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典籍

中医典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典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典籍

中医典籍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中医典籍翻译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学科,它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起于80年代初期,成型于90年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和内在因素促动的结果。语言作为思维和交际的主要工具,是基于认知和社会互动的。它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学科,针对生成语言学,提出:语言的产生、学习及应用,都能够通过人类的认知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的根本。

人类的认知体验是语言翻译的前提,但是由于在历史、宗教、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其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都和西医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样的名词术语在两种不同的医学文化中所蕴含的概念不同。

一、认知模式

认知语言学指出,人类将外部世界刺激的表面特征转换成心理特征。语际翻译或语际转换,是基于它们共同的认知结构。认知视域下的翻译过程,可以认为是语码和意向之间相互激活的双向运动。例如“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中的“登天”意为登天子之位,做皇帝。然而Veith女士将其译为“ascend to heaven”,造成文化上的误解,目标语读者可能理解为“pass away”,与原意完全不同。虽然术语的表义相同,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附有的深层含义不同,就是认知概念迥异。所以,中医术语翻译表面上是语码的转换,实际上是认知范畴的移植。中医术语比照西医概念,往往会概念空缺或文化缺省,其独特性显而易见。例如“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中的“空窍”,“空”同“孔”,意思是“孔窍”,“毛孔“之意。李照国将其译为Kongqiao(external orifices),而Veith,由于对其概念缺乏认识,产生了文化空缺,则将其译为 “evil would come during this period of emptiness”, 对源语意义理解有误。

二、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译例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过程如下:第一,译者需彻底理解原文及其文化内涵,处理好作者、译者和目标语读者三者间的关系,由于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认知范畴。同时,译者在不断整合自己的认知结构。第二,译者应弄清楚目标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尽量使译文与其一致,要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充分地彻底地将原文信息译出,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结构和接受程度。

译者在进行中医翻译时,在中医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认知结构中不断协调整合。中医语言晦涩难懂,其文学性、哲学性很强。如何用认知理论来指导中医典籍翻译,请见如下译例。

(1)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Veith译文:One should feel the pulse at the place of the ‘cubit’ (尺)and at the place of the ‘inch’ (寸)and one should observe whether the pulse is superficial or whether it is deep, whether it is regular or uneven; and then it becomes evident where the disease originates and it can be cured.

该句意为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的原因。然而Veith却理解成了两个长度单位,原因是对于中医知识的缺乏,只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应该以传递医学信息为首要任务。

(2)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

李照国译文:“Rage disturbs Yangqi and drives Qi and blood to stagnate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ody], eventually resulting in Bojue.

“薄厥”是疾病名称,指大怒气血上冲,脏腑经络之气不通而导致昏厥。有点类似西医的 “脑溢血”。但是如果用西医术语直接翻译,那就无法表达中医术语所蕴含的意义。相比之下,李照国的译本更加准确,完全阐释了术语的内涵。而Veith 采取意译,将其译为“dizziness”,也许她是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目标语读者先从dizziness理解和认识“薄厥”,然后推理,逐步形成新的认知概念。

三、结语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语言的表达不仅取决于其概念,也取决于它是如何被人们感知和理解的。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注重互动性、创造性和语篇性。中医语言的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翻译能力和水平,译者如果能在体验认知观的指导下,既考虑原作者的意图,也关注译者的思维和认知,以及目标语读者的认知差异,综合考虑所有因素,才能在译语中准确地表达认知语义,实现翻译的和谐性。

参考文献:

[1]范春详.隐喻视角下中医典籍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中医典籍范文第2篇

旧时京菜的宫廷菜十分驰名,“贵妃鸡”即为宫廷菜肴中最著名的一个品种。相传此菜是清朝北京“广和居”饭庄名厨牟斩刀根据唐代杨贵妃醉酒吃鸡的故事,将原宫廷名菜“贵妃鸡”进行改进制成的,这道鸡肴的问世,受到北京广大食客的热烈欢迎。

杨贵妃原名杨太真,小字玉环,懂音律,善歌舞,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有一回唐明皇下旨叫杨玉环摆设百花宴,但他却未赴约,贵妃起了疑心,怀疑皇帝又有了新宠。杨贵妃满怀幽怨独自饮酒歌舞散闷,后来人们为此编有“贵妃醉酒”的京戏戏谈此事。

清朝光绪年间(1909年~1911年)北京“广和居”因故停业,牟斩刀被“同和居”饭店主人邀请去操厨,牟某便把“贵妃鸡”这一拿手好菜带到该店支撑门楣,一时名声大噪。时人云:“北京牟斩刀,贵妃鸡菜香。致美楼景启,鸡米味道长。”意思是说当年北京的宫廷名菜中贵妃鸡和致美楼的“鸡米锁双龙”名扬中华。

乾隆年间宫廷御厨景启善作鸡菜。相传有一年皇帝下江南回京后,因劳碌而消瘦体质虚弱。景御厨选用鸡脯肉、海参、黄鳝为主料,另用鸡蛋、黄酒、酱油、白糖、食盐等调料制成一种鸡菜让皇帝品尝。乾隆看见盘子四周用雪白的鸡肉片围边,中间是黄红相间亮灿灿的海参和鳝段煞是好看,香气扑鼻,询问菜名原故。景启笑着回答:“鸡丁又称鸡米,海参和黄鳝俗称双龙,天子乃真龙下界,年号又带龙音,中间用锁以求大清朝江山万万年。”

“这名字取得好!”乾隆皇帝吃了“鸡米锁双龙”之后,当即赐与景厨师三品貂羽顶戴,赏银500两。后来景某告老出宫到北京“致美楼”做名厨,此菜为民间百姓享用后,亦受到很好的评价。至今,北京“致美楼”饭店仍有此名菜应市。

贵妃鸡的制作方法是选用鲜活嫩鸡1只打理干净(大约重1 500 g左右),黄酒30 g,鲜冬笋片120 g,水发香菇30 g,酱油35 g,大葱50 g,味精5 g,食盐4 g,葡萄酒50 g,白糖5 g,水淀粉少许,鸡鸭汤适量,花生油1 000 g。

制作方法:把仔母鸡杀死后,烫皮,拔毛,开膛破肚,取出内脏,冲去血污,拿刀背打碎鸡腿骨。冬笋切为滚料块,葱切成马耳片,香菇片为斜片或丝;鸡肉斩成大片,加入少许酱油拌匀投入五成热的油锅炸为金红色后,倒出沥干油。锅内留50 g余油,下大葱片煸香,投入黄酒、酱油、白糖、鸡鸭蛋、开水烧沸。

取一个中号砂锅,投入冬笋片、鸡肉及少量汤水煨成浓汤,待酥香后投入味精、葡萄酒及水淀粉推匀,待熟后舀鸡肉上桌。制作时如无鸡肉可用鸡翅膀数只斩断,切忌用老鸡或其他肉类酥锅,并且只能用文火卤汁,要浓一些;鸡翅膀煨酥却不宜煨烂;水淀粉不宜太多,加入酒之后不要再久烧,以防酒味挥发而失去浓郁醉人的酒香味道。

特点:鸡肉金黄灿烂,鲜香可口,食之酒香扑鼻,可增食欲。

鸡米锁双龙这一宫廷御菜别具一格,采用鸡脯肉20 g,黄鳝200 g,水发大乌参150 g,鸡蛋1个,酱油15 g,黄酒20 g,味精1 g,精盐1 g,葱结5 g,姜末10 g,蒜泥3 g,干淀粉1 g,湿淀粉15 g,熟猪油450 g,浓鲜汤500 g。

制作方法:先将鸡脯肉切丁备用,亦可预先加入蛋清、味精、干淀粉、少许食盐拌和上浆;鳝鱼切成5 cm长的小段;海参去肚腹白衣冲净,亦切为5 cm长的小段待炒。

这时炒锅上火,倒猪油12 g烧沸,下姜末、葱子煸香,再下蒜泥煎炒几下,倒黄鳝煸炒,投入酱油、黄酒、味精、白糖、浓鲜汤400 g大火烧开,改成小火焖烧约20分钟。另用一炒锅倒少许油烧热,下海参稍炒,加入姜末、酱油、黄酒、白糖、味精、浓鲜汤50 g,烧开之后倒入鳝段再烧20分钟。待鳝鱼熟用旺火收汁,用湿淀粉勾芡,浇入熟猪油约5 g出锅装盘。

中医典籍范文第3篇

关键词:火电厂;异种钢筋;焊接难点;焊接工艺

在火电厂的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异种钢筋的焊接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火电厂的设备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就当前情况来看,异种钢筋焊接过程中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异种钢筋的实际使用寿命下降。这种情况下,加强异种钢筋焊接的难点分析和焊接工艺的探索,是当前火电厂异种钢筋焊接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异种钢筋焊接的重要性

异种钢筋焊接是火电厂检修以及建设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焊接过程中,应当进行标准化施工并做好热处理焊接工艺,促进异种钢筋焊接的实际效果满足火电厂的实际要求。异种钢筋焊接的质量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异种钢筋的实际持久性,从而对火电厂的实际运行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对异种钢筋的街头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在此基础上对焊接材料进行适当的选择,严格遵循焊接规范和热处理工艺标准,通过有效的焊接工艺标准化控制,提高异种钢筋的焊接效果,促进火电厂运行的安全性。

2 异种钢筋焊接接头的定义

所谓异种钢筋焊接接头,就是组织不同种类的钢筋进行焊接时所形成的接头。应当注意的是不同钢筋型号但组织形态相近的焊接接头不属于异种钢筋焊接接头。

3 异种钢筋焊接接头的主要特征

3.1 化学成分呈现明显的不均匀性

异种钢筋在进行焊接的过程中,需通过合理的融化来实现有效的焊接,那么相关焊接实际情况显示,焊缝两侧金属及合金成分的实际熔度差别比较明显。与此同时在焊接过程中,焊接实际效果极易受到焊缝形状、焊接电流以及电弧电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呈现截然不同的焊接熔池行为,从而导致异种钢筋焊接的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除此之外,异种钢筋母材的差异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异种钢筋焊接的过程中焊缝金属与母材之间熔化区化学成分浓度的相互稀释作用,从而对异种钢筋焊接接头的实际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异种钢筋的实际使用性能。

3.2 金属组织呈现明显的不均匀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异种钢筋焊接接头的化学成分呈现明显的不均匀性,在此基础上,经历焊接热循环持续作用后,异种钢筋焊接接头各区域内的金属组织结构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受到母材和焊接材料的化学成分之间的差异,并且在焊接方法与热处理工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必然导致了金属组织之间的不均匀性。针对此种情况,需要相关人员及时作出工艺调整和改善,促进异种钢筋焊接的实际效果满足火电厂异种钢筋焊接的实际需求。

3.3 异种钢筋焊接性能方面的不均匀性

基于异种钢筋焊接接头的化学成分及金属组织的不均匀性,在此基础上异种钢筋焊接的性能上的不均匀性也比较明显。尤其是在焊接接头各区域内的强度、硬度以及韧性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异种钢筋焊接的实际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应当注意的是,热膨胀系数以及导热系数等物理性能上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火电厂的实际运行效果。

3.4 异种钢筋焊接接头应力场分布的不均匀性

在实际焊接构成中,焊接残余应力在异种钢筋接头的实际分布中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尤其是材料导热性能的差异会对热驯化的温度环境产生影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预应力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与此同时,异种钢筋的不同材质之间膨胀系数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力场的实际分布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异种钢筋焊接接头出现断裂情况。

4 异种钢焊接中遇到的问题

4.1 碳迁移。当加热条件相同时,含镍较高的材料能阻止碳迁移现象的发生。碳迁移现象对异类焊接接头使用安全性产生的影响很大。发生碳迁移现象时,异种钢接头熔合区塑性降低而引起熔合线裂纹,这是近来电厂和原子能设备中铁素体钢和奥氏体钢异种钢接头损坏的主要原因。

4.2 应力腐蚀敏感性

应力腐蚀破坏是电厂热力设备焊接接头应予以重视的特殊问题。因为锅炉受热面管子、高温高压的汽水管道均在温度、应力和腐蚀性介质的工况下长期工作,经常见到焊接接头热影响区出现点状、刀状或沟槽状腐蚀。这些腐蚀的出现加剧了该处的应力集中,从而又促使腐蚀速度加快,如此恶性循环,造成其承载能力下降,最终导致破裂。

4.3 淬硬脆性

异种钢接头在界面附近由于化学元素浓度的稀释,将出现淬硬性的马氏体组织,这就必然导致该处的韧性下降,即所谓淬硬性的出现。异种钢接头处由于碳的迁移也将形成熔合线两侧的增碳层,会增加接头的淬硬性。

5 异种钢焊接及热处理工艺选择及实际应用

5.1 焊接材料选择

在《DL 752-2001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中,珠光体+奥氏体钢即A类异种钢焊接规定了高档选择的原则,如12Gr1 MoY+1Cr181Vi9Ti的异种钢接头,它规定选用镍基焊条;珠光体+马氏体钢,即M类异种钢焊接规定了低档选择的原则,也就是选用与钢材级别低的一侧相配的或成分介于两侧之间的焊材。

5.2 预热温度

由于火电厂用热强钢一般都具有焊接冷裂纹和再热裂纹敏感性,且管道对接焊缝的拘束度大,而我国手工电焊条的熔化金属的氢溶量较高,因此,综合考虑钢材性能进行必要的预热是正确的。在实际焊接中,当焊接壁厚小于6mm的奥氏体+珠光体或贝氏体钢接头时,不进行预热。

5.3 焊接方法

由于氢弧焊工艺具有焊缝应力小、热影响区小、焊接能量集中、内部缺陷小、易操作等特点,而且可以有效减小熔金属氢含量、减少裂纹几率,因此,推荐使用全氢弧焊或氢弧焊打底、电弧焊盖面的焊接方法。

5.4 焊后热处理

马氏体钢异种钢接头在在焊接后应缓冷到100-150℃并保温,以保证马氏体充分转化,然后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温度保证不超过合金含量低一侧的相变温度ACI。

5.5 焊接工艺评定及监督检验

在工艺确定的情况下,为确保质量,施焊前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并在焊接工艺评定的基础上制定焊接作业指导书,也是非常必要的。异种钢接头应该列为金属监督检查的重点部位,随机组大小修进行外观检验或无损探伤及金相检验都是十分必要的。

结束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加强异种钢筋的焊接难点分析,满足当前火电厂稳定性运行的实际需求,加强异种钢筋焊接工艺的分析,对于提高异种钢筋焊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上提高过电厂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中医典籍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马毳毳(1981—),女,汉族,黑龙江人,陕西省友谊医院主治医师。张玉森(1953—),男,山东人,中华医学会研究员、编审,研究方向为医学名词。通信方式:。

摘要:中国麻风名词有3000余年历史,有厲、疠、癘、癞、冥病、恶疾、癘风、大风、天刑、麻风等,978年(宋朝)最早使用“麻风”。箕子、豫让作伪麻风,周夷王、楚鄂王、冉耕、曹时、王粲、拓跋焘、周兴嗣、崔谌、仲年德如、卢照邻、刘攽、祖可为麻风名人患者。

关键词:麻风,厲,疠,癘,癞,大风,麻风史

中图分类号:R2;N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5-0056-05

中国历史悠久,遗留下大量史学、医学典籍,其中对与人类共存数千年的古老疾病麻风有大量记载。

一典籍记载的麻风名词

金文记载的厲、疠、癘金文又称钟鼎文,是于甲骨文之后记于金属上的文字,约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其中有厲、疠、癘三个字。

《五十二病方》记载的冥病《五十二病方》是撰于战国时期的帛书,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医学古籍,此书中称麻风为“冥病”,一是把麻风病人比喻成活死人,具有歧视之意;二是形象地描述了麻风病的典型体征为冥(螟)虫啮穿植物样,并指出此病病因为虫(麻风杆菌)啮所致。原文:冥病方,冥者,虫。所啮穿者①。其所发毋恒处,或在鼻,或在口旁,或齿龈,或在手指。使人鼻抉(缺)指断。治之以鲜鱼,而以盐财和之,以傅虫所啮 之。病己,止。尝毋禁。令。

《黄帝内经》中有关麻风的记载著名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记载了麻风。《风论篇第四十二》中曰:“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癞风。”《长剌节篇》又曰:“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风论篇第四十二》:“疠者,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也,皮肤疡溃。”[1]

《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的癘1975年在湖北省发现云梦古墓,内藏《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中记载了医生诊断麻风的医案;秦建立疠迁所,对麻风患者集中定杀[2]。《封诊式》共98简,其中记载麻风的《癘爰书》是诊断麻风患者的病案。原文: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五(伍)丙,告曰:“疑癘,来诣。”讯丙,辞曰:“以三岁时病疕,麋(眉)突,不可智(知),其可(何)病,毋(无)它坐。”令医丁诊之,丁言:“丙无麋(眉),艮本绝,鼻腔坏,刺其鼻不疐(嚏)。肘厀(膝)到足下奇(踦),溃一所,其手毋胈,令(嚎),其音气败。癘殹(也)。”《法律答问》共210简,是有关于麻风的法律条文。原文:癘者有辠(罪)定杀,定杀可(何)如?生定杀水中之谓殹(也);或曰生埋,生埋之异事殹(也)。甲有完城旦辠(罪)未断,今甲癘,问甲可(何)以论?当(迁) 癘所处之,或曰当(迁) 癘所定杀。

宋《太平圣惠方》创用麻风宋朝978年官修《太平圣惠方》,创用“麻风”名词,曰:“治大风癞、顽麻风、紫点、白癜,宜服此方。”[3]

中国麻风三大名著明朝沈之问的《解围元薮》以六经辨证,排毒杀虫,补血壮元理气为原则[4]。薛己撰《疠疡机要》[5],疠为此前常用麻风名词,疡为皮肤溃烂,合二而一,为较科学的命名。清朝萧晓亭1796年撰《疯门全书》[6],收载36种风,其中一部分为麻风,并提出了鉴别诊断。

中国典籍记载麻风主要的名词、所载典籍、成书年份、作者如表1所示。

二典籍记载的与麻风有关的历史名人

史学典籍和医学著作中记载了诸多名人典故,说明当时医家和普通群众对麻风的临床表现已很清楚,是实验皮肤病学的例证。

\箕子名胥余。商代贵族,政治家,官太师。商纣王的叔父,一说庶兄[7]。《战国策》记载箕子因不满纣王的暴虐,屡次劝谏,纣王不听,将其囚禁,他为避免杀身之祸,于是“漆身为厉,被(披)发而为狂”[8],这是目前查到的中国第一个伪病麻风的最早文字记载。

周夷王名姬燮,西周第九代天子[7]。周夷王患麻风,诸候为其祭祷,《左传》记载:“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候莫不奔走其望,以祈王身。”[9]

楚鄂王名熊挚,楚国国王[7]。楚鄂王是麻风患者,因病去位。《左传》记载楚鄂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9]

豫让春秋时晋国人[7],是古代著名的侠士刺客。《战国策》[8]和《史记》[9-10]有关于豫让的记载,其漆身为厉,剪发去眉,吞炭为哑,以变其容,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被捕后,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衣后自杀。

冉耕字伯牛,孔子学生,以德行著称[7]。《论语》中有记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篇》),朱熹注:“有疾,先儒以为癞也。”历代将伯牛之疾专指麻风已有2000年。据查证,伯牛所患疾病是否为麻风尚有待进一步探讨[11]。

曹时又名曹寿,汉曹参曾孙,妻平阳公主,因患麻风回封地休养,平阳公主改嫁曾为其家奴的大将军卫青。史记曰:“时尚平阳公主,生子襄。时病疠,归国。” [10-11]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7, 11], 张仲景曾为王粲疗疾,王粲患麻风不治而亡。《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述了张仲景诊王仲宣一事,其文曰:“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乎?’仲宣答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证,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这个麻风医案后又记载在明代李濂的《医史》中。

拓跋焘是雄才大略的北魏皇帝,因患麻风遇害,死因竟然与服丹剂有关[7]。《南齐书》记载了他患疠疾,《集古今佛道论衡》载:“遂感疠疾,通身发疮,痛苦难忍。”《佛祖历代通载》记述:“费竭人劳,终感疠疾。口服丹药,身服黄衣,热发晋阳,失音而死。”因患疠疾常服丹药,被常侍宗爱借机进服过量丹药(汞剂)弑杀于平城(今大同)。

周兴嗣字思纂,南梁政治家、文学家。其病癞,博学善属文,撰成著作百余卷。《南史》明确记载:“周兴嗣两手先患疯疽,又染疠疾,左目盲,帝抚其而嗟曰:‘斯人而有斯疾也!’遂以疎疽方赐之。”他撰著名的《千字文》传世,为儿童启蒙教材[11-12]。

崔谌生于550年,卒于577年。传崔谌家族有恶疾,有眉落现象,历200年,世呼病瘦为崔家疾。《酉阳杂俎》记载:“世呼病瘦为崔家疾,据《北史》北齐李庶无须,时人呼为天阉,崔谌之兄也,尝调之曰:‘何不以锥两只颐作数十孔,拔左右好须者栽之?’庶曰:‘持此还施贵族,艺眉有騐(验),然后艺须。’崔家时有恶疾,故庶以此调之。”《太平御览》有类似引文[11-12]。

仲年德如《新唐书》译作勃弄若,吐番三十代王(6世纪),是松赞干布的曾祖父。娶塔波(约在今加查县和朗县境内)的琛萨鲁结恩姆措(琛氏女鲁结恩姆措)为妃,该妃患有麻风,并将此疾传与仲年德如。仲年德如为防止将麻风传给后代,他与赞普、王妃及大臣聂塘巴亚杰在活着的时候便住进墓中,自行活葬。据藏文史书记载,他们的墓建在香达地方,名“荪切东波”,意为“圆形活尸林” [12-13]。

卢照邻字昇之,幽州人,唐初四杰之一[7]。孙思邈世称药王,亦为麻风专家,“尝手疗六百余人,瘥者十分有一,莫不一一亲自抚养”。卢照邻患癞,自我描述“羸卧不起,行已十年……一臂连踡,两足匍匐,寸步千里”。拜孙思邈为师十年,疗疾著述,参与著《千金方》,后因癞致残自沉颖水自杀[11-12]。

刘攽字贡父,宋朝诗人、史学家,官至中书舍人[7]。《乐善录·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苦不可言。”他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与坡交厚,因其患恶疾,须眉脱落,鼻梁且断,苏与之相戏,曰:“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 [12]

祖可约1102年前后在世[11- 12]。字正平,丹阳人,住庐山,被恶疾。与善权同学诗,气骨高迈有癞病,人称癞可。著有《瀑泉集》13卷,《文献通考》及《东溪集》传于世。

三麻风最准确的用词

麻风名词众多,枚不胜数。反映麻风在不同时期的病因、病源、病理、病机、理念、症状,摘其要者讨论如下:

古字“厲”“疠”“癘”见于公元前1000年金文,厲也见于《战国策》,《神农本草经》首用癞,4字依次产生,同读“lái”,字异形,音意同,历代用法各异,古代多数通用于麻风[13-14], 还有的指麻风以外的疾病或其他事物,厲也读“lì”,有麻风、鬼、恶三意,秦以“癘”取代“厲”,书同文,则不再指麻风。疠疫为流行性传染病,癞病、疥癞大多为鳞屑性干癣疥痒之类疾病。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何疾尔?恶疾也。”何休注:“谓瘖、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恶疾之恶本谓丑者,则殆以疠风为病,疮痍遍体,眉秃鼻塌,实丑陋无比。故由此直观之丑陋,而遂以义谓丑陋之恶称,此恶疾一名之所由来也。春秋时“妇有七出”,其一为“有恶疾”。女有五不取(娶),其一为“世有恶疾者”,恶疾多指麻风,但也包括其他面容丑陋残疾的疾病[13]。

“大风”首载于《黄帝内经》[13-15],繁体字中“風”字,中国人在造字时已认识到虫与风的关系,虫入肌曰风,有风且大,疮痍遍体,眉秃鼻塌,故曰“大风”,①是指病原,《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②病理学名词,指血虚生风,《灵枢·刺节真邪》:“大风在身,血脉偏虚。”③病证名,即疠风,《素问·长刺节论》:“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当时考虑麻风系由虫引起,与1873年韩森发现的麻风杆菌一致,只是受历史条件限制,尚不能明确虫为何种微生物而已。

“痳疯”“麻疯”见于明清和民国著作,多混用,甚至当今中国台湾部分文献仍在使用。中国人常用造字规则,有病则加“疒”部首,造字“痳”,与“麻”意同,借字“疯”,“麻风”就成了“痳疯”。此外,“疯”为精神症状,麻风患者身体残疾,精神苦闷,被社会、家人遗弃,幽居山林、荒岛、破庙、陋室,精神压力极大,虽然不是精神病,但也存在严重的精神问题。更是对麻风患者的污蔑、歧视之意。

“天刑”见于《医学入门》,意为麻风患者前世今生害人作孽,获罪于天,故患此病,有对病人诅咒之意,有因果报应之说,是对麻风患者的污蔑、歧视。

978年《太平圣惠方》首先使用“麻风”这一名词[3] (见图1)该名词科学、合理、严谨、规范、文明,既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解除了对患者的鄙视。麻者,临床表现为麻木不仁也;风者,病因为风(麻风杆菌)致病也。仅区区两字就将麻风基本解释清楚,可谓言简意赅,是中国传统文化命名医学名词的经典之作,流传千余载,几番审定。1955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痳”改定为“麻”,确定“麻风”名词;2001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再次将“麻风”定为标准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2年、2004年审定皮肤病学名词、中医药学名词,定为国家标准名词——麻风。中国现代多用麻风名词,在日本和中国港澳台地区仍将麻风称为癞。民国时各地建麻风院、麻风村,期刊为《麻风季刊》,学术团体为中华麻风救济会,不知何时起,将“麻风”加了“病”字,可能是为了更周到吧,其实非也,“麻风”加“病”谓之“麻风病”,纯属画蛇添足之举,为非标准名词,多数学者习以为常,乃至麻风专家也混用、乱用,在图书、期刊、病历、科研项目申报、科技成果,甚至国家文件、机构名称,多将“麻风”和“麻风病”混用[13, 15],比比皆是,司空见惯。王吉民、海深德、黄胜白等前辈用词严谨、规范,从未出现乱用“麻风病”现象,我们应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杜绝或禁止使用“麻风病”名词,统一使用规范的“麻风”名词。

四结语

中国麻风名词有3000余年历史,有厲、疠、癘、癞、冥病、恶疾、癘风、大风、天刑、麻风等,978年最早使用“麻风”。箕子、豫让作伪麻风,周夷王、楚鄂王、冉耕、曹时、王粲、拓跋焘、周兴嗣、崔谌、仲年德如、卢照邻、刘攽、祖可为麻风名人患者。 “麻风”名词是中国麻风名词史中最科学的名词,堪称典范。

注 释

①文中出现的“”为古文献中无法复原的空缺,以白框代替。

参 考 文 献

[1]海深德中国麻风史[J]麻疯季刊,1937,10(4):26–31

[2]万芳云梦秦简里的法医检验和医政管理[C]//马继兴医学文集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 198

[3]曹洪欣太平圣惠方[C]//海外回归古籍善本集粹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 1631-1661

[4]明·沈之问解围元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7-18

[5]明·薛己疠疡机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6]清·萧晓亭疯门全书[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 1959: 3-20

[7]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M] 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011, 3103-3104, 2810, 1871, 1446, 1411

[8]刘向战国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 57-58

[9]左丘明,韩幕庐校订左传[M]福州:集新堂藏版,1892

[10]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 2010:137

[11]王吉民中国麻风史之名人[J]中华医学杂志,1946

[12]梁章池中国古代麻风史事考辨[J]皮肤性病防治通讯,1963, 2(1): 51-62

[13]李文忠现代麻风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17

中医典籍范文第5篇

花木兰的故事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最早关于花木兰的记载来自于北宋民歌《木兰辞》,讲述了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出征,勇战沙场,最终载誉而归的故事。但是真正让花木兰的故事名扬世界的是1998年的迪士尼动画《花木兰》,该影片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而我国在2009年也拍摄了同名电影《花木兰》,对我国的传统故事进行了艺术创作再演绎,通过对比两部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二者虽然都包含了一定的女性意识,但是两者在主题表达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对比分析了中美两部《花木兰》作品,研究其蕴含的女性意识,对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动漫电影《花木兰》中的女性主义

迪士尼对中国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改编和创作,赋予其西方的思想,因此,中国观众在观看电影《花木兰》的时候会有陌生感,发觉电影中的花木兰与我们耳熟能详的花木兰有所不同。西方的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受到精神和肉体上压迫的根源在于父权社会制度,女性要想获得平等的地位,就必须打破这种存在上千年的父权主义制度;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女性通过自己的聪明智慧以及努力,一样可以获得一番事业。因此,迪士尼动漫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是一个蕴含了女性主义的角色,创作团队在花木兰的身上赋予女性主义的符号,通过再次的加工和创作,让花木兰这个生长在父权社会的女性追求男女平等,阐述性别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如此之大,女性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事业,并赢得他人的尊重。在东方文化中,花木兰的素材刚好适合这个女性主义的主题,满足广大女性的心理期望,可以向全世界的人们宣传女性主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花木兰可以说是一个类似于圣女贞德式的人物,她巾帼不让须眉,保卫了自己的国家,并得到了男权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嘉奖。这是一部女性的奋斗史,肯定了女性的能力,是对女性主义最好的诠释。动漫电影《花木兰》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传统的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改编,如替父从军的片段,电影中花木兰自述出征的理由:“也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更重要的只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可我错啦,我还是我自己。”从这段台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迪士尼的电影《花木兰》与中国传统的花木兰形象不同,它所要表达的是花木兰替父出征孝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想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传统的中国花木兰的女性形象不同,花木兰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叛逆者,在电影中,花木兰为了应付媒婆,很艰难地背诵出了“quiet(恬静),demure(端庄),graceful(优美),polite(礼貌)”等词汇,甚至写在胳膊上进行小抄,这是对传统的中国女性教化的反对,人们对男尊女卑价值观的认识往往就是从教化开始的。有学者曾经研究过“一个人并不是因为出生时是女性而变成女性的。成为人们所通常定义的女性,是从一开始的被动服从和教化到最后的主动和习惯”。

在电影中,不喜欢梳妆打扮的花木兰被强行拉出去进行梳妆打扮,“You’ll bring hornor to us all!(你会为我们都带来荣耀)”反映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只有嫁给一户有地位的人家,才能为自己的家族带来荣耀,嫁给穷人或嫁不出去,是家族的耻辱。花木兰在见媒婆的时候,并不像中国传统女性那样乖巧,而是笨手笨脚,花木兰的形象不再是传统的遵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贤惠中国女性,而是勇于与封建主义做斗争,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不再是做女红的大家闺秀,而是可以像男人一样上战场、保卫国家的女性。迪士尼在电影中注入了西方的思想观念,让花木兰成为一个现代的女性,她独立自主,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让花木兰的形象更加为现代观众所接受。电影《花木兰》正是融入了西方的女性主义,与传统的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和冲击,才让我们在解读迪士尼电影《花木兰》所蕴含的女性主义的同时,审视中国电影《花木兰》中在表达忠孝之意的背后所蕴藏的朦胧的女性意识。

到了2005年,迪士尼推出了花木兰的续集《花木兰2》,除了第一集的大获成功,从而产生的口碑效应以外,第二部中的花木兰继续发挥着第一部的反叛精神,花木兰在婚姻观念上充满现代人的思想,反对包办婚姻,追求恋爱和婚姻的自由,因此,在续集中,花木兰鼓励身处皇宫的公主追求自己的真爱,而不是任凭媒妁之言,公主是封建主义的上层社会,同时也是男尊女卑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执行者,但是在电影中安排花木兰鼓励她们追求嫁娶的自由,是对封建主义的最大的抗争和反对。电影中的花木兰不但在思想上开导三位公主追求真爱,并且在行动上支持她们,花木兰俨然成为女性主义的传播者,她将女性主义传递给其他受男权社会压迫的女性。虽然电影中的花木兰与中国传统女性是不符的,但是作为西方的观众,这样的剧情安排正符合她们的需求,西方人反对包办婚姻,强调婚恋自由,因此花木兰成为一个女性主义的符号。

《花木兰》可以说是迪士尼耗费巨资打造,并且潜心研究了中国文化的作品。电影以中国的典故作为素材,注入了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电影中的花木兰独立自主、机智勇敢,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并且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这是典型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反映了西方的价值观。

三、中国电影《花木兰》中的女性意识

中国电影《花木兰》基本是按照《木兰辞》中的描述而拍摄的,并对花木兰进行了再创作,加入了花木兰的感情线,但是总体来说,《花木兰》保留了原诗的精神内涵。其实在《木兰辞》中,已经有了朦胧的女性意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性文化,在诗中蕴含了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在男权社会中男女互助互补的意识。在迪士尼的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电影讲述的也是花木兰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花木兰战胜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个类似美国西部片中的女英雄的故事。而在中国电影《花木兰》中,更多表现的是花木兰作为国家的一分子,为了孝义替父出征,为了国家的太平征战沙场,这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在电影中花木兰心存天下,具有民族大义精神,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求的道义,但是花木的道义没有仅停留在一个小群体中的道义,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战争的同时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当花木兰的爱人死去时,悲痛的花木兰依然在理性地思考,不断地反省自己,有着极强的国家责任感。经过内心的挣扎以后,花木兰放弃了个人的儿女私情,决心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守护她的战友、她的家园以及她的国家。花木兰内心随时保持理性,当花木兰自小的兄弟小虎等被敌军抓住,敌军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来刺激花木兰时,花木兰的内心是煎熬的,但是当胡奎等弟兄要冲出去救人时,花木兰理性地阻止了他们,胡奎大声说:“他是你兄弟!”花木兰回答:“你们也是我兄弟,我不能让你们去送死。”她努力克制自己内心的悲痛,带领军营的士兵们唱起了军歌。花木兰在被大将军背弃时,被困峡谷之中,在身负重伤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花木兰大声说出:“士兵可以叛我,将军可以弃我,但我花木兰绝不背叛国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电影《花木兰》遵循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和义,但是《花木兰》对《木兰辞》中朦胧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明确和升华,花木兰遵守着中国男权社会所指定的孝道和大义,但是花木兰也有了不同于传统女性的理性,在危急时刻她临危不惧,并且可以从容地指挥军队进行战斗,因此,电影中的花木兰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她也有不输男儿的气魄。在电影中模糊了男女之间的界限,花木兰与士兵一起称兄道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花木兰追求男女平等的潜意识,是在民族大义和孝道之下的女性意识,体现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女性主义。

在中国电影《花木兰》中,导演十分重视对花木兰内心世界的刻画,花木兰是勇敢的女将军,其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爽,但是也有女性特有的柔弱的一面,电影中的花木兰不是一个脸谱式的人物,她有血有肉,有男儿的刚强,也有女儿的脆弱,这种表现手法让花木兰的形象立体丰满起来。当花木兰第一次上战场斩杀敌军的时候,其身为女儿内心脆弱一面表现出来,花木兰第一次斩杀敌军时十分地犹豫和挣扎,之后,在清洗带血的牌子时想起死去的战友,又让花木兰十分地伤感,这是花木兰作为女人内心脆弱一面的体现,这也为后面花木兰希望尽早结束战争,获得和平,不再有杀戮埋下了伏笔。在此处,电影将花木兰传统的中国女性温柔和脆弱的一面展现出来,花木兰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刚强的“女汉子”,她的内心还是传统的中国女性。

中国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并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花木兰在被大将军所背弃以后,身陷囹圄,如果不是皇子文泰及时出现,并且以自己作为人质进行抵押,花木兰可能早就败走,虽然花木兰后来凭借自己的勇敢只身前往敌军阵营,营救了皇子文泰,但是最后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大义,她牺牲了个人的幸福,让皇子文泰与匈奴的公主联姻,来换取江山的太平,从而让天下苍生都到安宁。中美两部电影结局的不同,可以看出中美文化上存在的差异,美国文化强调自由、平等,讲求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强调每个人个性的发展,在美国文化中,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追求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在迪士尼的电影中,花木兰最后大败匈奴,立下战功,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而中国自古就讲求三纲五常,强调集体主义,认为个体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个体离不开整体,对伦理道德十分看重,强调对集体的忠诚以及必要的时候牺牲个人的利益来保全集体的利益,这与美国的个人主义是不同的,因此,在中国版的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最后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天下苍生可以安居乐业,选择了牺牲自己与皇子文泰的感情,这符合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了集体主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女性主义表达上是不同的,美国的女性主义是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追求的是个人的利益,而中国的女性主义则是建立在集体的利益上,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再实现个人的价值,女性个人价值的实现是随着集体利益的实现而实现的,花木兰正是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