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针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针灸;头痛;疗效

引言

因头部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一旦肝、脾、肾受到内伤,又外感湿、热、风等因素的侵袭,则都有导致人们气血出现失调、脉络出现不畅通、脑窍出现失养的可能性,继而使头痛发作[1]。以往对于头痛患者经常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虽然能够治标,但是无法治本,仍然无法有效降低头痛的复发率。相较于西药治疗,中医针灸疗法在头痛治疗中所取得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既可以弥补西药治疗的不足,而且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性高。为了给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择取近年来收治的68例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旨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近年来收治的68例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接受西药治疗的34例头痛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0~65岁,病程6天~3.5年。将2014年至2015年收治的接受中医针灸治疗的34例头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0~65岁,病程6天~3.5年。经统计,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1.2方法1.2.1对照组给予该组患者罗通定口服,每次让患者口服的剂量为30mg,提醒患者每天需要服用三次罗通定。同时,给予该组患者益脑宁口服,每次让患者口服4片,提醒患者每天需要服用三次益脑宁。1.2.2观察组给予该组患者中医针灸治疗。对所有患者均辨证施治。对于外感头痛患者,将“祛风通络、止痛”作为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原则,施针灸的主要区域为手太阴经、穴督脉经穴及足太阳经穴,将太阳、列缺、风池以及百会等穴位作为主要穴位。对于同时存在内伤头痛的患者,还需要加选取头维穴;对于同时存在厥阴头痛的患者,四神聪、行间、太冲以及内关这几个穴位都需要添加;对于同时存在风热头痛的患者,大椎、曲池这两个穴位需要添加;对于同时存在风寒头痛的患者,风门穴需要添加。对于内伤头痛的患者,需要在掌握患者虚实症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辨证施治,对于实证者所采取的治疗原则为疏通经络、清利头窍,以足阳明、督脉、足少阳经穴为主,将风池、百会、头维作为主穴,若患者同时存在肝阳上亢等症状,还需要辨证加穴。对于虚证者所采取的治疗原则为滋养脑髓、疏通经络,以足少阳、足阳明、督脉为主,所选取的主要穴位有足三里、百会、风池,对于肾虚头痛、血虚头痛者,还需要辨证加穴。如果患者属于急性头痛者,则每天进行针灸治疗的次数为1-2次。如果患者属于慢性头痛者,则每天可以对其进行一次针灸治疗或者每隔一天对其进行一次针灸治疗,一个疗程为15天。1.3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治疗后如果患者头痛相关症状消失,则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显效;如果患者的头痛相关症状得到显著性的改善,偶有轻微头痛发生,则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有效;如果患者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头痛经常反复发作,则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无效。1.4统计学处理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者17例,有效者14例,无效者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中显效者10例,有效者18例,无效者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4%,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针灸范文第2篇

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及9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均给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疗效为3个月。

结果:原发性痛经组和单纯性肥胖组患者在体重方面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结论:使用“肝脾同治”针灸法对肝郁脾虚型的单纯性肥胖及原发性痛经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异病同治 应用效果 原发性经痛 单纯性肥胖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57-01

在临床上原发性痛经和单纯性肥胖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分别属于妇科和内科,以上两种并给予针灸治疗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1]。为了探讨异病同治在针灸临床方面的应用效果,本文对肝郁脾虚型原发性痛经和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进行同治,详细内容如下文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痛经者98例和单纯性肥胖患者90例,年龄范围在18岁-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2±3.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单纯性肥胖患者排除其他并发证,原发性痛经患者则是发生肥胖在先,肝郁脾虚型肥胖症在后出现痛经候症,经过临床诊断单纯性肥胖又符合痛经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理论,均给予两组患者耳体针结合疗法进行治疗。针灸穴位选择太白、章门、脾俞、蠡沟、三阴交、公孙、太冲、期门、肝俞、足三里、阴陵泉、丰隆,配穴则选择关元、气海、水分、中脘、中极、次、地机、膈俞,耳穴则选择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三焦、肝、胆、胃、脾等。

针灸时间每次为30分钟,每隔1日施针一次,应以泻法为主,加强刺激强度,背俞穴应用平补平泻法;耳穴用埋藏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进行固定,每天按压3次,每个穴位按压1分钟,3天后更换一次。两者同时进行,一个疗程为1个月,所有患者均给予3个疗程进行治疗。

1.3 疗效判定。痛经症状评分:无痛0分,经期及前后伴有小腹部痛5分;腹痛明显且伴随腰酸疼痛、坠胀、恶心呕吐,疼痛每增加一天,具有以上症状数目加分,每增加一项加0.5分;腹痛难忍、冷汗淋漓、坐卧不宁、昏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虚脱患者,根据以上症状加分,每一项加1分。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试验选择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

2 结果

比较针灸前后两组患者肥胖变化情况,详情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肥胖程度均明显降低,和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上一种疾病在临床上表现症状有多种不同,进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称为“同病异治”;而不同疾病还可表现为相同性质的症候,选择相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称为“异病同治”。在临床上关于同病异治的报道较多,而异病同治还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和证实。本文便研究了使用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和原发性经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从脏腑理论说,肝藏血,主疏泄、恶抑郁、喜条达;脾统血、喜燥恶湿、主运化。脾统血和肝藏血、脾主运化和肝主疏泄,肝脾两者功能相辅相成,在人体气血运行、消化吸收、冲任调节、水液代谢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临床病理学上可看出肝脾相互影响,即为脾病传肝、肝病传脾。肝通过冲任督脉与胞宫相通,而行使胞宫行气藏血的功能,气滞血瘀、情志不遂,血行失畅,便为“不通则痛”的痛经。脾主运化,统摄血液。脾气健运,血旺调经;脾虚气弱,健运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冲任失养,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冲任气血不盈。单纯性肥胖患者是因先天禀赋素虚、少劳多逸、饮食不节等原因,长时间患者脾胃功能失去调节作用,聚湿生痰、运化失司,便相继出现脾虚症候;反之患者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损伤脾气,也可变为肝郁、脾虚症候。相关研究学者认为此种类型的患者应该虚实兼治,有一定的侧重性。原发性痛经在治疗过程中以冲任气血、调理胞宫为主。临床遵循急治标、缓治本,即经期期间应行滞化瘀、益气养血、缓解疼痛为治标,平素审证而治本,肝郁严重的患者重在进行调理气血、行滞化瘀、疏肝理气,而针对脾虚严重的患者应侧重于祛湿化浊、健脾益气。同时因患者为肝脾同病,故应该选择肝脾共同治疗的原则。

综上所述,原发性痛经患者和单纯性肥胖患者均可出现肝郁脾虚症候,且根据异病同治原则进行针灸治疗,治疗的过程中坚持肝脾同治,在虚实夹杂情况下,区别虚实轻重,审查肝郁或者脾虚症候轻重,针灸疗法既有肝脾同治主穴,还有针对性的侧重治疗,随着症状的变化加减配穴治疗。本次试验中两种疾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镇痛和减肥具有双重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任彬彬,刘志诚,徐斌等.针灸疗法“异病同治”疗效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1-3

[2] 张新普.灸治阴虚内热型疾病探源[J].中医杂志,2011,52(7):622-624

中医针灸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针灸  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m)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咽炎、支气管炎或肺炎。肺炎支原体大小为200nm,是自由生活的微生物,比病毒大,比细菌小。

        1  诊断要点

        1.1 临床表现

        1.1.1 春季多见,起病缓慢,有低热、咽痛、倦怠、乏力、纳差。

        1.1.2 随后出现咳嗽,渐加剧呈刺激性,咳黏液痰,偶有血丝。

        1.1.3 肺部体征很少,偶闻干湿啰音,无管状呼吸音。

        1.2 辅助检查

        1.2.1 血液检查:白细胞多数正常。发病两周后冷凝集反应阳性,超过1:32支原体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及补体结合试验可阳性。

        1.2.2 X线表现早期可呈细网状阴影,代表间质性肺炎期;两天后即有肺泡小叶性实变,呈小片状阴影;4日后呈更多融合性或散在性片状阴影;在病期第7~10日则小片阴影吸收消散。

        2  治疗

        2.1 体针疗法

        2.1.1 处方:取穴分为六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风门、肺俞、厥阴俞、T2~T4夹脊穴等,第二组取胸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上肢的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孔最、列缺、太渊、鱼际等。第四组取位于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三阴交、太溪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前外侧和腹部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第六组取单侧的少商、商阳。第一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第六组穴位同时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第五组穴位、第六组穴位同时使用。这两种处方交替使用。退热、咽痛消失后去掉第六组穴位。

        2.1.2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风门、肺俞、厥阴俞、T2~T4夹脊穴0.6±0.2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宫1.2±0.2寸。斜刺孔最1.2±0.2寸,平刺列缺1.2±0.2寸,直刺太渊0.4±0.1寸,直刺鱼际0.8±0.2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直刺太溪0.8±0.2寸。

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关元1.4±0.4寸。

中医针灸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针灸推拿护理;颈椎病;护理方式;治疗优良率

颈椎病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该病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关节失稳、筋骨缓弱,加上慢性累积性劳损,使其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并累及周围软组织而出现相应的症状。临床上以疼痛、麻木和僵硬为主,需要进行科学的护理配合,才能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1]。为了充分发挥中医针灸推拿护理的特色与优势,并规范其护理操作行为,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已经制定了现代化的中医针灸推拿护理操作规程。颈椎病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是由于外邪阻痹、气血不畅而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导致背部具有延伸疼痛感[2]。在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将中医针灸推拿护理技术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4月—2019年1月对定西市中医院数据库进行记录分析,确认资料登记的60例颈椎病患者的基本资料,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录入Excel表格,按照公式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为34~57岁,平均年龄(48.3±4.9)岁,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6~59岁,平均年龄(49.1±5.3)岁,男患者15例,女患者15例。本次研究中的分组以及其他资料分析操作由定西市中医院统计人员负责,患者(或家属)对本次实验要求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时,护理人员将常规护理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中,配合医务人员详细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种注意事项,并要求患者配合临床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具体方式如下:(1)针灸护理: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护理时,护理人员选择患者的颈夹脊穴、大椎穴作为主穴,采用局部压痛点的方式进行针灸,针灸时选择平补平泻手法,这种方式会显著提高针灸的效果。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期间,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转变,颈椎病患者针灸时应以俯卧为主。针灸时,护理人员需对颈椎病患者做好相应的皮肤消毒工作,这种消毒方式能够降低病原菌感染的风险。(2)推拿护理:颈椎病患者在完成针灸护理10min后,护理人员指导颈椎病患者保持坐位,随后按摩。护理人员站在颈椎病患者的侧后方,对患者的椎旁线、项后线、颈旁线进行按摩,按摩时间控制在3min以上,使患者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在进行按摩操作时,不可对颈椎病患者的针灸部位按摩。(3)康复训练:对颈椎病患者治疗时,不仅要选择针灸和推拿方案进行治疗,还要在对患者的护理期间指导颈椎病患者接受早期的康复训练。护理人员要指导颈椎病患者做好自身的颈部肌肉训练,包括抗重心锻炼和前屈后伸等运动。根据颈椎病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适当增减训练强度。训练时不可用力过猛,通过这种方式可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症状[3-5]。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评价两组患者的组间差异。优良率=优+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for、windows进行资料统计,实验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公式以及函数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中医针灸范文第5篇

由于切除肝内六个肿物,该患者被切除了一半多的肝组织。由于原有肿物的压迫,或是手术之中的碰触,以及手术创面形成的瘢痕都可能使门脉系统仍然不能完全通畅,因而使肝肠循环不能完全开通,下肢静脉受阻,而形成腹水,下肢水肿,与脾大;由于肝肿物切除之后,肝组织内遗有较大的空腔,加上局部很可能产生炎症,因而使肝内,右肺下渗出物不断。由于较大的创伤,局部的渗出,及腹水造成大量的蛋白质丢失,而形成了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使渗透压下降,腹水越发增加,如不及时纠正,可形成恶性循环;自身蛋白分解,而使体重减轻;体质全面下降,使食欲减退,疲乏无力,情绪低落,便滞失眠,以至闭经。在这种情况下,只等待病人自然的自身恢复,其恢复能力是有限的,恢复速度也是很慢的;如不能尽快恢复,从此进一步的恶化,而形成代谢性酸中毒,继而休克,出现脏器衰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手术就是失败的。就是顾虑到有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以前的专家才不愿意冒风险,为这个患者手术。第一阶段,应用黄芪补血汤与五苓散急救脾气,疏利积水。给予超常剂量的黄芪30g,与人参精口服液扶助正气;当归养血育阴;五苓散之桂枝、茯苓通阳利水,用葶苈子换泽泻取其重驱肺底郁水之功;厚朴、枳实行气通腹,神曲、山楂振奋胃气,炙甘草合胃以调和诸药。服药之后,由于患者的食欲渐好,代谢增快,体质迅速改善,低蛋白血症得以纠正。因而,引流的渗出,腹水,与下肢水肿开始明显减退。第二阶段,改用小柴胡汤与五味消毒饮;因大邪已祛,所以改用小柴胡方以平调表里。用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理气清热,半夏,黄芩辛开苦降,化淤散结;金银花,蒲公英解毒驱邪,猪苓仍清余留之积液;黄芪(已改常量)辅助脾胃之正气;因而,残余的炎症得以清除,全身体质继续得以增强;该患者是在益气健脾为主,利湿化瘀为辅的第三阶段的治疗下,获得彻底痊愈的。方改香砂六君与五苓散,在香附,砂仁,黄芪,当归,(黄芪当归补血汤以换党参)白术,茯苓,加强了健脾扶正的功用;山楂,炒麦芽和胃醒脾,枳壳行气通腹;桂枝通阳化淤,薏苡仁利湿健脾,炙甘草和胃以调和诸药。由此病例的治愈可以看到,手术后应用中药,可以通过增强体质,而促进病患的自身修复能力,而治愈由于创伤过大,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低而造成的并发症。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仍上腹痛

患者,女,53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右上腹持续性疼痛3个月来诊。该患者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嗳气,胃脘胀闷,经B型超声诊断为胆囊结石。2009年初(就诊前3个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顺利,一期愈合,但是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仍在。患者适逢围绝经期,常感潮热、盗汗、眠差、疲惫乏力、便秘,焦虑、压抑、情绪低落。因此上腹疼痛造成的困扰十分突出。全科医生给予复方可待因,但会使便秘更甚,故求诊于余。刻诊:右上腹压痛,质软,无反跳痛,无黄疸,莫非氏征阳性,腹部胀满,轻压痛,肠鸣音弱。舌红苔白,脉弦尺弱。诊断:(1)右上腹痛待查(胆囊窝残留炎症,胃及十二指肠炎不除外?);(2)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肝郁脾滞、腹气不通。治法:疏肝通腹、清热解毒。治疗针药结合。针灸百会、上脘、天枢、足三里、内庭、阳陵泉、足临泣、外关、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合谷。针灸每周1次。中药以大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10g、茵陈10g、栀子10g、大黄后下10g、枳壳10g、川楝子10g、赤芍10g、元胡10g、黄柏10g、知母10g、砂仁10g、甘草5g。以上药水煎服,每天1剂,两次分服。两周以后,腹痛大减,潮热消失,便排规律,睡眠好转。治疗调整如下:针灸每周1次,治法与穴位同前;中药煎剂改为中成药大柴胡汤丸(浓缩水丸,下同)15粒,每天2次。知柏地黄丸15粒,每天2次。再两周之后,腹痛全消,且睡眠好,情绪稳定,更年期症状也得到改善。分析:针对该患者的中医治疗,既关注消除残余炎症治疗又考虑并发症。手术切除之后的残余炎症,是手术之后病痛仍然存在的常见原因,应用中药的目的之一就是消除周围组织的炎症。本案用中药大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加减。柴胡疏利肝胆之郁滞;茵陈蒿汤之茵陈、栀子、大黄,加川楝子清解荡涤肝胆湿热;枳壳行气通腹;赤芍、元胡柔肝化瘀;黄柏、知母清下焦湿热;砂仁、甘草调胃和药。用以上方消除胆囊窝的残余炎症,与可能的胃与十二指肠的慢性炎症是成功的。应用中药同时对患者施行针灸,促进整体的自愈功能,也是促其尽快见效的重要因素。针灸的选穴与中药组方为同一原则,重在疏肝利胆、和胃健脾。百会配八脉交汇之外关、足临泣、阳陵泉通调肝胆、腹部及一身之气;上脘、天枢和胃通腹;足三里、内庭穴健脾通肠;阴陵泉、三阴交健脾育阴;太溪祛湿益肾,太冲疏肝利胆,合谷涤肠和胃。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在治疗肝胆残余炎症的同时注重围绝经期症状的调治,也是使肝胆病症尽快痊愈的重要因素。该患者适逢更年期,体质状态较差,可能正是促使其产生并发症的个体因素。因此整体治疗,就会产生较好、较快的治疗效果。由此病例的治效可以看到:手术后应用中药对残余炎症、慢性炎症,尤其是多器官并存的炎症,是较好的选择。

2剖腹产术后切口延裂,腹膜炎致下腹痛

患者,女,29岁,剖腹产术后右下腹痛两个月。初次妊娠。因胎儿过大,母亲过瘦,骨盆过窄,至足月而胎头仍未完全入盆,遂行剖腹产。手术顺利,创面一期愈合。胎儿健康,五日之后出院。因自己喂养胎儿,又要操持家务,故术后过早活动。术后1周,渐觉右下腹疼痛,为持续性钝痛。纳差,便常。家庭医生给予强力止痛药,服后使便秘,故求诊于余。就诊所见:腹部平软,右下腹明显压痛,部位固定于手术斑痕右侧下部;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左下腹少许不适,轻腹胀,肠鸣音存在。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诊断:(1)剖腹产术后刀口延裂;(2)轻微局部腹膜炎。中医辨证:腹气不利,脾湿血瘀。治法:祛湿清热,通腹化瘀。针刺百会,天枢,足三里、内庭、阳陵泉、足临泣、外关、阴陵泉、三阴交。针灸每周1次。中药以阑尾清化汤加减:柴胡10g、茵陈10g、川楝子10g、牡丹皮10g、金银花15g、蒲公英10g、枳壳10g、厚朴10g、元胡10g、大黄后下10g、赤芍10g、甘草5g。上药水煎服,1天2次。1周以后复诊,大便已通畅,右下腹疼痛明显减轻,眠稍安。以上穴位再针,以上方再服1周,改为中成药大柴胡汤丸15粒,每天2次;五味消毒饮15粒,每天2次。经用针灸每周1次,以及中成药继续服4周,腹痛全消,二便通畅,眠好,气力有增。仍自己喂养婴儿,且返回工作岗位。分析:剖腹产术后,创口尚未完全恢复时,由于过早活动,造成手术的刀口延裂、渗出,形成局部的轻微炎症,而产生腹痛。用中药阑尾清化汤加减:柴胡、茵陈、川楝子疏肝清热、理气通瘀;枳壳、厚朴、大黄通肠涤腹,牡丹皮、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元胡、赤芍化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该方疏肝理气,解毒化瘀,可以达到消炎抗菌,同时调整胃肠道的功能,促进自身的康复过程。针灸选用百会,加八脉交汇之外关,足临泣通调腹部及一身之郁气;天枢行气通腹,足三里、内庭健脾理气,阳陵泉通调阳经之郁气;阴陵泉、三阴交养育阴血之不足。规律性的针灸,以促自体对炎症的吸收,及痊愈。对此类手术之后的小的创伤炎症,针药结合可以迅速取效。尤其对于伴有脏器功能紊乱者,中药的全面综合调理的功能,更为突出。

3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痛,双足感觉运动障碍

患者,女,26岁。手术摘除突出椎间盘后,腰痛仍在,且双足面感觉运动障碍4个月来诊。因为椎间盘突出症造成疼痛难以缓解,且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下肢压迫症,于2009年8月手术去除第四、五腰椎的椎间盘。术后遗腰骶痛,且双足外侧缘麻木、冰冷、无力。同时月经不规律,周期30~90天,行经5~15天,无痛经,就诊时月经已两个月未来潮;颜面痤疮。刻诊所见:跛行明显,双足无力抬起,五趾不能向上背曲,外侧小趾尤甚;双足冰冷,触摸无知觉;腰部可见5公分的手术斑痕,手术部位无痛,压痛主要在手术创面以下的腰骶部;坐骨神经区及下肢无压痛,膝窝以下无痛,但麻木,不温;腹部不温,无明显压痛;颜面多处结节样痤疮;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诊断:(1)腰椎间盘手术后并发症(腰骶神经压迫尚未解除);(2)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待除外?)中医辨证:肾虚血瘀,湿邪阻络。治法:驱湿通络,补肾化瘀。针灸:百会、肝俞、肾俞、上髎、中髎、会阳、秩边、委中、承山、昆仑、申脉、束骨、阴谷、太溪、照海、阴陵泉、三阴交、足临泣、侠溪。以上相应穴位给予电针;腰骶部艾灸,每周1次。中药以二仙、三妙与桃红四物汤加减:阳藿20g、仙茅1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黄15g、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30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3g、益母草15g。上药水煎服,每天1剂,两次分服,每周服6剂。以上针药联合应用1个月,双下肢自觉明显改善,双腿双足渐温,但双足尤其右足趾仍然上举难,使其跛行;腰骶痛去,月经复至,且颜面日渐清爽,痤疹减消。但稍停药,或改为中成药,则月经复闭,痤疮复生。故以上针药,持续应用3个月,诸症好转。分析:此病例虽经手术切除了压迫神经的椎间盘,但是在手术之前,椎间盘对相应神经、血管及组织的压迫,手术之后尚未能完全解除,或许神经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手术之后尽早接受针灸以及中医治疗是必要的。不论神经受压迫程度如何,用针灸都可以通过改善局部供氧,增加微循环,有效地促进神经的康复或血管的再生,消除或改善局部的压迫症状。该患者出现的月经后期,甚至闭经,结节性痤疮,在中医来看都属于肾虚血瘀。故对该患者统筹考虑,合而治之。该患者以神经的受损为主症,故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方法:百会和神调气,肝俞、肾俞平肝益肾,上廖、中廖、会阳、秩边通淤行滞,委中、承山、昆仑、申脉、束骨均为疏筋柔肌,阴谷、太溪、照海养肾阴滋筋骨,阴陵泉、三阴交健脾以助后天,足临泣、侠溪疏肝利胆。肝经、胆经,膀胱经诸穴也正是肌肉麻木萎软的部位,对这些穴位的治疗也是对损伤神经的局部治疗。神阙艾灸,局部加用电针都是加强温补肾阳,增加针灸刺激强度的方法。中药阳藿、仙茅补肾温阳,生地黄、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化淤养血、调经通络,苍术、黄柏、薏苡仁清下焦湿热,桂枝温经通络,益母草化淤散结。当患者下肢的麻木,患足的萎软,下垂逐步得到改善之时,月经也恢复了。总之,但凡手术之后尚未完全消除的病症,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中药和针灸继续治疗,让病人获得更多的康复机会。

4中医在英国应用的特点

由于英国的医疗体制与中国不同,在这里中医作为补充医学多在私人的补充医学诊所内开展,因而诊治取效的模式应有一些特点:

4.1中药针灸联合选用,以求中医整体疗效根据在英国的中医针灸治疗的模式,一般是一周或两周针灸一次。在其他西方国家,也大都如此。由于针灸,中医在这里属于补充医学,病人是需要自费的,因而很难有人能够承付像在中国一样的每日,或隔日一次的针灸频率。就是保险公司,也不愿意承保太多的治疗频率。针灸在这样的治疗频率下,对一些较为严重的病症,显得治效不够,因而用中药与之相合,就形成了既有足够的疗效,病人又可以承付的适宜的中医治疗方案。像这四个成功的案例都是综合应用中药与针灸,而取得良好的功效的。

4.2主病兼症全面诊治,更显中医整体观念病人来诊就希望解决所有不适,而按照中医的整体观念,主病与兼症同时出现在一个患者身上,是应该有密切的关联的。像例2,胆囊残余炎症的产生与时值围绝经期有关,对围绝经期综合症同时治疗,取得了改善胆囊残余炎症最快的疗效。像例4,联系患者的月经稀发和痤疮,可能提示患者体内雌激素不足。椎间盘摘除术后神经损伤,久而不能自愈也可能和患者雌激素不足有关。因而,中药温补肾阳,调经通络的治法,使月经复至,有可能通过调整患者内分泌水平,也加速了残损神经,麻痹肌肉的恢复。对这些兼症与主病同在的状况,在选穴、选药、组方时都给予了综合考虑。

4.3辨证准确选药择精,避免大方杂方在国外行中医,要求准确辨证,择精用药,要做到既要治病,还不要处方太贵。病人要能够承付,才可以保持就诊,直至痊愈。所以笔者的药方,一般不超过12味;常选用经方,尊其方意,取其最精之味,尽量以精少之方组获取优异的疗效。汤药常短期应用,取其最佳疗效之后,改换相同方义的中成药以维持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