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球贸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就在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全球贸易的多哈回合谈判宣告破裂之际,有关贸易全球化的争论仍在继续。最近在美国华盛顿的记者俱乐部举办的一场讨论会上,有关专家指出,贸易全球化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使人们更加富裕,但是同时也使很多人失去工作,心理上受到伤害。
贸易全球化给美国带来好处。华盛顿的经济智囊机构――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所长伯格斯腾首先在讨论会上发言。伯格斯腾指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国家。50年来,美国的进口关税从大约40%降低到3%。贸易全球化也给美国经济带来很多好处。由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融合,今天的美国经济每年所创造的财富多了1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使每个家庭的年收入增加了1万美元,过去几十年人均收入的增长有20%来自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财富通过三个渠道增加。伯格斯腾指出,这些财富的增加是通过三个渠道实(转下页)(接上页)现的:廉价的消费品,商品的种类更加多样化。还有就是随着其他国家降低贸易壁垒以及技术的发展,美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销售额上升,增加了出口行业的就业机会。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也得到提高。第三个渠道是提高了生产率。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工人的生产率增长比较温和,到了90年代,生产率呈爆炸性增长,以至在过去10年里,美国的生产率每年增长4%,而在那之前的25年里,年增长率只有2%。伯格斯腾认为,生产率的高速增长一半是由全球化带动的,因为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迫使美国企业和工人力争上游,进行技术革新。美2/3进口来自发展中国家。美国制造业协会的首席经济学家戴维・休瑟在讨论会上指出,自从1998年以来,美国制造业每年的增长率只有3%,而进口每年增长8%,导致贸易逆差急速攀升,从250O亿美元激增到6000亿美元。休瑟说,现在美国人消费的制造业产品有1/3来自进口,在1992年这个比例只有1/4,在1982年只有15%。自从1998年以来,进口产品中有2/3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一半来自中国。
斯巴夏特:全球化带来痛苦。其他在讨论会上发言的人谈到全球化给美国企业和劳工队伍带来的痛苦。《华盛顿时报》记者斯巴夏特曾撰写有关企业界对贸易全球化反应的系列报导。他提到他报导过的一家美国电视制造商。1989年,这家公司有3500名员工,而现在只剩下30人。这个公司现在已经不制造电视了,只提供电视维修服务。斯巴夏特还举了波音的例子。他说,波音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飞机,并把生产这种飞机的2/3的工作外包给美国和外国的公司。日本、法国和英国的公司都参与了制造工作。这个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之前有三四年的时间,波音落在它的主要竞争对手空中客车的后面;但是去年上半年,波音得到496架飞机的订单,而空中客车只得到了117架飞机的订单。与此同时,波音裁减了工作人员。在1998年6月,他们的民用飞机部门有11.9万多名工人在工作,到去年6月只剩下了52698个工人。与此同时,整个飞机制造业的工人从57.8万人减少到45.5万人。
这些专家都同意,贸易全球化的大趋势可能会继续下去,但是有关方面需要采取措施,应付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阿泽维多当地时间2月22日在瑞士日内瓦宣布,WTO《贸易便利化协定》正式生效。作为WTO成立以来达成并生效的首个多边贸易协定,《协定》可谓是多哈回合谈判启动以来取得的最重要突破,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首个多边贸易协定
2013年12月,WTO第九届部长级会议达成该组织成立以来首份多边贸易协定“巴厘一揽子协定”,其中贸易便利化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最为明显。WTO各成员于2014年11月通过有关落实《协定》的议定书,此后该议定书交付WTO成员核准,三分之二成员核准接受后《协定》才能生效。
阿泽维多在当天举行的新闻会上表示,通过核准该协定,WTO成员兑现了他们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承诺。
这个自WTO成立以来达成并生效的首个多边贸易协定,其影响和意义不言而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何伟文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协定》正式生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全球贸易成本,增加各成员额外收益。
根据WTO测算的数据,加入《协定》的成员贸易出口平均每年将增长3.5%,经济产出增长0.9%,《协定》的全面实施可将全球贸易成本平均降低14.3%。到2030年,《协定》每年可以为世界贸易增长贡献2.7个百分点,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0.5个百分点以上。
欧盟在《协定》生效后不久便在其官方网站上表示欢迎。欧盟指出,《协定》将有助于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提高效率,减少腐败,同时有助于中小型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为此,欧盟有意斥资4亿欧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协定》中的条款要求。
与此同时,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WTO多边贸易体制遭受质疑的情况下,专家普遍认为,《协定》生效会极大地提高WTO各成员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协定》的达成与生效表明,多边谈判仍然是能够产生有效成果的谈判方式,在提振人们对整个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方面意义重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中国WTO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对中国影响几何?
多哈回合谈判自2001年启动至今,以中国为代表的很多WTO成员对多边谈判给予了高度重视,一直在坚定地推动其取得进展。因此,《协定》正式生效对中国有何影响也备受国内关注。
在《协定》获得通过之时,中国商务部世贸司负责人曾表示,《协定》实施对提升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主要出口成员贸易便利化环境、减少我国产品进出口障碍并营造便捷的通关环境、推动我国外贸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崔凡表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贸易便利化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个加工贸易大国,中国的中间产品贸易相当活跃。考虑到当前国际贸易大量是中间产品贸易,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这样的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程度较深的国家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崔凡表示:“当前世界经济虽然遇到了困难,也产生了逆全球化的思潮,但是多边贸易体制对贸易保护主义起到了很强的遏制作用。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坚定的维护者,应继续支持并推动WTO多边谈判进程。”
[关键词] 全球供应链 国际贸易 资源配置
一、引言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以国家为边界,国际贸易分工和利润分配都是以国家为基础。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在20世纪中期才逐渐引起国际贸易理论学者的注意。杨小凯,张永生(2001) 指出,专业化经济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所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消费者、生产者和交易费用冲突的结果是最优分工水平。全球供应链的形成使消费者和生产者一体化,是专业化分工和交易费用博弈的结果。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以及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全球供应链网络平台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将运用国际贸易的供应链模型,来研究全球供应链形成前后的国际贸易资源配置变化,以找出全球供应链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全球供应链形成之前的国际贸易资源配置
全球供应链形成之前的国际贸易流程主要是线性的(图一)。从中国的基本贸易流程来看,首先外企买家进行设计研发、决定采购、发出订单,进出口公司或外贸公司接到订单后,向制造商提供外企买家的设计和要求等,然后制造商向供应商采购必要的原材料和零件。订单产品完成后,进出口公司或外贸公司办理外贸手续联系国际国内物流,发货给外企买家,外企买家在发货给分销商,分销商发货给零售商。一些大规模生产的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本身就有进出口权,但是在本身直接经营进出口业务的同时,他们也通过外贸公司和进出口公司与国外商家联系。
此时,国际贸易系统的特点就是每一个环节都只同上家和下家有联系,其盈利和风险均值涉及到自身。其缺点在于: 第一,对于市场来讲,时间太长。由于国际贸易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信息传播和物流的时间格外的长,当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时,距离设计完成和做出采购决策时已经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距离设计构思的时间则多达半年。第二,供应环节的费用和损耗极大。产品从供应链乙方向另一方的运输,中间的存储,各方面之间的信息交流等,占消费者支付价格的很大一部分。第三,由于国际贸易涉及各方之间仅对直接的上下家负责,各方忽视了自己暂时涉及不到的问题,如原材料供应方的过度开采、制造企业的环境污染、进出口方增加的利润和对制造商的剥削、几年后的产品质量、品牌忠诚度等等。第四,国际贸易各方独自面临来自自己同行的竞争,供应链上的企业不关心其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成本和生产效率,如果对方不能在竞争中提供最优产品,则直接被其他厂商替换。
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的资源配置是分散的。虽然企业能过通过规模效益、劳动力成本、专业化来降低成本,实现高于国内生产的利润,但是,其利润并非来源于资源的最佳配置。首先,供应链上各方之间的信息、物流、仓储环节所产生的费用很大。国际贸易中在发展中和落后国家中供应环节的费用还要更大。其次,由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相关性较差,彼此之间不是合作互惠的关系,而是压榨的关系。因此,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没有帮助相关企业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资源配置在落后国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浪费。如中国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仅为1.62次/年,而美国、德国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8次/年,日本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7次/年以上。发达国家库存商品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仅为1%,而中国这一比值高达37% 。
三、全球供应链形成之后的国际贸易资源配置
全球供应链又称全球网络供应链,供应链的成员遍及全球,生产资料的获得、产品生产的组织、货物的流动和销售、信息的获取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和实现的(陈兵兵2004) 。全球供应链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核心企业。全球供应链形成之后,全球采购、配送和全球市场使国际贸易结构更加接近于网状的(图二)。
核心企业通过投资、控股、或签订长期互惠合同等方式与全球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结为长期供应链合作伙伴,共同使用统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物流、资金和信息都以标准化条码的形式传入管理平台,通过数据交换(EDI)技术的支持,来实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及时补货,和最小量生产。零售商采用销售试点信息系统(POS)直接读取销售信息输入至相关部门加以分析,零售端根据分析采用电子订货系统(EOS)向分销商订货。设计和研发部门得到销售数据分析后进行前瞻性或实时性的设计和研发,并通过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将各个不同计算机设计系统的信息集成,上传新的设计给平台。制造商和供应商从平台得到设计和采购订单后准备材料生产。分销商从平台上获得新产品设计信息后,准备市场营销、上架计划,同时,零售商得到分销商的上架计划。因此,整个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和信息都由供应链管理平台协同管理。
全球供应链形成之后,国际贸易中的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成本和信息障碍加大。但是通过全球供应链系统的应用,消费者和生产者一体化,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交易费用降低,因而能够实现最佳资源配置。
四、结语
全球供应链形成之后,核心企业可以将其国际贸易相关企业的资源都集中到实时性供应链网络信息平台上。因为信息的流畅,库存、物流、资金浪费被减少到最低点。同时由于资源共享和长期的供应链伙伴关系,核心企业统一协调国际贸易中所有资源,因此,全球整体的资源利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兵兵: 供应链管理-策略、技术与实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451
轮胎特保案开了个坏头
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从当月的26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实施为期3年的特保制裁,即在4%的原有关税基础上,分别加征35%、30%和25%的附加关税。这是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发起的首例特保调查,也是案值最大的一起。此举一出,迅速遭到中国政府以及中美业界的广泛反对,不少舆论认为,这将带来“两败俱伤”的结果。
一方面,对于出口利润本已相当微薄的中国轮胎业而言,是沉重的打击。一旦特保措施启动,由于无法承受惩罚性的税率带来的成本压力,中国产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很可能在未来3年里全面退出美国市场,预计这将造成中国20多家轮胎企业倒闭,10万工人失业。
另一方面,美国轮胎业也未必是该项关税政策的获益者。据悉,美方在中国有4家合资的轮胎生产企业,特保政策一出,他们的利益将受到直接损失。同时,在美国从事中国轮胎进口、经销、运输等行业的10万人也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这对美国就业市场其实是雪上加霜。
此外,中国产轮胎在美国的平均售价为每个50至60美元,而美国高级轮胎价格达200美元,无法买到物美价廉的中国轮胎,对处在低迷经济环境下的美国消费者也不是件好事。在特保措施出台后,美国低价轮胎的价格急剧上涨,涨幅已达10%至28%。
特保案造成的恶劣影响还不止于此。《华尔街日报》9月15日的报道称,美国联合钢铁工人工会暗示,特保举措可能会令美国更多的行业发起抵制中国制造的行动。
而就在美国出台特保措施前后,阿根廷和巴西也表示将联合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10月6日,欧盟部长理事会公告,裁定中国输欧无缝钢管对欧盟产业构成损害威胁,决定征收17.7%至39.2%的最终反倾销税。此外,印度对中国乘用车轮胎的特保调查也已展开。
中国反击并非形式主义
轮胎特保案被认为是奥巴马时代中美贸易摩擦第一案,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发起的第一例特保调查,也因为中国政府对此事作出的迅速回应,表现出了“针锋相对”的意味。中国商务部宣布,将依照中国法律和世贸组织规则,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
中国政府在此事上表现出的激烈姿态,很快引起了美国禽肉行业的不安。美国禽肉和鸡蛋出口协会负责人表示,理解中国方面的愤怒,他们为奥巴马政府的处理方式感到不安,同时呼吁中方撤销对进口美国肉鸡的相关指控。
开打全面贸易战可能性不大
中国早已沦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截至2008年,中国已连续14年“荣登”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冠军宝座”,并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笔者从10月底第六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上了解到,2009年1至9月,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涉案总额约有102亿美元,涉案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贸易救济调查就有17起。此外,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同比减少1448.6亿美元,其中仅“两反两保”调查直接影响出口的金额就达82.76亿美元,占同期出口减少总额的5.7%。若再加上各种贸易壁垒,受影响的出口金额就更大了。
[关键词]贸易格局;国际分工;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7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026-02
[作者简介]孙绪鑫,男,汉族,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战略研究、战略规划。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过程的全球化,现代生产的分工过程越来越细化。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表现为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分工和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分工,在国际分工深化到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背景下,以上两种分工形式的结合即表现为垂直专业化。20世纪90 年代以后,以垂直专业化为核心的制造业新型国际分工格局逐渐形成,并呈现以下主要特征:1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加速增长,其速度远远超过同期世界GDP的增长,但也呈现日益扩大的波动性;2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作用迅速上升,传统发达国家的全球贸易份额趋于下降;3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日益为其局限性所困扰,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遭遇挫折,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多数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替代选择,使得区域内贸易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4全球贸易失衡不断加剧,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核心逆差国和以东亚经济体以及海湾国家为代表的贸易顺差国两个极端;5最近一轮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刺激了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增长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上述全球贸易格局发展的特征实质上可以理解为全球生产分工形态调整导致的结果。
一、全球分工调整动因
垂直专业化的基本尺度是:拥有技术和相应要素优势的国家生产附加价值最高的产品,或者从事附加值最高阶段的生产;技术落后或缺乏先进行业发展要素的国家则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生产或部分阶段的生产加工。
对于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这些国家技术落后和要素禀赋适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而被迫参与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的生产,或者从事某种产品特定阶段的加工。发展中国家从事加工生产和贸易的地位被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固定化。从内因方面看,发展中国家既缺乏技术创新的要素,也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对于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企业而言,尽管单位产品生产加工阶段所获得的收益较少,但“薄利多销”策略也可使得厂商在大规模加工生产的条件下获得可观的绝对收益,以致技术落后国厂商失去吸收和改进技术的动力。从外部原因看,在当前技术生命周期日益缩短而技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技术发明者可以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将标准化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来实现技术生命的延伸。这种延伸的一种可能结果是,技术发明者凭借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东道国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甚至将当地竞争对手淘汰出局。因此对东道国而言,跨国企业对东道国企业的兼并重组可能消除发展中国家“干中学”的产业源泉,迫使技术落后国专注于产品特定生产阶段的加工。
伴随技术发明、产品设计与产品加工制造在地点上的分离,技术先进国不断从发明和产品设计中获得经验累积,强化这些国家在技术发明和产品设计方面的优势。而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专注于产品加工(或是某个阶段产品的加工)积累加工经验,因而能够强化其加工高质量产品的能力。这样,传统的“干中学”在发展中国家演化成“从加工中学”,这种演化导致的结果是制造业国际分工的日趋专业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使以上机制具备了发生作用的条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本土公司依据其比较优势,逐步退出全程制造,将劳动密集型工序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者外包的方式转移到中国等国家,其自身则更多地致力于研发、品牌塑造和推介,以及全球I销等高附加值环节。但全球分工格局的演变并不仅限于制造业。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本土制造活动趋于减少,这些国家将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转入以现代金融业为代表的价值增殖程度更高的服务业部门,从而逐渐形成和强化了发达国家专业化于以现代金融为代表的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环节,而新兴发展中国家日益专注于制造业加工组装的不平衡国际宏观分工格局。
二、全球分工调整对世界贸易格局的影响机制
垂直专业化的分工基础决定了各国的贸易结构。技术先进国出口技术含量较高、附加价值较大的产品,这些国家通常在产品设计、试验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经验的丰富,因而通常也致力于从事设计和产品推介活动。而技术落后国则生产和出口技术含量较低、附加价值相对较小的产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和东盟等东亚国家凭借不断增强的制造业基础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发展为“世界加工厂”。以产品内分工为特征的垂直专业化生产成为推动东亚地区分工模式演进的主要动力,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复杂和完善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网络。在这样一个网络内部,零部件贸易迅速发展,而制成品则源源不断地输往发达国家市场。
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实现了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空间分离,在制成品进入最终组装阶段以前,中间产品多次跨越国境流动。与传统的产业间或产业内分工相比,垂直专业化分工会带来更多贸易流量。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甚至服务业分工的重要形式,必然导致全球贸易增长远远快于GDP增长的结果,同时强化了垂直专业化分工贸易与参与国GDP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更容易受GDP波动影响的结果。
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退出全程制造,其经济结构日益向现代服务业部门倾斜,导致多数发达国家实体产业逐渐空心化。来自发达国家的商品出口份额相对下降,而中国等依靠全球化机遇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济体则源源不断地将制成品输往发达国家市场。这种贸易模式的转变导致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作用不断加强,而发达国家地位相对下降的结果。
在不平衡的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就出现了贸易失衡的必然性:多数发达国家本土的生产活动逐渐由制造业部门向服务部门集中,本国的制成品生产无法满足本国需求,同时,这些国家国际分工获得的大份额收益使其国内需求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外包和长期的高投资率获得了“世界加工厂”的巨大生产能力,这种产能的增长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贸易成为弥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之间产出和需求缺口的自然途径,从而内在地决定了二者之间商品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只要二者之间这种不平衡的分工模式得以延续,上述贸易不平衡就必然得以维持。总体来看,1990年至今的20多年间,美国和部分欧盟成员国的商品贸易收支逆差已经成为难以扭转的顽疾,只有在严重的经济衰退冲击下才出现短暂的收窄。这一现象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一时期内(特别是2000年以后),全球经济和分工结构的失衡持续加剧。东亚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形成的对石油等大宗初级产品的巨大需求,则是推动海湾等国家贸易盈余的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在不平衡的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出现贸易失衡的必然性。从长期看,最近一轮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失衡长期积累的结果,因而当前不平衡的全球分工和贸易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对于中国而言,在后危机时代已经显现的全球经济调整中,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离不开世界市场。尽管中国已经出现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势头,但中国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劳动成本优势,同时还拥有工业化中期巨大的工业发展潜力与大国优势。在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中,中国仍然具备制造业发展的潜力与成本优势。发达国家掌控全球价值链对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约束将日益突出,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强化自主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推进产业升级,同时致力于扩大内需,减轻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为应对新一轮的国际保护主义,中国应当对本国的进出口政策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倡Ш屯平双边和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完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在WTO规则允许的框架内对本国市场予以适度的保护,对我国对外贸易限制的国家和地区予以及时有效的反制。此外,中国还应当利用经济危机恢复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调整的契机,积极适当地参与各类双边和多边协调,增强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James Bryant Can The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rvive in The Years to Come? [EB/OL] http://bizmologyhooverscom,201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