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要点:①朗读 ②赏析 ③探究 ④拓展
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尝试:在实施中我发现,“辩论”――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一放开,众说纷纭、海阔天空,往往难以收场,花时多而收效少。辩题设置不当则学生无话可说,或是漫无边际,反而弄巧成拙。
如何组织有效的辩论赛?在一次次与同事的探讨中,一次次实践中,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确定辩题。
一得:教学中依据什么确定辩论题?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辩论题。那么怎样使论题聚焦呢?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紧扣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辩论
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很好的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效果外,还有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和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如《伟大的友谊》一课,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立足生活和事业两方面探究友谊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辩题:
正方――《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反方――《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课外查阅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观点准备。学生准备后,各抒己见,发言很精彩:
正方:《资本论》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完成的,因此,署上两个人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反方:恩格斯是无私地帮助马克思,不署名字更能看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正方:《资本论》的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恩格斯完成的,书稿中浸润着他的观点和心血,署上他的名字不过分。
反方:他们两个一直都这样互相帮助,把对方的困难看做是自己的困难,所以不用分你我。
就这样,辩论犹如一个火把,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与热情。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学生更深地走进文本,走进文章主人公的心灵,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2.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文本是沉睡的巨人,辩论因其激烈的竞争氛围,犹如一个强力引擎,能极大地驱动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让文本焕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
例如:教学《两块银元》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刘司令和邓政委用不用‘赔’孙老汉两块银元?”此题一出,许多同学齐声大喊“不用赔”,也有不少同学认为应该赔,一时讨论得不可开交。我组织学生按照不同观点分成两大阵营,讨论己方的理由,从课文上寻词析句找根据。最终得出“刘司令和邓政委‘赔’孙老汉两块银元,体现了他们爱民如子的品质,也反映了军民鱼水情”。这样,辩论使学生经历文本的过程具有十分强烈的目的性,并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了高频度的训练。
3.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由于学生的认识差异和阅读经验不同,在阅读教学进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往往有较大差异。利用这种“差异资源”,是设置辩题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辩论。学生有的说是骗,有的说不是骗,纷纷从文本中找依据陈述自己的理由。富有个性的见解相互碰撞,不仅对蔺相如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在寻根究底中撞出了创新的火花。
4.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辩论
在看似无疑的地方挖掘疑点,有时候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猫》一课,可在学完全文后设计这样一个辩题:“老舍先生更喜爱大猫还是小猫?”这样在无疑处寻疑,激发学生再度研读课文的兴趣,并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从细微处寻找论据,提炼出自己需要的论点。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虚心涵泳、感悟品味、言语交锋中,对文本的情感有了更强的共鸣。
5.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辩论热情。
小学生学习往往被定势左右,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文章,如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从小就听得很熟,等到了学课文时,学生几乎是众口一词,认为老师是老调重弹,学习兴趣不浓。这时候,只要老师稍加引领,指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就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时,我总结了南郭先生是一个不讲诚信、弄虚作假、不学无术的人后,问学生:你们都是这样鄙视南郭先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认为,南郭先生很聪明,他消息灵通,有自知之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辩题――正方:鄙视南郭先生反方:欣赏南郭先生,组织学生从文中找依据,进行辩论。随着辩论的深入,学生越来越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简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课堂是未知数,教师应有很强的课程意识,抓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课堂节奏,动态生成辩题,利用学生认识的分歧组织辩论。
在学习《赤壁之战》一课时,有的学生在悄悄地议论:应该给谁记一等功?老师审时度势,决定调整预设,随机组织辩论推进教程。于是设计了辩题:“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满怀探求之心研读课文,竭力寻找课文中的蛛丝马迹,为心中的英雄歌功颂德,有的还自发寻找志同道合者,最后形成了“周瑜组”、“黄盖组”进行辩论。这种主动而积极的实践活动,远比教师讲授知识来得深刻。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可贵的是,在自我感悟课文和言语碰撞中,学生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感悟和创新的火花。
通过课堂辩论,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辩论”落实了读的训练。在课堂上,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这就促使学生研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2.“辩论”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在辩论式学习中,辩论的主要武器是语言,这种短兵相接、面对面的语言交锋,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围绕问题清晰、连贯、得体地表达观点,对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每个同学站在众人面前讲话是一个层次,而站到众人面前敢于辩论、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反驳别人的观点则是更高的层次。如果说口语表达是一种新的能力的话,那么交际能力则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智能。从组织辩论来说,班上学生自己分组,合作查找资料,这本身就是一种交际。从辩论的过程来说,论辩过程中的交流、配合发言都是交际的过程。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1.与活泼金属的反应2.发生氧化反应3.发生消去反应)
能力目标: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人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通过收集乙醇用途的信息,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分析结构的特点,推断乙醇的化学性质,对学生进行结构是本质,性质是形象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的教育;通过分析乙醇在铜催化剂条件下,氧化生成乙醛,铜作为催化剂结论的得出,培养学生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美育目标:学生自学发酵法制酒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体会化学化工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美。另外,通过酒对人类社会的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科学思想: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
科学品质: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和羟基的特性。
难点:乙醇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决方法:这节课在网络教室,其最大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挖掘学生学习的最大潜力。这是本节课一个很大的特点;学习化学的重要思路是:结构决定性质。由乙醇的结构推测乙醇具有什么化学性质。这是学习化学的特点。结合这两方面的特点,教师精心在网络课件中准备了大量材料。在实施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乙醇的结构,大胆对乙醇可能发生的断键位置进行推测。然后学生带着他们的推测进入到乙醇化学性质中的学习。学生们带着他们的推测、假设和疑问,在阅读中、实验中、协作学习中、网络讨论中、师生讨论中努力检验他们的推测是否正确。推测正确的同学就好比得到了鼓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而推测不对的同学认真反思,总结出现错误的原因。这样,既起到了学习乙醇的结构的目的,又可以牢牢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同时,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网络课件、投影仪、试管、无水乙醇、钠、火柴、酒精灯、铜丝、小刀。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利用乙醇的用途引入乙醇的这节课。请学生汇报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结果。后引导学生进入乙醇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2.引导学生进入乙醇的化学性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在此期间,老师可以与学生直接交流,或者在线进行交流)学生学习完以后,利用某些典型例题和学生一起总结交流。
3.指导学生进入在线测试系统,学生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并就一些比较难的题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设计
1.以分组的形式汇报乙醇的用途。(这一信息收集工作学生在课前已经完成)
2.进入到乙醇结构的学习中,并对乙醇可能的断键位置作出推测。
(一)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内涵
多媒体课程资源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资源形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始应用于课堂辅助教学并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始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所接受,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也随之在中小学迅速开展起来。目前,对于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看法,笔者认为,多媒体课程资源是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认为多媒体课程资源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需求,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以多种媒体的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资源。例如:多媒体课件、录像、试听光盘等都属于多媒体课程资源的范围,其中,多媒体课件是教学中最常见、运用最广的一种多媒体课程资源形式。
(二)多媒体课程资源的优势与作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保障,是决定课程目标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的重要因素。多媒体课程资源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课程资源形式理所当然也具有相同的作用与功能。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与传统课程资源相比较,由于多媒体课程资源其自身具有的特点让其在教学中还具有以下一些优势与作用。
1.让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
运用课件,教师可以把语言描述不清的事物直观呈现(自然景色、景观,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把微观事物放大,把普通视角无法看到的宏大场景缩小,把瞬间发生的变化放慢,把无法用肉[看到的化学变化]示出来,把有危险的化学变化进行模拟,把抽象的逻辑关系直观化,等等。
2.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在多媒体技术出现之前的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动手制作了很多的教学用具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制作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示器,用多层透明材料组成的血液流动]示器等,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是,制作道具往往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时,某些道具或者实验是无法通过现场]示来完成的,导致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果自然得不到提高。1998年,当计算机支持的多媒体技术逐渐兴起,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示取代了教师手中不断举起的小卡片,应用计算机技术将]示文稿、动画、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有机整合而生成的多媒体课程资源成为让学生直观了解、愉快学习、帮助自己更加明确问题的整合体。
3.丰富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
多媒体课程资源让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式更多样、更灵活。在传统课堂中,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及信息传播的媒介,但由于受篇幅所限,往往内容不够丰富完整,缺乏拓展及外延的知识内容,而多媒体课程资源不受空间限制,包含的内容丰富多样,并且可以利用图形图像、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多方面地学习、理解知识。
传统的以教材讲授为主的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无法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可以很好地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在解放教师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多媒体]示课程内容的方式节省了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与学生交流、讨论、互动的机会。其次,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满足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需求。
二、长春市朝阳区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实践
认识到多媒体课程资源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后,我区教育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多媒体课程资源建设的工作中来。要想建设好利用好资源,资源的开发是关键。为了加强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为开发提供人力保障
教师是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军。由于当前许多教师对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仍然很陌生,因此,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势在必行。为鼓励教师克服困难学习,学校把教师分成组,每一个技术好的教师带若干个教师,学校主要领导也与教师同时参加培训,一起参加技术等级的评价考试。这种方式促进了教师学习的热情,很多教师下班后仍然坚持完成任务才回家,还有一些教师经常牺牲休息时间自费到社会上参加培训。很快,一大批教师学有所成,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能够独立制作课件并用于课堂教学中。
(二)制定资源开发工作机制,为资源开发创造条件
学校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制定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工作机制,并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的进程。为给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学校新建了专供教师使用的“电子备课室”,教师可以随时在里面进行技术交流与资源开发。教学副校长在听课后,重点对教师课件的质量和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对课件质量提出修改意见。由于学校对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大力支持,教师投入到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中的热情更高。
(三)重视交流,提高开发水平
学校非常重视技术交流,这里的交流包括两方面内容:内部交流即学校内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外部交流即与其他区、市、省的学校之间的交流。
内部交流,就是为每名老教师搭档一个“年轻师傅”,让年轻教师主动和老教师进行技术交流,这些老教师主动去听年轻人的课,学习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技术,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习成熟的教学经验,两者相互提高,让教师综合能力均衡发展。
外部交流,就是指派一些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回来之后向全体教师做专场的学习汇报,把外地最新、最好的工作经验带给教师。2000年,朝阳区教育局组织了由副局长带队率全区中小学负责电教工作的领导赴北京参加“北京教育之旅”活动,到北京史家胡同等学校参观学习,使朝阳区信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主题教学教研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和兄弟学校的同行来到学校听课,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进行。
(四)评优选优,在竞争中进步
学校重视教师参赛,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评比活动,把教师参赛看作是检验他们工作实力的机会。参加课程资源评比活动之前,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先进行校内选拔,再优中选优。每学期,学校都要举办一次校内的优秀课件评选活动,评审组里由各学科推选的教师当评委,他们和学校领导、聘请的专家一起选出高质量的课件。评比时,由入选的教师讲读作品,在规定时间内]示并讲明制作该课件时对教材的理解、知识点的确立、用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预构想、课堂使用的效果、改进设想等。
三、长春市朝阳区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负担加重,资源质量无法保证
2001年,各学校资源开发应用工作已经常态化,把教师几年来开发的资源归类上架,面向校内教师开放。同一年,有很多学校采购了以“三辰影库”为主的素材类资源,更加方便了教师使用。
从2002年春季起,上级教育部门开始给A、B级示范校下达资源开发任务,限期完成,欲在一定区域内实现资源共享。承担任务的教师工作量相当大,一轮工作下来,教师感觉身心疲惫。第二轮工作开始后,学校改进工作方法,在学科内把任务平均分配给所有教师,让教师跨学年工作,每人都分到任务。但最后交上来的作品质量很差。
当2003年的秋季(春季因故暂停)第三轮工作指标下达给教师后,矛盾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成绩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现在,教师们要分出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开发资源,学校的骨干教师为完成任务天天加班,久而久之,当他们对这项工作厌倦时,干脆应付了事,开发出来的资源质量无法保证。
(二)盲目追求数量忽略质量
资源开发工作初期,学校把工作精力放在了全员普及和完成数量上,资源开发工作期,又把精力放在了参加活动上。学校片面追求数量,致使一些课件的质量问题显现出来。
这些质量不高的课件共性是,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完整的、平铺直叙的阐述,内容设计平淡,只是按教学环节“一环接一环”地进行着,没有重点,有的甚至将课前复习、新课、练习、作业环节都编入其中,就像教案一样,还有些教师将师生问答都事先做好]示出来,也有教师将板书也制成了课件,一堂课不写一个字,等等。美工方面缺乏创意,画面过于花哨,颜色反差太大,动作效果过于招摇,有卖弄之嫌,制作形成“八股”,应用陷入“形式”。
(三)开发出的资源与实际应用不相符
经过调研发现,除了数理化理论]示的课件以外,许多课件无法直接使用。不论是出版社的精品课件,还是网络下载、各种资源库里的,甚至本校名师开发使用过的课程资源往往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许多教师反映,别人开发的课件往往不符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用起来不方便,而就算是自己开发的课件,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四)各教育管理部门缺少协调沟通,开发工作停滞不前
例如:电教管理部门给教师下达资源开发的任务后,教师们便将问题反映给了教学领导,而教学领导强调的当然是教学工作。面对电教管理部门的催促,教师只好应付了事,最后,开发出的课件质量当然也难以保证。如果再遇有电教部门的其它活动,资源开发就更得不到落实,最后连数量都无法保证,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由于资源开发工作始终是电教部门唱独角戏,便使得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工作走入了瓶颈,停滞不前。
四、对策研究
(一)充分了解教师的需求
在课件开发之前,必须弄清楚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课件,避免开发与需求的脱节。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学的情景是不可复制的,每个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这就导致除理科表达原理的]示课件能通用外,就很难再有“通用课件”了。解决此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我们要培养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课程资源的能力,做到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对于没有自主开发能力的教师,在为其提供资源前必须对教师的需求有充分的了解。
(二)资源的内容选择要合适
成功的课程资源不应只看它包含的内容有多少,而应该看内容是否切实符合教学需求,是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解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诗句“飞入菜花无处寻”,只需展示“菜花”的场景即可,课件内容应该是大片一[望不到边的油菜花地的图片、视频,因为北方学生没亲[见过“菜花”的场景,怎么也不会想到“菜花”的场面是那样的震撼人,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图片,促进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三)制定课程开发标准
学校可以制定资源开发的基准,要求表现的知识点明确,说理性强,制作简洁,切忌长篇大论,强调课件的作用是帮助教师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把问题说清楚。学校把精品课件给教师]示,让教师在感官上明确高质量课程教学资源的品质标准。
(四)学校领导提高认识,重视资源开发工作
学校里,教学副校长应该是资源开发的第一领导,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挥者。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凡是学校主要领导关心、重视,由教学副校长亲自抓资源开发工作的学校,他们的工作进展得顺利,开发的资源质量高。
他们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是这样的,电教主任做好案头工作,起草资源开发总体工作方案,其中的日程安排要和教学领导一起商定,随教学计划进行。方案中要明确责任分工,任务量的分配,明确技术要求,明确对知识点的确立依据,明确截止时间等。
教学副校长要在电教主任将工作方案向全体教师之后向全体教师进行强调,让教师知道资源开发工作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电教主任要及时把掌握的情况向教学领导汇报,由教学领导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段总结、评价和督促。
一学期的工作结束后,电教部门要实事求是地做出结论,由教学领导公布,如有条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五)责任部门做好科学的工作规划
(1)负责资源开发的领导机构对各校资源开发任务分配进行改革,把每一本书的内容平均分到各学校,这样,每名教师最多也只能分配到一课的内容。相对来讲,任课教师分到的任务量少了,负担减轻,工作起来应该很顺心,开发出来的课件质量也应该能得到保证。
(2)要把握好每次大型活动,有机地将资源开发工作内容加进去,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
【关键词】吟诵;诗情;素养;运用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孕育着我国丰富多彩的诗歌,这些讴歌祖国大好河山,赞美勤劳的人民,抒发爱国、爱家乡的丰富情感的古代诗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升民族的素养。下面我结合苏教版的教材第三册的古诗《春雨》谈一谈古诗词课堂教学建构的做法。
一,故事式的人物介绍,诱发对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
《春雨》是唐代诗圣杜甫的律诗《春夜喜雨》的前四句,提纲挈领的介绍诗人,会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二、吟诵诗文,创设意境
《春雨》是一首浅显易懂的诗歌,读诗、唱诗、吟诗。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读、怎样唱、怎样吟,特别是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随着对诗句语言的理解,学生读得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
1.范读领读,扫清阅读障碍。
2.初读古诗,画出节奏,体味韵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吟诵古诗,激趣,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吟唱录音或视频,按照平短仄长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吟诵。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任何教学媒体都无法代替的。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古诗词教学应特别强调: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开始品味诗意,可谓水到渠成。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师:在朗诵的过程中,你能不能找到表达主题的诗眼?
师:你知道什么样的雨才能称得上“好雨”?生:久旱之后降落的雨,称得上好雨。生:在人们劳碌口渴的雨水,称得上好雨。生:在播种庄稼的时候的雨水,也可以称得上好雨。
在诗人的笔下,春雨富有灵性,深悟人意,难怪人们习惯上把春天叫做“春姑娘”。在春天一到的时候,春雨就悄然而下,这真是一场及时雨。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关注,内心的愉悦心情,其喜“雨”之情溢于言表。
师:这场春雨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吗?生:这场雨是跟随着春风一起来的。师:说得真好,不行春风,哪得春雨?生:这场雨是“潜入夜”的。
让学生先用“潜”组词,引领学生理解“潜”,学生会组出“潜伏”、“潜艇”等词,
师:大家说“潜伏”的地下工作者能让别人知道吗?潜艇在海下航行,能让别人知道吗?生:我知道了,“潜”就是悄悄地,一点声音都没有。生:我知道了“潜”就是偷偷地,春雨有点调皮呢!
师:你还从哪些字眼看出了春雨的特点?生:春雨滋润万物,让春天充满生机。生:春雨细小,不会冲坏庄稼。生:春雨一点声音都没有。
齐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现在闭上你的眼睛,想一想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春雨吧。
生:我看到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原野漫步。生:我仿佛看到带雨的花花草草,羞涩地低着头。生:我仿佛看到春花带雨,鲜艳灿烂。生:我似乎听到小草在拔节生长的声音。
师: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言春雨的“发生”,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四、学会运用,提升素养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之后,我们设计了一下练习:
1.《春雨》中体现好雨的诗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写出诗人喜悦心情的词是“好”。写出春雨特点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在久旱的原野,下了一场雨,我们引用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来赞美。我们把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送来的关爱称为“及时雨”;老师耐心地教育我们,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我们运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总结方法,延伸拓展
我们今天学习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雨》,谁能根据板书,说说今后我们如何学习古代诗词?1.了解诗人,熟悉背景;2. 划分节奏,学会吟诵;3.理解诗意,领悟情感;4.展开想象,学会运用。
《春雨》是杜甫的律诗《春夜喜雨》的前四句,请你运用所学的方法,给四句划分节奏,再读给大家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
出示诗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