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深秋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例将“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不改变原词意境。
答题分析:
1. 还原情境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共才七个字,乍一看,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其实,要求扩写的诗词名句一般都出自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课本,题目本身已经给了同学们解题的隐性已知条件――诗句的情境因素。
做题时首先应该还原诗句的情境,通过回忆全诗或全词弄清该情境包含的三项内容: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就可以确定解题的切入点,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扩写了。
此外,还原情境还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比如,有的同学把“杨柳岸”扩写得春光旖旎、春意盎然,如果在还原情境时,想到词中写的是深秋清晨的景物,就能避免这样的失误了。
本题在还原情境后可得出如下结果:时间――深秋清晨;地点――某个泊船的渡口;人物――离别情人的“愁人”。
2. 构设画境
古诗词中的很多名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等都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杨柳岸,晓风残月”虽仅七字,但七字中包含一近一远两个画面,极有层次,且符合情理。作者由近及远,先描摹岸边“杨柳”,后绘写天际“残月”,完全符合人视物的顺序及习惯。
扩写时,应充分尊重作者的构设,将画面一个个有序展开,突出景物描写的顺序感、方位感、画面感。依据作者思路来布设写景的顺序和画面,不仅可以减少答题构思的时间,而且能使答题更准确更到位。
3. 表现意境
古诗词非常强调意境。要使诗歌有意境,就要在诗中的景物描写中融入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感情。而扩写题往往都有“不得改变原诗(词)意境”的要求,因而首先要体会原诗所蕴涵的感情,然后将这种感情融入扩写中。原诗感情为悲;扩写文字感情即定调为悲;原诗感情为喜,扩写即定调为喜,二者绝对不能冲突、矛盾。
对例题,同学们应该细心体会“残”字所蕴涵的丰富情感,挖掘出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愫,并在扩写中表现出来。
福君是我的朋友,他为人的真诚与朴实,一直为我所欣赏。当读到诗集《母亲》中的朴素诗行,想像着他诗中生动描绘的母亲形象,便不难理解在诗人刘福君身上,正是传承了炎黄子孙的传统文化基因:敬老爱幼,诚信善良。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刘福君的为人与为文。因此,读刘福君的诗清新自然、情真意切,充分展现了诗歌的真善美品质。
品味福君的的诗,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真”。所谓“真”,就是诗人的情感真实、朴素,不掺杂一丁点儿的虚假和杂质。在诗人笔下,母亲的形象,是那么的真实、纯朴:“母亲/无论手头的活儿多忙/不看新闻联播/也要把天气预报/盯着看完/她只关心儿女们身边的天气。”这是一位多么普通而又慈祥的母亲啊,就像天下所有儿女们的母亲一样的可亲可敬,而诗人也有了发自肺腑的赞叹:“母亲啊/我们活在你的天气里/有太阳是好天气/有风有雨也是好天气”,诗人的赞叹同样表达了天下儿女们共有的心声,这就是“真”。对于诗人而言,一个“真”字好比内功,只有真情才能具有穿透人心的感染力。
读福君的诗,印象之二,即是“善”。所谓“善”,就是诗人对于世界所呈现出来的良心。在福君的诗中,母亲对于生命的尊重,传达着诗人的良心。诗人这样写到母亲,“一条青虫爬在豆角上/她小心地捏起来/弯着老腰把她轻轻放在地上/看它/欢快地爬向大地的深处”(《母亲的上午》)。是的,在母亲的眼里,没有什么不是生命。母亲对于一条青虫的生命都如此敬畏,那么对于活着的人便可想而知了。诗人还写到,母亲曾说“欺负刘肝儿这样老实的人有罪”,“母亲的话至今我还记得/尽管刘肝儿早已不在人世”(《欺负刘肝儿这样老实的人有罪》),母亲的善良还表现在众多方面,她一生做着好事,她让王保庆生前吃了五顿饺子,甚至将母鸡“豹”入土为安……诗人对于母亲的描写,如道德教化之传承,不仅仅是生活中母亲的善,也是诗之善,是诗人捧给世界的一颗温暖的良心。
读诗集《母亲》,同样感受到诗意之美。“对面的山崖/住着山桃花/山桃花的对面/住着妈妈”,这样纯净的语言与意境,带给读者的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而“山桃花淡去/留下种子/妈妈老了/留下我们”,这样的诗句自然天成,而且引起读者沉甸甸的诗思。还有许多诗句,如“是谁在母亲的t望之中/如同灯火t望群星”(《t望的母亲》),如“母亲的目光在梦之外/是来自大地的永远的仰望”(《母亲的目光》),又如“母亲的思念写在脸上/走一个儿女多一条皱纹”(《秋天母亲》),都是具有诗意的描写与发现,应当说,福君的诗篇篇好读,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本真。对于刘福君而言,他的真情是美的,他的善良是美的,他诗中的母亲形象是美的,他诗意的语言是美的,他的诗意发现与创造更是美中之美。
桂州腊夜
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①赊:长、远。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尽”“仍”“赊”的表达效果。
(2)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3)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在人物活动和景物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经华阴
崔 颢
岧峣①太华②俯成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畸③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①岧峣:高峻、高耸的样子。②太华:华山。③畴: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1)诗歌前两联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特点?
(2)颈联“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畴平”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解析。
(3)诗歌的尾联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秋
杜 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1)诗歌的首联是如何照应题目中的“新”这个词进而描写景物的?
(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替换为“处处”“家家”?为什么?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1)诗歌的第一句“满船明月浸虚空”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2)诗歌的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参考答案:1.(1)“尽”,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赊”、“尽”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仍”,表现出诗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2)①以动衬静。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下句虚写。③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3)该诗描写了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表现了诗人长夜难眠、悲凉落寞的心境。
2.(1)首联描写远景。上句是总写,表现出华山的高峻;下句是分写,以三峰作为典型,照应上句的“岧峣”。颔联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是近景。两联诗句远近结合,表现华山的高峻、三峰的巧夺天工、武帝祠的烟云聚散、仙人掌山的青绿。(2)“枕”、“连”二字。“枕”,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河水环绕秦关的景象,表现出景色的阔大、雄奇;“连”,表现出到京城路途的平直。(3)尾联用“名利客”和“学长生”作对比,通过写诗人劝慰路旁追求名利的人不如学习长生不老术来表现他对名利的淡泊。
3.(1)诗歌首联上句描写了夏日的火云(红色的云彩),表明盛夏的威力还没有过去,傍晚的云峰还在变换着各种形态;下句写有凉意的风、一片落叶,表明已经到了秋天。首联紧紧围绕“新”字选取景色,写云表明是刚刚过了夏天,写风表明已经进入秋天。(2)不能。诗歌描写的是初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谁家”,有几家,意思是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应该是深秋了。
深秋的西北大漠,旋转、升腾的依然是沙砾,是风中的沙砾。它们一身金黄,在风中摇晃。它们拥在一起,不分彼此,不分你我,一颗颗、一粒粒、一点点,流水般旋转、流云般升腾,像风,像雨,又像一缕缕阳光,摇曳着丰盈的背影,使西北大漠宁静的天空和大地变得喧嚣和弥漫。
行走在旋转、升腾的沙漠中,我找寻,我感动——我看见沙漠中跋涉的骆驼,我听见骆驼行走中浑厚而低沉的喘息,我闻到了花一般馨香的汗滴和爱情。
在沙漠中,因为寂寞,沙砾学会了借风的翅膀飞翔。一阵风吹来,沙砾从我眼前纷飞、飘过,它们朝同一个方向——风吹去的方向,匆匆赶路。
因为干涸,沙砾总被跋涉者的汗水和泪水感动。它们被太阳长久曝晒、被狂风不断抽打的胴体,渴望湿润、渴望温情。沙砾知道,一生哪怕能有一滴汗水或泪水沐浴,爱情就会美丽,人生就无憾。
沿着骆驼和沙砾走去的方向,我慢慢地行走——
我听见骆驼低語、沙砾低語、女人低語。我听见了他们的倾诉,也听见了他们的心跳,他们总是情不自禁,却都无能为力……我自责自己无能,没能给他们生命、爱情增光添色。忽然间,我感到一股热流扑面而来,充盈我的身体,洗涤我的灵魂,升腾我的欲望。我看到前世的自己,正骑着一匹白马,奔驰在茫茫的大漠里,去迎接美丽的新娘—— 一位秋天的新娘,美丽得像熟透的葡萄。我要摘下她,让她成为我永生永世的爱恋!
“不能这样,你不能这样!”我听到了骆驼、沙漠、女人在一起呐喊。
凝望沙漠中灼灼闪亮的沙砾,我又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我要做沙漠中的一棵树,永远保持一种姿势:昂首挺立,风雨不屈;或是长成一株小草,把身体和灵魂埋在沙漠里,让西北大漠处处绽放绿色的诗句!(选自“中国文学网”)
关键词:小学课堂;古诗;教学;讲故事法;“点”“面”结合法;活学活用法
古诗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小学阶段,学好古诗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亦给教师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探究小学课堂古诗教学的三种方法,分别是:讲故事法、“点”“面”结合法及活学活用法,试图为提升小学课堂古诗的教学效率提供支持。
一.讲故事法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能否激发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所在[1]。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若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法,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而处于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教师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进行古诗教学,不仅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将春天的景色描述一下,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在春天时的活动。然后渗入到《游园不值》中,针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红杏”进行探讨,继而引入春天的活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古诗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点”“面”结合法
语言简练是小学阶段古诗学习的基本特点,而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理解能力欠缺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对古诗的字词产生疑问[2]。由此就需要教师能够针对小学生古诗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一)释词
小学生在古诗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对此,教师可以适当的对小学生进行点拨,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正确的字词读音。例如:在《山行》一诗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寒山”不理解,甚至有的学生将“寒山”理解为“冰山”。这时,教师应从具体的事物描写来引导学生,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时间等,将深秋时节草木凋零、山石深深等情景描绘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正确的理解“寒山”的意思,即:深秋时节,草木枯黄的山。
(二)顺句
顺句是指让学生自己能够在字词都熟悉的状况下,对古诗中的句子进行梳理,以便能完整的读通整个古诗。而在学生顺句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指出来,方便学生在古诗中的理解。例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三)连篇
古诗的含义不能只停留在古诗的表面意义上,而是要透过古诗的字面含义理解古诗的内在意蕴。在连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对古诗的理解,然后进行相应的指导与纠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的含义。例如: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句进行阐述。除了将深秋时节的风景进行阐述外,还应指导学生结合着当时诗人科考落榜的心情进行阐述,使学生能够在阐述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诗人那种失落的心情。
三.活学活用法
小学课堂古诗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小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蕴,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背诵[3]。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本着“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组织、策划教学活动。具体分析如下:
(一)主题拓展
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
教师可于此提问:“二月春风”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什么?你能不能也用诗句说一下?学生可能会回答:裁出了粉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等等,这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涵,同时又对所学的诗句进行了“专题”复习。
(二)作者拓展
在小学课堂古诗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同一作者不同的古诗,教师可以通过作者拓展,将不同的古诗“串联起来”。例如:在学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以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进行提问,让学生列举出来自己学过李白的诗句,有的学生会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等。通过教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对李白的古诗进行温习,在加强学生自身记忆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认识。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小学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时,还应结合着学生自己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古诗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谢泽姝. 引导小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感悟美[J]. 新一代:科教版, 2011, (2):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