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学专业

工学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学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学专业

工学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秘专业;工学交替;职业能力

随着经济加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职业教育由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向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学生就业由国家计划分配转向国家引导,职业教育开始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教育部已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学校、企业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文秘专业作为一门传统的专业,要想在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中保存自身,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模式,必须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我校开设的文秘专业教学模式是以企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规范为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走“工学相交替”的道路。

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内涵 

工学交替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带动专业调整和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模式,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工学交替的课程模式,通过进行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工作人物和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理解。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工学交替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

工学交替,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本培养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只有输出端的技工院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技工院校培养出来的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技工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技工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根据市场需求设置文秘专业 

我校文秘专业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在设置之前,对社会上的企业展开了充分的市场调查。目的是了解企业的整体结构、企业类型、企业规模等,以便确定培养的文秘专业人才为何种类型,适应哪种类型的企业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本校现与十多家园区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达成了三十多项合作意向,设置了具体的专业类型,譬如面对外企的文秘专业,面对本地区的文秘专业等等。在确定了这些专业之后,专门设立了“文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企业的高管、资深文秘人员、同行专家和学校的领导组成,负责文秘专业的教学指导工作。 

三、按照文秘岗位的工作过程开发课程

我校文秘专业的课程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各种文秘专业的课程。并经“文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课程主要内容围绕着实际的生产实践,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将不同的工作任务,以项目的形式来完成教与学。根据不同的文秘工作内容将其工作过程分解;如:可选取某一个具体文秘内容,或模拟某个企业文秘工作,分解工作任务,配置教学资源,完成工作任务,总结评价,巩固提高,实际应用等形式。 

四、创建文秘专业实训基地 

我校根据文秘专业发展趋势、社会对秘书岗位要求和培养目标,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模拟实训、社会调研、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途径,强化对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秘书专业的必备技能。我校除了与合作企业商榷,确定校外实训基地外。还创建校内文秘综合实训室,共分为三个功能区:电脑仿真模拟实训区(主要功能为文秘专业提供全程仿真模拟训练,包含事务管理、文书拟写与处理等项目的实训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秘书资格培训。);办公自动化实物场景实训区,主要进行办公设备、办公软件操作使用训练;礼仪实物场景实训区,主要进行会议模拟、商务谈判模拟、签字仪式模拟等项目的实训。整个实训室注重功能互补,高效实用。既有电脑模拟,又有实际操作,涵盖了文秘专业的实训环节。

五、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对文秘学生的教学中,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 就要以“ 实际、实用、实践”为导向组织教学,突出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单一课程和综合实训的结合,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在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的教学模式之后,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并根据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实际,方案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执行力方面都加大了实践性环节的课程量,采用“教学(含校内实践)——实践——教学——实践”的模式完成人才培养。 

工学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焊接 目标 一体化 模块式

焊接是制造业中一种重要的加工工艺,它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的连接。因此,培养大批不同层次、适应现代焊接生产发展和技术要求的高素质焊接专业技术工人,是我们技工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技工学校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采取理论集中授课,然后再集中实训。这种模式表面上是从理论到实践,但从本质上还是从书本到书本,即完成书本中的理论教学和书本中的技能训练。这种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不是根据企业需求特点来进行教学的,因而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那么焊接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找到突破口呢?笔者认为,只有明确目标,把握着力点,选准开掘点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才能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焊接人才。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准”

就是找准教学的落脚点,教学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前提,紧紧盯准企业需求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教学计划,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准确定位教学计划,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

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培训协议,实现人员定点培养的教学模式。培训过程中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明确责任。学校方:按需培训,按期完成培训计划、培训合格人员;学生方:按照学校、用人单位的要求,完成学业、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企业参与考核,优胜劣汰录用学生。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以企业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养急需的熟练的技术工人,真正实现企业、学校的无缝对接。

二、“狠”

在跟企业共同确立了教学计划后,就要狠抓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并以此为着力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合一。“狠”是确保教学计划完成的有效手段。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焊接工艺就要狠抓不放,所有教学安排均围绕此中心展开,要下狠心、下气力,跟企业实现对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按照“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合理配置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时间。使学生具备一定熟练程度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一到岗位即可独立工作;既能迅速适应职业环境,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最后要选准开掘点,即突破口在哪里?如果说一体化教学具有紧密联系教学、覆盖面广的特点,那么选准开掘点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开掘点应放在典型的工作任务上,以它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模块式教学,即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学生训练模块和内容。

1.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根据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围绕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艺流程确定突破口,明确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按照“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建立若干个教学模块。在大模块的基础上设立若干个小模块,以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使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压力容器焊接模块所要求学习内容(大模块)为例进行说明。

(1)模块一:材料准备。

实作技能要求:画线,放样与号料,下料。

理论教学要求:焊接识图,金属材料学,冷作工艺,焊接安全知识。

(2)模块二:焊前准备。

实作技能要求:焊接方法、设备、材料的选择及用量计算,焊接接头形式和坡口形式,焊前坡口准备和处理,焊接顺序。

理论教学要求: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生产,焊工工艺学。

(3)模块三:焊接工艺要求。

实作技能要求:掌握焊电电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平、立、横、仰四种位置焊接及管板、管管对接),掌握埋弧焊。

理论教学要求: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焊接应力与变形。

(4)模块四:质量检验。

实作技能要求:检查工件的位置、尺寸精度是否符合图样要求,检查焊缝的质量。

理论教学要求:焊接检验和缺陷。

2.以学生为中心

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在各模块学习的情况自主学习,灵活调整模块学习的时间;根据自己的操作水平,集中时间和精力,强化弱项。形成自我管理的教学和评价模式。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实行模块化教学,若干个模块同时进行,实训时学员之间会相互比较、相互切磋,会产生紧迫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

氛围。

三、注重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

1.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既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际操作技能技巧和生产实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熟悉本专业工种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并能结合职业标准制定出详细的综合考核的方案。

2.教学设备与教学场的合理运用

配备教学设备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体化教学的效果。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发现一般每个工位2~3人为宜,最多不应超过4人。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效果较好。因此,教学设备应尽量满足上述要求。另外由于一体化教学是采用模块式教学,应加强各模块课件的运用。

3.引入企业班组6S管理模式

工学专业范文第3篇

    一、高职高专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高职的音乐和美术教育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基本照搬艺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培养方向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对学生的专业划分不科学,授课缺乏职业实际内容,不能与职业需要相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相互脱节,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很差。专业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模式不匹配,教学上很大程度上重视的是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建立与提高,难以真正做到素质综合、相互兼容,所以难以适应职业基础教育的需求。

    教学实习往往因人力、物力的不足,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学校实习,甚至有些院校采用“放羊”的方式来开展实习工作,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此外有的把实习的任务推给家长,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开展实习。正是由于这些做法使教学实习形同虚设,因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低。

    因此,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尚未形成体系,办学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还不够,培养的艺术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文化市场发展需要,与成型的工学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相差甚远。

    二、探索音乐和美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重大意义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形成适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一定的可持续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一种教育途径与机制。

    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它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其一,工学结合使得艺术类学生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得到显着增强。其二,艺术类学生有更多机会与生产一线的真实岗位接触,而用人单位对实习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在工学结合中完成了企业新员工招聘和录用的“试用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择业难的社会问题。

    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成为社会和文化企业欢迎的技能型艺术人才。利用工学结合资源,激活艺术课教学,引企进校,校企联动,拓宽艺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加强工学结合,全面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养,适应社会文化市场和企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高专艺术专业的最终目标。因而,探究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音乐和美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原则

    1、从改革高职高专艺术累音乐和美术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职业艺术教育环境,营造职业艺术教育氛围,完善艺术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践行“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既注重基本理论、艺术素养和创意方法的培养,又注重社会实践和上岗训练的有机融合。

    四、构建音乐和美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1、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多个专业并举,把学生学习与实践、实习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将学生推向就业市场。

    2、发挥多学科综合性高职院校的优势,整合调配设备设施、师资等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功能的有效综合。有效推动了艺术教学与艺术作品生产合一、学习与工作结合,全面提高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人才培养质量。

    3、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形成真实的艺术职业环境。

    4、探索出一条综合实践教学的路子,带动教学与艺术实践,使他们有机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鼓励学生走出去,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真实的市场背景中进行实践教学,能使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深化。

    5、保证教学计划,保障实践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得以落到实处。围绕真实项目进行思考并解决一些教学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提高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提高毕业生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

    6、学生的毕业设计采用工学结合方式,学生采取分组的形式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项目(任务),在工作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工作,以实际工作成果来完成毕业设计。

工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课程改革

一、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较早,并且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German Dual System)模式,其又被称为现代学徒制度,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必须到企业学习实践技能。它的办学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学过程以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为辅。学生仅有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而2/3的时间则在企业进行实践。“双元制”模式的培训主体为企业和学校,并且企业占有更大的成分;教学内容的学习主要是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且后两种内容的学习是为前一种知识的学习做铺垫。美国“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模式,它是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合作教育通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供渐进的经验。合作教育是学生、教育机构和雇主间的一种伙伴关系,参与的各方有自己特定的责任。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开始了企业实际训练和大学学习的交替阶段,毕业前最终留在学校,完成所有课程以及毕业计划。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模式,它最重要的举措就是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有定向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与职业院校签署人才培养协议,企业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为学校提供物资、技术和经费的支持,同时企业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中去;而职业院校则根据企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的教授,配合企业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另外还有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等模式,其都强调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加强对实践技能的锻炼,从而使毕业生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自2005年我国教育部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文件之后,我国高职院校就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形成了其特有的一些“工学结合”的模式,主要有:“订单式”培养。该模式主要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为其定向培养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进行“工学交替”式的学习,学生毕业后达到企业要求直接到该企业工作的一种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该模式主要教学场所为实训基地,在特定的实训场所,通过师生“教学做”的同步进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根据人们的学习规律“实践—理论—再实践”,通过操作,发现问题,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在操作中验证方法的过程,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多次循环,达到对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两段式预分配模式。它把学习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行公共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学校先把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学完,在各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实验、实训等模拟演练;第二个阶段为进行工作的预分配阶段,针对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学生必须同时完成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才能够毕业。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根据两段式分配模式进行教学的,它首先保证了我们教学的连续性,同时在后期进入企业预演工作岗位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我国高职“工学结合”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我国大部分院校采用两段式预分配模式来进行教学。本文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根据教学计划,我们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如图1所示。

在第一学年,主要是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商务经纪与、国际商法、基础会计等基础课程,在学习每一门课程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情况设置不同的实验实训项目,如最核心的基础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不仅有实验课程,还有课外实训课程,进入机房根据角色的不同,模拟公司的操作,自负盈亏,让学生真正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而其他课程根据自己的特色分别设置不同比例的实验实训项目。到大二和大三上学期的前两个月,在前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国际商务英语、会展策划、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单证、商务礼仪与沟通、营销英语口语、国际贸易核算、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课程。同样根据各个课程的特点,设置实验或者实训课程,增加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根据我国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的特点,根据学生学科学习的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的学习、实验或实训,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程的学习与后期的专业顶岗实习联系松散。我们的课程设置针对的是泛泛的专业岗位,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使得后期学生在进入不同的企业实习的时候,无所适从,不知道这个课程跟他感兴趣的岗位有什么关联。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努力程度不够。

二是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靠,到顶岗实习阶段已经生疏。该种模式下,前期主要是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训的阶段,也就是把之前的学习阶段压缩到了两年零两个月,剩余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与企业进行结合,实际就是提早进入企业熟悉企业环境,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岗位的磨合,但是根据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经过两年的时间,其理论知识基本已经遗忘,导致企业觉得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合格。

三是学科之间联系比较松散。高职教师受学科限制,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自己课程的重要性,而不是真正地把它放在工作岗位中,客观地分析该学科在工作中的作用。因此,这种模式下的学科之间联系比较松散,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企业进驻,没有企业指导老师的参与,使得该种“工学结合”的模式成为旧学科体系的延伸。

四是在最后的企业顶岗实习中,特定的岗位限制了对课程的理解。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针对的企业主要有:外贸企业、跨国公司、国际物流、货代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外贸相关行业,主要针对的岗位有:外销员、采购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从业人员等。由于我们仅有几个月的顶岗实习,只能涉及到很少的岗位,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很多课都没有用的错觉。

三、新型“工学结合”模式的分析

针对采用模式当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改进我们的教学模式。在现行课程基础设置不变的基础上,采用“上午课堂学习,下午企业工作”的模式进行工学结合,从学生大一进入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开始,就带领他们进入企业实习,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根据所选取的企业情况,设置课程。比如在大一主要开设经济学基础、国际贸易实务、基础会计等课程,因此,我们在企业和岗位的选取中可侧重选择主要应用这些课程的岗位,如外贸业务助理、会计助理等职位,同时观察企业的运行,企业的经济现象多少会映射到经济学课程中。

二是在教师的选取上,要多聘用“双师型”教师进行教授。教师要多到不同的企业进行下企业锻炼,了解企业运行的真实现状,在上课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多地联系企业的现状和其他学科进行授课,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是在企业的选取上,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就业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合作基地。比如我校主要服务于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因此在选择企业的时候就应该倾向于寻找该种类型的企业进行合作,以方便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在三年的学习中,实行企业和岗位轮换的方法,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岗位,从而熟悉整个行业,掌握不同课程在不同岗位的作用,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用理论知识去指导企业中的实际工作,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四、新型“工学结合”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新型“工学结合”模式是对“两阶段预分配”模式的一种改进,属于与企业“紧密结合”型的教育模式,该模式能够使学生融入企业,真正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有哪些,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而要达到最好的效果,还需要相关方面的配合。

一是政府配套优惠制度的出台。现在企业用工都喜欢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而每个有工作经验的人都是从零开始的。如何很好地吸引企业跟学校合作,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支持,比如对于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学生在企业实习政府应给予企业现金补贴、房租和水电的补贴等,最大力度地让企业参与到培养人才中去。

二是学校制度方面的改革。现在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色彩比较浓,而这种紧密型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校教育是为学生到企业工作服务的,除了用小比例的考试成绩来考核学生外,更多的是要看学生在企业的表现,包括平时表现、素质体现以及业绩状况等综合考核。

三是“双师”教师队伍的培养。现在的“双师”仍然是停留在职业证书的认定当中。借鉴国内外经验,我们可以从企业吸纳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还可以每个学期选派教师真正到企业进行实践;另外企业可与学校经常沟通,让学校老师了解企业的动向,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行业动向,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2] 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3] 汤生玲、曹晔: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 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4).

工学专业范文第5篇

一、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专业建设上的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塑造一支专兼结合、行业背景浓厚的教学团队,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紧紧围绕石家庄“药都”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将本专业建成制药技术及相关专业准技师、准工艺师培养基地;成为石家庄地区中小企业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和职教资源共享中心;成为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示范。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石家庄市2006年制订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要集中精力抓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纺织服装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的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的特色产业体系,到2010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466亿元,全市实现销售收入860亿元。根据这个目标,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化工支柱产业建设人才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学过程中,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树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学生在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或参与企业科技工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优化组合课程体系。本着“人文课程、社会课程、技术课程并举,核心技术为主线,专业主干课为中心的教改方针”,破除“老三段”课程编排观念,按照实践教学占50.0%,技术等级为中级工的要求,实现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技术应用能力三提高的目标。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以生产型校内化工中试车间为依托,全面推行以生产型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生产型实习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和15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型实训占实践课时50%以上。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完全按照工厂实际设计、安装,是一个小型化的化工生产车间,实现了我院与企业工厂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校内教学平台。车间设计安装合理规范,涵盖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化工原理”“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机械”“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概论”等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15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2.积极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调整学习时间分配,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2学年在校学习,1学年到企业或生产型教学工厂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实训实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将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带到工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训课程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效率。部分学生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到石家庄制药集团、唐山三友集团、河北健民制药集团等企业进行。同时,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科学分类,构建2年在校内为主完成的课程与1年在生产性实习过程中完成课程的课程体系,理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研制出该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3.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做好与石家庄化工化纤厂、河北正元集团等不同企业的合作项目,细化和完善订单培养计划,使订单式培养计划和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建立用人单位对订单培养学生的质量评价制度,提高培养水平。在此基础上,增加订单培养的企业数量,经过3年努力,到2009年使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达到3个,每年订单培养学生数达到30人以上。

4.增加技能证书的种类,提高获取证书的质量。在将“化学检验工”和“制图员”融入教学计划,通过率在97%以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调研,根据河北省地方化工行业特点和企业人才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政府部门(如劳动局)共同开发一系列化工类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化学检验工”、“化学制药合成工”、“发酵工”。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研究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案,在选用教材等方面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