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审美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地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历来的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境以及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动人、给人以美感,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打动人,正如美的范畴一样,除了崇高之美,还有和谐之美。血战沙场、英勇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美,而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令人铭刻在心。因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细节进行启迪,十分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转贴于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了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课外活动,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
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美,能陶冶性情,排除卑琐私欲,经常性体验无私、高尚、博大,逐渐积淀从而使人完成心里塑造,达到树人的目的。另外,美还能开发智力,培养和提高道德境界,坚强意志,增进健美。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始终关注审美教育,要把作品深邃的神韵美,丰富的情感美,崇高的人格美,明丽的文采美传授给学生,启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寻,点燃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灵之花,提高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及文学作品美的感触及鉴赏力!
那么作为教书育人的语文教师应当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
首先,挖掘课本的美学内蕴,引导学生在感悟作品美的内涵基础上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美文。讲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睡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色,有情,有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学生去发现荷花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去领悟月光下的荷塘图和荷塘上的月光图两幅画的美,鉴赏整篇文章蕴含其中的动静美、虚实美、浓淡美,疏密美,神韵美和诗意美。我们语文教学正是通过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文学鉴赏力。
其次,教学过程重在点拨学生自己动手发现,自己去感悟、去体会,避免教师越俎代庖。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作用重在启发引导,否则审美教育只能成为空谈。
最后,介绍诱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学多用一些美学方面的书籍,加强美学修养。我把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艺文杂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著作《生活与美学》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试着去阅读,去感受。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知识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透彻,但随着他们生活中阅历的积累,感悟鉴赏能力的提高,他们会慢慢克服盲目主观,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文献
一、引言
《国家教育方针》指出,我们的教育要使受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把审美教育看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提倡注重教育的“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这是我们当今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新时期对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这一形势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文献综述。
二、文献的来源与国内外审美教育的研究动态
(一)文献来源。
本次所综述的文献,大部分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中少部分来自书籍和报刊。
(二)研究动态。
随着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审美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教育界比较热门的话题。西方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美育就是当时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曾对美育有过深刻的论述。而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孔子把“礼乐”定为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的首位,其中“乐”为审美教育的范畴,到了近代,梁启超、王国维、先后提出了美育的主张。至今,国家一直在提倡审美教育,虽然由于历史原因一度中断。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高中语文优秀论文唯理性教学模式与按“知识点”的高中语文优秀论文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呢?
听觉和视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曾经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还有的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李岚清同志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的讲话中曾指出:“素质教育要彻底摈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今天,国民素质直接影响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具有重要的位置。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自觉遵循“美的规律”,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通过各种美的形态所进行的教育。其中语文审美教育又是进行美育的一个主要阵地。语文审美教育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三、审美教育的含义
综合对众多文献资料的分析,虽然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的表述有所差异,但大体可总结出审美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和具体审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四、主要观点的陈述
就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本文在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后,尝试将它们归纳如下。
(一)借助教材,依托文本。
研究者张金坤一贯认为“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不断地获取和增强美感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水平”。(张金坤,《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1期)张文清和杨淑妮则指出:“审美教育与小语教学密不可分”,“美就蕴含在教材中”,所以“对小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应该从教材抓起”。(张文清,《如何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实施审美教育》(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美。
美,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使人感受到的。“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对美的鉴赏能力还很低,要使儿童感受到美,就必须让儿童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审美对象,凭借这些审美对象,激发他们用愉悦的心情来感知美的形象”。(杨春银,《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趣》,《文教资料》,2006年11期)。
教材中的美感大多是以形象为载体展现给学生。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美的鉴赏能力还很低,往往只会注意事物的外表,还不能从本质上区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而学习情境则是一个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的实质的途径。当然,创设学习情境的具体途径有很多,刘统江认为:“可以借助音乐、图画、多媒体等来创设情境。”同时情境也是一个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善于创设学习情境,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理解美。
(三)重在启发思维、激发想象,体会与挖掘美。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思维正处在活跃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在这样的条件下,应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想象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因势利导,经常选择教材所描绘的含有想象余地的部分,适时、准确、恰当地揭示出来,诱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从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刘华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甘肃教育》,2000年04期)张和生则认为:“启发学生想象,激活形象思维”,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品蕴含的各种美”(张和生,《〈繁星〉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四)反复诵读课文及课外书籍从中体验美。
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欣赏美,关键在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深入体味、感受作品。唐华玉认为:“正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唐华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科研论坛》,2002年06期)苏凤军认为:“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在头脑中出现想象的画面,可以不同程度地进入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语言的含义,体验文章的情感,在浓烈的读悟氛围中,移情自我,受到情感陶冶”(苏凤军,《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关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得出的成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搞好审美教育提供了众多的参考途径。然而它毕竟是较大地依赖个人的经验总结得出,怎样才能做到较普遍地适用于语文教学当中,应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彩莲.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论坛,2001,6.
[2]杨春银.创设学习情境与培养审美情趣[J].小学语文教学,2002,6.
[3]新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4]彭剑飞,冯周卓.新课程教法新研[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7.
[5]潘桂云.强化审美教育策略[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6]赵温叶.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论坛,2008,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
一、为学生呈现形象美
当教师为学生传递美和指导学生发现美的时候,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到,这是由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非常稳定,有时候注意力比较集中,有些时候不够集中。因此,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不能够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抽象的美。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一些比较形象的方式为学生呈现美,要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要么通过配上音乐的形式,要么通过图画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图画在呈现美的时候显得比较直观。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时候,倘若一味地讲解爬山虎的脚、茎、叶,那么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鉴于此,教师需要让学生亲自参与,选出几个学生在讲台上画爬山虎。结果学生都很认真,在画完之后还相互找不足,并且按照教材上的讲解不断地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爬山虎的认识与理解。接下来,教师让所有的学生在下面画爬山虎,然后再进行比较,看看是谁画得最美。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进行参与,一方面,使学生有了亲身的感受;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教材上的讲解,每个人都非常地快乐,并且也非常投入,在快要下课的时候,学生的手里都有一幅美的作品。
二、指导学生感悟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审美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感悟情感美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通常来讲,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审美教学中渗透情感,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有效地感染学生。其中,学生产生情感的重要因素就是感悟。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启发,以使学生感悟语言的美。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自主地探索、体验和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且渐渐地进入感悟的理想状态。事实上,只要是名篇佳作,都包含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且要为学生再现作者的创作激情,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课文丰富的情感,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整体建构的审美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所有课文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课文叙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审美、情感、思维、知识等教育要素的综合体。学生不能够对感知形象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就不会有独到的见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整体建构的审美教学:
1.从整体上把握词语
尽管课文中的词语是一种小的单位,可也是一个个的整体,教师一定要用心去发现和留意。比如,在《碧螺春》这篇课文中,形容碧螺春的词语是非常多的,教师可以通过词串的形式指导学生积累词汇,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碧螺春的形、味、香、色。教师一定要常常注意课文中一些词语间的联系,把一些相关的词语组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整体当中体会美。
2.从整体上理解内容
学生对美的体会来自于“知觉的整体性”,而需要从课文的整体内容所构建的氛围和意境层面上获得“知觉的整体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首先一定要从大处着眼,指导学生融会贯通。其次应当抓住课文的难点和重点知识;最后开拓学生的视野,把教材当成学生进行学习的向导,达到见木知林的目的。
3.整体回归结构
审美教学的实施一定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首先,纵观全文,对课外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整体的感受;其次,化整体为局部,分别加以理解,明确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化局部为整体,对课文的前后内容实施连贯的回归与思索,把握文课文的主旨。这样,学生就能够从整体上进行体会,从整体上进行审美,实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四、拓展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审美教学中,拓展创造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事实上,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变为一种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断地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就是创造美。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时候,需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且要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提高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且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使自我得以完善,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审美教学,并且要渗透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发现美,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收获知识,以及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段昱宏.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审美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2010(04).
[2]王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0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38-02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体会。
1 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
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范文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范文的学习来传授。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
2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
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 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3 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