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鸟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鸟命名花艳妖,用花比鸟赛天娇。
蓝身红翼飞翔样,两相结合费推敲。
2、
天堂有翼无翎羽,降入凡尘变蓼花。
五色斑斓流溢彩,千丝锦绣焕霓纱。
翩翩蝶舞迷香径,朵朵云飞逐晚霞。
遥望苍穹对月梦,何时振翅乐天涯。
3、
楚楚动人鹤望兰,亭亭玉立笑羞颜。
天堂玉鸟凡间落,潇洒娇艳态悠然。
4、
兰花红翅天堂鸟,鹤望蓝天花开巧。
窗外,小草沐浴着阳光,微风轻抚着花儿。秋来了。
又是一堂语文阅读课。全班自由轻快地朗诵着初一第4单元诵读欣赏部分的诗歌。
“老师,书上怎么少了写冬的诗句?”
“是呀,老师,我们补上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
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一课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呢?
“同学们提得很好,大家说说看,你了解哪些写冬的诗句呢?”
小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冬: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铃──”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地站了起来。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写冬的诗句很多,写四季的诗句则更多,而书中仅各选了一首,是不是显得太少了。下课后,大家分组去找一找,并总结归纳一下,看哪个组找得多……”
“老师,我觉得散文中也有写四季的,而且写得很美,我们组也找一找,好吗?”
学生的话提醒了我:四季本是丰富多彩的,写四季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多彩的。我不妨利用这个单元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个小小的创意在我心头油然而生。
“同学们,本周的活动课,咱们相约开展四季风采赛,怎么样?”“好!”
欢呼声响彻教室。
【准备】老师,这堂课让我们自由活动吧。
星期四下午,又是活动课。
我们相约分头收集整理描绘四季的诗词、散文及成语。由语文科代表组织商量后,全班拟订出本次活动的板块:
1.班级分组,分成4组(春、夏、秋、冬各1组),小组分头活动。
2.利用去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查阅有关资料。
3.组织、整理并讨论小组收集的资料,诵读品味语言之美。
4.制作摘记卡。
5.小组合作设计板块式壁报。
各小组碰头商量了一下,便小鸟般飞出了教室,仅留下沉思的我:学生拥有了主动性就拥有了活力,也就拥有了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才是作为教师的我所必须做的。
【准备】老师,谁来做主持人呢?
第二天晚读课,有学生提出做主持人的问题。于是,我帮他们设计了第二大板块:竞选主持人。我做了以下准备:
1.布置黑板:写上“主持人大赛”5个字,并配以插图,让黑板也展示美。
2.按抽签的方式进行比赛,语文老师兼主持人,让语文老师的主持艺术直接影响学生,激起他们的表现欲望。
3.邀请其他语文老师做本场比赛的评委。
夜幕渐渐降临,而竞选主持人的比赛还进行着,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我知道,我已把学习语文的种子播洒在学生的心田。
【过程】“我爱多彩的四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示
教室里充满了“欢乐颂”的旋律,在一段优美的伴奏中,主持人小南缓缓走入布置好的会场中。在她身后的黑板上,画着4个大红灯笼,“春、夏、秋、冬”4个字刻在红灯笼上,更显得耀眼夺目。旁边,小画家小晨还精心设计了几枝红梅。虽已深秋,有点寒意,但教室里却春意浓浓。一切按计划进行。
主持人:同学们,“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春花秋月,夏云冬雪,有多少诗人曾陶醉于美的意境之中,多少词人曾为之挥笔抒情。“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月榴花照眼明”、“霜叶红于二月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个星期以来,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美,用笔描绘美,现在,该是展示的时候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今天的活动分为7大板块:
1.各小组交流写四季的诗词;
2.各小组汇报本组收集的有关四季的成语;
3.各组代表诵读名家的散文,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4.各组展示本组的绘画作品,并用一段文字加以描绘;
5.小组评议,哪组说得最好,并说说理由;
凌晨的思绪
陷入纠结的线团中
无路可逃
校园里琅琅的书声
浇铸着梦想的梯子
垂柳深处未明鸟错乱的节拍
直抒郁结的惆怅
漫长的苦旅
让我疲惫得如一匹古道上的廋马
我在花丛中搜寻
意象的蓓蕾
石榴树露出了火红的笑容
那些含苞欲放的精灵
正如一双双期待的眼神
我的书桌上杂乱无章
蒙尘的稿纸
如宋朝幽怨的女子
伶仃的歪躺着
失魂落魄的我
需要一只天竺的飞鸟
引领或唤醒
天空布满少女的羞涩
云朵开始典雅的装修
四围一片大亮
我隐隐约约听到奋进的号角
写校园生活的诗歌:《绿色校园行》
油青的大道上
有我闲暇的诗情
在蓝天里游
在草埂上睡
音波的书音
曲曲萦绕在云心
开怀彤光的热
畅游自然的风
袅袅情蜜的蝶语
像是远古里的幽泉
饱含红豆的芽
流绽清芳的香
高立丛荫的伟像
大理石攀挺的精真
思想追求的翼
真理无穷的金
绿园讴响的春歌
朝露似的泅泅在
少男少女的青心中
放飞着黎明之光
写校园生活的诗歌:《校园的窗》
在寂静的校园,
有一扇小小的窗。
这扇窗,
开向太阳,
却被蓝紫色的窗帘遮住了,
连着他的凝望。
少年,
眼神忧伤,
在窗的一旁。
迷惘了,
拉开窗帘,
对着窗远望。
然而,
日子短短的,
禁不起整天的忧伤。
他也试着淡忘,
凝望,
只是在偶尔心冷时,
推开窗,
晒晒
暖暖的阳光。
写校园生活的诗歌:《飞扬在校园里的诗》
总是在失去以后
才懂得拥有
就象校园里
每个遗落诗句的角落
那一株株带露的小草
我们曾一起在他叶尖拂摸
当那滴露珠无声掉落
有一个故事也随他化进了泥土
还有围墙根那朵莆公英
圆圆绒绒
晶莹透亮
你我同时伸出手指调皮一碰
放飞了一个个如莆公英的梦
最是老师们
午夜窗前
明亮的灯光
如一首首沉睡的诗篇
从来没有用心去把它读懂
时间总跟开着遗憾的玩笑
把少年时光象玻璃珠一样乱抛
走过了回头望
青春的草坪到处都散发出调皮的莹光
惹得我们梦里感伤
现实更惆怅
最无情是那年轻的时光
只让我们做了一个昙花样的梦
就从芳香的校园迎来了外面的阳光
校门边对你轻轻一挥手
青春就开始了各自远航
望着你的背影
那首诗从此散落在你回家的路上
最美是你那转角处的含笑回首
长长秀发轻萦如柳丝一样飞扬
撒落诗句一行行
远远的最后一次挥手
写下一首没有结束句的诗篇
你我从此没有回头望
写校园生活的诗歌:《校园特写》
虽非参天乔木
根深蒂固了
就不会萎蔫
无数次拓展
作为一种心跳
定然不会在艰难中静止
并非总在老地方摇摆
一片叶就传递了信念
在黑夜在荒漠在所有的梦中
有脚的走得更远形同山岳
有翅膀的飞得更高宛若星辰
空间之外
什么是诗眼呢?吴大受《诗筏》云:“诗有眼,犹弈有眼也。”“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刘坡公《学诗百法》:“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这里的诗眼,就是炼字,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
就诗歌而言,诗眼可能有下面三种情况:(一)全首诗的诗眼,即体现全诗主旨或情感的最精采的词;(二)一句诗的诗眼,即一句诗中最精采、最能表现诗的境界或情感的词;(三)不是所有的诗都有诗眼,有的诗有诗眼,而有的诗没有诗眼,诗的情感体现在全诗词的组合上。
如何鉴赏诗句的诗眼呢?鉴赏诗句诗眼的方法大致有四。
(一)最能突出诗句的境界的词就是诗眼。
所谓境界,如王国维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王国维对宋祁《木兰花》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句评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从境界来看,这个“闹”字应是这句的诗眼。一个“闹”字,写出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境界:那高高低低、远远近近的杏花,争相绽放,火红而热烈;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争相逗趣,仿佛那嗡嗡之声、和鸣之音能听到似的。
又如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蒸”和“撼”,就是这两句的诗眼,一是描写出烟波浩渺、气象万千、湖浪壮阔的洞庭湖之境界,二是写出诗人鉴赏大湖时开阔豁达、奔放震撼的胸襟之境界。
《过香积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香松”两句中的诗眼,从境界看,分别是“咽”和“冷”。“咽”、“冷”形象地显示出山中幽静、清冷的境界: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而幽咽之声,显示山林的清幽;日色照在青松上,显现青苍而疏淡之色,衬托树林的恬雅。
(二)能突出诗题目的词就是诗眼。如: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目是“早梅”,诗中的“一”能体现“早”。从题目考虑,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前村深雪里”来反衬梅花“一枝开”:皑皑白雪厚厚地盖着大地,许多树木冻断了,只有那孤独的梅根暖气独自升腾,一枝梅花迎雪开放,随风送了缕缕幽香;接着采用正衬:远处飞禽也悄悄来窥视这朵白梅。所以,“一”字突出了梅花开得早,就是诗眼。
(三)能集中体现了全诗的情感的词就是诗眼。如: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句用了拟人手法,“怨”字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关键词,故“怨”字是这首诗的诗眼。
为什么会“怨”呢?一是环境的孤苦。这座孤城远在黄河之上,高高的似乎与白云相连,四周都是很高很高的山,见不到青青的杨柳,看不到勃勃的生机,送别故人也没有杨柳折枝。二是士兵孤苦。有家难回,音讯难通,只能与白云、孤城、山岚相伴,只能吹吹羌笛,发出呜呜怨恨之音。三是感受不到朝廷的关爱。守在边远之地,见不到朝廷对这里关怀抚慰之意,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另一深层含义。可见“怨”字是全诗情感最集中的词,也就是诗眼。
(四)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词就是诗眼。例如: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呢?应该是“涨”字。从题目看,夜雨寄北,“涨”字最能体现“夜雨”。
从全诗主旨看,这首诗是对亲人思念自己的回答,更是自己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而这个“涨”字,正能表达这一主旨:巴山这一带下了夜雨,雨下得很大,秋池也涨满了,难以回去,什么时候雨停,不得而知,你问的归期,只能说“未有期”;再说,巴山夜雨大,家乡是否也夜雨大呢?如果也像这样下着大雨,这实在令人担忧,这更增加对亲人的思念。诗人期盼着见面“共剪西窗烛”,更期盼在见面之时话一话“巴山夜雨时”,因为那是一个不平静的雨夜啊!这个“涨”字包含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主旨,岂不是诗眼?
当然,上述四种方法,可以综合使用。
有的诗既有全诗的诗眼,也有每句诗的诗眼,全诗的诗眼统领全诗,统领每句诗的诗眼。例如:
宫词 薛 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
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
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
袍袴宫人扫御床。
这首诗全诗的诗眼是“望”字。用“望”字统领全诗,下面几联写的是望而不来的感受。
首联写宫女在楼中很早就妆扮好,像盼望仙人那样盼望君王的到来,望眼欲穿。颔联两句各有其诗眼,分别为“冷”、“长”二字。宫门上的金兽形的门环被紧锁着,“连环冷”,寂静而冷清,足见其凄冷;铜龙滴水以计时,“昼漏长”,孤独而漫长,足见其难耐。“冷”“长”二字,写出了宫女的凄冷、孤独、难耐的心境,那是因为君王不来。因君王不来,才“望”君王。
颈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还”、“更”。“还”“更”字写出了这样境界:宫女“云髻罢梳”,但依旧对照镜子看哪一处还不令人满意,怕自己的妆扮、容貌不如别的宫女;为了君王的到来,罗衣大概换了几次,都不满意,这次没换前,就在其上增加香气,希望能引起君王的宠幸。这一切动作都是为了“望君王”到来。
尾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窥”、“扫”。“遥窥”,远远的偷偷地看,想看又怕的心理。为什么?因为望君王宠幸,故想看;因为是“正殿”,不许看,故窥看。看到了什么?“袍袴宫人”在“扫”御床。看来,君王又不来了,望眼欲穿,却大失所望,心又一次冷了。
整首诗由”望”字起笔,写环境的凄冷、时间的漫长,这是“望”的起因,也是望而不来的结果;接着写“还对镜”“更添香”的精心妆扮,是为了“望”到君王时所作的精心准备;最后写窥看后发现君王不会来了,大失所望,与颈联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全诗由盼望到失望,写尽了宫中诸多女子在渺茫的盼望中,孤寂、凄冷地消磨了自己的一生时光。她们是君王的牺牲品。可见,“望”字统领“冷”“长”“还”、“更”“窥”、“扫”等字。
五言律诗也有一字统领全诗。例如: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诗眼是“好”字。一是暗扣诗的题目“喜雨”的“喜”,二是统领全诗。全诗围绕“好”字展开:一好雨“知时节”,当春发生,春天正需要雨水,恰好春雨来了;二好它悄悄而来,滋润万物细细无声;三好夜里下不停,下得充足、透彻;四好天晓时花朵带湿而怒放,锦官城花朵重重,花且如此,禾苗生长就可想而知了。好字又统领各句的诗眼:知、生、潜、润、俱、独、湿、重。
诗眼在诗中的位置,古人认为七言诗句在第五字,五言诗在第三字。这一判断反映了一般的规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涨”字,“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怨”字,“望仙楼上望君王”的“望”字,都是七言诗的第五字;“昨夜一枝开”的“一”字,王维的《过香积寺》第三联的“咽”、“冷”二字,都是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但是古人这种说法也不尽然,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三句诗的诗眼都是最后一字。又如黄庭坚的“高蝉正用一枝鸣”诗眼是“用”字,诗中的第四字。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好”字是第一个字。
诗眼,从词性来说,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是副词或数词。不再列举。
推敲诗眼,也可采用戴帽法,就是用一些近义词更换来比较优劣。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譬人急买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试之,必有个恰好者。能用戴帽之法,则诗眼靡不工矣。”炼词之法,的确可以采用戴帽之法,这样可以比较优劣。如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采用戴帽法,初用“到”,继而用“过”、“入”、“满”,凡如是十许字,最后定“绿”字。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了唐代山水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被誉为“五言之宗匠”,同时作为画家, 他又开创了中国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先河, 享有“南宗之祖” 的盛誉。诗与画的相融形成了王维诗歌独特的魅力,尤其是他的山水诗,因此显示出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美。
画,尤其是山水画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画家要用心“经营”他眼中的物象和手中的色彩去表达他深远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诗也是应该创造意境的。王维的诗之所以诗中有画,也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辩》)基本言中了王维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的境界构思特征。
以虚求实。清代画家方熏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山静居画论》)王维的诗之所以诗中有画,也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如《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四句写远景的诗句,就用“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种因远而虚的境界,展示了江面之宽,江流之长,十分耐人寻味。而一个“浮”字,似乎把群邑描写成海市蜃楼,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切表现在“前浦”波澜壮阔、浩渺连天的风貌。王维把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用到了诗歌的创作上。他从大处落笔,浩渺的江水与天地之起浮动,山色若有若无,甚至写出了南国空气的湿润和光线的柔和,这恰象一幅水墨“渲淡”的山水画一样,清淡得不加饰绘,善意创造谐美,完整的意境。
以动求静。王维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常常独树一帜,就是舍弃了片面,孤立地去写寂静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攫取动意和音响去相反相成地写空廓与寂静,使诗中静谧的意象荡涤了那种死沉沉的气氛,呈现出独特的、优美的画面,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如“落日照秋草”、“渺渺孤烟起,草草远树齐”,不难看出诗人极注意自然界的“动”物对他创造的“静”极相得益彰之妙。
《鸟呜涧》:“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描写了山涧的静澄,但诗人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呜,这些生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又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山洞的宁静幽美,创造出“鸟鸣”山更幽的境界,表现出作者古井无波,静中观照的心理状态。
物我交融。古人论诗强调“物我交融”,也就是说,诗歌创作应该是情融于景,意融于象,让读者欣赏诗时既能感到诗人所描写的物象,也能领会出诗人渗透深藏在我们所能领会的景物之中的诗意,使读者不执着于感情,而是产生深远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