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决定的格式

决定的格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决定的格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决定的格式

决定的格式范文第1篇

笔墨问题在中国画领域是必不可少的,论述笔墨与作品格调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笔墨问题。

色彩在中国画里是近现代才大量涉及到的,在古典画论中也有所论述。这里论述色彩在画面里的重要作用。决定画面格调高低的重要因素。

造型与作品格调的关系,变型与修养的关系,画面需要与作者表达感情内容的关系。

强调了作品的精神境界和作者的精神境界的统一。即人品与画品的统一。决定中国画作品格调高低的因素不仅是笔墨、色彩、物象造型……还有作者的人生观、性格、才智、经历、审美趣味、学问休养、道德品质等等。

关键词:格调;笔墨;色彩;物象造型

在我们中国古典画论中一气韵生动为最高法则。而近现代画坛上的绘画大师们在气韵之外加上了意境、格调两则。气韵、意境、格调三者既互相关联,又各自区别。他们包括了中国画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最高追求。

格调是什么?格调就是修养,格调不是个性,不是风格,但与其有关。正如潘天寿先生所指出的“格调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很难讲清楚,要靠多看、多比较、慢慢体会。”相对于气韵,意境来说,格调是更难把握的理论范畴。格调是作品的艺术总汇效果或艺术境界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归根结底是反映作者的精神境界。格调说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画论的新发展,在中国古典画论中历来重视人品与画品的统一,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作品的精神境界的统一,既人品与画品的统一。

一、笔墨与作品格调的关系

风格见之于笔墨,但笔墨决定于审美情操。首先我们是从生活中摄取意象,然后把意象创作成艺术形象,这两方面有一定的能动性。特具天赋和学识渊博的人,它的能动性更大。所以艺术反映生活并不是简单的还它一个本来面目。而必须通过作者所具备的天赋和各方面的素养。从思想品性、审美情操以及艺术技巧加以精心冶炼,才能完成创作的生活。艺术的风格也就冶炼出来了。所以说:“品格不高,笔墨无法,画如其人,风格见品性。”吴冠中说:“一个僵死的纯摆弄笔墨的是工匠;艺术家有满清热情的,有真知灼见的,有一定修养的,艺术家用情作画。”潘天寿画面整个情调是冷的,但笔墨是充满激情的。

笔墨风格之形成也不是出于做作。是长期实践中忠于自己感受的自然结果。个人感受,个人爱好往往形成作者最拿手的题材。这些都取决于作者的内在修养。潘天寿的钢筋水泥构成与林风眠的宇宙一体都出于数十年的修养。风格是可贵的,但作者要注意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高。有什么样的风格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作者本人的自身的东西在左右你的画面和笔墨等等。也决定着你画面格调的高低。

二、色彩与作品格调的关系

中国画色彩的最高追求是荒率、天真、自然。在清新艳丽中求雅格。一味的求雅、色彩的纯度低,容易画面沉重,没有激情。中国画,本民族的艺术当然就得有民族的特点,画面的色彩对格调的影响当然也重要,除了对色彩理论吃透以外也要作者本人的其它休养到位,中国古代自唐宋以后提倡“水墨为上”。墨竹当然没有问题,因为有很久的历史了。但也有人批评是不符合现实的,于是改用绿色来画,效果反不如墨画的好。假如我们表现某一个对象,只要看得人不说有错误。而神情,趣味很好。格调又很高。这样我们就达到目的了。人们会很满意的,批评嘛,当然是会有的,不是今天才有,古代就有。比如坡画了朱竹。不同寻常,元代就有人批评,说坡用朱色画竹子是不妥的,跟实物对照起来不象,既然说没有朱色的竹子,那么有没有墨色的竹子呢?格调与画面的色彩也是作者感受和修养的问题,总之色彩与作品和格调的关系。、色彩本身不能完成左右其画面格调,说到底色彩问题也就是作者修养问题。色彩的修养和艺术的修养。潘天寿先生说:“设色须谈而能深沉,艳而能清雅,浓而能古厚,自然不落浅薄、重浊、火气、俗气矣。”“淡色唯求清逸,重彩唯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极境也。”

三、造型与作品格调的关系

中国大写意画的物象造型,不是能把物象表现标准、精确为目的,中国写意需要的造型物象是变化的型,能表胸中之意的形。这是艺术所需要的,是靠作者本身对艺术的了解,对物象造型规律的了解。我们不是拿来一个物象,它的造型就适合入画,这个物象造型得根据画面的形式和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需要,做适当的变形,才能使画面达到更完美,情趣更浓,格调更高。怎样变形夸张而且还合乎情理,并不降低作品的格调。这个问题取决于作者的文化修养,文化取向。造型的奇特,变异,夸张能达到画面的最佳效果,变型要有休养,有档次。例如山人的鸭子,吴昌硕的葫芦,齐白石的虾等等。他们的变形不但无损于作品的格调,还增添几分情趣。这无不依靠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及对物象的熟悉和理解。在复杂的物象面前,能做到“以神取形,以神写形,意在形随。”绘画艺术着重研究的不是目之所见,重复自然。重要的是作者思想里的东西。通过对物象的夸张,变形,让观众想起更深层次的东西。

艺术本属于热爱生活的人们,并不是从事艺术的人的专利。因为从事着艺术就占有了艺术,这是一个误会。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的体验,方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需要去发现,需要组织和提炼,这种提炼之别于生活,是升华,是艺术的升华,通过艺术家的眼睛、修养、学识、把最基本、最普通的简单生活道具变成最上层的艺术真品,最普通的东西,最复杂,最朴实的东西,最有内涵,虚伪造作的艺术迟早要淘汰掉。时间是无情的,时间是分辨真伪的一面镜子,那些一时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旦成为历史,就变得明晰起来。

参考文献:

[1]《潘天寿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决定的格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住宅土地;价格差异;衍生需求模型;决定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1-0022-05

一、引言

1988年《土地管理法》出台以来,城市经营性土地逐步以市场化方式进行配置,特别是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实行以来,土地市场逐渐形成,土地有了市场价格。随着土地价格市场决定机制的形成,住宅土地价格在城市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从2004年浙江省各个城市住宅土地公开出让的数据来看,温州市住宅土地的平均价格为14 000.38元/m2,杭州市为7 498.35元/m2,而嘉兴市住宅土地的平均价格仅为1 357.79元/m2,衢州市为424.72元/m2,住宅土地价格的最大差异超过了10倍,住宅土地价格的差异远远大于消费品价格、其他资产的价格、工资和收入的差异。

这些差异一方面客观地影响了城市住宅的价格,成为决定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也给政府宏观调控提出了难题,如何才能针对价格差异巨大的住宅土地市场提出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开发商、投资者、抵押贷款人和住宅消费者都期望能够更好地解释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的差异。如果能发现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决定因素,那么就可以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控来影响住宅土地价格的变化。

二、文献回顾

最早的城市土地价格差异模型是基于古典地租理论。Keiper(1961)开发了以古典地租理论为基础的土地价格差异模型,他发现跨区的土地价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使用次数和密度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土地产值的不同[1]。土地价格的差异是由土地内在生产力的不同导致的。Maisel(1964)基于古典地租理论和土地价格决定因素理论开发了城市间土地价格差异的理论模型,他发现农地价格、人口密度、城市化比率、建筑成本、家庭收入水平和工作机会是导致城市间土地价格差异的主要因素[2]。古典地租理论从土地产出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土地的资源禀赋、使用次数、土地生产力的差异来解释城市间土地价格的差异,但是它不能完全解释城市间具有较大同质性的住宅土地价格差异形成的原因。

Muth(1971)开发了第一个关于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衍生需求模型,他将住宅土地需求作为住宅服务①需求的一种衍生品,通过使用一个住宅产业的生产函数模型和住宅土地需求模型来解释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的差异。根据Muth(1971)模型,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依赖于土地单位成本、建筑成本和收入[3]。尽管Muth的衍生需求模型比较简单,但是这一分析框架为后面的学者开启了新的研究思路。

Witte(1975)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使用衍生需求模型成功的解释了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②之间住宅土地价格的差异。在他看来,城市住宅土地的价格不是由土地的生产力来决定的,而是由住宅土地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均衡来决定的[2]。住宅土地的需求量主要受到两大方面的影响,住宅服务的需求量和其他投入品的供应量。Witte发现城市家庭收入水平、城市人口增长率、农地价格、人口密度和住宅土地的平均面积对解释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贡献较大。在Witte研究之后的10年中,对于城市愉悦度(urban amenity)、土地用途管制、通货膨胀、移民和家庭收入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Roback(1982)和Graves(1980)对于城市间工资差异和移民的研究证明了城市间家庭生活质量均衡的存在。这两个研究的结论表明城市工作者的“全部实际收入(total real income)”是由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构成的,城市间的工资差异可以部分被城市间愉悦度的差异来解释[4][5]。城市住宅服务的需求量是由这个地区家庭的购买意愿和家庭的支付能力共同决定的。家庭效用的最大化是通过家庭中住宅和非住宅物品的预算约束函数和效用最大化函数来实现的。Manning(1988)改进了Witte(1975)的衍生需求模型的,在继承其整体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住宅服务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在土地供应量的决定因素中增加了地理限制因素和政府限制因素[6]。在Manning的模型中,城市家庭的全部收入被定义为真实的货币收入加上以城市愉悦度为表现形式的非货币收入。注意到Roback(1982)和Graves(1980)的理论进一步允许效用偏好在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之间进行转换。因此,Manning认为城市住宅服务需求量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家庭真实货币收入、家庭非货币收入和家庭对两种收入的偏好。Manning的改进衍生需求模型证明了家庭税后收入、生活成本和建筑成本对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有显著的影响。以Witte(1975)和Manning(1988)为代表的衍生需求模型在一段时间内对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有较好的解释力。

Potepan(1996)在认识到衍生需求模型对于完整住宅市场认识的缺陷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结论上的偏差后,开始基于完整的住宅市场的认识,重新构建城市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理论模型[7]。Potepan指出应当将住宅土地价格差异放到一个完整的住宅市场上来解释。在Potepan的完整住宅市场的分析模型中,城市住宅土地价格的差异是由内生和外生两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城市家庭收入水平、城市人口水平、城市愉悦度、不动产抵押利率、财产税率、农地价格、土地的提升成本等因素对于解释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贡献较大。Capozza(2004,2005)从住宅市场波动的视角进一步验证了城市人均实际收入、人口增长和建筑成本对于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影响[8][9]。

从实证研究中涉及决定因素来看,学者们对于一些决定因素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如城市家庭收入水平、农地价格、土地的提升成本、城市人口数量、通货膨胀,但是对于另一些因素还存在一些争议,比如移民、政府政策、城市地理位置和城市愉悦度。衍生需求模型对于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解释力比较好,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适用性还缺乏实证支持。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快速城市化的阶段,衍生需求模型对于中国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解释力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三、理论模型的构建

本文构建的模型和Muth(1971),Witte(1975),Roback(1982),Manning(1988),Potepan(1996)的模型中框架相似。在这个模型中,假设资本和劳动可以在城市间完全自有的流动;随着城市内土地价格的变化,土地用途可以进行相互转换;住宅土地的需求被假定为最终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来决定。尽管在短期内住宅土地的供应是没有弹性的,但是通过向城市郊区扩展,转变土地用途和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在长期内土地的供应是有弹性的。因此,城市住宅土地的供应有两部分组成,住宅建设中的存量土地和新开发的土地,这里只考虑劳动力和土地市场都出清情况下的住宅土地价格。在两个市场同时出清的情况下,可以得到供求均衡条件下的住宅土地价格函数:

在此,PL=城市住宅土地的价格,QLD=城市住宅土地的需求量,QLS=城市住宅土地的供应量。根据衍生需求模型,住宅土地需求量是住宅服务需求量和住宅供应所必须的其他投入品供应量的函数(Witte1975,Manning1988),因此有:

QLD=g(QHD,QCS)(2)

在此,QHD=住宅服务的需求量,QCS=其他投入品的供应量。将方程(2)带入方程(1),可以得到方程:

PL=h(QHD,QCS,QLS)(3)

根据上述模型,城市住宅土地的价格就是由住宅服务的需求量、其他投入品的供应量和住宅土地的供应量来决定的。因此,这三个方面在不同城市间的差异也就导致了住宅土地价格的差异。

(一)住宅服务需求量的决定因素

在给定的城市里,住宅服务的需求量是这个地区家庭的购买意愿和家庭支付能力的集合。对于家庭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可以通过城市的家庭数量、城市的人口结构和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来衡量。同时,更大的和更高密度的城市有更多的购物机会和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也会增加住宅服务的需求量。城市的生活成本和人均拥有的资产水平也会客观的影响城市的住宅需求量。因此,可以得到住宅服务的需求量函数方程(QHD):

QHD =j(HN,PC,CI,II,AL)(4)

在此,HN=城市家庭数量,PC=城市人口结构,CI=城市生活成本,II=城市平均收入水平,AL=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

(二)其他投入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

在住宅的建设过程中,其他投入品的供应情况也会影响住宅土地的需求量。Manning(1988)将其他投入品界定为劳动力、材料、资本、设备和开发商才能。在住宅建设过程中,其他投入品供应的差异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造成。首先,住宅建设材料的价格在城市间并不相同;其次,城市间建筑劳动力的价格因为生活成本的差异而不同,建筑劳动力价格会导致城市间房地产业从业人数的不同;第三,城市间房地产投资强度的差异也会影响住宅价格和住宅土地的需求量。因此,在模型中其他投入品的供应函数可以表示为:

QCS =k(CP,IH,PH)(5)

在此,CP=城市建筑材料的价格,IH=城市房地产投资额,PH=城市房地产业从业人数。

(三)土地供应量的决定因素

在Manning(1986,1988)研究的基础上,模型定义了住宅土地的供应依赖于生地(raw land)的供应和将生地转变为熟地的提升成本。生地的供应不仅依赖于未利用土地的可获得性,而且依赖于土地所有者出售这块土地作为住宅开发的意愿。土地所有者出售土地的意愿取决于现有土地用途(通常是农业用途)的产值与这块土地未来用途期望回报的比较。将生地转变为熟地的提升成本受到材料供应和劳动力价格变动的影响。在此,我们用农地可获得性和农地成本两个变量来衡量住宅土地的供应,住宅土地供应的函数方程可以表示为:

QSS =o(LA,PA)(6)

在此,LA=农地可获得性,PA=农地成本。

将方程(4)、(5)和(6)带入方程(3),最终可以得到一个简化形式的城市住宅土地价格差异决定因素的方程(7):

PL=r(HN,PC,CI,II,AL,CP,IH,PH,LA,PA)(7)

四、数据与实证结果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模型,我们收集了浙江省29个城市2004年公开出让的住宅土地数据和这些城市2004年的统计数据来对模型进行验证。之所以选择浙江省内的城市作为样本,是因为浙江省各城市的住宅市场和土地市场相对比较成熟,土地市场中的竞争者较多,交易数据比较能够反应土地的市场价格,而且各城市土地出让的数据是可获得的。

2004年,29个样本城市公开出让了445宗住宅土地,通过对出让金额和出让面积分别求和再平均,得到这些城市的平均住宅土地价格,作为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义乌、德清、淳安、上虞和丽水5个城市2004年住宅土地交易的数据较少(交易数量小于5),我们用这些城市2003年和2005年的住宅土地交易数据对住宅土地的平均价格进行了修正,希望能够反映整个城市住宅土地的价格水平。

解释变量则是通过《200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中29个城市的相关统计指标来测量。对于模型中城市住宅服务需求的决定因素来说,城市家庭数量通过年鉴中的各城市的总户数来衡量。由于城市住宅的消费主体是中青年人,因此城市人口结构是通过计算各个城市2004年末总户籍人口中18岁~3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城市生活成本是通过各个城市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城市平均收入水平在衍生需求模型中是非常重要的解释变量,该变量是用各个城市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对于城市人均拥有流动资产水平没有直接测量指标,这里用各个城市2004年末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除以该城市的城镇人口数量来测量该变量。

对模型中其他投入品供应的决定因素也是通过年鉴中相应的指标进行衡量。城市建筑材料的价格利用年鉴中各城市建筑材料及五金电料类价格指数来衡量。房地产从业人数可以直接利用年鉴中对应的统计指标来测量,农地可获得性是通过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来间接的测得,农地成本通过各个城市区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间接衡量。

(二)实证结果

利用上述收集到的数据,对简化形式的城市住宅土地价格差异决定因素方程(7)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多次的重复实验,我们选用逐步回归的方法(SPSS中的stepwise变量进入方法)来衡量上述哪些解释变量在方程中是显著的。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模型的整体效果比较理想,复相关系数(R)为0.937,判定系数(R.Square)为0.878,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justed R Square)为0.864。从模型的方差分析可知,F检验的P值小于0.05,模型通过F检验,说明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再讨论进入模型的变量,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有4个解释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城市人口结构、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城市房地产投资额、城市房地产业从业人数,这4个变量对应系数的t检验值(sig.)小于0.05,说明他们都是有显著意义的。

在影响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诸多因素中,最先进入方程的是城市房地产业从业人数和城市房地产投资额,说明这两个对于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影响最大;其次进入方程的是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最后进入方程的是城市人口结构。城市房地产业从业人数和城市房地产投资额对住宅土地价格有正的显著影响,说明现阶段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主要是由于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业从业人数造成的,这两个解释变量的影响和理论预期是一致的。进入方程的另一解释变量,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对住宅土地价格有正的影响,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越高,住宅土地价格越高。这表明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地区,个人拥有的财富已经成为影响城市住宅土地价格的重要因素。人口结构变量同样具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中青年人比例越高的城市,住宅土地的价格就越高。

从回归模型的多重共线性检验中可知,所有的特征根(Eigenvalue)都不接近于0,而且条件数(Condition Index)都小于15,说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从表1中可以发现模型的DW值为1.305,DW检验的上下线为1.01和1.42,因为1.305更接近于上线,可以暂且认为不存在序列相关。因此,可以认为数据满足多元线性回归的假设条件。

五、结论

本文试图解释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的差异,构建了一个关于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衍生需求模型,使用多元回归方法和浙江省29个城市2004年公开的425宗土地出让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0.864,模型的总体回归效果是显著的。模型中的11个解释变量,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城市房地产业从业人数、城市房地产投资额、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城市人口结构4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这4个变量对于城市土地价格都具有正的影响。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主要是由这4个变量造成的,他们可以解释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86.40%。

在国外学者研究中,普遍得到证明的对于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如城市家庭数量、城市生活成本、城市平均收入水平并没有进入方程。而城市房地产业从业人数和城市房地产投资额进入了方程,表明目前中国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居民对于住宅消费能力上的差异,而是城市房地产投资开发强度的不同造成的。上述结果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浙江省区域内一些城市住宅土地价格非常高是由过渡投资造成的,因此通过对于城市内房地产投资强度的控制可以减缓住宅土地价格上升的速度。

注释:

①住宅服务(housing service)是指能够满足家庭居住需求的商品,家庭可以通过购买住宅或者租赁住宅来得到住宅服务。

②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美国统计地域单位, 1983年SMSA改名为大都市统计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简称MSA)。

参考文献:

[1]Keiper J.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Rent [J]. Land Economics, 1961, 64:14-19.

[2]Witte A. The Determination of interurban Residential Site Price Differences: A Derived Demand Model with Empirical Testing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75, 15:351-364.

[3]Muth R. The Derived Demand for Urban Residential Land [J]. Urban Studies, 1971, 8:51-66.

[4]Roback J. Wages, Rent,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2, 12:1257-1278.

[5]Graves P. Migration and Climate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80, 5:227-237.

[6]Manning C.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city Home Building Site Price Differences [J]. Land Economics, 1988, 64:1-14.

[7]Potepan M. Explaining Intermetropolitan Variation in Housing Prices, Rents and Land Prices [J]. Real Estate Economics, 1996, 24:219-245.

[8]Capozza D, Hendershott P, Mack C. An Anatomy of Price Dynamics in Illiquid Markets: Analysis and Evidence from Local Housing Markets [J]. Real Estate Economics, 2004, 32: 132.

[9]Capozza D, Israelsen R, Thomso T. Appraisal. Agency and Atypicality: Evidence from Manufactured Homes [J]. Real Estate Economics, 2005, 33: 509537.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city Variation in Residential Land Prices

Zhang Juanfeng1, Jia Shenghua2

(1.Institute of Real Estate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The College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决定的格式范文第3篇

黄小蕾:对,我很喜欢带有中国元素的服装,因为我觉得中国现在的服饰力量真的很强大。大前年,我自己做了一趟背包旅行,跑去了迈阿密,去了那里最奢华的商场,里头都是世界顶级的奢侈品牌,我进到一个设计师品牌店,做高端定制的,在里头看到一套中国元素的晚礼服和一个绣着龙的手包,都超级贵,贵到我难以想象。我心想,这些在国内肯定不会这么贵,怎么中国元素一用到外国设计上就这么昂贵。我觉得这完全不应该,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财富,老祖宗留给我们5千年的历史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只要我们肯用心、够努力,一定会成为富有的中国人。

小资CHIC!:但是目前来看,中国设计师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生存环境都不怎么好,你考虑过这一点吗?

黄小蕾:对,这个需要我们中国的设计师、中国的媒体、中国的投资人还有整个运营团队一起来做这件事情。去年我去参加了中国国际时装周,看了很多场秀,特别喜欢很多带有中国元素的设计,比如张肇达老师的作品,他把过草地时穿的衣服改造成带有麻绳、毛线、编织、拼接等元素的服装,配上一颗红红的五角星,所有T台模特穿这平底布鞋,绑腿也是各种材质构成,整体感觉真的很时尚。还有武学凯、武学伟老师,我穿过一件他们兄弟俩设计的服装,我觉得中国设计师很擅于把中国元素和时尚结合在一起,我个人非常喜欢。

小资CHIC!:对于时尚元素你非常了解,那你平时怎么穿衣打扮?

黄小蕾:每个人穿衣服都有自己的定位,去年,我尝试了一年小文艺的装扮,后来我发现我太凶猛了,不太适合小文艺,因为一穿小文艺裙子,我就会特别端着,太累了。后来我决定选择一个雌雄同体的方式,把范爷和春哥的穿衣风格稍微糅合一下,我本身也觉得自己的个性忽男忽女,性别不是特别明显,虽然长得挺清秀的,但骨子里还是比较男孩子。

小资CHIC!:是不是演戏把你性格里的男孩子气挖掘出来了,因为你的角色经常是一些乐呵呵、傻呼呼的姑娘?

黄小蕾:人家是演傻姑出道的嘛,呵呵。我挺喜欢演喜剧的,因为喜剧可以给大家带来欢乐,让周围的人开心了,这种成就感也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开心。我愿意做一个送欢乐的小丑,上大学时排的第一个作业就叫“小丑的心”,我可以把自己弄得奇形怪状,笨笨的、傻傻的,怎么样都行,这不是哗众取众,当你看到她的时候,你会变坚强——她都可以这样,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完全可以自己摔打自己,不用别人来摔打你。”这句话我很喜欢,我要把它收到“蕾女心经”里去!

小资CHIC!:你有遇到让自己沮丧的时候吗?怎么解决呢?

黄小蕾:有,月经前的那几天,哈哈。女人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我在生理期之前,就会特别低落、狂躁、没有安全感,我会打电话给我的好朋友,让他们过来一起玩。

小资CHIC!:听说你演戏的时候会有点小执拗,有点拧巴,是这样吗?

黄小蕾:我不会强迫,也不会特别拧巴,我演戏的时候不会演得浮起来,我一定要找到生活当中和我这个角色相似的人,找准这个人的特征,包括说话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可能找一个人都不够,需要多找几个同类才能完成,然后把这些东西融进角色里。

决定的格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意识;动机;认知;性格

性格是由心理,即意识决定的,弄清楚意识的基本功能与结构是进行性格分类与解释基础。

一、意识的基本功能及逻辑关系

传统心理学认为意识(心理)具有三种基本功能,一是意志功能,即确立目标并设法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的心理功能。意志具有目标指向性,并且为完成任务提供动力,意志功能也就是心理动力功能,也就是行为的动机功能;二是认知功能,即从外界获取、储存、加工、组织信息的功能,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推理、解释、决策等过程,认知功能的核心是思维功能;三是情感功能,即产生高兴、愤怒、焦虑、忧伤、同情等情感与情绪的功能。三种功能简称意识的“知—情—意”功能。

传统心理学认为这三种功能是并列的,都是心理的基本功能。笔者认为这三种功能并非并列关系,实际上,情感功能并不是意识的独立功能,而是动机与认知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认知的结果,比如,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担心”和恋人分离的情感与情绪,一是因为我们具有特别渴望和恋人心灵相融合的心理,这是动机的作用,其次,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可能察觉到恋人会离开的信息,然后就在心理想象各种分手的可能,这是认知的作用。结果就产生“担忧”的情感及情绪。因此,意识的核心功能其实只包括动机功能和认知功能两项,所以,性格的核心结构就包括动机结构和认知结构两部分。

二、意识的基本功能与性格决定的基本逻辑

借助于意识基本功能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人的行为及行为特征的基本逻辑,也就是性格决定的基本逻辑了。我们的心理先有某些想法,在想法的驱使下指向了某个目标,于是产生了行为的方向,这就是“动机”。接着我们就会去寻找达到目标的方法与路径,就需要去认知、理解、决定如何行动,这就是“认知”过程。在认知的基础上,我们会产生喜欢、讨厌、忧虑、害怕等“情感情绪”,这些情感情绪的直接支配下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这就是“行为”。然后在行为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习惯与风格,这就是“行为特征”,一个人典型的“行为特征”就是他的性格特征。这个从动机到行为特征的决定逻辑如图2的“洋葱模型”所示。

从心理到行为由四个层次构成,动机与认知构成的心理是行为与行为特征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纯粹心理性的;情感情绪则是联结动机、认知与行为的桥梁,情感情绪不仅有心理性的,还有生理的成分,比如,担忧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从心理感受到这种情感,而且我们的表情也能反映出这种情感。正是这些情感与情绪直接推动或阻止我们的行为,所以,情感情绪具有从心理性的动机和认知向生理性的行为转换的推动功能。英语用emotion表达情感情绪概念是非常深刻的,“e”是“推动、促使”的意思,motion则有“运动、行动”之意,因此“e-motion”就是“使…..运动,使…..行动”的意思;生理系统是使行为发生的物理系统,包括神经、体液、内分泌、肌肉、骨骼等子系统,生理系统是纯粹生理的;行为则是心理、情感情绪与生理系统作用的结果,行为必须通过身体的运动才能实施。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一个人的行为与行为特征,也能够感觉出他的情感情绪,但只能推测出他的内部心理。

动机与认知是心理的核心成分,情感情绪是心理到行为的转换桥梁,生理系统是行为实施的物理机构,行为与行为特征则是动机、认知、情感情绪及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情感情绪不是性格的核心成分,仅仅根据一个人是否容易开心、生气、激动、焦虑等情感情绪是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一个人深层次性格的,因为同样的情感情绪可能是由完全不同动机类型与认知结构造成的。同样,生理系统更不是性格的主要成分,生理系统只是行为发生机械系统。内部心理才是区分性格的核心,由于内部心理包括动机与认知两种核心要素,所以弄清楚它们的结构与性质是性格研究的关键所在。

1.动机。动机之于性格,正如发动机之于汽车,它为行为提供动力。动机是意识的核心功能之一,它是人类行为的动力系统,是行为的原始推动力,也是行为的原因,用通俗的话讲动机就是人们的“想法”。性格之所以复杂,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想法非常复杂,也就是动机非常复杂。有时候,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那样做;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其实,过后才知道那只不过是假象而已;有时候,我们有这样的想法,而另一些时候则又是那样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动机的结构非常复杂,很多动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的各种“想法”不是同样重要的,也不是同样清晰的,它们构成了一个结构系统,就像一栋楼房一样,我们的动机也包括层次结构,同时,每层的各种想法还形成了不同的房间结构。

2.认知。如果动机是行为的发动机,那么,认知就像导航系统,负责收集、处理各种地形地貌,并做出判断和路线选择。如同动机一样,我们的认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习惯或擅长通过观察、动手去认知事务,有的人则习惯或擅长通过想象,利用图像图去认知事物,还有的习惯或擅长利用符号,通过逻辑推理去认知事物。有时候我们用某种认知方式去认识事物,有时候又另一种认知方式去认识事物。每个人的大脑都同时存在多种认知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结构,我们将在第四章中详细分析认知的结构与性质。

正是由于人的心理动机与认知结构的复杂性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性格类型。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著,黄希庭译.迈尔斯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D.M.巴斯著,熊哲宏等译.进化论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决定的格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调控者;指导者;促进者;评价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能够准确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运用,在实施语文新课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情感的调控者

语言学家研究表明,认识和情感是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紧张、沮丧、怀疑、厌恶等等,都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愉快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接纳性的、支持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不少语文教师常常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的调控,造成“情感空白”,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并且有焦虑和抑制状态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注意,引导这类学生调整好情感,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的过程 中,教师应随时对情感教育进行反思,想一想自己已经采用了的和将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活动是否能够得到学生喜欢,是否会使某些学生产生焦虑、抑制等负面情感,是否超出了某些学生的应付能力,是否能够移情的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上来考虑问题,是否关心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过程,是否有利于班级活力的行成和保持等等。在教师进行情感反思的同时,也应该启发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情感反思。这样做,有利于帮助许多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和情感,变讨厌 、憎恨、回避语文学习为热爱、喜欢语文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紧张焦虑为欢愉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态度。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考虑了正反两方面的情感因素,并随时采取相应的情感教育方式,与之相辅相成的学生的语言认识活动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目标,并协助学生寻求和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尤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的运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教师要有意识的采取多种方式 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有意提示学习策略,并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变化。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模仿和记忆的学习过程,它和自然科学 学科的学习一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学方式,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强调获得知识结论的同时,尤其重视知识获得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相关经验,让学生充分开展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并注意充分开展课堂的交互活动,让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达成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并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等,从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海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城市公共交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