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藕与莼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凸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顿生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或是较老的,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的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足以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上海这里又不然;不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个鲜。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江南有三大名菜:莼菜、鲈鱼和茭白,而莼菜位居三菜之首,有江南第一菜之称,象征着江南的秀丽、婉约与多情。第一次听到莼菜这个名字是在叶圣陶的散文《藕与莼菜》中:“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叶圣陶的笔下,莼菜是那样可爱,那样味美,那样令人怀念。
莼菜产于江南,又名菁菜、湖菜、锦菜、马蹄菜、水荷叶、水葵、缺盆草、水芹、水英等。《诗经・鲁颂》中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其中的“茆”,指的就是莼菜。《齐民要术》中也记载:“莼,性易生。种以浅深为候,水深则茎肥而叶少,水浅则叶多而茎瘦。亦逐水而性滑,故谓之莼菜。”葵是古时对莼菜的别称,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自古以来,描绘和赞美莼菜的诗词不计其数。唐朝诗人白居易云:“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北宋文学家坡云:“若问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南宋诗人陆游云:“店家菰饭香初熟,市担莼丝滑欲流。”元朝诗人黄复生云:“被人绣满水仙裳,地轴天机不敢藏。水谷冷缠琼缕滑,翠铀清缀玉丝香。”明朝诗人李流芳云:“一朝能作千里莼,顿使吾徒摇食指。琉璃碗盛碧玉光,五味纷错生馨香。”清朝诗人宋革云:“露葵生处春洲远,翠叶紫茎铺水。轻摘起,见说道,参差荇菜浑难比。”
说起莼菜的故事,最令人动容的可能要数晋朝的“莼鲈之思”。据《世说新语・识鉴》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其见机。”一时之间,“莼鲈之思”被人们传为佳话,于是莼菜便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成了游子思乡的寄托。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是一个喜好莼菜的主儿,每次到江南,总要品尝一番莼菜羹。即使住在京城,他也要命人定期运送莼菜,以便在皇宫中享受这江南的美味。
您好!
轻轻写下您的姓氏“叶”,一抹绿色便跃上心头,那《爬山虎的脚》便在眼前蔓延。(“轻轻”充满敬仰之情,“跃上”更进一步。)您欣赏着一墙的叶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一片绿绿的海。我就站在边上,默默地伴着您,感觉有风吹来,看那绿波荡漾,叶子跳舞,看那细丝缠绕,趾爪坚韧,我们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生命,何其美好!(想象丰富,将《爬山虎的脚》敷衍成一幅美丽的动态画。)
再一次落笔“圣”字,神往之情油然而生,那《多收了三五斗》就在胸中重播。您忧心劳苦大众,看他们双手粗糙汗水晶莹换丰收,叹他们租债重重剥削多多,悲他们丰收成灾愤懑难评。我默立您身后,沐浴江南的丝丝水汽,看那阴霾满天,风雨欲来,看那黑暗尽头,光明将临。民生,何其重要!(排比造势,《多收了三五斗》的情感引人共鸣。)
浓墨重书“陶”,欢欣鼓舞喜上眉梢,那《苏州园林》如电影般在心头掠过。您恬然走过,流连于假山池沼,辗转于亭子回廊,驻足于花草树木,眷念于门窗廊柱,留心于色彩搭配。(连续的动词使用使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就紧随您的脚步,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愉悦,看那亭台楼阁,重重复重重,看那花墙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感叹苏州园林冠绝天下。艺术,何其博大!(短句铿锵,《苏州园林》冠绝天下名不虚传。)
轻抚您的名字,想起了《古代英雄的石像》,怎样的生命才有价值?且看石像的诠释:人,不能骄傲自大、脱离群众,只有彼此平等地和大家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地做实事,生命才有意义。(生命在思考中美丽,此段转入深沉思考。)
轻念您的名字,想起了《藕与莼菜》,什么样的情感最美好?请听这藕和莼菜的解说:
在离开故乡的日子里,只要想到吃到他们,就勾起了游子的故乡情。乡情,亘古如斯,让我们伤了,醉了。(乡情最让人醉,抒情拨动读者心底最柔软之处。)
您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让我们明白了学无止境,创新无限;您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让我们领悟了积极自主,努力向上;您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我们明确了习惯重要,一生受益……(总结上文,“教材”贯穿全文,可谓金线串珠,美不胜收!)
叶爷爷,想对您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尺幅有限,今天就到这儿吧,下次向您汇报我的学习生活情况,希望得到您的指点。
一个崇拜您的学生 :张琪
2012年1月10日
[点 评]
芡是一种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池塘、湖泊的浅水中,分布于温带、亚热带。我国的中部、南部均有生长和种植,又以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安徽的种植量较大。芡的生长周期与塘藕相近,其根附着于水下的泥地里,茎越出水面。其叶绿色,叶面大而圆,上面布满了刺,在夏日里开蓝色的花。进入秋季后,花谢了,但花萼并不脱落,渐渐形成紫红色状似石榴而浑身带刺的球果,球果上花萼退化的部分很像鸡喙,于是被叫作“鸡头”。每个球果里生长有几十颗被硬壳包裹的果肉,剥去硬壳,就是一粒粒比珍珠略大的雪白果肉,这就是“鸡头肉”,也称芡实;又以其是粒状的,所以江南一带又称其为“鸡头米”。郑板桥有《咏鸡头米》诗:“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珍珠圆。”
我国许多地方产芡实,而芡实古怪的样子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所以,各地对芡有不同的称谓,但大多离不开它像“鸡头”的果实。汉代扬雄《方言》卷三中讲:
欠,鸡头也。北燕谓之,徐(州)、淮(河)、泗(水)之间谓之芡,南楚、江湘之间谓之鸡头,或谓之雁头,或谓之鸟头。
清钱绎《方言笺疏》作了补充:“子形上花似鸡冠,故名鸡头。”芡实的形状很像鸡头,所以就被人们叫作“鸡头”。可见,至迟在汉代,就有这样的称谓,唐玄宗只是用了典故而已。
江南是水乡,也是水生植物较多的地区。江南人把鸡头米、菱、藕、莼菜、茨菰、荸荠、茭白、水芹这八种常见的可食用的水生植物合称“水中八仙”。鸡头米的果实较小,只比花生仁稍大,其外壳偏硬,剥食起来很不方便。但是,鸡头米生食的口感软润糯滑,比菱、藕好吃,所以北宋诗人杨万里(苏州人)《咏菱》诗有“鸡头吾弟藕吾兄”之句。菱、芡、藕都是常见的可食用的水生植物,芡的果实最小,菱稍大,而藕最大,所以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鸡头”视为菱的弟弟,而把藕视为菱的哥哥。
俗称的“鸡头”之所以被叫作“芡”,古人也有解释,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释:
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
中国是农业国,农业收成的丰歉都会直接影响百姓的生活。一旦遇上歉收,这种野生的“鸡头”就可以充作粮食,帮助人们度过荒年,所以它被叫作“芡”。《古今注》中也有相似的说法:
芡,叶似荷而大,叶上蹙皱如沸,实有芒刺,其中如米,可以充饥。
鸡头米一般在农历八月就可以采摘了。以前,乡人将其挑入城市售卖,可以获得一些家庭的贴补钱。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营业写真》中绘有“卖鲜鸡头”的画,配画词写得挺有趣的:
鸡头肉,糯而柔,未经剥壳如鸡头。
元(玄)宗以之喻嫩乳,一朝帝王何风流。
若言鸡头肉与鸡头异,请买鸡头与鸡一尝试。
玩一“剥”字便可知,倘剥鸡头之肉何趣味。
新鲜鸡头剥食太麻烦,所以鸡头米大多以其他方法提取淀粉。《本草纲目・果部・芡实》中讲:
风用蒸熟,烈日晒制取仁。亦可舂取粉用。
可以把“鸡头”煮熟后放在太阳下曝晒,鸡头的硬壳会开裂,再取出里面的鸡头米,可以作为粮食储藏;也可以用舂的方式把鸡头米的果浆压出来,经沉淀和晒干后获取淀粉。鸡头米的淀粉含量很高,可达30%以上,由鸡头米中提取的淀粉叫作“芡粉”。今天,人们把给即将起锅的菜淋上水淀粉称为“勾芡”(上海人称为“着腻”),这个“芡”即指“芡粉”。
正因为芡实多用于提取芡粉,所以长期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极少见到芡实,更不用说吃到鸡头米了。即使偶尔去周边地区旅游,看到池塘湖泊里生长着许多水生植物,也无法辨别哪一种才是芡。我少时在江西的一个小城市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的食物不充足,零食更少,一到中秋时节,当地农民把毛豆连根拔起,去掉叶子后放在大锅中煮熟,再挑到集市上售卖,这种成串的毛豆还挺好吃的。另外就是“鸡头米”了,不过当地人叫“珊瑚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我从来没有在上海看到过卖鸡头米的摊头,可能是利润太低;我也没有在菜市场或水果摊见到过新鲜鸡头米,只是在清代查慎行《食鸡头》的诗中读到:“芡盘每忆家乡味,忽有珠玑入我喉。”
水乡特色 味纯浓郁
太湖船菜相传起源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经常在太湖上举行船宴,开启了船宴之风。据史料记载,春秋时专诸为了刺杀王僚,曾经到太湖深处拜太湖公学习炙鱼,炙鱼这道美味应该就是最早的船菜了。太湖水网通畅,商贾来往或读书人赶考路经此处也大多要乘坐船只,饿了自然在船上就餐,吃时渔家现杀现烹。船菜最初讲求的是移步换景、杯随景动、盘中映景的“食景两相宜”格调,味道讲究原汁原味,专点一个“鲜”字。时至今日,无锡一直延续船菜供应游湖客商,而在无锡的各大酒店宾馆,亦已将富有吴文化色彩的船菜,引入了地方特色风味菜中,使得船菜不仅仅只是在游船上独有。
太湖船菜这一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的美食品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已经声名远播,在饮食烹饪和吴地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能独领一方,是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烹饪原料优势。太湖流域水产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螺贝以及水生植物,加上陆地的动植物烹饪原料,种类达二百多种。无锡船菜按时节取材,湖鲜之类原料的很注重活养,游船在太湖中游活动,船舱处有几个暗箱,暗箱有铁丝网覆盖,与太湖的水相通,船家在太湖上直接到渔船上跟渔民收购鱼蟹等湖鲜,然后立即养在暗箱中,最大程度的保持了湖鲜的鲜活,烹制菜肴时可根据客人的要求直接从暗箱里面取出,真正体现到湖水煮活鱼的鲜美。游船的后梢是烹调船菜的厨房,这里都放置一副“木灶”用来烹调,做菜的师傅一般都是心灵手巧的“厨娘”,厨娘们在狭小的空间做出美味的菜肴,真的有着那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难度,然而这难不倒头脑精明的厨娘们,她们做事麻利,技艺精湛,制作考究,为求味真,每一道菜都单独精心烹制,力求至善至美。太湖船菜的操作工艺还是比较繁琐的,主要的技法有焖、炖、煎、煨、炒、炸、汆等。船菜味纯而浓郁、肥美而不腻,汤清而不薄,制作好的船菜具有绚丽素雅、酥嫩鲜甜、色香味俱全的特点。在船菜里最主要的是“味纯”。每一个菜有每一个菜的味道,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由于都是用原汁原汤来烹调的,所以从来不用味精等调味品。
传承百年 价值不菲
太湖船菜到清末民初已经发展到顶峰,当时有四艘大型画舫的船菜最为著名,分别由姓王、杨、谢、蒋的四个老板经营,并各有自己的名菜,如王家的八宝鸭、杨家的西瓜鸡、蒋家的蟹粉鱼翅、谢家的荷叶粉蒸肉,都是为食客所津津乐道的佳肴。其中杨阿梅的“苹香号”画舫所供船菜特别出名。1946年10月31日,来无锡“避寿”,与、马歇尔夫妇一起乘坐的就是“苹香号”画舫。船在湖中遨游,大家一起赏太湖美景,尝太湖船菜。那次船菜的菜单是:十景大拼盘、蟹粉鱼翅、香酥全鸡、鸡油菜心、松鼠桂鱼、冬菇冬笋豆腐、酱炒鸡丁、炒大玉、红焖冬笋、玫瑰寿桃、伊府寿面大锅,还有鸡生、腰片、菠菜、白菜、线粉等四荤四素的便菜。笔者手里保存着一份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上海发行的《小日报》,上面就有太湖船菜的菜单,其一席价格分别为十四元、十六元、十八元、二十元不等。
从左边这份民国的船菜菜单可以看出船菜的制作考究,吃一顿船菜价格不菲,因为当时30年代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而一席船菜在当时最低价格已经是十四块银元了,虽说价钱高,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到船菜当时在社会上已经很盛行。
精心选料 随船制作
船菜原料季节性的选择很重要,春天螺蛳肉肥无籽,一般挑取螺蛳肉来炒清香的春韭;湖虾籽满肉鲜,是做三虾豆腐的最好原料;菜花甲鱼适宜清炖,汤鲜味醇;翠绿的鲜蚕豆和上好的太湖猪肉相配就制成了脍炙人口的樱桃肉。夏天荷叶粉蒸肉清香不腻,河蚌烧豆腐清淡爽口,莼菜虾仁鲜嫩开胃,小暑黄鳝赛人参。秋风起蟹脚痒,太湖大闸蟹既可以整只清蒸,又可以剁开烧毛豆、年糕,再精细一点剔取蟹肉做成炒蟹粉、蟹黄狮子头、蟹黄小笼包;秋季的莲子、藕、老菱、鸡头米又是上好的蔬食佳品;桂花开,鳜鱼肥,此时的鳜鱼清蒸醋溜皆是美味;冬天的八宝炖湖鸭,营养丰富;红烧鳗鱼味道醇厚,蜜汁芋头粉糯香甜。总之,太湖船菜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菜肴,它的时令性是很强的,让人百吃不厌。另外船菜的筵席中,还适当的穿插一些精美的点心,这些点心造型别致,个体小巧,玲珑剔透,每一个点心都似一件工艺品,让人赞叹不已,人们把这种点心称为“船点”,“船点”也是船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船菜的制作方法很独特,吃船菜时,有些菜在船上厨师当场烹制表演。“腐乳汁炝活虾”,就是一道很有特色的美味。将洗清漂净的活虾,放在曲香中浸一下,移置盖碗中,然后上桌淋入用腐乳汁、香醋、姜末、葱泥、生抽、胡椒粉调好的卤汁,活虾经过酒醉,再吸入调料的刺激,在碗中翻跳,用筷夹入口,其味特鲜,使人食而难忘。“花香脆藕”是选用才采摘的鲜藕,洗净在藕孔里灌入冰糖屑,用鲜荷叶包起,然后用擀面杖捶打,待藕敲碎,打开荷叶包倒在铺好荷花的淡绿瓷盘中,顿时一股荷花的清香夹杂着鲜藕的清甜扑鼻而来,让游客视觉、嗅觉、口觉都能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别味湖鲜”的制法别具一格,是以太湖蚌肉和百叶结放在小砂锅中用炭火小火慢炖,游客在弥漫着河蚌鲜香、土制百叶豆香的氤氲中,早已是食指大动了。“松鼠桂鱼”是用两口锅同时烹制,一口锅中油炸打好花刀的桂鱼,另一口锅熬制卤汁,待鱼油炸至酥脆码入盘中,用小碗装入熬好的卤汁,迅速上桌,淋入滚烫的卤汁,随着“吱啦”一响,一道特色美味大功告成。太湖船菜由于制作空间的有限,促成了好多菜需要直接当着游客的面制作,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让游客欣赏到美味的制作过程,吃得放心,这和目前风靡餐饮界的“堂烹”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