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决定的格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州南站是一个大型现代化铁路客运站,是华南地区最大、最繁忙的高铁站。,旅客们摩肩接踵,行色匆匆,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这偌大的广州南站里,有这么一位头顶上有两道伤疤的铁路职工,始终在热情地服务着旅客,为旅客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他就是广州南站客运二车间三班党支部书记、客运值班员丁非。因为他面对危险挺身而出,奋勇夺刀,所以他也被大家誉为见义勇为的“夺刀哥”。
菜刀迎头劈来,是后退躲闪,还是冲上去搏斗?丁非选择了后者。他挥舞防暴棍冲上前去,一棍子打出去。可是这一棍并没有挡住持刀男子,丁非被其一刀砍在头上,接着,又是一刀……他鲜血直流,晕倒在地。
丁非勇夺菜刀保护旅客的感人一幕,表明在当今社会,“束手旁观”并非是一种常态,道德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见义勇为仍然拥有执着的坚守者。在面对手持菜刀的歹徒时,无数人都会犹豫不前甚至退缩,这是人之常情,可在生死一刻,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迎面而上,为车站公安派出所民警和巡逻武警赢得了时间,也保护了他身后的所有旅客。
道义存胸胆自雄,正气怀身无所惧。社会从来不缺少见义勇为的种子,人们也从来不缺乏向善的心。见义勇为是社会的正能量,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正义的心,只有人人都尽可能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才能让见义勇为蔚然成风。
如今,曾受重伤的丁非依然满怀热情,工作在服务旅客的岗位上。扬眉剑出鞘,疾风彰劲草,丁非头上的伤疤讲述着生与死的考验,是永远的英雄勋章、动人的精神写照。
中国的成语很有意思,关于口才的成语大多略带贬义,比如巧舌如簧、夸夸其谈、巧言令色……口吐莲花算是少有的褒扬,但也有那么点儿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由此可见,对于口才这种事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通常被设定成伪善之人的特性。而历史也的确如此,往往是越有名的说客死得越惨,就算他能靠一张嘴化干戈为玉帛,抑或一兵不发而战胜对方,最终也无法用这张嘴救自己的命。
所以,当我被人称为“中国好舌头”时,总觉得背后生风,冷汗津津。
意外获封好舌头
当我把《中国好声音》里那段原本两分半时长的广告像开机关枪似的“打”出去时,并不觉得多么有成就感,受过专业训练的人都能做到,我只是在电视上做了一件他们没机会做或者干脆不需要做的事。
可能有不少人觉得我在无奈“炫技”,因为我在那个舞台只是充当报幕员,本没什么“戏份儿”,因此非要自己弄出点儿彩来,否则这主持做得太委屈。如果看完我为何要那么快地讲完广告,这种想法可能就不会再有了。
《中国好声音》的广告处理方式,算是节目组有意为之。原本的广告合约中,这段广告的时长有两分多钟。计划里,我像以往其他节目一样,插播一句“不好意思,我又出现了,我要念段广告,大家正好趁机去上洗手间”之类的话就好,等我对着摄像机念完,去洗手间的观众们也都归位了,大家继续录节目。
但后来,因为节目时间的缘故,广告词中的标准讲法被临时改变。如果念一段广告能省去一分半,念10段广告就能省15分钟!多出来的时间,就能卖别的广告,或者为一个选手多争取一两分钟的出镜时间。电视节目就是这么争分夺秒。
我记得很清楚,第三集节目播出的当天,我把录好的广告片段递交上去,不到半个小时就被退了回来。同事告诉我:“这样不行,得再录一遍,录一遍快的。”
我问:“那要多快?”
他回答得很无厘头:“有多快就录多快!”
这是个什么情况?我想了想,跟他说:“要不我先试一遍,你看看行不行?”然后,我就跟念绕口令似的来了遍很迅猛的,同事录完之后冲我点点头说:“挺好的,就这样吧,不用再来了。”说完,就拿着试录的片子去交差。我心想,念这么快字幕怕是都跟不上了,谁能听明白啊?
可是没过一会儿,同事又大汗淋漓地跑过来找我,哭丧着脸说:“华少,还得再快点儿!”
“还要快?”
“对,只给你一分钟……”
两分半钟的广告要压缩到一分钟里,还要清楚地念出来,并不是说无法做到,大多数主持人应该都有这样的功力。我当时心里不踏实,是因为完全想像不出播出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就这样,有了后来大家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看到的“超速广告”。录完之后,在第三集播出当天,我发了条微博说:“我知道大家讨厌广告,最起码我尽力了,希望大家谅解。”
当念广告成为标签
做了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之后,有一次我去青岛参加一个活动,《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老师对我说:“真没想到,在《中国好声音》里面,你居然可以野蛮生长到现在这个样子!”说实话,我也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
一开始接手《中国好声音》,我是有心理准备的。这个节目清晰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导师选学员,第二个阶段是学员对战。在第一阶段,主持人无非是客串而已,只有熬到了第二阶段,才会正式登上舞台,表现机会很少不说,我甚至连个“主场”的机会都没有——节目是在上海录制的。
上海,可不比杭州的温和熟悉,里里外外充满洋气,自然是精致挑剔。到这儿来“拜码头”,总有点儿许文强从北京来上海闯天下的感觉。好吧,我承认这个说法有点儿美化自己了,其实我差不多只是丁力,从乡下来城市求个活计。(反正最后我没死,哼。)放下大上海不说,人也不熟。这个节目是浙江卫视和星空传媒联合做的,我的团队中的那帮兄弟都没机会参与其中,就我一个!
李白在《侠客行》里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在直奔上海的路上,忽然有了点儿这样的感怀。可到了现场,我就傻眼了,事实上,根本没有那么潇洒浪漫,我倒有点儿形影相吊、孑然一身的意思。
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吧。我可是专业主持人,就是靠这个吃饭的,不能给浙江卫视丢脸。说实话,做前两期节目的时候,我心理压力非常大,而且特别孤独,很怀念我们台的录影棚和演播大厅,也想念和我一起摸爬滚打的同事们。那时候最强烈的一个感觉是,什么都不顺手,连麦克风好像都没有我们浙江卫视的好用,更别说什么舞台和灯光了。
不仅如此。一个主持人,只能留在台后,没有搭档,没有串词,不需要更多的展示,只是负责采访,调动学员情绪,鼓舞他们上场好好发挥,然后就和亲友团一起,分享从台上传达出来的情绪。等节目录制完成,走出录播间,一个人我都不认识,也没人搭理我。我就一个人游走在录制现场,没有了曾经的参与感,也无须去关注后期的节目效果,我仿佛是个会主持的“边缘人”。
既然节目形式如此,我自当尽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但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我的表现一开始就引起了那么多人的质疑。
《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引起了媒体和观众的强烈反应,人们对节目的看法存在分歧,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歌手,互相激烈地辩论,可对我意见基本一致:“华少完全不应该存在。”
虽然我事先有些心理准备,料想到可能会有不同的声音,但当事情发生时,还是抑郁到了极点。毫不夸张,我连看微博的勇气都没有,我怕看见别人评价我的词句,怕在任何地方看到我的名字。
坦白说,我在录制第一集和第二集时工作量是最大的,不仅要适应制作团队,尽快跟节目融合,还要把学员们的资料牢记于心,去和他们聊天,一起见他们的亲朋好友,把每个人的故事都捕捉到手……这可不是唠家常,所有这些过程都是有摄影机在拍摄的。换句话说,我一直都在录节目,导师们说话的时候我在录,学员唱歌的时候我也在录,就差吃饭睡觉没被录下来了。
在第一阶段的节目中,不少人看到我和歌手的亲友团站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看着演出现场视频,偶尔我会出现一下,还是沾了亲友团的光。其实,那可不是导演偶尔捕捉到的一个镜头,那台机器一直亮着,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被录制,录完一组接着录下一组,录完之后等到播出,却通通被剪掉。可怜我每集节目要出镜几个小时,到头来却只有20几个镜头,每个镜头不超过20秒!
最令人心有不甘的是,那么多功课,那么多努力,非但没有得到肯定,反而得到了一句“不应该存在”的评价!
我当时的心情低落到了谷底,恨不得节目赶紧结束收工回家。惟一支撑我继续走下去的,是我一直和自己说的话:不管别人多么小看我、嘲讽我,自己不能小看了自己。哪怕被公众指责得体无完肤,至少也要得到业内的承认——华少是一个专业的主持人。我硬着头皮撑!
转折在第三集出现了。前两集播出后,节目整体反响出乎意料地好,到了第三集时,节目组决定增加广告的环节。于是,就有了上一节说到的那段经历。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但我如果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来形容这一切,是不是也算贴切?
那集节目过后,我念的那段广告被很多人模仿传播,从策划本身而言,我们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效果,的确值得高兴。节目组似乎也认准了这个模式,希望在以后的每一集里都穿插这样的广告。
从那以后,我的工作赫然多出了一项内容,那就是念广告。以前我参加各种活动,怎么可能会有这个环节?而现在,不论我走到哪里,都必然会让我念上一段。活动主办方常常会啪地给我一个广告说:“你就照着这个,快点儿念出来就行!”
刚开始,我还会客气地提醒一下:“确定吗?念快了现场可没人听得清楚的!”
关键词:使用价值;有用物品;价格决定;经济哲学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7-0011-05
任何一门学科体系,都是建立在能经得住哲学审视的基础之上的。对经济学概念和经济现象的哲学审视是经济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1-2]。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学发展的实际历程中,对经济哲学的研究存在缺位现象[3]。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如何增加以及财富如何分配的一门学科,使用价值是财富的具体体现。对使用价值及其价格决定机制的研究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使用价值等基本概念进行思辨和哲学审视,有利于经济学体系的根基更为坚固[4]。本文对使用价值、有用物品和价格决定进行了哲学思辨,并提出了经济学的两个哲学基础。
一、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某物品直接地或间接地对于人的有用性。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讲的某物对人的效用。使用价值具有以下特点:
1.只要某物对社会上的至少一个人有某用,则此物具有某种使用价值
某物具有使用价值,是将全社会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的。即某物具有使用价值,并不一定是对所有的人都有用。对甲有用的东西可能对乙无用。对丙无用的东西可能对丁有用。只要对其中的一部分人,甚至一个人有用,则此物具有某种使用价值。
2.空间相对性:某物对于同一时期不同的人具有类型不同或大小不等的使用价值
从横向来看,使用价值对同一时期不同的人具有差异性,即某物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或大小不等的使用价值。其一,对有些人有用的东西可能对另一些人无用。对于不同的两个人可能是有使用价值或无使用价值两种结果。棉袄对于热带的人无用,但对于北极的人却有用。其二,对有些人有此用的东西可能对另一些人有彼用。对戊有此用的东西可能对己有彼用,即对于不同的两个人可能是有此种使用价值或有彼种使用价值两种结果。如矿土对当地的居民具有“当作一般的泥土盖房子或做土壤种植庄稼”的此种使用价值,而对于冶矿工厂的人却具有“能作为原料用来冶炼金属”的彼种使用价值。其三,对有些人有小用的东西可能对另一些人有大用。对庚人有小用的东西可能对辛人有大用,即对于不同的两个人而言某物即便具有同一种使用价值,也具有大小不相等之差别。如对于不爱规划的人而言,一平方米布可做一条裤子;而对于爱规划的聪明人而言,一平方米布可做两条裤子。从横向来看,使用价值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或大小不等的使用价值,由于同一时期不同的人相当于各自在一个小的空间,此性质又可称为使用价值的空间差异性,或称空间相对性。使用价值具有空间相对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公理。
3.时间相对性(或称历史相对性):某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类型不同或大小不等的使用价值
从纵向来看,某物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对于同一个人(或者对于多个人组成的同一人群)而言,具有不同或大小不等的使用价值。其一,对单个人而言,某物品在当今这段时间对某人有用,可能在以后对此人无用;反之亦然。如一个过去当裁缝的人现在改行做厨师,修鞋机对以前的此人有用,而对当今的此人无用。其二,某物品具有使用价值是对于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而言的。有些物品对过去的人们曾经有用,而对当今的人们则无用;有些物品今天对人们有用,而将来可能对人们无用,反之亦然。因此,对某一时刻某物品具有使用价值是相对于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类而言的,既不是对之前时代的人类而言的,也不是对之后时代的人类而言的。有些物品过去曾有用,对过去的那个时代的人类有用。当今没用的东西在未来可能对后代有用。由于是相对于不同的历史时间而言使用价值具有差异性,故此性质可成为使用价值的时间相对性或历史相对性。使用价值具有时间相对性(历史相对性),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公理。
二、论有用物品
1.由使用价值定义有用物品和无用物品
对人类中至少有一个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称为有用物品。对人类中任何一个人都无用的东西,则称为无用物品。根据上述的定义,显然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有用物品之外的物品,无使用价值。所有的理论都或多或少地是对实际状况的一种抽象。这里定义有用物品、无用物品和使用价值也是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的状态下,根据上述的定义必定会得出“有用物品之外的物品无使用价值”这个结论。
2.有用物品的范围随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扩大
【关键词】意识;动机;认知;性格
性格是由心理,即意识决定的,弄清楚意识的基本功能与结构是进行性格分类与解释基础。
一、意识的基本功能及逻辑关系
传统心理学认为意识(心理)具有三种基本功能,一是意志功能,即确立目标并设法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的心理功能。意志具有目标指向性,并且为完成任务提供动力,意志功能也就是心理动力功能,也就是行为的动机功能;二是认知功能,即从外界获取、储存、加工、组织信息的功能,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推理、解释、决策等过程,认知功能的核心是思维功能;三是情感功能,即产生高兴、愤怒、焦虑、忧伤、同情等情感与情绪的功能。三种功能简称意识的“知—情—意”功能。
传统心理学认为这三种功能是并列的,都是心理的基本功能。笔者认为这三种功能并非并列关系,实际上,情感功能并不是意识的独立功能,而是动机与认知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认知的结果,比如,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担心”和恋人分离的情感与情绪,一是因为我们具有特别渴望和恋人心灵相融合的心理,这是动机的作用,其次,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可能察觉到恋人会离开的信息,然后就在心理想象各种分手的可能,这是认知的作用。结果就产生“担忧”的情感及情绪。因此,意识的核心功能其实只包括动机功能和认知功能两项,所以,性格的核心结构就包括动机结构和认知结构两部分。
二、意识的基本功能与性格决定的基本逻辑
借助于意识基本功能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人的行为及行为特征的基本逻辑,也就是性格决定的基本逻辑了。我们的心理先有某些想法,在想法的驱使下指向了某个目标,于是产生了行为的方向,这就是“动机”。接着我们就会去寻找达到目标的方法与路径,就需要去认知、理解、决定如何行动,这就是“认知”过程。在认知的基础上,我们会产生喜欢、讨厌、忧虑、害怕等“情感情绪”,这些情感情绪的直接支配下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这就是“行为”。然后在行为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习惯与风格,这就是“行为特征”,一个人典型的“行为特征”就是他的性格特征。这个从动机到行为特征的决定逻辑如图2的“洋葱模型”所示。
从心理到行为由四个层次构成,动机与认知构成的心理是行为与行为特征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纯粹心理性的;情感情绪则是联结动机、认知与行为的桥梁,情感情绪不仅有心理性的,还有生理的成分,比如,担忧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从心理感受到这种情感,而且我们的表情也能反映出这种情感。正是这些情感与情绪直接推动或阻止我们的行为,所以,情感情绪具有从心理性的动机和认知向生理性的行为转换的推动功能。英语用emotion表达情感情绪概念是非常深刻的,“e”是“推动、促使”的意思,motion则有“运动、行动”之意,因此“e-motion”就是“使…..运动,使…..行动”的意思;生理系统是使行为发生的物理系统,包括神经、体液、内分泌、肌肉、骨骼等子系统,生理系统是纯粹生理的;行为则是心理、情感情绪与生理系统作用的结果,行为必须通过身体的运动才能实施。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一个人的行为与行为特征,也能够感觉出他的情感情绪,但只能推测出他的内部心理。
动机与认知是心理的核心成分,情感情绪是心理到行为的转换桥梁,生理系统是行为实施的物理机构,行为与行为特征则是动机、认知、情感情绪及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情感情绪不是性格的核心成分,仅仅根据一个人是否容易开心、生气、激动、焦虑等情感情绪是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一个人深层次性格的,因为同样的情感情绪可能是由完全不同动机类型与认知结构造成的。同样,生理系统更不是性格的主要成分,生理系统只是行为发生机械系统。内部心理才是区分性格的核心,由于内部心理包括动机与认知两种核心要素,所以弄清楚它们的结构与性质是性格研究的关键所在。
1.动机。动机之于性格,正如发动机之于汽车,它为行为提供动力。动机是意识的核心功能之一,它是人类行为的动力系统,是行为的原始推动力,也是行为的原因,用通俗的话讲动机就是人们的“想法”。性格之所以复杂,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想法非常复杂,也就是动机非常复杂。有时候,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那样做;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其实,过后才知道那只不过是假象而已;有时候,我们有这样的想法,而另一些时候则又是那样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动机的结构非常复杂,很多动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的各种“想法”不是同样重要的,也不是同样清晰的,它们构成了一个结构系统,就像一栋楼房一样,我们的动机也包括层次结构,同时,每层的各种想法还形成了不同的房间结构。
2.认知。如果动机是行为的发动机,那么,认知就像导航系统,负责收集、处理各种地形地貌,并做出判断和路线选择。如同动机一样,我们的认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习惯或擅长通过观察、动手去认知事务,有的人则习惯或擅长通过想象,利用图像图去认知事物,还有的习惯或擅长利用符号,通过逻辑推理去认知事物。有时候我们用某种认知方式去认识事物,有时候又另一种认知方式去认识事物。每个人的大脑都同时存在多种认知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结构,我们将在第四章中详细分析认知的结构与性质。
正是由于人的心理动机与认知结构的复杂性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性格类型。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著,黄希庭译.迈尔斯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D.M.巴斯著,熊哲宏等译.进化论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关键词】语文教师;调控者;指导者;促进者;评价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能够准确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运用,在实施语文新课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情感的调控者
语言学家研究表明,认识和情感是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紧张、沮丧、怀疑、厌恶等等,都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愉快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接纳性的、支持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不少语文教师常常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的调控,造成“情感空白”,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并且有焦虑和抑制状态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注意,引导这类学生调整好情感,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的过程 中,教师应随时对情感教育进行反思,想一想自己已经采用了的和将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活动是否能够得到学生喜欢,是否会使某些学生产生焦虑、抑制等负面情感,是否超出了某些学生的应付能力,是否能够移情的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上来考虑问题,是否关心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过程,是否有利于班级活力的行成和保持等等。在教师进行情感反思的同时,也应该启发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情感反思。这样做,有利于帮助许多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和情感,变讨厌 、憎恨、回避语文学习为热爱、喜欢语文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紧张焦虑为欢愉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态度。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考虑了正反两方面的情感因素,并随时采取相应的情感教育方式,与之相辅相成的学生的语言认识活动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目标,并协助学生寻求和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尤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的运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教师要有意识的采取多种方式 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有意提示学习策略,并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变化。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模仿和记忆的学习过程,它和自然科学 学科的学习一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学方式,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强调获得知识结论的同时,尤其重视知识获得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相关经验,让学生充分开展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并注意充分开展课堂的交互活动,让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达成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并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等,从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