐学
古诗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难题,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突飞猛进,为古诗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例如教学《望天门山》,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生顺利地带入古诗意境,理解诗句内涵。教师创设音频、视频兼备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气势雄伟的画面:“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诗的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在眼前。这样便把古诗中“中断”、“楚江开”、“回”、“相对出”等重点字的含义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美的诗境。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快乐地学。
二、渲染气氛,叩开情感之门,使学生勤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是因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教师要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溶入情境中,使其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地没有约束地、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入境,方能生情;入境,是使读者以心去读课文与作者同呼吸,共思想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很快激发学生的情感渲泄,让学生身临其境呢?如我在教学《大海的歌》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海港大海海上石油钻探场景,此时海浪声、海鸥声、机器轰隆声交织在一起,这逼真的场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情镜中,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
三、拓宽知识,拧开思维之门,使学生善学
学生的知识面是有限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四年级《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山水的美丽景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太远,使学生很难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所以学起来枯草无味,兴趣不浓。利用多媒体,教师边讲边操作,可以在屏幕上陆续出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美丽景色。学生边观察画面,边听老师的语音描述,诱发了学生的联想,使学生获得美感。生动的画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断发出感慨:“真美啊”、“真美啊”,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多媒体参与阅读教学中,老师们将文字、图象、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形成一种有声有色,融知识性与欣赏性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速度,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四、 启迪深思,开启创造之门,使学生活学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多媒体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例如教《太阳》一文时,和学生一起探讨有关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问题后,提了一个小问题:大家还想对太阳说些什么?此时有一个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他说太阳在夏天会把人的皮肤晒黑,人们都得涂抹防晒霜。他这一说,全班哄然大笑,这一笑到提醒了我,在课堂上我时时只想着课文中所描写的太阳的作用,且不知每一样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于是我把这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想不到这些孩子挺会说的,有的说太阳的光过于强烈会得皮肤癌,有的说太阳黑子爆发会扰乱信号等,临近下课,我布置了一题作业,到网上去阅读一些有关介绍太阳的书籍,去发现更多的奥秘,请同学间相互合作,作好准备,他们个个兴趣盎然。学生利用搜集的图片和文章,进行排版和粘贴,制作成电脑小报和知识卡片。对于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进行网上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你为语文阅读教学锦上添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阅读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黄和平.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2]李子运,李芒.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