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授课教师:李新缺

学校:河北省高邑县五百村学校

(一)

课标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时、分的认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4册数学中的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会认识钟表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知道1时=60

分,并能够准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在教学活动中,我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和观察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进一步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学生分析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钟表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会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生活经验,积累了一些认钟表的感性经验,这些都为学生学习钟面上的时、分,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其次二年级的学生还正处于通过观察、感知、形成并逐步发展初步空间观念的时期,他们认识事物的特征也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而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在生活中认识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2、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并知道1时=60分。

3使学生学会看钟面,能准确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

4、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正确看钟面,掌握看钟面时刻的方法,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并初步掌握他们之间的进率。

学会看钟面及4:05中“0”的书写和几时55分时针接近下一个整时但没到的时刻。

(五)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直观演示

(六)教学用具

1.

钟表

2.

PPT课件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在学校上学的时间观察,复习钟面上的整时和半时,用已学的知识自然的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探究时分

(一)认识时。出示一个实物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说出时针和分针的等知识。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二)、认识分。小格是用来表示“分”的。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分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个5分。

(三)体会1分钟

1、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分钟。请同学们纸和笔,我们写一分钟的字。

再请你举个例说说生活中一分钟可以做什么事情。

(四)探知时分的关系

1、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时针、分针同时从12出发,教师用教具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呢?通过老师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分针、时针走动,知道1时=60分。

三、认识时间。

分别认识9时30分的、4时5分,7时55分。后两个时间容易写错和看错,所以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再师生相互交流,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最后小结看钟表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按难易程度安排了三个练习:连线、写一写、我们的一天

五、总结全课,谈收获。

六、欣赏名言。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434 ;F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54-01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而在国外,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在1998年开展了微型课程(Micro LESSON ) 项目。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

我院现阶段积极开发推广微课的设计和应用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园林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教学,对课程比较熟悉和了解,知道重点、难点及学生感到抽象的知识,并且多年的课程教学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另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多次尝试了自己动手制作微课视频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喜爱,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且多次参加微课、慕课的培训、交流学习,还负责了云南省教育厅的“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优秀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进行《园林制图与识图》课程开发,制作了课程教学微课,已经顺利通过验收。

通过自己亲手做了简单的微课,发现做好一个乃至一系列教学效果好的微课,最先是要在教学设计上用心,备好教学内容,考虑到每个教学环节的生动体现,以及再实施教学后,不断对自己的微课进行修改,才能让自己微课制作及微课未来发展中能有效运用于自己课堂。

在接触微课时,便对微课独特的含义进行了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二、“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微课短小精悍,制作的时间控制在3-5分钟左右,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三、“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在充分学习后,我有积极针对《园林制图与识图》课程举行的微课录制: 第一步是确定微课的知识点。利用课程中一些难点、关键点的问题、方法性及技巧性较强的问题进行微课录制。信心满满地开始录制微课了……只有试过后才明白“看花容易绣花难”。整个录制过程真是历经磨难,“意外”太多。重录了N多遍,最后在学生及家人的帮助下终于利用手机等摄像设备录制成功。

微课是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只有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才能设计出真正比日常教学高效的课堂。微课,同时也是资源可持续利用,方便大家上传,下载,实现资源共享,使得大家共同进步。

首先,拍好的微课在两级学生中都进行了使用和修正,对以前拍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正;在使用过程中效果比较好,主要表现在微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实训课上可以先用手机观看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微视频,之后按照任务要求完成任务;学生还是感觉很新鲜,上课可以看手机让学生比较感兴趣。

其次,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微课的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数字化等特点使学生能够接受并喜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手机的QQ、微信、蓝牙等方式很方便就可以传给学生。

再次,视屏文件能够完整的记录过程内容,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以后,学生更容易理解;对于解决制图原理这样抽象的问题非常好用,学生很容易看懂。在我的课程中主要针对园林专业及园林工程专业的学生使用,收益面比较广。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理解和学习能力不同,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程复习阶段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方便实用。

但在拍摄过程中,我在教学设计、选题、课件制作、资源整合等环节做了大量的考虑,但由于设备和技术问题,在视频拍摄和编辑这个技术环节无法深化。微课作品教学内容虽好,但因为技术表现不到位,如存在镜头单一、缺少变化、画面不够清晰、声音不够清楚、无片头片尾等主要问题。如果能由专业的摄像和后期编辑团队介入,才能进一步优化微课质量,提高微课的视听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9.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3]胡铁生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7-41.

[4]李小刚等人.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n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3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我参加了榆林市“名师大篷车”科研送教下乡活动。记得刚接到通知的那段时间,我就一直在琢磨该上哪一课呢,该怎样体现生本教育理念和民主、公正、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反复翻阅教材,最后确定上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采用先学、后教、达标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学指导下有顺序、有目的地学习,课堂上我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最终完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备好后,我反复查阅教学参考,上网搜集相关教学设计和观看视频,从中择优选取自己需要的素材,经过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最终定稿,随后制作相应的课件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的队牌以及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记分表。一切准备就绪,等待出发。

第一站是子洲县,我听了四节课,上了两节示范课,还作了两个微型讲座。也许是前期的充分准备,一上课就紧紧地吸引了听课教师的眼球,课堂上我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课前互动到课堂教学时刻关注孩子们的习惯养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良好,孩子们的表现自信、大方,精力集中、认真倾听、乐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表达,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我总能用恰当的语言或眼神,让学生心领神会,获得共鸣。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和自主展示分分合合,交织推进。学生在自学、交流、合作和练习中,收获了深刻的学习体验。课堂上我时而是引领者,时而是合作者,时而是评判者。正是这样的操作,使教学进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给所有现场的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堂课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一节好课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好课堂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要满足其情感,要激活其潜能。尊重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满足情感,就是要在知识学习之时,陶冶情操。最让我欣慰的是“敢问路在何方――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微型讲座,从开头到结尾,我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联系身边的实例,结合名师成长的规律,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传播给每一位教师,教师们的专注与神往让我感动。他们静静地倾听,细细地品味,他们那雷鸣般的掌声就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闫彩燕老师和段静老师所讲的同课异构“字母表示数”,别具一格的设计,富有创新的活动形式,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推向深入。极具探究韵味的问题,将课堂串联得滴水不漏。于是精彩的课堂生成便成了“水到渠成”。 孩子们在她们的课上积极动脑,主动研究,师生共同经历研究的曲折与美丽,领略数学规律的奇妙,领悟数学的理性精神,积累研究的经验,感受数学的美,将教学活动推向了。课堂结构一环扣一环,逐层递进,问题激活了课堂,问题激活了思维,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他们的思维完全进入了状态。这样的课堂,才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学生”的要求。两位老师用问题激活思维,用活动激发竞争,用评价激励发展,课堂是学习的场所,课堂是学生获得体验的场所,课堂是教师耕耘的田野。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讲课时的激情和爆发力,工整有力的板书,娴熟的教学语言,随机的就地取材,都彰显了名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

大家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高人指点,没有个人的勤勉,就不可能有台上那分分秒秒的精彩时刻!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没有名师梦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是做不到这个程度的。这就是名师的魅力!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且行且思,在思索中行走,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使自己更专业、更扎实、更精彩!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感觉理论上已经掌握,但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仍有意想不到的困惑,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解决。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心得感悟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心得感悟一

整个设计透过了软件和硬件上的调试。我想这对于自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忙。在这次设计中遇到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才发现,书本上理论性的东西与在实际运用中的还是有必须的出入的,所以有些问题不但要深入地理解,而且要不断地更正以前的错误思维。一切问题务必要靠自我一点一滴的解决,而在解决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自我在飞速的提升。对于教材管理系统,其程序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解决程序设计中的问题,而程序设计是一个很灵活的东西,它反映了你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潜力,它才是一个设计的灵魂所在。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时光是用在程序上方的。很多子程序是能够借鉴书本上的,但怎样衔接各个子程序才是关键的问题所在,这需要对系统的结构很熟悉。因此能够说系统的设计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感觉理论上已经掌握,但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仍有意想不到的困惑,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解决。

这也激发了我今后努力学习的兴趣,我想这将对我以后的学习产生用心的影响。其次,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有条不絮。另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当我们碰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指导老师总是耐心的讲解,给我们的设计以极大的帮忙,使我们获益匪浅。因此十分感谢老师的教导。透过这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好处,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自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我觉得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这次课程设计是很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我平时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虽然自我对于这门课懂的并不多,很多基础的东西都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觉得很难,也没有很有效的办法透过自身去理解,但是靠着这一个多礼拜的“学习”,在小组同学的帮忙和讲解下,渐渐对这门课逐渐产生了些许的兴趣,自我开始主动学习并逐步从基础慢慢开始弄懂它。

我认为这个收获就应说是相当大的。一开始我们从参考书上找来了课题,但是毕竟是参考书,做到之后发现很多程序都是不完整的,这让我们伤透了脑筋。看着别的小组都弄得有模有样了,但是我们连一个课题都还没有定好。好不容易又找到了课题,但是结果还是很不尽人意。程序接线什么的都弄好了,调试也没有问题,但是就是无法到达预期想要的结果。参考书毕竟只是一个参考,设计这种东西最后还是要靠自我动脑筋。然后我们大家一齐齐心协力,从平时做的实验?老师上课的举例?书本上的知识以及老师的辅导和其他同学的帮忙下最后完成了。就应说这是透过我们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动脑完成的,虽然资料并不是很复杂,但是我们觉得设计的过程相当重要,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觉得课程设计反映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但是更远一点能够联系到以后毕业之后从学校转到踏上社会的一个过程。小组人员的配合?相处,以及自身的动脑和努力,都是以后工作中需要的。

所以我认为这次的课程设计好处很深,和其他4位同学的共同学习?配合?努力的过程也很愉快,另外还要感谢老师的耐心辅导。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心得感悟二

透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高频电子线路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最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透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龋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最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最后游逆而解。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必须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必须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常用元件的识别和测试;熟悉了常用仪器、仪表;了解了电路的连线方法;以及如何提高电路的性能等等,掌握了焊接的方法和技术,透过查询资料,也了解了收音机的构造及原理。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潜力,在各种其它潜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应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忙。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搞笑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能够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应对需要应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能够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能够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仅能够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透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我的实际动手潜力和独立思考的潜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实验过程中,也对团队精神的进行了考察,让我们在合作起来更加默契,在成功后一齐体会喜悦的情绪。果然是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

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收获颇丰。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心得感悟三

对于此次课程设计,我早在寒假就借了linux相关书籍参看,但上方讲的主要是有关linux操作方面的资料,编程方面讲得很少,而且在假期中也并不明白课设的题目是什么,因此此次课设基本上都是在开学后的这两周内完成的。

以前做过的软件方面的课设如C语言课设、数据结构课设都是在假期完成的,由于自我是一个十分追求完美的人,因此几乎每次都花了将近大半个假期的时光来做,如C语言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光来做,分数当然也较高,有90来分。对于课程设计,我历来都是相当认真的,此次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当然也不例外。但是linux以前没怎样接触过,学校也没怎样系统地讲过,在刚接到题目时除了明白如何用gcc编译等等,几乎能够算作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时光紧任务重,要从对linux一无所知的状态到独立出色地完成课设,不下点苦功夫是不成的。那两周里我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就没离开电脑过,有时时光晚了食堂关门饭都没得吃了。最后,在这样近乎玩命地学习工作下,身体撑不住了,在第二周周三晚上我发烧了。但是眼看就要到检查的日期了,而我的课设也就快完工了。我不想因为看病而耽误下去弄得前功尽弃,因此只买了点药,继续在电脑前拼命……最后,总算赶在周五检查前做出了较满意的作品。

在周五检查那天,老师看了我第4题后,又抽查了一下我的第3题,其实也只是要我把第3题运行一下而已罢了。若放在平时,这绝对是小菜一碟,但当时正在发烧,加上一点紧张,居然把模块加载命令insmodfdev。o错打成insmodfdev。c了,由于这个低级失误造成心中慌乱,于是后面的一条生成设备文件命令mknod干脆就照着参考资料打上去了。于是老师认为我不熟,在那题上打了个半钩。当时心里确实感到十分地遗憾和沮丧,心想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分钟若把握不好,也同样尽毁十年功啊!

但最后,我最后明白,分数但是是个数字,知识才是自我的。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多年后我可能已经忘记这次课设最后打了多少分,但这些学到的东西却能够使我受益终生。除了知识技术上的东西,我更锻炼了自我的快速学习潜力;我学会了如何快速有效地从图书馆、网络获取自我需要的信息;我尝到了在周围很多同学拷来拷去时孤军奋战的痛苦;我体会了夜以继日完成一个项目时中途过程的艰辛及最终完成后巨大的成就感……我更加深了人生的信心,以后应对任何一个困难的项目,我想我都不会惧怕,并最终能够成功地将其完成。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教师所讲的新知,即便是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合作、探索而发现的规律,也不可能个个做到能灵活运用的地步。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法则的应用。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数学练习的教学却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对练习环节的教学缺乏重视,对练习课的功能特点认识不够,教学设计不够科学,练习实施过于随意,从而导致了练习课的教学效率低下。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优举措。

一、找准练习的起点,把握练习的目标定位

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因此,练习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伸,是在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了解学生在新授课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如何,才能确定练习的起点,把握其目标定位,才能使练习课既起到巩固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作用,又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良好智能结构的目的。

二、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

练习题的设计很重要,而实施的有效性却是关键。必须将教学目标分解到各种练习的设计中,并在实施过程中层层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练习课的练习设计要遵循“以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的原则。在练习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地运用形成性、变式性、改错类型的练习,让学生从“会”过渡到“熟”,而通过综合、拓展性练习,更进一步由“熟”过渡到“活”。适当地采用题组训练的形式,可让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最少的题目达到全方位的练习巩固。

如果选择了书本的题目,也并不是让学生打开书本就练,要思考一个呈现方式和解决方式的问题。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建构基础。

三、练习的设计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在进行《百分数的应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小明家在商场促销时购买了一台全自动洗衣机,洗衣机的价钱打了七五折,比原价便宜了500元。这台洗衣机原价是多少元?这道题的练习综合了商品经济时代的“打折”等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练习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分类指导

任何时候、任何班级都会存在差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在课堂上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又要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这需要及时地进行订正反馈,又要加强课堂巡堂,对学生给与适时的帮助。另外,为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准备选做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收获。所以所有的课堂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我想,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练习题,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提高,一句话,就是有利于我们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五、设计“趣味性”练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