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诗词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在每个华夏后裔的血液中。它题材广泛,举凡宇宙人生,羁旅宴游,民生国计,边塞风云,春花秋月,岭云塞草,鸟兽虫鱼无一不可入诗;它的风格多姿多彩,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雅,王维的冷峻,高适、岑参的悲壮------不胜枚举。诗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的魅力在诗词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语调节奏相处得当。
在我伢伢学语的时候,妈妈就天天教我读古诗词。刚开始,我并不懂得它的意思,一心只顾快点背熟了出去玩,如果妈妈督促就认认真真地背。反过来说,如果家长不督促,我就对它置之不理。后来我进了小学,通过老师的讲解,逐渐读懂了一些古诗词,体验古诗词优美的意境与意思,渐渐地爱上了它。现在,我已经上了六年级,虽然学习很紧张,但我总是抽空闲时间去读古诗、背古诗。特别是学校近一年半来以古诗词为重点的教育,使我更加迷恋于它。
每当我接触一首新的古诗词后,第一步便查阅工具书、上网或问老师弄清它的内涵。记得在五年级时,我遇到了一首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怎么也弄不懂它其中一句的意思。还按照习惯的读法,错把那句读成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当时我非常渴望弄清它的意思。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都一无所获。最后,我只好去问韦老师。在老师的解释下,我终于明白了它真正的意思。也明白了它正确的断句应该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从古诗词中,我知道了什么季节的草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什么季节的风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什么季节的夜晚是“露似真珠月似弓。”古诗词陶冶了我的心灵,充实了我的头脑。当我写作时,一些美好的古诗词便在我的脑海里荡漾,使我不知不觉地把它用入文章中,写出来的文章也得到了老师的一致好评。
朋友,让我们都来诵读古诗词,在古诗词这源远流长而又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吧!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固然重要,然而敬业和道德更是学生所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之上,通过进行教育培训、实践操作、自我学习、内化提升等途径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起决定作用并且是相对内化与稳定的基本素质,它是劳动者对社会一定职业了解并不断适应的体现,是劳动者能否进入该职业领域并能否胜任该职业工作的其中一个条件。职业素养一般是某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品质,其中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个人素质等。影响和制约职业素养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劳动实践经验、自身家庭环境、社会工作环境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段话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要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中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把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水平等的培养全部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做好高职学生的培养与教育工作,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崇高职业理想、过硬技能水平、优秀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社会中才会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工人群体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
二、基于职业素养之上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不断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高职校园文化则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根基与不竭动力,并且在形成高职校园整体凝聚力、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将职业素养中的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当前各高职院校所积极学习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就有:“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每年都会由学校或各系牵头,组织带领学生到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向烈士进献花圈。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进一步认识,明确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组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校园里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并深入到嘉定部分社区为社区居民免费维修电脑,帮助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亲身践行雷锋精神,培养自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2.将职业素养中的技能培养融入校园文化。
2013年4月23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通信与电子信息系与英格索兰(中国)校企合作正是签约,一起培养“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的学生。英格索兰(中国)非常注重人才培养,致力于年轻学生的技能提升,这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实习平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这在全校范围内获得了积极响应。2014年9月,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2014上海电子商务技能训练营”,采用“全程企业授课、全课实操训练”的方式,开展电子商务的视觉设计、网页编辑、网络营销、网站运营等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实际操作,在提高学生真实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商务流通系与上海云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零零狸网拍上海嘉定摄影基地”,开展网络营销、网站代运营、网站图片处理等服务外包业务,同时把真实企业任务引入正常教学环节,让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鼓励学生积累实践环节和管理过程中的职业技能经验。各系通过此类校企合作模式,既让学生在校园里积极储备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能在企业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学生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并将这股学习氛围带到整个校园。
3.将职业素养中的意识行为融入校园文化。
2014年6月18日,上海科学技术学院经营管理系与嘉定就业指导中心共同举办了“创业服务进校园———电子商务那点事”校园讲座,用生动活泼的方式、精练而幽默的语言为学生介绍了电子商务创业的有关知识,为学生传授电子商务创业理念、管理经验、创业技巧和流程,丰富了校园文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例如:在首届“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中,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通信系曹博蒙小组的“静音鼠标”、张波小组的“远程设备开度控制器”、机电系张玉涛小组的“两用两轮自平衡电动车”等,这些都激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加上自身的实践技能经验,来培养创新思维及能力;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作品《谁来拯救失独家庭?———关于上海市J区失独家庭的调查与思考》荣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教师除了日常课程的教学之外,还积极带领学生投入到如“红外光通信装置”、“简易照明线路探测仪”、“直流稳压电源及漏电保护装置”等与学生的专业职业密切相关的项目研发过程中去;在“2014年上海市大学生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大赛”的比赛场上,同学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扬团队分工合作精神,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按照赛场规则进行一轮轮的竞赛,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胜利的喜悦,更是坚强与自信,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将职业素养中的个人素质融入校园文化。
【关键词】小学英语;异域文化;英语素养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成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一味地对小学生进行英语知识与相关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小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英语素养不仅包括英语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蕴含着丰富的异域文化内涵的,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渗透异域文化,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小学生的英语理解力、感受力与思维力,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
一、渗透异域习惯语,提升英语理解力
英语理解能力对于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小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低,就会阻碍英语文本的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经常会用汉语的习惯语去理解,这样,就会导致英语文本理解的误差。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英语国家的一些习惯语,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理解能力。
例如,对于“small potato”这一英语词汇,如果从字面意义理解是“小土豆”的意思,这是小学生在英语文本阅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因此,对于这个词汇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结合西方的习惯语让学生明白不能仅仅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而应该从习惯语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词汇是“小人物”的意思,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明确“big fish”也并非“大鱼”的意思,而是“大人物”的意思。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结合西方习惯语的用法来理解英语词汇。在英语词汇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解读,那么,小学生可能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学习障碍。而教师如果能够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去理解西方的一些习惯用语,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英语理解能力的提升。
习惯语是一个国家固有的文化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从习惯语的角度去思考英语词汇的意义,这样,才能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英语理解能力。
二、对比中西文化差异,提升英语感受力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是造成英语文本理解阻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这样,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英语感受力。
例如,在中国往往会用黄色去代表高贵的地位,而在西方国家则不是这样,他们往往是用紫色来代表高贵的,这就是中西文化的一大重大差异。如,“green hand”并不是指绿手的意思,而是指新手的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体验中西文化之间的这一种差异,从而有效地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英语理解力。这样,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理解不同层面的意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猜想与猜测,从而不会让英语学习出现去死记硬背的现象,从而使他们的英语学习充满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小学生的英语理解提供具体的“支架”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个“支架”最为重要的就是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
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结合具体的中西文化差异去理解英语文本,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对英语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这样,他们的英语感受力就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三、突出汉英句式区别,提升英语思维力
中国人与西方国家的人在思维方式上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一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句式的区别,更为明确地说是表现在语法上的差别。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语法差异,也是造成小学生英语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突出汉英句式之间的区别,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小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例如,对于“It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这个句子,如果从汉语的语序去翻译,是指“这是第一天的新学期”的意思,显然,这样的理解肯定是错误的,根据英语的语法,这个句子指的是“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中西语法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这样,小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英语思维能力,从而为高效的英语文本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小学生提供中西语法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小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善于渗透异域文化,让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把文化教学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感受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为他们的英语高效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为他们英语素养的综合提高提供平台。
【关键词】音乐教学小本文化艺术素养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音乐教学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对提升小学生的人格的塑造、思维、创造力的开发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校本文化与提升小学生艺术素养呢?我从以下几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丰富教学形式,提升音乐教学审美性。
教学形式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音乐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音乐的“愉悦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音乐的要素上;音乐一旦离开了音乐要素,“音乐”也就无法愉悦,“人文”也就无所依附。所以音乐课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突出音乐教学的“音乐味”,引导学生在感知音乐作品表现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音乐作品内部,揣摩作品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音乐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音乐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玩味音乐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音乐教学中所有的活动必须是紧紧围绕音乐展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即从音乐出发,通过音乐活动的参与,关注音乐的旋律、调性、曲式、织体等等。其中,老师对音乐要素的把握要非常到位,要明确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什么,然后所有的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些要素而展开,把学生的听觉越来越深入地引导到想让他们关注的音乐,充分地体味着,这就是从音乐到音乐。
二、构建校本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芯”,只有具备了与众不同的“芯”,才可能实现学校文化深层次的校本文化,以及整体的和谐统一与健康发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愉快的学习音乐的过程。往往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机械的教育方式,经常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喜欢学生音乐课上的活泼劲,以为这是在扰乱课堂,严令大家做好,只注重书本的知识,而缺少对歌曲的深入的挖掘,导致小学生对音乐课的反感,更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学习的音乐的兴趣,并善于保护和培养。在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喜欢音乐,但唱起歌来就是表现的不是很自信,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时,我一边鼓励她,一边教她怎样唱好一首歌,保护他对音乐的兴趣,人也变的自信多了。
三、在音乐教学中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审美教育 。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的素质。因为音乐是抽象的听觉的艺术,要注意培养感知的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都表达着浓浓的深情,所以要注意在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的表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总是让学生随着录音带学唱歌,有条件的可以用电子琴或是脚踏风琴教唱,但这些都是围绕着课本再转,没有什么新鲜的教学的方式。在一些优秀的音乐公开课中,运用了许多切合实际的灵活的教学法,打破传统的枷锁,编创出具有特色的教学的方法。我个人以为是很值得推广的。比如一些运用游戏的教学法,比如用跳蹦蹦兔,来学习节奏、鱼咬尾的方式来记歌词等等,都是很好的边做游戏变学歌曲的好方法;除此之外还要回归到教材当中,吃透其中的要点,并将知识进行串联起来,做到推陈出新,提高教学的质量,不知不觉中使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处在智力发展的初级的阶段,所以每个人的音乐的才能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认真的引导,在对学生的学习上要一视同仁,对待学生的才能天分上则要因材施教,使其得到长足有效地发展。
四、将音乐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音乐是一种很高雅的生活艺术,它是源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也是承载着历代文化的精华。《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空洞地灌输音乐”。在一些重大的节日中的音乐都是很具有几纪念意义的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轻缓的音乐让整个世界的人民都一同团结在一起,开阔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世界各组的儿女,是一种无形力量,吸引着人们的心田。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舒展我们的身心,感受那豪迈的温柔的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音乐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操练中提升自己的音乐的素养。
五、综合运用各种音乐设施,提升学生音乐素质成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等技术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它作为新兴的的教育工具,具有将视觉和听觉一体化的传播功能。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身体的各个感官都非常的敏感,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音乐,我们怎么样运用好这些先进的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呢?在音乐课堂上可以播放歌曲,学生可以一边聆听音乐,一边可以欣赏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将音乐的器材充分的运用到歌曲的创作拓展中,激发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创新能力。
六、及时反馈评价,提升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两型人文素养;湖湘文化;交错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181-02
一、“两型”人文素养的内涵
所谓“素养”,其含义有二:一是指平素的修养;二是指经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素养”又被称之为“人文素养”。素养对于人,是指人的素质和品质,我们通俗地理解是指一个人的秉性与教养。我们深入理解:“素养”就是指人的“素质能力”和“德育修养”,“人文”是指“人文科学”。因此,广义的人文素养涵括人们的人文科学和知识水平的发掘能力,狭义的人文素养则是指以某种精神动力为轴心的人的内在品质的具体体现。
我们今天对“两型”人文素养的索源,可以追索到西方的“生态教养”和“生态文化教养”。美国学者大卫・奥尔1992年提出“生态教养”[1]。他认为,人类的行为之所以对大自然产生严重的生态危机,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缺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充分而科学的认知,包括缺少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深入探讨,因此他主张,应当进行全新的生态教育与培养,使每个社会成员养成必要的生态教养,以便人类能顺利进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后现代社会。另一位美国学者卡普拉在他的《生命之网》中,着力重申了奥尔提出的生态教养含义,强调每个社会个体应必备的生态教养对于人类重建生命与生态之网的极端重要性[2]。卡普拉强调在当代极其复杂的科学背景下,突出对生态和生命网络的深入理解,培育人们对生态知识教养的深入理解。因此,有人把它总结为“生态文化教养”。
结合当前我们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经过对以上对“素养”内涵的深入理解,我们便可以得出“两型”人文素养的真正含义。“两型”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现实中所体现的节约资源和对环境爱护的行为习惯,是以“两型”理念为核心的人的内在品质的集中展现;指人们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两型性”的秉性与教养。“两型”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的“两型”的社会素养和“两型”的个人素养的综合表现,这二者的关系,“两型”社会素养是“两型”个人素养的集合体现,“两型”个人素养是两型社会素养的最坚实基础。从构成上看,“两型”人文素养是“两型”行为素养、“两型”制度素养、“两型”道德素养和“两型”技术素养的总称。其中,行为素养是“两型”素养具体体现,制度素养是保障,道德素养是“两型”素养的根基,技术素养是推动力。我们今天建设“两型”社会的魂魄与脉络走向,就是培育“两型”人文素养。同时,培育“两型”人文素养,其宗旨在于实现两型社会构建的全民自觉参与,是“两型”社会建设走向自动自发的人文坚磐基石。
笔者认为,“两型”人文素养包括三大块:即“两型”市场素养、“两型”政务素养和“两型”社会素养。其中,“两型”市场素养是指市场交易中,市场主体(包括工商业主和普通员工)所具备的以“两型”理念为主导的修养和素质。“两型”市场素养在“两型”人文素养体系中起着中间关键性支撑作用。其包括生产中“两型”产值理念的坚固树立,产业与产品中“两型”产品和产业相关的市场机制的确立,市场活动中的“两型”行为模式等等。其次,“两型”政务素养是指执政的党和政府在行政和服务中所表现的“两型”的政务素质和修养。“两型”政务素养是“两型”人文素养构建的先决因素。“两型”政务素养包括“两型”政务消费、“两型”政务服务、“两型”政务考核、“两型”政务行为模式等方面。其中,在行政和服务中防止和杜绝奢侈、浪费型公款消费,构建符合“两型”要求的政务行为,政府绿色与“两型”GDP的考核机制的建立,构建当前政府“两型”政务行为模式,是当前“两型”政务素养培育的重点。在湖南乃至我国,“两型”政务素养还包括政府在两型社会构建的过程中,所起的示范倡导和带头作用。最后,“两型”社会素养是指社会大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在“两型”理念的支撑下所应备的修养。“两型”社会素养是“两型”人文素养构建的核心内容,包括社会的“两型”人文理念、社会的“两型”行为习惯、社会的“两型”法律与制度体系等方面。
二、湖湘文化与“两型”人文素养的交错
(一)传统湖湘文化崇奉理学、倚重道统,具有浓烈的忧国忧民的御外情结,加上湖南内陆省份的闭塞,人们易于产生顽固保守、排斥外来新兴事物的心理,这与“两型”人文素养中要求开放创新精神不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