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海泛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各种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二作用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
三注意的问题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四、各单元活动计划
(一)“献给母亲的歌”
“母爱”的主题,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如冰心的诗《纸船》,的散文《回忆我的母亲》。屠格涅夫的《麻雀》则描写了动物的母子之情。
第一项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编辑、概括、交际等语文能力。在这种情感基础下,再通过与自己的母亲聊天、采访母亲等形式,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母爱的体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许是日常生活中的寻常小事,我们每天沐浴在母亲的深爱当中却浑然不觉;也许是受到母亲严厉的批评,心存怨意却不知这其实是更伟大的爱。第三项活动的开展,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母亲严厉的批评,从而认识到,溺爱是有害的,爱,就是对成长负责,对未来负责。
在前面几项活动的情感准备下,可以“献给母亲的歌”为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这项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是配乐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看电影片段、图片展示等。可以从这多个项目中进行选择,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这项活动是对前面几项活动的升华和总结,既是对母亲感激之情的表达,又是对母亲热爱之情的深化,同时也要求把孝敬母亲的感情化为实际行动。
(二)、寻觅春天的踪迹
开展活动时正值春季,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走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第一项活动开展的方式,可以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含义,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
第二项活动是对前一项活动的伸展和提升,可以采用艺术创作或者出一期墙报的方式来对春天进行深情歌颂。也可以采用“春天的赞歌——散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方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项活动是用诗笔、画笔来表现春天。活动有两项:“为画题诗”和“为诗配画”,教师要对这一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提供一些范例,并进行解说。注意要求不能过高,以激励为主。
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的同时不要忘记“捕捞”语言,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翔有机结合起来。
本次活动可按四倥早分为4----8个合作小组,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代表到班上进行汇报与展示。
第一项活动可以讲述自己迷上科学的事故,也可以谈自己是如何受挫的。第二项活动的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可以利用墙报、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来展示。第三项活动可由各小组的发言人介绍科技信息,或者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期间,同学们可以提问,发言人简要作答。第四项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追求的进程中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加强讨论,甚至激烈辩论,在搜集准备及讨论、辩论的过程中加强对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四)到民间采风
关心自己的家乡,搜集整理家乡的民风民俗,能够生动、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培养热爱自己家乡的美好情感。
这次综合性学习,内容活泼,也有较为多样的方式可供选择,相信学生一定会。活动时要求学生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法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所搜集的材料,拿出成果:或做游戏,或编词条,或办展览,或撰写报告,或进行评论------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我的母亲》是自传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的不懈追求的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非常诗化,具有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五篇课文中,《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高人。此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应当做好以下两点: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何况是初中学生!再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Ji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另外,“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科学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49-02
1.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这就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迫切的时代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这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就必须以学校为依托,更新教学理念,从思想意识上得到革新把科技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教育,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更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
我们过去太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没有顾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难与社会问题一一对应起来。所以教学内容应考虑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懂得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以便使学生掌握那些属于基础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丰富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 ,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带有方法性、 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规定学生要"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
2.要营造氛围,确立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们就会主动的学科学,积极动手实践,从而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我认为学生的科学教育重在科学启蒙,应着重培育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这种教育不能孤立的进行,必须与所学的教材密切结合起来,因材施教,适时引导,手脑结合,学以致用。长期以来,有不少语文教师心存偏见,认为科学教育是理科的事,与文科无关,缺乏科学教育的意识。现在必须更新观念,重新给语文教学定位。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科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3.渗透教材,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人们的科学素养不高主要在于科学知识的弱化。作为语文教师,我要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强化科学意识,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素养撑起前进的风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材提供的各种具体的常见事物和现象,如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月相变化、物体运动、人际交往等等,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不断积累感性经验。有了这些基础,学生的科学知识也就自然丰富起来了。
4.立足教材,把握科学教育的因素适时施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总共6册,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育的课文有20篇左右。教师宜深入钻研教材,针对每篇的特点,确立教育的目标,选取合适的方法,实施对学生有效的教育。《月亮上的足迹》、《登上地球之巅》、《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旅鼠之谜》、《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课,适宜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荒岛余生》、《大雁归来》、《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敬畏自然》、《伟大的悲剧》等课适宜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邓稼先》、《真正的英雄》、《热爱生命》、《那树》、《喂――出来》等课,适宜对学生进行科学科学思想的教育。教无定法但有方法。要想使科学教育深入人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巧妙的安排教学程序。经过探索,我总结出的教学方法是;新课导入,激趣;研读文本,探求问题;合作交流,互通信息;拓展延伸,开阔眼界。
4.1 新课导入要有吸引力,讲究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情趣。
4.2 要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探求真知。
4.3 合作交流,互通信息,取长补短。
5.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锻炼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安排了36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每册6次。其中《感受自然》、《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的起源》、《黄河,母亲河》、《漫话探险》、《马的世界》、《说不尽的桥》、《莲文化的魅力》、《科海泛舟》、《背起行囊走四方》、《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脚踏一方土》等都适宜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育。很显然,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从最简单的观察、调查做起,扎扎实实进行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能力。
6.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科学教育相互结合,注重渗透,鼓励探究,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不断发展,让科学实践活动深入学生的心,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班会课开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不仅让他们学会知识,更让他们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及学会做人的道理。所以开展科学教育的活动更是符合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七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我开展与之同步的班会活动。
总之,虽然语文课虽不像科学科那样直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但是只要巧妙的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固有特点,让她犹如一缕春风,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确实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科学素养,培养了学习科学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推行,教师宜树立大语文教育的理念,平时的教学主动把语文知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课程知识融合起来,借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特点;引导;方法
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转变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来,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和意义
1、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为内容的综合、教育功能的综合和考察评价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调学科之间的联系”。
(2)实践性。综合性学习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因此,实践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大特点。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在实践的过程中,更要看重的是过程,而不要过分追求结果,应尽力突出过程的完整性。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绝不越俎代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
(3)个体主动性,整体互动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思想碰撞。
2、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型特点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资料,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可见,这一课型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位在学生的问题上,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一切的创新都来源于问题的产生。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抑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而这种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正是二十一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课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根据需要处理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语文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定能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二、综合性学习的引导方法
1、树立大语文观念,找准学科的契合点
(1)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找准切入点。尽管现行教材每周都安排了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但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而应树立大语文观念,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例如:印度洋发生海啸,数以万计的当地灾民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世界各地人民,包括我校师生都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让自己的爱心突破国界,飞往异国他乡。这就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加之这又是自己亲自参与的事,学生兴趣肯定更浓,积极性也会较强。另外,还要拓宽学科视野,找到学科间的契合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引渡并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授课时,要注意加强各科知识的整合。
如《人民解方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中国历史》的学习获得;在学《邓稼先》一文时,正值伊朗核问题最关键的时期,上课时联系当时背景能使学生明白发展核武器对我国国防的重要意义,加深对邓稼先的了解。
(2)尝试开展多种活动的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针对具体的主题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如《走上辩论台》可组织辩论赛;《说不尽的桥》可写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科海泛舟》、《走进小说天地》可进行知识竞赛;《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古诗漫步》可进行探究成果展览;还可开展进行情景表演、游戏、赏析等活动。
2、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指导。如缺乏教师的指导,往往会使活动陷入盲目的状态,因此,教师应时刻记住自己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重视课前准备工作。很多时候,教师只关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结果,对课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感受自然”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寻觅春天的足迹”,一些教师往往出于安全考虑,让学生闭门造车。这只能做表面文章,使整个活动失去了意义。
一、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
准确把握课程目标,是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前提。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对初中学生提出了4 个目标,分别牵涉语文学习的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语文各种智能的能力则是学习的知识能力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培养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成为生活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接受审美的熏陶、培养自己积极健康的性格和生活态度、与别人愉快合作、相处等则是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初中语文教材,考虑到了这个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综合性学习编写的一个共同点,从总体上看,都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排列。如人教社八年级下册教材,全册共编排了六次综合性学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这六次综合性学习专题是:
1.献给母亲的歌;2.寻觅春天的踪迹;3.科海泛舟;4.到民间采风去;5.古诗苑漫步;6.背起行囊走四方。其中1、3、5 为小综合性学习,它的规模相对小些,层次低些,一般是比较简单的语文学习活动。2、4、6 为大综合性学习,相对要求比较高,规模大,难度也有所增加。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基础上,往往又设计了若干个子课题,倡导发挥自主精神,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编者有心,教者有意,学者有法。语文教师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是做好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容忽视的方面。断章取义,或偏离主题,则达不到编者所设定的预期目标,自然也就很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细化学习活动过程,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自由组合,以4~6 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2.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3.充实补充,装订成册;4.全班交流、展示、评价,评选优秀资料和优秀个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细化活动过程,就是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态度。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就为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综合性学习要把识字、阅读、写作、口语等语文基本素养,列入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这一基本目标,努力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使语文与其他学科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转贴于
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有时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但其着眼点仍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面,是人文精神与学科精神的相互融合。例如,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其目标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天文、地理等学科内容,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
笔者在上这一课时就重点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故事和神话,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资料有:嫦娥奔月、月亮中的桂花树、月亮中的吴刚、古人关于月食的认识等。特别是同学们对民间天狗吃月的绘生绘色的讲述,让大家在笑中明白人类对天体现象的认识过程,同时为人类的大胆想象而惊讶。正是人类有如此丰富的想象,才造就了丰富的月亮文化。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习方式的创新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般的学习活动,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力求有感受,有发现。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让学生有比较多的选择余地。活动内容、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通常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
事实证明,每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每次合作活动,小组成员分工应当明确,注意成员之间的通力、有效合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施展自我,培养学生自觉合作的意识与精神。
在展开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心理疏导、方法指导和价值引导上。心理疏导主要指: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乐于另辟蹊径,善于发表新见,特别是对那些不爱说话、羞于交际的同学,鼓励他们多说多辩,培养他们会交际、善合作的心理品质。方法指导主要指: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如调查、考察、访谈、收集整理资料、研究及研究报告写作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价值引导主要指: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培养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和习惯,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成功”和“成果”,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质。
四、以评价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评价可以检测学习的成效,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一种手段。每一次评价既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检查和总结,也是接下来学习的一个起点。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必须坚持全程评价、正面评价、主体评价和多样评价,以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语文综合性学习,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一是要把评价重点放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就必须贯穿于其学习语文的全过程,要注重学习结果生成、发展、形成的过程,将语文学习的整体评价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二是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评价。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所以语文学习的评价方式就不能偏于一种,更不能以一次考试或一张试卷定终身,要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全方位评价每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