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审计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审计学》课程是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一直被定为会计专业知识的补充,是会计学的延续与发展。会计学课程的设置从广度上、层次上都做过多次的调整,但对《审计学》课程的设置一直未有大的突破。很多高校的审计学课程只开设《审计学》一门课程,只注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教学内容较少甚至没有。开设此课程仅为使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远远无法满足对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审计能力培养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就业范围的拓展,难以进军审计就业领域。
二、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独立审计,忽略了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教学内容,一直以来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已成趋势。审计监督体系中,独立审计、国家审计及内部审计三者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各司其职。三者在不同的审计领域不可替代,不存在主导和从属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审计在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依法行政,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社会的影响也空前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审计知识结构欠缺,势必影响审计人才未来的潜能发挥。
此外,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财务报表的审计,很少甚至没有涉及财务报表审计之外的特殊领域审计、审阅业务及其他鉴证业务的内容。
(二)审计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作为审计教材,缺乏教科书应有的连贯性、系统性、通俗易懂等特征,并不适宜作为教材使用。还有一些高校的审计教材以审计准则为导向,而审计准则是用来指导审计人员执业的行为规范,课程教材如以审计准则为导向,会使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关系难以讲授清楚,其思路也不符合审计学教学规律。
此外,审计学教材普遍存在内容繁琐枯燥,理论文字叙述过多,缺乏案例分析等问题。随着审计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审计学教材往往难以跟上经济发展、法律更新等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审计实务存在脱节现象。
(三)审计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审计学教学方法,仍以“讲授法”为主,教师课堂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审计实务判断技巧得不到锻炼与提高。学生也习惯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差,很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依然严重,高校从事审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同时,审计模拟实训和审计学教学案例资源严重匮乏,审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没有建立或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正面临着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审计人才需要量迅速增多,而对审计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学》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其教学应从单纯技术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应变能力、决策能力、逻辑判断等审计思维的培养。《审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应重新定位,将其由会计专业知识的补充转向为审计胜任能力的培养。使《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即课堂案例教学、审计软件应用、校内审计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四位一体。
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计软件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类审计工具以及查询、查账、报表等功能的使用,掌握计算机辅助项目的管理,制作与编辑工作底稿,并在审计作业软件的环境下出具审计报告。在校内开展审计模拟实训,设计仿真的审计执业氛围,让学生进入真实审计情境,模拟财务报表审计执业全过程,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接触审计业务,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充分准备。
(三)整合教学内容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以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的基础上,从审计流程上兼顾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使学生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内容与方法,同时熟悉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审计流程,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审计执业需要。
为适应审计主体执业范围的外延扩展需要,《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审计以外的特殊领域审计、审阅业务及其他鉴证业务,以及相关服务业务。
(四)加强教材建设
《审计学》课程应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架构、逻辑要安排合理,突出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执业指导。教材的编写应与时俱进,融入最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税法等内容,教材内容应充实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除课堂理论教材外,还应注重相关辅助资料的建设,配套相应的《审计案例》《审计学教学参考》和《审计学学习指导》等辅助教材,实现各类教材内容与功能上的互补。
(作者单位为南昌工程学院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 时现.全国高校审计学课程组与教材建设论证综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
【关键词】审计学;改革;实践
审计学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在目前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如何提高审计学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审计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探索审计学教学的一般规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安排上适应全方位、多角度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
一、课程的特点
首先,审计学的理论性强。审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方法体系,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涉及到的定义、术语、规定、技术等条条框框的东西很多,对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同时审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演变和完善的,这客观上使学生觉得审计学枯燥、难懂、学不透。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审计学的综合性强。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与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一般融汇了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计算机、财务管理等理论与方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所以在审计教学过程中,不能就审计讲审计,把教学内容局限在一门学科的狭窄范围之内,而应该将多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其已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审计学的技术性、实践性强。从应用视角看,审计学吸收了科学方法的精髓,其专业性及应用性强,需要理论指导,同时更需要实践及丰富经验的积累。因此应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操作能力。
二、传统审计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审计教学“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带来的专业课时的缩减、以及“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练”的教学模式带来的纯理论内容的灌输,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听,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审计理论的兴趣以及对审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把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导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需要。因此改革传统审计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审计学课程改革措施
在审计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会审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审计实务的基本技能,具有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审计工作,必须对审计课程进行改革。
(一)优化和精练教学内容
在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删除陈旧、滞后的内容,适当地把审计学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引进课堂,使审计学教学内容反映审计实践的最新变化,要摒弃过去那种“学生手中一本书,教师一次备课用到底”的做法,及时补充、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增加课程教学的新颖性, 增强吸引力。另外由于审计课程各章节的内容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相互渗透、彼此衔接,因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上,应注重知识系统完整、布局合理,在有限的授课时数内,注重知识的系统完整,主要分为审计理论基础、审计程序与技术、会计报表审计实务三大部分,适当压缩审计理论课时,扩大程序、技术与实务操作,理论重点是基础,实务重点是技巧,报表重点是思路,培养学生自觉挖掘学习资源的能力。
(二)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的审计教学一贯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很少安排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很少有实务技能的传授。然而审计学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强,如果学生只接受有限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则难以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市场要求。因此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诸如审计实验、模拟教学、社会实习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参加审计实务训练的机会,让学生(上接第212页)身临其境,接受锻炼,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实践经验来看,应当建立多层次、综合性的审计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通过课堂讲授大量的案例,巩固和加强审计理论,也为以后具体参加审计实训课程打下基础;第二,在审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审计实践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交叉融合,此阶段安排的审计实践课程以较为简单的单项实训课程为主,教学目的是掌握基本的审计实践内容;第三,集中模拟实训,在审计理论课程结束后,设置审计实践课程加大审计模拟实践课程。第四,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传统的审计实训教学基本是校内实训为主,实训教材陈旧、实用性不强,从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角度讲,应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积极与会计师事务所展开交流合作,定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校内实训课程的外聘教师,让学生观摩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底稿等。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审计教学中,必须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做法,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以促进师生互动。
第一,积极推广案例教学,使得审计案例贯穿于整个审计教学过程。审计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比较强,传统的审计教学缺乏系统案例的支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后无法适当地使用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选择和运用典型审计案例来解释、说明审计理论,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枯燥的条文变得生动;而且案例剖析和理论描述的结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各科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讲授该课程的同时,将《审计案例》融入其中,每一章都举出2-3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传统教学采用文字案例,学生兴趣不高,可以采用视频案例,并与文字案例结合,使得案例更加生动形象、内容精彩,吸引学生兴趣。
论文关键词: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进行教学改革。会计与审计专业是自治区的特色专业,我校根据本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强化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
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多年来,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推进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自2005年以来,会计与审计专业通过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专家合作,不断修订专业培养标准,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创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比较成熟的“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6年以来,我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结合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了会计与审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师资团队结构合理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现有专职专业课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5人,占45%;11个专职教师都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3人,占2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含在读1人),占55%;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占45%。除此之外,从行业企业聘请了5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社会声誉高、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实训实习条件可基本满足职业教学需要为配合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积极加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校外企业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拥有3个校内实训室,9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室设备先进,实习实训资料齐全;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正常,基本上可满足学生观摩、顶岗实训实习的需要。
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我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尤其是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合作单位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行业积极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改革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2+1”专业改革的试点工作,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改为两年,一年为顶岗实习时间,但是试点一年后,我们还是恢复了三年制,因为在体制和机制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原有课程取舍、教学课时增减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2008年开始,我校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学制内,按照“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第一至第四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职业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实用企业会计》、《成本会计实务》、《纳税实务》、《经济法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5︰3”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2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3周在校内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第四、第五学期主要实行滚动式生产性实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记账公司,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班进行3~4个月的滚动式企业实际业务的记账训练,第六学期安排3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
大力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校围绕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法、安全和管理进行综合安排,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落实校内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训计划,加强管理,保证教学功能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也要形成系统,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为行业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合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培养“就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关键措施。为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之中的职业情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和更新教学实训项目,我校充分利用学院校内会计综合实训基地,并综合运用其他校内实训室如商务模拟公司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实行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单证模拟实训、税收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手工、电算化)、生产性实训、毕业前半年全真职业环境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以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互惠双赢我校于2004年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多年来,双方密切合作,企业接收我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提供就业岗位上百人次。2009年4月,学校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达成了初步意向,签订了合作协议书,成立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和正记账中心,将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公司的部分记账业务打包引进学校,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员工(学生),由企业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业务操作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场所,提供真实业务操作的平台,同时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企业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节约了场地租金,节约了聘请员工的成本,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互惠共赢。
校政合作,服务社会为加强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会计专业人员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协商,充分利用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于2008年1月成立了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会计事务服务中心。中心承担了天山区的会计从业资格报名、会计职称考试报名、会计从业资格办证及普查工作等,并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会计实用技术培训、会计职业资格考前培训等项目,成为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校政联手、服务社会的一大特色。一年多来,这些专业项目的开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专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辐射面不断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与辐射功能,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为今后广泛开展专业社会服务提供了平台。
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校开展教学改革以来,一些工作未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其原因,一是教学改革没有找到合适的深度合作的企业;二是学校人员的重视程度及教师的投入参与度不高。许多教师工作中存在惯性与惰性,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法,也成为教学改革成功的障碍。要使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要有效解决高职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寻找到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具有共识的、有较强的培训和管理能力的合作企业,只有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才能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1、审计、资产评估、财务管理、还有专门有CPA方向的会计专业、金融统计、税务、市场营销等等。
2、会计学专业属工商管理学科,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设有企业会计、国际会计、注册会计师等三个专业方向。
3、专业以企业会计为主,兼顾计算机与财务管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与案例教学,多方位培养学生处理会计业务与管理财务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审计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职业判断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注册会计师作出职业判断的质量直接决定最终的审计质量;二是注册会计师是在成本和时间的约束下从事具体审计业务的。可见,注册会计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高质量的职业判断,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伴随着审计方法从最初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再到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需要注册会计师作出的职业判断越来越多,职业判断对保证审计质量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熟悉通用的审计、会计知识,而是需要掌握大量的行业审计知识,具备一定的行业审计专长。所以,行业审计专长对高效率、高质量地作出职业判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影响职业判断的质量影响最终的审计质量。
一、接受业务委托阶段
接受业务委托阶段需作出的关键职业判断是决定是否接受或保持具体审计业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职业判断。如果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或保持了不应当承接的审计业务会面临两种不利的局面:一种是由于不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低估审计业务风险,从而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引发审计失败;一种是在执业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具备独立性或专业胜任能力,从而不能严格按照执业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引发审计失败。此两种不利局面都意味着低水平的审计质量。因此,要正确的作出此项重要决策必须知彼知己。知彼就是要初步了解审计业务环境,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组织结构、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等。知己就是在了解审计业务环境的基础上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该阶段的了解审计业务环境程度要低于风险评估阶段,虽然了解的程度低但是还是要作出关键的决策,此时,行业审计专长在决定是否接受和保持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注册会计师以往行业审计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的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能客观的评价自身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从而作出正确的业务承接决策,以保证整个审计过程的审计质量。
二、计划审计工作阶段
注册会计师制定审计计划以使审计工作以有效的方式得到执行,计划审计工作包括根据审计业务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工作的性质、时间范围和安排,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因此,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是计划审计工作阶段的重中之重。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审计策略,注册会计师必须作出的关键决策是确定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决定属于职业判断。重要性概念的应用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直接决定最终的审计质量。
重要性是相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的经济决策而言的,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概念是基于注册会计师的总目标而提出的。根据新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报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
转贴于
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由上述总体目标可以看到,在执行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只需要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而无需对财务报表不存在所有错报作出绝对保证,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那么什么样的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概念回答了此问题,即凡是能够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的错报都是重大的错报。注册会计师只有将财务报表的整体错报控制在重要性水平以内,才能够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才能保证一定的审计质量水平。所以,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所作出的一项重要职业判断。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时,首先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然后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上该基准。在确定基准和百分比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报表项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所在行业;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所有权性质以及融资方式。上述需要考虑的因素都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经验的积累及行业审计知识的应用,所以在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过程中行业审计专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阶段
风险评估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无论该错报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而实施的审计程序。由此,该阶段需作出的职业判断是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审计工作的主线是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只有正确的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才能有的放矢的应对重大错报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内,从而保证一定的审计质量水平。所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一项重要的职业判断,如果这个阶段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则以下各阶段所做的审计工作都会在错误的指引下得出错误的结果,从而影响到最终的审计质量。
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被审计单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样,外部系统的任何变化也必将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产生影响。基于此,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不应仅将视野投放在被审计单位内部,而应将被审计单位放在更广泛的经济系统中去了解。《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以下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1.相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包括经营环境、所有权和治理结构、正在实施和计划实施的投资类型、组织结构和筹资方式。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包括变更会计政策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评价会计政策是否适当,并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相关行业使用的会计政策保持一致。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经营风险。5.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根据上述内容,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这一重要职业判断的正确作出建立在注册会计师相关行业审计经验的基础之上。转贴于
四、实施风险应对程序阶段
风险应对程序是指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总体应对措施;应当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在确定总体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
总体应对措施是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提出的措施,因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多项认定,所以总体应对措施的提出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并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质量。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指南》中规定审计项目组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人员曾经参与过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的审计,或具有被审计单位所处特定行业的相关审计经验。所以,总体应对措施是在行业审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实施主体必须是具有行业审计专长的注册会计师。
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控制测试是可选择执行的审计程序,只有在两种情形下必须执行控制测试:1.在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2.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实质性程序是必须执行的审计程序,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针对所有重大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由此,在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时,需作出的重要职业判断是对是否实施控制测试进行的决策。控制测试,是指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方面的运行有效性的审计程序。所以,判断是否实施控制测试即为判断被审计单位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如果注册会计师准备信赖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那么其就要进行控制测试,如果控制测试的结果表明该内部控制运行是有效的,则依赖该内部控制编制的财务信息即是可靠的,注册会计师就可以减少实质性程序的数量,而控制测试的成本要低于实质性测试的成本,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但如果注册会计师信赖了本不该信赖的内部控制,而控制测试又未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此时错误的减少实质性程序必将导致低水平的审计质量。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对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判断绝不同于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其不是仅仅只关注内部控制,而是把内部控制放在行业环境中并与企业的经营风险等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内部控制是否值得信赖。这种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经验的积累及行业审计专长的应用。
五、完成审计工作阶段和编制审计报告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