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卖炭翁翻译

卖炭翁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卖炭翁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卖炭翁翻译

卖炭翁翻译范文第1篇

一、零数表示法。整数与零数之间用“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来连接。

如:①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二、分数表示法。

1.与现代汉语一样,用“几分之几”表示,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2.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表示法。

如: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十九”即“十分之九”,省去了“分”与“之”,翻译时应补上。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段于鄢》)――“参(三)国之一,五之一,九之一”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九分之一”。中间均省略了“分”,翻译时应补上。

三、虚数表示法。虚数是带有夸张的数字,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

1.用数词“一”表示“少”。如: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安书》)――“一”,极言其少。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

如: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但这类数词并非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

如:船头坐三人。(《核舟记》)――此处的“三”即为实数。

四、概数表示法。概数,即约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概数。

如: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钟山记》)――“百人”不是具体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三百”篇,是取其概数。

2.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3.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无虑”等表示。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4.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示概数。

如:①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十人所。(《西门豹治邺》)

五、序数表示法。

1.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

如: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

卖炭翁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方法;激趣;扩展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27-02

有专家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习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习是这颗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是茂密的枝叶。”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精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可是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语文教师,几乎每堂课都在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生怕漏掉了哪个诗词的意义和用法。久而久之,在枯燥的记忆和背诵中,学生丢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们常念一首打油诗:“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话文,三怕周树人,四怕周作人。”听了让人想笑又笑不出来。文言文居然是学生们认定难度系数最高的语文学习内容,的确值得语文教师深思。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怎样让学生用慧眼欣赏文言文的美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立足吟诵,以读代教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读。初中文言文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大声朗读、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自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解读课文,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论语十则》一文,可设计师生对读、接力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文字后面的意义也在读中悟出来了。学生大量诵读,熟读成诵,会增强语文的感悟力。

二、授人以渔,学会方法,搬开文言文翻译的拦路虎

古人云:“供人一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文言文要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诸如翻译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在教学中,应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点拨”的方式,把课堂还原给学生。以虚词“之”为例,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法,明确“之”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用法是三种:一是做动词,去、到;二是做代词,结合具体语句翻译;三是做助词,除了在结构助词中翻译成“的”,其余大多时候都不翻译。这样,学生掌握了规律,以后在解释“之”的意义和用法时,就可以对号入座。

三、缩短文言文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的潜在动力源于兴趣。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愿意学习文言文。很多文言文都可以画成精妙的图画。笔者在教授《醉翁亭记》时,要求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心中美景,第二节课反馈交流时学生们兴奋地将准备好的图片拿出来。接下来让各小组代表上来展示自己组的作品,并解说自己图片的内容。师:刚才那一副一副美丽的景物画真让我们大饱眼福,这些画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你们认为课文要表现的感情是什么呢?能用一个字来说明吗?生:学生齐声回答:“乐!”师:“乐”字就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那么文章围绕“乐”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围绕“乐”字根据文章三、四节设计一些问题。(请学生各自设计,然后小组交流,找出较好的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交流。)生1:太守为什么快乐?因为太守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所以快乐。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生2:我认为除了美丽的琅琊山风景外,还有太守喝醉了酒的快乐。生3:老师,我不赞成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因为山上根本没有酒,他们喝的是泉水,怎么会喝醉呢?太守是因为看到人们这么开心才快乐的。师:谁能找出说明人们生活得开心的句子?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挥洒自如,情感逐渐更细腻,思维越来越敏锐,在想象的天空中他们的思绪尽情翱翔。

四、扩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华,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去揣摩。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文字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循序渐进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要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所以,教师有必要选择一些与课文难易相当、人文性较强的课外文言文作为训练材料来训练学生。当然,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的练习,一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消化、吸收,让这些优美的篇章“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学完了《卖炭翁》,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这则故事改写成现代文。再如教学《孙权劝学》,笔者尝试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带来很多惊喜。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练习”的效果。这些引导学生“神入”和“移情”的练习,仿佛让他们穿越遥远的年代,驰骋想象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操和美德。这些新颖活泼的开放性习题,充分开拓了学生的创意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提高了他们探究古诗文的兴趣。

记得特级教师韩军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员,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让每一位学生拿到开启文言文大门的钥匙,将那没有被世俗污染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学生面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仍将“上下而求索”,永不止歇!

参考文献:

[1]张鸿苓,张锐.中学语文教学[M].光明日报社出版,1987.

[2]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语文卷[M].海南出版社,2003.

相关期刊更多

湖南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