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节周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黄河三角洲”是一个自然地理的概念,一般是指以宁海为顶点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包括现代黄河三角洲)。为了便于区域开发的规划和管理,本文采用国务院确认的“黄河三角洲区”的范围。该区总面积约12000km2,包括山东省东营市全部5个县区和滨州地区的沾化县和无棣县。较之自然地理的近代黄河三角州,西部增加了部分古代黄河三角洲的洲间洼地,南部增加了部分黄河冲积平原和鲁中山区山前冲洪积平原,总体上仍以黄河三角洲为主体。区内除行政县区之外,还有黄河、渤海、广北、徒骇河等国营农牧场,胜利油田、生产基地等单位,总人口240.4×104人。其中农业人口202.5×104人。黄河三角洲的资源环境及农业生产状况具有以下特点:1)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丰富黄河年均造陆21.26km2,现河口处造陆速率高达32.36km2/a,是世界土地资源新生速度最快的地区。目前土地垦殖率约30%,开发潜力很大。
这里还有500km长的海岸线,面积广阔的滩涂,19.2×104hm2天然草场,暧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水热条件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2)生态环境脆弱黄河三角洲处于海陆生态环境过渡带,其内部各种生态系统的交错分布十分复杂,加之这里成陆时间短,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上、在抵御外部干扰的能力上、在对全球变化的反应上,都表现出相当突出的脆弱性。3)农业开垦历史短本区的主体近代黄河三角洲开发历史只有百多年时间(作为整个黄河三角洲区,其它部分开发历史较久),农业开发始于垦荒且贯穿着垦荒的过程。这里1882年始有垦户出没,以后经多次移民屯垦,建国以后建立了一批国营农牧场,60年代油田开发以来又出现了一批农副业基地,使黄河三角洲逐渐具备了今天的农业规模和生产基础,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过去的农业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认识不足,盲目垦荒,粗放经营,也导致了土地盐渍化等恶果。(4)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并存本区胜利油田农副业基地和大型国营农牧场机械化装备强,而农村大部分生产力还较低。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上普遍存在着传统农业和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的石油农业,少数地方也开始出现生态农业的雏形。由于这里土地广阔、资源丰富、区位有利,正在成为国家重点农业开发区。
如东营市被列入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区,黄河三角洲被列为全国农业开发区和五大商品粮基地之一,“黄河三角洲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第一批)优先项目计划”,山东省也把黄河三角洲的综合开发列为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之一。这些战略部署给黄河三角洲的农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采取何种途径发掘农业生产潜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客观现实给我们提出的研究课题。简而言之,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的突出特点是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基于这种生产条件的两重性,要想高起点和高效地实现战略目标,应该走一条现代化的、精细的、生产绿色食品的生态农业道路。
2黄河三角洲区适用生态农业模式的提炼与设计
在对本区生态环境分异及生态农业雏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种生态农业适用模式:
2.1种植业—农区饲养型生态农业模式(N—M)
黄河三角洲扇顶部位、黄河冲积平原和广饶南部山前冲洪积平原是本区主要农业地带,这些地方土地质量较高,受盐碱化威胁较小,肥力不足往往是农业持续高产的关键性限制因素。可以发展农区饲养业,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饲料资源,并经过过腹还田增加土地的肥力,进而加强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形成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框图形式。这一模式主要根据广饶县李鹊乡的经验提炼总结而成。李鹊乡是黄河三角洲上的第一个吨粮乡,1991年全乡1333hm2粮田单产即达到15.2t/hm2,人均占有粮食1.4t。该乡针对粮食多、秸秆多的优势,发展以肉牛生产为主的畜牧业,走“农养牧,牧增肥,肥改地,地增粮”的良性循环的高效大农业之路。全乡筹集资金统一购买良种肉牛分到各户饲养,推广麦秸氨化和玉米秸青贮的技术,并解决了配种、防疫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围绕畜牧业建起饲料加工厂、冷藏厂和畜产品加工厂等,发展了乡镇企业。不仅解决了资金的积累,发展了创汇农业,而且培肥地力,保证了粮食作物的持续高产,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很明显的。
2.2台田—鱼塘型生态农业模式(T—Y)
在黄河沿岸和其他有引黄条件的低洼盐碱地带,通过深挖池塘、高筑台田,实行水土分层治理,并在塘内养鱼,是改造盐碱地和高效地利用低洼盐碱地的成功途径。这种“台田—鱼塘”型土地结构类似于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系统,但其田塘比例一般大于珠江三角洲的基塘比例。修筑台田的目的主要是降低地下水位和淡水压盐,一般在条状台田上连续种植3年水稻后,土壤的盐分明显降低,接着可种植蔬菜、棉花等农作物,也可间种耐盐的刺槐、柳树、紫穗槐、枣树等。在无引黄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修筑台田,利用夏季雨水压盐,种植芦笋、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逐渐改良台田土壤。在改造台田盐碱土的情况下,塘内引入黄河水淡水养鱼,可利用台田作物或牧草打浆喂鱼,也可用发酵的鸡粪、畜粪喂鱼。鱼池内可采用不同鱼种分层喂养,鱼塘的塘泥还可以定期挖出作为台田的肥料,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此种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根据胜利油田农工商总公司的试验及利津县等的经验总结提炼而成,当地百姓称作“上农下鱼”,已得到推广,它可以表示为以下框图。
2.3枣(林)粮间作型生态农业模式(N—L)
在黄河三角洲的宜农地区域,一般都有发展枣粮间作或桐粮间作的条件。古代三角洲一带自古有枣粮间作的传统,广饶县小清河以南有桐粮间作的习惯,在盐碱化程度略高的地方还可以发展柳粮间作。这些林粮间作一般都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枣、林可以防风减灾,改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作物生长;大田作物勤于管理,对枣树生长也有利,往往获得粮枣双丰收。无棣县有5000hm2枣粮间作耕地,年产干枣1.3×104t,在不影响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每公顷增收4500~7500元,全县人均小枣纯收入超过200元,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金丝小枣系列产品加工也已初具规模,无棣、沾化两县有五大系列30余个品种行销全国各地,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黄河三角洲除了枣(林)粮间作外,还要广泛实行农田林网化,营造沿海、沿黄防护林带,进行村庄和居民点的四旁绿化,有计划地发展苹果、葡萄、枣、梨等经济林,并采取封滩育林的方法,保护和发展野生灌木林,千方百计地增加三角洲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2.4草业—牧业为主型生态农业模式(C—M)
国外常把草业作为一个产业,而我国草业尚未提到应有的地位,我们习惯把草附属于畜牧业。以草养畜固然非常重要,但草与农、林、副、渔业的联系也不可忽视,如:农业方面,豆科草类有根瘤菌可固氮,绿肥可肥田,草还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与返盐,保持水土;林业方面,草是营林的先锋植物;农工副业方面可加工草粉、饲料,进行草编;草还是造纸、制药的原料等;在渔业上草则是鱼类的重要饵料。因为黄河三角洲有广阔连片的草地,故提出草业—牧业为主型生态农业模式,以牧为主,兼顾其他。此模式主要依据无棣县草业、利津县王庄人工草场、垦利县大汶流人工草场等实例提炼而成。无棣县近年来十分重视草业的发展,他们把苜蓿作为“县草”,并把每年8月4日定为“种草节”,通过建设人工草场和改良天然草场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进而建起苜蓿粉厂、清真肉联厂等,还向日本、香港、台湾出口苜蓿草捆,给济南、济宁、德州、北京的几个饲养场和动物园提供饲草。在农业上推广“三三制”,1/3耕地种棉花,1/3耕地种粮食、蔬菜、果树,1/3耕地种豆科牧草,实行草田轮作,有效地改良了土壤,保持了生态的良性循环。利津县王庄乡有2000hm2沙荒地,系1929年黄河决口淤积而成。通过引种和飞播沙打旺,建成人工草场,后来又搞了草场林网化,开展草粮轮作、草林间作、牧草更新、草粉和青贮草饲养等试验研究,摸索出了一套沙打旺饲草养畜的科学方法。不仅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并缚住了“沙龙”,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对于那些远离村庄和人口稀疏区的草场及黄河新淤土地的草场,宜于实行封滩育草、补播牧草和分区轮牧的方式来改良天然草场或建立人工草场。对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大汶流草场采取上述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畜牧大户收入丰厚,而且抑制了土壤盐渍化的发展,维持了生态平衡。黄河三角洲草场广阔,但不少天然草场质量不佳,可以通过以上途径逐渐改造成优质高产的草场,并建立起以草业—畜牧业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这对三角洲的开发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5大型农牧场型生态农业模式(NMC)
黄河三角洲有五大国营农牧场及生产基地,还有许多胜利油田的农场、牧场及地方县办农牧场等。每个农牧场一般都是农、林、牧、渔、加工业及其他工副业配套,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但往往在自觉地按生态学原理去组织生产环节方面尚显不足。胜利油田农业开发研究院在生态农场的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解决有机肥料的液体化输送问题,他们修建了大型沼气池,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形成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此生态农业系统建成后,禽畜粪便被沼化,一年可投入有机肥折能为69.9524×1012J,做到种地、养地、高产、稳产的统一。沼肥经过高温是无菌肥料,可生产无公害粮菜果品,沼液可用来培养光合细菌生产单细胞蛋白和饲料添加剂,减少了环境污染。当然,大中型农牧场的生态模式不一定雷同,但可以利用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原理,不同程度地建立自己的良性循环圈。尤其是有些生态环境不断退化的农场,更要通过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摆脱困境。
2.6滨海开发型生态农业模式(BHKF)
黄河三角洲有广阔的滩涂地和滨海低地、滨海湿洼地,开发潜力非常大。根据胜利油田原莱州湾建设指挥部(现农工商总公司水产、畜牧分公司)等单位的经验,滨海带综合开发的前提是要解决淡水水源,即首先利用滨海低洼地修建平原水库,然后以水库为中心展开农牧渔业的开局。滩涂地的对虾养殖可与潮上带的咸淡水鱼及淡水鱼养殖形成梯级开发;在大片稻田、水田与向内陆方向的草场、农田交界处要用大的截渗沟或河流、道路(两侧有排水沟)隔开,以免引起内陆方向地下水位的升高,导致土壤盐碱加重。一般大型工业用水库也建在滨海平原地带,可与农用水库沟通,必要时二者互相调剂。还可与盐田开发、工厂化养卤虫结合起来,扩大养虾的饵料源。滨海开发型生态农业模式可用框图。
2.7城郊型生态农业模式(CJ)
城郊型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是:(1)农副业产品以多层次地适应和满足城市人民生活和市场需求为主;(2)按照贸工农顺序来安排商品率较高的农业;(3)在资金、技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依赖于城市并与城市工业相结合;(4)要通过生态农业模式的合理设计和合理布局,为建立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服务。城郊型生态农业是一种向心式的结构,因为以市场为导向,又有依托城市的良好区位条件及技术、设施条件,容易获得高生产率和高效益。在生态农业发展布局要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黄河三角洲目前尚无完备的城郊生态农业,要注意有计划地培育。除了中心城之外,还有区县城镇和众多的石油工业点。这些城镇和工业点的郊区和,均可采用城郊型生态农业模式,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黄河三角洲农业地域结构规划
合理的农业地域结构是持续农业的载体。我们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参照政区、自然区划、产业基础等综合因素,首先将黄河三角洲分为4个经济区,各区之内又依据农用土地结构和农村经济类型进一步划分农业区,然后通过因地制宜地对不同的农业区赋予适当的生态农业模式而进行农业地域规划,并达到全区农业地域结构优化的目的。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张掖路商业街;旅游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6—0061—05
一、商业街研究现状
商业步行街的建设自20世纪50年代起,其名称从英国的林巴恩、考文垂、哈罗及德国慕尼黑、美国波士顿F·H·M商场等的建设实践中而来,其职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深化,从最初封闭全部街道,为顾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到如今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并且以实现以下活动为目标:保持传统商业街道的魅力、复兴中心商业区的活力、进行优秀历史建筑和周边街区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艺术质量、延续区域商脉和文脉以及使步行街成为社会的公共活动中心之一等。
1882年,苏州观前街被率先开辟为步行街,开了国内传统商业街区风貌步行街的先河,随后南京的夫子庙(1986年)也被改造成为传统风貌的步行街。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基于传统风貌保护的商业步行街区的建设发展步伐加快,哈尔滨中央大街(1996年)、中山市孙文西路(1997年)、北京王府井大街(1998年)、上海南京西路(1999年)、上海吴江路步行街(2001年)等都相继被建设为风貌步行街。
近年来,随着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商业街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商界专家指出,我国商业街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单纯的商业场所,光顾者以购物为主;二是更多体现以人为本思想,配套功能相继出现;三是成为社会活动中心,成为消费者和普通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目前,我国的商业街大都朝着第三阶段的方向发展。新商业街的打造以及旧商业街的改造都在转换思路,力求从旅游的角度出发,重视文化、人文景观的打造,把商业、旅游和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商业街的休闲化、人文化、景观化,从而从精神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兰州城关区张掖路商业街概况
兰州不仅是一个商埠重镇,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古城。张掖路作为兰州为数不多的商业老街之一,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着“陇原第一街”的美称,它既是兰州最重要的中心商务区,又是兰州的城市标志。
(一)张掖路的地理位置
张掖路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1.03平方公里。
从地图1中可以看到,张掖路东起静宁路以西,西至中山路以东,南到庆阳路以北,北临母亲河——黄河,与秦安路、临夏路、酒泉路三街相连。
从整体来看,张掖路步行街位于白银路、南滨河东路、静宁北路、庆阳路构成的交通网的几何中心,这愈发显示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从地图2中可以看到,张掖路步行街的主街道分别与永昌北路、永昌中路、大众巷、陇西路、通渭路、道升巷相连接。
(二)张掖路的发展史
张掖路位于兰州旧城西门镇远门与东门来西门之间,是一条历史悠久又繁华的街道,明肃王府(清代改为陕甘总督署,现为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布政使署(现为兰州警备区)均坐落在这条街上。明代至前清时期,该路通称为大街。明朝中期至民国初,自西向东分为几段:自镇远门(位于今西关十字与张掖路西口之间)至钟鼓楼(位于今陇西路与张掖路交叉处)一段称西大街,钟鼓楼至通渭路南口一段称侯府街(因清初靖逆侯张勇府邸建于此而得名),通渭路南口至辕门(位于今省政府处,为原明肃王府朝房午门,清代改为总督衙门之辕门,周围布满鹿角栏栅)一段称西栅子,辕门至箭道巷一段称东栅子,箭道巷至来熙门一段称东大街。民国三十一年(1942),全路更名为中华路。1958年,该路以甘肃省张掖县命名为张掖路,沿用至今。2006年,筹划改建为步行街。张掖路步行街全长620米,平均宽度42米。改造后的张掖路步行商业街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商务等功能为一体,根据国际惯例,中间有三个建筑群、七个接点。
(三)兰州张掖路商业街分析
1.客源地分布
张掖路商业街的客源地主要分布在以兰州市为中心的周边城镇地区,并且以兰州市为最主要的客源地。周边城镇即白银市、皋兰县、榆中县等地。临近市场,包括甘肃省的邻近省份陕西、四川、青海等。但就目前而言,兰州市张掖路商业街仍以当地居民消费为主,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购物的集中区。
2.兰州张掖路商业街服务设施现状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兰州张掖路商业街主要以商场、小型沿街商铺为主,有商场、商厦11家,餐馆、小吃店92家,茶馆、茶楼3家,娱乐、休闲场所21家,宾馆、旅店7家,土特产品经营店6家,服饰经营店270家,美容、美发店14家,摄影楼10家,金银珠宝首饰店12家,典当行2家,眼镜店12家,银行13家。
根据表1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其一,服饰等购物设施以及餐馆、小吃店饮这两类设施数量最多,所占比重最大。张掖路商业街目前只有3家茶馆、茶楼,且只有1家是在步行街主道上。其二,居民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如美容美发、服饰、眼镜店与旅游服务设施土特产品店、宾馆等在各条街道略有分区但又相互渗透。其三,商场商厦、摄影楼、金银珠宝首饰店、典当行主要分布在张掖路的地上步行街。餐馆小吃店主要分布在张掖路地上步行街及大众巷,其中有16家清真餐厅。服饰主要分布在张掖路地上步行街和地下步行街。
清权祠,占地480平方米,位于仲雍墓道旁,是纪念先贤仲雍的祠堂。内设仲雍塑像,《吴王世系表》、《吴国疆域变迁图》碑文等。“清权祠”名称的由来,是后世对仲雍跟随兄长让国同心、清廉淡泊、礼让权宜的行为有“道中清权垂百世”的赞颂。
公司充分发挥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挖掘和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3月27日在清权祠举行了“蓝色四月,携手同行”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活动,30位自闭症儿童与其家庭一起到清权祠免费参观游览,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搭建融入社会的一个桥梁;4月10日,来自世界各地和全国各地的吴氏宗亲在清权祠门口举办“2018亲情中华”仲雍公祭祀大典活动;7月17日下午组织新市民子女开展了一次“七彩夏日”文化夏令营活动,15位小朋友参观了苏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权祠,了解了吴国的起源和历史沿革,学习了吴文化始祖仲雍“让德高风”、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
网+时代,景区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影响力,在微信公众号和论坛上及时活动内容,让市民和游客第一时间了解活动内容,提升虞山风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景区成为传承历史、弘扬传统、传播文化的场地,弘扬文明风尚的阵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地。
关键词:周记;实践;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5-1270-02
An Applied Research of Using Weekly Journal in the Practice Train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FANG Zhi-wen,XIE Si-lian,ZHONG Ming-sheng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the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Abstract: As the main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actice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For traditional practice training is easy to become mere formality and lead to learning problems rigid, using weekly approach to reform mode of training, and to fully enhanc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then to upgrade the efficiency in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Key words: Weekly journal; practice; autonomy
1 概述
实践教学是本科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的锻炼,能有效的提升对手能力,然而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培养更多的强调教师在实践中的教学,使得学生仅仅停留在遵照教师所述的知识内容体系来学习,而没有从根本上开发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自主创新和自我挖掘潜能的能力。教师精心准备学习材料,竭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严密调控完成实践的过程,但此过程中由于缺乏了对学生自主的开发,成为了一种对理论知识的检验,使得实践的效果仅仅局限在学习老师已准备好的资料上,学习的内容变得相对有限,缺少了灵性与个性。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创新了以周记教学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方式。
2 周记教学模式的内涵
周记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以三维的模式撰写周记,并在周记的写作过程中辅以双轨的运行方式来达到使学生在实践中发散性学习理论知识,并最终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周记教学模式的内容包括:
2.1 周记为本
周记,每周用书面语言记录自己印象最深、最有感触的学习心得,内容上可以涵盖自学周记、扩展学习的周记以及创新性的心得。周记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开发思考和总结专业技术的平台,它的作用旨在使学生以写周记为本,学习给定知识内容,在记录周记、讨论周记的同时追求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 三维为基
三维是指周记范围维度、周记内容维度、周记自由维度。周记范围维度是指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量巨大的科学社会中,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相关目标前提下进行扩展学习的领域可以五花八门。周记内容维度是指周记内容与学生实践的外延相等,如学习单片机51系列时,可以通过对其他系列单片机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对嵌入式的理解,而使思维方向趋向多样化。周记自由维度是指学生可以对周记的题目、内容、格式、表现方法等自由选择,独立创造,学生的自由极大,但基本的要求是条理清晰。以三维为基础的周记,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变老师的“要我写,要我学”为“我要写,自己学”,变奉命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抑心理为愉快心理。
2.3 双轨运行
双轨运行是指周记联系学生正在学习的理论内容和其他同类型内容或者交叉学科的学习方式,将“理论学习,实践动手,学术讨论”的教学体系贯穿始终。学生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和接受其他新的知识点,同时,新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自我收集资料的能力,并通过这一过程增加学生对原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活跃度,在双轨并行对比的学习过程中将会有更多的新想法,新问题。周记在记录这些过程的同时亦会督促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得到较好的扩展。
3 周记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现阶段我国本科教育的理论教育效果普遍高于实践教育的效果,这使得本科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似乎掌握了实践技能,但在求职的过程中遇到了“掌握实践技能窄,学习实际知识慢”的苦恼,不具备适应工科科研环境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如何让学生自己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就成为高校改革的一个重点。一般的高校都会制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各种实习的教学计划。在这些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授实践知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能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求职能力和选择方向,而在上述实践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采用周记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将更好的扩展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实施方案的框图如图1所示。
第一步,安排合适的实践任务,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需要完成的实践任务,通过理论课本的学习心得做周记,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逐步调整为主动思考学习的过程。
第二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上的知识去寻找相关领域的资料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新领域积累知识的能力。
第三步,对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的过程做详细的周记,使学生在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步,教师学生同题周记,为学生提供周记范例,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逐步由“依样画葫芦”转变为形成个人特点的学习模式。
第五步,固定时间,组织学生就周记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说写结合使周记成为交流心得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吸收新知识的速度和效率。
第六步,教师重在鼓励,考虑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师生多方讨论学习,让学生坚信好周记是自我总结和思考出来的,老师只是“画龙点睛”的合作伙伴。
4 周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通过实验研究,主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4.1 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周记成为学生记录体会、交流心得、相互学习的舞台,能有效的避免学生学过就忘的问题,随着时间的延长,也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学生周记的积极性。
4.2 实现从“胡编乱造”到“思路清晰”的转变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学习各种和专业相关的知识。周记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的过程不再是老师安排第一步、第二步等等,更不是老师指定资料,而是学生在清晰的学习思路指导下的自我行动,使学习的过程简单明了。提高学生写好周记的信心,发挥学生在周记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研究成果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激发到主动学习的正确轨道上,并将组织相关教师对研究成果进行探讨,将成果充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所有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都将从中受益。
4.3 从“理论―实践”传统教学方式到“理论―实践―理论” 新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实践教学是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往往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老师的任务,流于形式,变成了仅仅对于所学理论的验证,而周记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创新的从实践中寻找需要学习的新理论知识,从而进一步指导理论学习,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同时自主挖掘新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模式,实践教学也就突破为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4.4 从自主个体学习到小组团队学习的转变
周记教学的过程首先实现了自身的学习,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心得、问题得以交流,使得同学们在交流中全面积累了经验,扩充了知识范围,同时,也形成了较好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结论
该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特色之处就在于立足现实的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的能力,既符合高校培养工科专业更高素质人才的新思路,又适应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长江三角洲
Abstract: It has formed multi-layer and multi-central features to the urban tourism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general evolution trends presented by this kind of tourism structure can be thought that Shanghai city is the huge tourist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is the central city in view of the second layer among the layers of urban tourism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the cities such as Nanjing, Wuxi, Suzhou, Hangzhou and Ningbo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very important tourist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cities such as Taizhou, Zhoushan, Shaoxing, Nantong, Yangzhou are fringed continuously. This paper indicated that the forming of urban tourism transportation hinges were the main forming mechanism of urban circle-layer core-periphery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patial mutual benefits of urban tourism resources were the resource fundamental during the forming of this kind of structure.
Key words:urban tourism; tourism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forming mechanism;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汪宇明(2002);严春艳,甘巧林(2003)对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1-2]。张河清,成红波(2005)对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恒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3] 。龚军姣(2005)认为核心——边缘理论为旅游线路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指导[4]。史春云,张捷等(2007)对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5];吴信值,黄翔等(2008)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对武汉城市旅游圈构建进行了研究[6]。
Weaver(1998)分析了客观存在的核心——边缘关系的主岛屿与从属岛屿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对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影响,并构建了环扣型旅游边缘空间结构模式图[7]。Papatheodorou(2004)从旅游流角度探讨了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并构建了以旅游流为基础的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模式图[8]。Pearce(1995)对带状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把旅游核心区域分为一级与二级两个等级,并把沿一级与二级旅游核心而环绕形成的边缘区域有内及外依次分为一级至四级等四个旅游带,并对旅游度假胜地的等级进行了分析[9]。本文主要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
(一)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第一层次上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旅游核心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核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6个,其他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城市有扬州、镇江、南通、绍兴、湖州、嘉兴、泰州、舟山等44个。其中上海城市旅游发展在长江三角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旅游极核。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第一层面上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核心,其他城市是以上海为核心的边缘区域。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呈现多层次、多核心的特征
第一层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区域在我国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在全国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中,属于我国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旅游发展核心。
第二层次:是以上海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其它城市为边缘区域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第三层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形成了以南京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扬州、镇江、泰州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南京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杭州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绍兴(部分)、湖州、嘉兴(部分)等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杭州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宁波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绍兴(部分)、舟山等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宁波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上海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嘉兴(部分)、南通、苏州等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上海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苏州、无锡、常州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形成的苏锡常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等5大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
第四层次:在长江三角洲5大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体系中,每一个都市旅游圈内部还有若干二级旅游核心城市。如南京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体系中,在南京为第一层面上的城市旅游发展核心之外,还有扬州、镇江、江都、丹阳等二级城市旅游发展核心。
第五层次:城市中的若干重要旅游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会演化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区域,如常州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与溧阳市;杭州新安江-富春江-千岛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与杭州市、富阳市等之间的关系中,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杭州新安江-富春江-千岛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属于旅游边缘区域,但因为这类旅游边缘区域因为拥有质量与等级较高的重点旅游区而逐渐演化为次一级的旅游核心区域。绍兴诸暨的五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诸暨市、绍兴市;杭州天目山、大明山旅游区与临安市、杭州市;湖州天荒坪省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湖州市等之间的关系中,那些远离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边缘区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演化为最近距离的旅游中心城市的次一级或同级的旅游核心区域。在这个层面上,以大城市城区的旅游区为核心及城郊旅游区为边缘形成的环城游憩带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与城郊若干城市旅游核心区域形成了复杂的大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区域,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已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环城游憩带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态。以上五个层次上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多层次、多核心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具有平行多极特征
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锡常为核心构成的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地位是平行的,之间相互关联,又具有明显的空间边界。这是长江三角洲第一层次上的平行多极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
苏锡常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苏州、无锡、常州都是它的城市旅游发展核心,三市构成了苏锡常都市旅游圈的平行多极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总体演变态势
(一)六大核心城市旅游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及全国占据核心地位
1.旅游总收入指标分析
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6城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由表1分析:(1)1998-2007年间6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一直占80%左右,但10年间所占比重除2003年“非典”特殊年份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依然显著,但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发展实力在逐步增强。(2)虽然6市在长江三角洲的比重具有逐步下降趋势,但在全国的比重虽然近两年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然呈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江三角洲这6市在全国的城市旅游核心地位仍较显著。(3)1998-2007年间,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比重虽然近2年下降,但总体上仍然呈上升趋势,长江三角洲在全国的旅游实力逐渐增强。长江三角洲在全国旅游发展空间中作为第一层面上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态越来越显著。(4)2005-2007年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近3年长江三角洲6大核心旅游城市旅游总收入增速趋缓,在长江三角洲与全国的地位整体上有所下降。
2.旅游资源指标分析
笔者主要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A-4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3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6大核心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数量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进行了分析:6市国家4A级旅游区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为71.9%,长江三角洲国家4A级旅游区在6市高度集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为67.9%。上海等6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取得核心地位非常关键的因素。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域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地位日益提升
由表2分析:(1)1998-200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中属于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常州、南通、扬州等9市的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在2006年前不足20%,但旅游发展平均增速为23.74%,大于属于城市旅游核心区6市的平均增速15.59%,也大于全国平均增速12.17%,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发展迅速。(2)常州等9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逐年升高,由1998年的13.93%升高到2007年的21.42%;占全国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5.91%升高到2007年的11.61%。[10]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地位迅速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机制的构建密不可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城市旅游核心区域对城市旅游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缩小不同等级旅游城市之间、城市旅游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的旅游发展差距,使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均衡、协调、和谐、快速、健康、有序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有助于推动该区域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发展,从而推动城市旅游发展迈向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
笔者主要对第二、三层次上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上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
1998-2007年,上海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约在40%,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旅游城市。虽然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在逐年降低,但在全国的地位基本上呈升高趋势。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极核城市,是第二层面上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核心城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及全国的极核地位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上的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二)第三层次上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
1.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等日益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旅游核心城市
1998-2007年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城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及全国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南京、无锡、苏州3市的比重呈持续增长态势。2004年南京等5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比重为40.77%,5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区的旅游核心地位十分显著,近10年也呈现逐渐增强态势。
2.常州、嘉兴、镇江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地位日益提升
1998-2007年,常州、嘉兴、湖州、镇江等4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逐渐升高,但份额较小,属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常州等4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近10年来,除湖州个别年份有所下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4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地位有所提升。
3.泰州、舟山、绍兴、南通、扬州等5市旅游城市持续被边缘化
1998-2007年泰州、舟山、绍兴、南通、扬州等5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及全国的比重呈总体下降趋势。泰州等5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地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旅游发展持续被边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成两极分化趋势,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4.城市旅游交通枢纽的形成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机理
旅游者基本上有两种方式前往某城市旅游目的地:一是直接前往;二是通过某一中转旅游城市间接前往。通过某一中转城市前往的主要原因有:(1)目的地旅游城市缺乏火车或航空等中长途交通运输方式,没有直达旅游交通可抵达。中转旅游城市往往是区域旅游交通枢纽,具备火车或航空等中长途交通运输方式,旅游者只有通过中转才能抵达目的地旅游城市;(2)中转旅游城市客源规模大,旅游交通规模效应明显,通过中转旅游城市能节省旅游交通成本(包括旅行时间成本)。
中转旅游城市往往是旅游核心城市,中转旅游者往往会做短暂停留,这样中转旅游城市具有共享客源优势,旅游需求增加,继而带动旅游产业在中转旅游城市集聚,促进中转旅游城市旅游核心地位的形成与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区域中,15座地级以上城市基本上是其市域内主要节点的旅游交通枢纽城市,每座城市与其所辖的或周边的次一级旅游城市或旅游区域形成市域范围内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城市是以其为中心形成的大城市旅游圈层空间结构中的旅游核心城市,是大城市旅游圈的旅游交通枢纽,在各自大城市旅游圈中,其它旅游城市都是以其为一级旅游核心形成相应的大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5.城市旅游资源空间互补性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资源基础
国内游客对长江三角洲浙江6市旅游资源形象感知中,山水风光(74.5%)大于文物古迹(52.6%),对民俗风情(31.3%)、饮食烹调(23.6%)的感知也较强[11]。浙江省是沿海城市,海滩类旅游资源形象感知较高(17.3%),其中海岛舟山最高(56.2%),其次为宁波(19.0%)[11]。国内旅游者对江苏省8市的旅游资源感知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浙江省6市差异性也较明显。虽然长江三角洲16市旅游资源相互之间具有互补性,但在整体上又被感知为具有丰富山水风光与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江南旅游胜地,具有整体性。这种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与整体性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机制。
参考文献
[1] 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 2002,22(3):372-375.
[2] 严春艳,甘巧林.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热带地理,2003,23(4):371-375.
[3] 张河清,成红波.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衡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24(3):68-71.
[4] 龚军姣.核心—边缘理论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33-134.
[5] 史春云,张捷,尤海梅,李东和,王艳.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2(6):631-639.
[6] 吴信值,黄翔,胡召芹.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武汉城市旅游圈构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8(1):55-58.
[7] D B Weaver. Peripheries of the periphery:Tourism in Tobago and Barbuda[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 1998,25(2):292-313.
[8] Papatheodorou A.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sort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31(1):219–237.
[9] Pearce D G. Tourism Today: A geographical analysis[M].Longman Press,199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