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讲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很多幼儿对故事都很感兴趣,在故事当中,他们不仅能够学习到知识,还能提高认知道理的能力,并且对幼儿以后的语言能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幼儿园中,开设了讲故事的课程,而且幼儿回到家里后,很多父母也会给幼儿讲故事,可很多时候家长及教师都忽略了幼儿讲故事能力的培养,让幼儿仅处于听的状态,或者不能完全地参与到讲故事中来。
一、幼儿讲故事准备工作
1.故事选材。故事的题材及种类是很多的,可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合幼儿听,这就需要家长及幼儿教师做好故事的选材工作,尽量选择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利的故事进行讲述,并且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所进行故事选材也是不一样的,像2-3岁的幼儿应该选择爱憎分明、主题明朗、人物单一及情节简单的故事来讲,5-6岁的幼儿就应该选择情节复杂及曲折故事来讲,要是给小幼儿讲复杂故事通常会听不懂,大幼儿讲简单故事是会没有吸引力的,因此,一定要选择适合幼儿的故事题材来讲,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及吸引力。
2.故事教具准备。给幼儿讲故事的活动中,要适当地运用一些教具,像木偶、挂图、图画书及幻灯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辅助幼儿进行故事作品内容的理解,从而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及记忆力。
二、幼儿讲故事能力培养的过程
1.身体语言的加入。当幼儿教师或者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其身体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由于幼儿的思维主要以形象为主,其认识也大多为感性认识,因此,当借助表情、手势、眼神及动作等身体语言进行故事意思表达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辅助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以增强幼儿的印象,还会给孩子一种亲切的感觉,如给幼儿讲述《小兔子乖乖》这个故事的时候,幼儿教师讲到大灰狼的时候,可以把双手举起做大灰狼要抓兔子的模样,而讲到兔妈妈敲门的时候,可以用甜美的声音边唱边做敲门的动作,而讲到大灰狼学兔妈妈敲门的时候,可以先夹着嗓子边唱边敲门,在敲门和唱的变化上,以及表情上的变化,这样能够让幼儿进行区分,并让幼儿对幼儿教师更感到亲切,而且通过这样的方法给幼儿讲故事,会增加幼儿对幼儿教师及故事的欢迎程度,给他们带来比较深刻的印象及记忆。
2.讲故事中,培养幼儿学会倾听。让幼儿注意倾听,是进行幼儿口语发展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幼儿进行词汇、语音及语法规则的学习,均是通过倾听进行感知的,幼儿说的前提是听,据研究表明,幼儿对于听懂的话要远远比会说的话多,对幼儿将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听,并且还要听得准,这样才能够准确模仿,且进一步掌握及提高语言水平。要让幼儿明白,当幼儿教师进行集体讲话,对他讲话或者其他同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要安静地听,对幼儿有礼貌地听取别人讲话能力进行培养,让幼儿明白中途不能插嘴,如果有问题,要等待别人讲完话再进行补充。像在某次讲故事比赛中,一个叫李欣怡的小朋友讲故事的时候,王涵韬等几个小朋友插嘴讲小话,在给予体香之后,这几个小朋友认真听了,可不久之后,又开始讲话了。当王涵韬小朋友讲故事的时候,李欣怡小朋友也开始插嘴,当提醒她的时候,她却说:他不听我讲故事,我也不听他讲。她这一举动尽管有些消极,可是也比较有道理的,这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幼儿和大人,还是幼儿和幼儿之间均需要相互尊重的。
3.讲故事时,让幼儿开口。幼儿在讲故事中,不仅要学会倾听,还应该让幼儿开口讲话,仅有开口讲话才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等,因此,当讲完某个故事时,可以围绕着这个故事来提出问题,像我们所熟知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当故事讲完后,可以问幼儿:“孔融把大梨给了谁?孔融吃了个怎样的梨?…”,通过这些问题能够辅助幼儿对故事情节进行回忆,在锻炼了幼儿思维力的同时,还能让幼儿开口,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力。而且当幼儿对教师讲的故事具有了一定记忆及理解后,才能够试着自己进行讲述,如果有忘的地方,应给予提示,让幼儿能够继续往下讲,从而鼓励幼儿讲故事的兴趣及积极性,长期下来,幼儿讲故事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培养了幼儿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要运用多种形式给幼儿讲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不要固定在一种形式上,幼儿本身就是活泼好动些,更喜欢新鲜事物及形式方法,如果长久地固定在一种形式上,很容易就让幼儿对讲故事方式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导致幼儿不再喜欢讲故事,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多种形式来讲故事,可以运用小组讲、一起讲、角色扮演、故事比赛及看图讲故事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像一起讲述这种形式,教师讲述一句或者一段,然后让幼儿进行重复,就跟学习诗歌一样,尽管有些消极,可句子与句子间是相互联系及完整的,这样掌握起来也是比较简单的。像看图讲故事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一幅图,这样可让每个幼儿均有讲故事的机会,并且能够看着图画,说出图上是谁,正在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等,同时,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幼儿进行不同指导及评议,从而给予要求。让幼儿在多种讲故事形式中,感到讲故事的乐趣。
结束语:
培养幼儿讲故事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理解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审美情趣及良好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讲故事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幼儿教师及家长应该让故事陪伴幼儿的童年,并让他们在故事中进行学习及成长。
参考文献
[1]臧惠琴.故事教育:提升幼儿讲故事能力[J]
根据天河区教育局的要求,幼儿园实施国学教育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步了解并欣赏《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并背诵一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
2.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
3.结合幼儿园的礼仪课题编排脚本剧,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认知及表达能力。要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古诗文、蒙学教材、童话、寓言故事、成语典故、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幼儿园讲故事学国学的教学方法。
一、搜集、改编故事,帮助孩子们理解经典
有的时候,经典里面的故事可能只是几个字,或者只写了一两句对白,如果我们在讲述的时候也只是一五一十地照搬书中的对白,就显得有些呆板,讲故事很枯燥,而且文言对白,孩子们很难理解。
例如学习《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可以改编以下故事,帮助孩子理解: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的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得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得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的人见了他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这里还可增加一些老虎作恶的描绘,适当加上老虎的叫声),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还可增加蛟龙怎么侵害农作物的描绘,并加上蛟龙的叫声),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这里还可加入周处怎么和蛟龙打了三天三夜的具体描绘)。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这里还可以增加一些曲折的搏斗场面描写),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很难过,便下决心改过自新(还可加上改过自新以后周处怎么做的,可根据本班孩子的表现加以改编,旨在让本班孩子以此做榜样。改编注意不要与故事脱节),最后他成为了村子里最受欢迎的人。
听了这个故事,孩子们对“苟不教,性乃迁”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讲故事的时候,在重要或者关键的地方要进行重复
幼儿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学习上,所以他们在听故事的时候,听着听着就开小差了。另外他们的思维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转得快,往往我们用我们的速度讲述故事,他们却不可能把故事的内容全部听懂。
所以我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需要把一些重要的、精彩的部分进行重复。孩子们喜欢这种重复,他们不会对这种重复感到厌烦,相反,他们在重复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部分内容。帮助孩子更好地听懂故事、理解故事,这就是重复的好处。
三、在讲故事过程中适当地提问和停顿
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在较长时间听故事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开始游离。讲故事当中在适当的时候要设置提问,有时候还要卖卖关子,停顿一下,故意吊吊小朋友的胃口,给孩子一点思考空间,对孩子理解故事有帮助,还可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所以我们在讲述比较长的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口气讲完,在讲故事中不断调整孩子的情绪,不断调整孩子的注意力,不断调整孩子的兴趣,孩子才会专心听老师讲故事。另外,在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部分要有特殊的语言来提示小朋友故事开始了或者结束了,引领小朋友的情绪从开始到结束有一个完整的起始过程。
四、有些传统故事已经有配图故事,看图讲故事,效果也很好
【关键词】手偶;故事讲述水平;讲述数量;讲述内容;讲述过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12-05
幼儿故事讲述活动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独特功能,“如同其他游戏一样,能锻炼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想象力”。〔1〕进一步来讲,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可反映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社会生活的认知及其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等能力。幼儿的故事讲述能力是在听讲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2〕而成人讲述故事的方式对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往往借助图画或玩偶等为幼儿讲述故事。这两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但由于其表现形式都是静止的,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在,有很多教师开始借助手偶玩具为幼儿讲述故事。手偶形态逼真,并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做出各种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在故事讲述中适当运用手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图片或玩偶等静态道具的不足,更有助于促进幼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其故事讲述水平。为深入分析手偶对提高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对手偶在幼儿故事讲述中的作用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一、研究设计
(一)被试选取
本研究选取杭州市某幼儿园32名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是一个包括前测与后测的准实验研究,所以实验组与控制组并不是随机选择的。实验前,研究者通过观察以及与带班教师的交流,选取了水平相当的32名幼儿作为被试。为保证控制组和实验组故事讲述整体水平相当,研究人员通过前测,了解了每个被试的故事讲述水平,再据此进行小组分配,实验组和控制组各16名,每组男、女幼儿各8名。
(二)实验材料
1.故事
根据大班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研究者选择故事《小熊请客》为实验材料。该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语言富有童趣,且有丰富的动作表现,非常适合大班幼儿讲述。
2.手偶
研究者选择了与故事角色形象相对应的手偶,包括:小熊、狐狸、小猫咪、小狗、小公鸡。
(三)研究方法
1.前测和后测
研究者首先实施了等组前后测实验。对被试实施前测,旨在了解每个被试的故事讲述水平,按水平相当原则划分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后,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了后测。实验组的后测是这样进行的:研究者先运用语言与手偶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故事,然后请幼儿一边操作手偶,一边复述刚才研究者讲的故事,研究者对有关情况加以记录;控制组的后测是这样进行的:研究者不使用手偶,直接用语言讲述故事,然后请幼儿复述故事,研究者对有关情况加以记录。通过对比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自变量不同的情况下获得的数据,探究手偶使用对于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影响。
2.定义变量
(1)自变量: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
(2)因变量: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得分,具体包括讲述数量、讲述内容与讲述过程三个维度。
3.研究假设
(1)整体差异: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会导致大班幼儿故事讲述水平在整体上的差异。
(2)具体差异:
a.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会导致大班幼儿故事讲述中讲述数量的差异。
b.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会导致大班幼儿故事讲述中讲述内容的差异。
c.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是否使用手偶会导致大班幼儿故事讲述中讲述过程的差异。
4.实验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1名研究人员先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为两组被试讲述故事,8名测试人员则对两组被试的故事讲述水平进行前后测。实验过程采用录音记录和现场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对被试的非言语动作也加以记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研究者为实验组幼儿讲述故事《小熊请客》(20分钟左右)。研究者一边讲述一边操作手偶,即用手偶做出各种动作和表情。
第二步:60分钟以后,分别由2名测试人员对实验组的1名幼儿进行测试。测试人员先使用语言简单导入:“小朋友,还记得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吗?请你带上手偶,把故事再讲一遍给我听好吗?”随后,测试人员让幼儿自己戴上手偶,简单试玩之后,要求幼儿开始讲述故事。在幼儿讲述过程中测试人员不作任何干预。
第三步:研究者为控制组幼儿讲述故事《小熊请客》(20分钟左右)。讲述的语气、语调和语速等与实验组一致,但不使用手偶。
第四步:60分钟之后,分别由2名测试人员对控制组的1名幼儿进行测试。测试人员先使用语言简单导入:“小朋友,还记得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吗?请你再讲一遍给我听好吗?”随后,幼儿开始讲述故事。在幼儿讲述过程中测试人员不作任何干预。
(四)研究工具
E.Polkinghorne认为,叙事是以故事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结构性图式。〔3〕叙事能力通常指的是一种脱离语境进行有组织表述的语言能力。由此可见,故事讲述能力也可以说是叙事能力,因此对故事讲述水平的评定可以借鉴叙事能力的评定体系。黄娟娟等人曾于2000年运用相关量表对上海市8所幼儿园169名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过调查研究。参考其使用的量表,〔4〕并接受有关专家的建议,研究者拟制了《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测评量表》。研究者将幼儿故事讲述水平分为故事复述水平与故事编构水平两类。故事复述是指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述出来。故事编构是指幼儿在没有外界帮助的前提下,充分借助自己的想象进行构思,并运用语言创编出完整的故事。本研究对象为大班幼儿,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在故事讲述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听完故事后一般能根据故事情节本身,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比较完整地把故事内容重新讲述出来,而不只是简单的复述。可见这是一个复述和编构结合的讲述过程,是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综合体现。为进一步分析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结构,研究者试着将幼儿故事讲述水平划分为讲述数量、讲述内容和讲述过程三个维度,它们的测评内容和标准及其分值详见表1。
本研究通过试测,并由教师评定后确定了幼儿故事讲述水平的“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为检验量表的效度,研究者又使用本量表分别对“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进行了试测,并对所获数据进行方差分析(p
二、数据分析
(一)故事讲述水平的整体对比分析
删除2名被试的无效数据,实验最后获得30名被试的测评数据。对因变量“幼儿故事讲述水平”进行的整体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方式下的幼儿故事讲述水平在整体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
(二)故事讲述水平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实验组幼儿三个维度的得分均比控制组高。其中,是否使用手偶对幼儿故事讲述内容和讲述过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1.讲述数量
从图2可以看出,故事讲述中是否使用手偶对幼儿故事讲述时间和讲述字数的影响总体上差异并不是很大,但实验组幼儿的故事讲述水平总体上略高于控制组。此外,图中曲线的首端和末端差异比较明显,实验组明显高于控制组,由此可见,手偶的使用对故事讲述水平较低和水平较高的幼儿影响都较大。
2.讲述内容
实验组幼儿讲述内容的得分整体上高于控制组幼儿,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具体的测评内容来看,不同内容之间的差异大小不同。首先,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故事讲述中使用的词汇量基本相同;其次,是否使用手偶对幼儿故事讲述中角色形象描述和人物动作描述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人物对话描述的影响则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故事讲述中是否使用手偶对于幼儿角色形象和人物动作描述的影响较大,其中,对角色形象描述的影响最为突出。
3.讲述过程
实验组幼儿故事讲述过程的得分整体略高于控制组幼儿,但差异不明显。从获得不同分值的幼儿人数来看,控制组中处于低分区域的幼儿略多,处于中高分区域的幼儿人数略少(见图3),但总体差异不明显。这说明,手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幼儿故事讲述中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但效果不明显。
三、启示
(一)手偶的使用对幼儿故事讲述具有重要作用
1.手偶的可动性对幼儿语言思维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手偶的可动性具有引导幼儿进行语言思维的积极作用。故事讲述中,讲述的数量、内容和过程是幼儿语言思维水平的具体体现。陈鹤琴认为,玩固然重要,玩具更重要,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手偶的可动性可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事实上,幼儿在玩手偶的过程中,自然地就会出现语言表达。其次,手偶配合故事讲述时,增加了信息总量。单纯的语言讲述传达的主要是语言信息,而手偶表现出的丰富的动作、表情既丰富了所要传达的信息,还可能引发幼儿丰富的联想,从而提高幼儿语言思维的信息总量。
2.手偶的形象性对幼儿角色形象描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从实验结果看,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讲述内容”这个维度上的差异最为明显,尤其是对角色形象的描述,实验组的得分远远高于控制组。这里可能的原因是,手偶的形象比较直观,有助于幼儿对角色形象展开语言描述。皮亚杰认为,3~7岁的幼儿正处于具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尚不强,记忆力主要呈现出形象化、碎片化等特点。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一般是从多方面进行塑造的,包括人物的身材、相貌、服饰、表情等,而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大班幼儿一般很难对特定的角色形象进行全面的描述。而外形与故事中角色形象一致的手偶,不仅有助于幼儿通过直接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为其进行角色形象描述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形象支持,同时,形象化的手偶还有唤起幼儿相关记忆的作用,进而启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正确使用手偶,有效辅助幼儿进行故事讲述
1.故事应适合用手偶表演
如果要运用手偶进行故事讲述,那么所选择的故事应具有一定的表演性。首先,故事应具有典型的肢体动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手偶的独特优势。对于小、中班幼儿而言,可多选择那些情节简单、有重复性动作的故事。如《拔萝卜》的故事中,虽然人物角色较多,但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拔”这个动作展开的,所以比较适合小、中班幼儿使用手偶进行讲述。为大班幼儿选择的则可以是那些人物肢体语言比较丰富的故事,如本研究选择的《小熊请客》这个故事。其次,故事的对话要简明。一般来讲,幼儿在讲述故事时,语言与动作是相互配合的。如果语言过于繁复,手偶的配合就会比较困难,难以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很可能会沦落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物,这不仅不利于发挥手偶的作用,同时还可能会影响幼儿对故事情趣和意境的理解。
2.故事讲述过程中应注意手偶和讲述者之间的主次切换
运用手偶进行故事讲述时,讲述者和手偶是共同演绎故事情节的,为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视听享受,手偶和讲述者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应有主次之分。手偶和讲述者可以通过空间位置、声音大小以及手偶的肢体变化频率与幅度等来分清主次。如当以讲述者为主时,幼儿主要关注的应是讲述者的面部表情,讲述者的声音可适当放大,手偶可以放在讲述者的胸前,手偶的动作幅度宜小,且频率宜慢;当以手偶为主时,讲述者可以把手偶放在自己的面部前方,让幼儿主要关注手偶的表演。这时手偶的动作幅度可适当加大,频率也可适当加快,而讲述者的声音可相应减小,弱化为类似背景音乐或解说词。总之,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讲述者和手偶的主次关系可以相互转换。
3.应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示范可激发幼儿使用手偶的兴趣,教师应从操作的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需要强调的是,手偶只有在操作的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达到吸引幼儿关注、激发幼儿模仿的目的。其次,手偶可表达一定的情感和含义,因此手偶的操作有特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要想让幼儿会用手偶,教师的示范必不可少。
(三)科学设计手偶
1.宜选取儿童熟悉的人物形象设计手偶
对角色形象的熟悉和理解是幼儿喜欢手偶、操作手偶的前提。幼儿只有对某一手偶形象及其故事比较熟悉,他们才可能产生模仿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幼儿对不熟悉的手偶形象都没有兴趣。研究者对小、中、大班幼儿的观察和访谈发现,知道小品演员小沈阳的幼儿很少,所以他们对小沈阳的手偶形象不太感兴趣,拿起后很快就放下。相反,幼儿拿到熟悉的手偶时,就会展开即时性的模仿行为。如看到孙悟空、猪八戒等手偶时,幼儿就开始操作手偶,模仿起孙悟空打妖精、猪八戒吃西瓜等动作。因此,设计手偶形象,一定要基于对幼儿喜好的深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幼儿喜爱的手偶,手偶也才能在幼儿故事讲述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
2.手偶的结构与大小应符合人体工学
成人和幼儿的手掌大小及比例不同,手偶的设计应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来进行。研究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手偶主要是为成人设计的,幼儿操作起来大多不顺手,也难以感受到手偶的趣味性,自然会降低幼儿操作手偶的兴趣。因此,手偶设计要将适合幼儿的和适合成人的区分开来,以满足幼儿和成人不同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恩宠.儿童心理与教育漫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7-36.
〔2〕高丽娅.学前班活动语言教育的存在及规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7).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的父母从中国古籍《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取出“呦呦”二字作为她的名字,冥冥中似乎确定了屠呦呦这辈子同青蒿素割舍不了的关系。她自己也说过,她的名字就是搞药物研究的。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屠呦呦在宁波效实中学读高中时,这所百年老校“忠信笃敬”的校训对她一生坚持科研产生了重要影响。效实中学百余年来一直要求学生研究科学第一在尽心与忠心;第二在真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三在专一,不见异思迁,作辍无常;第四在虚心,不骄人自满。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当时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完成。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以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该书广泛收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炮制经验,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1978年,该书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
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6年,求是科技奖的一个奖项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中药是中国医学的宝库,70年代中,在国家统一组织下,开展大协作,寻找新的抗疟药物。大量科技人员对多种中草药进行了节选,寻找其结构,进行人工合成和改性,终于找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并实现了规模生产,成为当今世界最好的抗疟药物。为了表彰科技人员的功绩,求是基金会授予屠呦呦等十人求是集体成就奖。”
作为青蒿素研究项目的代表人物,屠呦呦于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得了这个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屠呦呦说:“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85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同85岁的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80岁的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一起获奖。这3位老科学家的年龄加起来等于250岁。哈哈,好一个二百五!
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青蒿素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疾事业带来了曙光。世卫组织声明,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
青蒿素在非洲已成为公认的“头号抗疟特效药”,“中国青蒿素是非洲穷人的救命药”。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2015年10月8日,在中国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的座谈会上,屠呦呦说:“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学家全体的荣誉,也是我们国家的荣誉,是当年集体共同工作的同志们的荣誉。同时也标志着中医药研究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她强调“这一次诺贝尔奖也给我们一个新的激励,就是我们这五千年的历史是有自己的优势的,要古为今用。”
关键字:故事会;组织策略
G633.51
故事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此,班级小小故事会就成为促进幼儿语言发展,锻炼和提高幼儿语言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小舞台,。
通过对我园大班故事会活动的观察分析,发现故事会整体组织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虎头蛇尾,流于形式。开始时,孩子们争着讲故事,但是讲述水平不高,很快就出现说者有意、听者无心的混乱场面。
(二)幼儿参与率低。能力强的幼儿经常成为故事会的主角和最大受益者,而大多数表达能力一般或者胆小的幼儿常常沦为故事会的看客,故事会对这些孩子来说是学习时间的隐形浪费。
为什么我们的故事会质量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层次,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故事会的组织缺乏计划性。很多教师都将故事会安排在餐前、餐后、离园前等过渡时段,故事会成为消磨时间的工具,经常是教师临时起意,幼儿自发报名。讲故事的内容也是由幼儿临时起意、自由发挥。
(二)故事会的开展缺乏教师的支持与引导。很多教师认为故事会就是让幼儿讲故事,其他小朋友听故事,不管谁讲,讲得怎么样,重在给幼儿讲述的机会,只要及时肯定和鼓励讲故事的孩子就尽到了教师的责任,没有对活动效果进行适时的反思和调整。
(三)故事会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交流沟通,没有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模式。
针对大班故事会活动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故事会活动组织策略的调整。
(一)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故事会主题策划。
我们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将故事会主题分为复述类、创编类和表演类。复述类故事会,幼儿讲述教学活动中的故事或者幼儿自己课外获得的故事,主要锻炼幼儿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扩充其它幼儿的知识面;创编类故事会主要为了帮助幼儿摆脱思维定势,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表演类故事会主要为了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倾听的能力。每一次故事会正式开始之前,教师会根据故事会主题引导幼儿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求家长协助孩子选择一些篇幅短小、情节生动、有适当重点、结构简单、对话较多的故事,同时,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引导幼儿将“我要讲的故事”画在纸上,让孩子在家中试讲,然后再到故事会上表演。孩子们有了准备,就有了自信,愿意讲故事的孩子多了,讲故事的质量明显提高,故事的可听性增强,听故事的孩子也乐在其中,故事会的参与度得到提高。
(二)环境创设激发幼儿参与故事会的兴趣。
故事会的环境创设可以从物质准备和情绪调动两方面进行,积极为幼儿的讲故事和听故事活动创设游戏情境。比如提供电视机和话筒道具,调动幼儿讲故事的兴趣。在以创编《小红帽》为主题的故事会中,教师提供森林场景及人物标识,帮助孩子进入角色、产生情景语言。除了物质准备,教师还格外注意用情景化语言和创设游戏化情景,帮助幼儿消除紧张情绪,通过动静交替,消除疲劳感。如小朋友都想讲故事,老师就组织击鼓传花或抢椅子的游戏决定讲故事的小朋友,小朋友讲完故事后,安排“小记者”采访“听众”,小听众在听完故事后进行投选票活动。
(三)集体展示和小组互助相辅相成。
为了促进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将全班故事会和小组故事会相结合。请幼儿先在小组故事会中表演,再由小组成员推荐或由教师指定小组代表到班级故事会表演。小组化故事会让每一位孩子都能获得讲故事的机会,小组化的环境可以降低能力弱、胆子小的孩子在集体面前讲述故事的焦虑感,通过小组成员互助,达到了合作学习、以强带弱,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凸显故事会的双主角。
为了让故事会真正成为一个幼儿语言交流的盛会,不仅要让孩子想讲、敢讲、喜欢讲、有机会讲,还要帮助“小听众”学会倾听和理解,对讲故事的小朋友做出积极的回应。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幼儿学会倾听和点评。不仅讲故事的小朋友是故事会的主角,也要让听故事的小朋友成为故事会的主角。在故事会开始前,我们通过幼儿集体讨论,确定了听故事的规则:“听的时候不讲话,听得时候眼睛要看着讲故事的小朋友,听的时候不能玩玩具,听完以后要鼓掌”等等。听完故事后,我们通过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请幼儿谈谈听故事的感想。教师还会通过一些开放式问题,引导幼儿关注讲故事活动,如“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某某小朋友的故事内容?”、“你觉得他的故事什么地方最有意思?”、“你觉得他今天讲故事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还要改进?”等等。通过对全体幼儿听故事和评故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生生活雍褪ι互动频率,让故事会成为幼儿语言交流和提升的平台。
(五)建立多元直观的评价体系,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如果简单让幼儿用“好”和“不好”的标准评价讲故事的幼儿,有时会打击部分幼儿信心,对提高幼儿讲述能力没有多大帮助。为了让幼儿对自我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找到努力的方向,教师从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表述能力和其他方面能力的需要出发,和幼儿共同讨论设计了多样化的奖项,如大声奖、表达清楚奖、语速合适奖、风趣奖、合作奖、最佳听众奖、进步之星、创造之星等多种奖项。教师将各种奖设计成具体形象的图标,挂在黑板上,让幼儿可以直观的对照比较。通过评价活动,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在获得成就感同时,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随着我园故事会活动组织策略大调整,故事会逐渐变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故事会真正成为了孩子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舞台。
参考资料:
[1]《从理念到行为》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编写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精彩的故事会》孙建婷 张伟芳《幼儿教育》2006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