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价上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从最初的“豆你玩”、“蒜你狠”到“姜你军”、“糖高宗”…从最初的猪肉、蔬菜、鸡蛋、食用油,到后来的快餐、方便面、苹果、牛奶…去年开始大量日常消费品价格纷纷上涨,“物价上涨”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一个话题,直到年底,物价接力走高,就像一副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但凡有关衣、食、住、行的价格都在上涨,“通货膨胀”也慢慢被人提出来。然而这种现象到底是“物价上涨”还是“通货膨胀”?本文旨在结合现阶段经济现象分析这两个名词,找出其区别于联系,以期能帮人们认识当今现象的实质。
关键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区别联系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 年1 月20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中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涨,从年初的1.5% 一直上涨至11 月份5.1% 的高位,12 月份CPI 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涨幅为3.3%。由此可见,CPI的上涨已经是一个很显著的现象。
通货膨胀始终和物价上涨相连,并且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划等号,但从理论上分析,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还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概念,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自然有其区别于联系。
一、从定义来看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采用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国际上,CPI连续6个月在超过3%,就称为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所谓一般物价水平是指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在内的总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一般说来,通货膨胀必然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如某些商品如牛肉或房租等价格上涨,并不就是通货膨胀。因为一些商品价格上涨,而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可能下降,二者相互抵消。只有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上升,才能使货币的购买力降低。
可见,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不能等同。通货膨胀包含物价上涨,但是通货膨胀这个概念有一个假定前提,就是说这个物价上涨主要是从需求面,特别是货币因素造成的。
二、从形成原因来看
共同原因:
(一)货币因素
首先,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政策,投入巨资“ 救市”,2009年除投入4 万亿财政资金,并增加了数万亿信贷资金,我国外汇储备到2011年3月已经增至3.044674万亿美元,。2010 年12 月M2 的余额高达725774.05 亿元,约合近11 万亿美元,而美国同期货币供应量M2只约8.8 万亿美元,我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货币供应量却超过美国1/4。
其次,西方各国政府为摆脱金融危机纷纷增发货币,对我国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2008 年,西方各国投入数以万亿计的美元、欧元,大大增加了世界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推高了全球物价水平;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又两次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首次实行量宽政策,购进总额1.5万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抵押证券、“两房”债券;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又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对于物价而言,如此巨额资金投入市场,对缓解金融危机,刺激经济迅速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也造成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而且由于美元占据世界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美国增发的货币很大一部分迟早会流入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寻求更高回报,使新兴国家面临货币汇率上升压力,制造资产泡沫,推高商品价格。
对于通货膨胀而言,当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大幅度的超过了经济的增长率,在缺乏价格结构调整机制以及完善的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多余的货币就会进入流通市场,变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导致货币供求失衡,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导致长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过多的货币投放量就会引起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就会有投资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的危险。
(二)非货币因素
1.需求拉动
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2008年年底,中央出台了4万亿的刺激投资需求的计划,这个计划在刺激积极、恢复增长方面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中国经济比上年增长10.3%,而当前的物价上涨也是近几年连续超过10%的经济增长所累积的收入效应的正常释放。
2.成本推动
首先,受到国际粮食储备下降、国际价格传导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粮荒”,粮食价格普遍上涨,而粮食又是食品产业链的源头,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的走向;其次,由于国际市场上美元持续走软,导致石油、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急剧攀升,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价格上涨压力;再次,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可能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民工荒”凸显了农民工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部分上涨的劳动力工资成本最终将会转移到相关产品的价格中。
不同原因:
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几个因素外,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如果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格则由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值增加了,商品价格就会随之上涨。这里,价格上涨是由商品价值增加引起的。
(2)如果商品价值不变,生产货币(金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也会引起货币自身价值的变化。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是成反比的,如果货币价值减少了,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在这里,价格上涨是由货币价值减少引起的。
(3)在我国进行价格改革,克服某些商品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的不合理现象,调整不合理价格体系时,由于一般是通过提高价格低于价值的那些产品,如大幅度调高粮食棉花等产品价格,以便理顺价格关系,这样不可避免地也会使价格上涨。在这里,物价上涨是由国家对物价进行结构性调整而引起的。
(4)对市场和物价的管理放松,流通秩序就会比较混乱,乱收费用、垄断价格、牟取暴利、搭平涨价、攀比提价、漫天要价、欺诈宰客等等自行性涨价现象也会比较普遍,同样会引起物价上涨。
三、从影响来看
共同影响:
(一)对居民家庭生活的影响。CPI调查的范围基本涵盖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价格高低变化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特别是其中的食品类、衣着类。价格上涨会使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特别是粮、油、肉、蛋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使低收入居民的食品消费在总支出中比重加大,会给低收入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压力。
(二)对企业的影响。从生产角度来看,物价的上涨会增加生产成本,若产品不提价,则企业利润会减少,进而影响职工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职工作为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易导致商品销售不畅,从而企业资金流通不顺,融资成本增加,造成企业间债务增加,减少生产,甚至出现企业倒闭、破产、工人失业等情况;若企业为了保持利润水平而对产品售价相应地提高,则会引起工业品价格上涨,并带动使用该产品的其他行业的价格升高,最终拉动消费品价格上涨。
不同影响:
通货膨胀对国家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
1.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会大量增加:通货膨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害,其所造成的货币的贬值也会触及到大家都极为敏感的收入的分配。收入分配不合理,人民生活水平就得不到整体的上升,许多社会不和谐现象就会无法避免的产生,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
2.国内商品出口的竞争力下降:只要通货膨胀的程度较为剧烈,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就会极大的削弱。这对于本就已经处于困境中的出口行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此外,通货膨胀还会造成我们的黄金与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只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汇率必定会贬值。
3.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价格上涨会导致货币贬值,引起通货膨胀。国家会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如国家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等。
4.对股市的影响。俗话说“通胀无牛市”,在通胀环境下,政府往往采取紧缩政策,控制货币发行,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而极易造成股价下跌,股指下滑。
四、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不是一回事。这两个经济范畴,不管是从其定义、形成原因,还是其影响来看,都有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对于现如今到底是物价上涨还是通货膨胀,不能简单的下定义,必须找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及本质,并结合现如今的种种表现,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余跟钱.国家统计局2011年一季度监测报告――通胀压力尚未消除.经济增速趋于加快,2011;5
[2]陈清涛.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重庆大学,2010;12
近日,国家统计局相继公布了今年1月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和居民消费价格(CPI)情况。受春节、雪灾、国际通胀输入、国内货币信贷反弹等因素的影响,CPI继续高位攀升,同比涨幅达7.1%,创1996年10月份以来的月度新高;PPI同比涨幅则快速上冲至6.1%(有关数据见图一),亦创近三年来的月度新高,表明物价上涨呈加快之势。
1月份 CPI走势呈现三个明显特点:即食品价格涨幅高于非食品、农村价格涨幅高于城市、消费品价格涨幅高于服务项目,尤其是食品类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同比上涨18.2%,对当月CPI上涨的贡献率达83.9%;而非食品价格比较平稳,仅上涨1.5% (有关数据见图二)。
二、物价加速上涨的主要原因分析
导致今年一月份物价加速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翘尾因素较高。2007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2.2%,为2007年内月度涨幅最低,此后一路上扬,12月份的CPI比1月份累计环比上涨了5.52%,即为上年物价对今年1月份的翘尾因素影响。实际上,从月环比来看,今年1月份CPI比2007年12月只上涨了1.2%。
2、春节因素。2008年的春节为2月6日,离1月很近,大部分居民在1月份完成了节日采购,对食品类价格造成了较大的上涨压力;而2007年的春节为2月17日,离1月较远,节日采购的影响较小。
3、1月份发生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今年1月10日以来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全国2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生程度不同的灾害。一方面,农产品及部分养殖业遭受严重损失;另一方面,雪灾造成的交通中断导致农副产品运输受阻,部分灾区价格在短期内暴涨,使得1月份的CPI创下近年来的最高值。
4、1月份货币信贷投放速度快速反弹。1月末,M2同比增长18.94%,增幅比上年末高2.20个百分点,M0更是同比增长31.21%,市场流动性非常充裕。此外,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大幅高于正常月份的新增贷款。过多的货币信贷投放必然加大社会需求总量。
三、下一阶段物价走势简析
笔者认为,下一阶段物价上涨的的压力依然较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物价走势,及时出台政策措施调节和稳定居民通胀预期,切实做好稳定价格总水平工作,努力防止结构性涨价演变为整体性的通货膨胀。
1、2007年物价上涨对今年的翘尾滞后因素较大。由于2007年月度CPI涨幅呈逐月攀升之势,导致对今年物价的翘尾滞后因素较大。据测算, 2007年CPI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8年的影响为3.2个百分点左右(2006年CPI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7年的影响为1.75个百分点左右),显然,2008年的物价上涨压力要明显大于2007年,再加上2008年的新涨价因素,预计2008年CPI涨幅将居高不下。
2、美元连续大幅降息,可能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由于美国次级债危机不断恶化,1月份,美联储连续两次大幅降息125个基点,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并且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降息周期,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致使国际市场上资源产品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国际市场粮食、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我国面临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将直接加大国内的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
3、粮食和食品价格面临新一轮的上涨压力。由于以粮食为基础的食品价格占CPI权重的1/3,故对物价统计的影响很大。一方面,近期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作物受损,未来产量下降;另一方面,粮食能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对玉米、棕榈油、食糖等能源替代品的需求急剧增长。近几年世界粮食库存连续下降,已出现全球粮食供求紧张格局,预计未来几年国际粮价都将面临上涨压力。而粮食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粮价上涨必然带动食品价格攀升。
4、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给我国带来较大的的价格上涨压力。受全球石油需求强劲、地缘政治危机、气候反常、美元走弱、游资炒作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已几度冲至100美元/桶的历史高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石油消费量屡创新高,2007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3.46亿吨,同比增长7.3%,其中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同比增长14.7%,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6.05%。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存在严重的国内外油价倒挂、国内批零油价倒挂的现象,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没有在我国CPI中充分反映出来。
由于国际油价有可能继续走高,加上国内炼油行业存在亏损,预计我国政府2008年仍将上调成品油价格。石油是工业“血液”,属于重要的上游资源性产品,调升其价格首先将推高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加大整个工业生产成本,然后逐步传导至下游的加工工业和消费品,推动物价全面上升。
5、要素价格重估会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后我国将加大节能环保投入,继续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陆续出台资源价格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土地出让制度,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稀缺和市场供求状况。据透露,我国将陆续开征燃油税、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并考虑将资源税的征收方式由以往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这将使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的成本迅速提高,且引起连锁反应,增加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压力。
关键词 物价 居民收入 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726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影响,我市价格水平呈持续上扬的态势,特别是菜价、肉价的持续走高,让普通老百姓直感生活成本增加、压力加大。物价问题,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一直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
一、当前我市物价上涨的特点
自2010年初以来,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一直居高不下,2010年上涨3.0%,2011年上涨5.2%,2012年上涨2.8%。本轮价格上涨的特征主要还是结构性上涨的因素在推动,但是上游产品向下游产品传导的价格上涨压力在加大,因此也要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从居民消费品价格来看,消费弹性较小的食品类价格和部分垄断性商品价格上涨较快,食品类中又主要是粮食、油脂、蛋、水产品和蔬菜等价格上涨最为明显,分别上涨2.5%、8.8%、5.5%、7.1%和19.5%。如下图:
二、拉动物价上涨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变化制约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着市场物价的变动,供过于求,物价下跌;供不应求,物价上涨。由于粮食作为人们消费的生活必需品,缺乏消费的价格弹性,几乎没有替代商品,因此,无论粮食的价格怎样,消费者的粮食需求量都是相对稳定的,当供应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粮食需求时,市场就只有通过涨价来使得市场运行达到均衡。从2006年以来,我市粮食产量增长甚微,近五年年均增长率仅为1.6%。2012年全市粮食产量93。37万吨,与1993年的水平相当,而1993~2012年我市的常住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了21.4%的增长,粮食明显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二)国际因素。
1、成本推动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逐渐走高,市场价格来自成本推动的动力主要来自石油及食品价格的剧烈变动。一是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加剧了国内价格水平上涨。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据工信部统计,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55%,已超过美国。石油作为最基本且必需的自然资源,使用范围涉及到众多领域,其价格的变动也就间接影响了其他商品的价格,石油价格上升引起其他商品成本的增加。二是全球范围内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扬。我国现阶段粮食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我国进口粮食数量在逐年增加,2012年已超过6000万吨,其中大豆进口超过全球交易总量的60%。三是金属及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我国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也超过了50%,而其价格五年涨幅超过600%。自工业化起步以来,我市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加,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已进入明显重工化的阶段,对原油及金属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原油价格、矿产品价格的波动就会很容易影响到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当前,我市物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国际石油价格及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推动作用。
2、人民币升值因素。
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各种经济行为都必须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受到国际经济行为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已给我国原油及相关产品的价格带来了上涨的动力,除此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来自人民币汇率的变动。2011年12月,美元对人民币月平均汇率跌至6.2254,对比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前的2005年6月,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32.9%。在我国日益融入国际的背景下,物价水平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上涨了,但国际计价货币是美元,国内重要商品、原材料都来自国际市场,由于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疯狂上涨,上涨幅度超过了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国内物价也就随之持续攀升。另外在资本市场供求方面,自2010年10月以来,亚洲等新兴市场正面临相当严峻的资本流入,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国际游资的巨大套利空间,吸引更多非直接投资的短期资本流入,制造更大的外部不平衡,增加对地产、股市等的投资和投机,甚至会制造虚假繁荣和泡沫,误导经济向非理性方向发展,还会引发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国内物价水平。
(三)国内因素。
1、政府调控因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应该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即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近几年来我国为保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流动性过剩。
2、货币扩张因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为了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扩张政策。1999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比1998年增长了12.6%,此后逐年上升,截至2012年末,广义货币(M2)的总量已达到96.90万亿元,比1998年末增长了8.27倍。货币超量供应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大增,此时,如果市场供应量不能满足增长后的购买力需求,市场只有涨价,这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
防止结构性通胀变成全面通胀成为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超过以往的3%。这一数字透露出重要信息:第一,通胀压力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预计今年全年CPI将在高位徘徊,要做好与之长期作战的准备;第二,政府控制通胀的工作不会放松也不应放松;第三,社会各界对通胀的应变力和耐受力正在加强。
与此同时,新华社3月4日受权《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坦承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需改善经济调节,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这是改善经济调节提高市场效率以平抑物价的领唱信号。
控制通货膨胀有许多办法,最原始的办法就是直接进行价格管制,也就是以冻结的办法,使市场的定价系统瞬间失灵,这是严重通胀期为避免社会动荡的应急机制,很少有政府将这一办法作为长期治疗之术。第二种办法是通过财政与金融政策对市场进行反周期的间接调节,高则低之,低则高之,税收、投资与货币三驾马车忙忙碌碌为经济增温、降温,这是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时期的典型做法,一直沿用至今。第三种办法是放松管制,以减税增资促进经济发展,用企业效率跑赢货币增长的方式来战胜通胀。
采用不同的管制手段是因为通胀成因不同。当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被强大的民意裹挟着,实行了失败的物价与工资管制。高涨的物价从来都是管制的催化剂:政府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民众呼唤政府做点什么。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过通过价格冻结法战胜通胀的先例。在紧急时期,可以冻结物价,但绝不应成为常态。
通胀有个重要原因是供需失衡,供应不足。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就存在供求失衡的问题,由于信息不畅,农产品价格时涨时落,造成农民的平均收益偏低,因此务农成为高风险低收益行业,此时如果进一步打压农产品价格,将挫伤农民的信心。正确的做法是降低信息成本与物流成本,建立大商业市场,使资本与商品得到效率最高的应用。
此次我国物价上涨还有一个特殊因素,就是输入型通胀上升。预计2008~2009年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农产品价格依然强劲上涨,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农产品进口价格越来越高。中国不可能在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期刻意维持一个价格洼地,这样做的结果将是中国的农民不愿意种粮,进口量大增,最终由进口产品填补缺口。
关键词:经济增长 物价上涨
在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物价上涨的明显压力问题。这一问题在2008年变得更加显著,也促使了笔者试图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分析,来梳理为什么当前我国经济会面临通胀压力。
第一,隐性通胀压力再次显性化。从数据上考察,1998年-2002年间的gdp增长率基本在7%-9%,不算特别高,也绝不低,但cpi却保持在1%以下,其中竟然有3年是负值。尽管1%以下的物价上涨率与7%-9%的经济增长率相对应,但隐性通胀压力早已存在。在2003年后,我国gdp增长率连续5年达到两位数,且逐年上升,导致隐性通胀显性化动能越来越大。
事实上,从对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关系考察,凡是两者极不对应的时期往往随后就会出现剧烈的物价上涨现象。1990年-1992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4.2%、9.1%和14.1%,同期物价上涨率分别是2.1%、2.9%、5.4%,可见两者差距逐步拉大。最终,出现了1994年-1995年间的剧烈通胀压力(达到21.2%)。2000年以后,物价负增长已经潜伏了隐性通胀压力,最终会转化到显性通胀压力。这只是时间问题。
同样,经济高速增长直接带来了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并引起了以原材料为龙头的成本上涨对物价的推动。仔细观察,原材料价格上涨与通胀压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如果经济增长率上升过快,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动能就更大。
尽管有时物价上涨(如2005年和2007年时的cpi)也无法同步体现出来,其实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自2003年下半年已进入上升阶段,同期gdp增长率也越走越高。但是,最终经济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物价上涨之间本质联系会体现出来。2008年物价水平突然上涨,实际上是早已潜伏的隐性通胀压力显性化的结果而已。
第二,供求关系必然反映到价格上面。与前几轮的通货膨胀不同,尽管2003年后我国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并没有严重失衡,如大多数市场最终产品——工业消费品的供求总体上仍然是供大于求。但是,基础产品的供求矛盾早已存在。例如,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快速膨胀,尽管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公共品需求所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不会立刻传递到公共品的消费价格上(如公路收费),也就不会马上反映到物价水平上。
不过,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投资成本上升必然最终要反映到商品价格上,区别仅仅是传递时间或者传递渠道变化的不同而已[1]。或者说,本轮物价上涨中大量公共品投资膨胀能量一旦且最终会被释放出来,就必然会导致物价上涨。
另外,成本是现实的支出,最终还是要释放的。例如,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实际上又是供求关系和成本的双重推动。虽然宏观调控措施控制了供求关系,但无法减少原有的投资成本,市场价格仍然需要释放。或者说,初级产品价格与最终消费品价格涨幅的巨大落差最终会反映出来。同样道理,所谓的“结构性通胀压力”解释也不能消除物价上涨的成本问题[2]。因此,物价上涨的压力始终存在。
第三,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本质联系。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本质联系是十分明显的。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水平与前四次经济增长周期中年均gdp增长率约为4.4%相差不多,但joc(工业原材料价格成份指数,包括4个主要组成部分——纺织品、金属、石化产品,以及一个混合类别,不包括农产品和贵金属)的涨幅是前4次的2倍。例如,目前国际油价突破了100美元大关,黄金价格也攻破了900美元/盎司。实际上,这是对美国等发达国家长达10多年经济与物价关系之间偏离的矫枉过正。
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体制最终难以束缚市场,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的本质联系难以改变。本轮物价上涨的环境与以往几次已有很大不同,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地位、市场环境、开放条件等。因此,在新的市场背景下,目前控制供求总量或许可以暂时抑制物价水平,但市场能量最终是难以束缚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压抑的时间越长,最终释放的能量就会越大。因此,表面上的结构型通胀压力最终还是要反映到物价水平上面。
因此,我们不能出于善良的愿望,希望有无通胀压力的经济高增长,而是更要注重如何保持经济的适度与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