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传统文化复兴之旅 复兴江西传统文化,弘扬赣派特色风采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复兴 从激进革命到传统文化复兴 传统文化复兴助推人类文明进步 传统文化,在市场的严冬中复兴 张志峰:传统文化复兴是中国高级定制的王道 城市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复兴的互动研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 保护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述要 坚守传统文化 瑶族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傣族传统文化 珍视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何去何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传统文化复兴 传统文化复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覃柳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广西柳州市,苗族群众在吹奏芦笙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描绘的是过年时浓浓烈烈的年味,不过,近年来,许多人都在埋怨“年味一年不如一年”。
34岁的吴明鹏是柳州人,现在在上海工作。回顾前几年回家过年的经历,他说:“那时风尘仆仆地归乡,过年只是吃年夜饭、发压岁钱、打打牌、放鞭炮、看春晚,团圆和喜庆多少就演变成了疲惫和无聊。”
不过,随着传统年文化的回归,一些春节民俗正被重拾。春节前,贴对联、粘福字、挂灯笼,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带动了传统文化年货的购买热,也为广西柳州市古镇融安增添了浓郁的年味。
山歌上网
作为广西的“山歌之乡”,柳州市柳江县每年春节都有山歌对唱活动,每年开年都有新鲜的山歌出炉。
柳江县山歌协会会长韦金乐说,几年来,正月初一到十五,他都被各地群众“订”走了,天天外出唱歌,比平时上班还忙。
1998年,柳江县山歌协会在民间诞生。如今,会员已有80多人。
该县山歌手“土味”十足,出口成歌。譬如,针对个别干部不愿听取群众意见,山歌手韦新和这样唱道:“领导莫怪我批评,莫拍桌子瞪眼睛,我是牛尾打牛背,替你拍蚊赶苍蝇。”
在柳江县2016年春节山歌对唱活动中,韦新和还唱出这样的山歌:“莫催女儿早连情,莫逼儿子早成亲。若拿牛仔去犁地,不伤骨头也伤筋。”
韦新和说,“真”是山歌的本味,如柳江的一首山歌所唱:“能剔硬骨是真刀,能捉活鼠是真猫,山歌里头是真话,假鬼难过奈何桥。”
2016年大年初一,柳江县城春节山歌演唱会现场,民间山歌手以山歌对唱形式一字摆开。山歌的歌词内容多为反映近年农村生活新变化,由于一些歌词是即兴创作,采用当地方言演唱,贴近生活又诙谐幽默,精彩的对唱场面让很多观众捧腹大笑。
中午休息吃饭时,观众都舍不得离开现场,因为怕别人占了自己的位子,一些观众饿着肚子等到下午。
山歌会多在人民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展开,吸引行人围观,山歌手喜欢这种自由的演唱形式,没有剧场的拘束感。在广西,唱山歌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地方特色娱乐活动,更是文化和人情上的交流。当地人用一曲曲具有当地浓郁色彩的山歌表达生活甘苦,以及对新年新生活的向往。
新的文明和娱乐也在冲击山歌的地位。广西“老歌王”郭秀莲担心山歌的传承出现断层 :“现在没人用山歌来谈恋爱了,年轻人谈恋爱都在用网络。”但她很快找到了互联网+时代山歌传播的新机遇,她把自己唱的山歌录成几十个视频,利用网络进行传播。
现在,郭秀莲成了当地的“网络红人”。在国内多个知名视频网站搜索她的名字,都能找到她的山歌视频,每个视频都有几万点击量。
带回到他们工作的城市
从腊月末开始,在古镇融安县长安河西文化年货市场里,大红灯笼、春联、年画、“福”、“龙”字等琳琅满目的传统文化年货将街道装点得格外喜庆,摊位前也是围满了前来购买的顾客,人们认真端详每一幅春联、字画,精心选择自己所需年货。 广西柳州市一名苗族姑娘在展示制作的绣球
寒冬腊月里,朔风阵阵,大江南北又飘着缕缕腊肉的香味。融安古镇的市民们除了抢购传统年货,也要利用低温干燥的有利天气,按照传统习惯,家家灌香肠 、腌腊肉 、置腊货,备足春节美食,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融安县长安镇立新街居民、年过六旬的童大叔自去年冬至过后,便已经开始忙着熏制腊肉,因为冬至过后天气愈发寒冷干燥,正是熏制腊肉的好时节。
童大叔说,做腊肉最好选五花肉、猪头肉,用盐和香料腌3至4天,每天翻动一次,这样可以使腌肉入味更均匀。4天后取出,每块穿小孔用麻绳挂到外面竹竿上晒。一般晒5至6天,然后把猪肉挂在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直到干透。要迎春过年,腊肉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童大叔说,这是融安的传统习俗之一,让归乡的游子好好品尝童年时就相伴的美味,“最好还带上一点回到他们工作的城市”。
大年初一开始,童大叔把腌制好的腊味装好,在串门拜年时,送给邻里亲朋,道一声“过年好”,让街坊们欢欢喜喜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从“红包压岁”到“新书压岁”
在广西当地,大年初一要拜年,要相互送祝福。起床的第一件事,年轻人要向长辈讨要红包,这个习俗跟别的地方没什么区别。不过,在广西上林县的不孤村,也叫状元村,有一些书香门第,长辈在给孩子红包之前,还要考孩子背诗词,如果背得好,红包就会厚一些,为的就是让孩子传承传统文化。
广西柳江县文联的覃树发写了一首童谣《新书压岁顶呱呱》,提倡过年新风尚,将“红包压岁”,变作“新书压岁”,孩子们过年时收到一本新书,不仅能让孩子们在新年里读到好书,还能更新他们过年礼仪的观念。
58岁的覃树发曾当了18年的中学数学老师,因为爱好文艺创作,1998年调到柳江县文联。从那时起,他便陆陆续续写了不少童谣作品。覃树发说:“童谣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心田里。总有一天,种子会生根发芽。”
他认为,跟孩子们讲大道理,大家可能一下子很难理解,而童谣把许多大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孩子们喜欢,容易接受,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在柳州市龙擎苑社区,志愿者们把社区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举办“我们的春节”活动。书画老师玉志威一边写春联,一边给孩子们讲解春联的民俗内涵:“写对联是中国民俗,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写对联,就是祈求来年和顺平安。”
文庙的传承
自2011年,全面竣工的柳州文庙重新向市民开放,学子高中、开笔礼、启智礼、祭孔等文化活动,都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参加。
“学子高中”取“糕”“粽”的谐音,是此活动的一大特点。大年初一早10时,在古朴的音乐声中,由主礼人引导,第一批身穿汉服的学子经杏坛进入大成门。学子立于钟前,逐一励志,并击钟铭记。然后,主礼人引学子抵大成殿左侧的许愿树前,颂文庙史上之功,述文庙今日之用。学子们纷纷在许愿带上题心中所愿,祈心中所望,并以毕恭毕敬的姿态,将许愿带挂在许愿树上。最后,学子们登上“步步登高”阶梯,进入大成殿里,手拿年糕、粽子向孔子圣像行三叩九拜之礼,并敬香一炷。
柳铁一中学生蒋思雨表示,今年她将参加高考,来这里祭拜孔子就是想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用自己的努力报答父母和老师。
“开笔礼”是古代中国人的首次人生大礼。“人无礼而不立”。开笔,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是一种流传久远并且融合了心理学的儿童启蒙教育形式。柳州文庙的“开笔礼”现在已经成为了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
一拜尊师开智慧,二拜尊师敬师教,三拜尊师习礼仪……大年初一,家长们带着即将步入校门的小孩虔诚地祭拜孔子圣像,并给孩子点启朱砂,送上“你一定会更棒的!”等祝福的话语。写字识字是学习文化的第一步,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下,专心致志地描出“人”“和”“礼”等字。主礼人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之所以要把‘人’字写得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这是因为孩子们进学校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首先就必须堂堂正正地立身。” 广西柳州市,一名商家在摆放年画
柳州市四十六中附小教师李俊华就带着即将走进校门的女儿来参加这个活动。她说:“过年了,想让孩子体验一下传统文化。‘人’字的笔画虽然简单,只有一撇一捺,但是这两笔是相互支撑的。这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扶共同发展。”
猴年正月初一这天,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了“学子高中”和“开笔礼”活动,走进文庙参观的人数达到1.8万。
节俭办灯会
到了夜晚,柳州有传统的放灯活动。但是,考虑到安全因素,全市2016年不再集中举办元宵灯展。不过,众多街道、社区都将组织举行元宵节文化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赏灯、猜谜、看演出。
柳州市文新广局公共文化科负责人介绍,今年之所以不像往年一样集中举办元宵灯会,除了出于安全考虑,还有节俭的目的。以往,把各单位制作的花灯统一放在某个地方集中展出,在运输花灯、铺设线缆、人工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因此,在综合基层反馈意见后,今年决定将元宵节文化活动分散到基层。
市区各文化场馆也有不少元宵文化活动,市民可前往看展览、看晚会和参加游园活动。元宵节当日上午10时,工业博物馆将举行“工业城市 记忆之旅”图片展和《百年工业柳州》《藏品史话第二辑》等出版物发行仪式。当晚7时30分起,柳州文庙将在沿江长廊举行猜灯谜活动,与此同时,还有写福字、蹴鞠、投壶等多种游园活动,以及汇集各种传统工艺品、食品的传统文化集市。
一声吆喝,响彻街巷,如歌,让人们在传统中感受民风的淳朴;一尊彩泥,掌心把玩,呆萌,让人们在传统中惊叹手艺的精湛;一腔京剧,演绎百年,雅艳,让人们在传统中惊羡了艺术的底蕴……香茶的青涩,青衣的蒹葭,艰酸的二胡,让人们在传统中或浓妆艳抹、绮丽无比,或淋漓酣畅、尽情把玩。
但凡谈及传统文化,位居榜首的莫过于唐诗宋词。有人说:唐诗是青春的腾跃,是勇往直前的飞奔,是笑傲江湖醉酒狂欢的洒脱,而宋词如迟暮的远行,瞻前顾后的徘徊,秋雨纱窗悠然品茗的温馨。确然,唐诗更富活力,宋词愈显细腻。而无论唐诗宋词,既都作为传统文化为人传唱,那便成了人们共同情感的寄托、谁能想象没有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秦淮河,还能否有一分两分变迁的伤感,没有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皓月,还能否勾起人们“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思;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茅屋,还能否唤起对万千流离的悲悯心……所有这些情感、思考,浇铸起来便成就了唐诗。闲暇之余,沏一盏香茗,在氤氲雾气中,细品女主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伤感,失落,体味“落日楼台,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望眼欲穿的惆怅,也为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尘飞、金戈鸣的豪情鼓舞……所有这些融了李白的明月,王维的清泉,李贺的寒蟾,杜甫的茅屋,便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舍利子――唐诗宋词。千百年来,人们为它的伤感而伤感,为它的离愁而生愁,为它的豪情而豪情。
除却唐诗宋词作为人们共同情感的寄托,中华传统建筑彰显了整个民族的审美与性格。一个个精巧的方形架构,一方方肃穆庙宇,一座座堂皇宫殿,工整、匀称,泛着琉璃瓦或赤红或青灰色的光,这便是建筑中的中国传统。它不同于西方的动态变化美,却独有它的稳健端庄,彰显了千载大国的豪迈。
这所谓复兴,是传统文化的真正回归还是与现代经济渐行渐远的阶段性反弹?新生代究竟更爱R&B还是回味悠远的京戏,要我们自己用心、用时间去证明。想起舞蹈家杨丽萍说起她在采风时,发现了云南的一位老妈妈,会80多种击鼓的方法,但全族仅她一人会,杨丽萍说:“我现在少学一种(鼓法),失传的就多一种,她不会文字,根本没有办法保存。”
现在,收藏界不再只盯着西方油画珍品了,中国画的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普洱、花梨木也走进了价格泡沫的光圈。是不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点,某个击鼓的节奏,也能成为拍卖场上的商品呢?埃及纸莎草造纸术失传了千年之久,最终复制出它的哈桑・拉加卜借此成为富豪,这也许证明了传统文化创造财富的“国际通行”可能。
长春人都爱二人转
我第一次看二人转演出是在长春“和平大戏院”,2002年吧。去长春出差,忙里偷闲给同学拨个电话,毕业多年我很想念当年“睡在我下铺”的兄弟。
那天晚饭在长春步行街一家叫做Papa’s的西餐厅,同学说:“别以为俺们长春只有猪肉炖粉条和蘑菇炖小鸡,吃顿正宗德式西餐叫你见识见识”。饭后我们打着饱嗝在步行街上闲逛,三逛两逛就逛进“和平大戏院”。进去的时候二人转早已开演,剧场里面笑声排山倒海,掌声震耳欲聋,演员亮绝活儿的时候,不断有人把百元大钞扔到台上。那样盛大的场面不仅让我大开眼界,而且情不自禁的乐在其中――短短一个小时,我就被二人转击打得面目全非,从此不可救药地上了瘾。
二人转是长春的传统文化标签,是这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先锋。目前,长春市专业二人转剧场有23家,这还不包括一些自办二人转小舞台的酒店、餐馆和洗浴;长春的夜空中,每天都有约100场二人转的歌声飘耸入云,2万人为之神魂颠倒。
一般剧场,门票最高80元,最低10块钱,全市日均收入约220万元。以二人转的龙头剧场“和平大戏院”为例,已经开设了四家连锁剧场,大约6000个座位,票分四等:10块钱的散票,20块钱勉强混个座儿,50块钱的沙发,100块钱前三排。当然,这只是参考价格,演出当天要视演员阵容适当调整,不算果盘、饮料,单门票一项每天收入高达二三万元。
出名的不止是“二人转”的团体影响力,很多二人转名角也都出自长春,高秀敏、何庆奎、于小飞、孙小宝和魏三。我看过魏三和何小影演过一出《傻小子》,魏三穿着一身垃圾服,露出一截儿70年代的红色晴纶秋衣,带着赵本山的破帽子,出场就是一片掌声。
事实上,二人转有一套固定路数,开场基本是插科打诨,穿得怪里怪气的男演员嘻嘻哈哈逗弄同台的女角。和其他剧种不同,男人再丑也是“角儿”,女人再美只能是搭档,所谓“三分旦七分丑”,开场戏后是一段模仿秀,模仿唱腔、名人,靠搞笑逗乐让观众拍痛手掌。前面统称“拉场戏”,最后才是真正的二人转,全本的《大西厢》、《观花》、《十八相送》等等,唱到情深意浓处,演员自己在台上悲切,观众在下面流泪;二人转也确实粗俗,除了脏话粗口,动作上也是真打真扇,让外地人看了心惊肉跳。我看过著名女演员王小毛和她搭档的多次演出,她曾经一溜烟的扇了搭档10多个大嘴巴,让人看着特别不落忍,可他们没事,在台上依旧嬉笑怒骂,唱腔嘹亮入云。
作为长春的传统文化剧种,二人转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不仅是文化行业欣欣向荣的一个信号,在二人转兴盛的背后体现了城市对财富的向往――长春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它没有也无法像东部沿海城市那样迅速腾飞,至今仍亟待振兴。经济单一化造成文化的封闭日益加重,必然削弱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导致传统文化日渐突出。这既是长春的城市现状,也是二人转崛起的原因,
重要的是,二人转的崛起恰恰在时间上呼应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布局,从这个角度说,二人转是这座城市用文化诉诸财富、追求财富的特殊方式――也许是在对财富的渴盼期待太久,也许是这种渴求迟迟不能实现,才让长春喊出“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苏州寻梦的昆曲
10月27日,第1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颁奖晚会在苏州举行,演艺界大腕云集。那天,我的一个朋友也在苏州,他不是影迷,苏州只是他旅途中的一站。我这朋友之所以深秋时节遍游江南,完全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爱好,这个秋天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趁着叶红蟹黄,杭州看越剧,到苏州听昆曲。
遗憾的是,除了颁奖现场的演出外,他找遍苏州城,也没有听到梦想中的《牡丹亭》。心情灰暗回酒店已是半夜,幸好大堂服务生好心肠,指给他说寒山寺那边有演出。第二天坐车过去,还真有一家老式茶馆,几位夜深不眠的老人家坐在里面心明眼亮斗纸牌,前面的桌子上摆着三弦、琵琶,只有两个唱评弹的“大姐”悻悻坐在那儿。问之,答曰:“先付钱,10元一段儿!”朋友于是很想念刚刚离开的杭州,在杭州4日中,欣赏到5场越剧――都是在公共场所免费演出,相比之下,苏州人似乎放弃了昆曲艺术在民间开花的机会!
朋友离开苏州前感叹:“苏州这样对待昆曲,长此以往,恐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都不保。”
事实上,最近江浙沪一带非常流行一句话――“苏州在沦陷”,这句话不仅指苏州已经成为外商在华的最大工业基地,也对“苏州的评弹和昆曲”的日渐式微颇感无奈。苏州曲艺最迷人的地方是以吴语为基础的“苏白”,据说张爱玲是个评弹迷,她不仅把吴语弹词小说《海上花列传》译成国语,更在晚年把这部书译成英文。当年的旧上海,张爱玲经常拉着闺密炎樱追着场子听评弹,炎樱是印度人,不懂什么叫评弹,张爱玲说评弹就是Suzhou Story(苏州故事)。另一位对评弹情有独钟的人是国学大师陈寅恪,这位当年“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人物,晚年遭逢厄运,饱受摧残。偶然间,他听到评弹弹词《再生缘》,被故事深深打动,那个时候的陈寅恪已经“膑足盲目”,他依靠学生的帮助对《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祥加考证,写出了《论再生缘》这部洋洋巨著。
现在,响彻街头巷尾的评弹声消失了,昆曲则要白先勇先生远道从台湾回来普及。
城市的发展往往带动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出现,也经常在悄无声息间扼杀一种或多种传统艺术,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残酷性――新的艺术形式可以满足社会新阶层的精神需求,老的艺术虽然占领着意识形态领域,但在人们追逐财富进而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过程中,保留传统显得异常多余,因为传统对现代社会的刺激太过无力,既不能穿透日渐麻木的躯体,更不能激起回顾的渴望。
对苏州曲艺而言,沦陷的不只是历史和传承,评弹书场的萎缩也极为严重,之前苏州市共有大小书场100多家,随着茶馆卖咖啡、书场变商场,评弹已无立锥之地。上海是评弹最大的受众地,60年代仅黄埔一区就有36家书场,如今成了评弹演出的空白点――在上海想看一场正宗的评弹,最好守在电视机前等午夜的“戏剧频道”播放录像。而事实上,即使仅剩的那些书场,大部分也正面临倒闭或歇业的境地,因为评弹听众的主体以老年人为最,书场票价不可能定的太高,乡镇一两块、市县四五元,上海这样纯粹的消费城市也不过十块钱,而艺人的报酬、昂贵的房租和设备都要从票价中支付,导致书场始终处于微利甚至无利经营中。
*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一)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道德、情操、气质等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陶冶、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来的。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其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黑板报、专栏、墙壁、甬路、走廊等,让传统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拓宽书香园地。教学楼中庭,建有阅读角,方便学生课余阅读,校园四周,国学诗文宣传,开启学生心智;象棋角落,陶冶师生情操;宣传橱窗,国学语句振奋人心,画面开阔师生想象空间;在课间休息时,能听到配有国学的音乐诗朗诵……校园里处处洋溢的和谐的书香氛围,使得国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可以在树荫下,小草丛中,漫步弯弯曲曲的石头小径,围坐在石桌旁边的石凳上,四周的墙壁上绘有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种植园有各中队的劳动成果,豆角、茄子、韭菜……墙壁上画了歌颂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的古诗文,享受劳动成果喜悦的同时,又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
(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增强和培养爱国情感做起,并着重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从我做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征文和格言创作比赛、“颂美德、明荣辱”主题班会、编写校内拍手歌,为特困生、残疾儿童献爱心等。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心灵
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
(一)将国学教育日常化
将国学教育行动化,使经典诵读成为学校的时尚让学生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二)国学伴我成长手抄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