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寒露节气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寒露节气吃一些传统的吃食有好兆头,而且还能强身健体,比如寒露吃藕,可以增强抵抗力。2021年寒露节气是几月几号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年寒露节气是几月几号,请您阅读!
2021年寒露是几月几号2021年寒露是公历2021年10月8日9点25分,农历辛丑年九月三号,星期五。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养荫润肺食物推荐银耳——益气清肠、滋荫润肺
银耳味甘、淡、新平、无毒,既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益气清肠、滋荫润肺的作用。既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又可增强肿瘤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力。银耳富有天然植物新胶质,外加其具有滋荫的作用,是可以长期服用的良好润肤食品。长期服用可以润肤,并有祛除脸部黄褐斑、雀斑的功效。银耳是种含膳食纤维的减肥食品,它的膳食纤维可助胃肠蠕动,减少脂肪吸收。
百合——养心安神、润肺止咳
具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之功,而且还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新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医上讲鲜百合具有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对病后虚弱的人非常有益。对中老年人及病后身体虚弱而有心烦失眠、低热易怒者尤为适宜。做成菜谱,味醇而不腻,脆甜清香,具有补益五脏、养荫清热的作用。
梨子——清肺养肺、润燥止渴
梨果鲜美,肉脆,酸甜可口,风味芳香优美。富含糖、蛋白质、脂肪、袒?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梨子具有清肺养肺的作用。多吃梨的人远比不吃或少吃梨的人感冒机率要低。梨可改善呼吸系统和肺功能,有润肺的功效,可以降低肺部受空气中的灰尘和咸尘的影响。
蜂蜜——润肺养肺、清热润燥
蜂蜜是传统的补养佳品,具有清热补中,解毒止痛,润肺养肺的功效,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老年人在秋季可以蜜代糖,常常服用。从效果来看,蜂蜜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可以清热、调和、润燥的效果,对于那些有着口干舌燥、容易上火的人来说,多吃蜂蜜的话,就有肠胃的功效。
芝麻——滋补肝肾,益血润肠
黑芝麻要食两用,具有“补肝肾,滋五脏,益经血,润肠燥”等保健功效,被视为滋补圣品。一方面是因为含有优质蛋白质和丰富的矿物质,另一方面是因为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珍贵的芝麻素及黑色素。有滋补肝肾,益血润肠,通便,通如的功能。
寒露是第几个节气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节气,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属于秋季。
2.今日寒露,我把心迹表露:对你的真心,即使暴露也依旧温暖;对你的热情,即使天寒也依旧如火。愿我的双手,可以温暖你的心房。有我,你就没有寒露。
3.寒凝露染,雾上北国
4.有花有露好风情,有风有雨显真情,朋友久别思念真,日日盼望能相逢,寒露十分秋意寒,愿你添衣更保暖,祝你万事如意,身强体健。
5.瑟瑟秋风洒,隐隐寒露来;短信虽为虚,条条送祝福;天气日渐冷,健康需照顾;多食瓜果蔬,美容又滋补;再次祝愿你,快乐过寒露!
6.用音乐点缀我对你的思念,用节拍敲打幸福的乐章,用旋律律动你美好的明天,让你在寒露的节日里感受丝丝的温暖,让你不再孤单,幸福快乐是首选。
7.恭喜你中了6份奖:一等奖快乐;二等奖健康;三等奖吉祥;四等奖幸福;五等奖好运;六等奖祝福,祝你寒露好运幸福吉祥健康快乐全部搬回家!
8.快乐挂在你的脸庞,却牵在我的心上,幸福住在你的心里,却占据我的整片天堂,寒露到,天气凉,我便为你送上温暖,多添衣,要快乐,幸福这就到。
9.一日寒露二心相牵,送上一声问候二字温暖;一颗真心二语关怀,送上一份祝愿二字康健;一个拥抱二友情深,送上一份吉祥二字永远!寒露快乐!
10.天冷秋渐晚,风轻水潺潺。枫林又红遍,霜叶尽飘散。山高云淡淡,寒露思漫漫。很久没见面,依然心挂念。遥寄祝福意,愿君更康安,幸福伴身边。
11.嗨!知道吗?不是韩寒来了,不是露露促销,是“寒露”来了,带着我温暖的祝福,带着我的嘘寒问暖,带着我的露水思念,身体冷心不冷,节日快乐。
12.一季寒霜冷了秋水长天,一夜清露湿了西楼月圆,我轻拂衣袖又见寒露,飞花向晚云水依旧。回眸处,只见祝福迎着秋风把情意永留,愿幸福在你的指尖流转,快乐在你的眉间蕴含,好运在你的视野翩跹,寒露快乐。
13.我想问个问题,寒露它为啥叫寒露呢?不知道吧,我来告诉你吧:寒字告诉你天冷要有屋,祝你早买房,还不做房奴;露是告诉你注意添衣加被,注意保暖。白露到了,祝愉快!
14.月上清寒凝露,秋染盛境风华
15.寒露到了,天冷了,要多穿衣。送你一支蜡烛,冷了可以取暖,想我了可以思念我,我就像火苗一样,希望陪在你身边温暖你。
16.漫漫人生,聚散无常;飒飒秋风,送君吉祥。盈盈风霜,带来健康。片片落叶,深情难忘。淡淡岁月,幸福久长。微微寒露,喜气洋洋。祝寒露节快乐!
17.露出你的笑脸,迎接寒露,露出你的才华,赞美晨露,露出你的胸怀,包容天露,露出你的感动,接收到我寒露的祝福,愿你寒露愉快。
18.露出盛世甜蜜幸福的滋味,露出美丽漂亮潇洒的风度,露出美满怡情自得的笑脸,露出富裕吉祥快乐的心情,露出如意健康强壮的体魄。愿白露惬意快乐康健!
2、寒露寒露,把风采展露,信心十足;让微笑流露,快乐长驻;让成功显露,辉煌眷顾;跟好运上\"露\",成功不误;伴祝福一\"露\",愿你幸福。
3、寒露到,快乐为你披上开心衣,美好为你换上幸福袄,吉祥为你戴上幸运帽,平安为你穿上健康鞋,朋友则为你送上真挚愿:愿你安好,事事如意!
4、小草躲进了地里,花朵跑进了土里,青蛙藏在了泥里,大雁飞进了云里,寒露天气开始冷,温暖问候送给你,快快钻进被子里,带着幸福快乐到梦里!
5、更深露重霜降到,及时添衣暮和朝,时光流走不留痕,思念默默在缠绕,星语心愿你最懂,只愿一切都安好。霜降愉快,幸福常在。
6、盘根老树渐消瘦,鸿雁南飞频回眸。露白叶落又逢秋,天高云淡碧水悠。轻风徐徐绕心头,思念绵绵何曾休。寒露时节忆朋友,添衣保暖乐无忧。
7、寒露的风,凉嗖嗖;寒露的雨,冷冰冰;寒露的霜,白茫茫;寒露的问候,暖洋洋;寒露到,天转寒,记得添衣哟,愿身体安康,幸福围绕,寒露快乐!
8、太阳光芒照四方,露水莹莹花枝傍。寒露到来天气凉,心中牵挂更绵长。问候声声情万丈,祝福不停耳畔响。短信虽短情谊长,愿你身体永健康!
9、炎逃热离寒露到,风起叶落笑。天高云淡雁南飞,露珠晶莹寒光耀。早餐莫忘要吃好,晨练无需出门早。中午享用皇帝餐,晚饭肉汤蔬菜糕。祝寒露腰腿好!
10、露一露笑脸,让烦恼无处藏身,露一露幸福,让忧愁远走他乡,露一露快乐,让郁闷自惭形秽,露一露真诚,让祝福传遍千里,寒露节,愿你展露笑颜,开心无限!
11、深秋望断南飞雁,引思故乡老村庄。大槐树下聚相邻,亲热招呼嘘寒暖。大雁把我情谊传,问候家乡农家汉。人老体弱不胜寒,加衣添帽保健康。愿寒露好身体!
12、愿你的事业“露”亨通,愿你的生活“露”顺畅,愿你的感情“露”通畅,愿你的心里“露”程快乐,寒露节,愿你“露露”通畅,幸福无限,寒露快乐!
13、寒露到了,晶莹的露珠,为你闪耀吉祥,鸿运当头;为你悦动美好,幸福无限;为你滚动平安,福寿延绵;为你倾吐心声,情真谊切:愿你开心,幸福永远!
14、寒露到,天冷了,就让明媚的阳光照耀你,心窝暖暖;就让厚厚的衣裤包裹你,温暖无限;就让真挚的情谊沁润你,心情好好。愿你一切安好,事事如意哦!
15、秋风习习冷飕飕,秋雨绵绵心儿凉;秋叶飘零百花残,秋露晶莹寒露到;朋友特来送问候,情浓谊厚暖你心;愿你寒露多保重,一切如意心情好!
16、寒露到,点点露珠花草傍,送来好运和吉祥;寒露到,悠悠牵挂更绵长,记得早晚添衣裳;寒露到,声声祝福耳畔响,愿你幸福又健康。祝寒露快乐!
17、寒露花露亮晶莹,晨光照射银光耀。天气渐凉早晚冷,出门作业穿衣暖。秋凉运动要注意,适量锻炼好身体。祝福朋友大丰年,幸福歌声满天扬。
18、一夜秋风花叶黄,一滴露水寒心上。一条短信情意传,天气渐凉把衣添。天寒地冷友谊深,关心问候表我心。早晨上班口罩戴,防止感冒疾病传。寒露到了,愿朋友身体健康更妖娆!
“人工智能”从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就已经有关于这方面争论。而笔者通过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其背后的现象学哲学基础的研究,认为一些科学家之所以在对待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上各执一端,主要是因为他们所秉承主客二元思维方式,即把人工智能看成一种具有独立思维的客观实体,进而取代人类的主体地位,将人类变成其发展的客体。而对于主客二元思维方式的批判一直麦克卢汉的媒介学和现象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 现象学及其反主客二元思维方式
主客二元思维方式是起源于笛卡尔的西方近代哲学观念,这种观点主张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进而来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理性审视能力。应该说这种主客二元思维方式对于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学高歌猛进的背后掩盖不了这种思维方式背后的根本性矛盾。
从哲学根基上讲,这种主客二元思维方式在本体论上表现为二元论,在真理观上表现为符合论,这本身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证明主体对于客体认知的合法性。正如胡塞尔所说,这种二元论和符合论的思维无论如何解决不了所谓的客观感觉材料和主观意识的沟通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其实是它混淆了意识活动的对象。在胡塞尔看来,意识活动的对象并不是那个超越与意识之外的所谓“客观实在对象”,而是内在于意识的,被实项和质料充盈着并且时刻被意向性意指的一种意向的对象,而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那个意向对象并非超越于意识的,而是一种意向性活动之中,由意向性描述所建构出的意向性本质结构的属性的集合。在这个认知模型中,我们发现,虽然有意向主体和意向对象,但是他们共处于一个意向性活动的行为框架之中,这实际上是跳出了主客二元思维方式的第一步,即在认识过程中承认了一种“共在域”的存在。
而对于这种“共在域”,海德格尔的论述就更加有说服力。首先,对于人和事物的打交道,海德格尔有一种“上手状态”理论,即用具所具有的一种为人所操作的良性互动状态,而这种“上手状态”对于人和用具之间的关系协调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1)它意味着用具一定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严格地说,从没有一件用具这样的东西‘存在’。属于用具的存在意向总是一个用具的整体。[1]80
2)用具在和人进入操作场域的时候用具本身是不被意识到的。“切近之‘物’特有的自明的‘自在’是在那种使用着它们却不曾明确注意它们的操劳中来照面的。”[1]87
而海德格尔用一种“烦”的理论为这种用具在行为场中的一种不被注意做出了解释:即人要最大程度上减少对于自身行为在时间进程中的缺乏,窘迫和不适应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减少一种“操心”的状态和生存的一种压力感。
综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现象学的反主客二元思维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人和外在世界的交互行为的考察上,其关注于具体的意识,目的,和操作行为在一个具体行为场域中的发生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所谓原有观念中的主体意识和客观实在的东西都参与了这个结构的发生和延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近代哲学主客二元思维方式的限制。
2 麦克卢汉“媒介延伸论”背后的现象学思维
麦克卢汉的媒介学和现象学不谋而合的地方则是它们对于传统西方的线性的,逻辑的理性思维方式的批判。正如麦克卢汉所说“西方人头脑接受的训练是从A到Z,而不是从Z到A。这个头脑正在逐渐退化,越来越迷糊,它完全靠视觉原理(即逻辑)工作;……到了电气时代……视觉和理性统治的时代从此终结”[2]这句话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不是一种由原理来推出方法的西方应用科学思维,而是恰恰相反,要回过头看来考察一切技术和艺术发生的本源性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排除所有先入为主的意见,彻头彻尾地对于眼前的现象进行考察。这实际上就和现象学的一种“先验还原”的思维不谋而合,它要求我们要仅仅从当下的绝对被给予出发,来解决事物的依据和基础问题。而另一方面麦克卢汉在此排除的是两种媒介研究倾向:即追求精确的经验主义和追求社会批判功能的欧陆哲学,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等。而之所以要悬置他们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对于媒介本质的把握不能像传统的理性主义那样或者通过精确的测量,或者通过严密的逻辑,而是通过直观。这其实就和现象学的另一种方法“本质直观”不谋而合,它要求在无前提性的意识里面确切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所以我们发现,麦克卢汉的媒介学有着深深的现象学烙印,而最能体现出麦克卢汉的反主客二元思维的便是他的“媒介延伸论”。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媒介互动论。媒介作为人的器官的延伸,其本身和人处于一种统合的状态。人们通过延伸自己的感官能力,来使得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媒介的样态反过来会对人自身的行为和人类的社会组织产生一定变化。麦克卢汉以电力技术的发展为例:“在机械化时代,我们实现了自身的空间延伸。如今,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之后,我们已在全球范围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延伸,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了时空差别。”[3]
2)自我截除理论。自我截除在麦克卢汉眼里是人的任何延伸都必然造成的结果。“人体在无法探查或避免刺激的根源时,就诉诸于自我截除的力量或策略。”[4]58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自我截除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因适应外在系统所产生的强烈的身体压力的手段。而人们对于截除的一部分是感到麻木的,无意识的,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正是刺激的压力所造成的自我截除或延伸。作为一种抗自己的机制,他的形象产生泛化,难以觉察的麻木或震撼。自我截除不容许自我认识。”[4]59
联系我们上节讲到的海德格尔的“上手状态”我们发现,自我截除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入“上手状态”而使得人自身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自我截除后的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一个由人和用具组成的大主体。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深受现象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他们的基本的观点都是反主客二元的思维方式。
3 “人工智能”主客二元思维倾向
现阶段,科学界会按照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问题,将人工智能划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所谓弱人工智能,即是“发展研究人类和动物智能的理论,并能通过建立工作模型来测试这些理论,……他们并不认为机器本身能够思考、具有感情和意识。因此,对于弱人工智能来说,模型只是帮助理解思维的工具。”[5]所以很多人并不认为弱人工智能会对人类造成多大的威胁。
但是问题出在强人工智能身上,持强人工智能观点的科学家认为强人工智能应该和人类一样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并且具有创造力,自我意识和自我进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强人工智能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它会取代人类的主体地位,进而将人类变成其自我发展和进化的工具。一些科学家甚至还认为,人类根本无法遏制这种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且它将是现阶段所有弱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和人工智能最终的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
但是,我们在看待这些观点是应该意识到:无论是弱人工智能还是强人工智能根本的目标都是建立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客观实在体,都是实现“机器也可以像人一样思考”,只是弱人工智能者认为机器能够部分做到这一点,强人工智能则认为机器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甚至很多行为主义科学家还不满足于机器仅仅是思考,而是和人一样拥有社交,协作甚至是共生等更加广泛意义上的
独立。
所以,基于这种思维,所以很多科学家才会产生“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的争论,即所谓谁才是主体的问题,进而才会产生“人工智能”这样的将人工智能和人极端对立的命题。
4 对于人工智能概念理解与发展的新思路
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做一个论证,即这种像科学家所想的完全由人的技术打造,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人工智能存在的可能性问题,笔者基于麦克卢汉的媒介学及其现象学基础的理论基础认为:人类试图通过纯粹技术打造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和行为而存在,并具有自身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行为体在根本上是不可行的。
1)现象学证明:基于海德格尔的“上手状态”理论,人类之所以将技术和人自身打造成一种整体,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在于避免一种由于和完全独立和陌生的“他者”而产生的“烦心”和“操劳”,即一种缺乏,窘迫和不适应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减少一种“操心”的状态和生存的一种压力感。而如果一种完全独立于人的,具有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工智能行为体的出现,不但没有减少这种压力感,反而增加了人的这种打交道的压力感,所以人和这种人工智能行为体的打交道必然会有不适感,所以这种技术的市场化一定会遭到抵制。
2)麦克卢汉媒介学证明:根据自我截除理论,人和工具的最佳关系就是人不会意识到工具的存在,进而避免一种因强刺激所引起的压力,但是一种独立于人的人工智能的出现,虽然会导致人们在应对自然和机械问题的压力会减少,但是同时,人和人工智能,任何人的社交信息的压力会增加,所以此消彼长,人的根本压力综合并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其次,根据自我截除理论,人的进化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地方在于人的进化不是依靠对自己身体的加强,而是通过延伸身体,避免强制身体而使得身体受到压力进而获得一种大脑的轻松的环境,进而使得信息在脑中进行复合,产生创造。而根据这种推论,人工智能目前首要的任务,还是要替人类做很多机械的工作,比如大量重复和复杂的计算。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史不可能自己通过自我解除来减少压力,激发自身内部的创造性的。
所以,基于以上论证,那种试图通过纯粹技术打造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和行为而存在,并具有自身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行为体的做法,无论是在和人的关系的角度还是其自身的发展创造力的角度都是不可行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整体,它的终极发展不是一种独立于人的客观实体,而是一种集合人脑智能,工具和技术智能,社会智能等多种交互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行为和操作状态。它的本质是在于通过对于人身体的延伸,连接和杂糅,使得个人的能力能够在庞大的延伸和连接交互网络中能够:
1)最有效的进行任何的操作。
2)最大化提升人的操作体验感。
3)最大化减轻人们通过外感官应对强刺激的压力,让人们更加专注于创造。
惊蛰过,桃始华,万物复苏。这时,气温快速回升,雨水增多。农民们常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眼下,不少地方已进入春耕时节;但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们发现,近些年桃花往往在惊蛰节气到来之前就已然红了。这不禁令人多少有些疑惑,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是不是变了?它们还有用处吗?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底,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作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是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沿用2000多年。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形象地反映了四季交替的气候特征,含有时令顺序、物候变化、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标志性意义,例如“大寒”“大暑”“惊蛰”“芒种”等;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活动紧密相连,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农村,还有许多跟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农业谚语和歌谣。
二十四节气的概念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即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以后,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到西汉初期,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的《天文训》中被完整记载下来。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开始把二十四节气订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作为一个天文学概念,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天文位置为区分。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处的日子被命名为一个节气;太阳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换算下来,每月有两个节气。
这种天文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周期变化,所以每个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即:上半年的节气日期多在公历的6日、21日,下半年的节气多在公历的8日、23日,前后只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不准了?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对于人类活动有指导意义的内涵主要在于其相应的气候特征。
在过去的100多年(1880~2012)中,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85±0.2℃。近几十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地区的“自然”春天提前来临。四季的平均温度升高,生长期延长,霜期缩短,四季的起始时间提前或推迟。
人们发现,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一些指示效应似乎不准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和经验变得不再适宜。有研究者认为,这些传统的节气已经不太适应现状,因为它们未能将气候变化的因素考虑在内。
那么,今天的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钱诚等学者根据1960~2008年全国549个气象站的近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情况,还单独分析了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这4个和物候现象密切相关的气候节气的地理分布变化特征,并由此有了一些新的发现。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1年《科学通报》期刊上。2016年,钱诚等科研人员在《理论和应用气候学》期刊上,进一步量化了城镇化对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面我们来看下相关研究结论。
全国平均的日平均气温资料显示,在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是大寒,平均气温达-3.51℃;最热的节气是大暑,平均气温达23.59℃。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这两个季节性极端阶段,在当前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顾名思义,代表春天即将开始。就近几十年全国平均情况而言,立春的日平均气温还在0℃以下,平均气温为-2.4℃,离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还很远。当节气到了惊蛰时,日平均气温为2.84℃,蛰伏在地下的虫类感受春天的温暖而出动。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化冻,作物返青,故而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俗话说,春争日。春分的到来给从事农业劳作的人们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春分时的平均气温已达6.14℃。目前,气象学上普遍采用10℃作为春季开始的阈值。从全国平均情况来看,这个温度一般出现在清明以后,此时的日平均气温达9.76℃。而春色到了清明,花柳已十分茂盛。因此,从物候角度看,5℃比10℃可能更适合作为春季开始,即冬/春转换的阈值温度。这一温度出现的时间一般在惊蛰和春分之间。
从天文学和气象学来说,夏至是一个季节转换的节气,此时全国的日平均气温已达21.83℃,因此,目前以22℃作为夏季开始的阈值温度是符合全国平均情况的。这样一来,从夏至到处暑(日平均温度为21.78℃)之间的两个月左右正好就是夏季。
处暑之后便进入秋季,历经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气温逐渐降低。立冬(日平均温度为6.66℃)过后,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以下。因此,以5℃作为秋/冬季节转换的阈值也比较符合当前的全国平均情况。
大雪节气之后,日平均气温下降到0℃以下,接着就是冬至的到来。北半球的冬至日虽然白昼最短,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最少;但由于地面在夏秋时节Υ娴娜攘康娜裙咝裕冬至日这一天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平均气温为-2.23℃。到了大寒节气前后,地面储存的热量消耗殆尽,这段时间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这是现代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平均统计规律(如下图所示)。
气候变暖的影响
除了上述规律外,随着气候变暖,二十四节气也在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比如,最冷的时段,即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时段呈现整体逐步抬升的趋势:具有小寒和大寒特征的天气近些年几乎很少出现,具有立春、冬至特征的天气也在减少。1998~2007年这十年中,每年的平均大寒天数为14天,与20世纪60年代的年均32.4天相比,显著减少,2007年甚至没有一天的平均气温低于常年的大寒阈值温度。而达到常年大暑阈值温度的天数则显著趋于增加:1998~2007年间,大暑的平均天数为每年36.1天,远高于20世纪60年代的年均20天。
钱诚等人的研究表明,气温上升阶段的气候节气除了存在明显的年际变率外,都趋向于显著提前。其中,雨水、惊蛰和夏至是提前趋势相对较大的,分别提前14.6天、11天和9.7天,尤以雨水节气提前天数最多。与此同时,气温下降阶段的气候节气如立秋、冬至等,除了也存在明显的年际变率外,都有显著推迟的趋势,基本上要推迟五六天左右。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气候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趋势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全国平均气温的季节循环呈现整体抬升趋势,数据统计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1961~2007年,24个节气的增温幅度为0.53~2.43℃,以大暑节气的增温幅度最小,雨水的增温幅度最大,这与前面提到的雨水节气提前的天数最多是一致的。立春、雨水、惊蛰这三个节气的增温幅度都在2℃以上,它们在1961~2007年间分别增暖了2.37℃、2.43℃和2.21℃,比大寒的增温数值1.39℃要大很多。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钱诚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立春、雨水和惊蛰这三个节气的气温都在0℃附近,正值冰雪消融期,全球变暖加速了欧亚大陆冷季的冰雪融化,使得地表反照率降低,由此造成地表吸收的热量增加,导致地表进一步变暖。相比之下,大寒时节气温始终保持在0℃以下,冰雪仍然是冰雪,缺少冰雪融化-变暖的正反馈过程,因此增温趋势没有立春、雨水和惊蛰这三个节气大。同时,晚冬-早春时期的东亚冬季风减弱也可能对上述三个节气的增温趋势偏大起到部分作用。
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早春到初夏的节气增温普遍比夏末到初冬的节气增温大,这与早春到初夏的节气提前日数普遍比夏末到初冬的推迟日数更多是一致的。
此外,1961~1970这十年与1998~2007这十年的前后对比结果(如上图所示)也支持了近50年来气温季节循环正在呈现整体增暖的趋势。由图中还可以推断出立春、小暑、大暑趋于提前,立秋、冬至趋于推迟,小寒、大寒趋于消失。
因此,总的来说,气候二十四节气的提前和推迟趋势是气温整体增暖造成的。
半干旱区气候变化更显著
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是四个反映物候的气候节气。研究显示,它们在全国各地普遍趋于提前,尤其在北方半干旱区均显著提前,分别达12~16天、4~8天、4~8天和8~12天。
其中,惊蛰提前的趋势最明显。惊蛰节气在农事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就被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具体来看,各地的气候惊蛰都趋于提前,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及邻近站点,以及云南西部的提前时间最多,达16~20天。在北纬33度以北的站点几乎都是显著提前的。值得注意的是,惊蛰节气在东经105度以东地区提前的比西部更为显著。钱诚等人认为,东、西部虽然都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但是东部直接受东亚冬季风减弱的影响,因而近50年来东部早春提前的趋势比西部显著。但在北纬33度以南的中南部地区,尤其是西南的四川盆地附近和云南东部,气候惊蛰的提前趋势几乎都不显著、提前的天数也几乎是全国最少的。与之相对应,近50年中这个地区的春季平均温度增暖不显著,个别站点甚至呈现降温趋势。
除四川盆地的阆中站点之外,气候清明在全国各站点都趋于提前;除新疆西北部、四川、云南东部和东南沿海部分地区之外,几乎都是显著提前的。提前趋势最大的是云南西部,达到12~20天;其次是华北平原、江淮流域的大片区域以及青藏高原东南部,提前时间达到8~12天。四川、云南等地的气候清明变化特征则与气候惊蛰基本一致。
至于小满节气,除云南、四川、山东的个别站点外,全国的气候小满都趋于提前,最大提前趋势出现在云南西南部,提前时间达12~16天;在北方半干旱带、江淮流域、东南部沿海一带,气候小满趋于显著提前,提前时间达4~8 天。
由于芒种节气和小满节气只差半个月左右,因而气候芒种的全国分布特征和气候小满非常接近,但普遍比气候小满提前的天数偏多,如在北方半干旱带、江南多数站c都趋于显著提前8~12天左右。
仍为生产生活重要参考
上述定量化结果是基于国家气象站网数据,这些站网多数位于城镇和城市边缘。对于城里人来说,这些定量化的信息是完全适用的。但是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则有一定偏差。过去几十年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使气象站观测的数据处于全球变暖和局地城镇化的双重影响下。与城镇相比,农村的气候变化并没有上面说的那么大。2015年,钱诚与中国气象局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高密度的一般气象站网数据,通过城乡对比研究发现,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致范围包括现今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和天津7个省市),就平均状况而言,1961~2010年城市站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为0.25℃/10年,而乡村站的增温趋势只有0.14℃/10年,即城市站增温趋势有42%来自于城镇化影响;不同节气日的增温趋势中城镇化的贡献率达26%~64%不等;大寒天数减少趋势中有18%来自城镇化影响;气候学意义的节气中从雨水到立夏显著提前了5~17天,从白露到寒露普遍推迟了5天左右,其中城镇化的贡献达22%~69%不等。
专家认为,在目前这种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地应当因地制宜,适应气候变化,调整相应的农事活动和生活;但农业人口相比城镇人口可适度减小调整幅度。此外,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除了温度以外,还应该考虑降水等其他要素,以便更完整地表述气候节气及其变化特征,具体相关研究还在进行中。
专家表示,虽然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已经固定;但从历史发展来看,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是动态的、不断丰富的。近现代以来,农民也会根据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与节气相关的农谚。从这一角度看,正是由于二十四节气动态变化的内涵,它依然是当前人们生产、生活的参考。
相关链接
敦煌遗书中的《咏廿四节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