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带有成语的诗句

带有成语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带有成语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带有成语的诗句

带有成语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汉德熟语 植物 联想意义 比较 跨文化交际

任何语言中的词汇都与它所在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这一因素就很难理解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由于汉德民族的文化背景与传统习俗各不相同,两种语言中通过植物词汇引起的联想意义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本文从熟语的角度谈谈常见植物词语在汉德文化中联想意义的异同。

一、熟语的定义

从古至今,关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语言源于文化,也有人持反方向意见,认为语言造就文化。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如争论“到底先有鸡蛋还是鸡”的问题一样,永无休止。这个问题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但是单从这场论战持续时间之久远,足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文化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我们在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象时,必然要研究这个民族背后的文化。

语言中的熟语,随着民族内部成员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日久天长更能反映出该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从这个定义看,我们可以发现熟语的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熟语是经过加工提炼且已定型的语言形式。我们平时所使用的熟语大都是已被全社会接受理解的,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改动。

第二,熟语既可以是词组形式,也可以是句子形式。[1]-[2]

熟语在外语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都是难点,因为要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熟语并非易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生活的及语言习惯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例如,汉语里有成语“胸有成竹”,对于一个汉语初学者或是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中的文化内涵,即使他知道了字面含义,也猜不到原来“竹”与“充分准备”居然有着如此紧密的对应关系。德语中的惯用语“Das ist Binsenweisheit.”(芦苇智慧)意为“自明之理”。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很难理解。但一旦我们了解到德国人在剖开芦苇时,发现芦苇的内部纤维并不像一般植物那样交错纵横,而是“直上直下”,芦苇的茎甚至可以当吸管用,如此“直上直下”的思维模式在德语中引申为“不言自明,显而易见”的意思。

在德语中,“熟语”一词对应的词是Redensart,它主要包括惯用语、谚语和格言。而中文的熟语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德语中汉语的成语缺少对应,因为汉语中的成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而这种结构在德语中并不典型。

二、德汉植物熟语异同比较

在汉语和德语中,以植物来作喻的熟语都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为丰富自身语言,人总是不自觉地引用周围熟悉的事物来作喻。不难发现,在各民族语言的熟语中,总会有几种植物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这些植物通常就是本民族平时生活中接触最多,与自然界接触的过程中认识最深的植物。

其次,植物熟语由于抓住了植物的典型特征来比喻其他事物,因而可以通过简洁的表达方式达到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效果。

再次,很多植物熟语来自特定的典故、传说或者寓言,因此植物熟语的使用为语言平添了一层深远的语境美。由于汉德植物熟语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它们反映的也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3]-[4]

而汉德植物熟语来源的不同,也恰恰反映了其在两种文化层次上的差别。

第一,物质文化层面上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的差异,中华民族与德意志民族在不同的大洲、不同的环境中面对着不尽相同的外部条件,通过与不同的外部世界接触,从而孕育出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比如同样是表示某种事物突然大量出现,汉语熟语会用“雨后春笋”来形容,这与汉民族平日接触的自然条件相联系。而德语熟语中则会用“Ausschie en wie Pilze nach dem Regen.”(雨后蘑菇)来作喻。

第二,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差异。从文字的历史发展来看,汉语中与植物有关的熟语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比如汉语熟语中的“桃”或者“桃李”就有这样的特点。自古以来就有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教师培养出众多人才的;也有根据桃李的外形特征来借喻女子美貌的,比如“艳如桃李”;也有用桃李来指代“青春年华”的,比如有这样的诗句:“洛阳佳丽本神仙,冰雪容颜桃李年”;谚语中还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比喻实至名归、有真才实学的人,其含义是,桃李本来是不能言语的,但它们以自己的花卉果实来赢得信誉,招引友人,大家不期而至,树下自成蹊径。相比之下,德语中以桃(Pflaume)来喻事的情况还是经常出现的,比如:“Knaben stammen von Pflaumenbumen.” 在德语中,这种Kinderbaum的借喻可以追溯到施瓦本的儿童诗集中――“Jetzt steig ich auf den Feigenbaum und schüttel Buben runter...”主要是用Pflaumenbaum来暗喻私生子,晦涩地表明他们血缘方面来历不明,因为他们的父母不能明说,只能用Pflaumenbaum来隐含这层涵义。

三、汉德植物熟语对比分析

下文主要从植物与植物的联想意义出发,分四个方面来分析比较汉德植物熟语。

(一)同一植物表达同一联想意义。

桂 vs. Lorbeer

在德汉两种语言中,人们都把桂树和荣誉联系在了一起。中国封建社会的举人若高中状元,人们便形容他为“蟾宫折桂”。现代汉语沿用了“折桂”的说法,比喻在考试或比赛中夺得了第一名。无独有偶,德国人也喜欢用桂枝编成的花环戴在勇士和诗人的头上,后来桂枝渐渐成了荣誉和成功的象征,人们就把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诗人称为“桂冠诗人”。德语中的短语有:

Lorbeeren ernten:因卓越的成就而被加冕。早在古代阿波罗时代就用桂枝编成的皇冠来比喻荣誉(Ruhmeskranz)。

Mit Lorbeer bekrnzt wurden die Sieger bei den Pythischen Spielen in Delphi,die r?mischen Feldherren,wenn sie im Triumph in die Stadt einzogen.Die Sitte,Dichter mit Lorbeeren zu schmücken, haben in der Renaissance die Kaiser aus dem Altertum übernommen.[5]

(二)同一植物表达不同联想意义。

1.百合vs. Lilie

在中国人看来,百合花意味着“百年好合”。结婚时,新娘子头上要么戴玫瑰,要么戴百合,就是图这个兆头。德语中的Lilie则象征着纯洁、美好。对西方人而言,Lilie几乎是完美的代名词。

Dastehen wie eine geknickte Lilie:表示伤悲、希望渺茫。geknickte Lilie表示失去了原本骄傲、完美的姿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Bei den R?mern war die Lilie ein Sinnbild der Hoffnung und der Juno geweiht;bei uns und bes.im christl.Bereich gilt sie als Zeichen der Reinheit und Unschuld,aber auch als sichtbarer Beweis g?ttlicher Gnade und Vergebung,wenn sie auf Grbern erblüht.Die Lilie wird deshalb auch in der christl.Kunst hufig als Attribut der Jungfrau Maria u.vieler Heiliger und Mrtyrer dargestellt.[5]

Die Lilien im Garten sind verwelkt:表示女孩丧失了纯真,相反,die blühende Lilie可以追溯到Schiller的诗中,用来代表“尊严”(Ehrenhaftigkeit)。 他在作品“Kindsm?rderin”中提到:“Weinet um mich, die ihr nie gefallen.”

百合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纯真,在很多诗歌作品中百合成了诗人歌颂的对象之一,其受欢迎程度仅次于玫瑰。而在民谣中,百合则是死亡的象征。从民间歌谣中可见一般:“Drei Lilien, die pflanzt ich auf mein Grab.”

2.竹vs. ?

在汉文化中,竹是“花中四君子”(梅、兰、菊、竹)之一。竹高耸提拔,质地坚硬,中空有节,因此中国人还常用它形容高风亮节、谦逊坚强的品质。中国人常用竹来以物喻人,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赏竹咏竹的佳句,比如欧阳修的“竹色君子德,漪漪寒更绿”,李和的“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等。在中国成语中“竹”也不鲜见,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青梅竹马”等,这些都表明了竹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竹”(Bambus)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联想意义,甚至这个词本身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因为在德国并不生长竹,所以德国人并不像东方人那样熟悉竹,在多数情况下,“竹”只是一种植物的名称而已。

3.? vs. Kirsche

由于地理原因,樱桃(Kirschen)这类植物在汉语熟语中很少出现,因此,德语熟语中出现的“樱桃”使得母语为非德语的人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其意思。

“Mit ihm ist nicht gut Kirschen essen”表示与某人难打交道,难相处。从“Mit gro en (hohen) Herren ist nicht gut Kirschen essen”中更能看出这层意思――与大人物来往并不简单。该熟语起源于中世纪时期:

Der Ursprung der Redensart fllt in eine Zeit, wo der Anbau der Kirsche noch auf die Klostergrten und die Baumgrten der vornehmen Herren beschrnkt war; und so warnt die Redensart vor dem vertraulichen Verkehrt mit den übermütigen,launenhaften Herren.[6]

(三)同一植物,既有相同联想意义,也有相异联想意义。

语言是开放的,德语和汉语对某些植物有着相通的联想,最突出的代表当属玫瑰了。

玫瑰vs. Rose

毋庸置疑,玫瑰象征着爱情和美丽。德语中借玫瑰歌颂爱情的诗歌很多。汉语中常把漂亮而又不易接近的女性比作“带刺的玫瑰”,在德语中的对应表达是:Wo Rosen sind,da sind auch Dornen.

德语中用“Auf Rosen gebettet sein, auf Rosen gehen, auf lauter Rosen sitzen”来描述幸福的场景。相反,“nicht auf Rosen gebettet sein”则表示某人处于不安当中,为烦心事忧心。这一点在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看出,比如在婚礼或是基督教仪式等大型盛会中,玫瑰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用来点缀盛况的装饰品。与此相反,“Da blüht ihm keine Rose,das wird ihm keine Rosen tragen.”则理解为“郁郁寡欢”。

在德语熟语中,Rose常让人联想到少女的形象。比如,“Die Rose ist zu früh gepflückt”表示堕落的少女(ein gefallenes Mdchen)。

Pflücket die Rose,

Eh’ sie verblüht![6]

另外,诗人Joh.Fischaft曾在他的诗歌中用“Ehezuchtbüchlein, die Rose küssen und nicht daran riechen”来暗喻那些在婚姻中只在乎外貌而不在乎内在的人。

“Unter der Rose reden, etw. sub rosa sagen”比喻沉默。在古希腊时期,玫瑰代表着沉默与爱情。在修道院的桌上或者摆着玫瑰或者摆着画有玫瑰的画来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言行。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玫瑰(Rose)在德语中和汉语中都象征着美丽与爱情,但是德语熟语中,Rose的形象多样,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广泛,它的有些含义在汉语中是没有对应的。

(四)相同联想意义,不同代表植物。

松vs. Eiche

只要一提到松树,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马上便会联想到“长寿”或者“坚韧挺拔的性格”。给上了年纪的人祝寿时,人们常常会送上一副“松鹤延年”的画卷。另外,松树还常被用来喻指志行高洁的君子。德国人则无法产生类似的联想,因为在德语中表示“坚韧”之义的植物是在汉语中不能引起任何联想意义的橡树(Eiche)。

德语中用“Gesund wie eine Eichel”来表示某人身壮力健。在西方文化中,橡树是力量的代表,自然而然地,橡树的果实(Eichel)就被隐喻为健康。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以下这些带有Eiche的德语熟语的含义了:

Aus alten Eichen lsst sich viel Holz schlagen.

Eine stumpfe Axt fllt keine Eiche.

Es ist keine Eiche so stark, das Beil dringt ihr ins Mark.

Gro e Eichen machen gro e Schatten.

Je gr? er die Stürme, desto fester wurzelt die Eiche.

Pilze wachsen schneller als Eichen:Das Solide braucht mehr Zeit.

Von einem Streiche fllt keine Eiche.[7]

四、对比分析结果

汉德两个民族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外部条件,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不可能一致的世界观,因此,两个民族考察万事万物的态度、想法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通过上文四个方面汉德植物熟语异同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风俗、文学发展路径的不同,植物在汉德熟语中的联想意义“异”大于“同”。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人们常用植物等外物来托物言志;而在德语熟语中,植物词汇的运用往往是用来喻事而非喻人,因此,在使用不同文化背景的熟语时就要注意考察熟语的来源及日常用法,不能想当然地对应使用,这样往往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孙维张.汉语熟语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22-55.

[2]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404.

[3]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2-95.

[4]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205.

[5]Lutz R?hrich.Lexikon der sprichw?rtlichen Redensarten[M].Freiburg im Breisgau:Verlag Herder GmbH&Co.KG,1973:608,602.

[6]Horst und Annelies Beyer.Sprichw?rterlexikon Sprichw?rter und sprichw?rtliche Ausdrücke aus deutschen Sammlungen vom 16.Jahrhundert bis zur Gegenwart[M].München:Verlag C.H.Beck,1985:475,120.

[7]Wolfgang Fleischer.Phraseologie der deutschen Gegenwartssprache[M].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1997: 96.

基金项目:浙江省外文学会2011年专题研究项目(ZWYB2011075)。

带有成语的诗句范文第2篇

一、试题分析:

本试卷充分依据新课标精神,注重体现新课程评价的特点,尊重教材,以学生为本,兼顾了各类学生的差异;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板块结构合理,题型设计新颖,容量适宜,难易适度。通过检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掌握的情况,更主要的是导向了以后的教学。

二、试卷完成情况与分析

1、答卷情况

掌握较好的是基本知识题,对于一些较规范的题目答得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学生积累课内知识,积累语言的情况还是较为可喜的。

但是对于一些普遍易错的字词,学生掌握还是比较差。如第一大部分的第一题,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得分率只有55%。如“幅”、“氛”、“潜”、“栽”这几个字的读音,都是容易读错的。虽然在平时的生字训了中也有强调,但是还是有些疏忽了,学生掌握不扎实。而“背”和“兴”是多音字,在平时接触较多,错误比较少。

对于要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知识的题,这些题也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如积累运用的第四题:按要求写词语,分别写出和情谊有关的、含有故事的、和学习有关的、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积累,掌握的还好,只是有出现写错字的现象。第九题要求根据意思天上合适的诗句或者名言,学生对此掌握的还比较不错,平时在古诗学习中都有讲过,学生应运能力还行。

阅读题有两个题目,即课文片段和一短文,题不难,但是可以看出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极为薄弱,如阅读题里,要求写一个能概括故事的成语,全班只有两个学生完全写对,知道是“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其实,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是完全应该了解过该成语的,可是却出现了多数不会的情况,不得不令我反思此类情况。

2、从考卷中发现的问题

(1)词语积累不够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学生平时缺乏大量的阅读、积累、欣赏、感悟,遇到一些较灵活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

(2)综合能力薄弱

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基础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准确理解能力及平时积累词语的能力。由于我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及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试题缺乏独立分析

(3)想象能力欠佳

本次作文为想象性的作文,要求看图编一个通话故事,看谁的想象力丰富,编的最有趣。从完卷情况来看,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基本功不够扎实,所写的话只能反映图意而已,趣味性不强,表达欠生动。可见在这方面,我班学生还是较为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加强对学生想象力和语言的训练。

(4)书写不规范。

从整体卷面看,我班学生的书写情况还不容乐观,有些学生书写不够规范。

三、改进措施。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

从本次考试可以看出,识字和积累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必须继续重视这方面教学。

2、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养成好的读书方法,掌握“活”的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与习作的效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实践,获取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重要作用。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

3、要树立大语文观,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多读书,其次要求教师能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各种文章。不仅自己能读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积淀。这样,学生平时就有了充实的阅读素材,增加了对语言的悟性,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要教好语文,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必须靠语文教师本着一颗积极探索、努力钻研的心去不断发掘才会更有收获。

三年级语文试卷分析(二)

一、看拼音、写词语

总体来看,要写的这几个词语的笔画都比较多,学生写起来不太容易,如“擒、慈、蓬”等字,学生要么忘记部分笔画,要么就是出现别字。平时教学中应加强这些笔画多的字的练习。

二、补充词语

本题要求学生正确地书写出四字词语中的某个字,由于学生的粗心在书写时出现许多错字、别字,如“精妙绝伦”中的“妙”字,有的学生写成了“秒”,“文思敏捷”的“敏”字写成了“民”。平时教学中要加强书写能力的训练,不但要会写,还要求写正确。

三、按要求写词句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所学课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训练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但通过试卷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同学的概括能力、书写能力不强,尤其是第4小题“学习了《鹬蚌相争》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说的不全面,只说了一部分意思,“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有的学生说成“做事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将一事无成”,有的学生出现很多的错字。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课文总结概括的能力。

五、重新排列下面一段话,把正确序号填在括号里

本题要求学生对所列出的几句话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成一段话。本题失分严重,学生对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分不清楚,不知谁在前谁在后,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分不清。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短文的理解概括能力,能过试卷不难发现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不是很强,尤其是第6小题:学习了这篇短文,你想说些什么?要求学生写出学习齐大师勤于观察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即可,学生普遍说的都不好,甚至有的学生说的和短文没任何关系,因此教学中应加大学生的对课外短文的理解概括能力。

七、习作

题目要求学生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水果进行写作,要写出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吃法等等或选一件你最有趣的事写下来,要写清事情的经过,人物的对话等。学生在写作时没有看清要求(或没有按要求去写),写的不全面,有的仅仅是写了自己如何喜欢某种水果,没有实际价值。最有趣的事也没能写完整,不像一件完整的事。有的句子不通顺,出现较多的错字。没有得到理想的分值。

三年级语文试卷分析(三)

为检验课改实施水平,了解新课程下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引导教师反思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我们于6月28日对全县三年级进行了语文调研测试,现对测试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基本情况

全县三年级应参考3484人,实参考3473人,参考率99、7%。总均分85、8分,总及格率98%。整体情况较为良好。

试题分析

本次测试由阳城县教研室统一命题,本试卷分为“按要求写字词句”、“联系课文内容填空”、“阅读理解”、“习作”四大板块。与往年的试卷相比,这次的试卷带有明显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答题空间。本次测试从总体上看,适合新课标理念,难易程度适中,内容全面,注重能力培养,体现了知识综合,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卷面分析

第一题按要求写字词句,这是我们常见的考查学生对一类生字掌握、词语的积累、句子的运用情况的传统训练形式。绝大部分词语学生填写的正确率高,只有个别词语出错。

第二题联系课文内容填空,旨在考查学生对要求背诵课文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课外积累情况。整体情况良好。但第5小题默写一首课外积累的写景的古诗,由于学生课外积累有限,对课外积累写景古诗不熟悉,有的同学虽能背下来,但出现了一些错别字,以致失分。

第三题阅读理解,主要分课内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考查的是课文《美丽的南沙群岛》片段的理解情况,答题情况较好,主要是第2小题中“仿照例句写一个比喻句:——-是———”,一些学生不太理解“是”是个比喻词,平时见到的比喻词大多是“好像”“仿佛”,看到“是”有些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也说明我们平时对比喻句的讲解不够透彻。

第四题习作,要求任选几种动物为主人公,想象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编一个童话故事。学生大都能大胆想象,创编故事,情节合理,并能通过这小小的故事让我们从中受到教育或懂得一些科学知识。而一些学生情节简单,不够生动具体,书写不认真、乱涂乱改、错别字百出。

思考和建议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

从本次考试可以看出,识字和积累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必须继续重视这方面教学。

2、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养成好的读书方法,掌握“活”的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与习作的效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实践,获取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重要作用。多教怎么学,少教怎么做。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

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充分让其独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要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就不至于考试过程中,对于开放性的题目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

4、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展思维。

相关期刊更多

工程数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经济数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

河池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