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小医生社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社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80-02
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社团建设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可以加强高校的素质教育。当今大学生的生活不再局限在单一的专业学习中,而是希望在大学期间把自己打造成发展全面、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同时兼顾个人个性特长的社会人。学校的教学资源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而各种社团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正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平台。
2.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可以为促进大学生自我锻炼和成长成才提供更多广阔的平台。目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都在不断增强,原有的学生组织形式(如学生会等)对某些学生来讲门槛高、竞争性过大。而社团的性质、目的和功能与这些学生的内在需求有很大的吻合,为这些有爱好特长或有管理才能、希望得到锻炼的学生提供了更多自我锻炼、成长的机会。加强大学生建设也正是推动更多的学生成长成才。
3.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可以传承和培育更多更好的校园文化。一所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人文精神的积淀可以通过单纯的展示活动体现出来。但是要是真正地继承和发扬,根植于基层学生的社团就能发挥极大地的作用。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社团发展的规划设计,提高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省内大学生社团的现状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社团大致分为理论学术、志愿公益、文体艺术、科技实践及其他五大类,其中文体艺术类社团由于活动入门难度较低、群体性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参加人数上都是最多的;理论学术类社团参加的学生最少;志愿公益类社团虽然数量上最少,但由于其具备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且活动自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入门难度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参加学生并不在少数。具体见表1。
调研结果表明,目前辽宁省70%的高校以团委为指导社团联合会的方式来管理社团,与学生会呈“两翼式”的组织结构。这种管理模式在重大演出活动期间,两会间的高度配合会体现出较高的执行能力。但在日常管理、建设方面也难免会产生混乱;在社团成员方面,1~3年级学生是参加社团活动的主力军,社团干部则主要集中在二、三年级;指导教师对于社团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省内高校社团教师的覆盖率普遍较低,仅有5所高校能达到100%,最低的仅为14%,外聘指导教师较少,且大多限于文体艺术类和科技实践类社团中。社团不能得到有效指导也是影响社团延续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被调查的高校近三年注销的社团数量都在3~58个不等,究其原因,除上述缺乏指导外,还包括社团活动能力偏弱、社团参与人员过少、社团职能相似合并、社团缺乏组织纪律性、社团活动经费不足等。种种因素都制约了高校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省内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1.充分认识社团的作用。高校领导应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建设,将其纳入到高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中,作为高校学生能力培养、辅助成才的重要阵地,使社团发展能够得到坚实的保障。
2.逐步完善社团管理制度。古语曰: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组织,规章制度作用尤为重要。社团管理部门应从社团人员构成、内部环境入手,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自主管理和发展的运行机制。要规范学生社团资格的审查、章程的审定、活动的考核以及年终的评比,还应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同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挂钩,增强社团的吸引力。
3.逐步提升社团发展环境。社团发展环境不仅指社团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的硬件建设,而且还有诸如经费保障、指导教师保障等软件建设。高校需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在社团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为社团开展工作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单位为社团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对于指导教师保障方面,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具体的指导规定,很多情况下是教师凭着责任心和热情对相关专业和爱好的社团进行指导,还有很多社团没有指导教师。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社团建设和指导中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的评聘上制定相关政策,如评选“优秀社团指导教师”,在工作量、岗位聘任等方面提供保障等。只有这样,社团活动的内涵才能真正得到拓宽、加深,才能避免肤浅化、表面化和平面化的弊端。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诸如社团成果展示、社团文化节、社团巡礼等活动,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主题和内涵,为社团品牌的创建、社团组织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位的提升、社团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提供良好的条件。
4.抓好社团干部培养。社团发展的层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的个人能力,培养好一支社团管理的学生骨干队伍,是高校社团实现良性发展的又一基础。
首先,社团管理部门对社团选拔干部既要敢于放手,又要避免放任自流。要在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将品学兼优、作风正派、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学生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其次,要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训,定期举办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使他们在社团任职期间能提高业务素质和个人素养以及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社团的战斗力;再次,要把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选拔、管理、考核中来,以提高社团干部的积极性。
5.扶持和培养优秀社团,实现社团档次的全面提升。学校在大学生社团发展方面注重量的变化的同时,也需要注重质的变化。应引导学生社团从重娱乐消遣到重成长立业方面的转变。大力扶持理论学术型社团,热情鼓励科技实践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公益型社团,正确引导文体艺术类社团。要定期搭建平台推出典型社团、品牌社团、星级社团的评选,形成良性竞争与协作机制,引导社团活动向精品化方向发展,以此带动社团的共同发展。
6.加强社团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高校社团数量的逐年增多,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将是势在必行的工作。高校应将社团建设与党团建设结合起来,在一些发展成熟、机制健全的社团中建立团组织,积极寻找社团自身建设与社团团支部建设的有效结合点,使学生的社团工作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利延伸,同时,党团组织保障社团发展在思想上的正确导向,实现良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 学习型学生社团 组织 标准
所谓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专业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精神文化重要的倡导者、传承者和推动者,承载着厚重的校园文化,体现着高校丰富的办学理念,反映着学生的综合素质风貌。因此,构建高校学习型学生社团组织,是推动教育体系创新,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构建学习型学生社团的理论依据
高校学习型学生社团的构建,就是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于社团建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继承其老师佛瑞斯特所创立的系统动力学方法基础上,融合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讨论与模拟演练等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组织。在其中,成员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学会共同学习与如何学习。学习型组织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善于不断学习、以共同愿望团结组织成员、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实施自主管理、以扁平式结构为主、组织边界被重新界定、促进生活与工作达到平衡。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认同之下,为了共同的目标与理想,经学校职能部门同意并经过一定的程序成立的学生团体。它拥有自我监督机制、和谐的学习氛围、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具有系统思考和团队学习精神。高校学习型社团是引发高校学生社团持续性学习过程的发展性力量,它将学习者与社团生活系统、持续地结合起来。
二、构建学习型学生社团的标准
高校学习型学生社团就个体而言,每个社团成员都有良好的愿望、目标、计划和能力;从整体上看,社团中具有完善的运行机制,它将社团成员和社团活动持续的结合在一起,使个人和社团得到共同发展。具体来讲,学习型学生社团有以下四个标准:
1.学习型学生社团是拥有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与机制的学生特色组织
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就是不能让社团中的任何一个成员掉队,要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我们的社团是培养几个学生去参加省市比赛获得大奖重要,还是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进步,让每个同学都有获得大奖的能力重要,这是需要我们每个社团人需要思考的,这是全员学习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要打破学生社团这种只活动不学习或少学习的传统观念,明确学习是与人一生相随的,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学习与活动密不可分。学习型学生社团在本质上要求社团全体成员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核心,进行系统的培训、讨论、实践和总结,不断进行个体学习和团队组织学习,帮助社团中的每个成员学习、提高。全体社团成员积极地参与学习,内容除了专业知识的拓展外,还包括处世的方法、做人的道理以及个人潜能如何得到充分的发挥等;要把工作贯彻到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实施;要重视个人能力的提高,更要以团队为单位,形成整体的发展。
2.学习型学生社团是拥有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崇尚合作,不断创新的学生发展组织
所谓学习力,是指一个人、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型学生社团就是要让全体社团成员和社团自身具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这里所讲的学习,强调把学习与思考、实践、创新相结合,并不断转化为创造力。首先要把学习与思考联系起来,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要吸收知识、获得信息,还包括思想、心理和观念的转变。要保持持续增长的学习力,不仅社团本身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同时要有向其他社团学习的姿态,要善于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做事,共同提高。另外,学习要紧密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习型学生社团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社团中的学习是对专业知识面的拓展、发展前沿的追踪和在实践中的运用,是以专业指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的获取和积累为主流的对专业知识的深化和创造。通过专业实践课程等灵活、务实的社团活动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又增强了学生实际应用的务实创业能力。
3.学习型学生社团是内聚力强,不断超越自我,以实现群体共同提高的学生自治组织
在学习型学生社团中,活动内容的计划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管理制度的系统性,组织结构的严密性,使得团队目标与组织目标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社团的内聚力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也会大大提高。因此,社团自身的发展空间能够得到不断的延伸和拓展。另外,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而参加某一专业为依托的学生社团,对社团专业知识有强烈的内在需求,通过社团活动互相学习交流,建立共同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同时,学生拥有社团管理的自,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社团专业特色的活动,加强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激发,因此有助于实现社团成员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群体的共同提高。
4.学习型学生社团是能让全体社团成员在社团文化的感染下,实现梦想的学生团队组织
在学习型学生社团中,先进的社团文化(社团精神)会使广大成员处于一种“自由”创造、“自由”发展的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内部的潜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社团活动不仅仅是让社团成员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社团成员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并把自己的理想目标与社团的理想目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重新创造自我,全身心的投入到社团的活动与学习中去。在这一过程中,社团成员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活动,发扬参与精神与团队协作精神,不断地研究、讨论、调整和改革并在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中付诸实施,把个人发展与社团发展有效结合在一起,全力实现共同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从而使社团成员在学习和活动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社团文化形成,社团就不会因为负责人的变更、成员的进出而松散。它将成为无形之手,把大学生社团发展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孟繁华.构建现代学校的学习型组织[J].比较教育研究,2002,(01).
[2]穆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性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3).
关键词:高校学生艺术社团 艺术教育 建构主义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是由具有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体,它与艺术课程教育体系同为高校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艺术课程体系教育相比,高校学生艺术社团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种优质形态,在引导学生培养独立自主和开放性的艺术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向主动的艺术实践转变,培养学生的艺术应用和艺术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自身性质决定了在艺术教育的组织形态、教育的认知特性、教育的成效体现等方面具有着明显的特征。
一、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教育优势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学生艺术社团除具备以上特征外,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化育学生艺术品格,涵养学生艺术底蕴,强化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方面较之艺术课程体系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
1.教育成本低
社团性艺术教育和艺术课程体系教育都承担着艺术教育的任务。但高校学生艺术课程体系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单位成本高,占用资源量大。在这一点上,相比于社团性艺术教育,其优势乏善可陈。
艺术社团由学生基于兴趣爱好或自身艺术特长的基础上自发组建而成,参与热情高,内部凝聚力强,不需专门占用过多的学校教育资源。其教育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师资力量要求灵活多变,有利于挖掘潜在艺术教育资源。艺术社团的指导教师一般多为兼职,可以是专职艺术专业教师,也可以是校内具有艺术理论和实践专长的行政管理人员,或是校外兼职的专家或业内人士,作为社团指导教师,其在艺术实践指导过程中的费用报酬远较课程教育费用为低。
二是交流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利于整合全校教育资源。艺术社团的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一般利用课外时间,可以利用课程教学闲置的资源,在“潜件”资源上的效能利用发挥是不容忽视的。
三是资金来源渠道宽泛,有利于提高艺术实践活动的覆盖面。社团的活动资金来源包括社团会员缴纳的会费、学校对学生社团拨付的扶植基金和社团争取的各种商业赞助。艺术社团在自主交流学习、举办艺术类社团活动过程中借助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具有课程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事实证明,一些组织得力、影响力大、群众基础好的社团举办常规的艺术活动已经不需要或极少借助社团管理部门的资金拨付和扶植就能开展。
因此,充分发挥社团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鼓励艺术社团多方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对于保障艺术教育资金来源,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实现高校艺术教育成本最低化和艺术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育覆盖大
艺术课程教育一般包括艺术类专业课程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艺术类专业课程教育具有系统、深入的突出优势,但受限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学生所属专业的限制,师资力量的匮乏,实践活动资金和场所的不足,限定其只能面对特定对象,在特定环境和时间范围进行,属于典型的“小众”教育。艺术课程纳入到大学公共教育后,虽然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到艺术教育的熏陶,但仍难满足广大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渴求。比如, “复旦大学每学期有2700人左右选修艺术类课程, 但授课的教师只有18位;浙江大学每学期有3000多名同学选修艺术课程, 教师也只有28名。”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以及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师和教学设施的限制,公共艺术教育的开课门类较少,所教授的内容也大多难以突破“概论”“欣赏”“基础”等层次,教学方式也以课堂理论教授为主,在艺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特别是在艺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近年来艺术社团也得到了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比重一般占到一个学校社团总数的六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等,在某些艺术院校要高达三分之二以上。艺术社团成员组成突破了艺术课程教育的以学院、年级、班级为单位,并且打破了专业壁垒,其艺术教育的对象面对全体学生,涵盖不同专业,且加入社团门槛较低,既可以吸纳有一定艺术实践基础的学生参与,也可以仅凭兴趣爱好参加,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在学生中的大范围覆盖。
3.专业领域宽
艺术社团所涉及的艺术门类繁多。部分社团具有传统的形式和基础,如大学生艺术团、管乐团、合唱团、舞蹈社团、美术协会、吉他协会、话剧社、戏剧戏曲类社团等,这些学生艺术社团参与人数多,起到了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养、稳定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部分社团与当代艺术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具有了新形式与新内容,如DV社团、影视(戏曲)表演协会、街舞协会、服装设计与模特表演社团等,此类社团专业性增强,对学生某方面的特长和素养要求更高,在艺术社团中发挥着生力军的先锋带动作用,推动艺术社团向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艺术社团的种类可不受到学校专业、师资的限制,校内外的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以高校的京剧表演社团为例,虽然鲜有高校开设京剧表演相关专业和具备专业师资,但在社会资源(戏曲团体、艺术机构)的有力支持下,京剧艺术这门国粹已在高校中以社团的形式得以植入和加以发扬。
二、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教育作用研究
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兼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 促进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艺术社团教育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重在实践的特征决定了其在充分调动学生艺术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艺术教育成效及个性化教育和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既是社会问题,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向和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低下的综合反映。本文试图从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探讨高校学生社团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从而为高校社团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几年,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那里?本人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多年,对此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思考。应当说,大学生就业难既是社会问题,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向和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低下的综合反映。在这众多的原因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它直接影响毕业生是否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制约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融合了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因素,在就业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1]。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硬伤,与之相联系,便是学生身上表现出的短板效应。在素质教育被反复提及的今天,应试教育和单纯的知识教育依然我行我素。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转化、外化能力一直是制约他们自身发展的瓶颈因素。面对就业市场,毕业生的无措、无助乃至无奈,说到底是竞争力的问题。
当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既有高等教育和社会政府部门的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内在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素质不过硬。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本钱。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能力则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当前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重共性轻特长、重实用轻人文的“五重五轻”现象,以至毕业时综合素质不高,就业效果不理想[2]。
2.核心竞争力不明显。就业不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要想超越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意识,竞争优势不明显[3]。
3.人文精神缺失。当前,用人单位不仅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非常注重求职者对其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的契合。而个别大学毕业生不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不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4]。
4.心理素质不强。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生就业需求普遍存在高就心理。然而,在面对残酷而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时,自卑、羞怯、攀比、依赖等心理又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择业潜能的发挥,增加了择业的难度。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经成为大学生“双向选择”成败与否的关键。
二、高校学生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的大学生自发组建,以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需求为目的的群众性组织[5]。健康发展的高校社团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精神、身心素质等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载体。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其创新意识
当前,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少课程知识老化、陈旧,学科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方式也多是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的模式,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知识覆盖面狭窄单一。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同龄大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在相互信赖和相对随意中主动接受和学习知识。这种学习过程比在课堂中单一的灌输知识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此外,高校学生社团的成员多来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交叉使大学生受到多学科氛围的熏陶,扩大了知识面[6]。此外,有些优秀学生社团还开展了校内、校际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大学生开阔了视野,进而迸发出创新思想与活力。
2.拓展教育空间,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
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高校在做好“第一课堂”命题作文的同时,还要挖掘“第二课堂”,做好自选题作文。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并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目前,随着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班级制的日渐淡化,学生社团在能力结构的优化方面逐渐显现出其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不仅因为社团是共同兴趣爱好者的集合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由于社团品种的多样性以及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使得学生补齐能力短板的期望更有可能实现[7]。
3.促进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和良好人格的养成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敬业精神高居第一”。可见,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认真对待。当前高校主要通过一些有形的准则、规章制度等加强对学生的规范教育,然而这种缺乏体验的一味说教,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社团作为自发的非正式群体,在培养大学生道德品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存在相对优势。这是因为大学生社团其内部就如同一个小型社会,在平等、合作、自由的氛围里,社团的规范依赖于每个成员的自觉遵守和维护,在这个过程中,社团成员亲身体验了惯例、团队协作、传统、伦理、道德等职业精神规范的内容。从这方面讲,社团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
此外,通过民主理念的实际践行,社团成员一方面不断认同社团的其他成员,探索他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另一方面也能使其他成员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逐渐形成自我认识,而这种自我认识能促进自我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有利于避免大学生毕业后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缺乏自信、职业理想化、盲目从众等现象[8]。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更新管理机制,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群众性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体制。所以高校社团的管理机构给学生社团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一般不参与具体事务的管理,只在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当前,由于社团定位问题、学生社团的周期性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高校学生社团良莠不齐、发展不均的状况非常明显。有的社团因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社团活动一直处在较低层次的水平;有的社团骨干成员更换频繁,产生巨大波动;也有的社团因为组织不力导致生存困难等。要实现社团功能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其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功效,必然要加强管理,明晰社团的宗旨、发展方向,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对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引导。
2.加大扶持和指导力度,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
对学生社团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指导,是社团活动规模化、精品化的前提。高校社团因经费有限、缺乏指导等客观情况面临后劲不足、活动缺乏深度创新的境地,这些无不制约着高校社团的发展。为此要加大扶持力度,为社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物力、财力保障,并加强对社团经费使用的指导和管理;二是加强社团干部队伍的选拔和培训。社团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团发展的好坏。高校要把社团干部队伍的选拔工作纳入到学生干部选拔的范畴,并积极开展对其培训工作,提高其社团组织管理水平;三是对社团进行分类指导。高校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选配热爱学生工作、德才兼备的教师或者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对社团发展进行科学指导。
3.突出社团特色,打造精英品牌社团
全国高校社团的一个通病就是活动内容比较单调、苍白,活动的影响力不大,涉及面不广。学生社团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校园人文环境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为此,高校要依托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社团由以前单一的兴趣爱好集合体转变为融学术、科研、成长于一体的多元化团体,同时着力打造一批与学校发展相一致的精品社团来引领社团文化,感召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这不仅对学生社团整体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也会极大丰富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制定精品社团建设量化指标,开展精品社团评选活动,对精品社团给予活动宣传、经费、场地等方面的帮扶,对于荣获精品社团称号的社团,为他们提供对内对外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快速成长,并逐步形成地区性品牌,从而达到形成品牌效应的目的。
4.科学设计实践活动,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其质量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需要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然而,当前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个性、重计划轻需求等为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往往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9]。学生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的特点,是实现大学生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有效载体。为此,高校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空间,加强社团活动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将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与延伸,通过科学设计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如开展一些如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将知识消化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演练之中,逐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明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探析[j].社科纵横,2009(10).
[2][6][8]全晓松.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3]关陟平,刘伟.高校社团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
[5]鹿存礼,陆新生.高校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实现路径[j].学理论,2011(13).
一、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解析
(一)敏感多疑。敏感心理是贫困生最突出的异样表现。因为家庭贫困,经济地位较低,心理负荷较重,于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怕别人议论自己的不足,有时特别多疑。在和同学共处时,也易被同学有意无意间伤到自尊心。贫困生内心设防严重,时间久了,也就越来越不愿与同学交往,和同学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形成多疑心理并且胆小怕事。
(二)自卑自负。贫困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欠发达地区、单亲家庭或遭遇意外变故的家庭。他们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没有和谐的家庭氛围,缺乏他人的关注,有时甚至受到排挤歧视,这就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自己的生活中就会全部武装自己的内心,敏感的心理就会形成自负的心态,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既自卑又自负。这样的扭曲心理很难使他们在集体中融入,严重的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三)择业心态迷茫恐惧。就业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的首要问题,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开放的社会,双向选择的就业观,都给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提出着新的要求。一方面社会在对各行各业的就业人才提出严格较高的要求,这给贫困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就贫困生本身而言,家庭困难,生长环境所限带来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欠缺,底子薄弱,加之负担重,压力大的心理因素影响,都给他们的择业造成了巨大的迷茫和恐惧。
二、大学生社团特点分析
(一)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学生社团作为自我组织的一种存在形式,人员的来源不受大的限制,学生都有权利选择自愿参加任何一种社团,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形成。一方面,较强的自主性,使参加者可以基于共同的爱好、兴趣、习惯,自由的参与不同的学生社团;一方面,学生社团能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到同一个团体中来,大家可以相互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是交流和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思维活跃新颖。每个社团都有存在的宗旨和目标。各自的思维从理念上,形式的实施上,都表现出了巨大的活力和新颖。不恪守于各种教条主义,每在开学之际,新生加入时,总是利用各种点子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别具一格的宣传,招募新成员。与此同时,社团每年都会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在活动的举办形式上、内容上都会发生变化,新人新力量,提新点子,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体现了无限的活跃性和新颖性。
(三)知识专业,社会性强。大学生社团的活动可以分为知识专业性、娱乐性、实践性等多种。对于知识专业性社团,依托的是专业特长,是热衷于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的。如书法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心理咨询室等,都体现了专业化的特点。参加此类社团,成员可以不断的学习上进,体现一定的专业技能,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强化知识,是一件一举两得事情。在实践社团中,可培养社会责任感,积累实践经验。为就业积攒能力,做充分的准备。
三、大学生社团平台下贫困生健康心理培养的途径探究
高校贫困生的各种不健康心理现象,可以结合大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发挥其特点及优势所在,通过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社团活动,以此达到健康心理的培养。
(一)突破敏感心理,发挥群众基础。敏感心理的存在,使贫困生们不愿和人接触,尤其是熟知自己生活情况的人。然而社团的参与,没有任何被迫行为在里面,各个领域和层次的人都可以作为社团人员的来源,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会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判断,社团在宣传上的自由自主性,使他们们慢慢会放下一些防范,在自由的平台中,展示自己特有的一面,借助群众的力量,使自己走出自己的心扉,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二)打开心扉,接纳意见。社团的发展思维活跃新颖,愿意采纳社员的点子意见。这就给予参加者一定的能力肯定,不管是新社员还是老社员,只要是好的点子,都会成为社团成长的动力。这就给原本自卑自负的贫困生们极大的认可。只要社团宣传到位,会使每个贫困生打开心扉,大胆的参加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在这里,不怕被否定,不怕被打击。可以很好的消除他们的自卑意识。
(三)专业社团中成长,提升就业能力。知识专业的社团,不但对能力有要求,对知识的积累也有要求,这就会督促学生不断的学习,但同时又是出于在社团中立足下去而采取的自愿学习。贫困生在这样的社团中,可以通过灵活的学习方式,和社员们沟通,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样,实践性社团也会使他们提前感受的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构成,为就业提前积攒能力,大大的提升了自信心,使他们在面对毕业后的择业问题使,不再迷茫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