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教育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音乐;钢琴教育
为了能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众多家长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并且很多的孩子在幼年时便开始学习钢琴。那么,为什么要让孩子在幼年就开始学习钢琴呢?
在这里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学习钢琴这门技艺性很强的乐器,这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孩子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接受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激发他们的进取心,逐渐培养与建立孩子们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自强心,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踏踏实实的精神。
据美国著名的人类能力发展研究博士杜曼提出:“幼儿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与魔术般的吸收能力,越接近零岁这种欲望与能力就越强。”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辟论述,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使我们认识到,必须把握好儿童的早期教育的施教佳期,这会使他们不仅学习到很好的钢琴演奏技能,还会使他们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变得更加灵敏和聪慧。
通过钢琴弹奏的训练,能锻炼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并且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可以提高和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听辨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练习钢琴不仅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有很大好处,而且对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说,音乐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口,孩子们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对钢琴的学习,不仅可以使他们开发智力,还能对他们的文化素养方面,性格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总而言之,从小学习钢琴,可以说对少儿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一、家长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及练琴环境
一个好的音乐环境对孩子来讲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好的环境的熏陶和影响,那么再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恐怕也难成才。
家庭所给孩子创造的音乐环境对孩子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要让孩子多听一些适合与他们年龄的音乐,这些音乐能让孩子将音乐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若是家长只注意给孩子创造音乐环境而不进行音乐的选择,那么将会是适得其反。
练琴环境的好坏也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整洁、明亮、安静、气氛愉快和谐的练琴环境,会使孩子精神振作,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激发孩子琴兴趣,从而提高练琴的效率。
二、钢琴教师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总是能较快地接受新事物,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所以他们在刚开始学习钢琴时都会兴趣十足,然后一段时间后,情形就不一样了。前一阶段每天会自觉地去练琴,再过一个阶段会勉强练琴,再往后就会渐渐对钢琴失去兴趣,这样勉强学习钢琴不但没有进步,反而会让他们对钢琴开始厌烦。所以,学习钢琴的小朋友一定要保持对钢琴有持久的兴趣,这样才能带给他们的学习上高度自觉性和自信心,这种持久的兴趣才能成为学习的强大动力。
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用幼儿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启发和教育孩子,还可以用一些形象的语言来让孩子理解,这对孩子进行启发是十分有效的。比如,孩子在弹奏一首与动物有关的曲子时,让音乐变成故事,这样孩子不仅理解得快,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对音乐更感兴趣,这样一段时间后,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时间长了,他们会越来越觉得音乐很有趣味性,会更加努力和认真地去练习钢琴的。
鼓励对孩子来讲是学习进步的最大动力,正确的鼓励是对孩子学习进步的一种肯定,哪怕是微小的一点进步也应给予鼓励。实践证明,这个教育方法会唤起孩子的兴趣,激发学习情趣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孩子看到自己所做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赏时,内心不仅会兴奋,还会很自然地产生更大的学习愿望,从而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如何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
练琴习惯是在练琴中逐步形成的,练琴习惯的好坏对练琴效率有直接的影响。我们必须注意,要在孩子初学钢琴阶段不失时机地培养好习惯,否则坏习惯逐渐形成,再想改时就很困难了。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从细小环节做起,注重培养孩子自觉、集中、严格、独立的练琴习惯,这些好的练琴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就会把练琴作为一种自觉的内心需要,勤学苦练,发挥他们最大的智慧潜力。
让孩子练琴时间固定下来这很重要,这些时间应由家长给孩子规定,并且提醒孩子练琴,让孩子头脑里逐步形成每天必须练琴的概念,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练琴就跟他每天必须上课,写作业一样,是他的一项学习任务,是必须完成的。
当然,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内练琴比较自觉,家长应给予鼓励,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对钢琴更有兴趣,在今后练琴过程中会更加认真,更加努力。
1 智障女孩的生理周期教育和护理
专家建议,重点还是在初经来临并还没有吓坏孩子之前,先让她认知这一切,她必须清楚,当月经来时,她并没有生病也没有受伤。她也必须知道身体会有哪些其他变化,比如乳房的发育变化等。这个课程教导少女们当你长大“红色的东西”就会从你的身体流出。用洋娃娃塞入红色食用色素来模仿人体情况,并教导女孩们 “红色东西”应该流到卫生棉上,而不要留到内裤里(卫生棉要紧贴在内裤上);然后这些年轻女孩们不断练习穿、脱及正确使用和丢弃卫生棉,这个课程在她们的初经之前便开始,每个月练习一次,直到初经来临。对有效地降低智障女孩对处理月经的恐惧很有效。
2 如何避免残障孩子被别人性骚扰和害
2.1 时刻看护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单独外出。特别是女孩子,不要经常独自到亲友或邻居家待过长时间。
2.2 告诉孩子如何拒绝诱惑。很多残障孩子都是很好哄的,给点吃的就跟着走。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许要别人的东西,特别是吃的东西。
2.3 不要和陌生人走,上学和放学路上,或者在小区自己玩耍时,有人想带你去好玩的地方,千万不可以跟着走。
3 如何对待残障孩子的性成熟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女孩的性成熟明显,特别是男孩子。
研究表明,大部分男性或者发生梦遗,并不会造成任何生理伤害。大部分残障者并不会降低对性的兴趣,或造成性功能的丧失。一些残障人士可能在寻找方面有困难,因此,是他们主要的性行为。这是维持正常性生活的方式,只要适度,不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某种程度来讲也是必须的。
4 家长和学校急待解决的性教育问题
4.1 性教育未能做到教育一致性原则。教育一致性原则是要求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时,家长和学校要取得一致,意味着形成信息的重复。特别是“性教育”这个特殊且备受争议的内容。不同方向的教育信息不仅会相互干扰,而且容易增多孩子的不良性行为。然而,当今中国社会的传统特性使许多父母都羞于对自己的孩子谈性。当孩子出现不良的性习惯和性心理时,常常得不到及时纠正,并遭受父母惊恐不安的指责。事实上,对性的学习是延续整个生命的过程,在孩子出生的刹那间,就早已展开。性教育不只是狭隘的性生理教育,还应该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发育、认识两性差异、异性相处之道,它既是情感教育和亲密的人际关系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和生活教育。因此,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家校密切合作达成一致,坚持做好教育一致性原则。
4.2 具有专业性知识的师资力量缺乏。现在入学的智障孩子的年龄不等,从五、六岁的幼儿到二十多岁的青年。由于学龄前儿童处于性教育的启蒙阶段,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对于孩子提出的比较尴尬的问题,教师含糊其辞,有的教师自己甚至都说不出某些性器官的名称。还有一些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对于老师讲述的内容有意回避,不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还有一些孩子性格活泼大胆敢于表达、表现,又会遭到同伴的干扰,扰乱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等等。
4.3 没有规范的智障学生性教育教材。受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对残障孩子的性教育教材及其相关的素材应该有区别于普通教学教材的要求。而目前学校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性教育教材,老师只能是发现问题随机处理、引导。教材的不规范对于正确开展性教育,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认识,对于健康的性行为的养成都不利。
4.4 加强具有专业性知识的教师的培养。①加强在校学前师范生性教育的培养。学前师范生是否具备实施性教育的正确态度和能力,对于学生性教育的有效开展很重要。师范生学习正确、系统的性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性教育的积极态度和能力。②国家要注重对学生性教育专职师资的培养,也是保障学生性教育长久有效开展的重要方面;通过社会机构、教育机构等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指导,帮助家长、教师能够更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4.5 尊重学生隐私,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从和卵子结合创造一个新生命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有了性别差异。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得到尊重。培养孩子社会认可的角色意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教育他们认识到男女有别、男女平等,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隐私,学会保护自己。
4.6 家校密切合作,多渠道实施性教育。家长和学校紧密合作是学生性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家长与学校必须坚持教育一致性原则。及时沟通交流信息,做到家校互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心理和生理成熟是一种负责的态度。我国的性教育也应该通过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机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媒体等多渠道开展。同时出版一些针对教师、家长和孩子的科学规范的性教育读物,让教师、家长多得到一些科学的指导,让孩子多一些正确了解自己的途径。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今社会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有的家庭为了能让下一代有着良好的教育,只能在居住地努力去争取孩子上学的机会,有的家庭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回了原居地。孩子就是社会的未来,为了能让社会进步,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珠海市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面临的困境
由于珠海市流动人口基数庞大,而且持续快速增长,给流入地政府解决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带来很大压力,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义务教育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短期内难以完全落实。目前,珠海市地区已经做到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要求,初步实行了珠海市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人人有书读”。但由于珠海市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在全国所占比重特别大,“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做到尽如人意。珠海市各区域普遍面临着经费、土地、校舍、师资等资源严重不足的困境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难度。
一是财政压力巨大。在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下,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完全由流入地承担,珠海市对于在校中小学生义务教育的免费政策,原先只能回到户籍地或通过积分入学才享受,外来工子弟在民办学校就读难享受这一政策。但后来珠海市对12年免费教育作出了调整,从2013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补贴对象为全珠海市普通中小学(包括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这就意味着不管是在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就读的非本地生源的学生也可享受免费教育补贴。该政策无疑加大了珠海市财政政策的负担,因为流出地没有承担经费的责任,根据广东省文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公用经费补助由中央和省财政负担20%,即中央和省财政对珠海市政府的义务教育的经费支持较小。按珠海市2007年度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比2003年增加97.67万学生的速度规模测算,年均增长24.42万学生。而按目前每增加1个学位约投资1.75万元测算,珠海市地区每年要投入42.735亿元,加上新增设备、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的投入,数额特别巨大。近十年来,每年都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新建和扩建公办学校,以增加公办学校的义务教育学位。然而,由于新增非户籍学生过多,致使这些地区学位仍然年年告紧,当地财政不堪重负。
二是建校用地问题。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珠海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成为制约珠海市解决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三是“读书洼地”效应。目前全国各地均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回原籍读书。但珠海市经济发达,学校建设与设备、师资等均明显高于不少内地学校。若流入地实现“以公办学校为主”,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实行免费,将会进一步造成大量外来人口子女流入的局面,这势必使珠三角形成非户籍学生的“读书洼地”。据此不难预见,现有公办学校肯定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非户籍人口子女的就学需求,而新建学校的速度也很难赶上非户籍学生“流入”的速度。义务教育资源供求关系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珠海市流入地政府落实“两为主”政策的根本障碍。
2、相关管理体制与机制急需理顺,各级各地政府之间的责任亦亟待明确。调查中还发现,各城市在涉及到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处理与安排上,还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协调和不配套现象。
一是流入地政府对非户籍务工人员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难以对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做到全面、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譬如,政府各部门在非户籍人口统计上各自为政,致使教育主管部门难以掌握非户籍适龄儿童少年的人口基数,流入地政府无法对本地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以致给当地学校规划和建设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由于非户籍务工人员流动性很强,致使非户籍学生频繁转学,甚至部分学生不办理任何手续就离开学校,从而给学校的“防流控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学籍管理造成了一定障碍。
二是一些流入地政府没能把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珠海市多数流入地政府财政预算往往还是按传统的本市户籍学生数核拨各类教育经费,从而造成接收非户籍学生的公办学校经费紧张的局面。
三是流出地政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上责任不明确。做好非本地户籍学生的义务教育工作,离不开流出地政府的管理、配合和支持。但目前相关政府仅是对流入地政府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经费上提要求,对流出地政府责任不明确、不具体,尤其体现在流出地对流出人口子女的控制和统计管理、经费转移等方面。
3、流入地民办教育发展不平衡,民办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亟待提高。一直以来,受制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和经济社会条件,珠海市地区民办教育的发展很不均衡,民办教育整体质量亟待提高。
一是民办学校之间发展水平不均衡。民办学校之间,无论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还是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二是民办学校管理尚欠规范。民办中小学办学经费主要靠向银行借贷和向学生收费,办学经费来源稳定充足性欠缺。个别学校由于生源萎缩,造成办学经费紧张局面,甚至面临倒闭困境。此外,多数民办学校尚未建立起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少数学校办学者营利思想严重,并由亲属把持财务权,随意调用办学资金另作他用。也有部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未能建立合理健全的管理办法,致使在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上,存在着帮助不力、指导不力和监控不力等现象。
三、政策建议
1、由政策要求上升为制度保障,构建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义务教育财政新机制,完善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构建中央、省级、输入地与流出地各级各地财政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合理分担的保障新机制。就珠海市的情况来看,省外和省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约各占50%,其解决办法也应有所不同。对于省内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要明确划分省内的输入地和流出地政府之间的财政投入及其他相关责任,实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均衡分担制度,解决因户籍制度造成的教育拨款的固定性与人口流动性的矛盾。输入地政府应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的义务教育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将省内跨市、县流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列入本市及本省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象。省内户籍学生义务教育经费跨市的由省解决、跨县的由市解决、跨镇乡的由县解决。
2、由公办为主转化为多元供给,探索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新形式“两为主”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够有书读、读好书,享受优质的教育。事实上,民办学校在一些城市已成为承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重要力量。关键是政府如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和指导,不断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了,也能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在进城务工人员高度集中的珠海市,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满足教育需求,在有规划地扩大公办学校规模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第三部门参与扩大教育服务,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与壮大,使他们成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探索向民办学校购买教育服务的新形式,逐步使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这种方式符合“两为主”政策的终极价值追求。
3、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纳,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统筹。与20世纪末期的流动人口不同,当前的进城务工人员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不仅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收,并推动了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应同当地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发展规划、教育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安户政、土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等相关政策之间要统筹兼顾。输入地政府在未来的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不能仅考虑本地户籍人口的需求,必须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才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珠海市推行的流动人口积分制,以积分排名的方式为外来流动人口安排一定数量的入户指标,达到一定分数的流动人口子女可就读公办学校。这一措施初步体现了当地政府积极接纳流动人口,逐步让教育等公共服务与户籍制度脱钩的做法,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但从制度安排来看,将来仍需继续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入户指标,简化认证的流程与成本,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同时,避免出现“精英化”的倾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中演化而来的一个新问题,这一群体在输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这种新的教育供求关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方式相关。从长期来看,更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惠面,使各群体的子女在任何地域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四、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对策研究
现有的一些研究文献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具有操作性的一些策略。如强化教育公平理念,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扫清政策障碍;积极兴办适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为他们搭建一个有多种选择的平台;要保证现有政策法规执行力的高效性与实效性,必须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实施监督机制;构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
有研究者提出要改变现行的教育制度与政策,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而制度创新则主要包括制度理念的创新与具体制度层而的创新,而理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所以要平衡义务教育发展,逐步建立公平的教育机制,探索灵活的办学体制模式。
有研究提出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纳入到城市教育规划中,扩大学校容量,调整学校布局,扩大教育增量资源,激活教育存量资源,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
五、流入地与流出地教育怎么衔接
1、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流入地与流出地义务教育时教材对接的难度。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流入地或流出地教育的难度。
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完流入地义务教育后,高中阶段教育必须回原籍就读的问题。回原籍,学的与考的都不一样;不回原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面临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即便如此,在高考逐渐实现各省市自治区自主命题、严打高考移民、大学录取新生存在区域差异的情况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仍面临着十分艰难的选择。同时,流入地政府也面临十分棘手的问题: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参加高考,势必形成高考移民潮;不允许,又将导致大批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滞留本市,加大就业压力,或导致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流,形成新的留守儿童大军。
2、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第一,建议有条件的流入地政府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大门,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建议可在四个直辖市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入较多的地区率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的试验,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报考流入地高职。第三,在过渡阶段,暂时可以实行双重高考制度,即可以由流入地考试部门单独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但用的考卷是全国统一的考卷或流出地的考卷,考完后由流出地组织录取工作。长远来看,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中国考试院。除了具体统筹负责各级各类考试外,我国可以模仿西方的水平考试(例如托福、雅思、VLR),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水平考试研究的力度,逐渐建成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年级的水平考试库。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不一问题,又会解决在此地学习也能在彼地参加考试的问题。另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二元户籍制度的打破、区域教育差异的缩小等,逐渐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权利在流入地或纳税地上高中、考大学的目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这方面而言,不仅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问题,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还需要不断的改善,良好的政策能促使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训江 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农民科技素质调研报告 农林科技,2008(03):29
但近些年来,“熊孩子”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种新闻中,“熊孩子鞭炮烧毁汽车”,“熊孩子割断施工缆绳”,“熊孩子铁轨放石子逼停火车”。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以不是简单的制造小麻烦、小破坏,而是已经发展为对公共设施、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熊孩子”一词从之前的褒义词发展成为贬义词,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虽说“熊孩子”问题是一些个例,但也恰恰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从中也折射出当今社会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疏漏与疏忽。家庭教育是“熊孩子”任性放纵的根源。
“熊孩子”问题之所以会成为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更多的是“熊大人”对孩子的教育不当造成的。与家长对此类问题认识不够,教育不及时、不深刻有密切关系。每次“熊孩子”出现,家长都会以“他还是个孩子、不懂事。”为孩子开脱,久而久之,孩子潜意识会理解为:我是孩子,即使做错了事也没关系。因此,做事不需要遵守规则,不需要考虑后果。而且,对规则漠视的家长也大有人在,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怎么能对规则、道德、法规有正确的认识。当“熊孩子”问题出现时,家长应当及时、公正的给予批评、教育、处罚和警告。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时不对的,这类事情是不能去做的,做错事的后果是很严重,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让孩子认识到无论什么人都应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基本道德,遵守社会的法律法规。因为孩子年纪小,有些事可能无法理解,但也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不能任其放纵发展。
言传是对孩子最基本的教育,身教才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如果家庭教育言行不一致,那么,再严厉的说教,再长篇大论的言辞,也都显得苍白无力。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礼貌教育的养成,多半是在家庭的观察与模仿中学习的,与家长的一言一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视频,孩子在超市里捡到了一个钱包,问妈妈这是谁丢的钱包,可妈妈看见后,二话没说就塞进了包里。当时孩子一脸疑惑的站在那里。孩子心里一定在想:“妈妈不是说过,捡到东西应该还给失主吗?可妈妈却不是这样做的。”我想这么好的一个孩子,在这位家长的教育下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言行,只有有教养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只有诚实守信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只有孝顺的父母,才能拥有孝顺的子女。我们都记得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吧,妈妈并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才是孝顺,但孩子从妈妈的行动中学习到了如何孝顺父母。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孩子的一言一行能够折射出家长的言行,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孩子稚嫩的话语温暖了我
曹园园
开学的前两周我由于身体不适请假了,孩子们一开学没有看见我,回家都纷纷跟爸爸妈妈说:“妈妈,我们曹老师怎么没有来啊?她怎么了”,家长们也纷纷打电话询问我原因,我像家长们解释了原因,并让家长们告诉孩子老师下周身体康复了就会回到孩子们身边。
期间有一天早上我躺在床上休息,手机铃声响了我拿起来一看是个陌生号码,我接通电话,电话那头响起一个稚嫩的声音:“曹老师,你好,我是宋瑞鹏,你怎么还不来幼儿园啊?我都想你了,如果你不来幼儿园我也不想上幼儿园了,”听了孩子的话,我心里十分的感动,鹏鹏妈妈接着拿起电话说:“曹老师,鹏鹏非要我给你打电话,孩子是真的想你了,每天都会问我曹老师什么时候来幼儿园啊?看来孩子跟你的感情可真好。”我连忙向鹏鹏妈妈解释了请假的原因,并告诉她我周一就会到幼儿园上班,请他们放心。电话挂断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平时老是觉得鹏鹏小朋友很腼腆,没想到孩子还这么关心我,我真的很感动,也很欣慰,我觉得和孩子们相处的一年多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孩子们带给我更多的是快乐和幸福。当我身体康复来到班上的时候孩子们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有点跑过来拉拉我的手和衣服,有点孩子问我曹老师你这几天都去哪里了,我们都想你了。
孩子们稚嫩的话语瞬间温暖了我,我感觉心里暖暖的,虽然我的工作很平凡,干不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可是和这么可爱,纯净的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很幸福,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