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嘎达梅林的故事

嘎达梅林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嘎达梅林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嘎达梅林的故事

嘎达梅林的故事范文第1篇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音乐的教化性也得到更多人的肯定,从而促使中小学音乐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中小学已经提高音乐课本的质量,加强对音乐课程教具的配备,同时在音乐教育和科研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同时民族音乐也越来越受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青睐,师生普遍将民族音乐与爱国情感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识。随着音乐在中小学教学中影响力的增加,音乐课堂面临的困境有:⑴教师缺乏音乐教学热情。在中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中,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社会、学校及家长等均重视学生语数外等主要学科的教育,会忽视美术、音乐等辅助课程的教育,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会表现出不自信、自卑心理,缺乏教学热情。⑵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浓厚。由于学校及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格,学生不但要学习主要的文化课,而且课后还要参与各种补习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极大,因此,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音乐学习。久而久之,中小学生会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降低音乐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中蕴含诸多的民族元素,同时大部分的民族歌曲的歌词与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语文等科目有异曲同工之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民族音乐中包含的地方特色元素,如京剧特色、黄梅戏的地方风情等,对于学生而言,是独特的、新鲜的事物,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小学生一旦对音乐课程感兴趣,就会逐渐喜欢音乐教师,教师需抓住时机,增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如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民族歌曲的来源及相关的民族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好感,同时让学生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快乐,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例如,在教授学生《唱脸谱》这首京剧歌曲的时候,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歌词中关公、曹操、美猴王等人物的故事,让学生熟悉歌词中人物的事迹。同时,在学生欣赏歌曲内容的时候,教师还可向学生普及脸谱绘画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加深学生对京剧的认识。另外,教师在学生会唱此曲后,可布置一道家庭作业,即让学生回家将这首京味儿歌曲唱给家人听,让他们感受我国民族歌曲的魅力。

2.拓展教学内容,丰富音乐课堂的内容

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充分挖掘出教材内的知识,并借助辅助教材,拓展教材内容。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可自主编制教材,并依据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目标,添加新的教学内容,以丰富音乐教学知识。此时,教师可在音乐教学中添加民族音乐知识,如民族乐器演奏、中国古典歌曲等,向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我国少数民族的乐器多达300余种,拉弦、吹管、弹拨和打击乐器等都极具演奏技巧,民族音乐中还有300多种说唱的音乐题材和戏曲剧种。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彝族歌曲、陕北民歌和江南小曲等,体悟彝族汉子的豪放洒脱,陕北人民的高亢奔放和江南的婉约细腻,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视听教学,播放各种器乐的图片,并依据图片向学生解说各类乐器的特色。例如,教师可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添加《七月火把节》歌曲,并播放视频让学生学习《七月火把节》的舞蹈,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充满异族风情的舞蹈动作中,理解彝族人们的如火的性格特点,体味彝族火把节的民族情怀,了解此首歌曲的文化价值。又如,教师可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古筝名曲《梁祝》通过音乐视频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弘扬和传承我国的民族精神。

3.提升学生内涵,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的鉴赏力

教师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不但要加强学生聆听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要提升学生的音乐内涵,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而民族音乐的内涵,就是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底蕴等内容。教师将民族音乐渗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民族歌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可在进行蒙古族歌曲《嘎达梅林》的教学时,同时向学生播放电影《嘎达梅林》的片段,特别是体现出蓝天、白云、草原等景色的美感,并带领学生聆听电影中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曲子,体味曲子中舒缓从容、悲壮激昂的曲调,进而对蒙古草原产生向往之情,对蒙古汉子产生敬佩之心。在歌曲欣赏完毕,教师需向学生介绍马头琴的来历和特点。同时教师需将歌曲《嘎达梅林》与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乐曲进行比较,并分析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鉴赏两种音乐形式的美感,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4.增强学生责任感,弘扬和传承我国的民族精神

教师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添加民族音乐,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同时,将民族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可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并让学生担任起弘扬我国音乐文化的责任。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将《月满西楼》《春江花月夜》等颇具中国特色的古典歌曲当作教学作品,并通过多媒体音乐视频,让学生欣赏和聆听。教师还可尝试让学生用同样的曲调,对中国其他的古典诗词进行谱曲演唱,将中国文化通过音乐的方式向其他的国人,甚至世界人民传播,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另外,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添加中国的民族音乐外,还可适当增加少数国外其他民族的歌曲,如印度的肚皮舞曲、美国乡村音乐等,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三、结束语

嘎达梅林的故事范文第2篇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我感觉音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是最密切的。我们可以很久不看一部戏剧,一场电影,一次画展,但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不可能没有音乐。打开电视有电视剧和广告的配乐和电视节目的片头音乐;打开电脑有开机音乐;来电话了,有优美的手机铃声音乐;走到大街上音像店里会传来流行的音乐…,等等。所以生活中充满着音乐。学会感受音乐、创造音乐对学生来说就尤为重要。而音乐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这个课堂是否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怎样建构有趣的音乐课堂,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全员参与,增长乐趣

实践证明,人往往对于自己做得好,可以体验到成就感的事物更能感受到乐趣。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享受成功喜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不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由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知识糅合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顺带学习。譬如,在进行读谱能力训练时,我们可以采用音阶填空法、音程代替法、乐句接龙法等,这样就可以变视唱学习的枯燥为轻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同学都进行过一些乐器基础练习,我在课堂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叫做"今天我来演奏一曲",同学们可以提前预习要学习的歌曲,上课的时候用乐器给同学做伴奏,课余时间我的教学电子琴就放在教室里,下课后我看到好多没学过乐器同学很感兴趣的虚心请教这节课的"演奏者",然后跟着练习,就算只学会了一句两句,也是非常的兴奋。通过这个课堂小环节,使同学们有了主动探究的乐趣,课堂中经常出现"让我弹""我来弹""他弹得好"等等自信的语言。其实,不管他们弹的怎么样,他们对于自己创造出来的音响总是很好奇的。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合作学习的强烈愿望,培养了他们群体意识及与人交往的社会能力。我在整个活动中充当了策划人和欣赏者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很多学生能够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干,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成功种享受喜悦。

二、律动表演,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那么哪些活动是学生感兴趣的那,首先好动是中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需要,音乐课加入律动是必不可少的。而律动在音乐教学中所体现的作用中是针对了中学生注意力的短暂性、求知欲望的好奇性、个人兴趣的广泛性及形象思维的丰富性的特点的。"律动",指在音乐进行中的各种游戏。例如歌舞表演等,因运用了多元化的综合艺术手段,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静交替,以动态韵律美感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快的达到审美、掌握技巧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律动训练并不难做,因为音乐能够触动人的灵感,在听到音乐后,人们会自然产生出打拍子、扭身体等动作,这便是舞蹈最早期的即兴创作。教师示范,学生应和,这就是我们所创意的律动教学。

三、情境设置,滋长情趣

艺术教育应强调在情感领域中对人的美感情操的培养。因此,在初中的第一节乐谱教学中,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情趣。首先,告诉学生们我们的人生就如同是一个五线谱,每一个人就是一个音符,共同演绎在人生的舞台上。快乐时,奏出欢快的乐曲;悲哀时,奏出低沉的旋律。随后,我在黑板上用彩笔画出五线谱--生活的舞台,再出示颜色各异的小音符代表每一个人,然后让学生们在舞台上尽情的表演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表现的特别有激情,都争先恐后的来拿小音符。这个说:"我今天特别高兴,我的音符应该是大红色的,贴的高一点";那个说:"我爱静,不需要贴的太高,但也不低沉,我选淡颜色的音符贴在中低音的位置"。看着孩子们个个都在人生的舞台上寻找着自己的位置,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师为孩子们创造和设计出一定的情景以后,极力满足他满表现欲望和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勇于创新,从中找到自信,表现自信,并领略到"自娱自乐"的情趣。

四、媒体进入课堂

嘎达梅林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

(一)培养形象思维,发展想象能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的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我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后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独立地去感受音乐,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情绪各异的歌曲、欣赏、表现和综合活动等教学内容,都是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的素材,而孩子总是有无数的奇思妙想,这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有利基石。例如在《优美的民歌》这一课中,讲到劳动号子,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号子这一特点,我让学生想象在运动会上同学们为队友们加油鼓劲的呐喊场面,并让学生根据这个呐喊自己创作劳动号子。学生会创作出“快快跑啊,嘿哟”,“加油啊,嘿哟”,等等。

(二)培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在创造性教学中,借助发散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辐合思维可以对发散思维获得的众多解决方案或办法进行优选组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方法。例如,我在音乐课中有时会进行一些创作音乐结束句的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对此,我会尊重学生的思维想象,先让他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展开各自的想象,大胆尝试进行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完成多种不同的乐句的创作练习。然后通过演唱、演奏等进行分析,学生自行比较优劣,确定更为合适的答案。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学到思维的方法,进而逐步提高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能力。

二、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所谓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指学生个个精神饱满,兴致盎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心情好的状态下学习,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更无创造性而言。另外,教师还要充分信任学生,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敢于标新立异,从而带来灵感。这样他们才会对创新有兴趣,有激情。

(二)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创造因素的内涵。例如在《非洲音乐》一课中,让学生尝试动手做简易的非洲鼓;又如讲到《色彩与音乐》一课,色彩效果会让学生产生联想,扩展思维,更好地理解音乐,可以让学生先听音乐,如《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天鹅湖》等,而后自由描绘自己聆听音乐所联想到的画面。再如学习《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这首维吾尔族的民间乐曲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在简单介绍过乐曲之后,再让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使学生对于音乐学习产生并保持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提高了兴趣,树立了自信心。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应摒弃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及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唱歌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探索、创新、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法,并要勇于探索实践,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如节奏问答法、曲式结构体验法、即兴演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探求,形成主动性。学生在不同情景中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四)针对学科特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

教学中应采用优化的音源器材和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形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产生不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会渐渐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活力。例如:在学习《悍牛与牧童》时,教师先出示电脑课件,音乐中所出现的内容在大屏幕中一一展示,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并很快掌握了乐曲,而且有些学生看到大屏幕上有趣的画面自然地做出了动作。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弥补了过去音乐教学中的缺陷。

(五)加强音乐活动教学。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教师在课上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编创歌、舞、音乐剧等。还应注意音乐活动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它有助于学生扩大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创造和艺术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更新观念,转换教学角色。

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本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例如,在学习 《嘎达梅林》时,教师放音乐前先不给学生讲教材内容,而是让学生讲一讲他们知道的内蒙民歌 《嘎达梅林》的内容,再比一比谁的故事讲得精彩。然后评选出几个故事,由学生为《嘎达梅林》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述内容,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音乐教学应重视音乐体验、感悟和积累的培养。

嘎达梅林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兴趣 想象力 创新思维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对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欣赏课应有意识地进行这种陶冶。

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怎样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传统的欣赏课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师讲授,忽视了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教学,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痴如醉,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参与下进行倾听,是训练具有音乐耳朵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聆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热爱音乐、喜欢音乐,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对音乐感兴趣,才能引起他们的听觉注意。

1.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学生倾听很重要。教参常提示我们要让学生完整地聆听全曲,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在完整倾听时,我总是让学生身体放松自然,而不要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让他们闭上眼睛,身体可以自由地随旋律进行轻轻摆动或是不动。在相对安静的气氛中,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进行全面的体验。

2.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电脑制作音乐课件,在视觉上给学生新的感受,将视听相结合,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音乐作品,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能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刺激,让学生更形象地接受音乐知识,调动其积极性。如第十四册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学生对教学内容非常陌生,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非洲的鼓乐,非洲的舞蹈,从直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喜爱非洲、热爱非洲音乐的情感,从而让他们融入音乐,选择自己想听的非洲音乐欣赏,进一步体验非洲音乐的特点。

二、利用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聆听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记得一本书里面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学生正是富于想象的时段,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如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时,我首先展出一幅草原的挂图,让学生从图画中感受到辽阔草原的魅力景象。然后讲述了《嘎达梅林》的故事,板书曲式结构。聆听中学生通过想象和体验,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感受。在乐曲演奏的过程中,学生们都感受到了辽阔壮观的草原景象,体验到牧民们骑马奔驰在草原上与敌人搏斗的情景以及牧民们穿着节日盛装,在皎洁的月光下载歌载舞,赞美幸福的生活的情景。,好多学生跟着旋律唱了起来,有的还跳了起来。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与音乐融为一体,展开自由的想象与表现,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实践,并逐渐善于聆听。

三、开展创作实践,在聆听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莫过于音乐创作活动。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使其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全面提高。为使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欣赏《龙船调》这首湖北民歌的时候,在第一遍聆听之后便将这首歌配以清新的、生活气息很浓的舞蹈动作,并示意学生跟着这首歌的节奏,按歌曲的内容大胆地参与进来。沉闷的教室顿时活跃起来,有男生扮艄公,女生扮过河,直至全班学生都融入进来。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惊叹:原来他们的想象力是这么丰富!表现能力是这么强!

四、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初中音乐欣赏课的魅力不仅在于可以欣赏音乐,而且由于音乐与其他艺术及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从而使音乐欣赏课又成了可以了解许多相关知识的课,当然音乐还是主要的。在上初中音乐欣赏课时要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了解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知识。

五、对教材灵活选择与运用

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音乐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尤其要注意作品的旋律性。有时还要选择些课本之外的作品,也可以结合课本要求给学生欣赏流行音乐,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品,扩大欣赏视野;甚至还可以选用一些有特色的地方音乐进行教学。

嘎达梅林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歌唱教学;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一、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首先,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为其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一切音乐艺术其本质都是听觉的艺术,而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其对于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享受、欣赏过程中反复磨练而逐渐生成的。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视唱练耳课程、音乐技能的训练、音乐欣赏以及其他类型音乐活动的开展,实现对于学生听觉感知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能够使其在认知美、欣赏美、生成美的过程中学会以“美”的角度欣赏和学习音乐,并在歌曲视唱学习中把握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当中所寄予的情感。

其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本身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歌曲的诞生是由创造者个人灵感激发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极易随着个人情绪的波动对于歌曲当中的情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而使其对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和演绎更加生动,更加具有立体感。也正由于这种联想与想象的存在,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以开发,赋予了歌曲更加生动的演绎、更加精彩的诠释。

再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有益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认识美、发现美的过程意味着神经系统被优美的旋律所刺激。随着音乐中情绪的起伏波动,自己的身心也将变得更加愉悦、精神更加振奋,所有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

二、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现路径

1.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运用较多的包括情感体验法、提问发、故事引入法、图文欣赏等。其中,情感体验法主要是教师在进行歌唱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播放的方式引入授课,让学生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并与教师进行简短的交流,就歌曲中思想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问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歌词的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某一段歌词当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为什么会使用这样的修辞方法,这样的用法会给歌曲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等。故事法主要针对民歌以及一些少数民族歌曲,引入当今具有流行风格的爱国歌曲激发学生对于此种情怀歌曲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生演唱《嘎达梅林》时,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告诉学生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歌曲当中所蕴含的英雄事迹和意义。利用图文欣赏来展开歌曲教学时,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或者其他教学辅助设备,采取图片或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表达歌曲的情感基调以及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时身临其境。上述教学方法无疑将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歌曲学习的兴趣,也会促使学生在视觉与听相结合的审美氛围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2.巩固新歌

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如下的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对所学歌曲的巩固。如笔者在进行示范演唱的过程中,经常刻意回避一些音符,通过让学生对比原唱找出区别所在,实现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再如将歌曲演唱与乐理知识相结合,同一首歌曲,利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来进行演唱,实现巩固歌曲记忆的同时对乐理知识的同步掌握与复习;进行分组联系,让小组合作完成演唱,并由教师将不同小组的表演统一录制,再由全班同学集体点评欣赏,利用比赛竞争的刺激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于歌曲的记忆;由教师编排简单的舞步,让学生边唱边跳,实现身体律动和歌曲演唱的统一,或者利用各种打击类乐器,配合歌曲进行伴奏,加强学生对于旋律的记忆。此种方法的合理运用,将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歌曲的掌握,而唯有从记忆上加深对歌曲的认知与理解,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从本质上感受歌曲意境的美感,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

三、结论

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善于表达和抒感的艺术形式,因此如何通过歌曲感知音乐的情感元素,体验歌曲意境中的美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重点和核心。音乐本身所独具的魅力,再配合小学生本身天真烂漫、生动灵性的心理特征,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音乐歌曲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融入和提升,就要采取有效方法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在不断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巩固以往的知识,让自身的审美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西藏农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内蒙古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实践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