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高考生的鼓励语简短

对高考生的鼓励语简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高考生的鼓励语简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高考生的鼓励语简短

对高考生的鼓励语简短范文第1篇

一、阅读理解的词量和读速

2004~2007年,高考英语江苏卷的阅读理解部分均为5篇文章,设置20道多项选择题,分值40分。2008年开始,阅读理解部分减少为4篇文章,设置15道多项选择题,分值减少为30分;同时增设任务型阅读部分,该部分试题以图表形式呈现,设有10个空,分值10分,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在表格内转述文章内容。表1列出了2004~2011年阅读文本及试题题干所用的字数,并根据当年的考试说明的时间规定,计算出每年的阅读速度。

从表1可以看出,阅读理解的词量和阅读速度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体现出大幅提高的趋势。2004~2007年4年中,阅读理解采用的是老题型,词量稳中有升。其中,2004~2006年间,每年的词量保持在2200个词左右,阅读速度为每分钟62个词左右;2007年的词量达到了2371个,达到每分钟67.7个词,阅读速度较之以往显著增加,体现了向新题型的过渡。

2008~2011年阅读理解采用了新题型,词量明显多于往年,阅读速度明显提高,但呈现出两头低(2008年和2011年)、中间高(2009年和2010年)的变化。2008年是阅读题型改革的第一年,阅读理解词量达到了2751个词,但阅读速度与以往差别不大,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命题思路。2009年与2010年阅读理解词量激增,阅读速度提高,其中2009年词量为3122个,阅读速度达到了每分钟69个词左右,为历年最高。2011年阅读理解词量和阅读速度总体回落,与2008年相当。

江苏卷阅读理解词量的剧增和阅读速度的提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后英语教学的变化,符合新课程实施后的评价要求。江苏省于200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使用全新的英语教材,教学内容、方式、评价等均有显著的变化。2008年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届高考,当年直至2012年的考试说明均在语言知识部分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约3500个英语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法或固定搭配,而2008年以前的考试说明对于词汇量等的要求远低于此,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体系下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增长。

二、阅读理解文本的体裁和题材

1.文本的体裁体现多样性

英语阅读文本体裁是指作者根据表达需要、语言组织、观点陈述、实例列举时所采取的特定写作方式与方法 [2],常见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等。但因受篇幅所限,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文本与普通文学作品有所不同,国内学者习惯将阅读理解文本的体裁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和议论文四种。表2对2004~2011年高考英语江苏卷阅读理解的文章的体裁进行了分类。

从表2可以看出,高考英语江苏卷阅读理解的文章体裁呈正态分布,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除2010年外,每年各种体裁都有涉及。其中说明文的比例略高,2005年、2009年达到了2篇,2010年达到3篇。2008~2011年间,任务型阅读文章体裁主要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着重考查考生对事物、事理的分析、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力。

2.文本的题材引导真善美

阅读文本的题材,即指文章内容所描写、陈述、说明和议论的话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八级目标内列出了四类话题:①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类;②风俗习惯、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类;③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类;④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类。[3]2004~2011年高考英语江苏卷阅读理解文章的题材归纳见表3。

由表3可见,8年间江苏卷的选材风格保持一致,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重要理念,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例如,2006年A篇和2007年E篇,鼓励学生积极正确地迎对困难和挑战;2008年D篇和2009年B篇让学生体会了师生情、友情和亲情的重要性;2004年和2005年的E篇,引导学生认清某些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判断。同时,阅读篇章的题材散发出浓郁的生活和时代气息,如2010年D篇的高铁话题体现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这也是江苏卷首次提及我国社会生活的话题。这些阅读文本通过丰富的话题,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他们价值观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真善美的人文素养。

三、阅读理解文本的理解要求

江苏卷的阅读理解题按照重视语篇、注重语用和提高能力的命题原则和要求设计和命制。[4] 2011年的考试说明具体规定了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①语篇主旨要义;②文中具体信息;③推测词义;④判断和推理;⑤文章结构和文脉逻辑关系;⑥作者观点、意图和态度;⑦补全文章提纲、概括内容或词语转换。以上7点具体要求分别以客观题型(选择题)和主观题型(任务型阅读)来进行考查。

1.客观题型重视信息的把握和推理

对高考生的鼓励语简短范文第2篇

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高考前剩下的三个月的时间已算不上充裕,甚至可以说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已成定局。那么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的成绩拔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呢?请看本期特别刊出的——

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初进考场,凝重的气氛、陌生的人群、严肃的监考员等外界因素加上内心的期望形成巨大压力,往往让考生思维僵化,发挥不出水平。所以考场抓分技巧在于:好心态、好习惯、好方法。

一、好心态

要适时进行以下调整:1.进入考场,可先放眼于窗外景物、深呼吸舒缓紧张情绪。2.拿到草稿纸,可以先写下一些鼓励、提醒自己的话。3.在试卷发下后,对作文题先仔细研读,让其在头脑中“发酵”。4.提示自己遇到棘手问题,不作过多纠缠。用积极的暗示宽慰自己,如:“此时做不出来,待会换个角度一定行。”“我都头疼的问题,别人更困难。”“题目简单,150分也不算高;题目难,90分也是高分。”

二、好习惯

1.在填写答题卡时,涂画要饱满、浓厚。要用考试专用铅笔进行填涂。如果选错了需要更改,一定要用橡皮将原答案涂擦干净。

2.反复审题尤为重要,高考中许多试题的答案其实就隐藏在试题提供的具体语境之中,而在这些语境中寻找有效信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展示各种语言能力的过程。故答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提示语指令进行,绝不能按定势思维想当然作答。由于命题人常出新求变,考生题目做多了之后有些麻木,正所谓习焉不察,忽略了题干的变化,按照平时训练的思路仓促下手,就难免失误。

3.做鉴赏题、文言翻译题、现代文阅读简答题、仿写题、语段压缩题时,仍应该打草稿,因为它要求准确、精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却在答了一段文字后,发现自己已经把答题框填满,还没有说到点子上。

4.应避免不遵循答题规范、答非所问。有的考生希望多写点文字能“碰”上一点分,殊不知言多必失,有时话写多了,反而把正确的要点淹没了。高考不是靠字数的多少得分,而是靠言之有理、靠言之有据得分,这个“据”就隐藏在试题的明示或暗示的信息之中。

5.时间分配要最佳。语文考试150分钟,150分表面看起来是一分一分钟,我们作答时基本上可以参照这个比例,比如作文占150分钟的60分,那么考生就应该至少保证1个小时的时间写作文。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前规划好时间,至少留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作文。前面45个题基本上用时不应该超过40分钟。这样的话两个半小时已经用去了1小时40分钟,其余的时间就均匀地分配在其他题里面,再看考场实际情况,然后做适当的调整。有了这种准备就能够充满信心的走上考场了。

三、好方法

1.语音、字形题:答题应该把声调辨识跟意思结合起来。用大脑“屏幕”上显示的读音和写法去检查试卷上所写的读音和写法,把比照与被比照的位置换位比照,如果先看试题,就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有时对的都像是错的。判断句子中有无错别字,要迅速扫描句子,找到关键词,在关键词中重点考查关键字,错别字可多分析词义。如果怀疑某个字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读音越是最平常、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有可能是错的!形声字的注音如果与其声旁相同,十之八九有问题。

2.词语填空:多数是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有时要求辨析的词是有相同语素的,重点应该放在不同语素的辨析上。另外可从比较词语的词性,以及用法上的差别。一个常用的方法是把所给的词语代入到句子当中,根据通顺的程度和语感来进行判断。成语重点考虑色彩、对象是否正确,是不是同义成语的误用,特别要考虑适用对象。利用望文生义增加考生的失误是命题的一个常用方法。

3.病句题:多是选我们读起来很拗口的句子。考生可以用抽主干的方法检查,即找出这个句子的主、谓、宾分别是哪几个词、完不完整、能否搭配。需要注意的是:选出没有语病的不是选美,要有相对意识。把目光投向主要毛病,而不是细枝末节。

4.标点题:要注意和语意的理解结合起来,许多标点题并非仅仅在考标点,从某个角度讲是在考阅读理解。即标点题是一道小阅读题,我们做这种题一定要有这种意识。

5.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不是技巧的问题,阅读现代文是理性思考的过程,它应该遵循阅读的规律,比如说循着文章的思路入手,然后整体了解文章的大意,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研究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去揣摩那些精采的句子和词语,从而对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是否对问题的解答有帮助这些基本问题有所把握。所以要牢记:结合语境,整体把握;找要找准,比要比透;寻找规律,具体分析。

6.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是很有特色的。这种特色表现在对文言阅读材料,或者是文言翻译的材料品味上是有追求的,不光是找一段文言文读一读翻译就行了,重点在于文言文中所渗透的思想,它的文化底蕴,对人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命题人所追求的。阅读应对口诀:“简巧直译文言句,古词换作现代语;词斟句琢话流利,人地名称不译出;倒装语序前后置,被动省略要补述。遇到虚词扣句境,领会语气抓规律。”

7.考场作文:考场作文有其特殊性——考生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上心情的紧张,行文难有平时从容的心态。考场作文失误在于:审题不当;举例不当;编撰故事,情节淹没了话题;表意朦胧,有句无篇。这里一定要注意文章的含蓄与隐晦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为追求含蓄而滑向了晦涩。况且,高考作文批阅有其特殊性,在很短的时间内,阅卷老师没有多少时间细细地推敲或是探究考生文章中的微言大义。有了好的材料,要时时想到材料是为了印证或是阐释话题的,好材料犹如珍珠,要用从话题中抽出的主旨作线索将颗颗珍珠串联起来。同时,考生一定要有反思意识,边写边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定体等大的方面审视一下是否恰当;同时也要有急救意识,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做到不露痕迹,化险为夷。

高考是以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为标准的一次性选拔考试,这就使得临场发挥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和总结临场“抢分”策略,进行应试训练和心理辅导,已成为高考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运用临场“抢分”策略,不仅可以预防因各种心理障碍造成的不合理丢分,而且能运用科学的方法挖掘思维和知识的潜能,考出最佳成绩。

策略1:调整心态,笑傲高考

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考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心态可以确保水平的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以在高考前一定要重视心理状态的调整与优化。笔者主张考生平时把自己看成“庸才”,考前把自己看成“天才”。“天才”进考场是“闪亮登场”、“天才”答题是“亮剑出击”、“天才”受挫也应“笑傲江湖”!

笔者建议考生在高考中应具有三种心态:骆驼心态、狮子心态、婴儿心态。骆驼心态,就是对信念的坚定不移,就是对成功的执著追求;狮子心态,就是有那种勇者无敌的气概,即使折戟沉沙,也在所不惜;婴儿心态,意味着简化自己,心无旁骛,就是使自己走向高考的每个日子里,把心灵回归到天真无邪、单纯朴实的状态。

策略2:沉着应战,旗开得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考试的心理角度来说,这是很有道理的。拿到试题后,不要立即下手解题,而应通览一遍整套试题,摸透题情,然后稳拿一两个易题熟题,让自己产生“旗开得胜”的快意,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振奋精神,鼓舞信心,很快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即发挥心理学所谓的“门槛效应”,之后做一题对一题,不断产生正激励、正能量,稳拿中低档题目,见机攀高。

策略3:七先七后,制胜法宝

在通览全卷,将简单题顺手完成的情况下,情绪趋于稳定,情境趋于单一,大脑趋于兴奋,思维趋于积极,之后便是发挥临场解题能力的黄金时段了。这时,考生可依自己的解题习惯和基本功,结合整套试题结构,选择执行“七先七后”的战术原则。

1.先易后难

答题时先易后难,这是答卷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考生刚一上场,心情较为紧张,记忆、思维等方面都达不到最佳状态。做出几道简单题后,情绪渐渐稳定,信心越来越足,解题速度随之加快,这样,对攻克难题肯定会有帮助。

2.先熟后生

即先做那些内容掌握比较精准、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题目。这样,在拿下熟题的同时,思维也变流畅了,拿下中高档题目也就变为可能了。

3.先同后异

就是说,先做同科同类型的题目,思考比较集中,知识和方法的沟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先同后异”可以减轻大脑负担、保持旺盛精力。

4.先小后大

小题一般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易于把握,不要轻易放过,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基础。当然,个别小题目如做不出来,也可以先放一放。

5.先点后面

近年的高考数学解答题多呈现为多问渐难式的“梯度题”,解答时不必一气审到底,应走一步解决一步。前面问题的解决又为后面问题的解决准备了思维基础和解题条件,所以要步步为营,由点到面。

6.先高后低

即在考试的后半段时间,要注重时间效益,如估计两题都会做,则先做高分题;估计两题都不易,则先就高分题实施“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

7.先紧后松

答题时,开始要抓紧时间,不要怠慢,要多留点时间答后面的难题和检查答卷。如果先松后紧,到头来题未答完,有些题本来会做,可是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只有“望题兴叹”,追悔莫及!

策略4:一“慢”一“快”,相得益彰

有些考生只知道考场上一味地求快,在题意未理解、条件未吃透的情况下,便急于解答,岂不知欲速则不达,结果是思维受阻或进入死胡同,导致失败。应该说,审题要慢,答题要快。审题是整个解题过程的“基础工程”,题目本身是“怎样解题”的信息源,必须充分搞清题意,综合所有条件,提炼全部线索,形成整体认识,为解题思路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而思路一旦形成,则尽量快速完成。

策略5:分段得分,每分必争

考分是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有时一分之差就决定取舍。因此答题不必“高姿态”“讲大方”,而应全力以赴,每分必争。会做的题目当然要力求做对、做全、得满分,而更多的问题是对不能全面完成的题目如何分段得分呢?下面介绍五种常用方法:

1.缺步解答

对一个疑难问题,确实啃不动时,一个明智的解题策略是:将它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如数学考试时从最初的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把条件和目标译成数学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设轨迹题的动点坐标;依题意正确画出图形等,都能得分。还有像完成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分类讨论,反证法的简单情形等,都能得分。而且可望在上述处理中,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产生顿悟,形成思路,获得解题方法。

2.跳步解答

解题过程卡在中间环节上,我们可以尝试承认中间结论,往下推,看能否得到正确结论,如得不出,说明此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寻找它途;如能得到预期结论,就再回头集中力量攻克这一过渡环节。若因时间限制,中间结论来不及得到证实,就只好跳过这一步,写出后继各步,一直做到底;另外,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做不出,可以以第一问为“已知”,完成第二问,这都叫跳步解答。也许后来由于解题的正迁移对中间步骤想起来了,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经努力而攻下中间难点,可以在相应题尾补上。

3.退步解答

如果我们不能马上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那么,可以从一般退到特殊,从抽象退到具体,从复杂退到简单,从整体退到部分,从较强的结论退到较弱的结论。总之,退到一个能够解决的问题,认透了、钻深了,然后再回到原题上去。

4.倒步解答

顺推有困难时就逆推,直接证有困难时就间接证,从左边推右边有困难时就从右边推左边等等,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分段得分手段。

5.辅助解答

一道题的完整解答,既有主要的实质性的步骤,也有次要的辅的步骤。实质性的步骤找不到,找辅的步骤是明智的(也不困难),有时候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像打攻坚战时要先扫清一样。

以上五种处理办法,既是考试的得分策略,又是重要的解题策略,因而同时具有得分与解题的两个功能,退可分段得分,进可全题解决。希望考生从积极的方面运用这些技术,力争全题解决。

策略6:重视草稿,思路泉涌

“草稿纸是答题思路的履历表”,考试时要重视草稿纸的作用。因此,必须做到在草稿纸上的演算、答题要整洁有序,重要地方做好标记,要排好版、编好号。此举对突破思维障碍,解答疑难试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策略7:卷面整洁,隐性增分

卷面整洁与否,给阅卷者的第一印象大不一样。卷面整洁,阅卷者看起来赏心悦目,心情愉快,很可能无形中放宽几分。而一遇到书写马虎潦草的试卷,有些阅卷者可能会心烦意乱,看一份试卷下来,头昏眼花,情绪不佳。评分时,无形中就扣去几分。这就是所谓的“情绪效应”。因此,每位考生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良习惯而丢了“情绪分”。

策略8:检查答卷,完美收官

检查答卷是考试的必要环节,但常为考生所忽视,致使可以得到的小分被丢掉了。因此,应注意:一方面,答卷时要认真仔细;另一方面,答卷完毕不要急于交卷,要充分利用剩余时间对答卷进行检查验证,一旦发现错误,立即改正。

听力是理解言语含义的一种能力,听者要对听到的语言信号进行复杂的加工,使之成为与说话者原意相符合的信息而保留在记忆中,这就要求听者具有一系列的听力技巧。听力是高考英语试卷中的第一个部分,占全卷1/4分值。由于听力测试具有极强的时间效应,过程不具备复制性,考生必须学会掌握一定的技巧,充分利用宝贵的每一秒钟。而且听力试题答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此后答题的情绪造成一定影响。若能掌握高考英语听力的应试技巧,将会事半功倍。听力测试的材料内容有长短对话和短文语篇。主要考查五个方面的能力:①听清、听懂对话或短文内容的能力;②分析、确认事实细节的能力;③根据材料内容或说话者的语气、语调,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④把握整体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理解主旨大意的能力;⑤根据材料内容或背景信息,推测相关具体内容的能力。因此考生必须学会预测、精听、速记和强化。

一、预测——听力应试的高分基础

在听力测试开始前,不妨把所有的听力试题预览一下,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录音。在听录音前的时间里和对话之间的停顿时间里,浏览题目和选项,可用铅笔在听力试题部分上画出重点,预测对话和短文可能谈论的内容,集中注意力去捕捉相关信息。可以按照下例Wh- 问题进行预测:Who are the two speakers? What i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hen did they have the conversation? Where did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Why do they have the conversation? What did they plan to do? What is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 What facts did the speaker (fail to) offer?再如题目中提到的问题是关于smoking,考生就联想到air pollution、dirty、illness、money、fire、nicotine等与之有关的词;又如,当题目提到Christmas这一主题时,便应联想到Santa Claus、present、Christmas cards、Christmas trees 等与圣诞节有关的其他事物。同时,还要根据题目猜测听力内容,设想自己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情景。这样,考生对将要听的内容就有了大致的了解,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听力材料中短文的第一句话通常会引出整篇的主题,所以考生要善于抓住开篇句中的信息进行预测。

二、精听——听力应试的高分关键

精听不是指一字一词都听懂,而是强调要学会识别关键词。要学会抓住主要信息,忽略非主流信息。边听边在草稿纸上用自己熟悉的简单符号速记数字、地名、人名等。学会抓住关键词。一个关键词就能解决一道题。下面我们分析一些常见的考点的破解方法:

1.“数字”,主要包括时间、年龄、距离、日期、年代、人数、金额、速度、价格、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车牌号码、邮政编码、街道号码等。考查方式可能以基数词、序数词、分数、小数、百分比等形式出现,因此我们要学会辨别各种形式的数字,熟悉数字之间的关系。例如:复杂的基数:35476;序数:11th;分数:one eighth,three eighths;小数:0.65 naught point six five;集合数字:1/4 one quarter、1/6:half a dozen、1/20、one score;减价:20% off, special offer, special price, 25% discount, sale;原价:regular price,normal price;增长:10% increase in…, 1/3 climb in…;下降:23% fall in…, 5.5% decrease in…。

2.“情况、结论”,某人或某事的情况,对发生这种情况、结论的把握。

3.“比较等级”,事物间的比较,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应用。

4.“并列、递进、转折”,对and、or等连接的并列事物以及对but、what's more、what's worse等递进关系的考查。

5.“举例”,以for example、such as、for instance、like、namely、that is等词或短语引导的,用以解释说明问题的事例。

6.“地点、场所”, 推测对话双方所谈的地点,如家庭、学校、车上、车站、街道、商店、医院、餐馆、旅店、邮局、机场、码头、海关、银行、剧院等。如果考生能准确捕捉听力材料中的关于地点或场合的关键词,也有助于考生判断材料主题、语言环境、说话人之间关系等等。

7.“人物关系”,主要是指涉及的人物的身份、职业以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如顾客与服务员、医生与病人、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警察与平民、老板与职员、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陌生人之间等。可能考查关于身份、职业的关键词,也可能要通过说话语气来进行推测。

8.“问题及回答”,一般说来,问题是信息的提示点,回答是听力考试的考点。有时也考查反问句。

9.“因果关系”,如以because, since, as, for等引导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以so, so that, as a result, in the end等引导的事情的结果。

10.“方式、方法和步骤”,谈话涉及的事情发生的过程、方式、方法及步骤。

11.“态度、目的和意图”,这往往是对听力材料的深层理解的考查,难度最高,可能考查谈话内容中的关键词句,也可能考查对说话者的语音、语调及措词的把握。俗话说“听话听音”,英语也不例外。在英语听力,特别是会话中,语气和语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只有通过它们才能准确判断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而且其中常常含有隐义。例如:- I must admit I have learned much from the lectures given by Dr.Smith.- What did I tell you? 回答者得意的语气语调表明其对于自己的建议获得认可感到自豪。重音也很重要,某些情况下,对重音的捕捉会直接影响到对句意的判断。例如下面这两个句子,发音一样,但重音落在不同的音节上,句意完全不同:I haven't seen my parents' four years!/I haven't seen my parents for’years!

三、速记——听力应试的高分灵魂

如果考生能够培养一定的速记技巧,有助于还原部分听力内容,帮助记忆。毕竟高考的长篇对话时间并不算太长,考生只要捕捉一些关键性问题即可,比如时间、地点、数字以及相关信息等等。例如:

1.运用速记符号:up,down,left,right,=equal。

2.发明并运用字母的缩写形式,原则上要求便于记忆、快速、容易联想,只需自己明白:Exexpensive、lglarge、eqearthquake、ysyesterday。

要合理分配注意力,学会听前抢读、边听边记、听关键词(例如:表示意义转折、否定和递进的词:but, however,while, not, no, what’s more, besides 等;表示时间、数字、年代等概念的数词)。注意对话时的背景声音和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和重音等。科学合理地分配注意力, 可以有效地提高听力测试成绩。

四、强化——听力应试的高分途径

在这最后的三个月中,听力部分要强化训练,最好保证每天进行一套模拟练习。并通过练习揣摩命题规律,同时要认真搜集听力试题中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和习惯用语,这对解答高考听力试题很有帮助。

平时训练的时候重在理解, 不要过分追究字、词、句和语法。有的考生虽然不是有意识地去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但他们在潜意识里总是一边读一边留神语法。这样阅读的速度较慢,会使考试时间分配不够。一般来说,只要明白了句子的意思就无需管语法。

在强化听力训练时,首先要以课本中的听力练习试题为主。到了最后一个月,不妨在听力练习上采取“博采众长”的方法,收听收看一下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的英语频道。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把托福、雅思的听力试题拿来练习。经过这样的听力强化训练,在考场上做听力试题时,感觉会比较轻松。只有坚持每天听、随时听,才能保持良好的英语听力感觉和应试状态。

还有一点就是要学会果断放弃。听力考试不同于其它考试题型,考试信息一读而逝。尤其是第一节,虽然是简短对话,但仅读一遍, 所以考生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某些地方听不懂是很正常的,因为没有思考的余地,所以要学会放弃,不可紧张, 否则会影响做后面试题的情绪。

对高考生的鼓励语简短范文第3篇

    第41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审读全题,可以看出,本题具有五大特色。

    (一)选材、组材富有新意

    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讲,本题具有四点新意:

    1.引用了量化材料。本题材料一由“年份”、“全国耕地面积”、“全国人口”和“全国征收的麦米豆 谷”四组不同数据组成,要求考生通过对各组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回答问题。这一作法,自1989年全国高 考出现材料题型以来,尚属首次。材料题引用量化材料,不仅丰富了取材内容,改变了以往文字材料题形式单 一的面孔,而且和文字材料相结合,使材料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材料题在测试功 能上的某些不足;从另一角度讲,这一举措也有益于扩大考生的历史视野,使其知道史料来源的多样性。

    2.增加了文字材料的容量。本题材料二的引文,共有5句,多达130字,大大超过了以往中国古代史 材料题单条材料的引文容量。这种增加信息的作法,为考生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片断,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 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同时,揭示了今后材料题的发展趋向,甚值得注意。

    3.提高了文字材料的迷惑度。由于材料容量的加大,提供了较多的分析信息,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了材料的难度和迷惑度,从而有利于较真实地测试出考生在学习能力上的缺陷和水平。例如,材料二其中的 一句话:“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考生若只从字面理解,仅能得出:“ 两浙地主为逃避徭役,大都把田产寄托于他人名下。”因此,必须再进一步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和结论 :“两浙地主的这种作法,正是明太祖核查全国土地,特别是清查地主隐瞒的土地的结果。”

    4.各材料之间体现了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本题的三条材料虽来源不尽相同,但却体现了较严密的逻辑 联系,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在编排上独具匠心,巧妙地将体现“结果”的材料, 置于属于“原因”的材料之前。这种编排,使整个试题显得“活泼”,且增加了整体的迷惑性。

    (二)设问层层深入

    本题的设问具有如下特点:

    1.设问由小到大,步步扩展。本题第1问针对材料一这一单条材料提出问题;第2问则扩大到对材料二 和材料三两条材料提出问题;而第3问又是对三条材料提出的综合问题。这种步步扩大的设问方式不谓不巧妙 。

    2.设问由易及难,层层提高。本题的三个设问,体现了思维运动由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发展过程。三问 之间,具有较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这不仅符合考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考查考生在不同层次上的思维水 平。

    3.设问论“事”、评“人”相结合。结合本题参考答案来看,本题的前两问论及明初农业生产发展的原 因及结果;最后一问涉及对明太祖农业政策的评价。论“事”评“人”共寓于一题,亦可谓设问的灵活和巧妙 。

    (三)突出对能力的要求

    本题强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按《考试说明》提出的十项能力要求,本题考查的主要能力涉及到其中的第 1、2、3、5、7、8、10项能力要求。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其次考查考生综合评价能力;强调考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从本题的分值情况来看,也反映了上述意图。其中,前两问的分值共计4分,占全题分值的2/3;而旨 在考查考生较高层次能力的第3问,其分值为2分,占全题的1/3。

    而且本题对能力的考查,与本题所反映的思维层次水平是相一致的。

    笔者认为,本题既重视基本能力,又不忽略较高层次能力的作法,是稳妥和适宜的。这一作法,不仅充分 考虑到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广大考生的总体水平,又明确提出了高考和高校对选拔人才的较高要求 。

    (四)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本题通过对明初农业生产发展和明太祖有关农业政策的考察,旨在说明: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 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使考生受到科学的理 论教育。

    其二,本题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今天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仍具借鉴意义,体现了从历史汲取教益和发 扬古为今用的教育宗旨。

    (五)贴切中学历史教学

    贴切中学历史教学,是本题的又一特色。本题落点于中学历史教材和教学的重点—一“明初恢复、发展经 济的措施”而选材组题。这一贴切教材和教学的作法,对中学历史教学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它旨在强调:广 大中学师生必须立足于教材,扎实地搞好基本教学。

    二、对考生答题的分析

    (一)对考生答题的总体印象 第41题 6分 5~4分 3~2分 1~0分 考生得分率 9% 44% 39% 8%

    (据千份答题统计)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有不少考生获得满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5-4分之间。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 (例如试题是否难度过小),应当认为,近两年来,经过广大师生的辛勤努力,考生的学习能力上有了一定的 提高。

    但是,勿庸讳言,广大考生在能力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距高考和高校选有不小的差距。

    (二)对典型答题的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问题,笔者现将四份有代表性的考生答题,列制成表,全文移录(各答题中的简短评语是笔 者加的)。表如下: ------------------------------------------------------------------------------------------------ 第41题 甲卷 乙卷 丙卷 丁卷 ------------------------------------------------------------------------------------------------- 问题1 ①反映了明太祖统治后 ①明太祖时,全国耕地 ①土地的增加和投入, ①人口增长并不快,但

    期,全国耕地面积扩大,人 面积增加,人口增殖,政 也带来人口的增加,粮 地面积被开垦了,人均占

    口有所增加,政府征收的粮 府官仓粮食丰裕。 食的增收,国力昌盛。 有粮食即生活水平发展并

    食也增多了。 没有提高。 简评 理解分析题意正确;表述清 理解、分析题意基本正 理解分析题意虽基本 理解、分析题意错误;表

    楚;唯分析未透,未归纳出 确;表述清楚;但分析 正确,但有偏差;归纳 述欠缺;错别字。

    “农业生产发展”这样一条 “征收”一栏,结论不当, 结论不当;表述欠缺。

    概括性的结论。 且未归纳出“农业有所

    发展”之类的概括性结论。 问题2 ②原因有(1)明太祖派人 ②经过明末农民战争,土 ②答原因有:(1)明太 ②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

    到各地丈量田亩,核实每户 地大部分荒废,明太祖即 祖即位时命户部到浙 赋无准,国初兵荒之后,民

    占有土地数目,按田亩多少 位以后采取了一些措施 西核定田亩数,按田亩 无定居,耕家尽废,粮饷匮

    收税,清查出许多豪强地主 恢复农田。1.免除三年的 收税(2)在中原命省臣 乏。

    隐瞒的土地。(2)召募农民 徭役,农民已经耕种的田 议按人口分给田地(3)

    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租税。 地归农民所有,使得垦田 北方近城地方,召人耕

    (3)命令各地驻军屯田。 数目增加,明太祖说:“天 种免征三年租税,提高

    下财力困乏”,“好比新树不 劳动人民积极性(4)命

    可摇根,小鸟不可拔羽”。 将兵也屯田,士兵平时

    2.实行驻军屯粮。3.推广 种田,有战争时打仗。

    植棉,注意兴修水利4.同

    时查出地方隐瞒的土地,

    按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 简评 理解、分析题意正确;筛 理解分析题意基本正确, 审题基本正确;主要要 理解题意错误,筛选材料

    选材料得当、全面;表述 但筛选材料不当,并有遗 点基本列出;但理解题 错误。

    层次清楚,语言简洁。 缺;某些概念错误;随意 文粗率,随意窜解取舍

    增添材料,可谓背书典型; 遗缺重要内容;行文多

    行文表述罗嗦,错别字。 有不当,符号、标点错

    乱。 问题3 ③明朝初年,明太祖恢复农 ③由于明太祖统治之前, ③这种做法是历朝历代 ③要使生产发展,社会进

    业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各地 体会了农民的苦衷,并且 刚刚任统治者(皇帝)采 步,必须统一,必须有一个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 为人民着想,也是当时人 取的必要经济措施,只有 安定的社会局面,使农民

    发展,同时也缓和了阶级矛 们心目中盼望已久的带头 社会稳定,统治者采取有 能从事农业及各种领域的

    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明初 人,能使人们过上太平日 利措施,会使经济繁荣, 生产,土地是国之根本,国

    经济的发展,也是人民辛勤 子,能幸福生活,这样才能 人口增殖,国力昌盛,会 家的根基,国不能乱,地要

    劳动的结果。 统治地位长久,明太祖也 受到人们的好评。 充分利用,搞活发展,古往

    完全算上是英明的君主。 今来千年不变的话题。 简评 能据题意作出正确分析和 立论观战不确,不能运用 审题不当,未能紧扣题意 审题不当,表述紊乱,废话、

    评价,并能运用历史唯物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回答;立论,观点不确,不 空话太多。

    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 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

    分析问题,立论准确、全面 价历史人物;表述罗嗦、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行文表述清楚,但稍欠简 废话多、错别字。 分析问题;表述不当,套话

    洁。 多、错别字。 -------------------------------------------------------------------------------------------------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考生在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审题判断能力差。例如丁卷,不能根据所给材料和题意要求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回答。值得注意的是, 像丁卷这样的答题,并不是个别现象。这突出反映了有相当考生在基本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2.阅读理解能力差。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材料题最突出的测试功能之一。尤其是有关中国古代 史方面的材料题。考生要通过的第一关就是扫除文字障碍,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题意和作答。可惜的是,广大 考生在这方面存在着不少缺陷。其表现为:(1)读不懂原文。例如丙卷对第2问的回答。材料二中有一句关 键语:“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由于丙卷读不懂原文,略去不答,因而 不能将这一符合题意的重要材料筛选出来,失去重要的得分点。(2)阅读粗率。例如材料二中:“明太祖即 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其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这分明是两句话,而丙卷阅 读粗率,把两句话窜解为一句话,答成:“明太祖即位时命户部到浙西核定田亩数”,与原文发生严重偏差。 从答题的角度讲,又失去了“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这样一条更为重要的有效信息。(3)对原文随意取舍 。材料二原文:“……又以中原田多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 ,蔬地二亩,免租三年。”而丙卷答成:“在中原命省臣议按人口分给田地”,“北方近城地方,召人耕种免 征三年租税”。对原文理解既不准确,又随意弃舍原文中的关键词(“田多芜”、“地多不治”)。因而得不 出“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等类似的正确结论。(4)概念混淆。例如乙卷对第2问的回答,把“屯田”写 成“屯粮”,混淆了两种不同的概念。

    3.分析归纳能力差。分析和归纳能力欠缺,这是历年高考历史中存在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具体到 本题,则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1)不会分析问题。例如丁卷的答题。(2)缺乏独立思考。例如乙卷对第 2问的回答。虽然该卷答题的部分内容符合参考答案的要求,但却不是考生认真分析题意和独立思考的结果。 拿该卷答题和课本对照一下,就会发现,乙卷几乎是在“背书”!这就突出暴露出一个问题:即考生在迁移知 识能力上有很大缺陷,对学过的知识不能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指题目要求),作出有选择地移取,而是“眉毛 胡子一把抓”,造成赘答。如,乙卷答题中竟出现了“推广植棉”、“注意兴修水利”等材料原文中并未出现 的内容,而材料中所寓含的“政府鼓励农民开荒”等关键内容,在答题中却没有反映。退一步说,如果针对题 意要求去“背书”,也算一招,但乙卷即使“背书”也背错了词句,例如该卷引用的明太祖告诫地方官员之语 。乙卷暴露出的问题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死记硬背是广大考生“通病”,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和亟于解 决的问题。(3)归纳能力欠缺。例如乙卷对第一问的回答。按材料一提供的“全国征收的麦米豆谷”一组数 据分析,只能归纳出“政府收入增加”这一结论。可乙卷归纳出“政府官仓粮食丰裕”;丙卷得出“粮食的增 收,国力昌盛”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不准确的。甲卷虽然对材料一提供的各组数据分析归纳不错,但也未得 出“农业得到发展”等类似的根本性结论。可见广大考生在较高层次能力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或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差。按《考试说明》规定, 考生应具有初步理解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但 是,通观上述四例答题,除了甲卷在这方面的做得较好外,其余三卷均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是:(1)不 能正确理解和说明现象和本质之间或效果和动机之间的辩证关系;(2)不能正确理解和说明群体和个人在历 史中的作用的辩证关系。例如,乙卷在答题中,虽然能够指出明太祖的一些农业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却不 能从“农业发展”这一现象中进一步看到问题的本质,即明太祖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 和巩固其封建专制统治。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明太祖)为人民着想,也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盼望已久的 带头人”。这一结论不仅有悖于辩证唯物主义,也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它夸大了明太祖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没有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犯了历史唯心主义错误。(3)不能正确理解和说明个别和一般之间或 个性和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例如两卷,不是根据所给材料,对明太祖的农业政策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而是 把明太祖的这些措施,任意加到“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头上,企图用“个性”去说明“共性”,违背了辩证 唯物主义原则;同时,这种不顾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也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

    5.表述能力差。表述能力是每个考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但许多考生在这方面却很欠缺。表现在: (1)表述紊乱,词不达意,另罗嗦重复。(2)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和答题序号错乱。(3)不是根据 题意要求,切实作答,而是大讲虚话、套话。

    以上缺陷,在乙、丙、丁三卷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对高考生的鼓励语简短范文第4篇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融入时政热点,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益。作者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政治;时政热点;评述;主动学习

一、背景

新的思政课课程标准强调政治课要体现“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时代感”是思政课的一贯要求,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与时政形势紧密联系。

政治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能力,这抽象的能力培养使中学政治课不仅面临不断更新知识的挑战,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考验,传统做法为提高能力,在高三阶段进行专门的热点专题复习,但效果往往不佳。原因非常简单,能力内涵丰富,高考要求的能力决非短时间内形成。因此我主张:从高一开始把时政引入课堂。有人说,基础年级学习时政没用,高考时新闻都成旧闻了,殊不知,时政虽然过时但用时政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却留下来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高层次的能力 .基于上述思路,在政治课堂中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时政热点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培养能力的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主动参与,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从高考的效果来看,非常满意。

二、时事政治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时政教学使学生讲新闻、谈国事、论形势、议政策蔚然成风,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自觉收看电视新闻、读书看报的习惯。在搜集材料过程中,学生们博览群书,大大增长见识。

2.给学生自,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胆识。通过“新闻综述”活动,变枯燥乏味传统说教为师生同台演讲,寓教于演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每堂课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很有情趣、别开生面,使他们学得轻松、记得牢。

3.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发挥思政课的德育功能。这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鉴赏、判断事物能力,使学生从中受到自我教育,便于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从而帮助学生端正认识、解放思想。

4.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高考备战。在当前的高校招生中,对政治的考试范围中明确了时事政治的重要性,多年以来的高考政治试题中都会考热点,即以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进行命题,因此开展热点教学,不仅能够提高知识的储备能能力,还能够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在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了解中,认识社会竞争的激烈,从而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

5.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达到有机统一。

三、在政治课堂上开展时政教学的主要形式

(一)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综述活动

第一步:“五分钟新闻综述”活动就是在每堂思想政治课的前五分钟里,由事先排序的一名学生分别登上讲台,分别向全班学生报告新近发生的一件国内外大事,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简要阐述自己的见解。

第二步:请同班同学进行针对性评论(当然,演讲者也可以作出进一步解释等),使学生有机会交流和体验。在该环节中教师应注意掌控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评价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发表意见,但话不宜多,重引不重论,否则,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第三步:老师对评述情况从材料内容、语言表达、仪表情态、观点、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议,简短小结并为报告者记分。

(二)开展新闻讨论

所谓新闻讨论,就是对高中生十分感兴趣的新闻背景与前景等方面开展讨论,主要包括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时事新闻、结合教材知识开展讨论新闻、教师讲解点评等环节。比如开展“今日说法”、“热点话题”等。教师应当在新闻讨论中注重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时事材料之选择应当紧扣教材相关知识、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现实、紧密联系当前形势、深化典型事例。二是要对高中生开展及时指导,对学生所提出的创意加以鼓励。

(三)课堂教学中穿插时事新闻,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

时时政热点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而且当前高考的考察中,不仅是对时事内容的考察,还是对政治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的考察,较多的让考生用基础政治理论知识,或经济,或政治、或哲学的内容去分析时事。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及时将时事材料引入其中,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学习的基础知识分析现实现象的方法,时事材料和政治理论知识互为桥梁,加深了学习的效果。在进行新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导入部分可以根据今日内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作为引语,引进新的学习内容,例如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下调问题,让同学们分别利用经济、政治和哲学等知识进行分析,这样能够及时的向学生传递社会中的最新动态,同时也能够弥补教材的枯燥、滞后等弊端。在课堂中引入时事政治,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为主题教育提供情感基础,也充分的体现政治课的时效性。

四、教学效果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和兴趣。新闻主播人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把最新鲜的最贴近学生实际的时政资料注入到政治课堂中。由于目前大多数高中生自己很难获得最新的时政资料,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自己播报的新闻对其他同学会更具有吸引力,学生在论坛中涉及到的时政新闻也将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

第二,时政热点教学可以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在这个形式中,学生在演讲前都要做准备,学生通过收集、整理,经过思考与分析,形成主观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教师适当的点评,不仅能肯定学生所做的努力,使学生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对于时政论坛的热情,而且也能对学生的审美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五、问题分析

这一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一些问题,但经过努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比如,同一个班中学生的能力可能差别较大,水平高的同学可能对时政新闻分析的非常到位,能够达到理想效果,但有的同学可能到台上讲一分钟就无话可说了。对于这一问题,我主要是在课前做这部分同学的思想工作。当快要轮到这部分同学上台时,我会在课前找他们谈话鼓励他们去自己评价自己所关注的新闻事件,一开始的时候要求他们写出发言稿,慢慢的让他们脱稿发言,在实践中这部分同学的能力提高的非常快。

六、结语

总之,高中政治中的时政热点教学能够弥补政治教材的滞后性,帮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教学中,能够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客观实际的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高中教学中,作为政治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去提高学生认知、分析时事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本光.热点问题探究式学习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8).

对高考生的鼓励语简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新生口语交际提高策略

一、引言

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重新确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其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此外,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说的能力方面,基础阶段是就教材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复述,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能就各种熟悉的话题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新生对英语非常重视,尽管各个高校已经取消了英语等级考试与学位挂钩,但是很多学生仍然以等级考试为学习目标,上了一段时间的外语课后,会感到大学外语课堂不是自己所期待的那样,觉得“大失所望”,甚至感叹“大学外语教师还不如中学外语教师”。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大学英语学习与中学英语学习有着极大的差别。往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即语言交际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提高中,说的能力明显为薄弱环节。这种现状的确严重制约着学生走向社会后,利用所学外语进行对外交际。因此,加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势在必行。

二、新生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

1.新生不适应教学模式。

大多数新生已经习惯了中学“填鸭式”的英语教学方法,即教师“满堂灌”。每堂课老师滔滔不绝地教授的几乎都是语法知识,强调笔试,学生只需要被动地听课。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学根本没有听力与口语课,高考只需要笔试成绩。因此很多中学忽视了对学生听、说、写、译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采用的是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课堂形式由“教师面授+视听说课”组成。面对新型的教学模式、新型的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教学手段,很多学生难以适应,使得过渡时期的英语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2.恐惧心理。

大一新生还没有从中学阶段教师保姆式、应试型的教学中转变过来,在课堂上不善于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更依赖于教师直接的讲解和辅导。这就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活跃,不善于回答问题,性格内向、腼腆,课堂气氛呆板、沉闷,不利于教师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更多的学生是害怕回答问题,担心表达出错遭到同学和老师的嘲讽或批评,因此课堂上往往拒绝回答或者保持沉默。

3.口语表达时的语内语际错误。

语内错误即学习者对二语语法规则掌握得不够娴熟,受到母语干扰而犯的错误。第二语言学习早期,来源于母语干扰的语际迁移对学习者影响很大。随着学习者二语学习的深入,对二语语法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又处在不全面或不牢固的境地,陷入了语内迁移的错误中。例如:1)Your stock should be washing.袜子应该是被洗,用被动语态,应为“Your stocks should be washed.”2)It can’t use longer.物体不能自己使用自己,同样要使用被动语态,应为“It can’t be used longer.”另外还有比较级不分的错误出现。“More good”,说话者知道“more”可以用来表示比较级,但忘记了“good”的比较级是“better”,存在过分概括比较级形式的问题,应为“Much better”。而语际错误是由母语干扰引起的。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运用母语的语法形式和规则来帮助自己,母语中的语言习惯被带到了所学语言中,这被称为“迁移”(transfer)。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助于学习,但更多的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语际错误涉及面比较广,在语法和文化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发生。汉语式结构在学生英语口头表达中就很常见。许多英语句子结构和汉语句子结构并不相同,但学生在口语表达中没有充足时间考虑,会直接受到母语句子结构影响,说出与之结构雷同的英语句子来。例如:1)Iverylikeit.此句想表达的意思是“我很喜欢”,而英语里应该是“I like it very much.”2)I used four years.说话者意思是“(这个东西)我用了三年”,忽略了“four years”为时间段,要和“for”连用,因此应为“I have used it for four years”。

三、提高新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1.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激发口语表达的兴趣。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自卑心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在口语课堂上多鼓励他们,让新生迈出敢于张口说的第一步,并指导学生加强在网络视听说课上模仿英美人标准语音语调的力度,鼓励学生多背诵经典英文段落并且在课前的“freetalk”时间里展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教师要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讲课方式,如通过讲授西方一些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拓宽学生视野。在课堂上,导入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激发起大多数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足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来。同时,教师还应广泛利用多媒体教学,由于多媒体的影音播放、图文处理等功能具有声情并茂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电影片段、英文歌曲等提高听说能力,因为听和说是语言学习与应用最为直接的反映。

2.课堂上积极开展小组活动。

语言学家认为,“小组活动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讨论、会话激发自然的语言活动”。坚持多开展小组口语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感、拘谨感和焦虑感,做到畅所欲言。对于教材中考生有话可说的话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甚至进行辩论。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谈得尽兴、听得过瘾,还能使课堂交际更加活跃、真实、自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判断、推理和连贯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3.开展适用的第二课堂,增加口语锻炼的机会。

为了让新生在以后的大学英语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饱满的热情,教师除了通过调整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外,还要积极创造说英语的环境,如通过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文辩论赛等语言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大学英语课堂知识只是学生整个英语知识体系的一小部分,而且由于课堂的时空局限,个人所获得的能力锻炼十分有限,更多的口语训练要靠学生在课外完成。学生也应利用学校举办的英语角、英语竞赛与讲座、英语电影,以及开放的资料室和外文图书阅览室等一切学习便利条件,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与有效延伸,帮助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和加强自身语言学习的动力。

4.因材施教,激活潜能,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育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教学和训练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分别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性格外向的学生,活泼大胆,反应迅速,对此类学生应采取吹毛求疵法。在保护他们积极性的同时,对他们从严从高要求,让他们说得对,说得准,说得好。性格内向的学生,动作迟缓,反应速度漫,应采取激励法。着重培养他们敢说和愿意说的良好习惯,鼓励他们敢于发言提问。因材施教,这是解决口语表达中的问题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5.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很多学校大学英语没有口语课程建设规划,即使有在口语课教师的安排上随意性也较大,一般都由“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组的教师兼任。精读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精读教学,较少研究口语课程的特点,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形成已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于是课堂上是这些教师一人在讲,口语课其实成了听力课。或者出一两个讨论题,采取“放鸭子”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聊,不问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讨论题是否感兴趣,也不管学生能否应付这些讨论题中牵涉到的有关词汇、短语等表达形式。实际上,在口语课上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简单地向学生提供语言信息,而在于组织语言信息,创设语言情景,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看图说话、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动画及电影片断等,给学生足够长的时间去听、读、看和感受,让他们沉浸在学习的氛围里,愉快地体验,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愿望。因此,学校应该为非英语专业学生配备一定的口语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结语

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习者能运用所学语言来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传授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真正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