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病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经病学一向被认为是难懂难学的学科,既抽象又复杂。我们针对神经病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启发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见习质量显著提高。
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不能认为学生们都上过神经病学大课,有了理论知识,故每次见习前不需要准备,只要让学生看一下神经科典型病例,对病情进行讲解即可。学生对每次见习的目的及内容如不能掌握,就会影响对神经科学习的兴趣。我院神经内科见习一共3次,每次3学时。充分安排3个小时见习时间,同时每次见习课前认真阅读实纲,了解本科病例,掌握全科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患者,耐心做好说服工作,使其配合教学。神经系统查体很重要,每次见习都要重点演示神经系统查体,让每位同学有动手的机会,并及时指出不正确的地方。
2 培养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兴趣
首先告诉学生,神经病学具有与内、外、儿、妇科学相同的二级学科地位,与神经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遗传学等十几门神经科派生学科的发展互相渗透、互相推进,因此未来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正如许多科学家预言,未来社会是脑科学社会。应提高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兴趣,激发在本科见习中求知的欲望[1],同时对行为、语言、情绪、注意等脑的高级功能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有关量表测定,如MMSE(智能量表)、ADL(日常生活量表),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脑的高级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3 用理论指导实践
神经科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神经系统查体,它是神经科入门的关键。见习第一次课时我们即系统讲解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步骤和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随后选择两位病情较轻、能配合的患者,让同学分组当场练习,要让每位同学有当场练习的机会,以便及时纠正错误,使人人过关。如:查眼球的运动时,检查者手指应距离患者60 cm,并通过Ⅲ、Ⅳ、Ⅵ颅神经的检查讲解如何判断周围性、核性、核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查角膜反射时,让患者向一侧注视,检查者用捻成细束的棉絮轻触其角膜,由外向内,注意不让见之;腱反射检查时,患者必须两侧肢体姿势一样,叩诊锤力量一样,检查结果才准确。反过来让同学们对照书本进行比较,实行“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模式,让每位同学熟练准确的掌握基本功,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4 初步掌握临床逆向思维,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学生在理论学习时,首先是学习病因、病理,由此引出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而临床中是从临床表现、体征,反过来对疾病进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定位诊断主要靠神经系统查体。定性诊断则是根据神经系统定位,在结合年龄、起病形式,与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广泛联系,由此得出疾病的诊断。在见习中应有意识地把临床表现和诊疗与有关解剖、病理生理、药理学等基础知识联系在一起讲解,使学生们融会贯通,由最初的死记硬背转化为理解式记忆。例如肝豆状核变性基本病因是铜代谢障碍,由此产生大量的铜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而沉积于神经系统最常见于基底节,故震颤为神经系统最初表现。治疗包括减少铜的吸收及促进铜的排泄。
5 重视病例讨论,充分利用其它途径的教学素材
近年来通过临床教学发现,病例导入式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在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医学院校推广[2]。通过病例讨论可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神经系统的有些重要体征来掌握神经病学专业知识。但有时带教时会没有典型病例。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来了解临床症状和体征:(1)病例讨论:课堂上所讲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更好掌握,应进行病例讨论,养成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广泛联系,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2)以其他病种的体征来代替。如无“脊髓灰质炎损害”的病例,可用“肌萎缩侧束硬化”代替,同样表现为脊髓前角损害。(3)多媒体教学具有复合性、控制性、交互性、非线性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生动、直观地演示某些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1] 周昌菊,宋美玉.科学教学与创新思维[J].实用预防医学,2003,6:34.
[2] 鲁 明,肖卫忠.病例导入式教学在提高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方面
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3:36.
【关键词】神经病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88-01
医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以传统授课为基础(LBL)的学习模式因缺少互动、无法有效激发学习热情、与日益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匹配等问题正逐渐被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学习模式所取代。PBL教学法是有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orrow首先提出并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方法采用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授新、巩固、练习”等传统教学法,突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知识从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在临床医学的学习过程中拥有不可比拟的优点,是目前西方先进医学教育国家和学校的主要教学模式。然而,在我国因缺乏经验、没有成体系的教材、教学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等问题制约了PBL教学模式的全面展开,只停留在小规模的试验阶段[2]。从目前研究情况看,单纯PBL教学模式的效果在不同学习阶段、授课人群及学科间的的效果不同,对复杂的临床学科,如神经内科,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LBL、PBL或者两者结合,否则容易出现重点偏移、难以达到知识的有效掌握、学生满意度低等问题。
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相比,神经病学更抽象、对基础知识要求更高(尤其是神经解剖学)、临床表现更复杂,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神经病学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体系涉及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心理学、神经眼科学、神经生物学等多门科学,不同的疾病谱、疾病的不同环节对上述基础科学知识的掌握要求不同, 将LBL、PBL选择性的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下文结合LBL及PBL教学模式的特点,以神经系统变性病帕金森病为例探讨上述方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临床中老年人以无力为主诉就诊的常见原因[3]。在发病机制、解剖结构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基本上能够融汇贯通的一个典型疾病。损害的解剖学结构直接导致了临床症状,而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治疗也是在解剖学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所以在帕金森病的教学中,解剖学是基础也是关键。在发病机制和解剖学部分,应该以LBL教学为主,在LBL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呈现形式。让学生们熟悉掌握基底节核团的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结构学联系通路与功能学联系通路,在抽象的二维平面解剖基础上,以三维动画形式呈现尾状核、豆状核和苍白球的位置、纹状体多巴胺能与胆碱能系统的平衡,用生动的视频展现功能失衡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强化学生的视觉记忆,帮助复杂机制的理解,使锥体外系的概念在脑中抽象形成。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框架建起来后,就可以进入以典型病例为先导的PBL教学模式,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教学。当一名老年患者以肢体无力、震颤、行动缓慢等典型表现就诊时,结合病史及临床治疗分析很容易想到这个病。但如果表现不典型或者在早期以单独症状出现时,就要综合分析,以问题为启发,提示学生们主动思考损害可能的部位,也就是定位诊断,如肢体的无力是锥体系损害还是锥体外系损害?锥体系与锥体外系损害表现出来的无力怎样区分?锥体外系损害引起的强直少动的功能学和解剖学基础是什么?震颤是哪种震颤?意向性震颤和静止性震颤各自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帕金森病产生震颤的原理是什么?想要控制这种震颤可以想到的干预方式有什么......。这样就可以在逐步推导原因和结果的过程中将疾病的全貌呈现出来,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学习的热情,也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易于疾病的掌握。在治疗上,目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两者的治疗目标都是尽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这部分可以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前所述,药物治疗也是基于解剖和功能异常提出和进行的,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比如多巴胺能的减少可以怎样改善?胆碱能的亢进怎样抑制?根据中枢神经系统内递质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药物的治疗可以有哪些靶点......,在大体上给出治疗靶点和方向后,以LBL教学方式,板书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在过程中自然分类了目前治疗的药物及药物作用的机制,避免了刻板记忆。通过对LBL、PBL及两者的选择性结合,实现了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解剖学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生动、容易理解,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的目的。
通过举例教学,我们认识到不同教学方式各自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疾病的教学也应该有主有次,综合利用。神经系统疾病谱庞杂,临床表现复杂,同一疾病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同的临床表现可以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其自身的特点导致了神经病学成为临床教学的难点,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者本身对疾病的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课件的制作,纸上谈兵者不能很好的利用两者的优势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授课者应当在精心设计课程的基础上,认真选取病例,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将LBL和PBL紧密结合,根据授课内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工具为教学内容服务,达到最佳效果,为繁复的神经病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东华,高岳,薄红,董靖竹。PBL教学法在我国临床教育中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年第1期,P99-100页。
1.方法
实验组采用Seminar教学法,教学具体步骤如下:学生分组和主题确定:将30名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小组6人,授课教师根据本校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要求,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一个个讨论主题,教师提前1周将每个讨论主题的题目发放给各组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各小组按照讨论主题,通过预习课本及网上查阅资料等方法来准备相关讨论材料,并制作课件及讨论提纲。小组讨论:教师先讲解重点知识点,并引入讨论主题,各小组选1名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和参与讨论。总结评价:授课教师总结本堂课关键知识点和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目标。课后以讨论小组为单位上交学习报告。对照组应用讲授教学法教学。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和教学满意度调查。
2.考核与评价
(1)理论考试。学期末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采取同一试卷,试卷评阅根据评分标准统一进行。
(2)问卷调查。自行设计满意度问卷,问卷共设十个项目,每项均按Likert(李克特)5分量表计分,非常同意为5分,同意为4分,不确定为3分,不同意为2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
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考试成绩对比
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85.66±6.00)分,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80.33±6.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问卷调查分析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疗效观察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无论是手术麻醉还是术后镇痛,均可以给予患者椎管内麻醉,但是,有部分患者在进行椎管内麻醉后会出现短暂性神经病学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对于椎管内麻醉后患者发生的并发症,如何有效避免,是临床医疗工作者关注的重点[1]。为了进一步探讨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本文选取江西省兴国县第二医院收治的椎管内麻醉后发生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患者40例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椎管内麻醉后发生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患者40例进行临床观察,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的例数均为20。其中,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患者的年龄最小的为20岁,最大的为40岁,平均(273±84)岁;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患者的年龄最小的为19岁,最大的为39岁,平均(264±89)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临床比较。
12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糖皮质激素及麻醉性镇静药治疗,如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1次/d,以及每晚在睡前给予患者剂量为25 mg的地西泮进行治疗,并且与患者多加交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面对。对照组患者仅仅采取常规安慰措施,没有进行特殊治疗[2]。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观察指标给予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进行评分,为5分制,分数越高,则疼痛程度越大[3]。
14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P
2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在5 d内,疼痛症状得以消失,对照组患者在10 d内,疼痛症状得以消失;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及视觉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椎管内麻醉会导致患者出现血压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呼吸停止,丧失意识,偶尔还会导致患者发生硬膜外血肿、神经损伤及毒性反应等不良症状,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进行椎管内麻醉后会发生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导致患者出现这一症状的原因,直至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大多学者认为主要是下述几种因素致病的:①给予患者椎管内麻醉后,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利多卡因,这些物在人体中会出现毒副作用,容易引发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②局麻药会对患者体内的神经细胞产生影响,溶解神经细胞膜,一旦神经细胞膜被溶解,就会很容易引发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③椎管内麻醉中,使用的利多卡因及布比卡因等药物,这些药物会增加患者体内的钙离子水平,体内钙离子水平上升,就会使神经细胞坏死,神经细胞坏死就会导致患者出现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④腰麻后,由于物在患者脑脊液中发挥作用,导致谷氨酸盐水平上升,对运动神经元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发生病理变化,也会导致出现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⑤术中穿刺导致的机械性损伤,也会对患者的神经元产生影响,导致发生神经缺血,这也是导致出现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的一个原因[4]。
椎管内麻醉后,要想预防患者发生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就要做到下述几点:①给予患者麻醉时,在保证药物能够发挥麻醉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药物的浓度。②要保证麻醉平面具有足够的宽度,防止局部过度积聚物,并且术中避免多次穿刺,损伤神经。③对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脊柱外伤患者,避免给予患者强化[5]。另外,一旦患者出现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就要及时给予患者积极的治疗,使患者病情能够迅速得到缓解。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观察组患者特殊治疗,使患者的症状能够快速缓解,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薛蒙椎管内麻醉术后脊髓神经损伤2例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9,17(5):385386.
[2]陈燕,何亮,衡新华椎管内麻醉后神经病并发症600例分析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11(6): 99102.
[3]刘万枫,王珊娟,杭燕南椎管内麻醉后的神经病并发症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8587.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n neurology teaching. Methods: 98 students of medical of 2010 level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for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integrating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simple theoretical teaching method.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a theory tes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knowledge level;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carried 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evaluate the subjective effect of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Results: The comparison of knowledge level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83.54±10.46)and (77.52±11.64)(P
关键词: 小组讨论教学法;教学方法;神经病学;脑血管病
Key words: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thod;neurology;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245-02
0 引言
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因其知识结构复杂、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而成为教学的难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断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教学法作为以讨论为主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本研究主要观察小组讨论教学法在神经病学脑血管病章节中的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0级全科医学班学生,共98人,其中,50人为对照组,48人为实验组。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由同一教师授课,教材均为7版《神经病学》。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教师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主要内容为脑血管病的分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教学时数为8学时,分两次授课,第一次授课结束后叮嘱学生做好复习及预习工作。
1.2.2 实验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实验组学生随机分为8组,每组6人,设小组长、记录员,明确分工。由同一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课堂讲授,教学主要内容与对照组相同,但教学时数为6学时。第一次授课结束时,布置讨论病例,嘱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记录讨论意见。第二次授课的最后2学时为小组讨论时间,各小组代表陈述组内讨论结果,之后进行组间讨论,教师负责引导讨论方向、控制讨论进度、组织纪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使学生对讨论内容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实验组总教学时数为8学时。
1.3 教学效果评价 两组学生8学时教学结束后,即刻进行理论测试,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理论测试题目自神经病学题库中抽取,测试内容为脑血管病相关知识,满分为100分,时间60分,试卷有效回收率100%。同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小组讨论教学的主观效果。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 理论测试成绩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知识掌握度比较,实验组(83.54±10.46)与对照组(77.52±11.64)比较,P
2.2 实验组学生对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主观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神经病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其内容繁多复杂,逻辑性强。神经系统不仅与全身其他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其不同部位损害,临床表现各异;神经传导径路抽象难懂,学生理解记忆相对困难[1]。神经病学的教学工作一直是医学教育中的难点。随着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神经病学的课堂渐渐远离枯燥乏味,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应用,又为神经病学的课堂增添了活力。
小组讨论法是指一群人,聚集在同一时空下,彼此使用语言、非语言及倾听的方式相互沟通,协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活动[2]。小组讨论法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索为主,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交流思想感情,交流知识[3]。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理论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小组讨论教学法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验组学生对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主观评价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同此教学方法。笔者考虑小组讨论教学法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积极主动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且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整合,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记忆,知识理解充分了,自然会应用,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要提高。另外,小组讨论不仅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平台,合作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为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组内成员意见有分歧时,学生会努力找寻足够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亦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疾病的诊断依据、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在一个个疑问逐渐被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如何表述观点,如何应对组间提问,如何证实自己的观点,在思考及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应变能力会逐渐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讨论的过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及记忆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小组讨论教学法在神经病学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值得合理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瑞红,李芳.案例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370-372.
[2]李明月,马慧琼,潘可嘉等.应用小组讨论教学法的研究[J].职业,2012,2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