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战争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宏观经济,股市发展,协整分析
一、前言
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与股票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金融经济研究中一个重要论题。国外许多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主要是由经济周期、货币供给、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变量所决定的。fama(1990)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收益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股票价格和实际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德米尔居斯·孔特和莱文(1996)等人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人均实际gdp较高的国家,其股票市场发展程度也较高。而harris (1997)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上述关系分别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发达国家中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但在发展中国家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弱。所以可以说,当股价波动与宏观经济因子变化存在协整关系时,说明股票市场趋于成熟,市场正向理性和有效的方向迈进;反之,如果二者不存在协整关系,可能预示市场依然不成熟,市场需要法律等外部环境对交易主体进行进一步规范。
在本文中,作者主要研究中国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因素波动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以分析股票价格与宏观经济因子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的方向,为决策及投资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数据选取和样本空间的确定
为了提高建模和推断的准确性,本文选取1999-2005年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有关数据均来自个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信息网,具体的变量选取如下:
(1)宏观经济方面的变量选择。我们决定选取人均名义季度gdp,人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劳动力规模的扩张引起的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且实际值能消除物价波动的影响。另外我们对名义gdp通过官方公布的全国零售价格指数加以调整得出。
(2)股市发展方面的变量选择。上证指数和深圳指数均可以代表股市的大体发展趋势,但是为了方便,我们只选上证指数作为指标,它比深圳指数更加具有代表性,去每季度的值用shanghai表示。所以本文决定采用shanghai作为衡量股市发展的指标变量。
三、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1、模型的选择。
1.1 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
检验单位根通常有3种方法。(1)df(adf)检验法(dickey-fuller,1979)、(2)crdw(cointegration regression dw)检验法(sargan-bhargava,1983)、(3)pp(或z)检验法(phillips,1987)。最常用的是df(adf)检验法,本文我们选取这种方法,以下简称为adf法。
1.2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
协整检验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engle-granger两步法,另外一种是基于向量自回归(var)系统的极大似然估计检验方法。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ar)系统的极大似然估计检验方法。
1.3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
这是著名计量经济学家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夫格.兰杰于1969年提出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住要是针对两个平稳变量或者两个不平稳但是却有显著的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进行的一种因果检验,已经受到广泛的认可。
2 、实证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1999-2005年共28个季度值,估计到二者的相关性应该比较明显。我们将两组数据通过eviews3.0整理得出下面的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475318
0.036067
13.17892
0.0000
y
0.564756
0.048716
11.59271
0.0000
r-squared
0.837896
mean dependent var
0.762596
adjusted r-squared
0.831661
s.d. dependent var
0.337964
s.e. of regression
0.138663
akaike info criterion
-1.044786
sum squared resid
0.499916
schwarz criterion
-0.949629
log likelihood
16.62701
f-statistic
134.3910
durbin-watson stat
0.37673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图表1
由上图可以看出:(1)r-squared=0.84,adjusted r-squared=0.83,且系数c=0.47大于0,那么可以断言两组数据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dw值为0.38,通过查取dw检验临界值表,结合判别规则可以断言:两组数据之间存在一阶正相关。
我们还对着两组数据进行了戈德菲尔德-夸特(goldfeld-quandt)检验,得到f=0.1582/0.0069=22.9,这个数值要远远大于f的临界值4.85( ),所以可以断定存在比较严重的异方差,为了消除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我们对人均gdp和shanghai分别取自然对数,并分别用lnagdp和lnshanghai表示。
注:在这里我们考虑到人均gdp和shanghai的数据去自然对数之后会小于零,这样会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不便,所以在计算lnagdp和lnshanghai时我们采取将原有数据全部扩大100倍,这样是不影响我们的实证结果的。
2.1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利用eviews5.0进行adf检验,由于eviews5.0的功能强大,所以在滞后阶的考虑方面,我们选取了lag length中的automatic selection,最后得出的结果是
图表2lnagdp和 lnshanghai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
afd统计值
临界值
临界值
dw值
lnagdp
水平值
-0.8204
-3.7529
-2.9981
2.04
一阶差分
-3.1713
-3.7529
-2.9981
2.00
lnshanghai
水平值
-1.1658
-3.6999
-2.9763
1.31
一阶差分
-3.4683
-3.7115
-2.9810
1.96
我们看到在临界值 的情况下,两者的水平值均大于临界值,不能拒绝时间序列具有单位根的假设,一阶差分的统计值是小于对应的临界值的,可以拒绝假设。我们可以判断lnagdp和lnshanghai的时间序列均是非平稳但却是一阶单整的,针对lnagdp和lnshanghai的时间序列数据非平稳这一情况,我们决定采取协整检验法,来验证两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2协整检验
我们利用eviews5.0里面的je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去验证两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得出的结论有些令人不太满意。
图表3协整检验结果
trace
0.05
statistic
critical value
11.70419
15.49471
0.488755
3.841466
max-eigen
0.05
statistic
critical value
11.21544
14.26460
0.488755
3.841466
在 的情况下,0.4888小于3.8415,但是11.7042小于15.4947,11.2154小于14.2646,这说明我们无法拒绝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即lnagdp和lnshanghai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笔者尝试将1999-2005这28个季度的数据均分为两部分,并分别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得出的结论为:前14个的协整检验结果是lnagdp和lnshanghai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但是后14个季度的协整检验结果是lnagdp和lnshanghai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这里我们结合上面协整分析的结果发现先将28季度间的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已没有太大意义,原因在于两个变量之间并无显著的协整关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前14年和后14年,然后只对前14季度的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前14个季度,股市发展较为显著得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且经济的增长对股市的发展带动也极小。
图表四1999-2005年间格兰杰因果检验
原假设
f值
p值
结论
h1:股市发展不是宏观经济的原因
0.022
0.978
接受h1
h2:宏观经济不是股市发展的原因
3.232
0.092
拒绝h2
四、结论和建议
针对前面的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政策方面的建议:
(一)我们的实证研究表明上证股指在特定时期与宏观经济因子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股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及水平,但是就整体而言,其与gdp之间联系较弱,所以它们仍不能充当我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这意味着我国股市目前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股市受到主力庄家操纵、行政干预、过度投机、信息不对称等不规范非经济因素的噪音干扰较大。
(二)中国股市的结构性矛盾是其不能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症结。理论上,应先解决结构性矛盾,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资本市场。应放慢短期扩张速度并以结构性调整为主注重股市长期发展。政府应调整其对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把政策着眼点放在流通股上,只有流通股才代表了中国股市真实有效的规模;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让国有股和法人股在流通中实现增值,提高股市流动性,扩大有效规模。
(三)政府监管部门应采用更多的市场化取向政策调控股票市场,减少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直接干预。在完备各种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股市中的制度创新,同时,完善和完备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管机制,增大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将投资者赔偿机制提上日程,并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社会化和制度化的监管。还有就是要提高券商及其他投资者的自律意识。
[参考文献]:
[1]englere,grangercwj.cointegrationanderror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testing[j].econometics,1987,(55):251~276.
[2]特里.j.沃特沙姆,基思.帕拉莫尔.金融数量方法[m]陈工孟,陈守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09-218.
除了导演杰出的执导能力之外,优秀的剧本是《战马》广受好评的核心因素,这得益于精彩的原著——儿童长篇小说《战马》,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的代表作。作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儿童作家之一,莫波格创作了包括享誉世界的《战马》在内的百余部文学作品,获奖无数,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舞台剧和歌剧,最为成功的就是小说《战马》。
一
说起这部小说的诞生过程,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直以来,迈克尔·莫波格就想写一个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故事。在他看来,这次大战作为人类世界性浩劫的一战,将美好的世界弄得满目疮痍,人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寻找勇气。可是莫波格苦恼于寻找不到合适的题材,为此,他花了很长时间寻求一个灵感,可惜未能如愿,也就一直无法动笔。
直到有一天,也许是上天眷顾,他在一间酒吧里认识了一位老兵,他参加过一战。两人聊天时,这个老兵谈性很足,神采飞扬,但谈的不是他的辉煌战绩和同生共死的战友,而是那些奔赴战场的英勇战马。战马,这个充满力量的词语,瞬间让莫波格有了创作冲动。“我听着那位老人动情的讲述他与一匹马在西线的经历,他的眼里满是泪水,”莫波格后来回忆说,“那些马的故事并不仅仅是搬运伤员与武器,它们对人类影响至深。”
我们要感谢这个老兵,以及他讲的关于战马的故事。这是一个多么独特的题材,同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相比,通过一匹马去写战争和战争中受伤害的人,是一个绝妙的创意,不仅独特,而且动人。莫波格之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那名老兵的故事开拓了他的眼界。他开始思考一些新的命题:战争中人与动物的联系、动物在炮火中的命运。
为了弄清楚战争中的战马情况,莫波格花了很多心思,对一战中关于战马的历史展开了细致的调查,他得到了一串震撼人心的数字。仅在一战中,就大约有一百万匹马与英军一起投入战场,到战争结束时活下来的只有六万两千匹马。也就是说,有九十多万匹马死在了战场上,死于炮火,死于劳役,还有伤病。这组数字深刻地说明了马的重要作用。他还发现,战马不分阵营,是所有士兵共同的牵挂,不管是德国兵,还是英国兵,对战马都没有区分对待。战马为人类挑起的战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承受了难以磨灭的苦痛。这是一个需要被讲述的故事,莫波格期望更多人知道马的故事,不要忘记它,不要忘记那场战争。
1982年,莫波格完成了小说《战马》,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小说。事实上证明,优秀的小说不分大人和孩子,成年人同样喜欢这部小说。有心的读者不妨结合电影一起阅读它,看看斯皮尔伯格导演做了哪些改动。小说《战马》完全是以马的角度、马的视线来讲述整个故事,作者用的是拟人手法,赋予战马以精神活动。这一点比电影要明显很多,毕竟银幕上的战马不能说话,在小说里它可以有许多心理活动。
二
故事开始于英国乡村,1914年,一位酗酒的农场主为了与人赌气,花了三个金币买了一匹不会耕地的小马,名叫乔伊。它与农场主的儿子艾伯特成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的训练下,乔伊学会了耕地。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艾伯特的父亲因为急需用钱,把乔伊卖给了军队用作战马。艾伯特很伤心,但拧不过父亲,他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参军去找回乔伊。乔伊就这样参战了,经历了几任主人,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还被德军抓去运输弹药,也遇见了一位善良的女孩艾米莉,并结识了好朋友、另一匹战马托普桑。
笔者读大学之前,看过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有的表现机智英勇的个人英雄,有的表现场面壮烈的战役,有的表现敌我斗争的惊心动魄,观后感都是那种让人热血沸腾的牺牲精神,义无反顾的英勇,毋庸置疑的正义。这种东西看多了会麻木。后来看好莱坞的反战电影,导演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讲述着越战、海湾战争,看了之后也觉得拧巴,总能感觉到导演在强势引导着什么。一直对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很期待,以李安的温文尔雅,呈现的会是怎样的战争呢。
故事从一开始,就是错位的,战争没有想象中的大阵容,英雄归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他们成了被消费的故事,而且还是有价格的。从激烈的战场,切换到歌舞升平的舞台,我们感受着比利林恩的晕眩和错乱。各路人马关于战争有着不同的关心和假想,但是没有人在意战士们的安危还有内心的创伤。拉拉队员佐恩,像一缕清风,给这场压抑的英雄表演带来些安慰,当比利林恩对佐恩说,我差点要为了你停止流浪,佐恩本能地后退一步,惊讶地说,你是英雄,你要回战场啊。比利林恩落寞的一笑,让人内心一阵抽搐,世界给了你荣耀,其实也把你绑架,但让人更伤心的是,人和人之间一定是有巴别塔的,伟大无法分享,卑微也难以共担。
不管主角是谁,李安的电影只做一件事:摘掉一个人的标签、社会定义和价值,带你走到他内心深处,看看从开始到结束,他的内心发生了什么;表面波澜不惊,实际惊涛骇浪。每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都是一座深不可测的深渊。通过更高的帧频,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比利林恩眼中的血丝和I光,那么夺目,仿佛折射出这个人灵魂深处的迷茫、惶恐与孤独,透过他的眼睛,感受到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真实。外界对这部电影采用的新技术有各种质疑,但李安绝不是将新技术做噱头的人,无论这套技术将在未来多久才能普及,李安的这个实验品成功证明了它的价值,让这个情感充沛的故事更添光彩。
对李安的电影有种格外的偏好,他的电影里从来没有宏大的题材,一个个真实的角色,在行如流水的节奏中表达着矛盾的内心,无论套个什么样的外壳,情感与理智才是永恒的话题,囊括东西方文明、现代与传统。人生没有那么美好,李安一直在电影中表达着他的矛盾与无奈,但他用内心的爱赋予了这些残酷人生一抹温柔的底色。比利林恩无论决定去或留都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甚至都是悲剧,但有此番经历,他此后的人生会更通透。透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我们看到人生顺流而下,即使无法回头,驻足停留时也要安慰自己。
2、《抗战侦察兵》:是一部网络小说,讲述了侦察兵在1933年的长城罗文峪和日寇浴血厮杀的故事……
3、《抗日之横扫天下》:主角因意外穿越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由此展开了自己的抗日之旅……
4、《抗日之精英特战队》:罗霄带领着自己手下的虎牙特战队穿越到了抗日时期,投身于之中,和敌人斗智斗勇。
5、《抗日之我为战神》:主角杨震在回到时期之后,在那里建立了一支勇猛的铁军战队,和敌人展开了厮杀,最终胜利而归。
6、《烽烟尽处》:是一部网络小说,以作为背景,不仅描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还描述了主角的命运和重大历史事件。
7、《抗日之特战兵王》:抗日之特战兵王:超级兵王因意外穿越到了30年代的淞沪战场至上,面对即将溃败的景象,他究竟是如何力挽狂澜的呢?
8、《交锋》:是在起点网连载的网络小说,讲述了一段关于抗日谍战特供的故事,不仅有热血刺激的战争场景,还描写了关于地下情报工作者的故事。
9、《抗战之还我河山》:讲述了也一段非常热血的故事,如果喜欢军事抗战类型的小说,这部作品一定要看,非常的经典。
把《战争哀歌》视为世界文学中的东方战争小说去研读,毫无疑问,就我们可以读到的中、日、韩、印度等国的战争文学来说,它标志了一种新的文学的高度。《战争哀歌》是东方的、亚洲的作家关于战争的描述、认知、审美的批判,对人的理解与爱,对人性的探讨,也是一个作家至关重要的最为个性的艺术表达,这无疑是战争文学中少之又少的罕见品。尤其把它放在中国的军事文学或单纯的战争小说中去比较,会让中国几乎所有热爱战争写作的作家都觉汗颜和唏嘘。原来,当我们把英雄主义奉为军事文学的天神时,越南的保宁,已经把人之本性和生命本身作为了写作之灵神;原来,作为相同制度的国度,都在阅读和汲取俄罗斯(前苏联)军事文学的崇高滋养时,保宁已经在超越这些并试图让其作品和世界文学中的战争写作进行对话和沟通;原来,我们的战争写作,直到今天都还停留在七十年前“苏联革命军事文学”行程的中途,而保宁已经在近三十年前,就从那条路上走过来,又从那条路上一蹴而就地走过去。这种超越的一蹴而就,不仅是故事、人物、情节和对战争的描述,更在于他把战争放在整个人类的命运上来加以认识。对于中国作家而言,关于战争文学的写作,我们缺的不是技巧、技术、经验乃至语言和情感,而是某种关于战争与人类命运的思考;是对战争中包括“敌人”在内的所有人的爱,是文学思维宽狭的心界之本身。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无法真正解开并逃离《三国演义》等战争经典文学留下的传统之锁链,也无法逃离苏联军事文学中崇高意识刺目的光环。也正是这样,《战争哀歌》被译介的迟到,使中国军事文学错过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最为绝佳的汲取期。但它今天的到来,却仍然可以使那些敏感、谦卑的中国作家和读者意识到,越南文学的多样和丰沛;意识到《战争哀歌》作为战争文学的存在,它所标示的战争文学的东方高度和文学的普遍意义。
这个高度,让我们想到近年来自西方与战争相关并又获得口碑与市场的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与《朗读者》。这两部小说,无论就作家个人的写作技巧,还是对战争灾难与命运的体验,都不及《战争哀歌》来得更为丰富和直切。《战争哀歌》最为不同凡俗的价值,也就正在这儿得到了凸显和不惜笔墨的表现:作家无论是对战争戈雅油画般的描绘,还是小说中对越南炎热雨林的大自然细腻罕见的草木感受,再或是对阿坚、阿芳、哑女、护士、阿盛、阿慈、阿乾等一批生命弃儿般的内心抒写,都近乎在为一种战争之下的生命表达着泣血的和哀叹。但令我惊绝的,还不仅仅是小说中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之心灵的摧残与叙述,还有小说写作之方法:作家保宁的写作与小说主人公阿坚的写作;保宁所讲的阿坚、众人物的战争故事与阿坚所写小说中的命运故事,以及小说最后真正的写作者对小说中的小说的整理与阅读――所构成的“盒故事”与“叠写作”,使得《战争哀歌》非常成功地获得了“叠盒结构”。正是这种可称为“叠盒结构”的叙述,近乎完美的平衡,挽住了小说故事中过度抒情的冒险,使得这种东方传统文学中舞台剧般的抒情和议论,成为了世界文学中东方写作的一种色彩(川端康成小说的抒情性亦有此色)。
由于对越南文学阅读的匮乏,使我不断去想《战争哀歌》中这种带有极大风险的抒情的来源在哪儿,是因为作家对越南古代文学中诗歌盛世的继承,还是源自这个国度热带雨林气候的地理和天象所滋养,一如中国南方作家的写作都比北方作家更为细腻、婉约和水润,再或纯粹是作家保宁个人气质的诗意和激情?总之,这种常常在阅读的酣畅处漫溢和加剧的抒情性,构成了小说叙述的气质和风险,而在抒情到了可能漫溢的阅读时,又恰恰是这种东方套盒的叠叙述,挽住了抒情的外滑和跌落,从而使抒情有了“见好”的美。也因此,更使我对《战争哀歌》的结构产生了审美的感激心。将《战争哀歌》与《追风筝的人》、《朗读者》的常规叙述相比较,决定了两种小说的阅读接受和艺术品质高下的,也正是《战争哀歌》的结构美。当然,不能否认,《追风筝的人》与《朗读者》在对人的理解与爱上,更有着世人常生共通的情感与温脉。而同样是近年由西方走进中国的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名闻世界的《恶童三部曲》,以及由阿尔巴尼亚移居法国的作家卡达莱在世界广获声誉的《亡军的将领》,作为“战争小说”与《战争哀歌》相比时,我们藉此可看到在东方写作与西方写作的相遇和对话中,我们写作的拘谨和刻意,使得我们失去了结构和讲述上的隐含性与自然感。叙述的自然被讲的姿势所左右,这也正是东方作家面对世界(西方)文学谦卑里的“怯”。当然,这种谦卑的怯,不仅体现在亚洲的越南、中国、韩国和日本(如安部公房小说结构偏“硬”的隔),也是世界各地除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以外的所有语言――语种之“小”,面对语种之“大”的现实之困惑;是边缘语言(从某个方面说,使用人数众多的汉语也是边缘语言之一种)面对中心语言的无奈和困境。在这个角度上,东方文学的“怯”,不仅是在文学上,更在语言之本身。也正是这样,在一口气读完这部《战争哀歌》后,我产生的第一个念想竟然是,倘若这部小说不是降世在越南,给这部小说生命的母语不是越南语,而是英文、法文、德文等,那么它在世界上会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会因为某种写作的超越而被国家禁止吗?会仅仅被当成美越战争中产生在越南本土的最好的小说去评价和狭隘理解吗?会被世界上纷纷的奖项青睐包围吗?所以,把这本书掩卷放下时,我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渴望读到这位东方作家的其它文章与小说。想到这位在三十八岁写出《战争哀歌》这样惊世之作的人,他在后来又写了什么呢?以他的才华、经历及对文学的感悟力,就是单纯地一生都如美国作家蒂姆・奥布莱恩一样,把全部的写作都致力于美越战争或说越南的军事题材上,他也是可以轻松写出超越战争、超越东方,而与世界上如如《西线无战事》《第二十二条军规》《潘达雷昂上校与劳军女郎》《北回归线》和《亡军的将领》等名著结构相媲美的小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