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派出所挂职总结

派出所挂职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派出所挂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派出所挂职总结

派出所挂职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现场勘查;主体;现状和完善

一、刑事诉讼现场勘查中勘查主体存在的问题

(一)现场勘查主体混乱

1997年6月,公安部召开“全国刑事侦查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围绕建立覆盖社会面的刑警队,形成以刑警队为主力、公安基层派出所主攻防范辅助破案的新机制,对刑侦进行了改革。2005年,公安部下发《公安部关于建立派出所和刑警队办理刑事案件工作机制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明确了公安派出所和刑警队在刑事案件上的不同分工。山东各地公安机关积极执行公安部下发的《意见》,逐步在派出所培训、配备技术人员,对辖区内的“小案”进行现场勘查。但是在实践中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比较混乱,这极有可能造成现场提取的证据不合法从而影响到案件的正常诉讼。本文作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一,从勘查主体资格来说:现场勘查的主体应该是侦查人员,且应当必须持有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新《刑事诉讼法》中提及的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并未做详细说明。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称《规定》)中指出:勘查现场,应当持有刑事犯罪现场勘查证。《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以下称《规则》)中指出:执行现场勘验、检查任务的人员,应当佩带《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证》。《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证》由公安部统一制发。而在实践中,派出所的技术员根本不具备刑事案件现场勘查证,所以就不具备勘查资格。

第二,从勘查主体能力来说:《规则》中规定:现场勘验、检查人员,应当具备现场勘验、检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派出所技术员虽然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培训,但是根本谈不上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派出所技术人员最多两人,不可能天天值班,而现场基本天天会有,导致派出所的普通治安民警或者协警人员经常进行现场勘查,这必然会导致物证提取率低、利用率低和痕迹物证提取程序不合法等问题。

第三,从刑警队和派出所的侦查范围的划分来说:《意见》中指出:派出所和刑警队在案件管辖上发生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管辖。但是每个现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对于是否是刑事案件或者谁负责勘查刑事案件存在主观判断,且大多数情况从保护现场等角度出发导致上述情况根本无法判断,从而必然导致刑警队和派出所之间的互相推诿。

(二)现场勘查指挥员能力不合格导致现场勘查质量差

《规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现场勘验、检查的指挥员由具有现场勘验、检查专业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的人民警察担任。刑警中队的领导就是技术工作的指挥员。但是实践中,有些刑警技术中队甚至是刑警支队的技术部门领导不具有现场勘验、检查的专业能力。这些技术部门领导有的是从派出所调过来的,不懂技术勘验、检查知识,有的甚至只是挂职而实际在其他部门工作。结果由于现场指挥人员指挥不当、组织不严密,现场勘查中漏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三)现场勘查的侦查员和技术员缺乏沟通

《规定》第二百一十条:公安机关对案件现场进行勘查不得少于二人。勘查现场时,应当邀请与案件无关的公民作为见证人。作为现场勘查主体的侦查人员,分为技术员和侦查员。在实践中,对于一般案件的勘查仅有技术员参加,且夜间值班期间只有一名侦查人员。即使在侦查员和技术员同时参与勘查的现场中,侦查员和技术员也缺乏沟通,普遍存在着侦查和技术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技术员只管勘查现场, 提取痕迹物证,勘查结束,就离开现场。如果侦查人员不询问,技术员基本不会将现场的信息反馈给侦查员。通常侦查员也不会主动找技术人员了解现场勘查的情况,只是一味地搞调查摸底, 导致侦查与技术脱节。

(四)现场勘查主体的专业技术有待加强

现场纷繁复杂,勘查人员就是要从中去发现、挖掘与犯罪有关的事实证据,这就要求勘查人员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技术。部分技术员是军转或者社会招考的,未曾接受过专业学习,不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缺乏观察力和判断力,发现不了痕迹物证, 或者取证工作盲目, 针对性不强, 导致检验、鉴定率低。部分老技术员吃老本,不求上进,在碰到新型犯罪的时候,仅仅通过经验进行勘查,不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知识,同样影响痕迹物证的提取。

二、刑事诉讼现场勘查中关于勘查主体的建议

(一)废除《意见》和各地方关于勘查刑事案件的分工负责机制

影响群众满意度、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并非完全是印象中的大案、要案,而是多发性、批量大、涉案金额小、涉及民生的“小案件”。对于此类刑事案件,不能因为是小案件,就让派出所民警敷衍了事,而应该无论案件大小一律现场勘查,且必须由刑警队的勘查人员负责,真正做到“有案必立、现场必勘”。

(二)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指挥员

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指挥员:第一,摒弃传统的竞争机制。传统意义上,刑事技术位居第二线,是为刑事侦查服务的。而在竞争上岗的时候,刑事技术人员就处于不利的地位。笔者认为,刑事技术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首先,应该遵循“技术领导从技术中出”的原则,从领导这一位置,就开始加强技术力量。其次,要通过对指挥员定期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1.丰富专业知识是指挥工作的基石。指挥员有了专业的知识,遇到各种复杂案件,就依然胸有成竹;2.较强的组织能力对于指挥员也是非常重要。具备了较强的组织能力,才会合理地搭配和组织,使勘查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不会手忙脚乱,疲于应付。

(三)加强侦查意识和证据意识,形成侦技捆绑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将刑事侦查工作与刑事技术结合,形成捆绑机制。对于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必须由至少一名技术员和一名侦查员同时参加。两人同时勘查现场,一方面是《规定》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民警的安全考虑。有时候现场地点比较偏僻,尤其还是在夜间,现场勘查人员的安全很有可能受到不可预知的威胁。两人同时勘查现场,不但可以更加完善地提取痕迹物证,而且如果发生意外,也可以互相照应,提供帮助。其次,技术人员自身要加强侦查意识,树立通过现场勘查获取犯罪信息、提取痕迹物证,为侦查和诉讼服务的思想。侦查人员要培养现场意识和证据意识,要有注意应用技术的思想。最后,技术员和侦查员要及时互相沟通,确保侦查与勘查互相推进。

派出所挂职总结范文第2篇

对消防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结合消防执法实际情况进行调研,以走访座谈的方式,特别是通过对执法人员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对目前基层消防部队行政执法业务培训工作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探讨,从培训制度、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多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消防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建议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是消防行政执法的主体,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执法人员素质决定着消防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任何行政执法工作都离不开人,而人的职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又促进了行政执法工作质量的提高[1]。因此,作为加强消防行政执法工作的中心环节,关键在于抓好提高、强化执法主体各项综合素质特别是业务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

1调研方式

为了更能切合实际的对消防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笔者对消防执法一线进行了实地调研,以走访座谈的方式,特别是通过对执法人员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整理相关数据,以便对目前基层消防部队行政执法业务培训工作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探讨。参与问卷调查的单位是某消防支队及下属各大队,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都是目前从事防火监督检查的一线干部。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参与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参与者的业务培训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三部分是参与者对业务培训工作未来发展变革的意见和建议。共有68名防火监督干部参与了问卷调查。

2现状分析

2.1人员

参与问卷调查的共有68名,都是具有一定年限防火监督工作经验的干部。63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包括2名硕士研究生。86%的人年龄不超过40岁。应当说,这是一支年轻、充满活力、有一定学历和工作经验的高素质队伍。

2.2培训方式

(1)68名同志从事防火监督工作业务培训的方式方法及其效果也不一样。从培训途径统计来看,排位第一的是“传帮带”,有31人/次,其次是以考代训,20人/次,脱产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会议比例最低,分别是7人/次和2人/次。

(2)从培训的方式来看,靠前的培训方式是分层次、分专业的集中培训方式(20人/次)和不分层次和专业的集中培训方式(23人/次),网络培训的方式是3人/次,参加学术交流培训的则为零人/次。集中培训的方式成为了主要的培训模式。

(3)从培训方法来看,理论讲解(32人/次),现场操作示范(23人/次),自学(25人/次),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结合(44人/次)。从培训内容来看,绝大多数人肯定了培训工作的内容,33人/次认为培训内容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同时36人/次认为培训内容是基础性知识的学习,能应付日常工作,只有6人/次否认培训内容,认为培训内容无针对性,涉及专业知识少,对专业技能提升无帮助。

2.3组织机构

从培训的组织机构来看,支队组织培训的有49次,其次是总队组织培训了32次,公安机关组织培训的次数最少,为1次。从问卷调查参与人员平均每年参与培训的次数及时间来统计,22人每年参与的培训此时是1~2次,26人参与培训的次数是3~4次,二者占总人数的68%。有23人平均每年参与培训的时间为7天以下,有21人平均每年参与培训的时间7~15天,二者占总人数的64%。有1人的培训时间为60天以上。

2.4培训效果

(1)对培训的质量、满意度及培训的效果进行统计,可以看出,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人都肯定培训工作,19人认为培训质量高,46人认为培训质量一般,没人认为培训质量差。就培训满意度而言,45人基本满意,15人满意,很满意的有3人。对与培训效果,有25人认为通过培训,完善了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对提高执法水平有重要作用,有46人认为通过培训,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知识,对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2)对与培训工作的不足之处,我们也设计了相关问题进行了统计。在影响培训质量因素的统计中,27人认为是培训方法的因素,20人认为是师资力量的原因,15人认为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此外,组织机构、教材内容、教学场地、经验交流和其它原因也被认为是影响培训教育工作的各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及分析,我们大致得出目前基层消防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现状:①从事消防行政监督执法的人员首先都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和相应的学历,在从事行政执法的业务工作中,领导及同事的传帮带成为业务学习的第一途径[2];②以考代训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③培训一般都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④不管业务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如何,参加培训,对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3几点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防工作的质量要求和工作内容日益增大,工作岗位交流愈加频繁,对业务培训工作也就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3]。如何在现有业务培训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掘潜力,发扬优点,借鉴吸收先进经验,依托社会力量,不断提高业务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基层消防部队培养更多业务素质强、综合能力高的执法人员,推动消防行政执法工作再上新的台阶[4],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加强“传帮带”在业务培训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95%的参与人都表示了对“传帮带”工作的高度认可。“传帮带”的培训方式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它不受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不受隶属关系的影响[5],现问现答,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突出。因此,对于“传帮带”的培训方式,要加强建章立制工作,改变过去单一的、分散的、零乱的模式,培育“传帮带”培训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及时总结经验并形成系统的、可重复使用的、快捷方便的书面知识体系。从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人员安排等方面给予“传帮带”工作的大力支持[6]。

(2)问卷调查的参与人员都表示在系统内部继续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还可以依靠引进社会专业教育资源,通过专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专家讲解、难点解答和知识深化,解决系统内部培训工作的知识瓶颈问题,力争在业务培训工作方面取得“专、精、尖”的突破[7]。

(3)在培训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一改“满堂灌”的传统讲授模式,通过专家讲授、操作示范和实地操作、外出参观学习交流等方法,提高培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培训效果[8]。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适当考虑出国培训、挂职交流、跟班学习的方式,进一步开阔眼界,丰富工作经验,提升业务素质。要大力开展网络培训,依托丰富、快捷、便利的网络知识体系,及时、高效地完成培训工作。

(4)在培训内容上。通过问卷调查,目前在消防行政执法业务培训上,参与人员急需解决提高的业务知识主要是涉及消防法律法规、火灾事故调查、标准规范、建筑防火和消防设施等[9]。相关单位要组织专门力量认真调研基层消防行政执法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见的上述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论证解答,形成较为完备的书面知识体系以适应培训工作的需要。

(5)业务培训工作主要要依托消防支队。要整合消防支队范围内的培训资源,培育骨干,构建符合本地情况的消防知识资源系统,加强对外联系,针对培训工作自身存在的一些如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方法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教材内容不强等问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解决消防行政执法业务培训工作深层次发展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华.我国消防执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10(5).

[2]刘汉明.新形势下消防行政执法工作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3).

[3]黄培云.对我国消防监督和其他执法领域中行政强制执行立法和实践的思考[J].广东科技,2010(9).

[4]曾林水,牛贵来.浅议加强我国消防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建设[J].科技资讯,2008(10).

[5]吕晓明.浅析责令停产停业[J].集团经济研究,2006(12).

[6]李佑标.消防法中的责令停产停业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02(2).

[7]赵周海.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提高城乡抗御火灾能力[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8).

[8]李克建.公安派出所消防都督执法工作现状及对策[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3).

派出所挂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继续教育;公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2008年11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等17所公安院校相继举行了首届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新生开学典礼。从众多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和军队退役士兵中经严格考试(公务员招录考试和入学考试单独组织,一并进行)选拔出的4300多名新生,一入校就具有了国家公务员资格和预备警官的身份。他们属于定向招录、定向培养、定向分配,培训费、服装费均由国家负担,并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在公安院校接受一年半的专业培训和半年的实战锻炼,取得公安专业学历(或二学历)后,即到定向招录的公安机关办理入警手续,成为一名正式警官。此举标志着全国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也预示着令人瞩目的公安教育改革即将全面铺开,这在公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次公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三个重心的转移”,即公安教育重心从职前教育转向职后教育,职后教育重心从学历教育转向专业培训,专业培训重心从注重理论学习转向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公安教育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为公安一线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警务人才,促进公安队伍的职业化、正规化建设。这次改革涉及到公安院校招录对象、招考方式、培养方向、培养目标的转变以及公安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师队伍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举措之多远甚于历次公安教育改革。

在计划经济时期,公安院校长期以职前学历教育为主,学生享受“统包统分”的政策,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公安部门或其它部门工作,即“一学定终身”。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后,依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统分统配的就业制度被取消,代之以双向选择、竞争就业的市场化人才配置的机制。国家公务员招考面向社会,实行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用的政策,公安院校学生的“铁饭碗”被彻底打破。尽管公安院校为加强市场的竞争力,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革,如成人院校转为普通院校、中专升格为大专、大专升格为本科。但公安教育改革始终围绕院校升级、升格、扩招做文章,没有认真研究分析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和公安工作的走向,没有根据公安一线的实际需求招录人才和安排教学,仍立足于经院式的学历教育、理论教育,与公安工作实际严重脱节。这种只求学历,不求实际的经院式教育模式既浪费了公安教育资源,又制约了公安工作的发展创新与公安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公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治安形势的急剧变化,使公安民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仅凭职前一次性学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顺应公安工作的发展变化。所以,科教强警、终身学习的氛围已在全国公安机关形成,在新一轮公安教育改革中,继续教育必将脱颖而出,成为公安教育的主力军。事实上,公安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早已凸现出来。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全国公安民警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制约了公安工作的发展创新。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各级公安院校大力兴办成人函授教育、远程教育、自考、电大、夜大、专业证书班等,通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使在职公安民警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学历层次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公安工作跨越性、创新性发展。

时至今日,公安继续教育并未因成人学历教育萎缩而停滞不前,而是紧密围绕公安部提出的“深化公安教育改革,从实战需要出发,建立起适应警务工作要求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公安特色”,“要把职业培训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突出任务来抓”的要求,与时俱进,另辟蹊径,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公安继续教育的新路子。已初步构建从职前预备警官培养,到初任培训(大学毕业生、军转干部、优秀士官和其他调入人员)、晋升培训(职务晋升和警衔晋升)、专业技能培训(各警种业务技能培训、各岗位业务技能培训)的模式,加之目前17所试点公安院校正在进行的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一个覆盖全国涉及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对象、不同培养目标,分级管理、分级培训的公安继续教育网络业已形成。并以其灵活、实用、高效的特点,日渐受到公安一线的青睐,为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为保证公安继续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承载起新时期公安工作所赋予的艰巨使命,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公安继续教育:

一、必须建立一支既会教学又懂实战的教官队伍才能保证公安继续教育的长足发展

公安继续教育突出公安职业化教育,突出实战性教学,不同于职前学历教育。职前学历教育注重教师的学识水平、理论素养、科研能力、演讲技巧与口才,培养的是学者型的师资队伍;继续教育注重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教师不但会教,还要会训、会练、会战,培养的是教官型的师资队伍。在当前公安教育改革中,公安院校教师必须完成从学者型向教官型的转轨。从公安院校教师队伍现状来看,差距很大。绝大多数教师是政法院校和地方院校科班出身,并且一到公安院校就登台授课,经过多年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但他们普遍缺乏实战经验,除少数教师到基层调研、实习过,大多数教师长期呆在学校,照本宣科,不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和公安工作实际,他们在短期内很难胜任实战性教学。另一方面,公安院校急需富有实战经验的公安一线优秀民警来院校任教,但由于受体制、编制、待遇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一直无法落实。

为切实解决公安教师队伍结构单一,流通渠道不畅的问题,我们可借鉴国外的经验。日本警察院校的所有教官都需要警察机关和警察院校推荐、考核选拔。全国各级警察院校的教官都是从优秀警官中选的,在从事2―3年的教学工作后,仍回原岗位工作。美国警察部门也十分重视高素质教官队伍的建设,对教官的选拔非常严格。他们招募有大学文凭和5年以上警龄且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资深警官担任专业教官,这部分专业教官约占全部教官的70%。我国与日本、美国的国情不同,不能照搬照套。我们可以实行公安院校教师和公安一线的优秀民警双向交流的制度,即教师到一线挂职锻炼,一线优秀民警来院校任教。对教师可以采取调研、锻炼、教学三结合的做法,将教师分期分批交流到治安形势复杂、犯罪多发地带的刑警队、派出所、社区警务室挂职办案,不固定时间,形成长效机制。有课时回校上课,无课时在挂职单位办案、调研。在校是教官,在实战单位就是刑警、治安警、社区民警。通过培养锻炼,强化他们的实战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保持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与灵敏的专业理论嗅觉,发掘、总结实战部门的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解决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使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明显提升。

同时,对公安一线学历层次较高、实战经验丰富、愿意献身公安教育事业的优秀民警摸底排队,并组织试讲,从中选拔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佼佼者来院校任教。对于选拔的优秀民警既可以采取不固定期限(长期任教)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固定期限(任教三、五年后再返回一线)的做法。并想方设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公安继续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二、大幅度压缩公共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公安专业特色

目前公安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公共课过多,专业课过少;基础理论课过多,业务技能课过少;重复交叉课过多,创新特色课过少。因长期从事职前学历教育,许多公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贪大求全,每个专业均设置几门到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程,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学生整天忙于应付各种理论考试,使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状况在公安院校由职前学历教育转向继续教育后有所改进,但离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警务人才的目的和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公安继续教育应紧密结合公安工作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首先,公安院校应大幅度缩减公共、基础课程。此次公安教育改革已经明确,今后公安机关主要从地方高校毕业生中招录公务员,他们已接受过系统完善的公共、基础知识的教育,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公安院校只须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无须再进行重复内容的学习。公安院校除保留少量的与培养民警政治信念、忠诚意识、献身精神、纪律观念、顽强意志、职业素养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外,其它均应砍去。

其次,公安院校要“走出去,请进来”,由封闭式办学变为开放式办学。公安院校应深入公安一线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参与基层民警执法办案的全过程开展追踪调查,召开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座谈会,广泛征询实战部门对公安继续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详细的论证,以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合理性、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以设置大公安专业,培养公安通用型人才,拓宽学生工作适应面为抓手,打破学科体系界限,压缩基础理论课程,剔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合并过于分散的课程。将公安工作的新成果、新经验引进课程教学,突破传统实践课程和内容体系的桎梏,设置与现代警务运作机制相匹配、与现代警察岗位能力结构相适应、贴近实战的课程。如《警察战术与指挥》、《警察查缉战术》、《群体性事件处置》、《人质解救术》等操作性、实战性强的课程。课程经整合后所挤出的大量空间,可以充分安排实训教学,以达到公安教育改革提出的实训课程比例应占到总体课程的50%以上的要求。

三、围绕提高警察职业核心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训教学

派出所挂职总结范文第4篇

这次全省林业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省“两会”和全省经济、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过去一年和“十一五”林业工作,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思路,安排部署年重点工作,在新的起点和更高层次上,加快推进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开创安徽现代林业建设的新局面。

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刚才,副省长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各地要认真学习,切实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年及“十一五”林业工作的回顾

刚刚过去的年,既是冲刺“十一五”目标的决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工作的关键之年,林业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指导下,全省上下同心同德,以贯彻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主线,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林业重点工作稳步推进,较好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林业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一是在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基础上,省市县各级层层开展检查验收,全面组织“回头看”,进一步补缺补差,不断巩固完善改革成果。二是积极探索推进配套改革,全省已建立林业要素市场81个,其中县区级45个、乡镇级36个;林权流转达4.4万宗,涉及林地面积301.4万亩,流转金额22.3亿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9万宗,抵押林地面积45万亩,办理贷款15.4亿元;成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598个。芜湖、安庆、宣城、黄山等地还开始了森林保险、林业担保等方面的探索,芜湖市由财政出资45万元开展了12万亩森林火灾保险试点,黄山区组建了林业信用担保中心。三是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育林基金征管体制改革等,都在试点中不断总结、持续推进。铜陵市率先实施育林基金免征机制,形成的林业经费缺口由同级财政足额补齐。四是林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不断加强与省外、国外的林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世界银行贷款造林五期项目全面启动,中德财政合作林业三期项目即将实施,中日合作小渊基金造林项目进展顺利。

(二)城乡造林绿化获得新成效。全省共完成成片人工造林85.7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22.4%;义务植树1.1亿株。一是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9.7万亩、抑螺防病林造林14.3万亩、长防林造林9.7万亩。二是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向纵深推进,完成国省道和大江大河绿化2639.3公里,县乡村道路、沟渠绿化7201公里;启动实施了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建设,完成合六叶、合淮阜高速和合宁城际铁路三条道路高标准绿化396公里。三是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全省共完成集镇绿化8.7万亩,绿化自然村庄5691个、新增绿化面积12.4万亩。四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各级领导带头参加劳动,义务植树形式不断丰富,全民绿化意识进一步提高。合肥、安庆、池州等市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淮南市扎实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淮北市继续主攻东部山场绿化,高标准推进石质山造林,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特别是合肥市,明确提出五年造林60万亩、森林覆盖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建设森林合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同志亲自动员部署、亲自带队检查和召开现场会,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外出考察、统一思想、强化举措,领导重视程度之高、推进力度之大,不亚于当年全省实施“五八”规划的力度。

(三)森林质量提升赢得新突破。一是以油茶、毛竹和杨树三大树种为重点,深入实施森林质量提升“1115”行动计划,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杨树产业发展的意见》,省林业厅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编制出台了《全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全年新造油茶9.59万亩、竹林5.2万亩、杨树29.1万亩,建设油茶良种采穗圃1300亩、油茶种质收集区和试验示范林1800亩,新造新建4个万亩毛竹高效示范园,新续建杨树良种采穗圃和繁育圃2600亩。二是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完成森林经营237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97.5%。三是切实强化林业科技工作,实施了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十项急需实用林业技术”、“林业科技推广‘2111’示范工程”和“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建设”等林业科技项目顺利推进,全省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达到9个,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突破1万户。黄山市大规模、高标准开展绿色质量提升行动,规划投资10.7亿元,在全市92个乡镇、371个行政村的1162个点进行绿色质量提升。

(四)生态保护管理得到新加强。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编制了《安徽省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开展了湿地补助试点,升金湖和安庆沿江水禽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湿地补助范围;加强野外保护,扬子鳄野生种群数量增长,扬子鳄人工繁殖1196条。二是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定额管理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国家林业局下达我省林地征占用定额2600公顷,实际使用2600公顷;林木采伐763万立方米,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823万立方米指标以内。三是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加大林业案件查处力度,先后组织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春季行动”等三项专项行动,全省森林公安机关共侦破和查处各类林业案件5369起,省林业厅被评为全国“春季行动”优秀组织单位。四是加快推进依法治林进程,《安徽省古树名木条例》颁布实施,《安徽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即将出台,《安徽省林木种子条例》、《安徽省林权管理条例》完成立法论证、修改完善工作。阜阳市还制定出台了“林木采伐许可(审批)规范”。

(五)林业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各地认真贯彻全省林业产业大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林业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强化工作举措,全面激发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林业产业经济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年林业产值达7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9.3%;其中一产265.3亿元、二产384亿元、三产66.1亿元。宣城、六安、宿州、阜阳、黄山、滁州、安庆等七市林业产值超过50亿元,其中宣城市达到133.1亿元,六安、宿州市超过90亿元;有22个县(市、区)林业产值超过10亿元,10个县(市、区)超20亿元,宁国市达到42.9亿元。二是大力引导新型产业发展,新增苗木花卉育苗面积10万亩,苗木花卉种植总面积达60万亩、年产值达到40亿元;森林旅游呈现良好态势,全省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直接收入3.5亿元,较上年有显著增长。三是积极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成功举办“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圆满完成第二届全国绿化博览会、“第三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参展工作,进一步扩大了我省林业企业和林产品的知名度。

(六)防灾控灾工作呈现新面貌。一是森林防火全面加强,进一步落实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无森林火灾单位创建活动,森林防火总体态势继续保持平稳。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184次,其中一般森林火灾93次、较大森林火灾91次,受害森林面积392.74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0.103‰,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0.5‰目标以内,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二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得到强化,组织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执法年”和“为世博服务,保生物安全”林业植物检疫执法专项行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均达到国家林业局要求,其中测报准确率为97.38%、成灾率为0.52‰、无公害防治率为75.6%、种苗产地检疫率为94.2%;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在全国首家出台了《松材线虫病防治责任追究规定》,与2009年相比,松材线虫病净减少6个疫情发生区、22个疫情发生点、面积减少1.39万亩;皖北地区各市县全面发动、主动部署、积极防控,有效抵御了美国白蛾的入侵。黄山市由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对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治等进行明查暗访。

(七)涉林民生工作迈出新步伐。一是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全面完成公益林区划界定,全省共区划界定公益林2491.516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770万亩、省级公益林721.516万亩;属于集体的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10元,兑现林农公益林补偿收益超过2亿元。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退耕还林专项规划,共完成退耕还林专项规划造林13.4万亩。二是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年先期启动的7400户改造任务,至年底前全部开工建设;国有贫困林场扶贫项目深入实施,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林业投入继续保持较高幅度增长,全年中央和省安排的林业投资超过16.3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余元;落实林业贴息贷款15.12亿元,比上年增长75.2%;各项林业基金筹集规模创历史新高,省本级共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1.89亿元、育林基金1310万元。四是各项强林惠林政策逐步得到落实,省委、省政府组织对贯彻省委30号文件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池州、亳州、安庆、铜陵等地在减免育林基金、理顺和保障基层林业站所供给渠道、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

(八)生态文化建设实现新气象。一是林业宣传进一步加强,围绕林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围绕“植树节”、“爱鸟周”、“湿地日”等,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林业宣传活动,林业社会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树立。二是生态文化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淮南市上窑国家森林公园被批准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绩溪县瀛洲乡龙川村、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安徽恩龙林业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称号。三是生态文化活动扎实开展,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劳动,“生态立市”、“生态立县”理念普遍得到增强;淮北市邀请北林大党委书记吴斌教授,在《淮北科学发展大讲堂》上作了“生态文明理念及思考”的专题报告;蚌埠、安庆等地开展“百万人植百万棵树”活动,池州市开展“走近古树名木”有奖征文活动,等等。

同志们,经过过去一年的冲刺,我们已经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句号。“十一五”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省林业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委加快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突出林业的核心职能、拓展林业的发展新空间,聚精会神谋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取得了林业资源显著增长、三大效益明显提升、林区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林农涉林收益不断增加的显著成绩。总结“十一五”的林业工作,硕果累累,成绩喜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标志,林业改革进程全面加快,林业发展活力日益显现。自2006年开始试点、2007年全面推开,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安徽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到年,全省共完成集体林勘界面积5287万亩,占应勘界面积99.1%;发放林权证240万本、发证面积5131万亩,占已勘界面积97%;林权到户率88%以上,以确权发证为主要内容的主体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配套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并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取得明显成效,是全国林改行动较早、进展较快、成效较好的省份之一。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带动,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不断完善,国有林场改革、林木采伐管理改革、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林业公共财政制度改革、育林基金征管体制改革等相继破题启动。体制机制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林业发展的活力。

第二,以生态优先战略为引领,生态建设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资源全面增长。加快城乡造林绿化步伐,五年共完成人工造林453.1万亩,森林经营700万亩,建设绿色长廊1.9万公里。以创建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单位和林业建设新农村为载体,城乡绿化统筹发展步伐加快,马鞍山市以及9个县、18个单位分别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模范县和模范单位称号,有5个县、36个村、378个农户分别获得全国绿色小康县、小康村、小康户称号。全面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林木生长量大幅增长、采伐量明显减少,年净增林木蓄积量1000万立方米;以定额管理为标志,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林地资源保护跨入新的阶段;湿地资源保护首次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全省实施了7个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并首次实施了国家湿地补偿项目;新建县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68个,全省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00个,总面积近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3.59%,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扬子鳄野外种群恢复保护和野外放归取得积极成效,已成功跨越野生动物种群濒危线。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显示,到2009年,全省森林面积达380.42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20.35万公顷,增长5.65%;活立木总蓄积2.17亿立方米,比2004年增加5400万立方米,增长33.5%;森林蓄积量1.8亿立方米,比2004年增加4319万立方米,增长31.4%;森林覆盖率达27.53%,比2004年提高1.47个百分点。

第三,以兴林富民理念为指导,科技兴林与产业活林成为自觉行动,林业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林业科技支撑力度加大,开展了科技服务林改、林业科技特派员、“千名专家服务千村百镇”等专项活动,实施国家和省林业科技项目200多项,林业科技推广年度直接投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年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比“十五”末增加7个百分点。首次把提升森林质量作为全省林业发展的重大战略,组织实施了“森林质量提升1115行动计划”,第一批主攻的三大树种——油茶产业、竹产业、杨树产业,进入省政府重点工作序列,得到重点推进。首次开展了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以林业外资项目、中央和省财政森林经营项目为重点,森林经营工作在全省全面展开,森林质量进一步提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18立方米。以“生态产业、绿色富民”为核心,全面加强林业产业建设,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年林业产值达到715.4亿元,是“十五”末的3.12倍,年均递增2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造板产量达到729.5万立方米,全国排名第七,比“十五”末增加473.8万立方米,年均递增26.5%。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26家,首批特色林业产业村190个。农民收入中林业的比重日益提高,宁国等重点山区县农民收入中有一半来自林业。

第四,以建设和谐林业为目标,全面落实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责任制,林业防灾控灾能力明显增强。林业防灾控灾和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立,林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中央财政首次对我省林业系统抗灾救灾安排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共争取中央和省救灾资金近8000万元。“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管理预案”纳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森林火灾受害率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率分别比“十五”下降了21.1%、37.1%、37.5%和66.7%,多次受到国家林业局表彰。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警森林部队于2009年正式进驻安徽黄山,并于最近靠前驻防安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行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责任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7‰以下,全面完成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下达的考核目标;松材线虫病防治实行政府目标管理,如期实现了既定的各项治理目标。

第五,以强农惠林为重点,林业支持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林业加快发展的宏观环境空前良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召开了高规格的林业工作会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连续五年纳入省委重点工作;各市、县党委政府也把发展林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层层出台一系列支持林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各级林业部门扎实推进效能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围绕安徽奋力崛起大局,主动服务于大发展、大建设,积极作为,林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势头向好,林业的地位和林业部门的作为越来越得到党委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和首肯。林业机构队伍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全部进入公检法序列,不少地方把基层站所全部纳入财政保障。经过积极努力,强林惠农的政策取得了重大突破,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全面启动,水电路建设陆续进入规划,公益林补偿标准、造林补助标准得到提高,湿地保护补助、林木良种和森林抚育补贴开始试点。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造林补贴、生态效益补偿、减轻林业税费、落实林业项目配套资金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拿出了“真金白银”,林业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建立。“十一五”期间,共争取国家和省级林业投资67亿余元,比“十五”增加70%以上;争取林业贴息贷款23.8亿元,增长153%;落实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贴息资金1.01亿元,增长235%。

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归功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省务林人的艰苦努力,也凝聚着在座各位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十二五”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

经过“十一五”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我省林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应当看到,我省林业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林地产出率还不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还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机制不活、生态不牢、产业不强以及林业系统自身基础薄弱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全省林业建设任重而道远。

同时,我们更加应该清醒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判断:

第一,实现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加快发展林业之路。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十二五”时期必将大力推进。省委、省政府也作出了“打造绿色安徽、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决策。林业承担着建设与保护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快林业发展,才能持续改善生态状况,才能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中央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

第二,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坚持走加快发展林业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森林是巨大的、绿色的、可再生的资源库和能源库,是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所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摆脱拼资源、拼能源、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林业在促进转型中的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

第三,实现节能减排,必须坚持走加快发展林业之路。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的增汇减排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成为一些国家履行减排承诺的重要途径。由于林业具有吸收、储存和替代三大特殊功能,“十二五”时期我省在发展经济和减少排放的双重压力下,必须大力发展林业,全面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为此,在全省“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确定为约束性指标。

第四,实现农民增收,必须坚持走加快发展林业之路。我省有26个山区、半山区县,山区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人口占全省的20%。解决好山区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近些年山区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山区农民的依靠在山场,潜力和希望在林业,靠山致富、兴林发家的事例在我省山区已屡见不鲜,“十二五”时期林业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加快林业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人心所向和大势所趋。林业发展已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把当前林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优惠政策和积极向好的势头维护好、发扬好,全面加快安徽现代林业建设步伐。根据对形势的判断和我省林业建设的实际,厅党组确定“十二五”林业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强省、产业大省、生态文明先进省”这个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推动、创新驱动、科技拉动、政策带动为抓手,加快构建生态屏障,加速发展林业产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加大支撑保障力度,全面实施“生态优先、产业升级、兴林富民、和谐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确保实现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产出率持续增长,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9%,森林蓄积量超过2.2亿立方米,林业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主要着力点是,突出抓好“四大区域生态屏障、主导产业、一批重点生态文化基地和三大保障体系”建设。

(一)构建“四大区域生态屏障”

一是皖北及沿淮平原农区绿色生态屏障。以农田保护为中心,以万里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建设和高标准平原绿化为抓手,重点建设淮河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为皖北及沿淮平原农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二是江淮及沿江平原丘陵区城市带绿色生态屏障。以保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发展城市森林、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和加强城郊绿化为重点,通过重点工程带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扩大森林植被,增加绿色总量。

三是皖西大别山区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以优质水源区生态保护为中心,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为重点,采用封、改、补、造等措施,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提高生态防护效益和林分质量,遏制水土流失。

四是皖南山区旅游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以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等重点旅游区生态安全保护建设为中心,采用封、改、补、造等措施,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效益总体水平。

(二)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林产工业产业。重点打造我省四大产业集群区,包括:淮北地区林板结合的中高密度人造板产业集群和皖东、皖西、皖南林产工业集群。

二是竹产业。重点建设广德县、宁国市、黄山区和霍山县四个“中国竹子之乡”,加快金寨、泾县等十个10万亩以上的竹子重点县基地建设。打造皖西和皖南竹产业集群。

三是木本粮油产业。重点建设油茶基地、山核桃基地、薄壳山核桃和核桃基地,积极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

四是特色经济林产业。重点建设水果基地、杞柳及加工基地、木本中药材基地、板栗基地。鼓励各地根据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林产业及加工业基地。

五是优质苗木花卉产业。构建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皖中、皖南、皖东、皖西、皖北五大产业区和沿江平原产业带的“五区一带”优质苗木花卉基地。

六是森林旅游产业。培育和形成以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为主,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森林旅游人家、生态山庄等服务业为辅的全省森林旅游网络,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产品,实现森林旅游业系列开发。

七是木材及其它原料林产业。重点建设沿淮淮北地区、江淮及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地区、皖南地区四大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积极发展油桐、乌桕、黄连木为主的林木生物质能源基地。

八是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利用和林下经济产业。引导扶持驯养繁殖野生动物事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扬子鳄、梅花鹿、雉类、麂类等的养殖和系列加工。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发展森林蔬菜、药用植物和森林水果等有机食品。

(三)建设一批重点生态文化基地: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园、植物园等为基础,创建一批重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教育基地,逐步使每个省辖市建设一处国家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县有一个省级生态文明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创建森林城、森林镇活动,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有5个省辖市和20个县级市(县、区)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100个重点乡镇达到省级森林城镇标准。

(四)构筑三大保障体系:就是种苗基础工程体系、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林业科技支撑体系。

以上就是我们对“十二五”林业工作的初步构思。在这次会上,也将征求大家对“全省林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进一步修改完善,努力使规划更加科学、贴近实际、富有成效。

三、年的林业重点工作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于顺利实现五年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围绕“生态产业、绿色富民”,以发展现代林业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以政策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致力深化林业改革,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强力推进森林经营,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加快产业做大做强,加速民生工程建设,抓重点、破难点、树亮点,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为顺利实现“十二五”林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全面增强发展活力。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的动力。一是要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各地要深入开展主体改革“回头看”,有误必纠、有错必改,全面补缺补差,并继续做好纠纷调处、档案管理等后续完善工作。二是要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报请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和总结表彰大会,对配套改革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各地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森林资产评估机构、评估标准与办法等建设,加快建立林权管理信息平台,在规范林权流转、促进森林资源向森林资产转变上取得新突破;加快组建林业融资担保公司和森林资源收储机构,扎实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工作,重点发展农户以林权证为抵押的免评估可循环的小额贷款;多渠道、多形式鼓励和支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示范合作社建设,争取建立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社。三是要继续抓好林业其他改革。以国有林场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场、林业综合执法体制、林木采伐管理和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育林基金征管体制改革。总之,今年林业改革的任务很重,希望各地,特别是承担改革试点任务的地方,要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努力为全省提供更多好经验、好做法。

(二)扎实开展城乡绿化,加速筑牢生态屏障。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核心。全年计划完成营造林190万亩,其中成片人工造林70万亩,森林培育120万亩。一是要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围绕“双增”目标,以提高造林质量为核心,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长江淮河防护林、抑螺防病林、防沙治沙林、平原绿化、易灾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人工造林对森林覆盖率的贡献率,在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大力培育造林绿化新亮点。继续实施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建设,完成合徐高速公路宿州和淮北段、合界高速安庆段、济广高速亳州和阜阳段三条道路高标准绿化;认真总结推广淮北市等地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皖北石质山地等立地条件困难区域绿化。继续推进林业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创建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绿色城镇和绿化模范村、绿色小康村活动,在提高全民绿化意识、促进身边增绿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要深入推动全社会办林业。加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造林和中低产林改造,加快社会造林步伐;以纪念全民义务植树运动3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深化义务植树内涵,创新义务植树实现形式,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四是要加快优质林木种苗基地建设。精心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林木种苗补贴试点、林木种苗能力建设试点省工作,新续建林木良种基地1万亩、林木采种基地10万亩和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4200亩,新育苗面积6.57万亩,完成湿地松等用材林树种良种苗木2000万株培育任务;完成薄壳山核桃育苗150亩,并加快推进试验示范林建设;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开展林木种苗专项执法检查,规范生产经营秩序。

(三)加大森林经营力度,提升森林质量效益。坚持把森林经营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载体。一是要加快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计划。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竹产业、杨树质量提升的三个工作意见,进一步完善首席专家制,加快实施油茶产量翻番工程、竹林增效致富工程和杨树丰产示范工程,在发展高效林业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实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培育油茶良种苗木3000万株,新建油茶林基地15万亩,加强对老油茶园的垦复改造,积极引导各适生区科学发展油茶;制定出台竹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广德县、宁国市、黄山区、霍山县竹科技示范园和金寨等四个县(区)毛竹钩梢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建设,并在金寨等10个10万亩以上竹林的县(市、区)开展竹科技示范园建设;制定出台杨树质量提升规划,以淮北、沿江地区为重点,突出抓好9个县(市、区)杨树示范点建设,认真实施12个县(市、区)杨树间伐与修枝技术推广示范工程。二是要加大森林经营力度。整合项目资金,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长防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森林经营工作,以及国家中幼林抚育示范项目,抓好全国和省级森林经营试点,积极推进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扎实推进杉木、松类、硬阔类树种示范点建设。全面启动实施中德财政合作安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扶贫、世界银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加快推进与德国、西班牙及国内合作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外资项目在推动现代林业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在提升森林质量上取得新突破。

(四)全面强化科技支撑,加快科技兴林步伐。坚持把科技兴林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关键。一是要认真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和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配套项目,加大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具和急需实用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推进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建设项目,加强对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林农科技培训,全面完成省妇儿工委“两纲”培训任务,培训农村妇女3万人次,全方位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制修订省级林业标准,突出抓好现有9个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林业野外生态定位观测站建设,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支撑项目。三是要加快林木良种选育与推广进程,加大轻基质培育用材林苗木力度,不断提高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使用率;继续做好石斛等组培育苗工作,逐步加大培育规模。四是要根据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林业局的新要求,积极开展碳汇林业、森林认证、林业发展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和试点,探索森林碳汇计量监测和森林认证的途径和模式,加快完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监测与计算方法,在强化林业考核评价、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上取得新突破。

(五)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切实巩固建设成果。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基础。一是要抓紧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认真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省、县两级规划编制进程,力争年内完成,尽快发挥规划的法制性、权威性和约束性作用,在依法保护林地和森林资源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加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全面启动全省湿地、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加快湿地公园、保护区建设步伐,精心实施好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升金湖湿地保护项目,在加强湿地保护上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扬子鳄全国示范保护区建设和野外扬子鳄保护、放归工作;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对全省名木和一级古树实行挂牌保护。三是要强化林地征占用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和定额管理各项制度,对近两年征占用林地的植被恢复费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严格执行“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依法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四是要加大林业案件查处力度。落实森林公安执法权限,组织开展林业严打整治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五是要继续抓好林业立法。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安徽省林木种子条例》、《安徽省林权管理条例》和《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立法进程。认真组织实施省政府即将印发的《安徽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

(六)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坚持把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支撑。一是要加强林业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林业各类应急预案,强化应急队伍和装备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在提升应对林业突发事件能力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突出抓好森林防火。修订完善《安徽省森林防火办法》,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森林部队和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科学扑救森林火灾能力,确保全省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全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三是要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进一步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政府与林业部门“双线”责任制,全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6.5‰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到76%;严格松材线虫病防治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与治理,加强监测与检疫力度,加快实施黄山松材线虫病防治“三道防线”工程,确保松材线虫病发病面积稳中有降;积极主动防御美国白蛾的入侵,在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四是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完善监测防控体系,做好重点时节、重点区位和重点疫病的监测防控。与此同时,妥善处置雨雪冰冻、旱涝灾害、风沙灾害等对林业的影响;加大林区治安防范力度,深化林区禁毒工作;妥善处置涉林非法集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七)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坚持把兴林富民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源泉。力争全年林业产值突破900亿元。一是要加快特色林业发展步伐。加强木本粮油、名特优经果林、苗木花卉等特色林业基地建设,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珍贵树种、大径级材培育,开展油茶和竹子之乡评选活动,新建一批特色林业专业示范村(镇),尽快形成区域特色优势。二是要大力发展新型产业。鼓励和引导发展林下经济,抓好林地立体开发,积极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牧等立体开发、循环利用模式,在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上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生态景观价值,进一步扩大森林公园建设规模,继续抓好“森林旅游人家”评选,大力开展走进森林、关注森林活动;继续打造“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会展品牌,认真做好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和西安园艺博览会筹展参展工作;探索林业咨询评估、规划设计社会化服务之路,加快林业服务业发展步伐。三是要做大做强林产工业。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人造板工业、木浆造纸业和林产化工业,扶持龙头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规模档次;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林产加工企业,努力形成区域集群优势;全方位开展林业国际合作,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导和鼓励省内林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四是要认真实施品牌战略。审核、认定第三批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省级龙头企业创建名、特、优商标给予重点扶持;积极筹建省级林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检验中心,加快推行林业标准化和大型批发市场林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在加强质量监管上取得新突破。

(八)加快建设民生工程,推动林区和谐发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林业局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对林业建设投入上取得新突破。通过更多项目实施,为广大林农带来更大实惠。二是要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快剥离国有林场办社会的职能,进一步创新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国有林场分类管理体制;加快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确保高质量完成改造任务;继续加大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改善基层林业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要认真实施退耕还林专项规划,加强补植补造和经营管护;加强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完善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及时完成年度中央和省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支出的拨付,确保兑现林农收益。

(九)认真抓好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管理能力。坚持把提升能力作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一是要深化效能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优化办事流程,加强监督检查,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不断提升各级林业部门的行政效率和质量,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加强基层机构建设。切实加强林业站、木竹检查站、国有林场以及森林公安派出所等基层单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办公条件,着力解决一线干部职工关心的民生问题;按照省委30号文件要求,尽快将林业执法和公共管理服务机构的人员与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理顺供给渠道和管理体制,在建立林业公共财政体系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要强化人才培养。认真落实全国林业人才“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各类培训,并把培养林业各领域领军人才放在首要位置,给予优先扶持;加大选拔优秀年轻人才力度,加强新进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不断优化各级林业部门的人才结构。四要大力反腐倡廉。继续抓好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促进各级林业人员廉洁从政。

以上就是年的全省林业工作重点。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明确本地的工作重点和突破抓手,进一步细化任务,谋划举措,切实抓好落实。

四、做好下一阶段工作的几点要求

经过“十一五”的奋力拼搏,全省林业改革发展已经迈上新的台阶,站在了发展现代林业的新起点上。新形势和新目标都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更新思路,在工作推进中始终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重服务大局,始终把林业放在经济社会全局中运作。多年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安徽林业的每一个成就都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每一步发展都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更为迫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持把林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谋划,摆在促进全面转型的大局中运作。要紧扣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在建设皖江示范区和振兴皖北经济中,主动融入,找准定位,搞好服务,充分发挥林业应有的作用。要根据各地实际,想党委政府之所想,急社会百姓之所急,找准本地林业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更好服务大局中实现林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只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现代林业建设的大道才能越走越宽,现代林业发展的活力才能越来越强。

二要坚持生态优先,始终扭住“双增”这项中心任务不动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作出了中国林业“双增”承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已成为“十二五”时期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约束性指标。根据安徽实际,省里已确定“十二五”时期,全省森林覆盖率净增加1.4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净增加3900万立方米。对这两项指标的考核,国家正在制订具体操作办法,可以肯定的是,测算将更加科学,程序将更加规范,要求将更加严厉。大家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一定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动摇,大力拓展植树空间,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千方百计在扩大森林覆盖率上做文章;要真正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加强抚育管理,完善保护机制,想方设法在提高森林蓄积量上下功夫,确保实现“双增”目标。

三要落实以人为本,始终把发展林业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内在和本质要求。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到林业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到我们工作的各个环节,善谋百姓期盼的事,多做林农关心的事,大干增进群众福祉的事,加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速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林业产业发展带来的利益实惠,林业生态建设导致的环境变化,共享林业发展成果。要关注弱势群体,加大改革和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国有林场、苗圃等一线林业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只有在不断促进民生改善的进程中,现代林业建设才能获得取之不竭的动力。

四要转变发展方式,始终把提升林业效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林分质量较差、林地产出率较低、林业效益不高,是当前我省林业建设最突出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基础,加快破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加快转变发展思路,切实用现代林业理念指导、推动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切实把林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最大程度地提高林业生产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坚持把科学经营森林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切实把林业发展由单纯量的扩张转到质和量的共同提升上来,全面提高林业建设效益。

五要强化自身建设,始终着力提高“务林人”服务管理能力。现代林业建设对“务林人”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不懈加强自身建设,把能力进一步搞强,把作风进一步搞实,把风气进一步搞正,在大有可为的时期实现大有作为。要切实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努力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工作;要着力提振精气神,积极进取、敢为人先,保持好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加快转变职能,更加注重政策指导、行政执法、科技支撑和公共服务,深化效能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水平;要强化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切实把国家和省对林业的各项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要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人群,切实加强教育预防、制度制约和监督约束,加快建设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最后,我就当前几项重点工作再强调一下。

第一,关于植树造林工作。当前正值春季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和关键时期。各地要狠抓当前,层层宣传发动,层层明确目标,层层抓好落实,尽快掀起春季植树造林,确保完成造林任务。去冬今春以来,我省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普遍减少,各级林业部门要科学应对,加强指导,切实做好抗旱造林工作,保证新造树木成活。要坚持把造林质量放在首位,全力打造精品工程。要进一步搞活造林机制,多渠道加快石质山地等立地条件困难区域绿化。

第二,关于林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为实现“双增”目标,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这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国家林业局明确要求今年完成省、县两级规划编制,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对这项工作,省厅还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保护耕地是“红线”,保护林地是“绿线”,同样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所在。各地务必高度重视,抓紧向党委、政府汇报,安排专项经费,组建专门班子,制订工作方案,周密部署安排,尽快进入实施层面。规划编制工作既要保证进度,按期完成;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在充分体现保护林地资源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本地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衔接好。

第三,关于森林防火工作。去年入秋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春节期间全省森林火险等级急剧增高。2月1日至6日,国家卫星林火监测我省热点20起,其中林火多达13起。随着气候逐步转暖,春耕季节到来,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将出现高森林火险时段,加之清明临近,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已进入最为紧张的时期。各地务必时刻绷紧森林防火这根弦,进一步落实好森林防火责任制,全力做好野外火源管理、扑火应急准备和值班调度等工作,确保预防措施到位、扑救工作有效,把森林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四,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清醒认识目前美国白蛾防控的严峻形势。去年,与我省砀山县接壤的山东省单县首次发现网幕,江苏省连云港市也发现了疫情。务必切实加强美国白蛾疫情监测,认真做好各项应对准备,确保一旦侵入,及时发现、及时消灭。要抓紧做好春季松材线虫病除治,按照省里下达的治理目标和要求,在4月上旬前完成病区松林采伐等工作,省里将于4月中下旬组织检查验收。

第五,关于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为查清我国湿地资源现状,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职责,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已组织完成了16个省份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今年将启动包括我省在内的9个省份调查工作。近日,国家林业局已在江西召开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厅对此次调查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分管厅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调查工作专家组,组建了省级调查队。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将之作为履行林业部门职责与“守土扩疆”的大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安徽省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和《安徽省湿地资源调查技术实施细则》的要求和安排,成立调查队伍。要积极向财政部门争取相应的调查资金,以保证湿地资源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水利、农业、环保、国土、统计、气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确保湿地调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