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升值

货币升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升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货币升值

货币升值范文第1篇

国际资本市场不接受发展中国家本币,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而积极寻求海外资本,这种跨国资本流动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

为应对货币错配蕴涵的汇率风险,发展中国家政府往往通过保持汇率稳定来提供非正式的套期保值。但如果一国实施固定汇率制度,存在货币错配的企业或银行就不会有动力去控制和化解风险;而货币错配的积累和扩大又会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浮动恐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的外债规模小于外币资产规模,同时外汇收支也大体平衡,因此,中国货币错配风险的性质与爆发金融危机的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在那些国家,外币资产远小于外币负债,其风险暴露于本币的贬值。而在外币资产大于外币负债的情况下,货币错配的风险则暴露于本币升值方面――这会导致以本币计值的外币净资产缩水。就这种状况而言,中国目前的货币错配风险与日本的情形更为接近。

如何化解货币错配风险

保持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重要保证。国际储备水平越高,其“引而不发”的“威胁”作用就越大,国际投机资本对该国的汇率制度就越不敢造次。其次,较高水平的国际储备可以保证政府有能力接手私人部门的货币错配,通过政府承担货币错配损失来避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全面冲击。

加强针对货币错配的审慎性监管。密切监控各层次经济主体(企业、部门、银行、国家)的货币错配状况,特别要加强对银行体系的货币错配监管。加强监管有助于银行体系消除货币错配的不适当累积,避免银行信贷规模顺周期地大起大落,最终,这将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

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完善微观制度,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货币错配的起因之一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不发达,亚洲国家尤其如此。而发展资本市场,从根本上说,稳定的经济环境是必要前提。有鉴于此,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应当逐步过渡到通货膨胀目标制度,而不是简单地从控制货币供应转向调控利率;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审慎的财政政策来稳定公众预期也绝对必要。加强微观制度层面的建设也同样重要。

货币升值范文第2篇

国家统计局的季度统计数据,验证了“今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的说法:企业、消费者感到了困难,多个行业上半年的盈利大幅度下降,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而管理层的压力也比以往更大:通胀压力持续、美国的次贷危机、石油价格高涨、股票市场下滑、热钱暗流涌动。为了使中国这艘经济大船平稳运行,宏观调控部门可谓如履薄冰。2008年已经过去了一半,但以上的种种难题依旧严峻,宏观调控下半年如何决策,是目前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目前加息不是最恰当的调控手段

央行过去采取的主要调控手段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手段用得较少,调控力度也不大。经验表明,货币政策有3-6个月的时滞,存款准备金本身就是一种间接、缓和的手段,需要假以时日才会看到效果;而加息是一种直接的甚至激烈的调控手段。目前要求央行加息的理由之一是:由于CPI居高不下,银行大部分存贷款的实际利率为负,不能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不利于控制投资需求;但是企业投资除了利息成本还有税收成本及税外费用,实际上企业的税负和非税负担相当沉重,再提高利率,企业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无利可图。

考虑到美国经济的影响及热钱等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提高利率是不恰当的手段。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已经十分明显,现在中美两国的利率变动方向是反向的,美元利率一再走低,而人民币则相反,中美之间的利差不断扩大。如果再提高人民币利率,追逐利差的热钱将大量涌入。同时,热钱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调控难题。虽然我国实行外汇管制,资本项目也没有开放,但是经由直接投资、QFII、虚假贸易、转让定价等渠道,短期和长期的投机资本进入国内并无多大障碍,地方政府甚至期望引进资金来装点政绩,而所有的热钱终将转化成人民币,并且是高能货币。作为基础货币,高能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够衍生出数倍于本身的流动性,这是这一轮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核心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利率是不恰当的。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从去年的涨幅位居世界第一到世界倒数第二,跌幅达48%,其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是有一个重要原因被忽视了:证券市场热钱的流入和流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无实质变化,增长速度没有明显放缓,市场交易制度也不断改善,救市的举措在前期也推出了不少,为了维护市场稳定,港股直通车、股指期货已经无限期延迟或者推后。如果不是因为热钱的进出,股市难以出现这么大的振幅。

股市下跌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但是中国的金融体系尚属稳健,即使美国的次按危机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商业银行整体仍十分安全。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唯一现实渠道,可能就是与美国次按危机类似的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热钱的主要流向,除了证券市场就是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变大,一旦游资撤离,房地产价格的溃决,将重演A股下跌一幕。

二、升值是目前更为适宜的货币政策

除了加息,其实还有更合适的手段,可以解决巨大的通胀压力、阻止热钱进出、防范金融危机,那就是汇率。在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必须一并考虑,特别是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大多并不是内部问题,而是来自外部。

比利差更大的吸引热钱流入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采取的是一种独特的“小步走”战略。“小步走”的好处是适应央行管理水平,减少对经济的震荡。但是“小步走”战略的最大弊端是让游资形成长期升值的预期,游资将源源不断地进入国内。如果人民币升值有其必然性,现在的汇率距离均衡汇率还有很大空间,那么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让其尽快达到均衡水平,消除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将会使游资的进出平复下来。人民币加速升值,还有利于减少外部需求过大的局面,减少通货膨胀压力。

人民币升值对某些行业特别是纺织行业有很大的冲击,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纺织业的转型、升级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须之痛。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只能采取外汇掉期、改变结算币种等手段,规避汇率的风险。

货币升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冲销干预;货币控制;利率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5-0004-05

一、引言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增加迅速,2006年11月份,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万亿美元,一方面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加;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冲销干预的压力上升。同时我国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投资增幅较大,为了控制经济过热,中央银行需要提高利率,但是利率提高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存在潜在的矛盾和冲突,一个目标的实现往往会导致另一个目标的丧失。怎样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成为我国货币当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外汇储备激增导致升值压力,以及在升值预期推动下升值压力的“放大效应”;其次分析了中央银行冲销干预、存在的问题;第三分析了在稳定汇率目标下的利率调控及局限性;最后本文从政策搭配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条件下我国内外均衡的控制。

二、外汇储备变动和人民币升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我国出口有了大幅增长;同时我国很多的出口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出口商品的价格在国外有很强的竞争力。另外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也成为资本流入的主要国家。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是双顺差。由于双顺差,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2006年11月,外汇储备突破了1万亿美元,成为全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一方面我国对外的偿付能力不断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上升;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一定的压力。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放松了人民币汇率的管制之后,人民币有持续的小幅度升值(见图1)。

图1: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

在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条件下,外汇供给不断增加,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下面通过外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来分析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的情况。

假定外汇供给曲线为SS,外汇的需求曲线为DD,开始的均衡点为A,汇率为E1。如果外汇供给增加,由SS曲线右移到SS1,新的均衡点在B点,汇率在E2点。如果汇率固定在E1不变,则外汇供给为Q3,外汇需求为Q1,外汇的超额供给为Q1Q3,货币升值的压力为E1E2(见图2)。

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升值压力的进一步放大。如果国内居民和企业有升值预期,将导致对外汇需求的下降,需求曲线DD将向右移动到DD1,与SS1交于D点,汇率水平为E3(见图2)。

图2 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的升值压力

此时若仍维持汇率的稳定在E1点,则超额外汇供给为EC,人民币升值压力为E1E3,其中E2E3部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致的升值压力的“放大效应”。因此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市场供给上升推动的压力和市场预期上升推动压力的双重作用。

目前人民币汇率虽然有一定的弹性,为了防止汇率大幅度波动,中央银行仍然进行干预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一是为了防止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国内宏观经济的不利冲击;二是防范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等。

三、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

当国际收支盈余时,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汇率,必须买进大量外汇,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因此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吸收过度增加的基础货币,即通过冲销干预手段来实现。

根据M=mB,货币供给M等于基础货币B和货币乘数m之积,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而冲销货币供给的增加。我们定义k=C/Ddt=Dr/Dd,k―现金C与活期存款Dd的比率,t―定期存款Dr与活期存款Dd的比率;rd=DRR/Ddrt=TRR/Dr,rd―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t―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DRR-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TRR-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e=ER/Dd,e―超额准备金和活期存款的比率,ER-超额准备金;s=S/ DdS-机关团体存款,s―机关团体的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则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应量,我们可以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来分析影响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简化的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1为:

表1:简化的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

从(3)和(4)式可以看出,中央银行有三种冲销方法,一是基于资产的冲销方法,中央银行减少资产项;二是基于负债的冲销方法,中央银行增加负债项或减少负债项;三是货币乘数的冲销方法(见表2)。如在NFA上升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可以选择资产方冲销如回收再贷款,即减少LB;也可以选择负债方冲销如发行央行票据,即增加FP;还可以选择货币乘数冲销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rd等。

表2:中国人民银行的冲销措施

实际上中央银行只能独立地控制其中一些干预措施,如资产方的干预、央行票据的发行和法定准备金率等。有些政策手段是中央银行所不能控制的,如增加政府储蓄、减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储蓄和e等,都不是中央银行能够主动控制的,这些操作需要财政部和商业银行等的配合。从我国的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近几年我国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是逐步下降的(见图3),起着冲销干预的作用。

图3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变动

从负债方来看,除了自有资本和对外负债基本保持稳定外,政府储蓄、央行的债券发行和其他负债都是上升的(见图4),因此负债方的冲销有着重要作用。

图4: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变化

由于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债有限,目前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冲销。实际上央行早在1993年就开始发行央行票据,但是当时发行央行票据目的是为了调节地区间和金融机构之间资金的不平衡,而不是管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2003年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了金额50亿元、期限为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之后,人民银行选择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作为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新形式,在公开市场上连续滚动发行3个月、6个月及1年期央行票据。自2004年12月9日起,央行开始发行三年期央行票据,创下了央行票据的最长期限。除了3年期央行票据这种长期融资工具被使用外,央行票据的远期发行方式也被采用,2004年12月29日央行首次发行远期票据,发行200亿元央票,缴款日和起息日均为2005年2月21日,距发行日50余天,是历史上首次带有远期性质的央行票据。2005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明显加大,公开市场共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125期、27882亿元(面值),净回笼资金比2004年有大幅度增加。2006年,发行总量为36500亿元,比2005年约多8600亿元。

尽管央行票据冲销对稳定汇率和货币供应量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央行票据发行仍面临一些问题:

(1)我国的冲销干预是被动的,在我国现在的外汇体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必须对冲基础货币的增加。

(2)如果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中央银行必须持续干预外汇市场。

(3)由于持续干预和票据利率上升,央行干预的成本将不断上升。

(4)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资本内流是短期的,冲销干预是有效的;如果资本持续内流,冲销干预不可能长期维持。

(5)央行发行的票据成为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产品,影响了其他债券市场的发展。

同时,我国中央银行还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冲销,2003年8月23日,中央银行宣布从9月21日起法定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以紧缩信贷,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央行2004年4月11日宣布,将7%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到7.5%。2006年7月5日、8月15日、11月15日和2007年1月15日、2月25日、4月16日、5月15日再次把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提高0.5个百分点,以冲销基础货币的增加。由于金融机构的过度储备较多,冲销干预也面临困难。在2006年12月末,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为4.8%,国有独资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为3%,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为7.2%,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超额准备金率为10.08%。实际上,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只是减少了超额准备金比率,对信贷扩张的控制较弱,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

四、中央银行的利率控制

由利率平价可知,E(S)=it-it,E(S)表示汇率的预期变动率,it表示国内的利率水平,it表示国外的利率水平。因此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条件下,即E(S)

实际上,我国利率调整对控制经济扩张和人民币升值的收益变化是不同的。对经济过热而言,利率升高的收益RH=RH(i)随着利率的升高收益越大,即可以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等,它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对人民币升值而言,利率升高的收益为RM=RM(i)随着利率的升高收益越低,因为人民币升值压力越大,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见图5)。

图5:利率调整的收益分析

如果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水平在i,这时RH=RM,则中央银行同等程度对待经济过热和人民币升值问题,如果利率水平在i之上,则更倾向于控制经济过热;如果利率水平在i之下,则更重视人民币升值。

五、结论

上面的分析可以用框图6来表示。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汇率,必须干预外汇市场,买进外汇,抛出本币,则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上升。由于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银行信贷和投资将上升,通货膨胀的压力上升,中央银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必须进行冲销干预,回笼货币。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冲销,因此我国央行票据的发行大幅度上升,法定准备金率已提高到11%。同时中央银行也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信贷的上升,但是这要依赖于银行和企业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实施的效果并不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里,同时利率上升也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强。因此,高额的外汇储备和独立的央行货币政策存在冲突。激增的外汇储备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面临对冲外汇占款和信贷扩张问题,因此2006年以来,三度加息,七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力图收紧银根,但是中央银行冲销干预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现在调整利率的时候,面临着政策上的冲突,调控利率和稳定汇率之间存在矛盾。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投资不断扩大,提高利率有利于控制过快的投资增加。但是利率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更大。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冲销基础货币的增加,有利于控制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但是随着央行利率提高,人民币也会面临进一步升值压力。

从长期来看,政府还可以采取以下手段实现均衡。第一种方法是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削减国际收支的盈余,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第二种逐步放松资本外流的限制,放宽个人外汇业务、促进海外投资等;第三种方法就是采取更加弹性的汇率制度方法,不断扩大汇率变动的区间。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使用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防范不利冲击给宏观经济带来较大振动。当然除了以上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外,还可以配合外汇体制的改革、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变化等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波克,陆前进.开放经济下货币市场调控.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2)F.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货币升值范文第4篇

2007年以来,货币增速较快的重要原因在于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涌入,而人民银行的对冲力度相对不足。在紧缩货币的目标下,2008年人民银行将加大通过数量型工具的对冲力度。此外,出口放缓使得2008年贸易顺差增速将大大低于2007年,据推算,2008年的增速约为30%,这将使得2008年外汇储备增速也要慢于2007年,因此基础货币增速也会回落,从而使得广义货币供应增速将比2007年有所下降。根据笔者的预计,2008年广义货币增速将从2007年的17.6%降至16%~16.5%。

此外,信贷和货币增速属于流量流动性,2008年将偏紧;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存量流动性,即潜在的可购买股票的资金量2008年也有可能将进一步下降,因此对于资本市场的存量流动性2008年也要比2007年有所收紧。

总体来看,2007年最后两个月的紧缩政策将使得2008年年初投资有所放缓。但2008年全年不大可能延续2007年后两月的紧缩程度,2008年整体市场环境要比2007年第四季度宽松。笔者认为,2008年经济增长仍将维持在11%的增速,但从季节变化上来看,2008年经济可能呈现“低开高走,前低后高”局面。

笔者认为,存在2008年按照季度考核信贷额度的可能性。2008年新增贷款额度或与2007年持平,全年信贷余额增速目标可能设定为13%~14%,比2007年下降2个百分点。

此外,目前通胀仍然是局限于食品领域的结构性通胀,但考虑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美元持续贬值下将继续高企,输入型通胀可能给中国未来物价走势带来压力,货币紧缩和人民币升值将是政府对抗通胀的最有效方式。计算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每升值10%,其他条件不变,中国CPI涨幅短期内将下降0.8个百分点,长期将下降3.2个百分点;货币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CPI涨幅短期内将下降0.2个百分点,长期将下降0.8个百分点。为此,笔者预计,2008年,人民银行将更加重视使用人民币汇率工具,并在全年内实现升值10%,从而将2008年的CPI控制在3.5%-4.0%。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不断降息的局面下,中国利率上调空间已越来越小。

笔者认为,尽管政府将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但并不意味着要以促使经济显著放缓来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国内的结构性通胀并非经济过热所引发,而且实证研究发现,所谓产出缺口并不能从实证上解释国内的通胀,这恰恰说明目前的通胀很难归咎于经济过热,而是由于少数农产品的供给短缺引起的。因此抑制通胀的主要武器不是经济增速着陆。

货币升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中国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84-02

本文的写作意义主要如下:第一,通过货币对内经济影响和对外经济影响的相关理论阐述,为中国当前货币问题和通胀问题的成因、影响寻找理论依据。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尚不成熟,对货币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的认识也不够深刻,此文通过整合当今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对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加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第三,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如何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并对应采取何种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几项意见建议。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第一,自 2005 年 7 月 21 日启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几年来持续呈现小幅上扬态势。特别是2008 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近期更是升至 6.3 元人民币兑一美元。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多,人民币汇率走势格外引人关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汇率出现小幅反向变化,但是,仍旧超过 2008 年的值。而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却与日俱增,即使行政干预出手仍不能制止。信贷扩张和外汇占款过多是导致货币超发的主要因素,而实际利率过低所引发的投资过快增长是信贷扩张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升值是相对于其他货币而言的,通俗的意思就是:中国人的钱值钱了,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比如在国际市场上原来一元人民币只能买到一单位商品,人民币升值后就能买到更多单位的商品,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是由汇率直观反映出来的。从汇改以后的情况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尤其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间,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2%和5%。

第二,中国近十年来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顺差,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顺差国,这是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国家都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以支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一些西方国家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所以日本、美国、欧盟等不断对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他们认为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急剧扩张的出口额向全球输出了通货紧缩,中国的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价”抢夺世界市场,导致国际市场上廉价商品的供应能力大大增加,从而引起这些发达国家物价下跌、制造业等发展出现萎缩、企业大量倒闭,带来了严重的失业现象。因此他们要逼迫人民币升值,并进而将这一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问题,宣扬所谓的“中国”,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现在美国为了压低利率,促进投资通过连带的财富效应增强消费信心,扩大支出,最终通过刺激经济来解决美国严重的失业问题,执行过度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让世界为美国的经济买单,却将危机的矛头指向中国。尽管很多经济学家指出人民币汇率并不是目前全球通货紧缩的原因,而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良影响,但是部分国家依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做文章。

第三,中国政府为了缓解这样的贸易摩擦,减少贸易战,也采取措施进行汇率改革。企业和地方政府引进外资以后,由于外资不能在中国市场上直接流通,必须要通过商业银行交给中央银行以换取相应的人民币,所以,中央银行不得不更多地发行人民币对冲外资,这样进入市场的人民币总量就会增加,物价在短期内迅速上涨也就成为可能,换句话说,进来的外资越多,物价上涨就越快。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投机的外资不但不撤离,反而会越来越多,结果就是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如果人民币贬值,投机外资会迅速撤离,那么,市场上大量的人民币无法在短时间内撤出,必然造成经济危机。

2005年以前,我们的外汇储备是靠自己廉价的商品和劳动换来的,里面并没有太多的投机成分,所以相对安全。如今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民币升值以后国际游资疯狂投机的结果。这种结果,既导致了国内物价的飞涨,又给中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长时间大量贸易顺差,而形成巨额的外汇储备时,国内市场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商品从国内市场大量被输出到国外,另一方面为收购出口所得外汇,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投放量。这样也会形成流通中通货过多,引发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可能对美、日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中国出口产品多为生活必需品,物美价廉,在经济萧条时,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扩大了消费。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产品的价格将被抬高,从而造成国外消费者福利水平的下降;这只能使他们进一步压缩开支,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抑制需求、打击消费,不利于美、日等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首先,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国内经济以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对原材料的价格是非常敏感的。国内通胀客观上推高了国际市场上各种大宗商品的价格,包括原油和铁矿石等。制造业成本提高,使得一些制造业向低成本的国家转移。其次,国内通货膨胀造成了国内资金向国外的大规模投资和转移,国内资金去海外投资热情高涨,海外并购增加。 通过对本章分析,可以看出当人民币升值对外购买力增强,同时国内发生通货膨胀造成大量资金外流。这时中国货币在国际上异常活跃,会给正在复苏的世界经济造成不稳定因素,同时是病态的人民币世界货币化,也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不利影响。所以怎样能使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并且能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抑制通货膨胀,这就需要有力的对策与措施。

笔者认为中国应该采取新型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配合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情况下政府实施对人民补贴的方式。具体措施如下,中国采用美国的个税征收方式,即没有税收起征点凡是有收入者都征收个人所得税,之后由退税机制再按个人收入把已征得的个税返还给个人。中国采用此种税收方式后,按个人实际收入情况进行反退。而当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时,中国政府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部分加强政府对外购买,特别是加强关于民生的食品物品,之后以个税返回的方式对中低收入者直接反退“原来应返税额加上多购买计划退回的实物”,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物价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但是购买与个税反退都要保持在一点的比例之上,不能疯狂购进,而影响国内市场供应情况。从总体上看,人民币升值压力将是长期趋势,但不一定是都是坏事。人民币升值可增强国内对人民币资产价格的信心,缓解通胀预期的压力。人民币的强势必然导致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强烈愿望的上升,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增大,一旦人民币国际化达到了一定程度,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国际货币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但是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压力是不容忽视的,在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同时,政府是否能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至关重要。本文考虑了人民币升值与国内通货膨胀加速并存对经济的影响,并从市场发展、分配模式、新型税收方式等方面给出了相应对策。希望中国经济能在世界大变革中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 熊连庆.对人民币汇率选择取向的再探讨[J].当代财经,2004,(4).

[2] 陈彪如.人民币汇率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35-136.

[3] 王元龙.当前人民币升值论评析及其应对[J].国际金融研究,2003,(8).

[4] 马勇,高翔.现行汇率制度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制约[J].国际金融研究,2003,(8).

[5] 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56-57.

[6] 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00,(1).

[7] 刘华,王仁祥.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思考[J].特区经济,2007,(4):20-21.

[8] 钱峻峰.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中国国情国力,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