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育实习 师范生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1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ing Reflection of

Normal Students in Teaching Practice

WANG Yaj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Abstract Teaching refle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 the pedagogical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ree aspects: training school, practice school an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 education practice; normal students; teaching reflection

师范教育工作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工作,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衰。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民族素质,就必须花大力气办好师范教育。 教育实习是提高师范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师范生的引导和培训。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体,其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其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教育工作的质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为师范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师范生的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教学反思的概念

多数国内研究者认为,教学反思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 林崇德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学监控能力”这一概念,并做了如下界定: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这一概念实际上对教学反思能力做了界定,具体说来如下:教师不仅是教学反思过程的主体,也是教学反思过程的客体,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作为教学反思的主体,教师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的知识构成、思想观念以及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反思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 教育实习中师范生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获得了教学经验,但对经验的反思分析不足,在培养反思能力方面效果有限。 通过和师范生的交流,了解到师范生在教学反思中存在如下问题:

(1)工作量太大,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要进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反思。这可以说是制约师范生教学反思的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2)教学反思理论知识薄弱。由于师范生的教学经验不足,有关教学反思的系统性知识缺乏,理论知识的薄弱必然会导致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师范生即使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反思技能与方法,自身进行的教学反思只是表面化的反思,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反思时往往不能抓住主要问题。

(3)没有良好的反思习惯。许多师范生对于反思的认识不够,认为教学反思可有可无。对教学反思有足够的认识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基础。师范生由于教学经验比较少,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反思什么,在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学生课堂表现较好的情况下,一般就不去反思,只有在课堂教学不顺利时才去反思。因此,师范生往往总结提炼不出自己的成功之处,不能把好的经验应用到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去。

(4)没有足够的反思能力。许多师范生可以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的去反思,但是由于有关教学反思知识的匮乏,再加上教学经验的缺乏,往往不知道该反思什么,怎么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师范生的教学反思。

(5)学校的管理环境不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学反思的展开。学校对教学反思整体重视程度不高,很少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也很少对教学反思进行指导,教研小组只是摆设,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且外在的管理只能促进表面工作,不能真正促进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还有一些学校管理不民主,教师被安排着,自主性低,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

(6)同事影响。同事是否进行教学反思对师范生的影响很大,同事听课时对师范生的建议也有利于师范生进行教学反思。但在实际工作中,同事更倾向于指出师范生好的一面,且建议比较笼统,对师范生的作用不是很大。

3 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提升的策略

3.1 培养学校方面

(1)为师范生提供与教学反思相关的理论课程。在实习之前,师范类院校或具有师范类专业的院校一般会进行实习前的相关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实习的相关要求、教学常规工作、教育实习工作的流程等。许多培养学校,在实习之前,甚至还组织师范生进行了备课、试讲、评课,但是由于时间或者别的其他原因,教学反思的相关理论并没有过多的涉及,造成学生不知道该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学校可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在实习之前,学校的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与教学反思相关的教学理论,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学反思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把教学反思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

(2)为师范生提供教学反思实践的机会。在师范生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培养学校应为师范生提供两周的教育见习。在教育见习的第一周,培养学校可以向师范生介绍有关实习学校的相关情况,去听优秀教师的课程,然后有组织的对优秀教师的课程进行点评,有意识的促使实习生去反思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见习的第二周,培养学校可以组织实习生去小学见习,听优秀小学教师的课,让师范生发现优秀教师的优缺点并进行交流讨论,从而为今后自己反思提供经验与借鉴。如果没有教育见习,师范生会措手无错,虽然学习了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课程,但教育并不是只需要理论就可以做好的,必须通过现场的观摩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相关技能。优秀教师的示范与指导无疑为师范生提供了实践榜样!

3.2 实习学校方面

(1)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在教育实习这一环节,上课给师范生提供了真实的教学情境,师范生都得到了实际课堂教学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作为一名新教师,不仅要全面分析教材,准备教学设计,全面了解学生,批改作业等,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师范生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实习学校在分配教学任务时,可以适当的照顾师范生,给师范生安排适量的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范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2)健全组织管理工作。实习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是否欢迎实习生,是否配合培养学校进行有效的组织安排等都会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如果一个师范生在实习期间得不到一个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指导,那么他一般就不能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更不用说教学反思了。实习学校应为师范生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对师范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策略。

(3)优化管理环境。实习学校应提高对教学反思整体的重视程度。教育教学要严谨认真,教研小组要发挥真正的作用,每周的教学研讨都应对本周的教学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促使师范生学会思考,勇于思考。学校管理也应当民主,师范生有主人翁地位,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从而提高教学反思自觉性和积极性。

3.3 师范生个人

作为教育实习主体的师范生,每个人内在主观能动性与外在客观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师范生的教学反思效果。培养学校与实习学校应为师范生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师范生个人也要提高自身的积极性,通过思考和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促进其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

(1)合理安排反思时间。在实习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或者其他较为重要的事情,师范生往往就选择舍弃教学反思时间。师范生要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反思时间,至少每天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简短反思,一周内对本周的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的教学反思。

(2)形成正确的反思意识。部分师范生缺乏反思意识,认为教学反思是可有可无的,对其教学没有促进作用。师范生个人应形成正确的教学反思意识,认识到教学反思对其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3)强化学习与教学反思相关的理论。在学校学习中,师范生往往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可量化测验的学科较为重视,而对于教学反思这种较难观测的知识较为轻视,在今后的学习中,师范生要重视教学反思,不断的学习有关教学反思的理论,了解教学反思的内涵、方法、内容等。

(4)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良好教学反思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认识与实践循序渐进的过程。 师范生往往是在面对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差,教学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于教学效果较好的课程往往不进行反思,这就忽略了很多教学优点,实习生也应该对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课程进行反思,可以通过反思日记来总结自己的教学优缺点,扬长避短,真正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对学情的分析正确与否,对课堂的掌控是否有效。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对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要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相关的知识,掌握教学反思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渐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注释

叶立群.师范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罗晓杰,牟金江.反馈促进新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1):96-102.

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35-42.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实习 实践能力 反思意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74-03

教师职业非常重视实践技能的获得和累积,因此,师范院校都非常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效果一直以来难以令人满意,特别是师范生缺乏对实践过程和行为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无法把实习行为转化成能力并形成长久且持续的职业技能,因而,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课程成为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环节。

一、实践反思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实践反思是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捕捉教育教学经验的意义重建过程,是准教师或新手教师成长为一个熟练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教育实习过程中如果只凭直觉或常识来累积教育教学经验,缺乏实践反思的引领和助推,教育实习就难以实现其应有的实践价值,实习效果也无法得到保障。

(一)师范生需要通过实践反思提高实践技能。师范生从实习到毕业再到从事教师职业,总有一个从新手教师过渡到熟练型教师的过程,如何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缩短新手教师的成长时间,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有没有较强的实践反思能力。师范生如果在教育实习中没有经过实践反思的训练,他的实践行为就无法上升为经验和智慧,更谈不上实践技能的内化与累积。师范生在教育实习阶段培养实践反思的习惯,有助于其在教育教学中学会针对具体的问题深入思考以及寻求解决路径,并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自己快速成长为一名实践经验丰富的熟练型教师。

(二)师范生需要通过实践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为适应今后工作需要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式,需要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践行者。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践行新课改理念的主要阵地,是师范生对课改理念的吸收和消化的重要途径,而教育理念的内化,如果仅靠大学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探究,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内化为能力,成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有机整体。教育实习中强化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师范生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后快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师范生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为其教育素养的有效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师范生需要通过实践反思去直面基础教育问题。实践反思要求对教育现场涌现出来的大量生成性问题做出反馈和思考,关注的是情景性问题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这就要求师范生对教育教学问题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学会对发生的教育问题做出追问和阐释,比如面对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组织者,就需要具备诊断和诠释自己课堂行为的能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无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基础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情景性问题或生成性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仅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多需要的是一种教育教学智慧,而这种教育智慧的形成,就是对各种各样的情景性问题不断分析和反思,逐渐累积成一种判断问题、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教育实习中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师范生去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形成一种综合把握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教育实习中实践反思的具体内容

根据师范生教育实习内容和教师岗位要求,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实践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指导:

(一)对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反思。课堂教学是师范生最主要的实习环节,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就成为师范生实践反思的重点。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反思过程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

课前反思修正教学设计。课前反思主要针对的是教学设计方案,是为顺利推进课堂教学而做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节课上得成不成功,教学前的充足准备非常重要,作为师范生,除了提前准备好教学设计方案外,还需要在课前对已经设计好的教案进行反思,思考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逻辑性,预估课堂教学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做好应对措施,对不完善的地方作出修正,尽可能把教学方案设计得更合理、更完善。

课中反思调控教学策略。课中反思主要指的是上课老师在课堂中针对具体教学活动和行为的反思,既包括对教学设计时预设问题的落实情况的反思,也包括课堂上临时生成的情境性问题的反思。课堂教学是对预设的教学方案具体落实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中应视教学推进情况即时反思,如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了?我的教学方法有没有效果?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是恰当?等等。课堂教学中还应学会对生成性问题的反思,即备课中没有预案,是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教师这时应反思自己为什么遗漏了这样的要点?学生的思考有无合理性?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引导等。课中反思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学会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调控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战能力。

课后反思提升教学技能。课后反思是针对已完成的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回顾,思考教师这节课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完善,以便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课后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升非常重要,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和存在问题,才能促使教师不断地修正、调整和完善教学行为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课后反思可以促进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完美,寻求教学可达成的可能境界,在永不止步的探求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对育人艺术、管理艺术的反思。班主任工作是师范生实习内容的另一重点,是教育实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通过班主任工作实务的实践,可增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认同感,为他们从教后独立开展班级建设工作,积累管理班级的经验打下基础。师范生在开展班主任实习工作中,一定会面对很多棘手的学生问题以及班级管理问题,学会对这些问题反思,有助于他们育人能力、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承载着育人的重任,传授知识容易做到,育好人却不容易,很多老师教学工作做得好,但育人工作并不一定顺利,可以说,育人是一门值得不断探索的艺术。要提高育人的艺术,简单照搬别人育人方法并不管用,更多的是要靠自己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形成有效的育人方法和智慧,因此,师范生增强育人过程中的反思意识,才能提高自己的育人艺术。反思育人艺术,就是反思自己教书育人过程中,有无存在偏差的学生发展观,是不是违背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有没有伤害学生正当的利益,通过这样的反思来确立自己正确的育人理念。反思育人艺术,也要反思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有无不当行为,教育方法是不是适切的,采取什么途径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反思来确立自己正确的育人方法。

班级管理也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在管理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效果,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具体的反思内容包括:一是班级工作理念的反思,即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理念先进与否、正确与否;二是班级管理模式的反思,即反思班级建设机制是否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班级管理体系是否有活力等;三是班级活动内容的反思,即反思开展的班级活动内容符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形式的多元与否等;四是班级管理效果的反思,即反思开展的班级活动是不是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改进等。师范生通过对班主任这些实务工作的反思,可以有效地帮助其积累班级管理经验,为其入职后快速适应班主任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反思。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前最重要的实战现场,也是其规划未来专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师范生学会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反思,可以促使其深入认识教师职业特性和价值所在,为其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提供内驱力。因而,“实习指导中专业精神的引领远比教育教学技能的打磨更为重要,因为专业精神、态度是教师个体对自身职业的理智性价值判断与情感性体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要义,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成熟标志。”师范生只有从理性上对教师职业有真正的认同感,才能真正把职业当作事业,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反思,首先是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上的反思,即教师需要有一种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意识,有了这种强烈的内在需求,教师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行为带有更大的自主性,由自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其次,一旦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教师将更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能实现路径,并以此要求自己,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确立自己发展的基点,并以此作为行动依据去实现自己的专业化之路。虽然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尚缺乏职业性体悟,但这种反思理念对其职业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具备这种反思意识,有助于师范生专业角色的正确定位。

三、教育实习中实践反思的方法和途径

实践反思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共识,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反思的意识还比较缺乏,特别是教育实习这个环节,更需要有效引导,需要我们提供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去培养他们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结合教育实习内容和师范生特点,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可从写教学反思日记、教育叙事、实施档案袋记录等途径去强化。

(一)教学反思日记。教学反思日记是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反思自己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内容的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反思性回顾。教学反思日记是教师从新手走向专家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教学得失,学会理性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实习生或是新教师,养成写教学反思日记的习惯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实习阶段的体验、感受、经历等对于准教师能否顺利实现由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换以及后续的专业社会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可以帮助师范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减少初为人师时可能遇到的教育教学难题和困境。

作为师范生开展的教育实习应反思一些什么内容呢?首先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观念的反思。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之上的,教学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个人的教育理解和教育观念,学会对个人教学行为和理念的反思,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恰当以及思考如何去修正和调整。其次,学会重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师范生实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课堂教学,教学技能的提高也是师范生实践的主要目的,而实践技能的内化,是需要教师在反思、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才能形成的,作为师范生或新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调控是否有效?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等等,师范生对教学各环节的反思是为了改进教学,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再次,也要反思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检测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学得怎样”,经常反思学生“学得怎样”,可以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作为内容来源,客观叙述自己教学生活和教学事件中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故事”,通过“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叙事也是师范生教育实习中重要的实践反思渠道,它能帮助师范生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明确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目的,指引师范生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如何去胜任自己的岗位要求。而且教育叙事指向具体的教育现场和教育问题,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对师范生解决现实问题、积累教学经验、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教育叙事的内容主要包含三种类型。一是教学叙事型,主要是就自己的课堂教学记叙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包括发生的课堂花絮、教学小插曲、教学失误、教学遗憾以及自己的教学经历等,都可以记述下来进行总结、提升和反思。二是育人叙事型,主要是就自己管理班级、教育学生方面值得思考的日常教育事件,如教育学生方面的小经验、小挫折,管理班级方面的成功和心得,与学生相处的苦乐酸甜等,记下来并思考其教育价值,理解、体悟其中蕴涵的教育意义,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育人艺术和理论修养。三是自我成长叙事型,主要是描述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长经历,通过自传式的自我对话,来不断反思自己,促进自己专业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师范生以教育叙事进行实践反思时,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生活和事件都可以拿来叙事。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叙事应该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是指向问题,所叙之事应该基于问题、突出矛盾、描述冲突、展示思考;二是指向反思,包括对事件的反思、过程的反思、自己应对的反思,通过这样的反思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学和育人理念;三是指向真实情境,教育叙事应该是对教育现场的再现,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下发生的教育教学生活和事件,体现出即时性、真实性和丰富性等特点。

(三)档案袋记录。档案袋记录是一种基于学生实践过程和表现的评价方法,在教育实习中对师范生进行档案袋管理,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实习过程和表现,还可以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档案袋可记录的内容很多,如班主任工作方面,可以是班级工作计划、班级活动策划方案、班级活动内容记录、教育学生的谈话记录等;教学工作方面,可以是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听课评课记录、教学研讨活动记录等。这些过程性、表现性的文档、图片、信息等材料,可以帮助师范生回顾、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育实习全过程,帮助师范生不断地追求进步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档案袋记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首先,实习前教师应明确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采用档案袋记录实习过程,并说明档案袋记录的方法和要求。其次,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去收集材料,纳入档案袋的材料除了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课时计划、教学心得、班主任工作记录、班级活动记录等外,更为重要的是师范生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反思和心得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师范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再次,教育实习后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通过档案袋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来提高师范生的从教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跃.师范生教育实习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2]杨秀玉,孙启林.实习教师的专业社会化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7(17)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59-03

自从1998年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南京晓庄学院率先开办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已有13年。这一专业,无论从专业的管理制度、课程设置,还是从教育实习的组织、实践技能的训练都与中学教育本科专业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已成为师范生专业发展的瓶颈,成为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小学校长和教师普遍反映,当前高等院校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传统“三字一话”的教学基本功不如过去的中师生;毕业生教育教学技能薄弱已成为普遍现象,导致上岗后不能很快适应基础教育,严重浪费教育资源。不言而喻,教学基本功的退化与职前教育的教育实习的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梳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缩短新教师在小学教学中的“磨合期”,使师范生在毕业后快速进入教师角色、迅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尽快成为一名“熟练劳动力”;同时也为高师院校小教本科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并为各高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一、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1实习内容单一

目前的教育实习只注重提高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使教育实习单纯地成了上好一节课的教学实习。由于实习内容过于单一,流于形式,因此离教育实习的本质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并没有达到全面锻炼师范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实习生普遍只注重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诸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如科研能力、实践指导、课外活动的组织、师生之间的交流等。另外,在理论知识运用的指导上,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观点不大一致:实习生希望指导教师能指导例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与实践如何相结合等问题,而指导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理论的指导,对实习生科研能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指导。其原因除了在职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比较薄弱,不能有效指导实习生之外,实习学校本身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不够重视,往往只是形式化地布置任务,而没有安排具体的时间与内容来让实习生完成科研项目。

2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目前教育实习时间安排通常在第七个学期,共8周,在校准备1周,回校总结1周,在小学6周,平均每位学生上4~6节课,学生往往刚刚进入状态,上课刚有点感觉,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为了理论课程的点缀,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多数实习生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建议实习不仅仅要安排在大四,还应该穿插在大二、大三学年同步进行。实习时间过短,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已严重影响了教育实习的质量,引起多数师范生的不满。

3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

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大学与小学严重脱节,使得校际间的学术活动、教研活动、专家讲座等很难共享。虽然有些大学与小学之间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一些实践基地,但大多流于形式,协议缺少行政的约束力。就拿实习来讲,通常实习是实行双导师制,即以小学指导教师为主,大学再派几名带队教师指导。不少学校并不乐意接受师范生教学见习和实习,认为会打乱他们的教学秩序,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但迫于面子实在推不掉也只能勉强应付。指导教师的指导受到自身教学任务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指导实习工作中去。指导教师的态度总体不够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实习效果产生影响,这是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的表现,有待于高校、实习基地学校以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寻求解决的措施,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以提高指导质量。

4缺少有效的激励制度

缺少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当前小学教师指导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师范生进小学教育实习,小学指导教师不仅要开放课堂给实习生听示范课或随堂听课,而且还要指导教学、班级管理及科研活动,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就无可避免地增加了许多。他们承担了自己日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指导实习生的任务,同时,又担心放手让实习生上课、管理班级会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而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又没有对参与指导工作的教师的工作量作客观的评价,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因此,多数小学教师对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指导的积极性不高,接受任务只是出于学校的压力。所以,指导工作往往是走过场,不敢放手给实习生工作,严重影响师范生的实习效果。

5师范生主体意识淡化

部分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教师)以及对这一角色的意义和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对实习在自己今后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因此,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就表现得漫不经心,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备课,不认真去了解学生,自律性很差。有的实习生不遵守实习纪律,随便请假甚至自以为是,不虚心求教。大多数实习学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教育实习仅仅是他们毕业成绩中的一项考核,他们常常认为教育实习不过是“走走过场”,到下面上几节课,马马虎虎过去就行了。有些不准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认为实习好坏对将来的工作没什么影响,将来的前途全凭“关系”。

6投入资金不足

资金的保障对于开展正常的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师范生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提供的住宿、水电费、实习生正常的办公开销、交通费以及教师的指导费、两校领导沟通的工作餐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而这些开支通常要由高校给予支持,但实际上高校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十分有限,捉襟见肘,所以给予的实习指导费往往只是象征性的,与工作的付出不对等,小学可能还要为教育实习贴钱。因此,见习学校接受实习任务的积极性不高,能推辞就推辞。

二、小学教育实习的应对策略

1提升对小学教育专业重要性的认识

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态度的引导,抓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关注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从教意愿的培养。根据现实情况反映,实习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不足关键在于对实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甚者是对自身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正确。因此,高校应该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以及作为小学教师所要承担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使师范生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具有热情、公正、真诚、执著的道德态度[1]。应当通过开设小学教师必备专业知识与道德素质课程,介绍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并且组织学习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和政策,让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使师范生从学习之初就给自身设定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

同时,及时有效地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端正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态度,加强实习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态度。师范院校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逐步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相关内容与要求,使师范生根据实习所需知识、技能来规划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且,学校可以整理历届实习生所留下的宝贵的经验与心得,编辑成册,交给在校师范生相互传阅与学习,使之从中悟出实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给师范生以充足的时间,让师范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自身的实习目标。

2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

在强化教学技能与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师范生活动组织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教育调查与科研等能力的培养。丰富实习内容,有助于提高实习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才能。从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情况来看,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这两大块内容是教育实习中师范院校特别注重的,往往也是唯一落实较好的。一方面,安排实习生进行课堂教学,熟悉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之初步掌握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让实习生担任实习班主任,了解班主任的作用和任务,增长教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为达到逐步独立地从事班主任工作打下基础。事实上,实习生本身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其他能力的锻炼,但由于实习内容与目标的制定偏向于这两大块内容,也就只能按照要求来完成实习内容。因此,高校应该丰富实习内容,给各项内容以科学配比并将其纳入最终的评分体系,以利于实习生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

实习是一个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不仅小学教育专业所在高校本身要制定明确而全面的实习目标,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检验目标的达成,每个实习生也应该给每个过程都赋予实际性的意义[2]。实习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个人目标,如培养交流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制订教学计划,改善自己的教学观,获得管理一个班级的经验,验证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一职业,理解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等等。要制订个人实习计划和个人努力的目标,再用这些目标的达成来验证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以有针对性地继续努力。

3加强技能类课程改革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本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科研能力与班级管理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些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的提升,依托“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书写”、“音乐”、“美术”、“各科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等必修课程和由此延伸的任意性选修课来进行,并以学校技能实训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载体来实现。应当以院校共育、内外结合的思路,通过严格考核目标,增加课时数,更新训练方法,组织丰富的活动,如才艺展示、竞赛评比以及拜师学教、名师讲坛等手段来达到教师技能训练的目的。

4教育实习全程化

即延长实习时间,扩充实习范围,采取连续性、阶段性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实习的方式,将同专业的学生组队派往当地小学,时间一般为6~8周。在这段时间内,除去动员、准备与总结工作,中间只有6周左右的时间在实习学校。这6周之内,除了了解情况、见习、试讲、协助班级工作等,还包括真正上课与班级工作的实践。学生真正用来上课和实践的时间不多,并且往往是多个实习生集中在一个班级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熟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把握教学原则,极少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很难达到教育实习的根本目的。因此,实习时间可在总量上加以延长,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例如,可以在大一和大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小学听课实习;在大三时将微格教学指导与听课相结合,并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了解当地学校教学与学生情况,以便减少实习生适应的时间,在实习过程中快速进入状态,多参与实践尝试;大四的集中实习阶段,可以先安排实习上课一个月,在此期间,安排一个星期左右进行反思和理论指导,再回实习基地进行最后一个月的实习授课,最终给予综合性考评,真正将教育实习全程化。

5探索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实习保障制度

(1)加强高校与基地联系,建立互惠关系

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尽量减少分散实习,这就需要建立一定量的较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基本上有其独立而固定的实习基地,但是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往往是在见习、实习需要时才建立,而且这样的联系很多又是程序化的,即开会、制订见习实习计划、落实等,至于每一届实习生的区别、实习基地的变化等情况则很少去考虑。有的实习计划甚至几年不变。这样的见习、实习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帮助是很小的。因此,要加强实习院校双方间的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调整实习目标与内容,让实习双方能在长期合作中加深了解,不断协商改革,使得双方都有所收获。

此外,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仅仅是单向而非双向的。只有高师院校的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却很少有实习基地的带队老师到高师院校去。针对这一问题,实习学校可以与高校相互交换学习,派遣在职小学教师到高校接受理论培训或为师范生开展名师讲坛活动;高校老师可以到小学进行教科研指导等。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当前在职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开展实践活动,而且也能完善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达到双方互惠的效果。

(2)加强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高师院校和基地学校都应重视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落实情况,沟通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来指导和激励实习基地学校,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目前的实习指导工作中,有些指导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指导实习不认真、不负责任的现象。表现在对教案的审批指导上敷衍了事,只签名,不把关;在对实习生的评课上,只是指出实习生的不足之处,而未能给实习生以具体详尽的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以及原因说明。在班主任工作的指导上,要么认为既然有实习生实(见)习班主任工作,因此会对班级和实习生放任不管;要么担心实习生因不熟悉班级情况而不肯把班级管理交给实习生。还有个别指导教师缺乏指导实习的经验和能力[4]。针对此类问题,要尽量选派有指导经验、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都能胜任的教师去指导教育实习,充分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并且,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提供适当的倾斜性政策,比如对于参与合作并表现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适当增加其晋职、晋级、评比先进和优秀的机会,使其在评比时多一些优势。

参考文献:

[1]许惠清论师范生素质的培养[J]抚州师专学报,2003,3(1)

[2]郭黎岩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的经验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目前,在我省各个师范类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中,基本都安排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课程内容。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获与体会。有些师范生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感觉,能够把自己在学校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完整的表达出来,得到大家的好评。也正因为如此,顶岗实习的岗位范围也越来越大,从原来的小学初中到如今的涵盖从幼师教育到职技教育的系列顶岗实习岗位。

但是,也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收获不是特别的多。更重要的是,有些单位及带队教师反映美术学院的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是不能系统地、完整地把这些理论传输给自己的教学对象,也就是说,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自己本身的专业能力很强,但不能或不善于教授和传输给别人。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有美术专业师范生自己的原因,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的表达性、语言的组织能力上稍有欠缺。但是,这些问题也还是暴露了我们在美术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教学中,课程过多地安排了理论练习习课程、内容相对单一。能够帮助美术专业师范类学生解决上述问题的课程是否相对安排比较少,造成了美术专业师范生空有专业水平但表达性太弱的问题,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甚至理论水平也不错,但也不能在顶岗实习期间,向自己的学生完整的表达并传授出自己的专业知识。

流畅的、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专业水平,并让自己的教学对象能够迅速掌握自己所表述的内容,毕竟是师范类高校学子必须掌握的技能。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顶岗实习的带队老师在现场的指导与纠正外,恐怕更多的需要在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之间找到好的结合办法。在日常美术专业教学中,保留现有的关于美术专业师范生表达能力培养的课程,修改那些不能让美术专业师范生论述与表达能力有质的提高的课程内容。甚至专门安排课程,提高师范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让美术专业的师范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知识完整的传输给他人。

以前,我们武断的把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不太好的教学效果笼统的归结于所谓“不太会说话”,“表达能力弱”。现在,我们知道了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诚然,人与人之间的语言能力有所不同,但更重要的,是美术专业师范类学生的系统表达能力的训练如果不能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在他们的顶岗实习期间,类似的问题还会一届一届的存在下去。

我们需要仔细地梳理目前教学课程已经存在的、所有包含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实践技能,直接或间接教授美术专业师范生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我们要考量这些课程的内容及数量。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方面的课程有可能达不到上述的要求,所以造成了目前我们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困扰。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师范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涵盖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表达能力的课程纸面上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实习课、考察课及实用技法练习课程等等。我们首先需要找到这些课程中教授并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实际表达能力的内容,研究对美术专业师范生而言,掌握这些内容的时间、掌握程度和难点、重点。这些内容其实涵盖了我们培养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知识传承、心理承受能力、甚至肢体语言表达的方方面面。

如果我们的美术专业师范类学生按照目前所有这些课程的教育系统地、顺畅地受到教育后,还是会碰到上述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对这些设立的课程的数量、内容等全方位进行思考了。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多美术专业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带队老师的认同。

单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这些课程,都能够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与表达能力,那么,为什么还有一些同学在顶岗实习期间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呢?前文提到,现在的顶岗实习的范围很宽广,从幼儿教育到职技教育都有,指望这些笼统的理论课程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程的设置才需要适应目前的顶岗实习的状态。

我们当然希望美术专业师范生能够在扎实的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在顶岗实习期间,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完整、正确地传输给每一个人。这也是我们的教学大纲本身美术专业对师范生的基本要求。

但是,出现上述问题。说明了我们在师范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上海需要有一些弥补的地方,出现了一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师范生走进社会时不再彷徨,对于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也有积极的作用。

基于现在的顶岗实习模式,我们发现每一个参加顶岗实习的同学其实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在目前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教学中,其实已经安排了一些内容,比如理论的教学集中在师范生的一二年级,到三年级开始,课程中已经就加入了大量的实践练习课程,这种课程安排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之所以有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出现,恐怕除了课程安排顺序上,还可能是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调整。

所以,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如果出现了一些问题,都需要仔细的研究这些问题是个例还是具有一定规律性,如果是后者,就足以引起我们警惕。

所有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弥补及加强的,也有很多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在日常教学课程安排中,是否应该在师范类学生的课程里,加强这类课程的安排课时数量,毕竟,只有数量上去了,学生接触的时间多了,熟练度增强了,传授知识的能力才会有质的提高。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笔者在对顶岗实习的同学多次访谈中,同学们普遍反映,平时这类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某些同学有“吃不饱”的感觉,所以到真正走向顶岗实习的岗位后,普遍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心里不够踏实。

另外,现在大三、大四的美术专业师范生的课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周而言,时间还是比较宽松的。所以做为上述课程有益的补充,学校应该引导同学们加强这类能力的课下练习。比如组织同学业余时间的模拟顶岗实习练习,安排有经验的第一线老师来传经授业解惑。这些教师工作在第一线,也经常接触来顶岗实习的学生,肯定有很多实际的经验可以告之学生,这些经验未必是纯理论,也许更多的是岗位经验的总结。但是,对于身处象牙塔的同学们,一定是新鲜而有效果的。

师范生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我国教师教育在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存在不足和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效果。 

    一、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结构特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可以概括地划分为基础技能、学科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技能三大类。其中基础技能主要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等(包括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技能、应用网络搜集信息的技能、使用教学软件技能等),这些技能是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学科专业技能是指所教学科领域的专业技能,如理化专业师范生的演示实验技能等,数学专业师范生的演算技能、数学符号书写技能、数学作图技能等,生物专业师范生的解剖和制作标本的技能等;教育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教育技能、教研技能。其中教学技能包括教材分析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含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说课技能、指导课外活动技能等,教育技能主要包括班级管理技能、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技能、与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沟通与交流技能等;教研技能主要包括教育调研技能、实践反思技能和毕业论文撰写技能等。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多项职业技能合理的安排形成的有机联系的训练体系,不是开设几门课程所能解决,是贯穿于高师院校教学的全过程的一种训练活动,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总体来看,我国教师教育在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缺陷。 

    (一)技能训练缺乏系统性,各项技能训练效果差异大     对简单、容易操作的技能训练工作落实得好一些,而对操作过程复杂的技能训练项目落实得相对较差。比如“三笔字”、普通话是师范生接受的主要的技能训练内容,训练与考核机制完善,并列人学校课程计划。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结构中最主要的技能,它的训练应占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绝大部分时间,更需系统训练。但这些技能的形成与个人的实践知识、内隐知识、个人价值向度、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实践性和个体性,这种实践性知识本质上是结构不良的知识。因此,教育教学技能的是师范生技能训练体系中培养难度大、训练过程复杂的“高耗低效”的训练项目。训练上缺乏统一的要求,管理上随意性大,往往导致训练过程的不规范、难监控、训练实效低等问题,致使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培养训练的效果。多数高师院校对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不作硬性要求,不单独进行训练,一般只是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进行简单的训练。这势必导致学生学科专业技能不巩固、不扎实,使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在从师任教过程中表现不出良好的专业示范性特点。 

    教师能力“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缺少任何一种有机的组成部分,都将直接影响教师能力的质量、水平及其发挥。”只有对师范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职业技能训练,才能形成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整合效应,师范生才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缺乏系统化的技能训练和各项职业技能水平的参差不齐势必导致师范生专业素养上的木桶理论的短板效应,影响师范生培养质量。 

    (二)对技能训练重视程度低,训练环节薄弱     自我国开始兴办师范教育起,就一直存在着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而这种观念之争反映在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计划上,就是课程门类和学时上的孰多孰少。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课程学分数一般在150一170左右,理论课程学时数一般在2500一2800左右。师范教育在与综合性大学专业教育相同的时间内,很难既达到同等的学术水平又掌握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使二者难以得到有效的兼顾,任何一个方面的加强都将可能意味着另一个方面的削弱和牺牲。 

    我国高师院校学科专业体系是从培养中小学学科教师出发建立的,以文理门类的学科专业分类为依据,学科专业的主流地位使得现实中教师教育往往强调学科专业而忽视教育专业。“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所占比例不足10%,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据统计,英国为25 % ,德国为30%,法国为20%。两相比较,足见我过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薄弱。”教育课程体系单薄、比例偏低、实践课程明显不足,不利于形成合理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使得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缺少充分的理论支撑和训练时间保证。

     技能是通过知识学习或专项训练掌握某项专门技术,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的,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形成需要以充分的训练时间来保证。课内紧张的学时使高师院校难以抽出大量时间开设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从课外训练情况看:学生除了完成大量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外,有的学生要准备英语过级考试,有的学生要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等,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宝贵,很难安排大量规定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除规定时间外,学生不可能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而且一些学生认为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额外的负担,练习态度不认真,练习过程敷衍了事,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因此,无论从训练的规范性、系统性,还是练习的时间及学生练习的主动性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在高师院校,学术性的强势声音一直把职业技能视为简单机械训练的小儿科,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发展,“技术熟练者”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向“反思实践者”范式转变,反思实践、实践性知识、实践智慧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一些人便认为师范生的技能训练已经成为过时的做法,不敢过多地提及和强调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作用,非此即彼的极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念,使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受到了冷落。“教师的专业发展乃是教师健全人格和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过程,这是一种寻求教师的‘人格化’‘个性化’和‘文化化’的过程,而‘技术化’的要害就在于否定了这种过程。认知与技能的发展固然重要,但过分偏重则可能导致教师沦为教育技术人员。”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过分偏重“技术化”的教师培养倾向,关注教师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但技能训练并不意味着简单机械,技能训练与反思实践之间应该是基础与发展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技能水平低、实践操作能力差的师范生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有出色的表现。大量的师范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不是“过分偏重”,而是严重欠缺! 

    (三)训练形式相对孤立,训练过程缺乏有机整合     首先表现为技能训练缺乏统筹考虑。各高师院校一般采取的都是相互孤立的分项训练,各项技能训练基本上是互不联系,没有把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形成看作是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的有机系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只是各单项技能的简单组合,技能训练缺乏有机的整合。比如,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技能培养上,注重了技术性知识的培养,却缺少运用技术进行教学等实际技能的整合性培养。教育实习前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活动一般只是结合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和微格教学训练来进行,其它教育类课程更多的是偏重一般理论的讲解,不进行或较少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不能形成对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的合力作用。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各项技能综合应用的重要环节,但多数师范院校在教育实习前只是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为期8周左右的实习,没有把教育见习、实习活动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不利于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在综合实践环节循序渐进地发展。师范生实习前哪些方面的技能已经合格,是否具备了进行教育实习的基本条件,一般没有明确的要求,实习过程中大多也只是凭经验、印象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指导和实习结果进行评价,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整合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很多高师院校还没有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高师课程计划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能成为高师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仅仅是各师范专业自主性的一种行为,没有学分的规定,缺乏时间的保证。软性的要求,学生积极性调动困难,使训练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其次表现为学科课程对职业技能训练的支撑作用不强。学科课程是职业技能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支撑,没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就会变成一种缺乏指导的盲目活动。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上学科专业性、学术性的课程偏多,教师职业性、师范性的课程偏少,技能类课程学时偏少,课程安排上对学生技能形成不能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而且,学科课程学习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在一、二个学期就结束了,而技能训练往往需要经过几个学期的课外训练,由于相关课程学习已经结束,技能训练活动基本上是以学生课外自主性的训练为主,训练过程中往往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影响训练效果。有的技能训练项目与课内学习内容的依存关系较低或找不到相关的支撑课程。比如,作为对学生书面语言技能培养的支撑课程《大学语文》主要以文学作品学习为主,在对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薄弱,学生的书面表达技能(常用文体写作技能)往往难以得到系统有效的培养和训练。课程支撑作用薄弱和松散的依存关系给技能训练方案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不强     首先表现在高师院校教师缺乏“师范性”意识,重学科专业轻教育专业,重理论学习轻联系实际,重知识传输轻技能训练,导致学生“只会说不会做”;其次表现在一些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不过关,课堂教学“示范性”差;再次表现为教师对中小学教学实际情况不了解,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的能力不强。教育类课程理论教学脱离中小学实际,一些教学法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规范的教学示范,学生在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其他各科教师缺乏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教育实习。 

    (五)实习时间短而集中,与实习基地合作关系松散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各项技能综合应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实践智慧、缄默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方面起着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环节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1.教育实习时间短而集中,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循序渐进地发展。教育实习一般集中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进行,为期8周左右。去掉实习前准备训练和实习后的总结,还有6周左右的在实习学校的实习时间。进人实习学校第一、二周一般是熟悉中小学教学常规,做好试讲准备,真正的教学实习时间只有4一5周,上课时数一般在8一12节左右,组织学生活动1 -2次。这种短而集中的实习安排,由于学生缺少实习的经验,进人实习状态的适应期相对较长,一般至少需要2周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初步了解实习环境。当实习生还没有来得及对学校生活和教师角色有较全面体验,对教育教学活动有较深刻的反思,初步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实习活动就结束了,实习过程中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缺陷,也难以采取措施加以弥补。 

    2.与实习基地之间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双赢的合作机制。以往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关系多是建立在教育实习活动的基础上,具有较大的单边性、临时性、随意性,双方的合作缺乏互惠性、常规化和制度化的运行机制,这种单方面的实习活动往往被实习学校认为是一种临时性的任务,没有成为实习学校必须很好履行的一项重要职责。中小学对实习生教学能力往往缺乏足够的信任,加上实习过程对实习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实习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工作上表现得不积极、敷衍,影响实习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实施策略 

    (一)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强化教师教育双专业特色     教育课程体系单薄、比例偏低,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和实践锻炼机会少,严重地制约着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我国高师教育类课程比重应由占总学时不足10%提高到25 % - 30%左右为宜。在课程设置上,应改变教育类课程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老三门”为主的课程设置格局,增加课程门类,拓展课程深度,延长实习时间,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变以往短而集中的单一性教育实践活动方式,采取阶段性与延续性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安排方式,把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使教育实践过程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形式,而且是师范生各项职业技能在不断联结、不断整合的过程中获得综合性发展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上存在的“窄、杂、空、旧”的问题,融人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变化、新要求,增加实用性强、实践指导作用大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性内容,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特色,为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教师专业发展发展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依托学科课程,构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认知目标与能力目标是高师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只有与学科课程的理论学习形成紧密的依存关系,才能保证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在职业技能训练方案的制订上,要注意避免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标准不统一、“两张皮”的现象。可以从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相互衔接关系为出发点,选择技能训练项目,确立依托课程,安排负责教师,确定实践学分。由所依托学科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制订各单项技能的训练大纲,包括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要求、训练学期、考核标准、考核形式、考核学期等。在管理模式上,应将职业技能训练纳人课程计划,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筹管理,既确保职业技能训练任务的有效落实,又使认知与实践得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多、体系结构庞大,因此组织管理困难、训练过程不易监控,组织实施不当,往往容易使训练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这就要求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形成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充分调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作用,才能把训练工作落到实处。     在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还应注意处理好统一要求与专长发展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将技能训练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专项技能竞赛活动等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专长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个性化发展;处理好技能训练与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关系,将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教师健全人格和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有机结合,防止过分的“技术化”倾向。 

    (三)加强高师院校教师素质培养,突出高师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     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教师首先应该是专家,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作为高师院校教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教师职业能力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才能给学生作出表率和示范,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加强高师课堂教学的规范管理,加强对高师院校教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对于突出教师的师表作用,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师院校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专门机构,基础教育一线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出口和就业市场。高师院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了解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动态,熟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才能主动地将自己的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实际进行联系,更加自觉地以自身的示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应加强对教育技能类课程师资的培养,通过到中小学实践锻炼、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等形式,培育中小学教育专家式师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式、示范式、实践指导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切实提高教育技能类课程的教学水平。也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优势互补的作用,与中小学优秀教师合作开展技能类课程教学的方式,分工协作,教学任务各有侧重,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 

    (四)开展全程式教育实践活动,加强职业技能的整合与提高     高师院校的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各学期安排的见习、研习、演习、实习、教育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毕业论文及课内外职业技能训练等所有培养师范生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高师教育实践课程是一个全程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促进、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统整发展的过程,是“以实践课统整学科课,以学科课渗透实践课。实践课是学科课的统整平台,学科课是实践课的延伸与提升。”因此,必须把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在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贯穿在学生大学四年的全学程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的顺序,确定各学期教育实践活动的技能训练重点,使师范生关于教师教育的理性认知和实践技能在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不断提高,促进师范生教育智慧不断发展。 

    (五)与实习基地建立多元化、互惠共底的合作机制     临床的实践环境是构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平台,是帮助师范生获得实践体验,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必要基础,是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综合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实习基地在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方面起着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往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松散的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缺乏互惠性、常规化和制度化的运行机制是影响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