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83-02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持续下,个体能够保持生命的活力,具有相对积极的内心体验,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使得个人身心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自信好强、独立坚强、敢作敢当的勇气,以及活跃的思想等人格特征。换言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必须要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心理结构,要能够在各种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
(一)个性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面貌集中反映在他的个性上,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个人色彩浓厚、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点的总和。个性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以及做事的风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神经质等现象,并且心理问题越严重,表现出的特征越明显。相关调查显示,个性越稳定的学生,越不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同样,性格开朗、外向型的个性能够有效减少心理问题产生的几率,而情绪缺乏稳定性、相对倔强的个性则会增加心理问题产生的几率。与此同时,掩饰性维度将个体对社会的认可程度有效反映出来,掩饰性越高的个体,对于社会认可的需求也就越高,这些个体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就比较全面地考虑社会的行为规范,即面临着较小的社会压力,心理问题也就比较小。因此,个性特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应对方式
所谓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进行紧张精神的摆脱时,进行自我调节的素质。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对方式属于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对压力与后果的严重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的身心症状有着密切相关,积极应对能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应对的作用恰恰相反。与此同时,情感应对方式也与学生的心理状况相关,诸如逃避等消极应对方式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身体功能、社会功能等降低;诸如勇敢面对等积极应对方式则很有可能会提高身体功能,使得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因此,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有效解决问题,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不仅不能够将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好,还有可能增加心理问题产生的几率。
(三)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的阅历比较浅,社会经验严重不足,而且有大量的独生子女,生活能力不足,同时缺乏正确的认识,很有可能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害怕失败,当面对较大的挫折时,往往会产生心理障碍。也有一些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形态相貌差异,不能够正确认识,进而出现心理失衡现象。实践证明,自尊水平较高的学生比较自信,更能够得到大家的信任;自尊水平较低的学生,具有多样性的破坏行为,往往对好朋友表达的感情不给予相信。
(四)学习适应
学习适应好的大学生能够合理安排学习工作,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将学习的压力放在适度水平。大学是学生由以往的学习阶段进入到创造阶段的过渡时期,在探索性与专业性方面都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大学校园还是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竞争非常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学生适应不了崭新的学习环境,逐渐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等现象,而与中学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课本往往只是辅助而已。很多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接受这种变化,进而逐渐出现了消极的心理。同时,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逐渐市场化,传统包分配的就业模式早已被摒弃。此外,大学生的数量飞速增长,很多学生面对压力逐渐失去了信心,这也是导致学生抑郁、焦虑的原因之一。
(五)生活习惯
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体育锻炼被广泛认为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此同时,由于受到时间的允许,以及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增多,进而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相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计算机网络的影响。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高的不良心理健康发生率逐渐引起了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研究表面,心理健康水平低是当前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退学率日益增高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心理问题严重的大学生甚至出现了自杀的行为现象。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的任务。
(一)加强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辅导属于常见的心理干预方式之一,也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辅导方式之一。加强个别心理辅导的着重点是矫质性目标,其属于心理障碍干预的关键性手段。心理障碍干预的主要方式包括认知疗法、放松疗法、森田疗法,以及领悟疗法等。通过有效的个别心理辅导方法,能够进一步将心理问题行为矫正,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退学率,以及自杀率等。
(二)加强团体心理咨询
所谓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心理咨询活动。团体咨询具体指通过对社会实际情景中的人际交往进行模拟,促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观察、认知,以及探讨、调整等方式来使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得到改善,日渐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态度,最终使得良好的适应过程得以发展。在心理咨询的团体活动中,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及有效的心理咨询,定能够科学解决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障碍,进而实现每一个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使得大学生健康成长。
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团体心理咨询措施。有的大学通过对松弛与认知行为技巧的团体咨询活动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待活动结束之后,接受团体心理咨询治疗的学生在焦虑水平、压力水平,以及悲观程度上都有效降低。实践证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团体训练,不仅能够使得大学生的抑郁与焦虑状态得到改善,而且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此同时,通过采用认知疗法进行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能够使得就有神经质倾向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因此,团体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不仅能够及时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能够有效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促进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大学生活,使得神经质倾向得到有效矫正,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此外,从事团体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还必须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由于心理咨询属于新生事物,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与学校,所以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与医生多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而已。
1.心理教育
各大高校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时,可以展开科学心理教育,诸如每个月进行一次心理知识讲座,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节活动。同时,还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到大学生的必修课中,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
2.心理预防
各大高校要在每一届新生入校之后都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而且要定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诸如问卷、测试等调查,一旦发现存在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矫正,通过谈话等方式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3.心理训练
各大高校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健康人格的科学培养,适度调节情绪,逐渐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意识。实践证明,进行了心理训练之后,大学生在强迫、抑郁、焦虑等方面的症状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有的大学通过将感情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分析,以及社会心理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在教学中落实,结果显示学生在强迫、抑郁,以及心理焦虑等方面的表现比接受课程教学之前好很多,教学结果非常乐观。因此,心理训练在高校心理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三、总结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在各大高校都在扩招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小觑,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更有生活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面对诸多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才,满足社会、国家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贾维鹏,杨占全,闫莉琴,刘力丽,高显兰,岳彩玉,韩利元.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3.15,(6).
[2]王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26(4).
[3]舒曼,袁爱清,徐紫云,徐朝亮.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6).
[4]陈华.527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
[5]张付全,唐秋萍.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与访谈;对策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其心理状况逐渐突出成为社会的热点。1994年,国家教育局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发现,20.23%的人患有心理障碍。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有20%-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10%左右,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大、人格缺陷成为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007年北京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心理素质调查发现,本科生比研究生显现出了更多的心理冲突与困惑,非城市生源学生特别是边远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男性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远高于女性大学生。[1]大学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一、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抽取河北省某高校大一新生1000人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77人,其中女生502人(51.4%)、男生475人(48.6%),年龄18-21岁。
2、工具与方法
(1)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
(2)心理约谈:根据测量结果,按照筛选标准,对被筛选出来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面谈。
3、统计分析
运用SPSS18.0数据软件包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
根据大学生人格问卷统计发现:I 类学生143人,约占14.6%,其中总分大于等于25分或者第25题作肯定选择者56人,约占5.7%。Ⅱ类学生232人,约占23.8%。明确提出了进行心理咨询的有145人(15%)。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发现约有99名(10.2%)的新生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新生心理健康情况与全国常模的比较分析
对新生scl-90的测量结果与全国常模做比较,各因子的Z分分别为:躯体化因子Z=-16.02,强迫症状Z=16.55,人际关系敏感Z=0.47,抑郁Z=-13.08,焦虑Z=14.45,敌对Z=-12.06,恐怖Z=21.53,偏执为5.84,精神病性Z=24.69,其他Z=-9.55,总分Z=2.72,总均分Z=3.54,差异均不显著,新生的心理健康与全国常模基本一致,说明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
3、排名前十位的新生主要心理问题
根据UPI测验结果,排名前十位的新生的心理问题有:爱操心、在乎别人的视线、对脏很在乎、总注意周围的人、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缺乏耐力、缺乏决断能力、父母期望过高、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缺乏自信心,即:强迫倾向、人际关系敏感、缺乏自信。
根据scl-90筛选标准,各因子项目得分大于等于2.5分者即为阳性,新生在此项目上异常,据此得出新生的心理问题最突出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其次是焦虑、敌对、偏执、其他,最后是躯体化、抑郁、恐怖和精神病性。
三、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他们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且对祖国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次调查显示,大学新生中I 类学生的比例(14.6%)低于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20.23%,[2]但情况仍不容乐观,有研究者发现:冯俊、尚金梅研究合肥师范学院2003- 2007 年I类检出率平均为14. 1%,[3] 姜伏莲在9 个省11 所大学研究新生U PI 调查结果: 多数学校I类学生的检出率在10% 附近,[4] 韩菁研究南阳师范学院2008 级新生I类检出率为6. 2%。[5]Scl-90发现新生心理健康情况与全国常模基本一致,处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
UPI结果显示,排名前三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爱操心(52%)、在乎别人的视线(43%)、对脏很在乎(43%),表明新生突出心理问题是强迫倾向和人际关系敏感。Scl-90也同样显示,新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其次是缺乏自信、偏执、焦虑。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者从因素分析的角度发现,这些学生不同程度的经历过各种挫折,如家境贫困、体像烦恼、青春期困惑、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等。[4]埃里克森将人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顺利完成该阶段的发展任务,就会出现积极的爱的品质;如果发展任务不能完成会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和问题。由于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大学生不仅要发展亲密感还要应付升学、就业、交友、责任等问题,在种种问题处理不当时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作为高校心理工作者,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本次调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措施:
第一,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要上水平必须加强科学研究。目前除了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外,还应重视心理教育与辅导的基本理论问题、规律、可操作性的方法、心理素质评估指标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新生入学教育时,要使新生了解大学集体生活的特点,包括生活内容、规律等,使新生明白,大学的集体生活与中学的集体生活有重要的不同,促使他们增强自觉主动参与集体生活的意识。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包括学习宗旨、内容、途径、方法等,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交往、合作,明白人际交往的必要性和意义,人际交往的对象和范围,一般人际交往和大学生人际交往应遵守的原则和技巧等。
第三,约谈中发现部分新生对所学专业缺乏认识和学习热情。此类普遍性的问题,要加强对新生的学科专业教育,增加学生对自己所学学科专业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和学生自身的价值感成就感。同时,对新生应该实行"先紧后松"的管理,慢慢的引导,使其逐渐学会管理和把握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第四,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因此建议高校在新生入学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不同的年级针对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健康教育,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各个高校根据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寻找适合本学校的合适有效的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如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音乐疗法、沙盘心理疗法等。
参考文献:
[1]罗德宏.关注5·25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北京晨报,2007-05-26.
[2]赵庆华.民族师范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2).
[3]冯俊,尚金梅.4年大学新生的UPI人格测评结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3).
[4]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 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原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34-01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普遍提高。大量调查表明,现有2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一、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的现象。一般来说,持久的精神紧张与不良情绪反应是导致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其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突如其来和反复出现的莫名恐惧和焦虑不安为特点的一种心理异常,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心理学家认为,焦虑症主要是由于过度的内心冲突对自我威胁造成的。
抑郁症 抑郁症是对痛苦经历过分的抑郁反应,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脑力迟钝、反应缓慢,自我评价下降,不愿与人交往,严重者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二)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原因1: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难以找到平衡。当前,大学生过于理想化,有很强的证明自己的欲望,对自己充满信心,然而社会经验太少,没有意识到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往往使之深深地陷入苦闷之中。
原因2:课业压力下产生的焦虑、疲劳、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日常课业作为大学生活中的主要内容,是十分繁杂的。大学课程需要大学生自我调控学习时间,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压力过大,可能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导致心理疲劳。
原因3:由人际交往方面的恐惧产生的苦恼、孤独、自卑、孤僻、抑郁等。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多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面临的人际关系和中学相比要复杂得多。有部分大学生渴望得到真诚的友谊和爱情,但由于缺乏交往的勇气和技巧,导致产生孤独、自卑、恐惧、烦恼、抑郁等不良症状。
原因4:高强度的社会竞争下衍生的极大的心理负担。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对大学生的就业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化压力为动力,这对抗压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更是沉重的心理负担,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
二、 当代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策略
1. 确立适合自己的崇高的目标。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动机。若没有设定大学阶段的目标,就会出现迷茫失落的感觉,从而引发心理问题与疾病。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有明确的目标, 能集中人的心理指向, 使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大大减小。
2. 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应在课余时间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发挥潜能,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更好地与人进行交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科学的方法论,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提高个人能力水平, 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3. 学会宣泄,向朋友倾诉,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缓解压力。当人的心理处于压抑状态时, 就需要找人倾诉, 适当地发泄, 把内心的苦恼全部释放出来, 这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界引导策略
1. 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各个高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应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提出本学年的心理教学方案,并主动约请情况严重的同学到心理咨询室面谈。
2.家长应与子女保持良好的交流
作为家长应该与子女保持足够且频繁的交流,了解子女的想法,对于子女心理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对于其情绪及时进行开导。家庭是孩子最后的港湾,家庭的帮助可以有效且及时地将不正面的情绪疏导出来。
3.政府及社会也应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
政府应号召民众对社会抱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从心理上真正认同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社会成员应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风气,宣扬人人平等,不自卑、不骄奢。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58-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组织和管理;学生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倍受关注,研究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了解不同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和发展的情况,笔者采用SCL-90量表评定封闭式管理下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长沙市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某高校男大学生150名。封闭式管理的特点为军事化、封闭式、要求严格、训练艰苦。
1.2 方法
1.2.1 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该量表含有10个因子90个项目,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即无该项症状反应评1分,很轻2分,中度3分,偏重4分,严重5分。(2)自编“影响心理健康因素调查表”:随机抽取封闭式管理下男大学生150名,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列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同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国内外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方法,编制成含有54个条目的调查问卷。该问卷的每个条目含有5个等级,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条目上判断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由没有到严重为5级评分。
1.2.2 实施步骤 被试生填写SCL-90量表,统计该量表的各项指标,1周后再让被试填写“影响心理健康因素调查表”,采用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主要生活事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封闭式管理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见,在被调查的150名男生中,有128名男大学生因子分≥2分,有43名因子分≥3分。提示有85.3%的男大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有28.7%的男大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高于国内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平均水平[2]。
2.2 封闭管理模式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由表2可见,学校管理教育等3个因素可以解释项目总方差的95.69%。说明这3个因素是影响封闭管理模式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校管理教育,统计方差达61.64%,提示学校管理教育是封闭管理模式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影响因素。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封闭式管理学校,有28.67%的男大学生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妄想、精神病性等7个方面,这一结果高于全国男大学生平均水平。提示在实行具有军事化、封闭性、艰苦性、严格性等特点的管理时,要特别注意这样的管理模式对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1.1研究对象
使用心理测试软件获得1910个样本,去除38个无效样本,得到的有效数据共有1872个。其中包括中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大学教师,其中男性728名,女性1144名。详细的被试情况见表一。
1.2仪器
本心理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心理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此量表采用五分制。在1-5评分制中,粗略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因子分是否超过3分,若超过3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
1.3程序
调查采用SCL-90项自觉症状评定量表进行电子问卷调查。施测时,对他们讲明调查目的,打消同学们的顾虑,让调查得以顺利进行。待同学们都完成了测试后,使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电脑筛查和分析。
二、结果
2.1本科生SCL—90各因子得分分析
采用SPSS19.0的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本科生各因子得分及中度以上症状者所占比例见表2。从表2中看出:得分最高的因子是强迫症状,其次是敌对、抑郁、人际关系、躯体化,得分最低的是恐怖,其次是偏执和精神病性和焦虑。不过总体上在1210名个体中中度以上的症状者并不多。3.2本科生SCL—90阳性项目数(有症状项目数)的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绘图,本科生阳性项目数的情况见右图。从右图可见,被调查者的阳性项目过半的约占34%,而完全没有症状的只有七个人,结合表2可见,虽然大学生心理状况不是很严重,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2.2本科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将被调查的总体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科生的所有因子都显著高于正常成人常模。
2.3本科生SCL—90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
用SPSS19.0软件包对不同性别的本科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九个因子中,本科生明显存在男女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的得分。特别是在敌对因子分上,男生的平均分远高于女生,其次是精神病性和躯体化。
2.4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
通过对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各个因子分的方差分析,从而得出大一(N=137)、大二(N=175)、大三(N=438)和大四(N=460)在各因子间有显著差异。结果显示:本科生的各种因子分在四个年级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大一的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些因子中得分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此外,大三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学生。
2.5本科生和硕士生及老师在各因子上的差异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科生、硕士生和教师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本科生、研究生和老师在SCL—90的各因子中的差异极其显著,而且在各因子中本科生都明显高于老师和研究生。
三、讨论
3.1本科生整体状况的结果分析
因为绝大部分本科生都会有各自得以交流的朋友以及解决心理烦恼的小经验,所以心理问题虽时常有,但总体上并不严重。然而正是时代不断的发展,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及价值观等都与常模时期展现的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本科生的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当然也有很少的因素是由于本科生自己错估自己的健康水平。而对于男生和女生在各因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男生被社会给予了坚强等形象,致使他们很少吐露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集腋成裘。而女生恰恰相反,她们总是可以寻求倾诉对象,甚至哭诉等。这有利于快速解决她们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男生的攻击本能远高于女生,再加上遇到一些矛盾、不顺心的事,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2本科生在不同年级的差异结果分析
同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相比,大一学生远离了父母家人以及以前的朋友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学校和人群,他们总会有一定的适应阶段。在这期间大一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不当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大三的学生是学习压力和对未来选择压力最重的时期,因为大一我们可以懵懵懂懂,大二我们依旧糊涂,但大三我们必须考虑将来,考虑大四我们是工作还是继续读研。因此本科生在大三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正如结果显示,大三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因子上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的学生。
3.3不同学历中本科生的健康状况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