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樱树露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皮影;困境;数字化保护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又称“影子戏”、“灯影戏”等。艺人一边在幕布后操纵皮影道具,一边配以独特的曲调和乐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2006年,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目前皮影艺术正面临着传承困难、观众断层等严重的问题,使得这项艺术的传承岌岌可危[1]。虽然皮影戏已经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并不意味着就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一、传统皮影的艺术魅力
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甚广,在发展中吸收了各个地方音乐曲调和表演技法中的精华,从而不断演化形成了众多流派,有唐山皮影、四川皮影等各具特色的皮影。虽然流派很多,但皮影的制作工艺却都非常精良,都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等工序[2],才能呈现出十分精美的皮影造型。皮影的造型十分独特,一个完整的人物由头茬和戳子组成。头茬分为脸谱、帽饰、发饰等部分;戳子则由上身、腿等十来个部件组成。用线将头部和四肢连缀起来,这种人物造型避免了二维平面人物的单调性问题,表现方式更加灵活,有更多的表现空间。人物镌刻更是继承了“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设计思想,并在雕刻技法上注重阴阳协调的原则,使人物端庄稳健。再搭配表演者的操纵能力和极具地方特色的唱腔曲调,以故事演绎的形式歌颂了忠、孝、礼、义、仁等美好品质。皮影人物动可上天入地,翻江倒海;静可悲喜交加,思绪万千;舞台表现力极强,极具艺术魅力。
二、传统皮影戏的困境
皮影艺术历经千年传承,现在出现了断裂倾向,主要表现在表演人才缺失、成品保护困难、表现形式单一三个方面。首先,从表演团的数量上来看,皮影戏班的数量急剧减少。据统计,上世纪五十年代,仅湖南省一个省就有1500多个皮影戏班,大约到八十年代,全国还有1000多个皮影戏班,而时至今日,全国设备齐全具有传承能力的皮影戏班已不足20个。而且很多皮影戏演绎者年岁已高,全国皮影艺人中6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90%[3]。再加上皮影戏的学习难度大,学习时间长,三年时间或许都难以培养一个成熟的皮影艺人,而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新媒体,对传统艺术缺乏耐心,因而表演人才出现严重断层,后继无人。其次,皮影成品保护困难,长时间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和湿度不当也会使皮影变形。在所有工艺流程不减不换的前提下,难以进行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最后,当下受众的审美倾向发生改变,而皮影戏仍传唱古代经典剧目,表现形式单一,互动性与娱乐性不强,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冲击,皮影戏很难得到当下受众的青睐,更难以使受众产生对皮影艺术的认同感。
三、皮影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思路探索
要想让传统皮影活起来,就要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保护和传承,即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数字化技术对皮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数字化存储提供保障、数字化再现提供支撑、数字化展示提供平台、虚拟现实提供发展空间[4],通过总结可具体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皮影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从国外的“美国记忆”到国内故宫、敦煌的数字化保护工程,数字技术一直在博物馆的信息采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皮影博物馆的展示分为静态展示、活态展示和数字化展示三种。静态展示力求还原皮影戏的原始风貌。活态展示即现场演绎皮影戏,动态的表演和静态的陈列相结合,更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目前我国有静态和活态展示的皮影博物馆有北京龙在天皮影文化博物馆、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等。但皮影的现场演出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而数字化展示方式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中国美术学院立项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皮影数字博物馆,该“博物馆”可通过图文和二维三维动画对皮影进行充分展示;环县地区运用道情皮影数字化管理系统将濒临失传的珍贵道情皮影音频、视频、图谱等进行存储。
(二)皮影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皮影艺术图案丰富,可将其直接运用到现代装饰中,比如皮影人物的各类挂件可运用到现代封面设计中;还可将皮影图案进行重新解构,皮影中的人物造型以线性镂空为主,简洁美观,富有运动色彩,可以此为基础,创造出具有动静结合风格的特色化产品,如珠宝创意大赛的戒指造型、皮影字体挂历和象棋产品等。皮影上色采用传统的晕染方式,叠加的色彩更具有梦幻感,并且白青黑红黄与中国传统的金木水火土对应,对比鲜明,这可用在服装设计中,比如中国品牌夏姿陈的服装设计[5]。事实上,皮影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正是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体现,好的设计不仅能满足功能需求,还能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由此追溯到某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成为探究文化发展方向的载体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
公路养护中同步碎石封层的应用
1.同步碎石封层的应用分析在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使用的过程中,大部分使用的是间断级配结构,并且对同步碎石封层所使用的石料,其粒径范围提出较高的要求。综合考虑所需石料在加工时候的一些难度、公路路面防滑性能的不同需求等,较高等级的公路在使用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的时候,碎石的粒径可以选用四毫米到六毫米范围内的。普通公路使用十毫米到十四毫米的碎石就能够满足施工需求。2.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石料粒径的选用在公路养护使用同步碎石封层技术时,需要按照公路路面的平整度、路面的抗滑性能要求等,来对石料的粒径进行选择。一般的公路路面完成一次高质量的碎石封层即能够满足使用的需要。当遇到平整度存在较大问题的路面时候,可以使用合适的石料进行路面下封层的找平处理。
公路养护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的施工工艺分析
关键词:全波场映像技术;高速公路;路基缺陷检测;研究应用
1 高速公路路基缺陷主要类型
由于负荷超标、施工材料或土质松软等因素,往往会使得高速公路路基出现裂缝、空洞和不均匀沉降等缺陷与病害,导致公路路面损坏。在特殊气候、软土路基等特殊路基工程的情况下,给高速公路路基结构的损害会更加严重,不利于高速公路的长期稳定、安全运营以及正常使用,并且严重影响到了抗震的稳定性。
2 检测高速公路路基缺陷的主要方法
对高速公路的检测是公路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目前对于高速公路路基缺陷病害的检测方法中,地震映像检测、探底雷达技术(GPR)、及数字钻孔成像技术应用较为广泛[3]。其中,地震映像检测是通过对比反射波走时和振幅来区分所探测的路基结构中不良地质的一种浅层地球物理方式。其缺点是精确度不高,所以仅适用于如米级等尺度较大的路基结构,不用于对小范围的精确检测。探底雷达技术由于会受到地下水、钢筋网等影响,仅适用于对于如裂缝、沉陷、脱空、含水量过大等路面以下基层及填土路基中的缺陷检测。而对于有损检测手段的数字钻孔成像技术,仅作为单证验证。
近年来,弹性波成像技术不断发展,逐渐受到了无损检测(NDT)领域中的关注。这种技术手段中的冲击映像法,是通过小钢球或小铁捶等人工轻敲介质表面的方式,使得应力波在介质内部传播,当遇到缺陷在形成反射的原理来检测地下结构缺陷及危害。当应力波反射所引起的位移差波会被接收器所记录,再根据应力波的振幅-频率关系图,卓越频谱与波形振幅两者之间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得到出有关地下内部结构中介质内部的缺陷和危害情况。冲击映像法、地震映像法等均属于弹性波检测方法,这些方式大多仅为单方向接收弹性波信号,那么当其遇到边界反射等影响时,其图像结果的精准度就会下降。为了能克服这些缺点,全波场映像技术也应运而生。与弹性波检测方法不同,全波场映像技术是使用多方向的弹性波信号来获取更多的检测信息。本文采用有限元动力分析法的全场传播特性应用于高速公路路基缺陷检测的准确性,并与之前所建立的,带有缺陷三维数值模拟共同研究。发现其波形与三维缺陷模型成像图中所显示的缺陷区域及大小位置,以及在现场探测中的缺陷位置、大小等基本吻合,这就说明了全波场映像技术应用在高速公路路基缺陷病害检测中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3 全波场映像技术原理
在波动理论中,形成波又饕是在半无限空间层的介质中,因介质表面在受到瞬时的冲击作用时,其作用点则会产生瞬时振动而向远处传播。波动在介质传播中又分为体波、面波,该两种又可分为多种不同形式,如体波分为横波(S)、纵波(P),面波分为勒夫波(U)、瑞雷波(R)。其中,横波还具有垂直分量SV波、水平分量3只波。以层状介质为例,在介质传播时,如果弹性波遇到不连续的介质界面,则有可能会导致反射产生。为了将地下构造情况能够反映出来,可以通过分析反射波的强弱进行。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明确全波映像技术的组成,主要是通过单点激发――单点接收的数据采集系统、三维全波场成像系统,并且,单点激发――单点接收的数据采集系统在介质表面布置的过程与实际检测的过程极为相似,均是在模型上进行一系列激发与接收数据,如图1中第一次检验发热一组激发点与接收点主要是Sz和Rz所代表。
将所需要接收的各个方向的响应信号通过计算机上各个接收点R来表示,并进行记录。在通常情况下,主要采用x、y、z三个方向的响应信号。
4 三维有限元缺陷模型
4.1 三维有限元模型
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通过常见的公路结构建立,且还需将路基缺陷设置在其中。整个模型的组成主要是通过路面、路基、路基的缺陷区域三部分组成。将整个模型的单元划分为125168个、节点为141948个,正六面体,0.1m×0.1m×0.1m为有限元网格尺寸。采用无限无边界构成模型底部的边界,从而使边界处的P波、S波能够吸收作为其他自由边界。
4.2 模型参数及荷载
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模型材料参数,采用软淤泥质土对缺陷部分进行填充。介质密度为ρ,弹性模量为E,泊松比为μ。2.5×10-5s为波的采样间隔,持续时间为0.0512s,将固有频率设定在1500Hz、采样频率设定在0至4000Hz。作用点位于网格节点处,而荷载方式则选用垂直集中加载方式。
4.3 全波场响应波形特性
通过模型表面,将模拟检测过程中一系列的激发与接收数据均在其进行,图2为测线布置图。
采用测线1作为例子,与三个接收点上获得各个接收点的平行响应后,为使频谱特征接收点坐标能够罗列在一起,可以通过FFT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图,能够看出响应波形频谱在各个方向上均卓越在1600Hz上,但是,其中卓越振幅所对应的不同位置上均不同。并且,越接近缺陷区域附近越能够看出卓越振幅的效应有显著放大的现象,所以,可以认为该反应是因混凝土之间的界面处与弹性波在缺陷区域中产生反射的。因此,采用测线1和测线4作为例子,研究激发与接收位置对波形的影响,以及定量化显示强反射所造成的相应波形频谱放大倍率。
通过结果能够看出,相比于接受位置,冲击位置缺陷敏感度的位置较大。并且,对横向进一步比较,卓越振幅最大、最明显的为z方向,最小为x方向。通过查看检测区域内的平面分布图,明确看到所有区域位置与所缺陷的位置吻合。因此,说明了最为明显和准确的结果是z方向上的响应波形。
5 针对高速公路路基缺陷的模型试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实际性的现场模型试验是有效检验理论正确与否以及将理论指导应用至实践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为能够进一步科学评估和体现出全波场映像技术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本文在某高速公路模型中预设路基缺陷,并就此进行了模型试验。
5.1 等比例模型的现场试验
图3为某试验场高速公路的等比例模型剖面。从图中可以看出,路基与路面之间有一个深度约为2cm的耦合层(由黏土构成);由混凝土铺成该高速公路路面,路面尺寸为5.80m×2.00m×0.25m;由沥青碎石铺成该高速公路路基,路基尺寸为7.50m×3.00m×0.50m。于该公路模型的路基顶部设置一个尺寸为0.50m×0.50m×0.15m左右的缺陷^域,而后对混凝土路面面板进行吊装覆盖。参考数值模拟形式,本次试验在混凝土路面板表面进行(主要包括激发和接收)。数据采集仪器以及三分量检波器是全波场映像法检测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由专业检测人员利用常规橡胶锤(0.454kg)激发震源,并利用三分量检波器对一个垂直方向弹性波信号和两个水平方向信号进行采集。值得注意的是,在着手检测时,首先应将三分量检波器与震源之间保持0.20m的间距,将两者的冲击点间距设置为0.30m,为每条测线分配8个三分量检波器。
5.2 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全面性分析
利用快速傅氏变换法(FFT)就三分量检波器所记录的弹性波速度信号进行深入性分析,并总结出波形的频谱特征。以测线4为例,分析其响应波形频谱特征,发现其三个方向上接近缺陷位置处的响应波形频谱振幅存在明显上升现象。由此不难看出R波与SH波在混凝土与缺陷之间产生了反射现象。本次等比例模型现场试验所得的缺陷综合情况(大小、位置等)在很大程度上与预设缺陷相吻合,从而在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应用全波场映像法检测技术对高速公路缺陷进行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高速公路路基建设防护对策
6.1 三维网植草
三维网植草主要是确保及提升公路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因此,在进行三维网植草的过程中应根据相关的施工流程进行施工,从而能够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及符合建设要求。首先,在进行网垫前,应对边坡上的杂草、碎石块进行清理,进而让坡面的平整能够保持。在施工过程中,若出现坡面较为干燥的情况,则应采取浇水润土措施。在铺设过程中,要由上而下铺设网垫,检出已超出底坡的网垫,然后再进行加固处理。可采用竹木进行加固,长度为15cm、截面直径为1cm。方式为右上到下。
此外,还需在路肩内15cm左右的范围向下开挖一个沟槽,深度为10cm,以及以竹木加固网垫后再用土填埋。采用搭架的方式处理网垫相互的连接处,宽度为5cm左右,然后使用竹木进行固定。固定完成后,在网垫上铺设一些细密的泥土,然后进行草籽播撒,再将土壤铺设其中,最后扫平表面工程。完工后,对于植物需要进行浇筑、养护,促进成长,从而使其对边坡能够起到加固作用。
6.2 坡面防护
防止地表水对路基的冲刷以及防止坡面岩土风化剥落和使路基尽可能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是进行坡面防护的主要目的。近年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越来越高,高速公路边坡上的绿化度也随之增加,且多以花草树木进行防护。若公路边坡较高,则多以砌石框格种植的方式进行防护。由于各地区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不同,因此在选择路基边坡的植物防护类型时要因地制宜。目前,各地区多以草坪植生带对高速公路路基坡面进行防护。
6.3 喷播防护
采用喷播防护技术进行路基防护,为有效确保铺面平整,应处理好边坡上的平整度、边铺上的杂物,并且,还要对加固处理松动不平整的坡面,选择点状喷浆方式进行。
进行边坡排水处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对涌水、坡面径流的问题综合各方面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可在坡面上安置泄水管,从而使涌水引到坡地;如果坡面上有生长植物,在其不影响施工过程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保留,并且,还要确保与坡面存在相应的粗糙度。因此,在进行施工时,为预防水土流失,利于植物生长,可以在铺面上进行一些粗糙面的修造。进行喷射工作时,应遵循施工原则,由上到下进行,使坡平面与喷射口保持平衡,距离适宜在1m左右,此外,还要将喷射厚度的均匀性控制到恰当。喷射过程中,按规定的配合将基础材料与喷射材料进行配置好,从而使喷射材料的均匀性能够有效保持。
7 结论
(1)以弹性波在层状介质空间的传播机理为依据提出全波场映像技术,从而形成“单点激发――单点接收”的数据采集模式,并最终形成三维全波场成像系统。
(2)就三维有限元数值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处于缺陷位置或与缺陷位置相近的反射波均在x、y、z3个方向产生了卓越频谱不断放大的效应。
(3)在高速公路等比例模型的预设缺陷中使用全波场映像法检测技术,试验结果所体现的缺陷综合情况与实际模型中的缺陷基本吻合,这就体现了全波场映像法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可靠性。同时,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采用全波场映像法检测技术对高速公路路基缺陷进行检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钟鹏飞,车爱兰,冯少孔.全波场映像技术以及其在高速公路路基缺陷检测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学报,2016,38(06):943-963.
【关键词】:民间艺术;传承;产品设计
1.许氏剪纸艺术
许氏剪纸艺术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工艺特征。许氏(许贤英)剪纸工艺品流传广泛,擅长剪花卉;嫁女、娶媳剪喜字、剪窗花、剪各式福、禄、寿、喜图,深受乡邻的喜爱。其女第三代传人顾庆平剪制了大量的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给乡邻剪制了许多作品外,还剪制了成套的《四美图》、《观音像》、《十二生肖图》、《贺岁图》、歌颂党和人民生活的现代作品等。
2.许氏剪纸艺术的传承
由于许氏剪纸艺术是家族式传承,目前,仅第三代传人传承了此项技艺。其次图形创意设计仍处在歌颂祖国和人民生活等形式,覆盖面较小。最后推广渠道单一,只是在县级个别学校传授技艺。
许氏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开发模式探究:推进许氏剪纸艺术保护与传承,应在坚守核心技艺的前提下瞄准当代社会需求,加强多领域交流平台,进行多层次的继承与创新。许氏剪纸随着剪技逐渐娴熟,逐步由荒僻的山村走进县城、走出芜湖、震动江城、踏进省城,被誉为“剪纸大师”,登上民间工艺殿堂。
3.许氏剪纸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转化方法思路
我们所理解的产品设计,既不能单纯的认为是精神产品,更不能视为简单的物质产品,而是兼具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性质。作为物质产品,要考虑其适用性、产出和投入成本,要注重产品的物质材料的选择及工艺性、流行性等商业性因素;作为精神产品,要有创新性内容,更重要的是蕴含情感,赋予故事性,设计师需要把故事的能量通过自身的认知灌输到产品当中。满足人民日常精神文化需求,并通过信息、宣传、教育、文娱等功能,担负着传承精神文明、历史文化、习俗的重任。在产品设计应用中,更应关注的是:好的產品设计更应该关注人们的需求,从外在变化和内在传达齐头并进,从具象到抽象的外在表现和内在传达的结合。好的产品设计更应是具有独创性的,更应是蕴含丰富故事性和情感表达。
3.1产品设计元素提取
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首先要分析许氏剪纸艺术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从而由具象元素中提取探讨许氏剪纸艺术及其深层含义,进而提炼出民间文化元素转化为民间文化符号。通过前期调研、素材收集、草图设计、具象转化、提取元素符号、元素符号的应用、传达文化内涵、进行再设计。许氏剪纸艺术产品的转化应从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两个方面构成。外在表现从许氏剪纸艺术资源搜集分类到具象元素的提取和转化,具象元素的提取可以从服饰、造型、色彩、纹样等进行抽象提取符号化,最终应用产品设计中。内在表现为寓意情感的传达,从岁月积淀的许氏剪纸艺术中传承情感、通过产品传达许氏剪纸艺术的历史故事。
3.2产品的最大特征是创造
产品一定是个性的独特的创造,甚至是多文化交融的产物。本文以许氏剪纸艺术中的几个方面为例:剪花卉;嫁女、娶媳剪喜字、剪窗花、剪各式福、禄、寿、喜图为出发点,通过调研历史文化、形态、表现手法及寓意,结合现代产品的风格特点,设计了一系列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产品,有碟、碗、筷子、杯子、杯垫、装饰画以及许氏剪纸艺术元素的主题餐厅等。通过对上述对许氏剪纸艺术产品的转换思路,通过前期调研素材收集、草图设计、具象转化、元素符号提取转化传达文化内涵、再设计进行设计实践。
3.3产品设计需要情感的传达
鉴于许氏剪纸艺术创作灵感皆源于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较好的寓意等特征,设计师需要把创作中的小故事通过自己的设计语言表达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中,消费群体在看到产品时才会被艺术本身的故事内容所打动。那么,普通的产品变得富有个性化,蕴含主题的表达,才使产品自身含其突出性,赋予产品独有的性格特点。同时开发许氏剪纸艺术产品必须要附有故事卡片,通过卡片直接传达产品背后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故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后,对故事有了认同,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件物品,而是一个可以传承的故事。
4.许氏剪纸艺术元素的应用思路
4.1目标
(1)探讨许氏剪纸艺术的产品开发设计的设计思路、具体款式,根据饮食器具文化设计和主题餐厅的应用领域规划成“系列”进行设计,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
(2)深入挖掘许氏剪纸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开发满足体验式文化空间,与各大餐厅洽谈做剪纸艺术主题式餐厅,使饮食文化更有特色,带动餐饮文化的发展。
4.2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实践考察取得饮食器具文化产品的资料和图片,理解许氏剪纸艺术引用到饮食器具文化设计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理论,把考察的资料与文献检索的资料进行汇总、融合,深层次理解饮食器具文化设计的文化意识内涵。
第二部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发展和装饰特点,深入研究饮食器具文化产品设计的构成要素,许氏剪纸艺术的各项构成要素的设计标准,包括材料、色彩、款式、工艺、等方面在饮食器具文化产品设计应用中的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设计实践。运用前期理论研究成果,从文化显现角度探索许氏剪纸艺术产品开发设计。
4.3拟解决的途径
理论研究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进行考察探究;设计实践环节采取头脑风暴等创意思维方法,进行方案设计,方案设计首先采用手绘设计草图,再用软件制作设计效果图,再到绘图软件绘制尺寸图及相关大样图,最后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实物制作。
5.结语
许氏剪纸艺术设计形式引入到饮食器具文化设计中,创造了体验式文化空间,在公共场所供市民进行学习和认知剪纸艺术,将许氏剪纸艺术与饮食器具文化联系在一起,丰富市民的饮食文化内涵。这不仅对许氏剪纸艺术有了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同时在产品开发设计中也富有突破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
[2]王立新,孙晓玮,论中国剪纸艺术在现代箱包设计中的运用与表现[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0.20(4 )
[3]桂元龙.产品功能识别中的人体工程学[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6).
[4]王婷婷.剪纸艺术形态研究和现代延展[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