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康小学

大康小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康小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康小学

大康小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B39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可行性

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并不因为子女跨入大学而停止。家庭是大学生现有心理状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大学家校合作能为分析大学生心理现状和心理问题提供良好平台,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家校合作是可行的。

(一)国内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借鉴

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别是近30年来,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其所面对的对象包括学生、全体教师、家长、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其他相关人员[1]。以美国为例,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对象主要有个体干预、环境干预和整体干预几种类型[2]。操作模式上有“邀请模式”、“综合模式”以及“顾问教师计划”[3]。具体实施内容如大学新生入学前让家长与学生均接受心理辅导,为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作好心理准备;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中会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如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和教师或家长间的咨询会诊、心理干预与援助、项目评估、学术研究等。同时,通过为家长提供咨询、培训、保健等服务提高家长的心理功能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相对而言,国内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但很有启发意义。如李国强[4]和刘海华[5]在这方面的探讨等。已有这些研究和实践为我们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家长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和动机逐渐增强

当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生大部分都将是家庭独生子女,相对多子女家庭而言,他们的家庭为其成长与发展投入了(或更愿意投入)较高的成本,学生个体受到更多的家庭关注或期望。同时,随着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学生家长对于教育的义务和教育的权利的认识逐渐深入,这将促进其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与动机的逐渐增强。这为家校合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铺垫。

(三)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实现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沟通方式的多样化、便捷化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兴的便利的条件。如手机、网络的普及、可视电话的应用等极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途径。就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目前已有研究者进行家校互动支持平台方面的应用系统的尝试研究[6]。随着科技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学校和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投入,基于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家校合作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家校合作最有优势的途径之一。

二、我国现有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观念有误区

高校方面往往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将家庭纳入其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家校合作没有必要,因为家长的管束将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功能的退化;部分高校认为家长不懂高等教育工作,也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合作基础;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和各自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甚至错误的观念,使得合作难以协调。

同时,许多大学生家庭认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之地,没意识到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有的父母则认为子女进大学是优秀和有能力的体现,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和能力参与大学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内容和途径狭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与学校或老师对家长的“希望”,以及学生出现心理情感危机时紧急干预或遣返休学等。对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养、促进心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方面很少涉及家校合作。就家校合作途径而言,电话和短信是目前主要的联系方式。同时书信联系仍然扮演一定的沟通角色。合作渠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内容与深度。

(三)合作层次较低,缺乏互动

在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家庭并非对等和完全信任的合作关系,学校常把家长看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手或对象,倾向于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思想,往往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校和教师掌握主动权,家长较被动消极,表达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来自家庭的许多有益信息无法得到发现和利用,这一现状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功效。

(四)机制、人员、物资方面缺乏保障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中心,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这一领域缺乏明确的分工和统一的管理规划,或没有明确职能部门来主持,工作往往显得零散或者被推诿,如若出现问题,则出现无章可循的状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往往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工作量的大额增加,或者出现教师人员的紧缺。此外,资金会约束着学校对家校合作沟通方式与手段的选择,如网络、交通、住宿、电话等费用缺乏保障直接影响工作开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开展策略

(一)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正确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样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互助合作。不应把学校的作用单方面夸大,忽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家庭(或在学校的引导下)可以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维护者和积极促进者,是一股与校方合作的积极力量。学校和家庭应遵循民主平等原则进行深入合作。当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懂方法技巧,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子女心理时,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指导或培训服务信息。

(二)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保障

高校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设立家校合作的职能部门,或明确该领域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条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宣教工作,同时建立一支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此外,高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部门的设立要求进行专款专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获得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家校双向沟通

1、继续深化利用书信、通知、家访、“校访”、家长会、电话等传统联系方式。学校可定期通过书信或简报通讯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子女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免费发放家长手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给家庭提供心理教育的建议性措施;设立“家长日”邀请家长走进校门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鼓励家长提供建议;对特殊家庭可以进行家访;利用入学、寒暑假、毕业前夕等时机开学生家长会,内容涉及家庭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同状况的认识与基本处理。

2、开发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家庭、学校、学生三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群、网络视频等进行交互作用,借由影音、图像、文字等远程资料进行信息传递。通过网络家校合作对于一般家庭适当接受培训学习完全可以实现。部分贫困农村地区若为客观条件所制约,当前在途径选择上可适当协调,长远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3、社会中介力量的开发与利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的艾普斯坦(Epstein)将家校合作的含义扩展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7]。这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视野:如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关于大学生的信息联系,借由社区力量开展大学生子女家庭的亲子辅导等。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康教育,2003,(06).

[2]肖婵.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J].教育科学,2005,(02).

[3]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新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4,(06).

[4]李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5]刘海华,丁绍宏.家校合作模式下贫困大学生的诚信培养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大康小学范文第2篇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作智育的附属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耍嘴皮,空对空”的观点还有相当的市场,造成很多医学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无明确规定,更缺乏长远的经费投入规划。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维持低水平的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研究、教材建设研究、制度建设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有些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主要指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不计入教学工作量,教师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热情。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各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和针对少数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开展得较少。还没有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课内与课外教育、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专题讲座、宣传栏、心理健康宣传月、宣传日等有助于营造增进心理健康良好氛围的活动开展得不多。尤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应对的课题。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形势的需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化倾向

这种倾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以“调试”和“治疗”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出发点,甚至主张应用药物或医疗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成心理医生。个别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不具备行医资格的情况下,擅自给学生进行药物治疗或仪器治疗。这种倾向的存在不但混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医疗单位专门心理医生的区别,而且背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把多数大学生中存在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当作疾病对待,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恐惧。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的倾向

大康小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肥胖;运动;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481-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健康意识未得到加强的情况下,消费的能量和动物蛋白质过多,加之运动量缩减,导致当今国内外肥胖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在发展中国家,我国体重指数超标者的增长速度仅次于墨西哥,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几个发达国家已经被我国甩在身后,肥胖已经成为当今我国以及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有研究表明,如果以BMI作为标准,世界人口肥胖率达到7%,超重则更多[1]。而大学生是这一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有学者调查,大学生超重与肥胖发生率达到了21.4%[2],有研究表明肥胖与很多疾病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有关)[3],因此采取措施降低肥胖成为当今的主要任务,目前减肥的主要方法有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中医疗法等,但患者均不易坚持,因此我们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认识肥胖及肥胖的危害,从思想上教育是关键,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邢台市肥胖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分析其干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2年在邢台市对高等院校大学生进行筛选(采用我国肥胖的标准BMI≥28为肥胖),从肥胖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肥胖大学生,年龄19.5±2.01(17~25)岁,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50名。

1.2 方法

1.2.1 实验方法

对照组:不给于任何干预措施。

实验组:采用发放减肥小册子、播放宣传片及每月一次的健康教育课,内容主要以肥胖的界定及危险,同时给出简单易行容易接受的减肥方法。

1.2.2 测量方法 衡量指标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整个实验过程为6个月,实验前测量一次,施加干预措施后6个月后测量一次。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肥胖大学生的实验前后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体重指数处于同质状态,经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t=0.190,P=0.849,无统计学意义;从表中看出,实验组实验前后体重指数明显降低,经统计学检验有意义,而对照组则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减肥已经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有人认为低能量饮食对肥胖干预非常有效[4];还有学者研究政策和学校综合干预(健康教育,学校的饮食控制,健康政策等),学生的减肥效果较好[5];由于学生正在生长及学习时期,控制能量摄入可能会影响其学习,因此本研究主要考虑简单易行的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肥胖的影响。

通过分析表明,健康教育能明显降低肥胖学生的体重指数,而且简单易实施,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付诸于实际行动,投资小,无副反应,是学校肥胖学生良好的减肥方法。

参考文献:

[1] Speiser PW,Rudolf MCJ,Anhalt H,et al.Consensus statement: childhood obesity[J]. Clinical Endocrinol Metab ,2005,90(3): 18711887.

[2] 王长虹. 邢台医专大学生超重与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1):54.

[3] 高永清,吴小南,蔡美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148.

大康小学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下发的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卫生健康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的卫生与教学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

2、使学生了解一些卫生保健常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3、开展学生卫生健康与咨询服务。

4、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提高其健康水平。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6、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

5、动员学生家长主动配合学校进行健康教育。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年级

1、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个人清洁习惯,使他们自幼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2、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食,既不偏食、挑食、也不过量进食。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地保护环境,并懂得预防接种的好处,自觉接受预防接种。

二年级

1、让学生观察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了解儿童期的正常生长发育,并注意生长发育期应注意的事项。知道保护眼睛、牙齿、耳朵、鼻子的重要。

2、认识到阳光、空气、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均衡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好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年级

1、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并掌握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方法。

2、教育学生交通安全知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了解自身的发育及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教导学生安全用电,并知道触电急救的方法及小外伤的处理。

四年级

1、使同学们熟记急救、火警、盗警电话号码,在遇到急救病人、车祸、火警等急救、意外事故时,懂得如何打电话。

2、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知道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知道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3、懂得体育与健康常识: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过量饮水也会中毒;玩与心理健康;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五、六年级

1、使学生理解健康的概念,培养健康的意识行为,懂得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适时、适体的穿着有益健康,引导学生培养朴素、大方、适时的穿着风格。

3、使学生认识吸毒的危害,教育青少年千万不要因好奇去尝试吸毒。

4、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使自己逐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看待自己身上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兴趣,并懂得如何自我保护。

5、了解环境卫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爱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

6、让学生了解学校健康促进的内容,并在行动上支持和参与学校健康促进活动。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健康教育。

1、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做到有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教案。

2、为学生提供心理、生理卫生知识教育服务。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培养少年儿童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

3、重视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开展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卫生讲座,并配合录像、挂图等,使讲座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

4、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坚持每周"大扫除"制度,着力培养学生卫生习惯,做到常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等,确保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

(二)着力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1、在硬件上,校舍、采光、厕所、桌椅配置等均达到国家标准。在软件上,政策落实,制度到位,急救、防灾有预案,卫生服务优良,档案资料齐备,实行依法管理。

2、通过宣传教育,让全体师生懂得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避免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环境(如大雾、灰尘、噪声等)中进行体育活动等。

3、学生个人卫生做到头发整洁、无异味;指甲勤剪;面、耳、颈干净;衣服鞋帽整洁、无异味。教育师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注意合理的营养和饮食卫生,较为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自觉做到不吸烟、不酗酒、远离。

4、搞好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印发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利用学校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厕所消毒等工作。

5、开展环境卫生评优活动。各班划分包干区。每天由专人检查,当日整改。打分结果公布。积极开展“讲卫生、增进健康”的知识竞赛活动。使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持之以恒、不断深入。

(三)做好预防工作。

1、做好常见病的防治工作,以取得好的效果。

2、加强学生视力保护工作。以“防近”为中心,定期检查学生的用眼卫生,及时掌握学生视力动态,努力提高眼保健操的质量,积极改善学校卫生条件和设备,保证教室有良好的采光和照明。对近视新发病率及假性近视及时督促矫正,随堂纠正学生读写姿势(一尺一寸一拳),不疲劳用眼,按时下课,保证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

3、做好传染病控制工作。积极配合疾病预防部门抓好传染病监测控制,落实好校园消毒、杀虫、灭鼠和注射相关疫苗等预防措施,严防传染病传入我校。如发生疑似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县疾控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调查处理。

4、认真监督学校饮水卫生及食品卫生,开展经常性的食品卫生检查以及对外购食品的索证工作,杜绝食品卫生事故发生。

五、具体防病措施

近视、沙眼、蛔虫、龋齿、营养不良、贫血等常见病的预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今年将继续督促患有近视眼、龋齿以及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的学生尽早治疗和矫正。

1、近视:对4.8、4.9近视学生、督促他们做好眼保健操,纠正不良的读写姿势,不疲劳用眼,注意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减少肉及糖的摄入。对4.8以下的近视学生除注意以上几点外,还要及时督促到医院治疗。

2、龋齿、使用保健牙刷、氟化牙膏,注意刷牙方式,养成睡前刷牙习惯;少吃甜食,坚持氟化泡沫治疗,做好体检后恒牙龋齿修补的督促工作。

3、沙眼: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不与家人共用生活用品,一经诊断出患有沙眼,即督促学生到医院治疗。

4、肠道蠕虫:督促学生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一经查出便为其进行驱虫治疗。

大康小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19-02

对于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改革开放富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加之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紧张忙碌的高中时代进入到相对时间充裕、课外活动较为丰富的大学生活,由集体生活或者家庭生活走向独立生活的过程中,心理上的波动和变化是必然的,那么如何确保其健康的心理成长,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新生的心理状态分析

“90后”大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是较为复杂的,主要的特点可以总结为情绪变化快,缺乏团队意识,挫折感较强,追求标新离异。

首先从情绪多变来看。“90后”大学生在入校之前,相对于以往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交际经验,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强,但是自制力较弱,善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和主张。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和物,则表现得十分活跃和开朗、热情,而对于自己陌生的或者不喜欢的事物,则表现得较为冷漠。尤其是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90后”大学新生在人际互动当中缺乏与陌生人沟通的外在冲动和欲望,更多地倾向于私下的、隐蔽情况下的内心倾诉。尤其是在面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时,缺乏心理沟通的渠道和突破心理障碍的热情和勇气。

其次是缺乏团队方面的意识。由于大部分学生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缺乏与同龄人或者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学习的习惯和生存模式,他们更倾向于对自己喜欢的事情由自己独立完成,而不善于寻求合作与协调。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或者无法完成的事情,基本上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具有个性,但在完成某项事情过程中需要团队合作时,个性的过分张扬将是一种组建团队的障碍。而“90后”大学生面对需要收敛个性、借助团队之力的过程中,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再次,就是“90后”大学生心理挫折感较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足。由于生活的环境和生存时代的缘故,这一年龄的大学生既没有大环境的危机感,也没有来自家庭的困难和挫折,长期培养出来的心理优越感,导致其在面对挫折和困难难以解决时心理上很容易坍塌,而难以从失败的挫折当中走出来,缺乏心理上的韧性。

最后,“90后”虽然也有一些心理上的弱势,但是相对于以往大学生,“90后”更善于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尝试标新立异。但是过度地追求新奇,往往导致难以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在心理上形成某种障碍。

二、“90后”大学新生心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大环境方面主要是社会环境。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物质逐渐丰盛,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但是在精神层面却出现了社会危机,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和变形。当前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如毒大米事件、毒奶粉事件,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发生,加上现代传播技术的发达,已经给某些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信仰发生了危机,他们缺乏正能量的鞭策和激励,缺乏真正偶像的崇拜和追求,而一味地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或者追求影视明星,或者需求刺激,价值观被误导,心理扭曲。

小环境方面,首先说家庭环境,“90后”大学生正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丰收期,物质丰盛,而在父母那里,却过于追求物质满足而放弃了精神上的追求和对孩子的影响,放弃了在精神上为孩子成长提供足够的养料,大部分是以物质满足来填充孩子的精神需求。加上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溺爱和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这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依赖性太强,一些大学新生入校后不会洗衣叠被,处处需要有人照顾,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除了环境的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也和其自身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意志较为薄弱,无法处理紧急情况下发生的事情,由于一切由父母包办,因此在动手能力方面欠缺,面对失败往往一蹶不振,缺乏培养坚强意志的决心,都是导致其心理难以健康茁壮成长的内在因素。

三、促进“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1.正确面对“90后”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任何人的心理状态都不会是理想状态,而只能是相对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再看“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就可以以一种平等的视角认识这一现状,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保持一个平常心,不急不躁地面对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方式去理解和感受大学生心理状态,这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将是有益的。

2.采取有效的心理辅导。心理存在问题就必须正式它,勇敢地面对。可以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的入校新生进行心理辅导,一方面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来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认知,通过理性的态度来认识心理问题,并在不断的引导过程中进行转变。除了一般的讲座,对于有些新生来说,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辅导方法,比如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对于那些不善于集体活动、缺乏团队意识的学生,可以督促其较多地参加团队活动,打破其心理上的障碍和意识,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来对任务进行完成,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其心理认知和状态。人的心理在外界的环境冲击、刺激、影响下,是会发生变化的,甚至会发生截然的变化,因此通过外在的因素对学生发生影响,来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心理健康干预手段的针对性。对于“90后”大学新生而言,互联网肯定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这一群体可以说是伴随着互联网而生,因此这些学生一接触网络,身心可以得到有效的释放,无论是学习还是游戏,其投入度都是较高的,也是其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心理健康干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网络来加以实施,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认识,通过互联网沟通工具的应用加以沟通交流,消除学生们的戒心和逆反心,对于解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四、结束语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今后的大学生活,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对不同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大学生采取不同干预方法,来对其心理健康成长进行干预,通过他们习惯的沟通方式和渠道来进行干预工作的开展,以一种悲悯的态度和认识去看待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将是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也是这项工作开展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邱美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2-13.

[2]王美玲.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11:44-46.

相关期刊更多

健康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北京纪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人与生物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