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理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41-01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塑造企业文化的同时,应努力塑造企业理财文化,以取得良好的理财效果。
1 企业理财文化的含义
企业理财文化不同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它侧重企业的整体力量,强调财务管理人本主义思想,把塑造新的价值观念放在首位。它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企业财务部门和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理财活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理财成果和理财精神成果的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个融合文化、经济的新概念。优秀理财文化是企业成功的保障。
企业理财文化是企业理财工作者创造出来的与理财工作有关的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理财使命、理财价值观、理财理念、理财精神、理财作风(行为规范)、理财队伍建设理念、理财管理准则、理财制度、民主理财方式等。理财文化是理财工作者的群体意识,是他们自觉理财、科学理财、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构建企业理财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服务,它不仅体现在财务管理意识上,而且体现在财务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上,因此,企业理财文化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
2 企业理财文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
(1)优秀的理财文化,可以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的整体力量。与传统的财务管理相比,它偏重于企业群体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在企业内形成一种不达目的势不休,为了目标积极奋取的精神和信念,给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和优化员工当家理财的精神素质,培养优秀的理财能手。
(2)优秀的理财文化可以全方位地研究企业的理财情况,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全体职工的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职工树立当家理财的主人翁思想、使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个人融合到集体的理财活动中去。
(3)优秀的企业理财文化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地区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它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3 塑造企业理财文化必须做好的几个方面
3.1 塑造企业理财文化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目标原则;二是价值观念原则;三是参与原则;四是成效原则;五是公正原则;六是一体原则。
3.2 要加大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
让企业理财的主要原则、基本方法等由目前关门理财转变为开门理财,让广大职工都能了解并掌握,并将企业理财文化系列活动纳入到各部门全年工作中去,并结合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各自改进目标及具体措施,为企业目标最大化做好服务。
3.3 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构建企业理财文化的重要保证
为发挥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理财活动的积极性,规范财务人员的理财行为,在企业理财文化的塑造中,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必要的,要对积极参与企业财务管理,为企业理财活动献计献策的员工给予必要的奖励和鼓励,树立企业自己的理财能手和标兵,努力营造一种人人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同时应进一步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通过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内部控制等措施和手段,约束财务人员的行为,促使企业财务人员在理财活动中能规范、公正地理财。
一个好的企业,必定有一套完整的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它是在企业创建与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完善的,它凝聚了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共同的心血。但制度只对守制度的人有效,对不守规则的人就显得苍白无力。理财文化着眼于理财工作者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理财文化建设应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坚持民主理财思想,引导员工理解理财思想、认同理财文化、支持理财工作。
世界上长寿企业很多,到2004年为止,西门子158岁,杜邦202岁,同仁堂335岁,日本住友401岁……壳牌石油公司战略顾问顾亚齐在对这些长寿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后总结出4条秘诀:财务稳健,宽容,凝聚力,对环境的敏感。财务稳健意味着企业经营活动充满理性,决策者头脑冷静,作风稳健,注重科学,尊重规律,反对冲动和冒险――这是优秀理财文化的生动写照。
4 结语
企业理财文化的核心是理财价值观念,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信念。在企业理财文化的塑造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负责制定理财文化建设的总体方案,负责方案的实施工作,并且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一旦您所在的企业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又科学合理的理财文化,企业理财工作的成效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您所在的企业也将为您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而永远铭记您。
参考文献
[1]顾红.攀钢企业文化探讨[D].四川大学,2002.
关键词:中小企业;理财;风险意识
中小企业是相比所处行业的大企业人员,在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但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中小企业理财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方式单一。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如规模小、注册资本少、资金缺乏。特别是经济危机下,中小企业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即使有支持,也存在着执行力不够或者打折的情况。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贷款,而作为银行,明显存在嫌贫爱富,银行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抵押,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难,中小企业的信誉不高,借贷成本高。另外,资金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的起点,没有或者缺乏资金,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第二,中小企业的理财人员素质偏低,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重视理财,或者选择自家亲戚来管理账务,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缺乏专门化、系统化的理财知识教育,人员的素质可能刚刚好要为日常的核算工作,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理财。即使个别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注意到理财的重要,但是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理财的职能由会计人员或企业主管人员兼职,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不能够发挥理财的作用。
第三,管理基础薄弱,内部的控制不严格。由于中小企业家族气息严重,很多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于一身,企业在主要的决策和经营管理工作又是当家人拍板。但相当多的经营者缺乏财务知识,随意性决策,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表现在对现金管理不规范,使资金要么不能够发挥作用要么流动资金不足;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应收账款周转缓慢,甚至成为呆账;固定资产大量闲置,不能够发挥作用;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存货大量积压,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畅。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够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导致企业在高风险区运行。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也存在着执行力的问题。
第四,缺乏风险意识,盲目投资。投资风险的淡薄,表现在财务人员和经营者的身上。财务人员由于自身的能力限制,把自己的职责定位在算好账、报账上,按照领导的意志办事,重视物的管理,主观上缺乏风险意识。而经营者,家长意识严重,投资目标的短期性和投资的盲目性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在投资项目上没有考虑到自身规模,片面追求所谓“热门”产业,为了做大做强,采用“高负债,高成长”的策略,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如节能减排等政策,造成企业的负债率不断升高,企业面临着支付危机,甚至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形成了复杂的担保和债务链。这样,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费用不断增加,支付能力日渐减弱,这样会导致企业资金链过紧或者出现断裂。
二、解决中小企业理财存在问题的措施
第一,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提高信誉。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在社会上的信誉度差,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即使有,也存在执行力问题),担保机构不愿意承担责任。因此,中小企业应该从小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踏踏实实,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自身的信誉度,积极跟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联系沟通,按章纳税、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做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遵守信用。也可以建立中小企业联谊机构,形成中小企业的统一战线来保证资金的组织,以获得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任和支持,更大的拓宽融资渠道。条件具备的,可以上中小板快上市融资。
第二,加强财务人才的培养,提高素质。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去政治、经济的形势相配套的,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保证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因此,中小企业应该不断加强财务人员的培养,采取脱产、进修、继续教育等形式,保证财务人员知识的更新,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同时,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意识、创新意思,努力做到诚信务实、严谨高效,爱岗敬业。
第三,建立预警机制,识别和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资金运动中所面临的风险,包涵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等。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行业的性质及企业内外环境,剖析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流动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找出可能对企业造成威胁的各种风险要素。为了防范财务危机,企业必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估算,将可能产生的风险信号向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组织进行即使有效的反馈,以促使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应对财务危机,避免或减少财务危机所带给中小企业的伤害。建立长期财务识别预警机制,包括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现金流量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注重企业的资金需求预测,为了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财务危机,企业每扩大经营范围时都应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估算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率,执行现金预算和财务风险预警控制,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第四,强化经营者风险意思和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须强化风险意识和理财观念,树立专业化经营观念、规避多元化投资风险,集中众人的智慧,集中有限的资源,努力做实、做强。
第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科学决策。要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特别是加强内部审计,并结合社会审计,实现内审和社会审计监督,保证企业在良好的机制下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及防范[J].商业会计,2010(3).
2、杨朝均.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0(1).
3、孙欣峤.论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J].财经界,2010(8).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企业分拆的基本原理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指出在充分发挥企业分拆的各种优势的同时,应控制和防范其中的风险。
一、企业分拆的基本原理
一般而言,对于企业资源的整合,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使企业资产规模扩张,其手段是收购和兼并;二是使企业资产规模收缩,其手段是资产剥离。企业资产剥离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资产的出售(sell—off)即出售剥离资产的所有权以收回现金;另一种是分拆(spins—off)。所谓分拆是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地分配给母公司现有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从母公司中分离出去使其成为独立法律地位的会计实体。
(一)投资者“主业突出”偏好学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全球企业界盛行多元化发展思路,认为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更多地占领市场,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但实践表明,这种思路是行不通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非本行业的业务领域缺乏经验,盲目扩张的结果是原有的主营业务优势也不复存在,整个企业集团的盈利能力受到拖累。作为认真研究和反思的结果,许多企业有计划地放弃了一些与本行业联系不甚紧密、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缺乏成长潜力的业务和资产,收缩业务战线,培植主导产业和关联度强的产品群,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在采取上述措施,使主营业务再度突出后,其股票就会得到投资者的追捧,反映出投资者对其“主营业务突出”的强烈偏好。
(二)管理效率学说企业特别是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普遍存在着资产总量(企业规模)及资产结构(业务多元化)扩张的内在冲动。管理效率学说表明,当资产总量扩张和多元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存在着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临界点,并将产生一定的负协同效应。分拆则可以消除企业盲目追求做大所造成的弊端。它通过对母公司和子公司业务的重新定位,在确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可以使它们更加集中于自身的优势项目或产业,有利于增强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三)选择权学说认为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是投资者的一种选择权。企业分拆后,股东拥有了两种选择权,而且只对两个企业各自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分拆后形成的两个企业之间也不存在连带责任关系,投资风险降低,投资价值就随之提高。企业分拆增加了资本市场的投资品种,而分拆后的两企业拥有不同的财务政策与投资机会,可以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资者。两企业采用不同的分红比例、留存收益比例或提供不同的资本收益平台,使投资者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四)债权人的潜在损失学说认为分拆企业的股东财富的增加来源于该企业债权人的隐性或潜在损失。企业分拆减少了债权的资产保证,由此导致的债权风险上升相应减少了债权的经济价值,而企业股东却因此受益。正因如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许多债权人都会与企业或股东订立有关股利分配或资产处置(包括企业分拆)等方面的限制性合约,以尽可能维护其自身经济利益。
上述学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揭示出企业分拆得以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有意义的是,这些研究成果与西方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在“规模经济”、“速度经济”方面的论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指出,新经济时代是“速度经济”代替“规模经济”的时代,在追求速度经济的条件下,规模小而灵活、专业能力强大的公司要比传统的巨型公司拥有更多的比较竞争优势。钱德勒的论断也表明在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大公司分拆也是其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寻求新的发展途径的有益选择。
二、企业分拆模式的应用前景预期
(一)企业分拆的市场需求2000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北京同仁堂科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企业板正式挂牌交易,成为当时我国上市公司中完成分拆子公司上市的第一家,堪称中国大陆企业成功运作企业分拆模式的经典案例。人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走上企业分拆之路,企业分拆带来的诸多利益或优势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推崇,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之初为了加快证券市场的发展,扩大证券市场规模,提高公司上市的筹资力度,政府鼓励一些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制和上市时,采取将整个企业改组上市,甚至将多个公司组合成一个集团来上市的操作方式。这些整体上市的公司虽然在上市之初可以募集更多的资金但却损害了这些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如不良资产多,公司人员多,负担重;总资产大净资产小,负债比率高,净资产收益率低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等。部分上市公司因其子公司经营不善或投资失误影响其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从而使上市公司丧失配股权和进一步进行资本经营的能力。上述选择“整体上市”模式上市的老上市公司将构成对企业分拆模式的主力需求,因为这些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时应用分拆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分拆的方法有两种:其一,部分中小型上市公司,可将其目前存量资产根据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的需要,进行全面调整和重新组合,将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目标的优质或潜在优质资产留在上市公司,而将那些影响企业发展、拖企业后腿的劣质资产或剥离或与优质资产置换,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增强上市公司的发展后劲,为最终恢复上市公司的融资权创造条件;其二,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可将其下属效益好、有成长性的子公司或某项业务、资产独立出来另行招股上市,让优质资产免遭原公司的拖累而丧失扩张能力。这样,在原公司效益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可通过单独上市的子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来投资原公司难以筹资但效益较好的项目,并通过子公司的反向投入来刺激并改造原公司的经营,达到调整原公司的资产存量,进而使原公司与子公司齐驱并驾、共同发展。此外,一些上市公司拥有良好的项目,但项目尚处在在建时期或初创期,为保持该项目的持续发展仍需不断投人巨额资金。若公司资金匮乏就会影响该项目的建成;若该项目成本太高,靠目前利润水平难以消化而又影响上市公司的整体效益和投资者信心,如果因此而影响该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并使其最终丧失配股资格,则对上市公司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公司资金的紧缺和导致公司经营效益的下降,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企业分拆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这类公司可将该项目分拆出去,改组为上市公司,独立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不再依赖母公司的资金输入,待日后项目进入成熟期具有稳定利润回报之时再予回购。
(二)企业分拆的价值分析企业分拆能产生较多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分拆上市将成为上市公司新的融资渠道。分拆上市的首要价值在于其对融资渠道的拓宽功能。由于分拆上市具有“一种资产,两次使用”的效果,因而它将被许多上市公司用于再融资的工具。当上市公司的股本总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其资本运作能力、股本扩张能力都会受到较大限制,而分拆可以为其腾出空间。首先,上市公司将某些资产或子公司独立出来,进行上市,优质资产 可以不受整个上市公司的拖累而丧失扩张能力。其次,分拆后上市公司将比较优质的资产逐步转移到分拆上市的子公司中去,并进行再生改造,合法规避管理层对配股提出的业绩和数量限制:分拆后上市公司可以比较灵活地进行资产重组和利润分配,并在条件成熟时,将分拆出来的子公司出售变现或进行上市融资。
(2)企业分拆有利于提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一般情况下市场并不总是能够准确地反映和评价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特别是一些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其业务范围常常涉及广泛的领域,使得潜在投资者或证券分析人士对其繁杂的业务无法做到正确判断和理解,并因此低估其股票的市场价值。企业分拆后有关子公司的持续披露信息可能会对子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正面影响;而且其作为一个独立于母公司的经济实体,也更容易得到客观的业绩评估。企业分拆带来的全部收益大约等于被分拆出来的子公司的价值和剥离出的资产价值。母公司的价值经过重组后实际上并未改变,而子公司却具有了新的市场价值。
(3)企业分拆可以弥补并购策略失误或成为并购策略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乃至全球的企业并购热潮中,有关并购的成功案例不计其数。不少企业由此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将竞争对手变为战略同盟,但也有许多不明智的并购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虽然被并购企业具有盈利机会,但并购企业可能由于管理原因或实力不济,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将其分拆出售给其他有能力有效发掘该盈利能力的公司,无论对卖方还是买方,可能都是明智的。另外,分拆往往还是企业并购一揽子计划的组成部分。许多资产出售等分拆计划,早在并购计划付诸实施前就已经纳入收购方的一揽子计划中。因此,从并购企业的角度,被收购企业中总有部分资产是不适应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甚至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亏损。在某些收购活动中,将被收购企业进行分拆出售资产变现成为继续进行并购活动的资金来源。
(4)企业分拆使企业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紧密结合。目前困绕我国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有效地对企业管理层进行激励,使其利益与股东保持一致,进而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近年来采取的公司股份、股票期权以及与股票价值相关的业绩奖励等措施来激励企业管理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方法在驱动和激励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时效果则并不明显。因为在一个多部门企业或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中,基于整个企业价值之上的股权或期权激励措施实际上并不与处于分支机构内的管理人员的决策或业绩密切相关,导致对这些管理人员激励的弱化;另一方面,由于分支机构管理人员和企业核心管理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经营偏好的差异,可能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及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的操作偏差。如果此时进行企业分拆,将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独立出来的,使其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接受资本市场的审视与考验,让子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报酬计划与公开交易的股票的市场表现联系在一起,强化子公司的激励机制,从而使分拆出去的子公司的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与其直接从事的活动及其效益联系起来,降低成本,形成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
(5)企业分拆是企业摆脱监管束缚实现管理创新的手段。企业生存于政府和市场所构成的经营环境之中。政府对企业的管制伴随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直接诱因。因为政府管制实际上对企业的一种成本附加,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必然要摆脱这种局面,通过创新来规避政府管制。企业分拆为此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一个企业里,如果子公司从事受管制行业的经营,而公司从事不受管制行业的经营,则一方面母公司常常会受到管制性的检查的连累,另一方面如果管制当局在评级时以母公司的利润(充分竞争背景下利润率水平较低)为依据,受管制的子公司可能会因与母公司的联系而处于不利地位。
(6)企业分拆是企业退出投资的重要通道。由于分拆上市往往伴随着控股权的稀释,因此它将被一些企业用于逐步退出非核心业务的重要通道。在通过资产拍卖或协议转让等方式退出有关业务的情况下,业务单位的价值往往被低估,有时甚至低于其净资产价值。而分拆上市则可使企业通过股权出让以市场认可的价值来套现,而且由于上市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企业更可在退出的时间上抢得先机。
三、企业分拆的风险与控制
(一)企业分拆应以企业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企业分拆无论具有何种重要的职能和意义,在本质上只是一种资产经营的手段,是企业走向市场规范化经营的开端。企业只有切实搞好经营,并致力于提高经营绩效,才能为市场或投资者所接受,企业分拆的价值方能得以体现。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虽然可以通过分拆以股权为纽带达到以少量资产控制大量资产的目的,但它同样对企业的债务产生放大效应,即使母公司的名义负债可能很低,但如果分拆子公司负债较高,母公司的实际债务也可能放大到奇高的地步。若企业只希望通过分拆上市重施“圈钱”之计,而不顾负债的控制及分拆后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最终可能适得其反。广东粤海企业集团的兴衰历史为此提供了佐证。该集团曾因分拆制革、啤酒等业务上市积聚了大量资金而实力大增;更因一时之利及疏于管理而债台高筑、难以为继。
(二)企业分拆应以不动摇母公司的经济实力为前提 企业分拆对母公司而言是一种资产收缩策略,它无疑会影响到母公司的业绩;对于资产规模和业绩一般的公司来讲,这种影响就更大,甚至会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分拆上市固然可给母公司带来超额投资收益,但由于监管当局对发起人出售股份通常有严格的规定(即股份锁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收益也只能是帐面收益、“纸上富贵”。为了避免分拆对母公司经济实力的根本削弱,国际市场一般都对上市公司分拆前母公司的盈利能力给予严格的限定。根据现行规定,母公司须使上市审核委员会确信在新公司上市后,母公司保留有足够的业务运作及相关价值的资产,以支持母公司分拆后持续的上市地位。
(三)企业分拆应以市盈率厦现金流量为考核重心企业分拆除了基于剥离或逐步退出非核心业务的战略考虑之外,其出发点在于确保在可预见的一个时期内分拆业务的市盈率应高于母公司。如果低于母公司的市盈率,分拆上市不仅无法获得超额收益.而且还势必造成巨额亏损。另一方面,企业分拆后如何保持母公司与子公司现金流量的平衡,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分拆上市的一些案例中,“母贫子贵”或“母贵子贫”等母子公司现金流量不平衡的情况时发生。一部分公司视分拆为“圈钱”工具,使分拆后的子公司难以得到正常发展;另一部分公司由于将处于发展或成长期的资产单位分拆出去后,为避免公司控制权转移而不断投入大量的现金或优质资产,结果导致“母贫子贵”。因此,对于分拆过程中市盈率和现金流量状况的考察,将成为企业分拆运筹与策划领域的一项核心内容。
(四)企业分拆应充分考虑股权稀释带来的外来威胁企业分拆上市几乎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股权稀释,那些原本可由母公司完全控制的业务单位在分拆成为上市公司后将导致控制权的分散,客观上造成外来企业对其收购的可能性大幅增加。此时,如果公司分拆这些业务单位并不是基于退出投资的顾虑,也不是仅以“圈钱”为目的,而是视其为公司未来持续性发展的基本战略。那么,公司管理层就应当早做防范,避免收购。这对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机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企业不能在其资产经营方式创新之时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和经营机制转换,那么,企业分拆就是顾此失彼、后患无穷。
参考文献:
[1]徐凌峰:《企业分拆上市的意义及监管》,《证券日报》2001年7月18日。
[2]jacques r.bughin:《分拆与整合的均衡》,《it经理世界》2001年8月27日。
[3]陈峥嵘、张宗:《分拆的现实选择》,《资本市场》2001年6月5日。
[4]扬兴君:《从收购兼并到分拆上市》,《中国证券报》2000年10月28日。
[5]曹凤岐:《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6]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成本控制”是从现代财务管理中引申、深化出来的,是把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全方位地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去,既包括产品成本,也包括人力成本等。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成本控制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追求最大利润,只有“开源”和“节流”两条途径。所谓“开源”,就是要想方设法增加收入,从市场需求出发制订企业营销策略和营销计划,再通过营销引导生产,去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达到企业扩大市场占有额,增加收入的目标。而所谓“节流”,就是成本控制,降低成本费用。“成本最低化、收入最大化”构成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成本控制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
一决策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决策是企业管理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决策的成本容易被人忽视。例如某种原材料经分析价格有可能上涨较多,假设本月价格为2000元/吨,下月为2500元/吨,本月多购买1000吨,这1000吨的差价为500000元,扣除仓库、资金投入费用,这就是决策赢的利。如果失去了机遇,没有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不仅不能盈利,反而要亏损。同样的道理,如果物价呈上涨趋势,跟销售客户签订合同时,数量不宜过大,否则企业就会亏本经营,严重时可能为企业埋下破产的因素。
一个企业的选址的决策也很重要,假如一个企业需要一百名生产工人,企业厂址设在深圳,一个工人工资大概1200元/月,而厂址设在香港,一个工人工资大概要8000元/月,那么每年工人工资支出这部分就节省了(8000-1200)×100×12=816万,也就是说在选厂址这个决策上选择不同的厂址能决定企业每年能否多盈利816万元。
企业高层领导如果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就为企业赢利奠定了良好基础。因而作决策时不但要有长远而准确的眼光,而且要果断而且要慎重。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因此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在考虑投资决策时,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现,要做好以下四点:
第一,自觉遵守经济规律。许多企业做出过失误的投资决策,其中一个很大的失误原因是没有从经济规律本身去决策,很多企业的投资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投资,主要是从“政治”出发、根据“人际关系”等因素轻率地做出投资决策。例如一个国有企业听命于某位上级首长的“暗示”,给上级首长儿子的一个公司投资300万元,这种投资的结果可想而知。这种非经济行为的投资行为不仅容易滋生腐败行为,而且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的会拖垮企业。这一种投资方式在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误中占了40%左右。另一种投资决策失误是投资决策者素质差,企业决策机制不健全,,独断专行,自己不懂装懂做出的决策。这种投资方式在投资决策失误中约占50%。
第二,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国际惯例办事,依法办事。投资决策要有科学的管理程序。投资决策是一个过程,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否则不能轻易投资。特别是对外投资,即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或者以股票、证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一定要按国际惯例办事。对投资方的资信、财力等诸多方面要有可靠的证明,合同要严格把关,要符合有关法律手续,切不可留有隐患。
第三,严格按投资管理程序办理,做到投资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不同种类的投资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而有不同的管理程序,需经不同的部门审批,例如:有的投资,总经理个人可以做出决策,有的投资需经董事会批准,而有的投资则需上级部门审批。投资管理程序的设置有利于企业减少投资决策失误,降低投资决策成本。
第四,做好成本控制,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投资的目的是要有效益,要赚钱,因此必须实行投资成本控制。进行投资成本控制,要有风险意识,尽力规避风险;投资要有效益,还得及时回收,以确保投资成功。
二资金成本控制
资金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这是企业管理者的共识。目前,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一是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资金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没有钱就找财务部门要,平常不注意企业效益,不注意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不注意财务风险,不积极组织货款回笼。等到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就想方设法去银行贷款,这时就不顾资金成本了。二是盲目投资,不顾量力而行的理财原则。这种企业往往竭泽而渔,缺乏长远考虑,战略规划,片面强调做大规模,增加投资,而置自身的经济实力与融资能力于不顾。最后必然是不堪重负,资源枯竭,资金周转不灵。三是不讲信用。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中比较普遍。这种企业往往想尽办法向银行贷款,不管企业是否真正需要资金周转,得到资金后就挥霍浪费。四是资金入不敷出,存在资金缺口。五是资金被挪用、被挤占。六是叫人头疼的“三角债”。
纵观以上种种行为,分析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缺乏财务管理的基本战略和原则,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资金。好的企业管理者,要明确企业理财原则,维护企业信用。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运转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次要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第三必须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形成新的“三角债”。为此资金使用要“四个到位”:一是材料费按要求分配到位,不得挪用挤占;二是员工的工资按施工定额兑现到位发放;三是国家的税收按税法预留到位使用,不得违规;四是管理费要按规定分解到位使用,不得拖欠。
总之,资金管理不仅要保证资金供应正常,还要狠抓资金成本控制,努力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为此,企业财务管理者要注意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制定融资策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必要的生产经营以及投资活动筹措充足的低成本的资金。
三人力成本的控制
在企业经营中,人是最有创造力、最活跃的因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会为企业创造巨大的财富;相反,如果人力资源管理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如何将人力成本控制在合适之处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消除企业过剩人员
如果企业内存在过剩人员,每个人承担的工作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这样不但人的能力根本没有机会充分发挥,而且会降低企业的效率,长此以往,形成一种低效率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产生对企业是致命的。过剩人员造成的人事费用的浪费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二)让员工的能力充分得到发挥
根据马斯洛原理,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得到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若要使员工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针对其不同层次的需要,投其所需、所好。
1.物资激励。物质激励是让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最基本策略,它的原理在于将员工的收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基本工资,另一部分为奖金,其中奖金是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按企业本月的净利提成来分配给员工。一些大型企业还可采用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来对高层领导进行激励和约束。
2.精神激励。人除了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必须遵循三大原则:第一,委之以责,授之以权。第二,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第三,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企业必须做到识才、容才、重才,给员工提供适合他实现自我的平台,作到人尽其才。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尽力工作,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打拼,才会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四财务监督成本控制功能
企业理财又称为公司理财,从广义的角度讲,就是对企业的资产进行配置的过程;狭义地讲,企业理财就是要最大效能地利用闲置资金,提升资金的总体收益率,通过经营实践活动发挥很大的功能。具体体现为:研究企业的理财情况,可以对企业整体的理财目标起导向作用,可以减少理财中的内耗,增强企业凝聚力,也可以强化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全体职工在处理各种经济问题时的自觉管理意识,激发员工的热情。通过企业理财文化的传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进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规划企业的理财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通过制订企业的理财计划,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资金运行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制订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财务调控目标,找出达成的方式和具体的实施步骤;通过企业财务策略的制定,可以有效的协调企业与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通过资本的可持续有效的增值,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形成规模经济,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得各利益主体都能从中得到实惠。
二、我国中小企业理财的理财策略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背景
近几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根据资料显示,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伴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关注中小企业、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的作用表现在多方面:第一、中小企业能够有效的、经常地利用地方性的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发展很不均衡,适合于中小企业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有很多。即使在大都市,贴近百姓生活、为都市居民消费与工商业服务的许多经济事业与项目,都具有浓重的地方化和社区化特色。这些活动很难由少数大企业做好,也很难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也正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用武之地。第二、中小企业能吸收众多劳动力就业。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也因此可以比大企业吸收更多的就业人员,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矫正现行的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的偏差,进而形成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地位。第三、中小企业能够在技术进步中发挥重大作用。据统计,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在数量上、品种上都有目共睹。如个人电脑、光扫描器、录音机、速冻食品等都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第四、中小企业在制度创新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体制改革中,中小企业因其改革成本较低,可以率先进行各种改革尝试,为更大规模的改革提供经验。
(二)我国中小企业理财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困扰着其发展。由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现有的企业外部环境所决定,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发行股票上市的机会;若发行企业债券筹资,因发行额度小也难以获准;商业银行也因信用风险较高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有限,所有这些因素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的障碍。此外,由于市场竞争的异常激烈以及自身的弱点,有一部分中小企业难以将所筹集的“宝贵”资金加以有效的使用,就更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第一、公司治理不完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一个通病就是注重会计核算,却忽视财务管理,将财务管理的理财工作变成了核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处于次要地位,使财务部门的职能仅仅停留在对经济业务的事后反映和核算上,将企业资金管理仅仅理解为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至于有效地调度资金,运筹资金,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等内容却未真正纳入其职责范围。第二、市场地位不清晰,缺乏战略计划。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经营必不可缺少的原动力,也是企业经营赖以依存的物质基础。资金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实力。因此,有些企业把理财的重点放在千方百计地筹资上,总认为只要有了资金,企业经营就会如鱼得水。殊不知,很多企业的资金总量并不缺乏,缺乏的是营运资金以及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的能力。随着资金的不断筹集,将必然会导致优质资产减少,劣质资产增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变现能力不强。究竟一个企业应置存多少现金,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在现金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之间做出最佳选择。第三、企业普遍偏好追求利润。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具有利润追求偏好,将利润视为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然而,人们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却忽视了它所带来的负作用,即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容易导致财务数据失真等等。第四、产品创新能力、开发能力不强、财务管理人才储备不足。改革开放以后,外国的产品、资金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断涌入不仅对我国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还对我国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理念产生巨大挑战,理财中的误区逐步显露出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理财方法,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知识,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财观念和科学的理财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准确地实施和运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理财策略
在金融市场开放以后,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将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理财业务就必须服务并且服从于自己的市场定位,坚持自己的理财策略:第一、开展资本存量管理。资本存量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现有资本得以充分利用,潜在经济效益得以充分挖掘。开展资本存量管理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资金利用率低下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针对企业资源存量没有充分利用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资金的潜在经济效益。第二、进行资本增量管理。对于一个持续经营发展的企业,资本增量管理的主要目的,一是优化企业经济规模,取得最大规模的经济效益;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要实现上述目标,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的管理:一是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界定合理的企业规模。二是技术进步管理,搞好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技术推广。三是企业筹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调整并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四是企业投资管理,摘好财务预测,选择科学的财务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第三、加强资本配置管理。资本配置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从资本资源配置看,提高资本配置经济效益就是要解决:一是一定量的资本如何在不同产品或不同用途之间进行配置,使投资收益率最大,如多项目组合投资决策等;二是生产一种产品如何优化配置各种资本资源的结构,使成本最低,如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结构优化,固定资产内部结构优化等。第四、注重资本收益管理。从广义的角度看,资本收益管理应包括资本收益过程的管理、资本收益业绩的管理和资本收益分配的管理。资本经营从一个周期来看,往往始于筹资活动,终于收益分配活动;从持续经营的角度看,资本收益分配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因此,资本收益管理是资本经营的重要环节,理应注重资本收益管理。
三、中小企业理财的前景展望
根据上述分析,找出中小企业理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条文主要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乡镇企业法》,缺乏统一的立法标准和行为规范。在金融信贷方面更是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保护法规。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政策和金融支持。敦促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有关中小企业贷款的法律或规定,加快进行中小企业信贷制度的立法工作。
(二)提高中小企业整体形象,改善其自身融资条件
中小企业一方面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促进中小企业改革,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律实体。另一方面要强化内部管理。培养一批懂管理、善经营、会创新的优秀中小企业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推行科学管理和规范化管理。最后要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誉,改善其融资环境。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增强重合同、守信用的自我约束意识,通过与银行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和稳定的关系,增强银行对其贷款的信心,以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