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动画艺术;形式;受众;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码为媒介,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艺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全球各地崛起。这种有别于传统媒介的艺术形式,主要依托于前沿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采用新的艺术技法和表达媒介,彰显人文关怀与艺术反思,表现出鲜明的生态文化特征和信息文化特征。

新媒体艺术超越了单一媒介的局限性,具有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综合媒介效应,兼容了以往艺术的所有优点:既具备广播电视的直观、动画的声画系统,可以毫不影响电视、电影语言的运用,又具备了印刷媒介运用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进行准确定性的优势,可以同样含蓄、婉约地营造意境;同时也弥补了两大传统传播媒介的不足,更增加了其艺术性、立体感和真实性。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旧媒体”而言,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历史性变革的一种媒介形式。本文结合动画艺术,来阐述新媒体艺术的新意。

动画艺术是绘画艺术的升华,也是现代社会的朝阳艺术。但大多数国人对动画的理解仍仅仅停留在纸本和影片式动画这一阶段。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动画从传统媒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运用新媒体艺术多元化的形式,拓展了动画艺术的发展空间。传统媒体中的动画艺术,主要是通过电视、电影和少量户外媒体进行传播。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局限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让动画艺术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动画艺术应当秉承新媒体时代的艺术精髓,加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进行多向交互、深度参与,加强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从而达到体验式审美。

1 形式的互动性

互动性应该是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在新媒体艺术中,“媒体”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方面它是艺术的载体;另一方面它又是大众传媒。这双重身份就决定了“互动性”的产生,同时也决定了“互动”必然是这样的互动:作品本身内部的互动,作品与来访者之间产生的互动,甚至来访者与来访者之间产生的互动。作品本身内部的互动性基本上是艺术家预设的互动,一般要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屏幕来展现。而各个环节又能巧妙地衔接,相互制动。作品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以及来访者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是非常常见的互动方式,主要是来访者通过作者预设的一些操作系统与作品之间产生直接互动,这一参与引发了作品的一系列转化,包括影像、造型、意义,同时也改变了来防者的意识,从而不断进入一个“活的互动空间”的新情境。来访者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主要是以互动装置和网络多媒体的艺术形式表现的,作品除了带给观众很强的趣味性外,也拉近了现实中人与虚拟影像的距离,实现了人与机器的对话、虚拟与现实的互通。

动画起源于艺术,并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应地改变着自身的面貌。新媒体的兴起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之上,而动画艺术与新媒体结合之后所产生的动画形式也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技术的特征。动画的发展经历了手工阶段、机械阶段以及现在的电子阶段。在手工阶段和机械阶段,人的智能是主导的,但在电子阶段,电脑不但将人从漫长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创造出人类智能在想象中才能完成的画面。比如说电影《阿凡达》就是技术与艺术结合后的代表作品,是新媒体艺术互动性的表现。

2 受众的细分化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交互性。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的受众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新媒体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媒体,它并不满足于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还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受众的信息利用效率。因此,网络世界里的各家媒体需要应对受众的多种心理需求,它们会更加注重信息内容的传播效果,来迎合受众的不同需求。网络作为一种载体和媒体,可以提供给网络受众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满足受众不同的心理需求。新媒体的用户高度集中在年轻化、时尚化,并且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人群身上。手机是新媒体的另一重要阵地,年轻人是手机上网用户的主体,且用户年龄有上升趋势。手机电邮、手机和手机支付等移动商务功能的不断完善,高学历人数的比重将快速增长,而学生、自由职业者、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据了手机网民的主体。新媒体的第三个代表是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的受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电视迷,他们愿意花额外的钱看电视;另一类是都市女性,她们好奇心强,爱赶时髦。这两类人都不一定是高收入人群,但他们愿意为这些差异化的服务付费。

新媒体时代的动画传播主要依赖于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所以其受众和传统动画的受众并不相同。新媒体时代的动画具有多样性,如今动画艺术不再仅仅属于儿童。在设计新媒体时代的动画时,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会有针对性的内容,细分市场、细分受众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必经之道。做好受众的细分,会使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3 对媒体的依赖性

在艺术史上,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今天的新媒体艺术一样对“媒体”有着如此强的依赖性,对媒体的驾驭往往直接影响作品的成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创作手段是“媒体”。从艺术媒介的演变可以得知,新媒体艺术是随着影像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由创作到展示的整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媒体支撑基础上的。第二,“媒体”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新媒体艺术中,“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仅是一个中介,一种创作手段,它经常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而存在。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动画艺术的创作形式也结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数字画板到数字合成,新媒体技术加强了动画创作的便利性,并改变了视觉制作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流程。与传统的动画创作方式相比,结合了新媒体技术对“媒体”的利用,能够得到更为精确的控制,并将各种动态分镜、时长节奏、背景音乐和配音等细节都通过媒体处理得更为完善,提升动画中后期的制作效率。同时,新媒体平台的多种媒体技术结合应用,也推动了动画创作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立体动画、交互动画等动画形式的出现。

4 结语

新媒体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艺术创作 虚拟紫禁城 动感雕塑

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艺术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如绘画和雕塑而言的,“新”体现在以当前最新科技如数字录像、计算机、因特网、电子游戏、虚拟现实、网络神经、生物电子学、基因工程、机器人科技等作为表达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技术会不断地融入到新媒体艺术中,新媒体的概念也将扩充变化。

新媒体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2O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投影技术的发明和普及,新媒体艺术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飞跃。这尤其表现在计算机图像、影音编辑和游戏互动技术方面,前者如三维虚拟、计算机动画、图片修改等,后者如数字编辑、影音互动和感应、游戏程序等。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

新媒体艺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兴产业。随着动画产业、网络游戏、数字音像业的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呈日益增长的趋势。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作为九大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并将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等具有战略性的重点文化项目提升至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其目的在于力促这些重点领域在“十一五”取得跨越式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受到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势在必行,它必将会成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艺术之一。

二、新媒体艺术创作实例分析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观念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家看来,只有观念驱使的媒体创作才称得上艺术性创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作品就难以称其为艺术作品。技术追求统一性、标准化、定型化,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艺术追求个性化、独创性、求异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情趣。

新媒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以下对虚拟紫禁城和Kinetic Sculpture(动感雕塑)进行设计分析,提出创作思路,借以拓展应用范围和提升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能力。

1.虚拟紫禁城

虚拟紫禁城是由故宫博物院和提供技术支持的IBM公司联合打造的,历时3年于2008年10月正式开宫迎宾,是亚洲首个在互联网上展现如此庞大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虚拟世界,见图1。虚拟世界通过高分辨率的3D建模技术,立体地、精细地再现了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文物和人物。虚拟世界还为游客设计了6条游览路线和一些场景比如皇帝批阅奏章、用膳,太监们逗蛐蛐、武士们练射箭等,游客不仅可以像现实生活中游览故宫那样自由自在的参观;还能参与其中与其他游客及一系列预设的人物进行交谈互动。

图1 虚拟紫禁城

虚拟紫禁城除了娱乐外,还有学习的功能。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建筑附带有额外信息,甚至是照片,可以帮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用途和建造过程,而要获得这些信息,只需单击鼠标即可,方便快捷。甚至,游客还可虚拟地“获得”一个虚拟复制品,来认真把玩、研究。

虚拟紫禁城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突破时间、空间和身份限制的自由世界,其自主性、互动性为游客增添了独特的体验和乐趣。虚拟紫禁城是数字化技术与人机交互、造型艺术、色彩艺术、设计心理等多学科综合设计的结果。

2.作品Kinetic Sculpture

2008年6月21日德国慕尼黑宝马博物馆重建开幕,其中一件引人注目的展示作品Kinetic Sculpture(动感雕塑)。由714个金属球通过直径0.2毫米的细钢丝悬挂于6个平方米的天花板下,每一个金属球都由独立的电机控制钢丝的垂悬长度。通过控制系统可以变幻出各种奇异的形态,成为可以浮动于空中并随时改变形状的“雕塑”作品。见图2,该作品展示了长达7分钟的动感雕塑,雕塑的形态开始是很混乱的运动,然后变幻出曲线、水波和汽车,BMW的经典327系列轿车、Z4跑车和Mille Miglia 2006概念车都是这件作品隐喻的对象。此作品获得2009年德国红点传达设计奖。

图2 Kinetic Sculpture

作品Kinetic Sculpture采用基于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714个驱动器通过现场总线与计算机连接,计算机发送小球运动指令给总线式驱动器,驱动器再驱动电机旋转。升降机构由电机、绞盘、钢丝和小球组成。当电机旋转时,带动绞盘旋转,绞盘中的钢丝就会拉长或缩短,最终带动钢丝末端连接的小球上下运动。

该作品在视觉传达上面有非常好的效果,在类似作品创作时,可以考虑小球挂在天花板上,也可以考虑落地式的氢气球,另外还可以增加灯光、音乐的互动效果。作品可以是创作者自己理念的创作,也可以是宣传技术本身的产品,如高性能的电机。

三、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经验

新媒体艺术是一门重要的课题,需要不断研究,下面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几点经验:

1.从远古人类敲击石块到新媒体艺术的兴起,设计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从现实走向虚拟,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始终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核心,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和情感的关注和研究将会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设计艺术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或是从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均可看出,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设计观念的进化,推动设计的发展。技术和艺术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孤立的技术是没有价值的,和艺术相结合的技术则具备了艺术的价值。艺术因技术而发光,技术因艺术而永驻。新媒体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的运用,必将为设计掀开新的一页,并开出绚烂的设计之花。

3.新媒体艺术的“新”不仅要体现在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艺术观念上。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学习新媒体艺术先进的创作观念,研究新媒体艺术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更好地为艺术创作服务。新媒体艺术在实践创作上,特别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作品。

六、结束语

阐述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对国内外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技术和艺术分析,最后总结了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经验。

参 考 文 献:

新媒体艺术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从新媒体艺术形态发展及互动审美的本质,对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内涵进行研究及阐述,进一步从互动审美对新媒体艺术形态的解构与重构两个角度,阐述互动审美对于新媒体艺术形态的重要性。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互动审美为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和风格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建构新鲜而实在的视觉文化和美学观念。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互动审美;互动形态

20世纪90年代以降,在国内外新媒体研究报告中,许多交互设计学者的专著及访谈中,都认为各类新媒体艺术所呈现的形态构建是最直接与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互动审美所带来的功能及影响直接拉近了艺术文化与生活的距离,这种更为直接的互动形态使艺术更加亲近大众。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不仅仅是将其定义为简单的理论性研究,而是将它放置在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性视角下,从精神文化的整体规划来进行综合建设。同样,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跳出了原本单向叙事结构的框架。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和风格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即使是简单的元件,也可以体现最基本的互动理念及其可行性,体现“人机互动”“人机共栖”艺术空间的理论意义与应用思路。

1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内涵

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形态丰富多彩。从早期利用触摸装有高压气体的瓶子、通过像头跟踪视线完成交互的作品,到借助物理媒介驱动虚拟世界并与其中的人物动物共同行动的虚拟现实艺术;从检测人类的大脑并利用脑电波驱动图像和声的作品,到具有人类生命特征的植物与动物的出现;从利用网络和机器人技术互不相识的人一起灌溉千里外的花园,到体验千里外的触觉的遥在艺术。[1]目前,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不但远远超出了影响人类视觉和感情的范围,而且更多在观众的感官作用下,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甚至大脑等全身心的活动与作品进行直接对话。

工业社会和商业经济所代表的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更强调“互动”审美对于艺术的重要性。早期计算机与人的互动是通过扳动开关、更换穿孔卡等方式进行,对于编写程序与指令极不方便。20世纪60年代一些科学家如马克斯・马修(Max Mathews)等研发出几个计算机程序装置,使得计算机输入和读出可以在屏幕或阴极射线管上观察到。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伊凡.苏泽兰1963年开发的“素描笔(Sketchpad)”程序,改变人们与计算机交互方式,被看作是现代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CAD)程序的祖先和计算机图形史上重大突破之一,开创人机界面设计历史。随着字符型人机界面和计算机键盘的出现,以 DOS 为代表,特点是为了执行指令,用户必须逐一输入字符。之后随着鼠标、非线性、苹果(Apple)开发的软件界面、GUI、SUI社会用户界面等,人机互动成为可能并迅速发展。

互动审美的技术本质是人与世界、自然,以及一切事物的互动过程。在原始社会,与人们互动的对象是树木、陶器,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互动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流互动对象。科技的发展,互联网、PC、MP3,游戏机这类“数字化”产品的不断出现,产品功能的实现通过人和机器的互动完成。目前可分为综合媒体设计和交互式系统设计。综合媒体设计数字技术主要是将硬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多媒体信息,实现远程传输的主要途径,如互联网、传播系统等多媒体。相对来说,新媒体艺术形态的审美内涵离不开新媒体技术,构成新媒体艺术互动形态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复合电子技术,它具有高度系统化以及和人类的感官非常相似的各种感应功能,可利用红外线感应器、温度和湿度感应器等高精度的仪器,实现获取人类大脑无法感知的外界信息的目的。

新媒体艺术是借鉴了传统设计和工程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是一个具有独特方法和实践的综合体,其互动审美不只是部分的叠加,其内涵基础规则包括伦理的互动设计,有意图的互动设计,注重实效的互动设计,优雅的互动设计等等。所以说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通过表达最简单和直接的完整方案,但使艺术形态本身又拥有内部的一致性,合适的包容性,并能刺激受众的认知和感情。

2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

互动性使新媒体艺术的流动性大为增强,在计算机出现之后,提供给新媒体艺术,复制、粘贴等技术操作手段,使新媒体艺术的互动审美增加了合成与拼贴的额外维度,分离的要素能够被重新整合,出现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包含了解构与重构的统一。解构是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化解,而重构是建构,是各种形式及元素新的联系和统一的建立。新媒体艺术的互动审美也是后现代语境中传承与创新的隐喻。

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一方面表现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并存与融合,甚至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互动性是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对于新媒体而言,这也意味着它与传统媒体的差异,突出表现了它在媒体史上革命性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但是新媒体的互动特质有自身的历史来源,传统媒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新媒体;新媒体特有的互动审美也可以在较早的传统媒体中发现。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彼此联系,由传统媒体承接而来的多媒体、跨媒体的表现形式,带来表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传统媒体的技术技艺经验,表现形式的结构逻辑以及相关审美趣味,与不断发展的数字艺术、产生新鲜的视觉经验已是截然不同的文化界面。由此带来的互动审美表现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空间化,从单一画种走向媒介的混合性过渡。伴随着静态与动态的光效应、肢体语言和观念交流等非传统的艺术出现,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已将视觉图式的共性特征进行个性化解构。互动审美的设计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直观准确、控制性好、成本低、应用生活广、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的特点。艺术专业与业余的价值观已被抛弃,艺术与技术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新媒体艺术的“复制”――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思考艺术形式。在西方,本雅明敏锐地觉察到技术复制对于艺术的影响,在其所著的《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强调大众媒体社会中获得的艺术生产与欣赏的新条件极大地改变了艺术的本质。[2]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则以“信息”和“界面”为主要表现形式,取代了传统媒体中的“形式”与“内容”,将抽象宽泛的艺术表现进行具体和实际的结构。可以说,互动审美所创造的是一种体验美学,可以将其与“体验设计”、“体验经济”相互关联。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不仅仅是麦克卢汉的“媒体即信息”的观点,也不仅仅意味着媒体即传播信息的工具,而是更加重视用户的互动交流与体验。在工业领域,技术人员更热衷于用于支持创建具有体验友好性、灵活性、功能性、明确性、一致性、可靠性等特质的用户界面,加强人们工作效率,丰富人们的交往方式。互动审美将艺术形式由用户的被动性和依赖性转换为淡化经验世界的感觉和认知界限,转而成为一种全新主动认知体验,并让用户融入其中。例如苹果公司的电脑、手机等信息设备,运用人机交互技术、同时音乐播放、方位传感、图形用户界面(GUI)等应用程序,并切换、剪辑,超越WIMP的交互风格,使用户体验“信息就在指尖上”。

3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重构

互动审美的重构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起到整体性的统一作用。解构是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化解,重构则是经过重新整合进行重新组合。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凭感性认识见出事物的完善,称为“感性的审辨力”,认为美学所研究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美,这种美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3]由此引申,互动审美的重构首先表现在互动信息的反馈与交流上,在媒体美学的层面出发,它可以促进社会交流、强化和阐述人类互动体验。

从广义上来说,互动信息的反馈可以理解为机器对输入和输出的反应能力。而在新媒体艺术中,机器的互动对象是人,是作品参与者和受众,与作品参与者和受众互动的机器,即使是很小的传感器,依然会产生感情和机器作用的感觉,在互动信息的反馈过程中产生与人接触和交流的能力。

众所周知,新媒体艺术作品形态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是双向甚至多想的信息交流,即关注受众的理解和互动的可能性,提供并生成多种意义的感官与精神层面的交流。正是因为互动审美特性,新媒体艺术形态将多个可用或适合的多媒体进行整合,鼓励创作者或艺术家承担作品推动者而不仅是作品唯一决定者的地位,也赋予了受众及作品参与者个人思想和创造能力。受众或参与者的行为由新媒体艺术形态来决定,创作者或艺术家则通过互动审美创造交互性的参与模式来塑造艺术作品形态的特殊体验――这对于受众及参与者来说是不同于任何其他艺术类型的体验。新媒体艺术形态是交互性的,受众或参与者可以选择通过不同的途径,生成不同的作品形式和结果。

其次,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重构则表现在将“混合”作为艺术内容的特点,对艺术形态进行重构。“混合”即文化和艺术、技术的双向互动。在信息化和“知识爆炸”的时代,跨媒体、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媒体艺术为人们不断认识与接受。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多技术风格广泛应用于人类各领域。全球经济发展及技术语境的逐步同步,同样促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向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在这种背景下,文化、艺术与技术同步促进,技术与技术之间又相互促进。

新媒体艺术形态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门类,技术则集合了以计算机图形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艺术、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运动表现形式,是跨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应用技术的艺术。这更体现了互动审美理念与技术的使用趋于多元化,又在多元化的“混合”中趋于统一和构建。互动审美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决定了新媒体艺术形态面对市场设计并运用不同技术,实现不同审美风格的作品。“参与和互动”文化已呈现从个性逐步走向共性,共性中包含着个性的激情与理性、愉悦与变革。共性与个性,个性与共性的互补中,后审美范式,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在数字传媒时代必然延伸,审美意识与情趣互相发生潜移默化作用。

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多学科的融合表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这一必然性也表现在互动审美,在重构新鲜而实在的视觉文化和美学观念。应用新手段和新技术条件创造直接的、具体的、个性化的视觉语言,技术地传达自我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将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始终不渝寻找和挖掘的追求――以互动审美和交互理念为前提,技术统一、标准、定型为基础,追求艺术独创性、个性化,求新求异,构成新的艺术创意形态。

参考文献:

[1]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6147.

[2] 黄鸣奋.西方数码艺术史:3、数码媒体的艺术功能[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677.

新媒体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艺术

传统媒体艺术是其实不是传统艺术,它是艺术创作者新媒体的艺术表达手段。同时也在多种媒体语言进行融合的表达过程中形成了独立叙述的语言风格。与传统媒体艺术相对的是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意味着个人主观艺术形态的复兴,尽管现代主义时期各门类艺术各自向着净化和纯化的方向发展,但传统媒体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它的概念也是在其快速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因此,新媒体的表达语言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总结,同时它也离不开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和相关艺术媒体的发展。

一、传统媒体艺术内涵与类型

传统媒体艺术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确切概念,一位设计大师说 “新媒介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其主要特征是先进的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及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和行为,新媒介艺术是传动媒介艺术的传承。”有些人认为传统媒体艺术指以录像、电视、媒体作为表达手段和作品形态的艺术,目前更新的新媒体是生物电子学、无线网络、虚拟现实、网络神经、基因工程、分子电子科技、机器人科技等等。可见,传统的概念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扩充和发生变化,一个一劳永逸的概念是不可能的。传统媒体艺术的起源与艺术自身的发展不可分割,从新达达艺术、波普艺术、新波普艺术,到深受其影响的观念艺术家,大多从大众媒体中选取运用图像,自由地使用各种媒介和素材,图像的重复使用和媒体运用的自由与复合都表明媒体艺术的即将到来。在2O世纪5O年代就已奠定了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将电视、录像等大众媒体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并对媒体设备和媒体性能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实验,所以,传统媒体艺术也是相应时展出来的主流形式之一,预测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基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依赖于这种发展进入社会环境和艺术领域的方式。

二、数字艺术的起源与类型

数字艺术的产生:数字艺术指由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数字化的艺术构成方式,它既指艺术作品数字化创作过程,也指代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展示方式,因此,一个数字艺术可能是不同于传统的媒介构成的艺术创作活动,还可能是以数字“比特”展示的虚拟现实艺术作品,但无论如何,一个没有艺术观念和审美价值的数字技术本身是不能称为数字艺术的,当前划分数字艺术范畴中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把数字技术和一般涉及数字技术的创作都称为数字艺术,我们认为只有注重艺术观念的表达、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数字作品才可以称为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类型划分千差万别,很多研究者将传统媒体艺术类型归于数字艺术,依据数字艺术的概念,笔者认为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音乐、数字摄影、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和电脑动画、数字特效、CG动画。因为数字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改变着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数字艺术的类型划分也要避免将应用了数字技术的产品都归于数字艺术,正如在数字艺术概念中提到的,要区别数字技术创作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并以此为标准划分数字艺术的类型。

三、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差e

(一)传播的艺术媒介不同

传统媒体艺术以传统技术为媒介,而数字艺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媒介决定了艺术对象的性质,并且也对艺术的生产方式和记录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艺术本身的形态,这种形态是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的基础。传统为艺术带来很多新的可能性,包括视觉形态和体验方式的变化以及新的交往方式,传统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的艺术媒介,在传统媒体艺术类型中的录像、录像装置、网络艺术和多媒体艺术,都以电子媒介为基本构成,并带来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新特征。数字技术使艺术创作更加非物质性,如果说传统媒体艺术介于物质媒介和非物质媒介之中的话,那么数字艺术则脱离了艺术的物质媒介层,艺术创作超越了现实事物的局限和控制,在漫无边际的广阔范围中实现艺术的创作意图,虚拟影像和虚拟现实已经成为蓬勃发展的艺术现象,被广泛应用于摄影、电影、电视和动画等领域,形成了新的艺术创作经验。

(二)两者的记录方式不同

艺术媒介的不同带来艺术记录方式的差异,传统媒体艺术以传统技术为依托,数字艺术则以数字化为作品的记录和存储方式。传统技术的生产、发送、显示和存储技术使得传统媒体艺术以摄像机、录像机等采集图像,并以光盘和磁带为存储,在作品中常常应用计算机、电视、投影仪等为展示方式。数字技术改变了艺术信息的采集和作品的制作过程,在计算机处理设备和软佯的支持下,数字艺术以数字化的形式创作、存在、传送和播放作品,以数字化将数字艺术的文本、数据、音频和视频等进行多媒体整合,数字化是数字艺术作品记录和存在的形式。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传统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不仅在概念范畴上存在差异,艺术媒介的不同使它们各具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另外在是否具有商业性上也存在差异,传统媒体艺术摆脱了最初的商业目的而以追求艺术性为最终目标,数字艺术却仍然在艰难脱离商业性中挣扎。

四、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联系。

无论是传统媒体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中产生的艺术门类。未来运用高科技的艺术家会越来越多,科技进步带来的创作的方便性与多元化也使得艺术家的领域越来越扩大,跨领域的创作者将会大量出现。共有的艺术类型――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应运而生。数字技术的介入使传统媒体艺术的类型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并出现了新的艺术类型:网络艺术和多媒体艺术。传统媒体艺术的发展与数字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传统媒体艺术大量地运用了数字技术、视频手段来表现,尤其是90年代以后,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传统媒体艺术中的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多媒体,或者也称作复合媒体,“通常被定义为将两个或更多种的传播形式集合为一个整体的任何媒体。”

五、结语

无论是传统媒体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以现代影像为基本的艺术表达手段,因此可以使用“影像艺术”对传统和数字艺术进行总称,能够使用影像艺术归纳的原因有二,第一,传统媒体艺术在更新的媒体出现时就面临了无法明确界定的情况,上个世纪流行于全世界的电影艺术就是当时的“传统媒体艺术”,但在今天,相比于来势汹汹的数字艺术,它早已失去了“新”的意义,所以应该有更准确的名称来命名目前应用传统技术的这一艺术类型;第二,传统和数字艺术归根结底是对于影像的改变,今天,无论从哪一种艺术类型入手,都无法忽略影像的重要意义,影像不单是艺术家创意和创作的主要工具,还是视觉社会中大众的阅读文本,现代科技为影像的创造、制作、储存和传播提供先进的方法,无论是传统的采用,还是对数字技术的运用,都是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影像的发展,因此,在传统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仍然蓬勃发展的今天,可以使用影像艺术概念加以归纳和总称。

【参考文献】

新媒体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媒体 传统艺术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艺术又叫数码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事物的产生对于旧事物往往是致命性的,但是新媒体艺术却以其独有的包容性特质集合众多艺术形式的精华。在多元并存的艺术现实之中,新媒体艺术跟传统艺术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媒体技术利用电脑等新科技手段将传统艺术中的绘画,书法,摄影,摄像,舞蹈,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集中融合,最后相互作用,不仅延伸了传统的艺术形式,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内涵。

众所周知,传统的艺术形式种类繁多,发展也已经相当完善,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摄像等艺术形式,使得人们对于艺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每一种艺术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影像艺术将各种艺术形式非常好的表现出来,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的同时,也扩大了传统艺术的影响力。自新媒体艺术(第四媒介)的产生以来,表现出比广播及电视更为广博的涵盖性以及应用性,它不仅可以将传统的艺术形式非常合理的融汇贯通,也可以运用其科学技术,将一些无法呈现的场景,构思虚拟出来,极大地丰富了影像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范围,将自身化为其中的一部分,这极大的提高了艺术的高度和宽度。当今,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被众多的艺术学者所认可。新媒体的艺术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是巨大的。

1将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相交融,丰富其文化的样式

新媒体艺术以其自身的包容性使传统艺术形式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媒体艺术,利用电脑技术和现代的科技手段,将传统的绘画,书法,舞蹈,音乐,摄影摄像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同时新媒体艺术利用电脑技术及网络等媒介很好地扩展了传统艺术的表现空间,与此同时新媒体艺术因融汇各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所以为传统艺术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条件。正因这些特性,新媒体艺术对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良好的带动作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新媒体艺术因其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很好将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强有力的扩展艺术的表现力

传统艺术的表现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如早期的摄影摄像只能拍摄以实体为原型的人或事物,但是新媒体艺术则不然,利用科技和虚拟技术可以很好将不存在的事物展现出来,当前的3D、MAYA技术等可以将人物、建筑、动物、或想象的事物非常逼真的表现刻画出来。当前的影视、电视等领域,新媒体艺术已被广泛的应用,将虚拟的场景和人物与现实的人物表演相结合,极为出色地增强了影视的表现力。再者,运用电脑技术结合传统的水墨画效果可以很好的实现技术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再者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新的艺术相结合也可以很好地促进传统艺术的更好发展。

3新媒体艺术延伸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领域,也将各类传统的艺术形式对人们及社会的影响放大

传统艺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深远的影响。每一个时代伴着新科技文明的诞生而衍生的艺术形式也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对人类及社会产生极为强大的反作用。不仅如此,新艺术形式的产生或多或少都对旧的艺术形式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新媒体艺术的诞生不仅没有威胁到传统艺术的发展,反而为传统艺术形式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集各种艺术精华为一体。与此同时,新媒体艺术形式由于其技术性和包容性等特性,不仅可以融汇各种艺术形式,并且将各种艺术形式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产生1+1>2的艺术效果。人们在感受到传统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的同时,心理上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认同感,这对优秀文明的保留及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的同时,也加强了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生活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又会为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延伸出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领域。不仅如此,由于新媒体艺术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弃其糟粕,故自身有着正确的价值观,久而久之,便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对于自身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4结语

新媒体艺术正在慢慢地渗透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艺术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流,实现了各种艺术形式相互交融互补的局面,不仅拓宽了艺术的表现领域,增强了艺术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将是一次大的变革,人们需正确理解新媒体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才可以一正确的视点来审视新媒体艺术的重要性,体悟到新媒体艺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