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藏头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阴谷碎玉柏青森。
不觅天涯倾眸苦,
散尽孤云去闲路。
霜雨醉庐卧梅隐,
飞雪过亭踏竹幽。
晚来明霞黯新月,
留人呓语望笙楼。
得欢且作浮生梦,
枯蓬泪溅凉山中。
荷掩暮色嫣然顾,
听风拂面缓歌行。
浙东玉环碧波涛,
江山如画姿色娇。
隆隆汽笛辟航向,
中兴图强敢弄潮!
企盼改革春风到,
业果辉煌不自骄。
纪录创业岁月艰,
念怀激扬任逍遥!
小康路上星光耀,
平和稳定政策好。
同心协力齐发展,
志存高远千秋照。
一国两制归港澳,
百转千回母子笑。
周详严谨诺实践,
年景更比一年好!
诞生希望孕繁荣,
辰龙腾飞铸辉煌。
思念恰似春江水,
永远奔流向东方!
放马高歌声悠扬,
肆意豪情冲云宵。
年年征战古战场,
少年本是衣红妆。
二(注:这首是凌云写的)
【放】歌翰林巧笑颜,
【肆】意徜徉山水间。
【年】轮不转西厢月,
【少】小童真两猜无。
三(凌云)
凌空展翅九万里,
云翔天际任逍遥。
墨随我心肆意挥,
韵洒西楼辗转回。
飘逸出尘春风妒,
香来拂面误蝶飞。
醉邀明月疏花影,
美看瑶池懒画眉。
人入蓬莱借神笔,
生得笔下御风归。
七律二
墨色调成四季心,
韵流岁月暖尘音。
飘然舞出乾坤笔,
香入唇齿不露痕。
醉对砚池斟词令,
美中笑赞古今文。
造物和人,给石头派上用场的地方也多。造物给石头派用场大气却粗放,它用了石头,让高原上矗立起了无尽连绵的大山、构筑了数不清的深沟大峡,就是那些绿茵无边的草原,泥土下面也还是石块成片;它用了石头,康藏高原才直抵云天,只是,造物所做的一切,仿佛都与造物自己无关。人类对石头的运用则是细微得多,这大概也是人类到底比造物心眼要小得多的例子,因为人类用石头只是用来为人的自身服务。站在野地里举目四看,石墙、石屋、石瓦、石桥、石路、石柱、石梯、石塔,一时半会儿,还列举不完。干脆这样来说:凡是同人们生活相关联的所有方面,石头都在默默地发挥作用。
石头对高原上的人是真够朋友的。
年青时在牧场上,有一次和几个牧场上的小伙子在一起玩耍。那天,太阳真厉害。先是在草地上比赛看谁跑的快,后来又比骑光背马,看谁快又不会掉下马背来。然后都光着屁股在河沟里洗澡。疯够了,肚皮也饿了,一窝蜂去了一个最近的帐篷,一边喝茶,一边就有人把足有四、五斤多的“连麸面”倒进一个石头做成的“盆子”里,不料水放多了,又再没有面粉了。还是有办法,几个人就去了水沟边,不一会儿,抱回来一大堆都是黑色的、很薄的石头片,擦拭干净了都放在太阳底下晒着。然后把几乎是清汤汤的面糊糊倒在这些石片上,眨眼功夫就干了,拿起来就是一片薄薄的面饼,只是方也不方,圆也不圆,什么形状都有。不管这些,一古脑儿都丢进已经没有明火的热牛粪灰里,让这些面饼在灰里煨上一段时间。过了一阵,香气扑鼻,掏出来,一边吹打上面的灰土,一边就掰开丢进嘴里,那可是真香啊!
吃饱了,喝足了,这才仔细端详那个用来调面糊糊的“石盆”。圆形倒是圆形,但一点也不规则,是人的手,也许是岁月,把这个“石盆”变得光滑似玉。主人说,这个“石盆”已经用了好几代人了,虽说现在也有木盆用、有搪瓷盆用,还是舍不得扔了。冬天搬到冰雪小一些的地方去放牧,就把“石盆”埋在泥土里,第二年来时又取出来用。用了一代又一代,这么耐用的东西还会一直用下去。
就在听主人说这话的这时辰,一下子竟突然意识到,刚才用罢的午餐竟全是用石器调理出来的。实际上,早就已见到过石碗,石盘,不过是在另外的人家而已,只是没有引起特别的联想,在这时又想起曾在好几户人家里见到过石头制成的水缸,只不过那是在农区。同时,还见到过石头碓窝,在内地,在别的地方,也有类似这种碓窝的石臼,磨糌粑用的大小石磨就见得更多了。
在后来很久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听对藏学研究很有造诣的随时都说着普通话的专家扎西茨仁先生说,在有的地方还有用石头做成的茶壶,心里很是惊异,因为那肯定不是一般的工艺了。既然茶壶也能制造出来,就一定能造出别的精巧的东西来,这样看来,一定还有好多石头的器皿还没有见过。高原上的这些石头,对于高原上人们的日常生活竟有如此密切的关系,这是在以前从没想过的事。
于是从那以后,有意无意间有点注意起石头来,现在想来,其实是有点注意高原上的人们是在怎样同石头打交道,在如何利用石头。
石头的多数是在野外,人们就在野外利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那些巨大石崖上的雕刻,有神佛像,有传吟在万人心里、口头的“六字真言”。只要是人能到达的地方,这样的石刻总是会赫然入目。在金沙江边一条山沟里,有一处石崖上传说是文成公主用马鞭挥就的一幅“仙女图”;在雀儿山下的新路海边,无数巨石上刻就的“六字真言”,可能早为人们所熟知。可还有更多的这样的石刻,隐藏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两岸的深山峡谷里、隐藏在连绵不绝的原始森林里、隐藏在除牧人之外暂无外人涉足的茫茫草原深处。
有一度,以为这些石刻表达的不过是一种信仰,后来却慢慢领悟到这些石刻同时也和一种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头在这时是一种文化最重要的承载物,只有石头的这种坚硬,才能经历岁月沧海桑田而不会很快成为粉末,才能同那种虔诚的信仰相匹配。也是因为石头的这种坚硬,才能保留并传递那些来自远古的信息,虽然,好多真实的、来自过去的信息差不多都让厚厚的信仰外壳所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到底比一点线索也没有要强得多。
制作山崖上的巨大石刻,当然没有在较小石头上刻上神佛像、“六字真言”方便。于是小一些的石刻更为普遍,高原上有无数的大路、小路,路旁的“麻里堆”上有许多精致石刻这自不消说、就连住房墙角、楼顶,乃至家里的经堂里,也有好些石刻的佛像、经文。扎溪卡草原上,蜿蜒着一道名为“巴格麻里”的墙体,长达三华里路还不止,全是人为的石刻垒成。据说,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麻里堆”,而且现在还在加长,扩大。去过那地方的人很少没有被震撼的,扎溪卡的人在一个特殊的地方、把石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堆积在了一起,石头就具有了一种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的力量。也是在扎溪卡草原上,还有一座用石刻经文“堆砌”起来的“松格麻里城”,造型如城堡却是用刻满经文、佛像的石片建起来的“松格麻里”,据专家说,居然有了近千年的历史;这当然是信仰的奇迹,同时也是石头的奇迹。
那一年,专攻藏学中藏族建筑艺术的杨嘉铭教授却又于无意之中、在丹巴发现了很多雕刻着“格萨尔王”的石片,行家们认为,这个发现对于研究“格萨尔文化”很有用。可是,不是专门做“格萨尔研究”这门学问的有些人却说:这样的石刻说不定在其它的地方也还有,只不过没有被发现。理由是,因石头到处都有,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这样的现象存在。近些年来人们在热议所谓的“康巴文化”时,时不时总会发现说到文化的载体、传播方式等问题时,竟然与石头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有些关系,石头的作用和影响几乎随处可见。还是那位扎西茨仁先生,他就说,这其实也就是康巴文化中极有研究价值的“石头文化现象”!
也想到过石头作为一种载体,可经承载、反映一些同历史、文化有关联的信息,还没有把石头与文化联在一起,不过,作为现象那倒是真的。高原上的人们用石头建起了小屋、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寺院等建筑,离开了石头,高原上所有的建筑、那怕是一间羊栏也是不可想象的。更何况,还有至今也令人迷惑不解的丹巴等处的高碉建筑。成为了建筑,也就成为了文化现象,同那些为了精神需求的各类石刻一样,石头在这些地方、在这样的时候唱着主角,要想谈论文化,好像还离不开石头,说到石头,谁也回避不了石头它已经具有了的属于文化的性质。甚至那些远在天边的山峰,或因为它的雄奇、或因为它的怪异、或因为它的色彩、或者干脆就是因为它离人们居住的地方太远,它就已经不是普通的山,很有可能它就是一座神山了,因此,那其实也是由石头聚集起来的山,就也有了与文化相关的话题。
然而,更深层次的,却是石头对人类精神的潜移默化。康藏高原上的人群强悍而坚韧,坦然面对生活中、人世间一切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份,就如在蓝天下的石头总是伴随风霜雨雪,就如背负大地、身负千均的石头永远默默无语,他们的身上总有一些石头的影子。铁,应该是很坚硬的,铁铸成的刀却要用石头来砥磨,锋利的刀离不了石头的打磨,究竟是铁坚硬还是石头更厉害,细想起来还得两说。面对风雪依然故我的石头,被严寒包裹依然故我的石头,历经千年万世依然故我的石头,谁说石头没有生命?石头顽强的生命力和石头固有的特质,可以辐射一切,可以对接近它的一切产生影响,包括与之时刻相处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