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线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播电视天线是无线电和电磁波之间进行转换的一个转换器,影响发射天线性能的主要参数有其极化方式、输入阻抗、增益和方向图等。如果天线的各项参数设置不合理,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图像就有可能出现线性和非线性失真两种情况,声音也会夹杂各种噪声,下面我们就对上述几个参数进行简单介绍。
(1)极化方式。按照天线辐射电磁波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其分成线极化、椭圆极化和圆极化三种。极化是指天线发射信号过程中其电场矢量端点随着时间变化其运动轨迹的形状、取向和旋转方向。在进行信号发射过程中,天线采用的计划方式不同,其接收的信号功率损失也不同。
(2)输入阻抗。输入阻抗是指天线在信号接收过程中其馈电端输入电压和电流的比值。当天线的输入阻抗等于馈线的特性阻抗时,信号在馈线终端不会产生功率反射现象,天线上的输入阻抗受输入信号频率变化的影响较小。为了提高天线接收到信号的质量,我们要尽可能地采用各种方法消除天线中电抗分量的大小,使其尽可能地接近馈线的特性阻抗。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发射天线的输入阻抗为50Ω。
(3)增益和方向图。增益是指天线对一个特定方向上信号的接收能力,是广播电视中天线选择中的重要参数。相同条件下,天线的增益越高,信号能够传播的距离也就越远。方向图则是描述信号在不同空间方位下变化的图形,一般用场强和功率两种方式进行表达。通常情况下,广播电视天线以E面和H面描述其天线的方向性,其中E面指的是和天线极化方向和传播方向平行的平面,H面则是指和E面垂直的平面。
二、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特点
广播电视信号可以按照其发射功率的大小分成中波、短波和超短波三种。如果信号传播过程中采用中波频段,那么电磁波在发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保证信号发射功率的平稳性。另外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如果能够以沿着地面的形式进行传播,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用户能够获得比较高的信号质量。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信号的传播普遍采用短波频段,能够支持120个不同频率的波段,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气中电离层的发射,增大广播电视信号传播的距离。另外,我国广播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采用直线形式,沿着地面进行传播,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性较小。为了提高接收广播电视信号的质量,大部分天线都被安放在较高的地方,如屋顶或者塔尖,提高了信号接收质量。同时还要加强天线防风雨和避雷的特性,因为广播电视信号采用无线传播方式,信号受天气的影响较大,严重的甚至会失去信号的接收功能。这就要求在进行天线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信号接收的各个因素和方面。
三、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广播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人们每天通过广播和电视了解各种信息,及时收听和收看国内外新闻事件,提高对当今社会的认识,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现阶段广播电视发射天线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实现了跟卫星信号的连接。为用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信号,收到了清楚和清晰的收听和收看效果,彻底解决了以前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中常见的图像不清和声音嘈杂的问题。但是由于电磁波信号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条例,实现了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场区的保护。
四、结论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报告日期:
论文(设计)题目:
智能天线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music算法
指导教师:
论文(设计)起止时间:
一、论文(设计)研究背景与意义
智能天线是3g的一项关键技术,作为当今三大主流标准之一的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由中国自主提出使用的tdd方式的(时分双工方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td-—scdma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智能天线技术。在td-—scdma系统中使用智能天线技术,基站可以利用上行信号信息对下行信号进行波束成形,从而降低对其他移动台的干扰,同时提高接收灵敏度,增加覆盖距离和范围,改善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智能天线是一种多天线系统,它按照某种算法来对准期望信号,使得期望信号得到最大增益,而干扰信号被压制。 智能天线系统的核心在于数字信号处理部分,它根据一定的准则,使天线阵产生定向波束指向移动用户,并自动调整权系数以实现所需的空间滤波。智能天线需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辨识信号到达方向doa(directions of arrinal)和数字波束赋形的实现。在对信号doa估计的算法中,作为超分辨空间谱估计技术的music(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算法是最经典的算法之一。
本文针对3g的需求背景,研究智能天线技术及doa估计算法。随着移动通信用户数迅速增长和人们对通话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移动通信网在大容量下仍具有较高的话音质量。经研究发现,智能天线可将无线电的信号导向具体的方向,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doa(directions of arrinal),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同时,利用各个移动用户间信号空间特征的差异,通过阵列天线技术在同一信道上接收和发射多个移动用户信号而不发生相互干扰,使无线电频谱的利用和信号的传输更为有效。在不增加系统复杂度的情况下,使用智能天线可满足服务质量和网络扩容的需要。
其实就是一种多天线系统,它按照某种算法来对准期望信号,使得期望信号得到最大增益,而干扰信号被压制。因此需要知道期望信号到来的方向,即doa。music算法是经典的用来估计波达方向的算法。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智能天线是一种安装在基站现场的双向天线,通过一组带有可编程电子相位关系的固定天线单元获取方向性,并可以同时获取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各个链路的方向特性。智能天线的原理是将无线电的信号导向具体的方向,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doa(direction of arrinal),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
波达方向(doa,direction of arrival)估计是智能天线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上行多用户信号的分离,还是下行选择性发射,对用户信号doa的测定,都成为智能天线实现指向性发射的必要前提。在对信号doa估计的算法中,作为超分辨空间谱估计技术的music(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算法是最经典的算法之一。本文主要介绍智能天线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技术分类,及智能天线对系统的改进和主要用途。写出均匀线阵的统计模型,研究music算法的基本原理,用matlab仿真实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介绍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技术分类;
(2)在均匀线阵的统计模型下研究智能天线技术的基本原理;
(3)重点研究music算法的基本原理,并用matlab仿真软件实现;
(4)分析music算法的估计精度,得出全文结论。
三、论文(设计)的工作方案及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XX年9月7日-XX年10月11日)查阅有关智能天线技术,music算法和matlab仿真等方面的资料,关注国内、外当前的先进技术和发展前景,积累知识。
第二阶段(10月12日-11月8日)对智能天线的工作原理进行详尽地分析,给出均匀线阵的统计模型,研究music算法的基本原理,学习用matlab实现仿真
第三阶段(11月9日-11月22日)用matlab编写程序,程序调试
第四阶段(11月23日-12月20日)整理资料,结合设计经历撰写论文,备战论文答辩。
四、参考文献
1) 刁鸣,熊良芳,司锡才,超分辨测向天线阵性能的计算机仿真研究,电子学报,XX no.5
2) 何子述,黄振兴,向敬成,修正music算法对相关信号源的doa估计性能,通信学报,XX no.10
3) 张贤达,保铮,通信信号处理,国防工业出版社,XX
4) 刘德树,罗景青,张剑云,空间谱估计及其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
5) 李旭健,孙绪宝,修正music算法在智能天线中的应用,山东科技大学,266510
6) 陈存柱,浅析自适应智能天线技术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100875
7) [美]s.m. 凯依 著,黄建国等 译,现代谱估计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94
8)徐明远, matlab仿真在通信与电子工程中的应用 XX
五、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六、答辩小组意见
关键词:GPS,干扰,干扰抑制
1概述
GPS导航系统能为陆、海、空、天的各类军民载体全天候、24小时连续提供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密时间信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于精确打击武器制导、目标侦察、C4ISR系统等。随之在军事作战应用中的推广,它易于受到干扰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在强干扰环境,其扩频增益不足以对干扰进行抑制,需要采用各种抗干扰措施。GPS导航系统对干扰抑制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其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2 GPS导航系统干扰抑制技术
针对GPS的干扰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主要包括其他无线电波(有源)、有影响的地理环境(多径)、选择可用性(SA)。
2.1有源干扰抑制技术
造成GPS容易受到有源干扰的原因是GPS接收端信号太弱,对有源干扰的抑制主要技术有:
① GPS卫星优化
主要包括提高卫星信号的强度,改善码结构和在卫星上使用一些新的抗干扰技术,如采用后向天线、增加新的军用码(M码)、使用点波束发射方式等。
② 伪卫星技术
利用装载在无人机或地面上的虚拟机构成虚拟的GPS星座转发高功率加密GPS信号。如针对地面需求采用发射塔作为伪卫星。
③ 频域滤波技术
滤波技术使得GPS接收机不易受相对于GPS的两个L波段频带外的强功率干扰。频域滤波用于频谱滤波,包括带通滤波和带阻滤波。可通过在GPS接收机和GPS天线间增加一个外围滤波器来实现,滤波过程还可采用自适应数字滤波、VLSI技术等。
④ 时域滤波技术
时域滤波是在时域内对信号进行处理,通过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实现频谱/逆谱区分,可通过在GPS接收机前端处理中增加一个嵌入块实现或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置入接收机之前。时域、频域滤波技术能够提供15—50dB抗干扰能力,但对宽带干扰通常不佳。
⑤ 调零天线技术
调零技术通常使用微带圆形天线阵或隙缝部件对干扰源方向上的自适应调零,以达到有效的定向压制。自适应调零天线是一个多元天线阵,阵中各天线与微波网络、处理器相连,处理器通过对微波网络的信号处理来调整微波网络,使各阵元的增益合成相位发生变化,从而在天线阵元方向图中产生对着干扰源方向的零点,以降低干扰效果。
⑥ 极化调零抗干扰技术
极化调零抗干扰技术是一种单孔径技术,利用电场矢量对消来消除干扰信号。其实现是使用一个探测和跟踪/控制通道来识别和跟踪干扰信号的相位和幅度,再用一个混合连接对消电路实现对复合接收信号中干扰信号的抵消。极化调零技术根据类似的干扰源产生一个极化非匹配和调整,能明显提高右旋极化GPS信号与干扰之间的抗干扰比。免费论文。
⑦ GPS干扰源检测和定位技术[3]
采用A—D频段精确目标捕获系统对阻断或干扰GPS的信号进行截获、定位,并搜集有关干扰源的详细信息,以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⑧ GPS/惯导(INS)/多卜勒导航(DNS)组合导航技术
【关键词】UHF RFID 片上天线 温度传感器 大容量存储器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广泛用于很多领域。RFID标签支持快速读写,多目标识别,非视距识别,移动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超高频标签通常在 860MHz ~ 960MHz频率下工作,具有作用距离远(通常是3m~ 10m),通信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是目前RFID产业发展的热点,并有望在未来成为主流技术。
1 UHF RFID现状
1.1 国际现状
RFID 工作在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早,发展水平也比较高,无论是技术、标准、产业链,还是应用方面都已发展得相对完备,在发达国家,RFID 技术已经发展成为 IC、IT产业炙手可热的焦点和热点技术。首先在芯片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产品线,并且在技术和市场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等力量的推动下,电子标签工艺的提升,技术的进步,使其成本不断降低,应用发展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Alien公司的0类设计和Matrics公司的1 类设计奠定了第一代RFID标准的实现技术,相对于第一代标准来讲,EPC 第二代标签芯片具有很多优势,它的中心频率为900MHz 频段,大大提高了识别速率,可以达到500到1500标签/秒;反向散射数据速率可以从每秒数十bit提高到650kbps;扫描范围提高到30英尺。如今已经在市场和实验室出现了更多优异性能的UHF 第二代RFID标签芯片,如Impinj公司的 Monza 4 RFID标签芯片的系列产品已达到了更先进的水平,其优异的性能主要表现在可以扩展的内存选项、创新的保密功能、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业界领先的灵敏度指标。
在学术方面,近年来顶尖的国际集成电路会议和集成电路期刊发表了越来越多关于 RFID芯片技术的论文,国际物联网会议和国际RFID 会议也变得异常令人瞩目,成为全球致力于RFID技术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从业人员交流最新成果与进展的良好平台。
在工业方面,Impinj公司等 RFID 公司不断取得技术进步,材料和工艺创新,使得芯片的技术性能大幅提高的同时,其成本不断降低,使市场不断地成熟,促进产业不断进步和升级,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随着该产业公司和研究机构对技术进步和革新的追求,芯片造价不断降低,性能的纪录不断被刷新,众多新技术与新应用被不断开发与推广。
1.2 国内现状
国内从事RFID产业的公司生产规模都不大,生产成本比较高,在众多的全国RFID企业中,绝大多数为各种、外企分支机构、系统集成与应用系统开发企业,真正从事RFID核心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寥寥无几,这是我国RFID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针这样的现状和形势,科技部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重大项目已经明确把“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应用”列入,把UHF RFID的工作频段划分了840MHz~845MHz和920MHz~925MHz两个频段,2012年出台了基于ISO/IEC18000-6的国家标准,这对我国电子标签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与国外RFID芯片设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业在近些年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和成就。在RFID芯片方面,已经基本实现了自主设计。国内 RFID设计公司主要有北京清华同方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上海华虹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上海复旦微电子公司等。在芯片制造方面,诸如复旦微电子、上海华虹、上海贝岭等优秀企业都具有大规模生产 RFID芯片的能力。
2 UHF RFID发展趋势
2.1 与传感器相结合
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集中在RFID 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的结合方面,冷链物流的兴起更是为内嵌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带有温度传感器的标签已经在很多论文中出现,而且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这类成品标签。适用于RFID的温度传感器设计难点在于保证温度范围和精度的条件下使功耗控制在几个微瓦,甚至几百个纳瓦之内。目前的温度传感器,如果不采用校准,误差都是比较大的,因此,一般在RFID标签中采用的温度传感器都会采用校准技术,采用两点校准的比较多,这样又增加了标签的成本和复杂程度。
一些论文中虽然提到过在RFID标签中集成光传感器,但是在实际中很难做到,主要问题在于光敏器件与工艺很难兼容,标签的封装对光线进入光敏器件的影响难以估计。但是相信随着设计技术的进步,封装技术的改进和工艺的完善,光传感器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在RFID标签芯片中实现。
对于压力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也存在着类似于光传感器一样的问题,而且相关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展开。
2.2 片上天线
采用和集成电路芯片相同的材料和工艺制作而成的天线叫做片上天线(On-Chip Antenna, OCA)。片上天线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片上天线与电路芯片处在同一个硅衬底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片上天线,也称为片内天线;第二种片上天线与电路芯片不在同一硅衬底上,但被封装在同一个管壳内,也可以称做封装天线。
片上天线的设计和制作受到面积限制、工艺限制和干扰限制,天线的尺寸依据半波长或 1/4波长,通常芯片的尺寸小于该尺寸,要使天线尺寸尽量少受封装面积和芯片的约束,就要求天线工作频率不能太低,目前已有的关于RFID 片上天线多集中在HF、UHF和 MW频段。同时,标准 CMOS 材料和工艺,低金属电导率、硅互连金属尺寸、高介电常数和低阻硅衬底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片上天线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硅器件结构和芯片面积等因素的制约,RFID片上天线的增益、方向性等性能,都要比片外天线低,但对于单品的近距离应用,是可以接受的。
与常规天线相比,片上天线具有自身优点:天线以及天线和芯片的连接都在芯片或封装内部实现,可以大大减小无线终端产品的体积,减轻产品的重量,并使产品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天线与芯片在生产过程中一次生产出来,可以大幅度降低规模生产下的产品成本。
2.3 大容量存储器
由于受到芯片面积和功耗的限制,芯片中的存储器一般都比较小,普通的标签以512bit和1Kbit的最常见。但是用户希望的是大容量存储器,能够携带更多信息的标签对用户而言无疑更具有吸引力。在这种市场的推动下,大容量低功耗的存储器已经面世,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16Kbit、32Kbit甚至64Kbit存储器的UHF RFID标签。相信随着更深入的研究,更大容量更低功耗的存储器会被开发出来并应用在UHF RFID标签中。
3 结语
本文对UHF RFID国内外发展现状做了简单介绍,并根据目前市场以及最新研究论文,对UHF RFID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总结,得出了与传感器相结合、片上天线和大容量存储器三个方向将成为UHF RFID发展热点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Z].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等十五部委,2006(06).
[2]倪昊,徐元森.非接触式IC卡天线的CMOS集成化设计[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3(9).
[3]Namjun Cho,Seong-Jun Song.A 5.1μW UHF RFID Tag Chip integrated with Sensors for Wireles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C].Proceedings of ESSCIRC,Grenoble,France,2005.
[4]Chen LY,Mao LH.A Novel Impedance Matching Approach for Passive UHF RFID Transponder ICs[J].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2008(29).
[5]Foster PR,Burberry RA.Antenna problem in RFID systems[J].IEE Colloquium on RFID Technology,1999.
[6]Poki Chen,hun-Chi Chen.A Time-Domain SAR Smart Temperature Sensor With Curvature Compensation and a 3σ Inaccuracy of 0.4℃ +0.6℃ Overa0℃ to90℃ Range”[J].IEEE.J.Solid-State Circuits,Vol.45,NO.3,MARCH,2010.
作者简介
邹恒 (1963-),男,陕西省富平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陕西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微电子产品检测。
【关键词】地下通信 技术问题 解决途径
伴随着现代化武器的进步,国防通信的抗击破坏问题引起了外军的关注,要想提通信系统的抗击破坏能力,常用的方法有多手段和多路由,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抗击破坏能力强的通信线路来应对紧急情况,提高国防通信系统的能力。本文中讲述的军事地下通信系统的抗击破坏能力非常强,因为其收发信号的设备及天线都设置在地下坑道中,通过无线电波穿过地层进行信息传送,即时坑道的密闭门呈现关闭状态,也不会阻碍通信,所以,该通信系统有着与众不同的生存能力。
1 电波传输的模式
1.1 “透过岩层”模式
“透过岩层”模式是借助电波穿过覆盖层下面的低导电率岩层进行信息传送,使用该模式必须先打若干几百米以上的竖井,把发送和接收信息的天线插入低导电率岩层中。要想阻止电波衰减,可以采用低频率,一般使用长波。该模式的通信距离比较短,使用百瓦以上发信功率时,通信距离仅几公里。
1.2 “地下波导”模式
如果采用兆瓦级别的功率和低频率,低导电率岩层的电率很小时,电波可以实现在覆盖层下面和热电离层上面两个位置之间反射进行传递,该模式就是所谓的“地下波导”模式,通信距离有l到2千公里,但是该模式还处在探索时期。
上述两种传播模式的优点是:
(1)通信一般不受天电及电台的影响;
(2)传播条件不容易发生变化,信号比较稳定;
(3)通信保密性高。
缺点是:
(1)电波容易出现衰减现象;
(2)通信传播速率较低。
1.3 “上一越一下”模式
使用模式时,天线以水平形式设在坑道中,电波从天线中反射出来后,先穿过地层,再折射到地面继续传递,传递到接收地后再发生折射进入地层,最后到达接收天线,“上一越一下”模式的信号比较稳定、隐蔽,虽然与“透过岩层”模式和“地下波导”模式相比有点差,但是,它采用小功率就能够实现较远的通信距离,而且,天线设在坑道内,使用非常便捷。
2 地下通信的技术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2.1 地下通信的技术问题
开展地下通信较难,原因是:
2.1.1 天线效率较低
天线折射电波的能力比较小,而且天线设在地层下面,地面试半导电介质,吸收电波的能力很强,所以,天线效率较低。
2.1.2 接受地信号较弱
电波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传播衰减”,但是在地下通信中,电波不但会受到“传播衰减’,而且不止一次,包括两次“穿透衰减”和“折射衰减”,另外,天线效率较低,所以,接受地信号较弱。
2.1.3 天电影响较大
天电对中长波的影响较大,在华南地区的夏季,噪声电平可达到90到120dB,遇到雷电天气,天电影响会显示为一串强烈的脉冲,通信会变得困难。
2.2 技术难点的主要解决途径
2.2.1 准确安设天线
在坑道较好的情况下,天线尽量架设的长一些,这样可以提升天线的辐射力。为了消除地面对其造成的损耗,天线应与坑道保持一定距离,方法是把天线架设在与坑道顶端相差5~10cm处,要想增加天线的有效长度,缩小天线输入端口的容抗,这样有助于配合电台,应该让天线输出端口接地。
2.2.2 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
在地下通信中,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很重要,若选择的工作效率较好,就能够借助最小发信功率来实现通信目标,或者在发信功率固定时,可以在接受地得到较高的信噪比。与此相反,如果工作频率选择不正确,即使采用了较大发信功率,也无法实现通信联络目标。
2.2.3 采用弱信号接收技术
上述两种途径,都可以提高接受地的信噪比。但是使用了以上途径,接受地的信噪依然较低,这时,采用弱信号接收技术,才能够实现完成通信联络任务。
2.2.4 使用脉冲噪声处理技术
比如采用“宽一限一窄”电路来减少脉冲带来的干扰,最便捷的办法是使用时间分集技术,就是把一个码元分为几个段,相隔一段时间进行传输,接收的时候,如果能保证任意一段不受干扰,就能够接收到信息,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误码率。
3 地下通信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因为地下通信有着抗击破坏能力强、信号隐蔽的优点,美国、苏联等国对这方面都加大了研究力度。从50年代开始,就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关地下通信的论文以及研究报告纷纷在期刊上发表。从70年代到今天,地下通信方面的论文依然在发表,60年代初期,美国为了防御苏联的核攻击,在“大力神’导弹基地甚至“民兵”导弹基地建立了以“上一越一下”模式为基础的地下通信系统,作为地下控制系统和发射井两者联系的线路。
关于美国M一x导弹的C3系统,是通过两个地面控制中心借助设在地下的光纤网来进行指挥和控制工作。如果地面控制中心无法正常工作,该系统会改变为通过中频无线电控制中心来进行指挥和控制工作,如果遇到敌人袭击,地面混合空中的控制中心都瘫痪,这时保存着的导弹,可以通过安设在防御工程内部的中频天线,接收和实施由美国指挥所采用VLF、LF和HF发来的命令来反击核袭击。据美国有关杂志的报道,前不久,苏联进行了借助低频低信息率通信的地下传递试验。
从以上这些消息我们可以知道:外军关于地下通信的实际应用,一般是把它安设在核导弹基地以及指挥机关甚至是通信枢纽,它被作为一种应对紧急情况的通信手段来使用,而且它抗毁能力也比较强,由于重要的军事设施是敌人摧毁的主要目标,所以,怎样保证其在受到敌人突然袭击后,依然可以完成最低要求的通信、指挥和控制工作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涛.漏泄电缆无线通信系统在地下矿山的应用与研究[D].中南大学,2006.
[2]司徒梦天.地下通信的原理及其在外军通信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网络,1991,Z1:87-94.
[3]宋晓鸥.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地下通信接收机设计与实现[J].电子器件,2014(04):669-673.
[4]王美玲.基于电流场理论的地下数字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5]李晓宇.井下无线通信研究与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3.
[6]谢璐,杨玉华,单彦虎,武慧军.应用于地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磁通信电路分析[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6(08):123-126.
[7]王智懿,赵江平,张浩,王海芹.地下矿山人员紧急通信研究与运用[J].煤矿安全,2009(0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