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发挥“平台”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学生熟悉各区域的区域特征,根据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编排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我们在高中课程教学中完成必修Ⅰ、Ⅱ、Ⅲ之后增加区域地理内容教学。大致利用一个学期加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部分的学习。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记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学生首先需要记忆不同区域所特有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等。但同时区域地理又不仅仅只是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记忆。我认为各区域特点只是作为基础储备知识,而利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陌生区域问题才是高考考察的关键,因此区域地理的教学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区域分析的方法,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其他的区域。记忆是基础,重点在于掌握地理各要素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树立正确的区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虽然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重点考察的是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但记忆区域地理特点是基础,因此如果连基础都打不牢,又何谈运用呢?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首先要树立学生空间定位意识,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时,首先应给学生强调区域定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如果对区域不能准确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会发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准确了。可以通过习题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

2.认识区域地理研究结构,构建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

区域地理分析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区域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文化等;区域整治和开发利用: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等建设等。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概括为:首先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老师以第一个区域为例,分析介绍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其它的区域则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通过学习小组自学,教师课堂答疑,学生课下记忆巩固。

3.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成为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障碍,从而失去对区域地理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稳定的兴趣能使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敏锐,记忆更准确,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地理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是鲜活生动有趣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地理,从而在教学中达到培养地理素养的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我在讲解世界地理部分是,每个章节讲解之前,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该地区旅游宣传片,使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人文景观,民俗民风或者代表性人物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置了每课一题的环节,讲解本章涉及地区或国家的奇闻异事,风俗习惯等等。学生为了介绍本区域,通过查阅资料,扩充知识,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地理课堂生动有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成效明显。

4.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的学科。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有得有失,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地提高地理教学水平,不断地完善自己,我常常进行教学反思,下面就我的几点反思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地理是很注重实际联系的一门学科,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期中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被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的。针对这一现象,我所采取的措施是:在课前备课时要精心的准备教学,首先要认真细致的研究课本内容,争取做到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入课堂,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自己的发现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我先是让学生调查统计自己家庭成员是否发生了迁移,如发生了人口迁移,那么迁入地和迁出地是哪里,他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后给迁入地和迁出地分别带来什么影响?课堂上学生可以带着这些内容进入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堂兴趣。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们会发现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包括探索、学习指南、主要知识点、阅读内容和案例分析,在自己以往的教学中只是对主要知识点应用讲解,对其他版块用的非常少,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感觉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们听的也是云里雾里的,根本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所采取的措施:在课堂上我不一定每个板块都要用到,但是我会仔细研究研究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板块来推动课堂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学习海水运动时,我们就可以用课本中探索实中模拟水循环的实验,通过这个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形象直观地理解水循环。为了进一步 推动课堂气氛,我在课堂上还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小组竞争方式,还有教师和学生竞争的方式,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课后针对性训练的反思,以往针对性训练批改完之后学生并不认真对待,觉得老师批改后就没事了,针对这一现象,我的措施是:建立错题本,要求学生把平时课后练习和考试中错误的习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类而且要分析出出错原因,明确是答案失误,还是思维方式错误,只是错误或运算错误,这些都是错题本上要出现的内容。错题本不能简单的记录完了就没事了,教师还要定期检查,要求学生定时翻阅,同学之间也要进行互相借阅,互相检查。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随着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我还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是要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

新课程改革明确的指出,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着力点应当是合作式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终久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尝到众人智慧的力量,共同进步的喜悦。培养团队协助意识,集体精神,这正是我们长期应试教育下广大学生缺少的东西,唯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思想不断的进步,视野更加开阔。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对好中差不同的学生也要保持平等的关系,不能对学生有亲疏厚薄之分,要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快乐。教师只有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美好的口才,自然的教态,和脑子里丰富的知识,以及和蔼可亲的口语来换得学生的尊重,每当上课时,都让学生以笑脸相迎,把对老师的爱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倡导终身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变。

我们必须由单一的传授知识结构转化到都必须给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技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由教学的整体化转向教学的个性化。在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这样说,“我们只能顾及到绝大多数同学,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当具备宽容之心,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学生非整体性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我们也就不能统一规格,统一要求。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快慢,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学会发现、了解并研究不同学生间的差异,为每一个同学建立一个动态的学习资料库,资料库中详细的记载每一个同学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学生风格等,还可以记录每一个学生对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甚至可以细化到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熟练程度。再定期的对这些资料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为每位同学量身制作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个体化,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要明确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标要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不仅影响教学设计的方向,还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式和组织形式。它给我们提供了教材分析及设计学生活动的依据,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来明确课标要求,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具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的教育学主张教学要贯彻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即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长远目的及其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产生动力来努力学习地理,但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了解预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进行目标清晰的实践活动,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做客观的分析,想方设法并最终取得认可,自我提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是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如何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重要的做法就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讨论,加强师生交流,关心社会,关心生活。课文中安排的活动内容,案例只是提供了一种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补充书本以外的地理素材。就是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设置适度的问题,让学生跨越一定的障碍获得知识。教师备课时,重点不是准备自己如何讲述,而是设计如何让学生活动,让学生说理,析事。上课时,教师不是当讲解员,而是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组织、调控、点拨、引导,让学生当“主角”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的成功者。问题设置要有适当的难度,不是学生稍动脑筋就能解答的,不是老师一问,学生很快就能在书本上画出答案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选择合适的资料或案例,提出有一定障碍难度的问题。然后,教师在层层深入中,揭示矛盾,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以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提出各种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在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又会发表其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些问题、见解是以学生现有知识体验为支点的,极容易引起同学的共鸣和争论,是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重要补充。一堂课不仅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而且还要是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体验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喜悦,增强自信,发展自我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四是教师要起榜样示范作用。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应用;反思

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教材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一、乡土地理教材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乡土地理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地理知识的收集、整合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地理知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乡土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地理知识的收集整合。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要具有绘制乡土地理的能力,具有收集整理各种乡土地理知识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组织开展地理实践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课时,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收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甚至包括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的认识,才能深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的情感,长大后为建设家乡做贡献的决心。

2.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习内容的刺激,是所学知识的刺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别人合作,开展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高中地理大多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兴趣,这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生活搬进课堂,体现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比如,在教学“人口的增长、迁移”一课时,只讲知识简单乏味,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的人口变化实例,尤其是近几年外出打工者居多,人口变化明显,鼓励学生从身边问题入手,分析人口变化原因,绘制图表,探究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地理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地理教学效果。

3.乡土地理教材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结合乡土地理教材,能够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比如,在教学“地震、火山和泥石流”一课时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地理环境,明白环境对人类的危害以及造成的影响,结合乡土教材使学生对火山、泥石流等抽象的地理知识有形象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地震、泥石流的分布有具体明确的了解,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保护家乡环境、为祖国建设服务的愿望。

4.乡土地理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对生活的认知能力,比如,家乡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的变迁等方面,高中生尽管认知水平有限,但他们通过与以前生活的比较,仍能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适当地引入乡土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旅游开发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

5.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加深学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对“90后”的学生来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特别明显,对身边的事物漠不关心,更别说什么爱家乡了,这就需要在各个学科中逐渐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可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乡土教学入手,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教学“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一课时,可以结合乡土地理了解本地的风景名胜或者文物古迹,在旅游开发时遇到的问题以及给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通过一个个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在旅游开发时除了注重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对环境的保护,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6.乡土教材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带学生都去观察。但是,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地理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理解,并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比如,在教学“环境的保护”时可以结合乡土教材,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了解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乡土地理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教材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乡土教材用于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认真钻研地理教材,有针对性地选取乡土地理教材内容

乡土地理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教学都需要结合乡土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乡土教材,不能生搬硬套,把学生不熟悉的乡土教材用于地理教学中。

2.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分清主次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材本身就有许多典型的例子,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地理教材为主、乡土教材为辅的思想原则,处理好乡土教材和地理教学之间的关系,不要白菜、萝卜一起抓,甚至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耽误了学习时间,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师要注意乡土教材的与时俱进

乡土教材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更新慢,由于当地的市、县政府在乡土地理更新的工作上相对滞后,因而会导致乡土资料不够全面,如果教师过分依赖乡土教材就会导致对学生的教学有所偏差,因此,教师要注重乡土教材的与时俱进,必要时可以通过网上等其他渠道获取乡土地理知识,确保乡土地理知识的准确无误。

综上所述,如何把乡土地理教材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地理教师综合素质的过程,应用好乡土地理资源,对于体现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这种有利条件,将本地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参考文献:

[1]巴桑珍拉.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5).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反思;实效性

中国分类号:G633.55

地理教学尤其是自然地理那部分是高中教学中很抽象的部分,要求学生要有很高的空间想象力,传统的地理教学在教授这块知识点时,往往就是老师拿着课本在直接讲,学生能借助的工具十分单调有限,看看课本上的图示,最多在加上个地球仪之类的,光靠这些简单的工具很难把那种抽象性很强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科技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在变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禁引人深思。

一、传统的地理教学的反思

在人教版的高中地理必修1中,第一章《行星与地球》之中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对高中同学来讲是最抽象、最难理解、最难记忆的知识点。在老师讲解地球的自转时,仅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点就可以把学生绕晕。往后讲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抽象起来更加的复杂,更加的难以理解。比如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个知识点,我在讲解时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看课本P15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最多再结合地球仪、粉笔盒之类的课堂上的东西现场演示讲解,这是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极大考验。上完课后,学生们好像都似懂非懂的。我自己觉得理所当然的道理,在学生们眼中都一头雾水。我教的也费尽,学生们也理解的非常吃力。这不得不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决定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们授课。

第二次上课时,我带的教学工具有:一个地球仪、一个粉笔盒、一个直角三角板。然后我现场给学生们演示:我先把地球仪放到讲桌上,教师中间有一个挂钟,可以当作北极星参照点,然后把“二分二至”的点定在讲台桌面上,把粉笔盒放在中间当作太阳,再把地球仪放在春分或者秋分的任意一个点,然后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点到讲台桌面的距离用直角三角板量出来,把地球仪以及三角板刻度值上的划痕用粉笔加粗,最后的时候,把地球仪的地轴对准挂钟(北极星)附近,用手来回缓慢移动地球仪,地球仪的移动范围在“二分二至”点之间,把三角板的刻度值的高度用粉笔经常地在地球仪上面打点标注,直到地球仪移动大约一周之后,用圆滑的曲线把地球仪上面所有的点都连接起来,然后对学生们说,太阳直射点就是这样的在地球上来回的做回归运动的,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就是这样子。

用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上完课以后,学生们都感到非常的轻松,与前一个上课的班相比,同学们脸上的疑虑明显的要少,随后做的一个课堂练习巩固,从中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掌握到这部分的抽象知识。而且也明白地球在不同的公转轨道位置上,太阳直射点照在地球的位置也不相同,地球上个部分获得的太阳光也不相同,所以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也不相同,所以地球就有了春夏秋冬的变化。

课后反思:上完这次课,我很认真的比较了两次上课的过程和结果。第一次上课时,我只是根据我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基本上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再参考其他的老师的授课方式,来组织我的教学,就是象征性的拿着一个地球仪在桌面上随便地转了几圈。虽然我认为这些知识点简单易懂,但学生们理解起来非常吃力,我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概念没有跟学生交代清楚,所以学生很难理解知识点中的细节问题,所以这部分知识他们只能理解个大概。

二、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要让传统的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堂跟的上形势的发展,重新焕发出生机,具备非凡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出路在哪里呢?老师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地理情境,给学生设置问题悬念;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努力培养学生养成地理式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下面我想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提高中学地理教学实效性的一些体会,兼与同行商榷。

(一)要模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被评为人类中最聪明的头脑,他就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在创设自己的教学课程式,要善于依据教材大纲,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兴趣点,模拟一个能够吸引他们的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创造一个精彩的课堂开场能够很快的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造他们渴望学习的心态,可以说是为整个的课堂教学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根据新的课标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平等的看待,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尤其要多加关注,积极鼓励培养他们敢于尝试的习惯。老师要创立各种各样的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活动,促进学生们相互学习,体验集体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建立和谐的师生交流渠道。

(三)让学生养成地理思维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地理思维的习惯,很自然的用地理思维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必修从平时的教学当中做起,培养学生的区域性思维。可以采取让学生平时多看图多用图。

一张地图里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可以说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会用地图、善用地图是学好地理的捷径,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利用地图挖掘有效的信息,用这些有效的信息来解决问题,还要培养学生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地图的能力,长期坚持,学生便养成了图文互换的习惯,学生的大脑里慢慢的会形成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的地理思维。

结语:

要想在较短的课堂时间里取得较高的效率,老师要转变传统的那种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老师做好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课堂上形成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愿意学、会学。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知识,养成地理素养,学到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搠.提高地理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