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公德心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个人价值观;合格公民;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报告的这一内容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一种全新的概括,体现了我国的政治理想、社会的价值导向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追求,体现了新时期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当代中国公民的价值遵循。当代社会,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必须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公民的素质要求和价值追求,从而能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出发积极培育个人价值观,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1 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内涵
什么是合格的公民?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应该树立公民意识,如,当家作主的意识、热爱祖国的意识、遵纪守法的意识;应该培养公民能力,如,理国的能力、伸张正义的能力、政治参与的能力、行使权利的能力;应该践行公民行为,如,爱护公共财产、维护社会公德、言行文明、依法纳税、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希望每一个公民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对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要求与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的内容其实是一致的,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又是培养现代合格公民最基本的素目标养。
(一)培养爱国的公民
爱国,就是要求公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公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我国的大好山河的一草一木,热爱五十六个民族的同胞,热爱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爱国既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爱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保证每一个人的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行人民民主制度,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在这样的条件下,公民爱国,其实就是爱自己,就是利用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利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
(二)培养敬业的公民
敬业,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是公民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是否负责的态度。公民的敬业精神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敬业精神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公民的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手段;公民的敬业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归结到底,敬业是公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使公民最终得享生存的意义。因此,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还应当培养公民敬业的个人价值观。
(三)培养诚信的公民
诚信,是公民的一种美德,也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诚”就是诚实,“信”就是信任,“诚”倾向于自己对他人的诚实,自己是主体;“ 信”倾向于他人对自己的诚实信用,主体是他人。因此,“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四)培养友善的公民
友善,就是朋友之间亲密、和睦,就是以宽广的胸怀关爱他人,有助于他人。友善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让我们能够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之间的关系、自己与同事间的关系、自己与家人朋友间的关系。友善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间的和谐,我们不能把自然作为掠夺的对象,而应该和自然和睦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友善有助于社会信任的增加,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友善的人,必然会得到朋友的尊敬、认同和信任。因此,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还应当培养公民友善的个人价值观。
2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也面临着血多问题。在改革开放进程加剧的今天,在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条件下,我国的一部分人难以真正做到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要求。
3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途径和措施
怎样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来看,就是要培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主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五个方面解决。
(一)国家层面――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公民行为
我国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理有效的法律制度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保障,这些法律制度是公民行动的标尺,能够规范公民的行为,起到适当的奖惩作用。而法律是一种硬性的约束,它为公民的行为提供了具体的模式,并着眼于公民行为后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就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构建一些新的法律法规,用来约束人民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社会层面――加强宣传力度,树立正面典型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从众和模仿心理。在社会中塑造典型,特别是正面的典型,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对每一个公民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网络等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加强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供良好的氛围。
(三)学校层面――加强理论教育,培养公民意识
学校是公民的第二个老师,是对公民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公民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以为载体加强对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公民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性格特征,要让公民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教师在学校规范公民的行为。
(四)家庭层面――优化家庭环境,创造良好氛围
家庭是公民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是对公民影响最大的环境。每个公民最初都是通过家庭熏陶而进入群体生活的,家庭对公民的教育具有“先主性”,家庭教育史把公民从“家庭成员”提升为“社会成员”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行为动作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经常成为被模仿者,家长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为人处世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优化家庭环境,为公民提供良好的氛围。
(五)个人层面――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道德素质
哲学告诉我们,在内因和外因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必须要提高公民的自身修养,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第一,公民必须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特别是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第二,公民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第三,公民必须自我陶冶,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主动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
参考文献:
[1]龚剑飞.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公民价值自觉 [J]. 江西日报,2014,(3).
[2]孙冬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 [J]. 科技视界,2014(31).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 [J]. 新,2014,(3).
[4]赵丽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现代合格公民的培养 [J]. 长沙大学学报,2014,(1).
关键词:小学思品;公德心;作用
公德心是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这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心的重要阶段,因为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意识还未完全形成,而且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有可能就会成长为没有公德心的人。思品课是小学阶段一个比较重要的必修课,而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教导学生,好好做人,好好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与社会公德心有着相同之处,因此小学思品教学对学生公德心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1 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德心
每一公民都应该具备社会公德心,这是个人私德的集中汇聚,如果每个社会公民都有非常高的公德心,整个社会将会前进很大一步,这对个人发展来说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公德心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教导,也需要在生活大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要结合实际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在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公德心。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思品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为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教学计划,同时结合生活实际,第一节为《规则在哪里》,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你所了解的规则在哪里,这时学生就会积极踊跃的发言,如“交通规则”“班级规则”“学校规则”等。面对着众多答案,教师就要开始结合第二节内容《规则有什么用》,而后教师便开始询问学生,这些规则有什么用?如果我们不遵守会有什么后果呢?这时学生们又要开始思考,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而不遵守班级规则课堂学习将无法进行,而若都不遵循学校规则则整个上学秩序都会将会收到影响,因此无论是何种规则,只要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规则,我们都要遵循。同时教师在讲解时要告知学生,规则不仅仅是约束学生的,也是约束老师、约束所有人的,并不是因为谁身份地位高,就可以不遵守,否则规则也一样会失去作用,这是每个公民都必须做到的事情,以此来让学生们意识到规则并不因人而异,每个都要遵守。之后教师在进行第三节《我们给自己定规则》的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为自己制定一个规则,每个学生制定好规则后,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查阅审看,如有不当之处,加以改正。
2 结合生活实际、突出时代特征
思品教学要紧扣生活实际,突出时代特征,而不是局限于条条框框中,因为社会发展进步,很多事物都在改变,包括社会公德。虽然社会公德中很多内容都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实现方式定会随着社会发展有所不同,而且还有可能会添加新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时要始终具有时代气息,这样学生才容易产生共鸣,进而了解到遵循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接收各类社会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这无疑起到了开阔视野和增长知识的作用,但由于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其间良莠混杂,少年儿童思想单纯,认识肤浅,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辨别力,对各类信息往往不加取舍,可能对健康的信息持怀疑的态度,反过来却去追求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特别是受传统僵化的品德教育影响颇深的学生,由于不能辩证地认识客观世界,一旦将自己亲眼目睹到的社会“阴暗面”与从学校、老师那里所接受的教育联系起来,定会对其所接受的正面教育持怀疑态度甚至抵触情绪。这就要求德育教师不仅本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正确理解去影响学生,并且要有对各类社会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的能力。一方面将教材内容与改革开放的现实中生动的、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的好思想、好风格作为教育学生的素材有机集合起来,以有益于身心的信息去排斥不良思潮的侵蚀,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导学生的世界观。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充满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关键是要分清主流。
3 扩大教育空间、提升教学趣味性
德育学科的育人方法丰富多彩,说服教育法、榜样感召法、比较对照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如不加选择,不合理使用便会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效力。一味强制学生服从的教育,是难以激发学生感情,拨动学生心弦,产生满意的教育效果的。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也是如此,并不是一味的说教,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要在教学形式等多方面加以改革,提升教学趣味性,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逐渐形成社会公德心。
教育目标追求的核心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是其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在现代教育中,学生首先是作为生活着的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只有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中,其优良的个性的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不愉快的事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所抵制。”而且“凡是被受试者认为不愉快的事,总不如被他们认为愉快的事记得牢。”而传统僵化式的品德教学仅凭一间教室、一张嘴巴和一本薄薄的教材是难以达到理想的寓教于乐的效果的。
为此,教师要有灵活使用并驾驭教材的能力,通过把教材中典型的事理进行延伸和扩充,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发展德育内容,达到寓教于乐。实践证明,拓展德育教学的空间,沟通课内外、校内外,使课堂、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德育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小学思品教学对学生公德心培养有着非常积极有利的作用,只是需要教师善于利用,不能只是简单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该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公德内容进行讲解,这样既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德心,也利于培养优秀人才。当然小学思品教学至关重要,学校要加以重视,培养高水准的教师,为培养有社会公德心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荣秋.新课改下怎样上好小学品德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2]莫宇威.浅谈“新课程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的专业成长”[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3]赵星宇.让情感之花在品德课堂上悄然绽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关键词:情怀认同 自我认识 家庭观念 关爱友善 忠爱祖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53-0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肩负着为国家培育高级技术人才重任的主阵地,在这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中,我们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认知中,努力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有效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输送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一、应当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情怀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是在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价值观体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家国情怀的尊崇和传承,这种确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情怀滋养,也就是我们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当面向学生强势熏陶并大力培植的精髓。
“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这不仅是客观现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以血缘关系所凝结起来的血脉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精华元素的基础上,以深深尊重有着悠久传统的家国情怀的鲜明态度,以“简约而不简单”的表述,为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人进一步明确了个人价值准则、社会价值取向、国家价值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我们中国人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励,更加清醒感悟到自身应当具有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高职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亿万劳动大军中的中坚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通过高职教育所培养造就的人才就应当具有深厚的诚挚的家国情怀,就需要秉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并应当在认同和实践上达到高度的一致。
二、应当努力端正高职学生认真对待自我价值、朋友情谊、家庭观念、祖国情感的人生态度
在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在培养高职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然蕴含的家国情怀的基础上,高职学校要坚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专业知识结构、又是有血有肉、有担当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就会看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就会领会这里所昭示的工作思路。
(一)“正确认识自我”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工作迈步向前的基础
由于受到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组成结构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已经养成了备受别人呵护,事事几乎都能够被满足,忽略和淡漠奉献精神的心理感应,这就客观上形成了学生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然而这种情况是不利于在高职学生中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想使我们高职教育的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诚信仰者和坚定实践者,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就需要着重培养和教育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使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不能仅是一个单独存在的纯粹的个体,而应当是具有社会性的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一分子,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必须从每一个人的主动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做起,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奉献在先的精神,帮助学生们找准自身的社会定位,对每个学生倾注应尽的人文关怀。这样才会使学生在高职学校的学习阶段,不至于因为特“自我”而“摔跟头”,才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和谐的心理,奉献的精神尽快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摆正,将计较“小我”转变为奉献“大我”,在展现自我人格魅力的同时体现人生的应有价值。
(二)“强化家庭思维”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工作获取阔步前行的源泉
家庭是社会中的核心单元,是国家的基本细胞,每个家庭的牢固稳定影响着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定。应当说明的是,我们所提倡的“强化家庭思维”绝不是在狭隘的利益层面上,而是在血脉亲情上。为此我们需要以各个节点为依托,以具有实际内涵的丰富活动,帮助学生们在头脑中牢固树立尊老的道德观念。比如说,在强调新春佳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学生们要回家看看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到来之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将尊老美德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之中。使学生们在活动中有感动,在活动之后有所感悟。在坚持到养老院献爱心的传统型做法的同时,应当大力提倡开展写家书活动,让家书成为学生与长辈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并鼓励学生们互相展示自己的家书,让学生们在品读家书的同时既感受天伦之乐又感受友情之欢。
(三)“关爱友善态度”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工作获取跨越奋进的力量
要建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文明的国家,就需要公民之间形成有效的整体性合力,而形成合力的基础就是需要每一个人都能够拿出应有的诚意来,与自身周边的人员搞好团结,与各自的利益相关的人员开展好协作。所以,我们在学校的环境里,不仅应当积极鼓励学生之间建立起纯洁的友谊,更应当帮助学生们培养寻找合作伙伴的能力。为此,我们应当积极鼓励学生们自发开展社团活动,并应当启动一定的力量和激活应有的资源,帮助学生们把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学生们能够在多彩多姿的社团活动中淬炼自己的协调沟通能力,学会怎样与周边的人保持友好关系、开展密切的合作,让学生们明确关爱友善的态度就是自身发挥应有作用的“倍增器”。
(四)“忠爱祖国情感”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工作获取实效的精要
忠爱祖国本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传统性的优秀品德,亦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追求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灵魂性因素。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全过程中,来帮助学生坚定地树立忠爱祖国、奉献祖国的情感。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来增强学生内心的荣誉感,同时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来使这种情感能够外化于形,而且通过这样内外结合的变化演进,大力推动学生的成长进步。
在强调人才培养各要素修养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注重搞好四方面的整合,使这四个方面能够成为环环相扣的统一整体,来启动学生内心自我完善的动力,由此形成内外齐动的强劲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丽红.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对民族认同感的引领作用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06:42-44.
[2]杨红旗,罗永华.李桂琴高职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与途径探索[J].科学与财富,2014,10:63.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四德;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258-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贴近群众、落到实处。个人深深的爱国之情与实际结合并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良好的道德规范。按照十七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就是指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个人品德建设等“四德建设”。新时期我们要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情要从我做起、从细处着手,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相结合并渗透其中。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公德建设相结合
社会公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因为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也是社会文化程度的体现。对国家、社会而言,社会公德水平是其精神文明程度的综合检测指标;社会公德状况是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检测指标[1]。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明的个人举止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支撑。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其内容不尽相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也应与时俱进、结合实际、不断探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缺乏公德心等一些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甚至出现“小悦悦事件”、“公务员殴打父亲事件”、“搀扶门”等一些极端事件,使人们开始发现和反思事件背后存在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危机。这也是当今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因为社会公德是学做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为人之本。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关爱之心都没有,在一些看起来仅仅是一投手、一举步的生活小事上都不能自行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根本谈不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弘扬。
社会公德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和内在要求,爱国主义是社会公德的升华和根本动力。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和社会公德建设相结合,以构建良好的社会风尚为重要切入点和支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化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比如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活动,从基层抓起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以社区为依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例如,社区爱国卫生活动、爱国歌曲大家唱、爱国主义电影巡展、敬老爱幼活动;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邻里互助活动;依靠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城市管理、社区综合治理,推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在实践中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培养人们的关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这就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主观条件。所以,爱国本身就是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把它更好地与其他道德规范结合起来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也是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时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爱国主义教育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它不仅是道德体系中一个具有特色的分支,同时也是一个深刻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关键道德层面[2]。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爱国精神的重要标志。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也不是口头上的慷慨陈词,而是亿万民众立足本职、默默奉献,坚持不懈的伟大实践。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人们做好本职工作、服务群众、报效国家的重要保障。爱国主义需要在职业道德中彰显和传承;职业道德也需要爱国主义作引领和指导。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特点,正如列宁曾说的,建设新社会“绝对不可能靠零星奋发的英雄气概,而是需要广泛日常工作中表现的最长期、最顽强、最困难的英勇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挖掘这些平凡岗位上爱岗敬业的典范与楷模身上所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来鼓励引导大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开展先进典型的示范教育,在平凡岗位上选出一批职业道德楷模,学习和宣扬他们的时代精神和先进事迹,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要求,是推动职业道德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活教材,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和实践中,针对当前职工队伍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单位形式任务等方面的教育,组织职业道德专题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爱国主义在平凡岗位上得以内化和彰显。
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支撑与具体表现,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职业道德风尚。引导大家把爱国主义精神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爱国主义、履行社会责任。
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德育是首当其冲、重中之重的教育。因此,其他的教育教学,包括专业教学,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加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似乎与班主任变成了各司其职的两大阵营,让教学和思想教育少了本应该有的和谐统一。或者是教师教教师的,而学生自由散漫,毫无所获,更谈不上应用于生活实践。让教育生活化的唯一衡量标准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实质效果,正面的多还是负面的多。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感知精神、人性、人品等正能量的东西,中职学校的课堂才不会出现“一言堂”“众人皆睡师者独醒”的奇特风景。所以,笔者的园艺专业教学课堂融入了德育的元素。每一节课都有“花品、花性喻人”“知识小贴士”环节和“心性陶冶吧”“体验分享台”,让学生借助花草树木的相关传说,寓意君子形象、气节精神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善恶观,能明辨是非,品人性美丑,照出青春、阳光、正气的中职学生风骨。
二、在园艺专业教学中融入社会公德教育——品出生活中的恩与爱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校只有短短三年,即将踏入社会的紧迫感需要他们在校就能与社会适时接轨,树立社会公民的责任感,而其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是否具有社会公德心。因此,无论是德育还是专业教育教学,教师都应该有这份先见卓识和引导之责。所以,笔者在专业教学中,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公德教育、亲情感恩教育。如组织国花、省花、市花知识竞赛,祖国山水奇花异草一网搜,爱国主义重在行动专业教育教学专题,母亲节、父亲节感恩在行动(亲情、友情的催化剂),世界花语知多少等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园艺专业知识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怎么样去经营、珍惜、修补人际关系。学生通过领悟、感动,品出生活中的恩与爱,社会的和谐与美好能在他们的手中、眼中、思想中得到诠释和尊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的不仅是技能人才,也是未来能否造福于社会的道德守护者。
三、在园艺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秀出生活中的成功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