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片段式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每位老师都有他们内在的美丽,都有各自的特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下三位老师:
青春美丽——薛老师
教我们音乐的薛老师是非常年轻漂亮的老师。
她的眼睛很大,闪烁着活泼的光芒,灵巧的鼻子和嘴巴嵌在那张洁净的脸上,乌黑笔直的秀发高高地扎起,极随意朴素的衣着显出她高贵的气质。
课堂上,老师的动作十分大方美观。唱歌时,老师站成“丁”字步,手臂随着音乐的节奏划出一条条优雅随意的弧线。弹钢琴时,老师的手指犹如一个个灵巧的音符,与那五线谱,琴键一起跳跃飞扬。从老师手下飘出的音乐,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沉悠扬,于是,这乐曲在演绎着——老师生命内在的青春 、美丽。
温柔聪慧——赵老师
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十分优秀的。
她的名字很有趣——赵苹果。与她的名字一样,那张圆圆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热情温和的微笑,像一个熟透的苹果,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老师的眼睛总是发出慈祥,智慧的光芒。老师也喜欢把头发扎起来,这样显得有精神,有气质。
讲课时,老师的声音时而铿锵热烈,时而忧愁委婉,句句话语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语句之间互相联系,听老师讲课是一件十分轻松且开心的事。
幽默有趣——杜老师
我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杜老师,已经快退休了,却十分努力想把她的最后几届学生教好,老师严厉之中也略带幽默。
一次上课,我们在做题,老师用一只脚磕着讲台的台阶站着。突然,前排爆发出一阵大笑,老师也“咯咯咯”笑个不停,边笑边把脚往讲台下伸。我们抬头一看,老师的鞋子掉了,于是,全班都笑了起来,老师的脸渐渐红了。过了一会,我们都已经不笑了,她自己却还在那笑个不停,真有趣。
讲课时,老师的表情动作极为丰富。
关键词:片段训练;提高策略;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224-02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课改深入的同时,作文分值逐次增高了,但语文老师对写作指导的信心却降低了。学生作文出现了“四不像”或胡乱拼凑,或是空洞,少有具体写实的东西,学生不能有创造性地表达自我的情感和思想。足见这种作文不符合“课标”中“有真情实感地,有创造性地表达”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推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平时作文训练有“假”、“大”、“泛”的毛病。“假”指的是作文训练中假定的东西太多;“大”指的是大题目,大范围题材,大作文占主流;“泛”指的是宽泛不具体的要求,学生作文空洞无物,东拉西扯,不知言之为何。具体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毛病:
一、现行作文训练的通病分析。
一是、求大求全。作文训练大多数是大作文,并且写作要求都是从字数、主题等宽泛的大的方面要求。在作文的批改中,有等级或分数,有眉批和总结性评语,看似全面了,但少有具体地针对学生的句段,提出作文中具体优劣点并指出方向,不利于引导学生语言的精彩提炼。
二是、多“大”少“小”。福建“省颁”作文要求就有“”、“八小”的要求,我的理解是“”是作文能力较全面的训练和体现,是写作问题的源头,是“八小”的基础或依据,“八小”是各个突破问题的工具,是精化作文各个部分的手段,大小结合,相辅存之。操作中可往往是有“大”无“小”,或多“大”少“小”。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会分类点评作文,这样一来,学生存在的问题的代表性就体现了出来,片段作文就是突破问题的杀手锏。
三是、小作文支撑不足。老师们常会结合课后练习,拓展一两个片段。但如何拓展,有那些具体要求,与适时的作文教学有什么相类似?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往往考虑不足。平时的片段多因练习而来,而不是从全学段或整册的教学任务或学生的能力目标来构思设置。这样就难免会出现理论不足和缺乏前瞻性的毛病。
四是、误读整体感知作品。范文教学时,我们都从整体上去评价,误把精彩段落的剖析当作了肢解课文,因此精读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精析也少了。时间一长,学生精析片段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笼统叙事的学生作文可见一斑。
二、片段作文训练提高的依据――双性合一,突出实效。
片段作文就是作文整体中的局部段落(多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断的写作练习),单个的片段作文训练,其所得到的能力训练是比较单一的,但是在训练中却不能把它单一地考虑,而是要综合地考虑整体的能力发展,就要涉及到诸多要求。
一是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大作文易出现空、大的问题,而片段作文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突击单个的问题,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学生刻画的人物“眼睛大大,鼻子中中,个子不大不小”,千人一面,没有人物独有的个性。我们对此采用以不同人物为对象的外貌描写训练,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到人物的外貌的个性特征,以及外貌描写对对人物刻画的突出作用。在训练中发现不足,并不断地针对问题突击训练,一次、两次训练或许是解决好一个写作中的小问题,但是一年、三年积累下来,足以形成一个写作的体系,解决写作的大部分技巧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讲,针对不同学段、年级设计训练任务。因为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水平和写作的能力都在不同程度地发展变化。如我们在七年级上期侧重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训练,七年级下期就可侧重人物的综合性描写;八年级则可侧重一些叙事的训练;九年级就要多一些说理性的片段训练。针对不同学年设置相应的片段训练目标,同时也是符合我们教材编写中发展意图的,也是符合学生心志发展要求。
针对性的片段训练,问题具体、细化,训练从小处着手,但又要始终着眼于大处和全面。针对的问题越小,越容易解决,越能体现实效。着眼愈大,愈能远瞩学生的作文能力发展和学生的个性成长,也就是片段训练的长效体现。
二是讲究梯度性,逐见成效。作文教学的收效期较长,不能一朝一夕就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它是一个分层次的活动。首先要注意从易到难的规律。初中的作文教学任务编排是――记叙文到说明再到议论文,各自又皆体现了层次性。片段训练也应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分层次安排训练内容,如七年级上的片段训练目标可依次定为:叙事要素,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对人物的烘托描写,人物语言与心理反映,文言名句的运用与联想等。既按层次推进,又能结合单元课文的特点,使范文学习与写作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梯度推进中还要较好地实行有形的“分”到无形的“总”的方式。平时的训练是分散的点,一学期、一年后的回顾能见到总体的构思。我们常用的训练手段有:各种文体的开头、结尾或强化过度、精化某一情节,这是分头突击的过程。但只要有意识地训练了开头,自然也会重视结尾和中间段落的训练,因此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却又要有完整文章的无意集合。
梯度推进中,一脉隐约,统一不变。在初中学段“训练”要有主要目标,重在从描写、叙述到说明、议论,并且重在训练描述的具体化、生动化。如此就可把三年的片段训练组成一个统一的布局,使主线一直是清晰的。训练中又在主线中旁支、辐射若多个侧面,最终成为一个有线有面的片段作文体系。
在片段梯度的设计中,关键还在于这个“度”的把握。适中的度就是符合实际条件的,因此对自身条件的再认识,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获得,必须细致而深刻。度的定位基础于教学的实际,又要稍高于实际,才能有效地引导发展。
三、片段作文训练的多样性体现。
从表达方式上分别进行片段训练:针对学生的理解运用基础,考虑各种表达方式的训练难度安排训练活动――七年级以片段描写为主;八年级以片段叙述、说明为主;九年级以片段抒情、议论为主。
从结构上可分为:开头、过度、结尾和中间段落的具体描述训练。这种训练形式我们一般针对某一范文的一个部分,或是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改造训练。变换一个段落,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在变换的形式中得到不同的艺术体会,学习到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从形式上暂可分为三种训练方式:依托课后练习作续、扩、改训练;仿写名篇、名句、名段;设定小的主题目标,作创造性的精化训练。在我们的训练中最常见的是第一种,这种方式有现成的题目或条件可依,我们只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改造一下便可运用于片段训练。它目的明确,有现成的样例可参照,并且能较好地把课文与写作结合起来,因此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训练方式。第二种方式是直接对文学精华的仿用与借鉴,在老师的引导下依葫芦画瓢,学生易于取得成功。第三种训练方式是老师的意图最强的一种。是学生对某一主题有相当的熟悉程度,并且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片段写作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训练方式,是提高程度更强的训练,它需要老师有更切实际地要求和指导。仿写中还可以运用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仿写训练,同学间有共同生活和情感,有相似视角,更能引起共鸣,从而产生较强的创作热情。
从参照的对象来讲,一方面围绕某一事物,用不同的文学方式表达。借用某一对象进行描写、抒感、发表看法,充分展现这一事物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立体观察认识,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能力。另一方面,参照周围的众多事物来刻画某一事物。通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人、事、物、情等的描画与叙述,对中心事物进行烘托、渲染,深入地展现此物的多面性,揭示此物的深刻性与复杂性,有力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向更开阔的写作空间。
四、对片段作文训练的两个瓶颈的思考。
关键词:留学生作文 照应衔接 偏误分析
一、引言
语形衔接也称衔接性,是表层话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连接的方式。表层组成部分通过语言形式相互衔接。韩礼德和哈桑(1976,1985)把语形衔接手段分为两种,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衔接手段包括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词汇衔接手段则包括重复(repetition)、同义/反义(synonymy/antonymy)、上下义/局部――整体关系(hyponymy/mer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本文选取16篇汉语初级水平的留学生的习作作为语料,主要探讨他们在作文中对照应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
二、偏误分析
汉语语篇中具有照应功能的主要有名词、代词和零形式。汉语的照应原则是:在保证语言表达清楚明确的前提下,能用零形式的一般不用代词,能用代词的一般不用名词①。
此次研究对象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留学生,其汉语水平达到HSK4级,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照应表达方式,在写作时也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但是仍出现了一些偏误,其主要偏误类型如下:缺失、冗余和不当,现就这三种情况分别进行探讨。
(一)照应缺失
照应缺失是指在应该使用照应衔接手段的地方却没有使用,由此造成的语义联系不紧密,从而影响表达。
1.人称代词缺失
(1)要是有空儿的话,就跟朋友一起学习汉语。一般在咖啡店一边学汉语一边听中国的歌。(崔珉准,韩国)
(2)那时候,我觉的奇(骑)自行车又好玩儿有意思因为给我和我的爸爸机会谈谈。(Rebecca Mendelsohn,澳大利亚)
例(1)中,“就跟朋友一起学习汉语”前缺少了人称代词“我”。同样的,后半句前面也缺少主语,应在“一般在咖啡店……”前加上“我”,使句子完整;例(2)的后半句,应断开为两个小句“我觉的奇(骑)自行车又好玩儿有意思”和“因为给我和我的爸爸机会谈谈”,第二个小句前应补上第三人称代词“它”来指代上文提到的“骑自行车”一事,这样前后才形成照应关系。
2.指示代词缺失
(3)我的国家是葡萄牙有很好看的海边。(Arantes Virginie,葡萄牙)
(4)我很喜欢上海因为有很有意思历史的地方。(Arpaia Claudia,意大利)
(5)我每天早上去公园跑步。对身体很好。(Kathnn Anna Rene,德国)
例(3)中缺少了指示代词“那里”,正确的句子应为“我的国家是葡萄牙,那里的海边很好看”;例(4)中缺少了指示代词“这里”,应添在“因为”的后面,这样句子前后才衔接连贯;例(5)中应在第二句的开头加上“这”,用来指代上一句提到的“早上去公园跑步”这件事。
3.名词缺失
(6)因为我的专业是电子学,所以应该回国。虽然很难,但是也很有意思。(车荣赞,韩国)
例(6)中“虽然很难”缺少成分,指代不清,表义不完整,应在“很难”的前面加上“电子学”,与前文一致,才不会让人误解。
(二)照应冗余
照应冗余是指在该使用零形式的地方却重复使用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或名词,造成语义的繁复,违背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1.人称代词冗余
(7)我在四(西)班牙的时候,我常常做(坐)公共汽车去图书馆买英文的书。(Coccorese Giovanna,意大利)
例(7)中人称代词“我”冗余,把前半句或后半句的“我”删掉,语句更通畅。
2.指示代词冗余
(8)因为听外国歌是不但听好而且可以学外国语。所以这儿在中国我有空的话,就听中国歌。(崔珉准,韩国)
(9)从小学我很喜欢学习外文,因为这是很有意思。(维多利亚,俄罗斯)
例(8)中根据句义,第二句中的“这儿”应指代的是“在中国”,但如果二者并列出现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应删去“这儿”;例(9)中“这”指代的是前文中提到的“学习外文”,删去“这是”不影响句子的整体意思,反而更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
3.名词冗余
(10)那是(次)我跟朋友一起外边为了打台球。大概打三个小时台球了。一个泰国朋友打台球打得太棒了。(甲田拓,日本)
例(10)中一连出现了三次“打台球”,应保留第一次出现的“打台球”,删去后两句的“台球”,以使句子更加简洁凝练。
(三)照应不当
照应不当是指虽然使用了照应来衔接语段,但是形式结构不正确或内容不清晰、不明确,从而影响了上下文的衔接。
1.人称照应不当
1)人称代词指代不明
(11)我在家里每天看电视和电影。每次它们吸引我的心。(甲田拓,日本)
(12)冬天的时候我根(跟)我爸爸妈妈一起游行。因为在俄罗斯天气很冷,可是我们都喜欢游泳和打鱼。(维多利亚,俄罗斯)
例(11)中虽然使用了“它们”来指代上文提到的内容,但是指代内容不清楚,不知是指代“看电视和电影”这种活动,还是指代“电视和电影”中的内容,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指代后者更为合理,故把“它们”改为“它们的内容”更恰当;例(12)中“我们”指代不清,既可以指代“俄罗斯人民”,也可以指代“我和爸爸妈妈”,所以“我们”改为“我们俄罗斯人”或“我们全家”更合适。
2)人称代词误用为名词
(13)这件事一般让我的父母头痛。高中毕业以后我父母建议我去设计大学。(林莉娇,印度尼西亚)
(14)然后下课以后我女朋友叫我没(汉)语,现在我女朋友的班是中一。(代文,印度尼西亚)
例(13)中第一句中已经出现了“我的父母”,第二句承接上句展开说明,同样的指人成分可以用人称代词指代,所以第二句中的“我父母”应换成“他们”;例(14)中,第二个“我女朋友”应换为“她”,使语句更简洁通顺。
2.指示照应不当
1)指示代词误用为名词
(15)我不喜欢去公园看书因为在公园里有很多人玩儿。(Coccorese Giovanna,意大利)
(16)这是我的第二次在中国,第一次我去过北京,我觉得北京人很友好。(Arantes Virginie,葡萄牙)
例(15)中,“公园”重复出现,不符合汉语表达的习惯,第二个“公园”应改为指示代词“那里”;例(16)中第三小句仍在谈论“北京”,与第二小句叙述的内容有承接,所以把“北京人”换成“那里的人”更合适。
2)近指代词与远指代词混淆
(17)今年因为我在中国我要去杭州,所以我可以爬上(山),一个中国朋友说这个地方很好看。(Arantes Virginie,葡萄牙)
(18)我去过在英国,在这里我看了很多英语的书。(Arpaia Claudia,意大利)
例(17)中,近指代词“这个”和远指代词“那个”混淆使用了,根据句义,“这个地方”应指的是“杭州”,但作者还没去杭州,只是打算去,所以“杭州”对于作者来说属于远指,应用远指代词“那个”指代更为合适;例(18)中,“在这里”应指代的是“在英国”,因为“去英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从时间上说算是远指,应用“那里”表示远指。
3)指示代词与指示对象不一致
(19)排球俱乐部的人都很好。平时边我喝(和)那个人们一起去玩儿。(坂本阿华里,日本)
例(19)中作者误用了“表示人或事物”的指示代词“那个”来表示“处所”指示代词“那里”,所以“那个人们”应该改为“那里的人们”,这样句义才清晰。
3.比较照应不当
(20)在学校里我喜欢画画儿比学习。(林莉娇,印度尼西亚)
例(20)使用的是具体比较,把“画画儿”和“学习”进行比较,正确的形式应为“比……+形/副”,她漏掉了“形/副”的部分。
上述实例及图表中的数据显示出,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照应偏误主要有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出现总次数较为平均,但三种大类型下细分的小类型中的偏误出现次数却有所差异,这说明留学生的偏误在某些方面较为集中,例如人称代词的缺失和冗余、指示照应不当等,这些偏误对今后进行对外汉语教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教学建议
本文从教材和教学两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旨在减少留学生语篇衔接中出现的偏误,提高他们的汉语表达水平。
(一)教材方面
教材是语言学习者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编写者在编写汉语教材时,应重视语篇教学。在选取课文的时候,应避免选取不使用显性衔接手段的文章,而应选择表达形式规范的、标准的文章。要以话题为线索尽量选取不同体裁的课文。这样做不仅弥补了当前教材中对于语篇衔接知识涉及不多的缺陷,而且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方面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由讲解某一具体偏误扩展到讲解某一类偏误。语篇教学需要依靠各任课老师的协作,共同完成。除了写作课以外,其他课程也同样可以进行语篇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语篇意识。
注释:
①肖奚强.外国学生照应偏误分析――偏误分析丛论之三[J].汉语学习,2001,(1).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朱永生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肖奚强.外国学生照应偏误分析一偏误分析丛论之三[J].汉语学习,2001,(1).
[5]赵成新.外国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方式偏误分析[J].台州学院学报,2005,(2).
[6]付漪川.基于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语篇衔接偏误分析及语篇写作教学建议[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黄雅清.留学生作文中语篇衔接手段运用特点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汪菲.留学生汉语书面表达词汇衔接偏误考察及教学建议[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在平时作文中,运用蒙太奇手法,行文简洁、明快、有气势。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并且由于这种技法简单易学,便于操作,因而成为高中生喜爱且常用的作文技法。在记叙文、议论文中都能使用,但要用好,必须掌握以下两个要点。
一、打造精彩片段
因为构成蒙太奇式作文的要素是片段,所以有了精彩片段,才会有精彩文章。写作时,要选择与中心有关的片段来表现。从内容上分,片段有人物片段、事件片段、景物片段等;从题材上分,片段有日记片段、书信片段、戏剧片段等;从功用上分,有论据片段、隐喻片段等。记叙文中选择的片段,可以是同一人物在不同时空的生活片段,也可以是不同人物各自的生活片段,用来凸显人物形象、交代事件发展等。议论文中选用的片段多是论据片段,用来论证中心论点。片段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力求立体地、全方位地反映文章主题。片段的展现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选材须多角度,且有代表性。
要打造出精彩片段,有以下几个要求:
1.形式要整齐。每个片段的长短要相当,片段的内部结构要统一,要么是总分结构,要么是分总结构,或者是总分总结构;片段的表达方式宜一致,或是叙述、描写、抒情,或是夹叙夹议;有时片段的句式也追求一致,讲究关键词句反复出现。
2.类型要一致。比如,采用日记片段的,就要都是日记片段;用书信片段的,就要都是书信片段;用景物片段的,就要都是景物片段。总之,片段的类型要统一,不能是“大杂烩”。
3.内容要充实。片段要内容丰富,画面精彩,细节生动。它们不是凑在一起的组合体,而应该是联合起来的几个强者。
二、要紧紧扣题
虽然蒙太奇式文章由几个相对独立的片段组合而成,但表现的主题只有一个。因此,每个片段都要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同一主题。所选的片段,都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行文中要时刻紧扣主题,要择机点题,以达到片段的“形”与主题的“神”的有机结合。可以在片段的表述中就主题来进行抒情、议论,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题记、小标题等来扣题,即将主题的关键词寓于题记、小标题中。
例如,“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
关键词:分段式训练;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而写作教学则是阅读教学的创造与延伸,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培养的主要方法与基本途径。因为小学生在能力、年龄、阅历、知识等各方面的特点,在进行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时,应该以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采取分段式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是最为有利的。
一、分段依据
1.生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6~14岁这个范围内,其自身生理发展与情感体验都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1)初段:这一阶段指的是1、2年级,这一阶段内的学生体质柔嫩,心理变化大,情感体验随意,对任何一种情感的控制能力都很弱,这些使得其在写作与表达上具有不准确、单一、随行而模糊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写作的理解并不是“我要写”,而是老师“让我写”。
(2)中段:这一阶段指的是3、4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体质渐长,心理起伏渐稳,情感体验也开始具有一定的理性,对情感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在写作和表达上开始变得清晰、理性而准确。在写作能力和写作知识上,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写作的理解,一般表现为“我想写”,但是“我不会写”。
(3)终段:这一阶段指的是5、6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体质增强,心理基本稳定,在情感体验方面也更加理性,对情感的控制能力也进一步加强,在写作和表达上则更加丰富、准确、理性而清晰。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之前几年的训练与学习,在写作上的理解则表现为“我要写”并且“我能写”。
2.学习写作知识的规律
因为小学生在进入小学后才开始进行系统化的语文学习,所以在阅读方面能力严重不足,在写作知识上更是基本为零。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在对各种中外名篇的阅读中,开始积累相关的文体知识、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以及相关的写作知识等,并用其对写作实践进行指导。写作知识的增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是经过初、中、终这三个阶段的积累而实现的。
3.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
在小学生对写作知识有一定了解之后,还应该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这一过程是为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获得具体的成果。随着写作知识的不断累积,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在逐步的提升着。对写作能力进行的训练,同样应该依初、中、终这三个阶段来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每一阶段的侧重点,要让各个阶段都能自然的衔接,决不可出现滞后、拔高或跨越式的训练。
二、分段式训练的具体方法
1.文字表达能力的分段训练
(1)初段:积累好的词句、造句与句式变化以及对标点的使用。其中的核心是词句的积累。词语的积累内容为:词语搭配、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转换、反义词的替换、形近字组词、好词积累、常用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归类等;句式变化训练内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间的转换、佳句积累、否定句和肯定句的分类与转换、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间的转化、修改病句等;标点使用的训练内容为:各种标点符号的区别、用途和具体使用等。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雪孩子》一文中,有少量的生字和生词,全文没有注音,为的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学习、积累这些生字和生词。
(2)中段:对文本进行段落划分和意思归纳、材料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其中的核心是分段和意思归纳。分段与意思归纳的训练内容为:层次与段落的划分、对每一层次或段落的意思进行概括,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对语段的排序,分析重点段落等。材料选择的训练内容为:分析文章的整体和部分都写了什么,用什么写的,材料的详略该如何处理等。修辞手法的训练内容为:分析修辞手法、仿句、修辞手法的转换等。
(3)终段:对文章进行主题归纳、谋篇布局与对特色的提炼。该阶段的核心是特色提炼。谋篇布局的训练内容为:了解文体的写作要求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对线索与思路进行归纳,列出课文的阅读重点等。主题归纳的训练内容为: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小观点进行总结,分析中心思想等。特色提炼的训练内容为:对写作手法进行总结,对写人和叙事的特色进行分析,概括文中线索,对写作风格进行评价等。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里的《小抄写员》一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作者的叙事线索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该文章的主题和更深一层的含义,借此来学习对长文章进行主题与结构的编排。
2.具体习作能力的分段训练
(1)初段:写作目标方面要训练学生能正确使用词语、句型和标点写出片段作文;写作内容方面要进行的是组词、造句、组句成段的训练;写作形式方面要从日记、周记、讲故事等形式进行一句话或一段话习作;写作文体方面主要训练的是叙事性习作。
(2)中段:写作目标方面要训练学生能够以一段话为基础,写出多段话的短篇作文;写作内容方面要进行段落的编排以及组织材料选用修辞的训练;写作形式方面要进行文章、文段的改写、缩写、扩写和续写等训练;写作文体方面主要训练的有叙事、状物、描景和记人等记叙性文体。
(3)终段:写作目标方面要训练学生以短篇文章为基础,进行长文章的写作;在写作内容方面要进行谋篇布局、主题提炼以及特色展现的训练;写作形式方面可以更进一步地进行文章的扩写、创写、续写、补写以及缩写等写作训练;写作文体方面可以以记叙文为主,同时进行说明文或议论文的习作训练。
三、进行分段式训练时需注意的问题
1.要与教材的编排相适应
不论是哪一版的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向学生提供良好的习作环境为宗旨的,都强调了要从不同的渠道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写、有的写是进行写作训练的前提。在教学时顺应教材的编排,从阅读写作结合、生活写作结合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要与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小学生在写作上的分段教学是与阅读教学相对应的。教材上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学单位,根据课程的整体要求编排出渐进的教学顺序,这是与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能力相适应的,让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训练可以逐级进行。如,在终段的教材中,通过话题作文的形式来命题,并且让话题和本单元的主题相同,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有话可写,在练习写作的同时对阅读的能力进行提升。
3.要破除传统写作教学的局限
要破除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要以学生为习作教学的主体。要破除按照传统规定来布置写作内容的教学思想,要让作文最大限度地与学生相关,让学生有话可写。要破除教师权威不可犯的教学思想,要将师生置于同等地位,共同讨论研究。要破除教师批改作文的传统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拥有修改作文的权利。
分段式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它的缺陷同样不可忽视,它将小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按一定标准进行了划分,如果无法将各阶段间的关系处理好,那么对小学生的写作训练就会出现人为断裂。因此,在编排整个小学六年的写作教学规划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做到衔接自然。
参考文献:
[1]闫景娥.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写作的提高办法[J].华章,2013(4).
[2]黄先政.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
[3]杨小艳.强化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教学对策[J].时代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