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语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0429

国内刊号:11-1251/G4

邮发代号:2-130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原名《西方语文》(双月刊)创办于1957年6月。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我国外语界第一家学术期刊,也是我国目前发行量最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该刊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审稿制度和编辑体例均严格遵从国际惯例,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由北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语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负责编辑,并实行同行专家匿名审稿。本刊由北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排印出版,是我国目前发行量最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每期印数在 35000册以上。本刊长期列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还获评\"北京市十佳社科学报\"和\"北京市一等奖社科学报\"等。并为《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本刊以学术性、规范性得到国际学界认可,为美国《语言学与语言行为研究文摘》(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Behavior Abstracts)、《社会学文摘》(Socioloigical Abstracts)等著名文摘检索刊物收录。

外语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葡萄牙外语教学;中国外语教学;“一带一路”;国家外语战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

1葡萄牙外语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1.1“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1)“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战略构想倡导以经济合作为主、兼顾文化交流,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和认可。第71届联合国大会于2016年11月26日通过决议,欢迎“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该决议得到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成。“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来自亚非欧三大洲,大多是新兴经济实体或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国别复杂,语言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潜质。葡语区国家作为沿线经济带的较为活跃的经济体,在中葡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2)国际化人才战略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我国一直致力于这方面人才培养和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及“抓紧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的人才战略。这两个纲要要求重点培养一批急需的金融财会、外贸、法律以及信息、生物等高技术方面的国际专门人才以满足对外经济贸易需求。

1.1.1我国学界对葡萄牙语区外语教学研究现状

现代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各具特色。欧洲非英语国家英语教学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有长足的进步。傅荣等其他国内外学者[12]所调研和述评欧洲国家英语教学中,对葡萄牙语区国家外语教学调研涉猎很少。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葡萄牙英语教学发展动态留下思考的余地。蒲志鸿[17]在总结《共参框架》中行动教学法时指出: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中国步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我国外语教学可以学习借鉴基于行动的欧洲语言教学法。葡萄牙英语教学在行动语言教学方面做出了实践和探讨。伴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地进一步落实,中国和葡语区国家交流更加紧密,教育文化交流日益紧密,为探索葡萄牙外语教学及其影响提供了先决条件。多数“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我国外语语言战略的研究强调外语专门人才掌握至少两门外语,以便更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交流与合作。我们这里强调英语作为全球商务语言在国际商务中举足轻重。所以国际战略人才培养首先要强调深谙英语,尤其是英语的国别变体(varietiesofEnglish),因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家国家复杂,英语呈现众多变体,比如新加坡英语、马来西亚英语、印度英语、巴基斯坦英语等。我国外语教学的首选语种是英语,其他语种都是在高中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再学习,并且培养能熟练运用其他外语交流的人才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相比较来说,熟练掌握英语的国别变体时间短,运转快,可能能满足外语人才的“一带一路”倡议急需人才的要求。所以对外交流以英语为主,兼顾当地语言。

1.1.2“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我国外语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我国的外语教学已经取得了非常可观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异。南北差距和东西差距始终存在,而且近些年由于经济发展放缓、人才流失等原因,这些差异还在增大。这种区域发展差异势必造成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外语教学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也不例外。中国是考试大国,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以考试为中心。大学四、六级考试和英语专业的四、八级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考试证书和升学就业挂钩等现象使得我国的外语教学表现出重知识轻能力等种种结症。张绍杰[21]总结中国外语教育费时低效的原因。外语教学中的拿来主义把西方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直接引用,却“忽视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文化语境和外语教学的优良传统”,那就是“片面中技能,轻知识,重听说,轻读写,重外语素质,轻人文素质”。沈骑[18]也强调外语教学中“重语言,轻文化”;“重工具,轻人文”;“重西方,轻本土”的这些现象,势必造成外语类高端人才匮乏,忽略了外语学习中本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决策性作用,难以满足“一带一路”理念对我国外语人才的需求。王银泉[20]从实际应用能力的角度谈论我国外语教学的症结。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实际应用能力低,我们的外语教育远离社会实际需求。结果就导致我国大学生无法适应国家国际化战略需求(蔡基刚,[10])。胡文仲[14]和王守仁[19]阐明我国学生英语能力明显弱于他国,建议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必须转型。外语教学的这些现状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国培养的人才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好。不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对国际人才的需求。

1.2葡萄牙的外语教学

1)葡萄牙国家位于欧洲大陆最西端,中葡两国一直保持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2006年加入博洛尼亚(Bologna)欧洲教育框架体系。博洛尼亚协议要求大学生掌握除英语外的两门其他外语,博洛尼亚协议要求各个成员国相互承认学历和学分,鼓励学生和教师学习就业流动性,体现文化的多元化和语言的多样化,要求欧洲高等教育保证教学质量。这个协议主张发展终生学习的理念,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考虑到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在国际经济、社会、教育和文化交流中举足轻重,葡语区国家尤其是葡萄牙在培养外语人才方面采取了“一条龙”培养战略,从小学到高中英语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紧密衔接。受益于欧盟教育一体化进程,葡萄牙国内英语教学水平和国际化方面取得明显进步。①葡萄牙高等教育体系划分为综合性大学和理工学院,具有实用性强和国际化等特点。其开放性表现在传统、现代、革新和国际化程度等方方面面。受益于欧洲高等教育博洛尼亚协议,葡萄牙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其中包括欧盟大学合作联合培养硕士项目(ErasmusProgramma)。同时,国际化进程也推动和加速了外语教学的发展。葡萄牙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多样化、国际化与市场需求衔接紧密。高等院校录取宽进严出,按照高中三年所有考试成绩(70%)和高考成绩(30%)的比例录取,以减少学生升学压力。在人才培养方面,葡萄牙的培养体系具有如下特点。1.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讨论式学习、鼓励机制、心理调研、小班教学、创造性思维研究、创新性研讨、辩论小组活动、各个学科课外小组活动(groupwork)和课外实践课。其中,实践课里的参观大学、参观博物馆和野外考察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深受欢迎。参观大学的校容校貌对于中小学生起到精神激励作用。2.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人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尊重个性,畅所欲言。没有过多的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因此,标准化试题所占试卷内容的比例很少。教学侧重于学生独立观点、创新精神的培养,保护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鼓励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庄智象等[22])。3.课本束缚力小。教学资料来源渠道多,教学内容来自教师指定的读书目录、报刊、影视音像制品和互联网等。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考试,没有年级统一考试。学生课外阅读量大,不拘泥于课本知识。4.实事求是、自我评估、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在校情况。每个学年分三个小学期。在小学期结束时,学生都要对所学科目进行自我评价并给出分数。教师也把学生自评作为评估学生的参考值。学生自我评估可以培养学生了解自我、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自我考察和反思中不断清醒认识自己并锻炼自我认知能力,为自己未来从事工作打下基础。②葡萄牙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就分科。科目为理工科和科学-人文学科,非常详细。科学-人文学科包括科技、经济和社会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语言和文学以及视觉艺术五个方向。此外,葡萄牙的高级中学还开设相当于我国技工学校的理工课程,毕业后可以直接参加工作,也可以通过高考升学。高中阶段的外语教学除了普通语言和文化知识外,还结合学生所选专业,传授专门用途的英语。外语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习惯、语言水准、学习动因、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和目标等因人施教。这样的课程设置实用性强,考虑人才市场需求,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所需国际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行性参考。③英语是葡国高等院校讲授最多的外语。英语不是欧洲非语言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而是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进行选修。专门用途英语/学术英语传授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或者是其他专业选修英语的学生,这些专业是法律、医学、心理、计算机科学等。中小学语言教师培训课堂上同样使用英语。高等院校所提供的课程必须从国家和地方需求以及个体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葡萄牙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录取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母语和英语。以阿威罗大学(UniversityofAveiro,UA)和科英布拉大学(UniversityofCoimbra)为例,这两所大学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和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相关。阿威罗大学开设的语言与企业关系专业,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非常高。除了要求学生精通葡萄牙语外,至少掌握两门欧洲语言。此外还必须选择一门亚洲语言汉语或者阿拉伯语学习。阿威罗大学大学英语专业方向还提供语言与编辑研究、语言文学和文化以及翻译专业。科英布拉大学的英语语言专业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课前预习,充分利用字典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所大学开设众多英语本科课程。从基础英语到高级英语、比较文学、当代北美文学、语法、语言学简介和语言、文学与社会等课程。鼓励学生运用英语批判性思维进行小组论坛和反馈,提供给阅读书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3葡萄牙国家英语教学对我国的启示

1)针对上述我国外语教学的症结和葡萄牙大学外语教学的特点,为适应“一带一路”对外语战略人才需求,我国外语教学应该从葡萄牙大学外语借鉴如下内容。①鉴于中国外语教育地域发展不平衡,鼓励师生到教育发达地区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国内和国际科技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教学改革。鼓励师生国内的流动性,和其他兄弟院校合作,邀请专业特色的老师来本校教学,争取实现国内院校间学分学历相互承认。同时也鼓励中国教育和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学校应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鼓励学生出国学习,做好交换生和留学生的交流工作,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增加国际视野,积极推动校际交流与合作。②弱化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改变考试为中心的观念。改革高考制度,改变一考定终生的制度。适当时候考虑把部分平时考试成绩做高校录取的参考。严格把关,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③培养批判精神和多组织课堂讨论。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兴趣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庄智象等[22])。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④加强外语中中国别和区域知识教学,开展和促进跨文化和跨学科外语教学与研究。强调关注英语的国别变体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家国家复杂,诸多英语变体存在。教学时候要有所侧重,关注印度英语、巴基斯坦英语、新加坡英语、马来西亚英语等英语变体的存在,顺应国际商务交流的需求。⑤培养国际战略人才需要早做准备。高中提早分科,分科细腻,培养专门人才,教授学生专门用途英语。葡萄牙各类人才培养提前准备,根据计划要比我们要提前三年。高中分科早,为学生将来择业做好准备。人尽其才。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要学习当地语言文化知识,尊重民族文化传统习惯。同时宣传本民族文化,避免本民族文化失语症的发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战略人才,加大中国文化的宣传力度,培养中国自信。⑦积极培养学生自觉的公民意识,建立自我评价体系。葡萄牙的英语大纲明确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强调自我和自我的作用,作为欧盟人乃至世界公民的意识、义务和品德。用所学知识和专长服务社会,做负责任的公民,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公民意识增强、自我认识能力提高和工作能力总结对将来从事工作受益匪浅。刘利民[15]指出“成功的外语教育有助于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让人民学会从更宽广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并在相互交往中培养开放包容的性格以及善于交际合作的精神,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社会的稳定”。

2结论

外语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母语策略;语言迁移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A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直是语言教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至今仍无定论。当前,受文化全球化及一元论文化思想的影响,外语教育中越来越热衷于目的语文化的教授,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较严重的文化依附心理,并逐渐地被西方文化所侵蚀,甚至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这不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也是外语教学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外语教学如何走出这一误区,按照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教授目的语文化,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走向民族文化的淡化,这正是当前外语教学的困惑,也是当前外语教学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试图结合有关迁移理论对外语教学中的母语策略作些探讨。

一、母语迁移研究

迁移究竟是什么?一些研究者提出,迁移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其实质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何谓语言迁移?迁移是不同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存在于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在语言研究中,既包含不同语言之间的迁移,即语间迁移,如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迁移;也包含同一语言内部的迁移,如英语词汇学习对阅读理解的迁移。关于语言迁移,时下流行以下三种理论,一种是情境性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经验的获得并不能独立于具体的情境,相反,是与具体的情境相连的。一种认为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获得一套孤立的抽象知识,而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还有一种就是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中介作用或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的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据此,Lado提出母语迁移观点。其认为,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同时,他通过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差异的程度与学习者学习上的困难程度有密切的联系。

二、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

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很多,包括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对材料的理解程度、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定势作用、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及知识的应用等。对于这些制约因素,有学者认为以下两个问题与语言迁移密切相关。首先,情境特征引起的关注。情境包括最初的学习情境和后来的迁移情境,两种情境是否相似影响迁移水平。其次,迁移的主动性与通达性。通达性指学习者可以在迁移机会出现时,顺利而恰当地提取有关的经验或可利用的资源。主动迁移意识是学习者认知的自我调节的一种表现,有效的学习者有强烈的内部动机来调节自己的语言学习活动,如主动识别先前的语言学习与目前任务的相关性、主动提取可利用的资源等,这些都是语言迁移得以产生的必要条件。

三、外语教学中的母语策略

通过上述母语迁移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母语迁移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而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外语教学中竭力避免母语中介作用或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我们不应纠缠在外语教学中是彻底摒除母语还是充分利用母语的讨论中,而应该关注母语迁移发生的条件、迁移的程度、迁移的内容与内在机制等,弄清母语迁移的性质,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为促进母语正迁移,在外语教学中往往利用母语来辅助外语教学,即母语策略,往往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在母语环境中注意创设特定的情境因素。以英语学习为例,在汉语环境中学习它,如果脱离实际、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则尽管学生在头脑中储存了所学的语言知识,但这些知识可能处于惰性状态,难以在适当的时候被激活、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或迁移。为此,教学中应考虑到情境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充分创设并利用各种情境,以使语言迁移达到最大效果。比如,创设英语角、英语园地等。

(二)在母语环境中注意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研究发现,仅靠学习者自发地、独立地去迁移,实际上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外显的或内隐的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参与语言交流活动的机会与情境,有教师的帮助,则迁移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强。其次,要注意改善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期望及其相应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积极期望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创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课堂气氛,则有助于师生广泛地交谈、合作和倾听,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感。

(三)在母语环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涉及知识、技能的掌握问题,但如果教师仅要求学生去背诵、操练单词或句型,而不教给学生一些进行深层次认知加工的方法,则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械的、孤立的,很难灵活准确地应用于其他情境中。在语言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可能就缺乏相应的内部动机来主动激活、提取并使用所学习的语言,或不知道何时、何处、如何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或适宜的情境中,导致课堂中的语言学习与应用是脱节的,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在母语环境中注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外语教学中,使用目的语时,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与使用母语时相比要低得多,因此,难免在心理上产生某种程度的窘迫感和压抑感,而这种感觉在不同个体的学习者身上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对于有进取精神、自信、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学习者而言,它可能是一种动力;对于退缩、自卑的学习者而言,窘迫感和压抑感可能会成为外语学习的阻力,使学习者对外语学习产生恐惧、厌恶感而拒绝使用外语,逃避用外语交流。为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鼓励学生用外语进行交流,努力尝试新的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意义,对于学生主动使用外语的意识及其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结语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普遍特征,语言迁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学习的实质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学习理沦,还有助于指导学习者学习和教育工作者改进教学,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参考文献:

[1]朱神海.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北京,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6):30;

[2]蒋晓萍,康兆春.中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错位与出路.广州: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9-70;

[3]姚梅林,吴建民.迁移机制与语言迁移[J].宁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3-4;

[4]赵志庆.语言迁移与外语教学.西安:新西部,2007(16):163;

外语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

欧美地区国与国的交流容易,得益于语言的相近和通用语言(英语、法语)的普及。汉语虽历史悠久,有许多优点,使用的人数达十几亿,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要刻苦地学好她,掌握她,运用她,也只有学好我们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才有助于学好外语、用好外语,但汉语对外国人来说毕竟学起来比较难,使用的国家也比较少。为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便于交流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扩大国际的交往和合作,学习和掌握英语等外语对中国人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交往迅速扩大,对外语和外语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相比之下,亚洲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甚至孟加拉、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由于英语比较普及,对外交往就比较容易,而且成了它们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和吸引外资的一大优势。我国由于英语等外语普及不够,影响了对外交往的规模和效率,也吃了不少亏,对我国许多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对外交流合作也受到很大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后进的地区甚至制约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我国在各阶段的教育(基储高教)对外语教学一直是重视的,开课很早,课时不少,从中学(有的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因此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外语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

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国人更有效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就好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个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并用了一个星期天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他在北京介绍他的教学方法的录像,看后感到很高兴。张思中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一位特级外语教师。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效的,为我们改进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提供了一项可贵的经验。

对于教学,我不是高用,但根据我们自己学习的体会,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法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利用青少年记忆力好的优势,集中一段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大量常用词汇,熟背经典课文,然后再通过反复阅读、翻译,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掌握文法,强调按照记忆的规律,通过反复和循环,加深记忆;注意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还有一条就是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方面有不少优势,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事半功倍的。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将近四十年时间)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也参加了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并作出了不少贡献,甚至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所以说,这种教学法也是许多老师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晶。这种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际情况,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学外语,我看对成人学习外语也是有效的;既适用于英语,又适用于其它某些外语,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现在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还有一 个难题是教师队伍问题,而张思中教学法恰恰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经过一段培训,一般外语教师都可掌握,解决了我们师资问题上一个人的难题。总之,它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见效快,容易推广。

正确的理论对指导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但正如《实践论》中讲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断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们不论搞现代化建设,还是搞教学改革,都要提倡实践、实验。凡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实际效果的经验、方法,就应该加以肯定,进行总结、提高和推广普及,使之在更大的范围产生更多更好的效果。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一种好的经验、作法并不排斥其他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要因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和争论影响了对基本上是好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的推广。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张思中老师的外语教学法,扩大推广面,要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编制计算机教学软件(在制作外语教学的音像制品及计算机教学软件时,要注意尽可能采用母语国的教师的录音,以便外语的发音更加准确),加快师资培训,提高外语教师的业务能力,下一步还要研究教材和教学体系问题。

国家教委和所属的中央教科所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希望你们坚持不懈地继续做下去,进一步总结、完善、推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争取在一 两年内取得更多的经验,然后在更大范围推广。真理是没有终极的。任何一种好的教学理论和经验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张思中老师的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探索也并未终结,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学无止境,教也无上境。希望张思中等老师戒骄戒躁,努力实践,继续不懈探索,以总结我们自己经验为主,也要吸收国际上的好成果,逐步形成一套更加适合中国人学外语的有效的方法,为提高中国人的外语水平,扩大对外交往,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初中英语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梁仪 1997.2

外语教学范文第5篇

伴随着世纪之交高校扩招浪潮的开始,多媒体技术迅速被运用到高校教学中。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指出:“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最有可能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此后,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上他又说:“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是我们的手段。”因此可以说,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从最开始就被赋予了更新教学手段、变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改革的神圣使命。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也加入了教学改革的队伍。然而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之后,外语教师和学生们都发现,传统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模式背景下发生的过渡语僵化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使大家对这次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疑问。本文将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僵化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发生原因,解除大家的疑虑,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

(一)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媒体技术能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引入外语教学,从而创造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必然是以某种先进的理论为基础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后出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最早由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索引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能再做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应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相应地,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而应起主导作用,作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紧紧围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进行。那么,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呢?黄若妤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多媒体技术具有视频、音频、互动、实时等多种感知的优势,特别适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如一缕春风为传统的外语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它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它最核心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三个词:量大、质优、高效。

所谓“量大”,是指在进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时,由于采用了多媒体电教手段、多媒体教学光盘和PowerPoint课件等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高密度的信息,同时节省了以往教师板书、擦黑板的时间,因而在固定的时间内传递出的信息量比以往大得多。

所谓“质优”,是指多媒体技术在辅助外语教学时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资料,代替抽象的语言描述,并能最大程度地设计具体事物的仿真环境,创造出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语言环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

所谓“高效”,是指通过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即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其中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实验表明,人们94%的信息来自听觉和视觉,多途径、多感官刺激对于信息及知识获取十分重要。另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该实验告诉我们,如果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交流表达出来,其知识保持的效果就会得到大大加强。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进行以视听、交流为主的形象、立体、交互式教学,使学习者更加有效地成为信息的加工者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三、过渡语及其僵化

(一)过渡语

过渡语(Inter—languageIL)(也有学者译为中介语、媒介语)一词是由Larry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来的,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指语言学习者所创造的与母语和目的语都不相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或者说是尚未学到家的目的语,它不断离开母语向目的语渐进。Selinker(1972)认为,称其为过渡语是为了强调语言学习者在结构上处于其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中间状态。

与Selinker同时期及之后,有不少学者参与到对过渡语的研究。其中Adjemian论述了过渡语的性质,认为它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僵化现象和反复性这四大特征。联合则指出过渡语还具有母语依赖性、目的语不可接近性和过渡性。

(二)过渡语僵化

过渡语僵化,也称过渡语化石化,也是由Selinker(1972)最先提出的。他说:“当使用非本族语者(即便能流利使用)长期不变地处于非目的语语言结构的高原现象成为僵化现象。”他认为,约占95%的外语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最终到达目的语的水平,即绝大多数二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会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

随后,Selinker还对这一定义进行过增补,并于1996年将这一现象重新定义为:“语言的僵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僵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

JackC.Rechards等将该概念进一步解释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这样一个过程,有时出现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的各个方面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会成为固化或僵化”。

三十年来,中外学者都对过渡语僵化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有如下几种重要学说。一是Selinker的“心理论”,二是以Lenneberg和Lamendella为代表的“生物论”,三是Schumann提出的“文化迁移模式”,四是Krash.en的“认知模式”,最后一种是以Ellis、Vigil和Oiler为代表的“相互作用论”(亦称为“反馈模式”)。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各种语言学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四、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导致过渡语僵化的原因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并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从理论上说,应该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建构自己的语言。可是事实究竟如何呢?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的04级和05级采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部分班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表明,有73.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发展停滞或几乎停滞,也就是发生了过渡语的僵化,而且这种情况也与任课教师的反馈大致相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时。未能实现角色的正确转换

根据Selinker提出的过渡语僵化“心理论”,导致僵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训练迁移,其中就涉及到教师教学方式不当。采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以后,虽然教学手段更新了,但部分教师却未能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仍然在课堂上扮演“主角”,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忽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忽视师生互动。而另一部分教师却只是充当了多媒体光盘、课件的“放映员”,毫无课堂艺术可言,在教学活动中似乎可有可无。这样下来,课堂教学效果甚至不如采用多媒体技术之前好,学生过渡语僵化现象依然严重。

(二)部分外语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好

Krashen认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语言输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习者掌握语言就是理解输入的结果。他提出了“i+1”的概念,即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大部分为已习得语言,而另一部分则是具有挑战性、且可以转化为可理解输入的新内容。部分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不加处理地将多媒体光盘、课件上的内容统统呈现给学生。一方面,由于输入量过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思考、消化、吸收的过程受限,难以抓住知识重点,一堂课下来,似乎学了很多东西,而事实上却又是无所收获;另一方面,由于输入质量不适,学生难以将教师授课内容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入。因此,过渡语僵化现象就难以避免了。(三)很多学生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不太适应

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来是近几年才刚刚开始的,很多学生也是刚刚接触到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适应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首先,很多学生对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只是关注其形式,而忽视其内容。久而久之,对新颖形式的新鲜感消失之后,学习兴趣锐减,学习动力不强,出现了Krashen认知模式中涉及到的“情感屏障”,从而导致过渡语僵化。其次,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与传统的线性结构教学方式不一样,具有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特性。很多教学内容以窗口形式弹出,发散性、跳跃性很强,学生难以适应,难以抓住教学的重点,学习效果不好。

(四)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在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程度与积极性。减少了师生交流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一个原始目的就是解决高校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大学英语课程往往实行大班授课,一个班的学生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甚至近百人。这无形中就使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师生交流的机会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过渡语僵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五、解决措施

按照Selinker的观点,95%的二语习得者在语言能力的获得上出现僵化现象,只有5%的学习者能获得母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进入这个5%的行列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需要关心的问题。

(一)加强文化教学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处于文化之中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熟悉其相应的文化。应该庆幸的是,外语界已经就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达成共识,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狭隘的语言教学观念,丰富和健全了外语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但是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课堂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未能认真地选择西方的文化内容,将一些连西方人都知之甚少、不予关注的细枝末节的东西用多媒体在课堂上长时间地播放,不仅耽误了课堂时间,还让学生们一头雾水,影响了学习兴趣;二是文化教学占课堂教学时间比例太长。我们知道,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缩小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加强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认知。但文化教学不能代替语言教学,只有融入其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二)优化语言环境

优化语言环境就是要在输入和输出两方面作文章。正如Corder所说,学习者的母语为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关于目的语的假设,只有通过大量的目的语输入,才能减少母语的干扰程度,建立目的语的认知语法系统。大学英语教师应尽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增加阅读材料,播放影视录像,开设英语书报室、广播电台等,加强语言输入。但在确保“量”的输入之后,还应注意提高目的语输入的“质”。在正确估测学生现有水平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分级教学,提供难度适中的输入,同时还要考虑输入的多样性、趣味性。在输出方面,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输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有机会写。其次对输出中的错误应有正确的反馈。犯错误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必然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应采用肯定的情感反馈以及否定的认知反馈对待学生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既不伤害学习者的自信与自尊,不至于产生情感障碍,又纠正其学习过程中的非目的语形式,避免过渡语僵化。

(三)提高师资水平

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外语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外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外语教师能力不仅包含他们的外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还应包含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外语教师要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以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拓宽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和渠道的同时,注意掌握节奏,监控质量。此外,外语教师还应慎重选用教材,使之既有时代性、趣味性,迎合学生口味,适合学生水平,又尽量错误较少、语言纯正,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